㈠ 植物病毒檢測方法
植物病毒病是農業生產上一種重要病害,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目前還沒有1種治療效果較理想的葯劑,對發病植株做到早期診斷及提前檢測就顯得尤為重要。植物病毒學歷經近百年的發展,植物病毒的檢測方法與手段也在不斷發展與改進。常用的方法有侵染力測定法、血清學方法、電子顯微鏡計數和分子生物學法等。
1.4.1侵染力測定法
侵染力測定法是將病毒樣本接種在植物上,根據侵染力的大小定量。它的靈敏度在所有定量法中是比較高的,而且是其他定量法的基礎。設計一種新的定量法,如果不經過侵染力的驗證,將無法判斷測定的是病毒或者是具有侵染力的病毒。侵染力測定法包括局部枯斑法、澱粉-碘斑法、系統感染率的測定法等。侵染力測定多用粗汁液來接種,為了避免抑制物質的作用和使半葉枯斑數目控制在一定范圍,須用緩沖液稀釋接種物。
局部枯斑法 1929年F.O.Holmes發現TMV在心葉煙(Nicotiana glutinosa)接種葉片上引起局部壞死斑點,在一定的病毒濃度范圍內,所產生的斑點數目與病毒濃度成正比例。這一發現成為病毒侵染性定量測定的基礎(田波,1987)。所有機械傳染的病毒都有可能應用局部斑點法,但實際上只有少數病毒具有可用於定量測定的局部斑寄主。一個待測樣品所形成的斑點數目除取決於接種物中病毒濃度外,還受試驗植物種類、環境條件和接種物中是否含有病毒抑制物質的影響。
澱粉-碘斑法 當所研究的病毒沒有過敏性枯斑寄主時,採用此法。Holmes(1931)發現TMV接種的煙葉上有時形成明顯的黃化斑塊,但不能用於計數。將這種接種葉用95%乙醇加熱到80℃固定,然後用I2和KI混合液(10克I2,30克KI,1500毫升H2O)染色時,則侵染點處出現澱粉-碘的藍色反應。當下午採摘葉片,褪色過夜,然後用碘液染色,則侵染點較周圍組織著色淺;當採摘葉片前,植株先在黑暗中放幾個小時,再用碘液染色,則侵染點組織著色深。這是由於病毒侵染既降低光合組織中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也降低碳水化合物從光合組織中的運出。澱粉-碘染色的強弱受環境條件的影響較大,不如局部枯斑法可靠,但在標准化條件下仍可用於侵染性的定量測定。
侵染性滴度法 當上述方法都不適用時,可採用侵染性滴度法。即把欲測定樣品用緩沖液稀釋,可用十倍稀釋、成倍稀釋、半倍稀釋或更低稀釋。這種方法的缺點是需用大量實驗植物,但可得到較好的結果。此方法可用於介體傳染的病毒。
㈡ 乙肝病毒定量檢測磁珠法和別的方法有啥不同嗎
首先,要明白乙肝病毒的定量檢測分為兩個步驟,一是提取,二是檢測
其次,所謂的磁珠法通常指的是提取的方法,也就是利用核酸提取磁珠(豫洛械備20170054號)對血清樣本進行乙肝病毒DNA的提取,然後再通過其他方法(一般是qPCR)進行定量檢測
所以,不同點僅僅是提取方法的不同,檢測方法是一致的
當然,提取方法的不同,會造成提取結果的不同,從而造成檢測結果的不同,不過通常情況下,磁珠法的靈敏度更高,檢出限更低,也就是當體內乙肝病毒含量很低的時候,別的方法可能檢測不到,而通過磁珠法或許就能檢測出來
㈢ 如何檢測病毒的效價或毒力
確定病毒的毒力最常用經典方法:TCID50,半數細胞培養物感染量;EID50,半數雞胚感染量,還有就是用動物測定LD50。
一般如果做毒力檢測,最常用,也是最直接的就是做生物測定。
間接測定的話,可以用ELISA、電泳、HPLC等各種方法進行毒素的測定,當然如果你確定病毒的毒力因子的話,也可以用PCR、Western進行檢測。
㈣ 核酸含量的測定方法及原理都有哪些
核酸檢測的主要原理其實是反轉錄和聚合酶鏈式擴增反應。也叫做RT-PCR。目前對新型冠狀病毒進行的核酸檢測也主要採用此種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採取患者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糞便,檢測人員通過。核酸提取試劑盒提取患者標本里邊兒的核酸,然後把提取到的核酸放進檢測試劑中進行復制擴增。然後再根據檢測結果進行判斷如果是陰性代表沒有感染,如果是陽性代表有感染。目前對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會存在假陰性的可能,所以可以選擇多次測量。如果連續兩次核酸檢測為陰性,同時沒有臨床症狀可以排除感染,並且對已經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患者,如果連續兩次檢測核酸為陰性,注意間隔時間必須大於一天,同時臨床症狀緩解,影像學好轉也可以解除隔離。
㈤ 迄今為止,我國檢測新冠病毒有哪些方法
1、熒光PCR法。PCR法指的是聚合酶鏈式反應,能將微量的DNA大幅增加。熒光PCR檢測的原理為——隨著PCR的進行,反應產物不斷累積,熒光信號強度也等比例增加。最後通過熒光強度變化監測產物量的變化,從而得到一條熒光擴增曲線圖。
2、聯合探針錨定聚合測序法。這種檢測主要是用專門的儀器檢測測序載片上DNA納米球攜帶的基因序列。這種檢測的靈敏度高,不容易漏診,但結果也容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不準。
3、恆溫擴增晶元法。檢測原理是基於核酸之間的互補結合特性開發的一種檢測方式,能夠用於定性或定量測量存在於生物體內的核酸。
4、病毒抗體檢測。抗體檢測試劑是檢測血清中由病毒進入人體後刺激人體產生的IgM或IgG抗體,IgM抗體出現較早,IgG抗體出現較晚。
5、膠體金法。膠體金法是用膠體金試紙進行檢測,也就是常說的快速檢測試紙。這種試紙經過特殊標記,上面有孔,用於滴入受檢者的血清樣本。
6、磁微粒化學發光法。化學發光法是一種高度敏感的免疫檢測,凡具有抗原性的物質都可以用這種方法測定。
㈥ 病毒檢測方法
檢測病毒方法有:特徵代碼法、校驗和法、行為監測法、軟體模擬法, 這些方法依據的原理不同,實現時所需開銷不同,檢測范圍不同,各有所長。
1、特徵代碼法:
特徵代碼法被早期應用於SCAN、CPAV等著名病毒檢測工具中。國外專家認為特徵代碼法是檢測已知病毒的最簡單、開銷最小的方法。
2、校驗和法:
將正常文件的內容,計算其校驗和,將該校驗和寫入文件中或寫入別的文件中保存。在文件使用過程中,定期地或每次使用文件前,檢查文件現在內容算出的校驗和與原來保存的校驗和是否一致,因而可以發現文件是否感染,這種方法叫校驗和法,它既可發現已知病毒又可發現未知病毒。在SCAN和CPAV工具的後期版本中除了病毒特徵代碼法之外,還納入校驗和法,以提高其檢測能力。
3、行為監測法:
利用病毒的特有行為特徵性來監測病毒的方法,稱為行為監測法。通過對病毒多年的觀察、研究,有一些行為是病毒的共同行為,而且比較特殊。在正常程序中,這些行為比較罕見。當程序運行時,監視其行為,如果發現了病毒行為,立即報警。
4、軟體模擬法:
多態性病毒每次感染都變化其病毒密碼,對付這種病毒,特徵代碼法失效。因為多態性病毒代碼實施密碼化,而且每次所用密鑰不同,把染毒的病毒代碼相互比較,也無法找出相同的可能做為特徵的穩定代碼。雖然行為檢測法可以檢測多態性病毒,但是在檢測出病毒後,因為不知病毒的種類,難於做消毒處理。
㈦ 溶源性細菌有哪些特點病毒鑒定的方法有哪些
大多數烈性噬菌體(virulentphage)在感染敏感細菌細胞後,經過一個潛伏期(eclipseperiod),即細胞內營養生長和繁殖循環後,便可引起宿主細胞裂解,並釋放出成百上千的噬菌體粒子,這就是所謂的噬菌體裂解反應(lyticresponse)然而有一些溫和噬菌體除了能產生裂解繁殖外,它的基因組還可以被整合到宿主染色體DNA上,並且長期存在於宿主細胞中。整合後的噬菌體基因組能隨宿主DNA一起復制,當細菌分裂產生子代細胞時,其子代染色體DNA中都帶有整合的噬菌體基因組,這種噬菌體基因組的整合作用就稱為噬菌體的溶原化(lysogenization)。染色體DNA上整合有噬菌體基因組的宿主細胞,不會因為噬菌體感染而發生裂解的這種現象稱為溶原現象(lysogenesis),整合有噬菌體基因組的宿主細胞叫做溶原菌(lysogen),而被整合的噬菌體基因組叫做原噬菌體(prophage)。
㈧ 病毒鑒定常用方法有哪些
寨卡病毒病的檢測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檢測、IgM抗體檢測、中和抗體檢測和病毒分離等。寨卡病毒與黃病毒屬其他病毒具有較強的血清學交叉反應,目前主要採用病毒核酸檢測。
開展蚊媒寨卡病毒檢測時,對捕獲的伊蚊成蚊或幼蟲進行病毒核酸檢測。
開展寨卡病毒實驗室檢測時,應同時考慮登革病毒和基孔肯亞病毒感染可能。登革病毒和基孔肯亞病毒實驗室檢測應按照相應的技術指南開展。
(一)臨床標本檢測。
1.病原學檢測
病原學檢測主要適用於急性期血液標本,一般認為發病7天內檢測陽性率高。
(1)核酸檢測:採用熒光定量RT-PCR方法,是目前早期診斷寨卡病毒病的主要檢測手段。
(2)病毒分離:將標本接種於蚊源細胞(C6/36)或哺乳動物細胞(BHK21、Vero)進行分離培養,出現病變以後,用檢測核酸的方法鑒定病毒。也可使用乳鼠腦內接種進行病毒分離。
2.血清學檢測
(1)血清特異性IgM抗體:發病3天後可檢出病毒特異性IgM抗體,但發病7天後檢出率高。可採用ELISA、免疫熒光等方法檢測。IgM抗體陽性,提示患者可能新近感染寨卡病毒,但寨卡病毒IgM抗體與登革病毒、黃熱病毒和西尼羅病毒等黃病毒有較強的交叉反應,易於產生假陽性。
(2)中和抗體:採用空斑減少中和試驗方法檢測。患者恢復期血清中和抗體陽轉或滴度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且排除登革、乙腦等其他常見黃病毒感染,可以確診。
(二)媒介標本檢測。
1.標本處理
將分類後的伊蚊成蚊或幼蟲,按照採集地點,每10~20隻為一份進行研磨處理。
2.病毒核酸檢測
用RT-PCR的方法進行寨卡病毒核酸檢測
3.病毒分離
病毒核酸陽性的標本進行病毒分離。
㈨ HBV-DNA定量檢測是什麼
針對此問題,專家解答:HBV-DNA定量檢測是判斷乙肝病毒復制和傳染的常用手段,檢測方法主要有熒光定量PCR技術、競爭PCR技術、PCR酶聯免疫吸附法、熒游標記引物法和PCR酶聯化學發光法,其中臨床上最先進的HBV-DNA檢測方法是實時熒光定量PCR方法,但由於此技術要求較高,臨床尚未普遍應用。
小貼士:HBV-DNA定量檢測結果的正常值應<10的3次方或
㈩ HBV-DNA檢測方法有哪些
斑點雜交法是傳統的老方法,檢測成本低,但是檢測的靈敏度不高,而且准確度也不高,只能定性檢測乙肝病毒DNA,不能定量;PCR法是基因檢測中使用最多的方法我國是一個肝炎大國,其中乙肝病毒攜帶者都佔四川人口的十分之一,政府為了改變現狀,下決心大力宣傳普及乙肝知識,卓有成效,以前的許多乙肝盲現在也知道HBV-DNA了,但是還有許多人可能了解不夠全面,今天肝病專家就開展一次知識普及課堂,專門說明,希望廣大朋友能對此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目前我們常用的只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斑點雜交法,還有一種是PCR法。我們下面對這兩種方法進行詳細的說明。推薦閱讀:乙肝病毒DNA的正常值是多少一、斑點雜交法此方法是傳統的老方法,檢測成本低,但是檢測的靈敏度不高,而且准確度也不高,只能定性檢測乙肝病毒DNA,不能定量。也就是說只能檢測患者體內的乙肝病毒DNA是陰性還是陽性,而不能檢測出機體內乙肝病毒的數量。推薦閱讀:什麼是乙肝病毒定量檢查二、PCR法PCR法是基因檢測中使用最多的方法,是聚合酶鏈式反應的簡稱,是一種酶促反應。此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將待測基因擴增到上百萬倍,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基因診斷的准確度,保證此檢查方法的靈敏度。分為三步,第一是對待測的基因進行PCR,然後電泳此結果,接下來就是對此結果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