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朋友艾灸比較常用的穴位有哪些
1
身柱
身柱穴是兒童治百病的穴位。
身柱穴在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第三個椎骨)棘突下,取穴時,使孩子自然正坐平肩,略向前低頭,在第三胸椎下陷中取之。
身柱灸之可通陽理氣、祛風退熱、清心寧神、降逆止咳和調理脾胃、促進疲勞恢復的作用,是臨床健全神經系統、防治呼吸系統疾病和小兒諸症的灸治主穴。
對於後背經常冷、痛,後背單薄,經常容易傷風感冒,容易見風流淚,就單一個身柱穴,每次10來分鍾,可以解決他的問題。
常用於:
嬰兒消化不良、吐乳、
小兒泄瀉、腹脹、食慾不振、
精神委靡、夜不安神、夜啼、
感冒、支氣管炎、百日咳
肺炎、肺結核、哮喘、
驚風、發育不良等。
小孩艾灸常見的穴位有哪些
2
神闕
神闕就是肚臍眼,是循行於人體前面正中線任脈上的重要穴位,是人的神氣出入的門戶。艾灸神闕可以調理一切虛損,虛弱的症狀。對於先天後天不足的孩子,艾灸神闕是非常有效舒適的保健方法。
小孩要保持肚臍不要受涼,肚臍受涼會引起腹痛。因為這里是生命的原動力。
給孩子灸肚臍,尤其是脾胃不好的小孩,你摸上去他肚臍這邊有許多咕嚕的、不清爽,還有就是肚臍這邊就一層皮,底下是沒有肉肉的。這就是脾特別虛的孩子,我們經常保暖肚臍經常灸一灸。
古代對於夜尿、神氣弱、怕黑、容易受到驚嚇的孩子可以將鹽放在肚臍里墊上薑片,用艾去灸。還有些拉肚子、便秘、疳積的小孩都可以用灸肚臍的方法。我們現在可以懸灸肚臍,來對上述這些問題進行治療保健。
3
公孫
公孫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足太陰脾經的絡穴,別走陽明。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沖脈。脾為後天之母,此穴是脾經聯絡各臟的穴位,艾灸此穴有健脾益胃、通調沖脈、消積化痞,去濕溫陽改善虛寒,虛弱的體質。
它是八脈交會穴,是足太陰脾經的絡穴。現在的孩子容易吃的太多,太雜,造成脾的氣容易瘀滯,一個星期1-2次灸公孫穴,使得脾經的氣血比較充盈,補益脾胃,消積化脾的作用比較好。
尤其是那些不愛吃飯的小孩或者吃完容易腹脹、好咳嗽的孩子,家長可以灸也可以用手去推這個穴位,從腳趾往腳跟的方向去推,去搓的熱熱的。
這個穴位對改善孩子脾虛、食積有非常好的作用。
艾灸有個好處,穴位不用特別精確,它本身就是灸一片區域,只要不離開經絡,叫「離穴不離經」,它都起作用。並且公孫穴是個大穴,是個非常重要的穴位。
小孩艾灸常見的穴位有哪些
❷ 兒童鼻炎艾灸哪個部點陣圖解
艾灸是一種用艾熏灸穴位以治病的中醫療法。艾灸用於小兒保健起源較早,古代有「小兒每日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的記載。艾性溫,火催之,對肺、脾、腎虛寒的確有明顯的溫補作用,而且艾灸沒有葯物的毒副作用,這是艾灸用於小兒保健的突出的優點。
一、艾灸的基本方法
常用的灸法是艾條懸起灸。艾條懸起灸是將艾條點燃後懸垂於穴位上方施灸也叫溫和灸。
溫和灸:艾條點燃的一端懸垂於穴位上方施灸,讓艾火與皮膚之間的距離保持在2~3cm,以孩子感覺溫熱而無灼痛為宜,以皮膚溫熱潮紅為度。操作時,媽媽可將另一手的手指,放置施灸部位附近,用媽媽的手指來感知局部的溫熱狀態,以免燙傷孩子的皮膚。若熱了就將艾條遠離皮膚一點;若不熱,則可以距離皮膚再近一點,根據手指的感覺調整艾條的高度。媽媽將艾條點燃後,置於距穴位皮膚2~3厘米處緩慢施灸。由於小兒不會准確地反映灼熱程度,所以需要媽媽細心觀察,以皮膚紅暈為度,艾火的距離可隨時稍加變動,以不燒傷而又達到目的為原則。
二、兒童鼻炎的施灸主要穴位為身柱穴,配穴為脾俞,命門,中脘,神闕,合谷。
身柱穴在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面第三個椎骨)棘突下,取穴時,使病人自然正坐平肩,略向前低頭,在第三胸椎下陷中取之。
身柱也就是我們人體的「頂樑柱」,為督脈之脈氣所發,接近肺臟,屬督脈經,通於腦髓。它有通陽理氣,祛風退熱,清心寧志,降逆止嗽之功效,對小兒有強身保健作用,是臨床健全神經系統、促進大腦發育,增強智能,防治呼吸系統疾病和小兒諸症的灸治主穴。
三、家庭艾灸的注意事項
艾灸法的操作比較簡單,家庭操作也方便,現在是一種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所能接受的家庭保健方法。但作為一種專業的中醫治療方法,仍有許多事項需要媽媽們注意:
1、要專心致志並堅持
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對於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2、取得孩子的配合
若孩子不願意進行艾灸,媽媽不要強迫他,可以先在自己身上施灸,示範給孩子看,讓孩子知道艾灸沒有痛苦。只有取得孩子的配合,施灸的部位保持不動,才能取得療效。
3、避免燙傷
孩子的皮膚很細很嫩,媽媽需要細心體會施灸部位的溫熱感,及時調整艾條的高度,並且注意及時刮灰,以免施灸過量或落灰導致皮膚起泡。手法不熟練的媽媽可以在孩子的施灸部位放置一塊紗布毛巾,也可在孩子睡著後施灸。
4、找准穴位
體位一方面要注意舒適、自然,同時一定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年齡小的孩子可在孩子入睡後施灸,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5、注意防火
用艾條灸完之後,可將點燃的艾條放入鐵質奶粉桶或茶葉桶中,蓋好蓋子,隔絕空氣即可熄滅。
1、吐乳身柱、上脘、內關。
2、支氣管炎身柱、脾腧、下脘、豐隆。
3、氣管炎風門、肺腧、尺澤、太淵。
4、哮喘身柱、靈台、中脘,豐隆
5、肺門淋巴結核風門、身柱、靈台、中脘、合谷
6、百日咳風門、身柱、肺腧、命門、尺澤。
7、下痢命門、中脘、天樞、大腸腧、合谷。
8、腹瀉身柱、大腸腧、天樞。
9、水樣瀉大腸腧、水分、天樞、太白。
10、消化不良肺腧、胃腧、中脘、天樞、內庭。
11、營養不良、發育遲緩大椎、身柱、中脘、合谷(少灸),直接灸身柱穴亦效。要堅持常灸,能改變兒童體質,由弱變強。
12、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
(1)急性期:大椎、風門、身柱、命門、曲池、合谷。
(2)上肢麻痹:大椎、曲垣、肩髃、曲池、尺澤、支溝、內關、手三里、合谷。
(3)腹肌麻痹:前面局部施灸,後面在相對部位取背腧穴。
(4)下肢麻痹:腎腧、次髎,殷門、秩邊、承扶、髀關、伏兔、環跳、委中、承山、陰陵泉、三陰交、解溪、昆侖、太溪、太沖。在患側取穴,適當選擇,交替使用。
13、小兒夜啼身柱、中脘、神闕。
14、流涎脾腧、中脘、合谷。
15、新生兒破傷風然谷、神闕。
16、佝僂病身柱、大柕、腎腧、中脘、上巨虛、絕骨。
17、流行性腮腺炎(痄腮)角孫,直接灸或燈火灸均可,灸患側,雙側病灸雙側。每天
灸1次,1~3次即愈。又:翳風、頰車、角孫、手三里、外關。
18、新生兒窒息神闕、內關。
19、尿閉關元、中級、陰陵泉。
❸ 身柱的准確位置圖作用是怎樣的
身柱穴歸屬督脈,位於後背部兩個肩胛骨的中間,在後正中線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該穴上接頭部,下和背腰相連,就像一個承上啟下的支柱,故名「身柱」。其為督脈之脈氣所發,在兩肺之間,跟肺的聯絡非常密切,且督脈為「陽脈之海」,因而刺激該穴可宣肺清熱、寧神鎮咳、補氣壯陽、益智健腦,能調攝陽氣,改善體質,增強身體機能,預防感冒,也可治療呼吸系統及消化系統疾患。
身柱穴首載於《針灸甲乙經》,其中有「狂走,譫語見鬼,瘛瘲,身柱主之」的記載。《針灸大成》雲:「身柱主腰脊痛,癲病狂走,瘛瘲,怒欲殺人,身熱,妄言見鬼,小兒驚癇。」從古文的描述中,可以知道,身柱穴主治咳嗽、氣喘、驚厥、癲癇、脊背強痛等多種病症。
艾灸身柱穴可以通過灸法的溫通、溫補作用,結合身柱穴通陽行氣的功效,達到防病治病和增強抵抗力的目的。對於體質虛弱的小兒來說,作用更為明顯,故身柱穴被譽為「小兒百病之灸點」,命門穴主治胸部以下之病,身柱穴主治胸部以上之病,但凡小兒之病,均可用此二穴來治。
❹ 身柱和中府天突還有神闕的准確穴位
身柱穴在第 3 胸椎棘突下,中府穴在胸前外上方,平第1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天突穴位於頸部前正中線上,兩鎖骨中間,胸骨上窩中央,神闕即是肚臍,希望回復對你有幫助
❺ 身柱穴的作用
定位方法:
取穴時採用俯伏坐位,身柱穴位於後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病症:
身柱穴的主治病症為:小兒夜啼哭、抽風、幼兒體質虛弱、感冒、哮喘、夜尿症、肩膀僵硬等等。
❻ 寶寶感冒流鼻涕 艾灸哪裡效果最好
小兒感冒分為風寒和風熱感冒,風寒感冒的主要症狀為惡寒重、發熱輕、無汗、比賽流鼻涕、打噴嚏、咳痰清稀;風熱感冒的主要症狀為發熱重,惡寒輕、微出汗、鼻塞流濁涕、痰黃而稠、咽紅、舌尖紅、舌苔黃。
對照以上特點分清小兒常見兩種感冒的症型,就比較好採取方法了。根據您提供的簡單症狀應該屬於風寒感冒後期或者初期較輕的階段。
感冒艾灸方法:取肺俞、中府、神闕、湧泉進行艾灸,依次施灸每穴10分鍾,每日一次,堅持3天可解。
如長時間艾灸肺俞單穴即可有效緩解鼻部症狀。注意:小兒艾灸點到即止,以皮膚溫熱為度,不可過熱傷其皮部。
為方便施灸,為您提供以下穴點陣圖:
❼ 人體穴位怎麼尋找
穴道位於「經絡」——能量的通路上。而人體中,五臟六腑「正經」的經絡有12條(實際上,左右對稱共有24 條)。另外,身體正面中央有「任脈」,身體背面中央有「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縱貫全身。這14條經絡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全部共有 365處。
僅僅如此,便是個相當可觀的數目了,更何況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經絡以外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後來又陸續發現了「新穴」,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體穴道的總數遠超過1000個。
我在這里大致列出人體各部位的穴道名稱,以便讓你有所了解。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發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後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鳩尾穴、巨闕穴、中脘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氣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門穴、日月穴、天樞穴、氣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陽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門穴、腰俞穴、腰陽關穴、上仙點穴、六華灸穴、風門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陰俞穴、三焦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外關穴、曲池穴、尺澤穴、治癢穴、孔最穴、列缺穴、陽池穴、神門穴、合谷穴、中渚穴、少沖穴、落枕穴、指間穴、太淵穴、口內穴、胃腸穴、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復溜穴、陰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大敦穴、太沖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脈穴、丘墟穴、昆侖穴、足臨穴、行間穴、里內庭穴、下痢穴、高血壓點穴、第二厲兌穴、第三厲兌穴、阿基里斯腱穴。
參考資料:http://www.shulu.net/files/article/html/9/9292/506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