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墓地被盜最簡單的方法

墓地被盜最簡單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01 10:36:42

『壹』 如何判斷墓葬是否被盜

考古發掘中,墓葬被盜的情況是很嚴重的。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王侯一級的墓葬90%以上被盜過。考古中是很容易辨別墓葬是否被盜的,因為盜墓留下的痕跡都很明顯。 舉一個例子,上個世紀60年代發掘的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的永泰公主墓,在發掘中發現該墓在古代就被盜掘,盜墓者從第六天井附近開鑿盜洞,在盜洞發現了一具盜墓者的人骨架,旁邊還有一個鐵斧。其頭骨則掉在了下方的甬道淤土中,頭骨旁邊散落了金、玉、鎏金飾品。從盜洞流下的雨水淤泥對墓內壁畫造成嚴重的破壞。墓內隨葬品除了被盜之外,多數被擾亂。 永泰公主墓被盜的情況十分清楚,有盜洞、盜墓者的遺骨、盜墓工具、墓內散亂的遺物。這些都是判斷墓葬是否被盜的依據。 墓葬大多是埋於地下,要進入墓葬,必須挖土掘洞,盜墓者挖的洞就是「盜洞」。是否有盜洞,通過田野考古工作中使用的地層學方法,即可判斷。考古地層學上所稱的「打破關系」,是指後來人對土層或遺跡單位的破壞的現象。沒有人類活動的大地就像一張白紙,有人在上面活動,就會留下痕跡,就像在白紙上畫了一個圖案,經過一段時間,又有人在這個圖案上畫了另一個顏色和大小都不相同的圖案,但並沒有把原先的圖案都覆蓋住,這樣,我們就很清楚地知道這兩個圖案哪個先畫,哪個後畫。後畫圖案一定在上面,並且一定破壞了先畫圖案的完整性。現實中也是這樣,比如一個地方早期的居民在地上挖一個墓葬,經過幾百年上千年以後,地表上已經沒有明顯的跡象顯示出這里是墓葬。這時候有人在這里生活,又在墓葬上挖了一個坑用作蓋房子地基,或者又在這里挖了一個坑當作墓葬。又經過若干年,考古發掘時,根據早晚坑的土質、土色、結構關系,可以作出判斷,哪個坑是最早的,哪個坑是晚期打破早期的墓葬的。這是考古地層學的基本方法。 盜墓掘出的盜洞也是如此。早期盜墓者留下的盜洞,經過較長時間後,可能已經被填滿,然而盜洞內的填土與墓葬原來的土質、土色不會相同,它也是一個自成一體的遺跡單位。而且它破壞了墓葬的整體結構,在考古發掘時容易分辨出來。年代較近的盜洞更容易分辨。 盜洞的情況是,直接打洞到墓道或者墓室,或挖開墓道,進入墓葬;沒有墓道的小墓洞,有直洞和斜洞兩種,近來盜墓者還使用炸葯直接炸出一個直通墓葬的洞穴,這樣粗暴的進入痕跡就更加容易判斷了。 此外,墓葬內的器物、遺骸的狀況,也是墓葬是否被盜的佐證。盜墓者掠走自己需要的「寶貝」,往往會擾亂和破壞墓內其他文物,甚至會把墓主人的遺骨隨處丟棄。在很多墓葬發掘過程中,考古工作者都曾見到過這種被隨意破壞的文物。比如近來炒得沸沸揚揚的曹操墓中的文物就遭到盜墓者的破壞。有時候,考古工作者還會在盜洞和墓葬中發現盜墓者自己使用過的遺留物,比如香煙盒、礦泉水瓶等。 墓葬對於考古的意義,並不僅在於墓中的隨葬品。墓葬的形制結構、葬式以及隨葬品的擺放方式等,這些不具有市場價值的因素,卻包含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墓葬時,要通過對古墓進行科學的清理、記錄、繪圖後,除了注意隨葬品之外,常常還要採集炭樣、植物、土壤等標本,最大限度地獲取古墓所反饋出來的歷史信息,供日後的研究使用。而盜墓者盜掘走了隨葬品,並對墓主遺骸和不需要的隨葬品發生擾動,造成文物和信息錯亂與流失,給考古研究帶來極大的困擾。即便是追回了被盜的文物,因為其出土地層和背景信息已經失去,研究價值也大大減少。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最終是要讓公眾共享,但是因為盜墓的原因,大家能夠看到的文物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被盜的文物,不是被盜墓者據為己有,就是販賣給其他人,或者流到了國外。而我們大家能夠獲得的古人生活、古代社會的知識,也大打折扣了。 這里不得不再談到一個讓人很疑惑的問題:為什麼墓葬總是被盜墓者先發現以後考古學家才去發掘?人們甚至會因此懷疑考古學家的水平。其實考古學家的工作不是像盜墓者那樣整天去找墓,而是做調查,發掘、測量、采樣、繪圖、分析、報告、研究,考古過程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因此在找墓上兩者是沒有可比性的。

『貳』 盜墓人是怎樣准確找到古墓的

盜墓,是淵源古遠的社會文化現象。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已經可以看到有意識的墓葬破壞現象的遺存。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陝西鳳翔的秦公1號大墓,是迄今所發現的先秦時期規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國應用科學考古方法發掘的最大的墓葬。這座古墓發現盜洞247個,其中有數10個盜洞直接打入槨室。



舊社會工具編輯

⒈盜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術、經驗;一方面靠工具操作,舊社會民間盜掘工具為鍬、鎬、鏟、斧和火把、蠟燭等。明代以前,盜墓賊沒有探測專用工具,明代開始使用鐵錐,它的出現使盜掘者僅以地面有明顯標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為對象一去不復返。盜墓者利用特製的鐵錐,向地面無標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據錐上帶上來的金屬氣味,選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盜掘。明代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洛陽水土資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雖如許,盜者尚能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味),則發(掘)。」

⒉從鐵錐到「洛陽鏟」,是北方盜墓賊使用地下探測工具的一個飛躍。北方特別是洛陽、關中地處黃土塬區,水深土厚,「洛陽鏟」的鏟夾寬僅2寸,寬成U字半圓形,鏟上部裝

盜墓工具

長柄,把此鏟每向地下鑽插一下,就可以進深三四寸,往上一提,就能把地下卡在半圓口內的地土原封不動地帶上來。

⒊盜墓覓寶之事古即有之,於今尤烈,其方法、技術、工具演變成更趨現代化、智能化、集團化,探測用軍用羅盤、探測儀,開挖用雷管、炸葯、電鋸,運輸通訊用汽車、摩托車、手機,因而打擊盜掘古墓、販賣走私文物的斗爭更為復雜艱巨,任重道遠!




技巧編輯

一盜墓賊的四字

跟北方洛陽、關中等地不同,南方許多地方土薄石多水位高,「洛陽鏟」無用武之地,當地盜墓賊「因地制宜」,經過長期不斷摸索總結,形成一套覓寶、識寶的方法和技巧。湖南學者劉鴻伏先生與民間古玩文物販子打交道多年,借機了解、研究解放前長沙周圍地區的盜墓賊的辦法

曹操——最專業的盜墓者

和技術,歸納為「望」、「聞」、「問」、「切」四字訣。

「望」是望氣看風水。老盜墓賊經驗豐富,又多擅長風水之術,故每到一處,必先察看地勢,看地面上封土已平毀的古墓坐落何處,只要是真正的風水寶地,一般都是大墓,墓中寶物必多。以風水術指導地面無標志的墓址的確定,幾乎百發百中。據說民國年間長沙一蔡姓盜墓高手極擅風水之術,他若出門選點,從者必雲集左右。有一次他到寧鄉縣走親戚,行到一風景甚佳處,指著一塊水田對同行人說,此田下必有大墓,墓中寶物必可使你我驟富。同行者均不信,此人於是跟他們打賭:若無古墓,自己輸一千美元。反之,墓中出了寶物自己獨佔七成。眾人賭興大發,遂暗約鄉民數十人於夜間發掘,至半夜果然掘出磚室大墓,墓壁彩繪死者生前生活圖景,墓內有寶劍、寶鼎、玉璧、漆器、金餅、硯、竹筒等物。後來他們賣給美國傳教士,得大量美元而暴富。

「聞」即嗅氣味。有此奇術的盜墓者專練鼻子的嗅覺功能,他在盜掘前,翻開墓表土層,取一撮墓土放在鼻下猛嗅,從泥土氣味中辨別墓葬是否被盜過,並根據土色判斷時代。據說功夫最好的可以用鼻子辨出漢代墓土與唐代墓土的微妙氣味差別,准確程度令人驚嘆。

長沙剛解放時曾槍斃一個老盜墓賊,他將一生所盜文物國寶全部賣給了外國人,此人即是「聞家」,專盜漢唐以前大墓,出土器物只要一聞,便可准確斷代。有個盜墓賊拿來幾件古舊漆器,說是出自一個王侯墓中。他倚在煙榻上,邊抽鴉片邊拿起一件漆器,放到鼻下一嗅,便笑著說:「仁兄,你這漆器是在尿坑裡漚泡過的,取出的時間應在七個月左右。」此人大驚失色,連稱:「得罪!得罪!」

「問」就是踩點。善於此道者,往往扮成風水先生或相士,遊走四方,尤注意風景優美之地和出過將相高官之處。他們一般能說會道,善於與長者老人交談講古。每到一處,均以算命先生或風水先生身份拜訪當地老人,從交談中獲取古墓信息與方位。這種人有些本事,口才又好,很容易取得對方信任。一旦探聽到古墓確切地點,便立即召集群賊在夜間盜掘。

「切」即把脈之意。有三層含意:第一層是指發現古墓之後,如何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離進入棺槨,這種功夫不僅需要豐富的盜墓經驗,而且要有體察事物的敏銳感覺。擅長此道者往往根據地勢地脈的走向,如給人把脈一樣很快切准棺槨的位置,然後從斜坡處打洞,直達墓室中棺頭槨尾,盜取葬品,前幾年曾國藩墓即被用此法盜掘。第二層含意是指鑿棺啟蓋後,摸取死者身上寶物。從頭上摸起,經口至肛門,最後到腳。摸寶物如同給病人切脈,要細致冷靜,講究沉靜准確,沒有遺漏。第三層含意是指以手摸觸出土文物,由於其中的高手過手文物不計其數,所以往往不需用眼審視,只要把物品慢慢撫摸一番,即知何代之物,值價幾何。他們常以此技與人賭輸贏,往往勝算。

二聽雷聲,辨墓地

《清稗類鈔·盜賊類》有「焦四以盜墓致富」披露了盜墓的技巧:」廣州劇盜焦四,駐防也,常於白雲山旁近,以盜墓為業。其徒數十人,有聽雨、聽風、聽雷、現草色、泥痕等術,百不一失。

一日,出北郊,時方卓午,雷電交作,焦囑眾人分投四方以察之,謂雖疾雷電,暴風雨,不得稍卻,有所聞見,默記以告。焦乃屹立於嶺巔雷雨之中。少頃,雨霽,東方一人歸,謂大雷時,隱隱覺腳下浮動,似聞地下有聲相應者。焦喜曰:『得之矣。……』。」

這個焦四不愧是個盜墓高手!他不但掌握了一般盜墓人都會的分辨土質、土色的本領,還善於利用一些自然現象,幫他尋找墳墓的所在。比如「雷電」,焦四在雷雨天出去盜墓,他讓跟他盜墓的人分別站在四個不同的方位,雨過後,東邊的人跑過來說,剛才打雷的時候,聽到他哪個方位的地下有隱隱的聲音想應和。焦四很高興,說:「我們找到了!」這裡面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有墓葬的地下是空的,當大雷的時候,就容易形成共鳴,聽起來好像是地下有東西和雷聲相應和了。

補充:現代盜墓不僅僅是靠洛陽鏟了,還需掌握遙感、磁感技術。



常規過程編輯

一、看地形

「看地形」,很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來,明白訣竅的人在幾公里以外就能看出來。有些盜墓賊「喜歡」在下完雪的天氣出來「四處轉轉」尤其喜歡下「很細很細的雪粒」那種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關。

土有「熟土」、「活土」(也叫「花土」)、「死土」的分別

黃巢——最蠢的盜墓者

。有經驗的盜墓者看上一眼就能明白這里有沒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麼時代的墓葬。

在探墓時,可以先用探條去探,根據手上的感覺去「感覺」是不是有墓;待確定以後就下鏟,比如:一鏟打下去十米,有了,然後看深度和鏟子上帶出來的東西,深度也是個標志,帶出來的東西上有木屑、有硃砂、有坑灰等等,這都是特點;然後,用泥鏟把墓的形狀「方」出來,就是定坐標。左邊打一個,打了十米沒有打到,那就是「過了」,再回頭往右邊一點繼續打,以此類推,一個個的點連起來,就是十多米地下的墓的形狀了。然後根據墓的形狀、深度、坑灰、木質(或石質、磚質)這些特點結合起來推測出墓的年代、墓門的位置等等。

二、挖洞口

探好位置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挖洞口了。厲害的盜墓者一個十幾米的洞子挖下去能夠做到地面上沒有土!令人費解的是,就算墓地周圍都是一片平原,全是很平整的土地,周圍幾百米、幾里地也看不到有土堆。所以,土是不可能堆在外面的,而且洞口那麼小,幹活的時候還要封起來,誰也看不到,這樣高超的手法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盜墓賊幹完活以後會把洞口封起來。有的洞口只有一個污水井蓋那麼大的口子,打開以後向下看,直直的十多米下去,黑古隆冬看不到底。

三、進入墓室

一般來說,任何朝代墓內的物品擺放都有其規律。一看形狀是漢墓,東漢或是西漢,那麼心裡就有數了:棺木應該在哪裡、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裡、金屬器皿在哪裡、兩邊的耳室里都會有什麼……等等。等真的下去以後,直奔那裡就挖過去了(漢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滿了土,說是墓室,實際上都是土,是在土裡前進,東西都在土裡)。一般貴重的陪葬品會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腳部。

還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頂會很厚的,這是因為那時的墓大多採用七縱七橫、共十四層的青磚砌起來的,有兩米多厚。這樣就需要在挖洞時避開墓頂。所以,一旦下鏟子碰到了磚(鏟子提上來會帶有磚灰),那就要找其他地方往下打了。

這個「其他地方」有時可能是靠近墓門,有時可能是靠近墓的後牆,都有可能,完全是根據墓的本身形狀、特點來定的。看完形狀,一想這墓內的棺槨可能是靠近墓門位置,那打洞的時候就靠近墓門,反之就靠近墓牆打。

一個墓,就象一輛坦克,盡管有裝甲(墓牆、防盜層)、象堡壘(墓頂很厚),但也有弱點。弱點就是墓牆,或是墓底。

有些盜墓者一看這墓太堅固了,頂上和周圍都不好辦,就要再挖一個豎井和一個橫井,直接就到墓的正下方。到墓的正下方以後再繼續垂直向下開一個豎井,然後用工具向上面挖,把墓底挖穿一個小洞,然後通過這個小洞就可以進入墓的內部。這樣,墓的四牆、頂部都沒有破壞,但墓本身已經被盜掘一空了。

但一般較少採用這種方法,以磚石結構的明墓為例:它的後牆最薄弱,基本上只有兩層磚,所以打豎洞時可以沿著墓後牆打,把兩磚厚的墓牆鑿開並不費什麼事。針對明墓來說,幾乎所有的古盜洞都是開向後牆的。

解放前盜明墓的,很多隻有一個人干,只有一晚上的時間,穿著老鼠衣、手腳並用,挖洞、進墓、拿東西走人。相當不簡單。那時候一個人沒辦法打豎井,他就離開墓一段距離,然後以一定的角度向下挖,斜著向下,整整好好碰到墓的後牆,然後鑿透、進入,計算的非常精確。

需要說明的是,盜墓者進入墓室的過程嚴重破壞了墓葬結構和遺存之間的共存關系,而不是像考古工作者一樣按堆積順序清理、按墓葬原貌揭露並伴有詳細的科學記錄。因此這種破壞是不可逆的,面對遭盜掘的殘跡永遠無法復原丟失的那部分信息,正是這種盜掘給人類文化遺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解放前的盜墓賊,一般是一個人或兩個人干,不要太多,時間是一晚上,幹活有自己的專用工具(挖掘設備),有專用連體服裝(老鼠衣,上面布滿各種「裝備」)。

盜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術、經驗;

解放前的挖掘設備,選用鋒利的鏵犁葉片的一部分做「掘進器」,「三片裝」很像螺旋槳,後部緊連著螺旋狀的「排土」裝置。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將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夠打透墓磚(螺絲釘原理,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

從鐵錐到「洛陽鏟」,是北方盜墓賊使用地下探測工具的一個飛躍。

河南洛陽城自古以來文化悠遠,歷史上曾為十三朝古都,一直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心。時至今日,洛陽名聞天下的「洛陽三寶」,就是龍門石窟、白馬寺和「洛陽鏟」,其中前兩樣都有極好的聲名,而獨獨這第三樣似乎並不光彩,因為它是一種盜墓工具。洛陽城確是盜墓風行,主要源於洛陽自古以來的厚葬之風。自古以來洛陽達官貴人講究厚葬,而且往往異常重視墓穴的修建,隨葬頗豐,以致於洛陽古墓多如牛毛。唐代詩人王建曾這樣形容洛陽墓葬稠密:

北邙山頭少閑土,

盡是洛陽人舊墓。

舊墓人家歸葬多,

堆著黃金無買處。

也正因如此,洛陽盜墓之風自古盛行,而歷代盜墓者也是能人輩出。關於洛陽鏟的由來,洛陽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洛陽邙山馬坡村,有個農民叫李鴨子,從小就以盜墓為生,在民國十二年(1923年)間有一天,他到十幾里外的孟津縣趕集。有個來自偃師縣馬溝村的熟人正在搭棚子,准備賣煎包子。雙方見面打個招呼,他見這人忙著用一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在地上挖了一個豎直的小圓坑,以便插入棚柱。這人用此鏟往地下一戳,提上來時帶出不少土,一下子觸發了他的「靈感」:這傢伙比鐵杴挖盜洞輕巧靈便,特別是能帶上原土,利於判斷地下不同地層情況。於是他找了張紙,貼著鏟夾畫出一張原大圖樣,回家後馬上找鐵匠按圖打造,一試果然得心應手,效果不錯。以後其他盜墓者紛紛仿效,於是得到廣泛「推廣」。

洛陽鏟因為是要做為挖掘探洞、採集探土之用,其工作原理大約和石油勘探、地質取樣相似,故而鏟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圓筒形,類似於瓦筒狀,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見的一種凶器——管兒插。

「洛陽鏟」的鏟夾寬僅2寸,寬成U字半圓形,鏟上部裝長柄洛陽鏟雖然看似半圓,其實形狀是不圓也不扁,最關鍵的是成型時弧度的打造,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會帶不上土。不僅如此,洛陽鏟在製作工藝上更為復雜,通常製造一把小鏟需要經過制坯、煅燒、熱處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手工打制。如果是一把好的洛陽鏟打制完畢,再裝上富有韌性的臘木桿並且接上特製的繩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幾米,甚至幾十米深處,鏟子提起之後,鏟頭內面會帶出一筒土壤。這樣不斷向地下深鑽,盜墓賊對提取的不同土層的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各種包含物進行分析,如果是經過後人動過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築。如果包括物發現有陶瓷、鐵、銅、金、木質物,就可以推斷地下藏品的性質和布局。經驗豐富的盜墓賊憑洛陽鏟碰撞地下發出的不同聲音和手上的感覺,便可判斷地下的情況,比如夯實的牆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樣。

同樣的,挖的墓不同,盜墓工具也不同。探漢墓用洛陽鏟演變而成的重鏟,挖唐墓時用扁鏟(類似魯智深的月牙鏟),進入漢墓墓室(漢墓多為墓坑,多已塌陷)搗土時用滾叉和撇刀。

解放後,文物考古部門對它進行改進,用來對地下有無文化遺存進行普查鑽探,為文物考古工作做出了貢獻。但在年全國颳起的盜墓狂潮中,它又被盜墓賊用來重走邪路。

一個現代的盜墓團伙,其成員一般在三到四人,不會三人以下,也不大可能超過五人。這幾個人各有分工。

現代盜墓賊的盜墓工具已經比以前先進多了。一般的洛陽鏟已經被淘汰,用的鏟子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也叫泥鏟)。由於洛陽鏟鏟頭後部接的木桿太長,目標太大,所以棄置不用,改用螺紋鋼管,半米上下,可層層相套,隨意延長。平時看地形的時候,就拆開背在雙肩挎包里。

要贊哦~!!

『叄』 為了讓墓地不被盜,古代人都是怎樣應對盜墓賊的

盜墓,是進入他人墳墓,作出不問自取的行為。這樣的社會文化現象,自古就沒停止過。從考古資料可以看出這種墓葬破壞現象仍然遺存到現今。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陝西鳳翔的秦公1號大墓,是迄今所發現的先秦時期規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國應用科學考古方法發掘的最大的墓葬。

後來,專家們發現:這座古墓發現盜洞247個,其中,竟然有數十個盜洞直接打入槨室,可見,盜墓賊手段之高明。並且,近些年隨著盜墓劇的熱播,大家對盜墓這一行徑並不陌生。今天,我們將一起了解古代帝王們的反盜墓手段,看看是否如我們想像的那般。

『肆』 母親墳墓被動物盜了個10厘米左右的洞,三七上山堵上了四七上山又被盜開,怎麼辦好

最好別打開,在洞口放上捕獵夾子解決掉那東西,然後堵上就行了。

『伍』 墳墓被盜如何化解

最好重修。12年內元神歸位,如果真正是上乘好墓,照舊永保榮華富貴,從新增發新貴。

關於墳墓風水問題:順便牽涉的一個問題是,墳墓風水!歸根到底還是一個「心向」問題。什麼人,欣賞什麼樣的地形,為什麼會使用上的是這樣的地形,而不是其它的地形,完全可以折射出其人的「心向」在用事和教育後代的問題上的成功與否!所以風水沒有「先驗性」,但有「後驗性」。也就說:不管是什麼人,只要用到那種所謂風水寶地,就能永保榮華富貴,回答是絕對否定的。但是,只要是心向到位的人,就是自然地理風水用事差一點,也能走向榮華。關健是「心向」,心向決定成敗。這個古今同理。墳墓風水不能決定後代的成敗,但可以檢驗其後代成敗的某些特徵。
關於祖墳風水問題,要有正確的認識。有風水嗎?回答是肯定的——有。能決定一切嗎?回答是否定的——不可能。順其自然,事在人為。過去的事已經過去,形成事實的事項是不能逆轉,關健是正確面向未來,在今後的自然、社會活動中,保持清醒,不犯糊塗。
由墓葬風水的聯想是,一個人欣賞什麼?喜好什麼?如何欣賞、喜好,與一個人的「心向」有關,也能透過這種心理演變,解析出其人潛在的內質,風水能看出某種心理活動的因果關系,也可以改造潛在的某些內質。現實的特徵是某種特定的成功,也許就是淵於某一微小觀念的萌發。但風水不能代替一切,風水改造力度僅僅在於作用於其心理活動,能否實現最終決定於行為人個人的悟性和努力。
心術正派,總是贏家。心胸太窄,過於自私自利,風水做不好。見於歷史上風水書記載的事實是:某地一富有人家,延請風水師傅擇地建房,找到一處文昌能出文人的風水寶地,風水師傅說:此處修房,必出文人,如果是修學校,必能出更多文人。那人回答:那我就不修屋,修學校,讓地方周圍出更多的文人,於是就在選擇的地盤上建起了學校,延請老師開蒙講學,學校辦成功後,首先考中進士的還是他家的後代。這個學校是建校以後,近千年來,經常有人「高中」,延續到現在還是全國優等學校。

『陸』 古人為防盜墓,都有哪些方法,最簡單的是什麼呢

盜墓,是進入他人墳墓,作出不問自取的行為,這樣的社會現象自古就沒停止過。關於盜墓的影視劇,相信大家看過不少,在很多劇情片段中你會發現,比較神秘尊貴的帝王墓,總是虛虛實實,陷阱不斷,暗藏玄機。當然,有些影視劇是為了節目效果,特意做了誇張的演繹,與真實情況還是有所差距的。

其實,不僅僅是漢人這樣做,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也有這樣的行為,把屍身潛埋,不讓世人知曉。

比如:鮮卑族,他們的下葬方式,就是把死者的屍體潛埋到一個無人知曉的地方,並且,不做任何明顯的標記。至於葬送的話,會安排一個虛假的棺柩,將它下葬後設立墓冢,並在周圍將各種編織的車馬器材燒了來葬送死者。這一時期,就是通過這樣的手段,才使得很多大型墓地至今都沒有被發現。

其實,所謂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古代的帝王們為了防止陵墓被盜真是費勁了心機,實屬不易。

『柒』 古人為防止陵墓被盜,都有哪些高招

一,虛墓疑冢,又稱假墳、虛墓、虛葬,說白了,就是造若干假墓穴,而將真屍葬地隱匿起來。二,鐵水澆築 。河南出土的明朝墓群中,一些墓室就發現了“狗洞”式反盜墓手段。石碑上刻上“詛咒”“恐嚇”之類的言語,恐怕就能將盜墓賊從心理上進行實施“降維打擊”等。

『捌』 請問在公墓里骨灰被盜,應該如何處理

當然首先是報警處理。
然後立即聯系墓地管理單位和人員,盡最大努力找回來,如果找不回來墓地管理單位會主動和你聯系,表達歉意的。

閱讀全文

與墓地被盜最簡單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時間樣式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22
定做封口機安裝方法 瀏覽:247
研究方法部分如何降重 瀏覽:552
工科生常用的科研方法 瀏覽:437
貸款簡單的方法 瀏覽:833
毛衣計算方法 瀏覽:629
測量貨車保險絲好壞的三種方法 瀏覽:257
腳關節囊腫的治療方法 瀏覽:704
有什麼方法可以緩解胃痛 瀏覽:322
內部風險控制研究方法 瀏覽:71
銅的新的檢測方法 瀏覽:89
5到6歲數學訓練方法 瀏覽:11
深圳工程預算技巧和方法 瀏覽:973
寶寶白天計算方法 瀏覽:217
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鑒別黃金真假 瀏覽:977
兩肩下榻訓練方法 瀏覽:49
如何選電機的計算方法 瀏覽:615
帶眼鏡的正確方法 瀏覽:677
英皇芭蕾課程教學方法 瀏覽:606
部隊組織訓練的方法 瀏覽: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