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大化石的鑒別方法

大化石的鑒別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01 03:58:57

『壹』 怎樣辨別是化石還是石頭

1、化石與普通石頭不同之處在於它們具有特定的質地,結構,形式,有機化學成分等。 因此,建議在遇到疑似化石的物體時,應當使用放大鏡仔細觀察,以確定是否存在生物活性的痕跡,如糞便,毛發,腳印和殘留的毛發,以供後續研究。

2、顏色均勻:石材內外顏色極其均勻,沒有典型的化石層狀結構,顏色多為灰白色。 化石的內部結構是單一的:地層非常單一,沒有其他地質結構。

3、一些礦物質包含液體,氣體或其他形成包裹體的礦物質。 這些包裹體被意外誤解為化石。 但由於夾雜物結構往往比較規則如圓形或橢圓形,因此沒有相關的生物結構,所以只要稍加科學分析,這些夾雜物仍然很容易識別。

(1)大化石的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古生物化石鑒定一般僅保存其形態特徵。所以,古生物化石的鑒定是以形態為主要依據。在有些門類中,高級分類階元是按自然系統劃分的,而低級的分類,無法按照自然系統進行,就要依據化石的種類、形態等進行鑒別,定立一些形態或器官的種、屬,甚至科,如:牙形刺、植物孢粉、足跡等。

各門類古生物化石的具體鑒定方法不盡相同,但一般都要經過下述步驟:

1、熟悉標本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對大化石的細微構造或微體化石,一般需要藉助實體鏡、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有時要將化石做連續切片,以便於了解其內部構造特徵;

2、利用所具有的知識並查閱有關文獻,確定較大的分類階元,一般定到科;

3、利用檢索表、圖版等文獻資料, 將標本進一步檢索到屬、種;

4、選擇有代表性的種群標本或典型的單個標本進行特徵描記,度量各種性狀要素及照相。

『貳』 大化石的如何辨別

大化石自從98年以來,就一直在石市上獨領風騷。近年來,隨著大化石資源的迅速減少,大約從2002年底就開始出現了打磨石。而地攤上打磨大化石似更多見,甚至有向原石攤位蔓延的趨勢。
粗加工:粗坯加工分局部加工和整體加工。工具精度不高,加工技術也很有限。
局部加工:對原石殘缺面或水洗度不夠的「死面」進行粗壞打磨。一般是把殘破的尖銳部分磨圓,或把「死面」的一層粗糙表皮磨掉。
整體加工:一些經敲擊取下或毫無水水沖度的塊狀原石,則全部將石表磨掉,再磨製成大化石特有勒層狀、寬面平台狀,偶見峰巒、天池狀,底部切割平整。
打磨後的石體是難看的啞光灰白色,但上油之後顏色便轉為淡青、淡黃,通體色澤一斂,花紋畢露。
細加工:細加工分以下幾個步驟:
精磨:用1000#-1200#進口磨片研磨,將粗坯上的原磨痕完全清除掉,有經驗的工匠們大都採用「注水磨」的方法,可以很好的掌握磨的分寸。
拋光:用軟磨具加拋光膏進行機械拋光,拋光後可達鏡而效果。
噴砂:局部打磨的一般會進行噴砂處理,以保持與周圍石膚的一致性。整體打磨也有噴砂的,這樣可形成比較自然的石膚效果。
塗油:塗油本來足保養石頭的手段,在大化石的造假中,卻成為不能缺少的一環。 一般是塗抹凡士林。造假者經過反復實踐,探索出日光暴曬下塗抹的方法。這樣油被「吃」進石體不易乾枯,行色和花紋能保持得久一些。
在奇石收藏圈,大化石可謂風情萬種、獨領風騷。它屬水沖石,產於廣西大化縣岩灘紅水河段,亦稱岩灘彩玉石。大化石色彩斑斕絢麗,質地堅硬強韌,石膚滋潤如玉,造型雄渾大氣,極受藏者青睞。
大化石石表呈金黃、褐黃、棕黃、翠綠和陶白等顏色,並伴有黑色草花紋,肌膚的釉面呈現出一種凝重的質感,極富寶氣。鑒賞大化石的依據以其玉化的質地與豐富的色彩為主,而對其天然造型的要求則可退居次要地位。大化石的天然造型取決於岩石層理在江河中所受的浸蝕和沖刷程度,多為層狀結構,或嵩岳雲崗,或璋台危岩,雖說千姿百態,但就是難出各種具象,尤其是人物或山形更是稀貴。
目前,在賞石界內欣賞或收藏大化石出現偏向大石的現象。按理說,奇石之精美不在於其體積的大小,大石透氣勢,小石藏雅趣,各有千秋。然而,對於大化石自然生成的特徵而言,這類奇石具有耐人尋味的博大精深。正是由於這種氣韻生動的奇美,才造就出它能夠震撼人心的藝術意蘊,激發出一種追求崇高美的審美理想。因此,鑒於大化石具備了「形、質、色、紋、韻」的現代審美特徵,促使不少奇石收藏者傾向於賞玩大石,這也在情理之中。如筆者收藏的一方《秋山夕照》,按其體量(27厘米×72厘米×24厘米)已屬大石之列。此石石膚蒼潤、紋理飽滿,石表跌宕,柔中透剛,似有傳統山水畫中雲頭皴與雨淋皴的結合技法,刻畫得山體氣勢挺拔,俊秀壯美。面對此石,彷彿在鑒賞一幅宋代名畫,無論平視、仰視或俯視,均能找出近重遠輕、近緊遠松、近詳遠略、近清遠渾的關系,實為難得的一件奇石珍品。
對於大化石,不管其「長相」如何,只要符合現代審美中「形、質、色、紋、韻」的若干要求,即可認定它具有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只是在一般情況下求得「寶氣」就不能挑剔形奇,而求得形奇就不能兼得「寶氣」。因此,欣賞、收藏大化石應將其獨有的自然美表現形式綜合起來進行鑒賞、評判,甚至將常人認為不足的地方,通過觀察對比,逆向思維,變成求之不得的長處,才能真正讀懂深蘊石中的藝術內涵,才不致因過分挑剔或不屑一顧而與其失之交臂。

『叄』 怎麼鑒定古生物化石的真偽

古生物化石,是指埋藏在地層里石化了的生物機體、遺跡和遺物的總稱,是一億五千萬年前白堊紀時期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初生命,由於冰河運動、地殼變遷、火山噴發,這些生靈和生命被突然襲來的災難永遠的長眠於漫漫塵土之下,經過了數億年的風雨洗禮,它們見證了億年前地球上發生的所有一切,終於它們逢上當今盛世,使他們在沉睡了億年之後,重見天日,展現在世人眼前,使人們有機會去追憶億年前生命的氣息。

古生物化石從表面看只是石頭而已,但深入審視,其中蘊藏著許多萬物造化的天然信息密碼,蘊藏著科學和藝術的內涵,所以,化石具有藝術觀賞效果和美學上的鑒賞享受效果、科學內涵和文化底蘊,可令人們追溯生命之歷程和自然歷史的腳步,可以拓寬現代人心裡空間和精神世界。不僅如此,遼西化石還能給我們展示一幅史前時期生物歷史的畫卷,給人以知識,給人以大自然的享受。

中國人賞石、收藏石。主要是化石和礦晶石。中國人賞石、收藏石是文化,主要是紋理石和造型石。西方人也賞石、收藏石。西方人賞石、收藏石是科學。但是隨著時代發展,這兩種對於石頭的喜好正在相互熔融。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化石和礦晶石也受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的青睞,同時由於國際市場的吸引和利益的驅動,礦晶石和古生物化石出現大量贗品,那些五彩繽紛的水晶,買回來之後不久就發生褪色,有的甚至分化瓦解。特別是古脊椎動物化石,國際市場價格看好,贗品也就大量出現。為了防止喜好者上當受騙,特地介紹一些古生物化石的偽造方法和識別注意事項。恐龍蛋化石但是世界上恐龍蛋由於稀少難得而倍受歡迎。中國的河南、四川、廣東等很多地方都出土。 中國出土的恐龍蛋在數量和種類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恐龍蛋是最多的市場上各種各樣的假恐龍蛋價格很高。假恐龍蛋主要有: 造假的古生物化石中。一、河床中的鵝卵石。恐龍蛋大量出土時人們不要那些已經脫落的恐龍蛋皮,一般選擇大小適合比較圓滑的然後在上面粘合一些已經破碎脫落下來的恐龍蛋皮。上世紀 90 年代初在河南西峽縣。只要又大又完整的恐龍蛋,後來這些恐龍蛋皮由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揀拾或低價收購。此類假恐龍蛋在與碎蛋皮之間的碎紋寬窄漸變不連續,紋路彎彎曲曲變化不自然,蛋皮局部和內部卵石有明顯不吻合之處,多有 「 翹皮 」 現象。碎蛋殼間的結合處,一般用紅色土來填充。經過臨時的擺放,有些蛋皮便自動脫落,裡面的鵝卵石就會看清楚。二、將不完整的恐龍蛋進行拼湊。粘合處用破碎恐龍蛋皮遮蓋,如兩個相近的半個恐龍蛋拼成一個完整的蛋化石。最後用紅色泥土塗抹縫隙。河南西峽縣很多家庭中都有這種拼湊粘合的恐龍蛋,每顆不少於 200 元。往往可以看到這種蛋化石有一整條破裂,外表的蛋紋即沒有連貫性。三、地層里常看到含碳酸鈣的鈣質結核。泥砂顆粒粘附在外表,這些結核經常掉入河中。河乾涸後,這些圓形的外表帶有砂料的結核便顯現出來,破裂的結核中間,還能看到黑色或紅色的色暈圈,人們誤以為是蛋黃留下來的痕跡。與真正的恐龍蛋的區別是真蛋都是帶有比較光滑的蛋皮,有均勻的蛋皮裂紋。這種石蛋給人的感覺是剩蛋核的恐龍蛋。四、利用真恐龍蛋翻制模具。再配上真實的石頭底座,然後用石膏和水泥等材料製作。模擬效果經常很好。這類蛋有單個和成窩十幾個,像十幾顆這情況就有贗品的可能。識別方法是蛋的表皮不同,假蛋的表皮裂紋不自然,真恐龍蛋上所特有的蛋皮碎花紋翻具過程中是做不出來的只是蛋皮上確實有凹凸的部位才幹顯現。蛋皮碎裂的縫隙真實的蛋可以發現蛋皮分層。假蛋與底座接觸部位一般是石膏、水泥粘合,往往會找到縫隙或被擠出的粘合物,用濕布輕輕擦拭就可以去掉粘合處的塗色。貴州龍化石貴州龍是一類海生的爬行動物。和恐龍不是同種類型,生活在距今 2 億多年的三疊紀。產自貴州省。貴州龍是由骨骼保存下來的化石。一般是用真貴州龍化石標本製作模具,制假時。資料用石膏或環氧樹脂,再由模具翻制出不同材料的模型,這種模型非常逼真。最後把模型粘合在真實的石板上,有的石板上按模型形態刻槽再進行鑲嵌,模擬效果更好。有的還將不同的模型組合起來。凡是這種都可以認為是贗品,製造出交尾、九龍壁、對稱等圖案。實在弄巧成拙。如何識別假貴州龍的標本呢?真的化石是沒有的 一、凡是象上面說的圖案設計美妙完整。二、贗品化石突出於石板上。因為是和石板同時經歷石化、擠壓過程形成的應該是保存在一個水平面上。 真正的化石是鑲嵌在石板里。三、假化石和石板接觸的邊緣常會有黃土塗封的痕跡。黃土是掩飾縫隙用的用手蘸水擦拭就能夠識別。 真化石上沒有縫隙。四、一般貴州龍化石的顏色偏向於黑。新鮮顏色的化石其真偽值得考慮。 與黑色頁岩或灰岩的顏色較為一致。五、貴州龍的脖子數量為 20 節、背椎數量也是 20 節。六、貴州龍的數量不多。正在減少,大型的更少。一般的貴州龍化石 1000 元左右。肯低價的要小心。狼鰭魚化石狼鰭魚是硬骨淡水魚。身長 5~12 厘米。幾乎和臀鰭位置正對,眼大、背豬位置靠後。尾巴是正形,生活在侏羅紀晚期。主要產地是遼寧、河北。很多是成群產出,數量多。為常見的魚化石,市場上大量出售。遼寧產地花幾塊錢就能買一塊狼鰭魚,北京古玩市場則幾十、幾百元。魚化石發現多,價格相對低一些,同時魚化石作假難度比較大,軟骨、魚鰭模擬的技術難度很大,所以完全的作假魚化石是很少見到目前最多見的對不完整不清晰的魚化石進行塗抹。做法是配置與魚化石骨骼顏色相近的鐵銹紅溶液。一般最多見的用筆描出魚刺的形態以及魚的輪廓,化石中缺少的部位進行補充。看上去十分完整,實際上多處是用筆描畫的骨骼。區別真偽的方法是觀察整塊化石的顏色是仔細觀察。卻沒有骨骼存在痕跡,畫上去的局部顏色特別突出。看上去是一個沒有絲毫突出和骨感的平面。對於一些特別完整或個體較大的狼鰭魚,為了賣出高價,有時也用現在魚鰭或魚刺經溶液浸泡後往缺位粘貼。水生蜥化石水生蜥是水生爬行動物。成年個體比貴州龍大很多,有一點象貴州龍。長者可達 1 米多。水生蜥發現沒幾年。形態非常逼真。後來這種假化石數量的不時增多價格驟然下跌,假水生蜥在 1999 年出現的當時市場上很少有人能夠識別。人們才明白是假的造假方法比較復雜。取下硅橡膠模型後,選擇好標本用硅橡膠膜製作模型。用剪刀剪去化石的骨骼部位,使有化石的部位形成空洞。將已經破碎脫落的骨骼化石磨碎,然後選擇一塊類似的泥灰岩石板,將硅橡膠模型覆蓋上,沿空洞部位塗抹粘合劑,用篩子將已經磨碎的骨頭粉篩下,待骨粉粘在石板上後,再撕下硅橡膠膜。鑒定方法是雖然同原來化石形態一模一樣,但是缺少骨骼應有的骨質光澤,沒有骨頭的關節部份等細微形態,而且上面骨骼的顏色完全一致。古鳥類化石自從 19 世紀在德國發現 7 塊祖鳥化石標本後。中國遼寧的土地上相繼出現了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早期的鳥化石,鳥化石標本很少出現。 20 世紀末。估計數量逾越千塊。由於鳥化石受到重視。被他誤認為是遼寧古盜鳥」 化石,贗品便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兩年前一個美國古生物專家在美國圖桑化石和礦物交易會上用 8 萬美金購買了一件產於中國遼寧走私到美國的化石。並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登載文章,引起全世界學術界的軒然大波,後來被中國學者識破。這件鳥化石標本就是由孔子鳥化石和弛龍拼湊起來的一件 「 人造化石 」 見圖)造假者使用的方法是把已經破碎的一些不同的鳥化石拼湊成為一個完整的標本,看上去全是骨骼化石,但是沒科研、收藏和欣賞價值。另外造假方法是將現在罕見的雞、鴿子、麻雀等鳥類的骨頭經過炮製脫脂上色。內行容易看出其中的不同,粘在已刻槽的原始石板上。現代的禽類在形態發育進化上要遠比古鳥進步。對於外行可以用蘸酒精的棉花球擦拭黑色骨骼表面,看是否脫色,如脫色進一步看骨骼的顏色,現代的骨頭顏色發白並且結構十分緻密。犀類化石犀類是哺乳動物奇蹄目中的一類。大部分已經消亡。古玩市場上有時會見到犀牛類的化石標本,最早出現在第三紀。形態比較特殊厚實,容易讓外行上當。早期作假者用現代的牛頭經過強烈的風化。並在鼻骨處用白水泥製造一個 「 角 」 或者安上一個牛角,像剛出土的樣子。看上去就像犀牛的頭。這類贗品形態上與犀牛有明顯差異,犀牛角和牛角在結構上也不一樣,犀牛角裡面填充著一些毛發的膠結物,類似於實心,其下部,還有突出的比較粗糙的疤。而牛角卻是空心的下部也沒有疤結構。另一種造假者是將犀牛化石顏色的骨粉翻刻成犀牛頭骨的模型或是大唇犀的頭骨。牙齒個個釉質閃亮,然後在上下頜的牙床上安上現代的牛牙。活像真的犀牛頭骨。不過,如果留神的話,可以發現這是骨粉制的骨骼 」 上面沒有骨紋,特別死板,又缺乏骨骼的光澤感。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上有售,幾百元可以買到其他類型贗品有:無脊椎動物的海百合化石。琥珀。造假者將現代的蒼蠅、蚊子等昆蟲用松香油澆注,特別是內含昆蟲的蟲珀是收藏家喜歡。琥珀內部有眾多的氣泡呈現。

『肆』 誰能告訴我古生物化石鑒定的方法

確定化石的分類階元和名稱。化石是古生物學的研究對象。化石大多是古代生物的遺體、遺跡或遺物,如硬體組織、身體局部印痕、某些器官及排泄物等經過石化作用的產物。一般僅保存其形態特徵。所以,古生物化石的鑒定是以形態為主要依據。在有些門類中,高級分類階元是按自然系統劃分的,而低級的分類,無法按照自然系統進行,就要依據化石的種類、形態等進行鑒別,定立一些形態或器官的種、屬,甚至科,如:牙形刺、植物孢粉、足跡等。
各門類古生物化石的具體鑒定方法不盡相同,但一般都要經過下述步驟:①熟悉標本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對大化石的細微構造或微體化石,一般需要藉助實體鏡、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有時要將化石做連續切片,以便於了解其內部構造特徵;②利用所具有的知識並查閱有關文獻,確定較大的分類階元,一般定到科;③利用檢索表、圖版等文獻資料, 將標本進一步檢索到屬、種;④選擇有代表性的種群標本或典型的單個標本進行特徵描記,度量各種性狀要素及照相。
鑒定化石標本時,主要藉助某一類別或某一地層層位中發現的化石的有關專著,並查閱專著出版後發表的有關論文。鑒定人員在進行正確、全面的資料查閱對比後,發現所要鑒定的化石與文獻中所描記的某一生物化石完全相同,就可以將該化石歸在同一名稱之下。如果沒有發現相同的特徵記述,就可以這批標本為基礎,建立新種、新屬等新的分類,並給予適當的名稱。建立新種的標本稱為模式標本,據以命名一個屬的種,稱為模式種(或屬形種、屬型)。同樣,還有模式屬等。
由於種以種群為單位生活,其中存在著連續的個體變異。然而模式標本往往只是某個物種首次發現的標本,不一定全面地反映該種的特徵。在這個概念指導下,沒有一個個體是種群性狀的「典型」。在鑒定物種時,要盡可能多地、全面地採集標本,使得這些標本能大體反映真正種群的總面貌,然後,用各種統計方法來區分種間變異和種群內變異,從而達到鑒定物種的目的。
標本鑒定以後,要進行記述。一個古生物種的完備記述,按順序包括下列各項:學名、圖版、同異名錄、模式(種群)標本的編號和保存地點、鑒定要點、描述、度量及其他數據資料討論、產地和層位。

『伍』 沉積相標志及鑒別方法

為便於野外操作和辨認,根據前人研究成果,將該區石炭紀沉積歸納出下面一些沉積相標志及其鑒別方法:

1.幾何形態標志

各類沉積相在平面上和剖面上有各自的幾何形態特點。例如河流相的點砂壩與海岸淺灘相(鮞灘、生物碎屑灘)(圖6-2)。在橫剖面上的形態就有不同,前者是上平下凹,後者是上凸下平,平面上的形狀也完全不同,前者受彎曲的河谷控制,後者則平行於海岸分布。又如生物岩礁有獨自的幾何形態,其中堡礁呈長條狀,環礁呈圓環狀,馬蹄礁呈馬蹄狀。因此,幾何形態是沉積相的識別標志之一。

圖6-2 石炭紀腕足類貝殼定向排列,表示沿岸淺灘沉積環境

沉積相的幾何形態是前沉積地形、沉積環境的地貌和後沉積歷史的函數,可以為後沉積侵蝕作用和構造變形所改造。所以,只有當沉積環境的形態被保留時,沉積相的幾何形狀才是有效的鑒別標志。

沉積相幾何形態的研究資料有兩個來源,一是地面資料,一是地下資料。後者主要來自地球物理勘查,特別是地震反射資料可以清楚地勾畫出礁和海下扇的幾何形態,在淺處有時可以圈出單個的潮溝和淺灘。

2.岩性特點標志

岩性是鑒別碳酸鹽岩沉積相的基本的、最有意義的標志之一,也是最易觀察、最直觀的參數。根據一般的規律,碳酸鹽岩的岩性研究,在沉積相方面要比碎屑岩有意義。這是因為碳酸鹽沉積物不可能發生很遠的搬運,多半是原地形成的,所以碳酸鹽岩與其沉積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碎屑沉積的岩性雖然也與沉積環境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與其搬運有密切的關系(圖6-3)。所以砂岩的岩性在指相意義上不如碳酸鹽岩。

許多人都試圖運用沉積結構來確定沉積環境。對碳酸鹽岩來說,沉積結構的研究在指相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眾所周知,碎屑岩是依靠粒度來判斷沉積環境的能量大小,而碳酸鹽岩則是依靠顆粒與泥晶含量之比來表示水介質能量。現在不少學者都採用結構—成因來進行碳酸鹽岩的分類。

碳酸鹽岩岩性標志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顆粒:碳酸鹽岩的顆粒特徵在指相方面有重要的意義,不同的顆粒反映不同的沉積環境。

碳酸鹽岩顆粒的指相意義與碎屑岩顆粒不同。碎屑岩是依據顆粒的大小和形態來判斷其水動力條件;而碳酸鹽岩則由於顆粒的比重、成因不同,因此不能依據其大小和形態,而是依據其類型來幫助識別水介質的能量。如鮞粒多分布於淺灘,它顯示中等強度的水動力條件;豐富的生物碎屑則形成生物灘;球粒主要分布於台地內部或潮間帶的低能沉積環境。就是同一類型的顆粒,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沉積環境中。如鮞粒,又可以分為真鮞、表鮞、偏心鮞、生物鮞等。其中真鮞是在相對較強的水動力條件下形成的,而表鮞、偏心鮞則是在較弱的水動力條件下生成的。如扎布薩尕秀地區下石炭統懷頭他拉組厚層灰岩中發育的腕足化石,個體很大,單個腕足類個體直徑可達7cm,反映水動力條件較高,為高能的水動力環境(圖6-4,圖6-5)。

圖6-3 上泥盆統阿木尼克組陸相礫岩

圖6-4 扎布薩尕秀懷頭他拉組生物碎屑灰岩中生物碎屑

圖6-5 石炭紀生物灰岩中海百合莖碎屑,顯示高能帶水動力環境

泥晶:是指小於0.005m m的方解石(或白雲石)晶粒。泥晶只能在沒有水動力作用或安靜的沉積環境中形成,它可以指示低能的沉積環境。因此,許多學者都採用顆粒與泥晶之比來表示水動力的能量。

亮晶:除顆粒/泥晶之比,亮晶也是碳酸鹽岩重要的指相岩性標志。高能帶有較強的波浪作用,致使灰泥部分均被簸揚到低能處,在高能帶即形成亮晶膠結。因此,亮晶可以作為高能帶的一個岩性標志。

非碳酸鹽組分:非碳酸鹽組分也是識別碳酸鹽沉積環境的重要標志之一。在通常情況下,蒸發岩礦物形成於蒸發作用較強的潮汐帶沉積環境。在古代地層中,由於蒸發岩礦物易溶,因此保留下的只是其假象。硅質多分布遠洋環境(圖6-6)。而泥質不僅可以分布於潮上帶沉積環境,而且也分布於深海地帶。海綠石廣泛地被認為形成於大陸架沉積環境,多產於遠離海岸地帶,溫度在3~15℃之間,深度大致在10~2000m,Ph=8,Eh=0~-100mV。

圖6-6 石炭紀含燧石條帶灰岩

由上所述,微相分析在碳酸鹽岩沉積相中具有重要意義,其主要研究內容就是碳酸鹽岩的岩性和沉積結構。

3.沉積構造標志

沉積構造是沉積環境中的重要標志,無疑它是原地形成的。近來通過實驗室和現代沉積物的研究,對沉積構造的了解更加深入。

碳酸鹽岩與碎屑岩一樣發育有各種沉積構造。不同類型的沉積構造與不同的沉積環境有密切的關系。

根據沉積構造形成的相對時期,我們把沉積構造分為三大類,分別介紹如下:

(1)沉積前的沉積構造

這種沉積構造是在上覆地層沉積之前,在層界面上形成的。它們具有侵蝕的特點,也不同於後沉積底層變形現象(重壓模)。

前沉積構造包括溝道、沖刷痕跡、小槽、爬跡、大槽以及其他的侵蝕現象。盡管許多實驗工作對於造成這些沉積構造的水動力條件還不甚清楚,但是它們可以指示水流的方向。

在碳酸鹽岩的許多沉積環境中,前沉積構造均有發育。前沉積構造是沉積環境中沉積間斷的標志。根據侵蝕規模和時間的長短,可將其分為兩大類:侵蝕規模小,侵蝕時間短,局部切斷下伏地層的紋理,稱為沖刷面;侵蝕規模大,侵蝕時間長,對下伏地層切割較強,上覆地層形成底礫岩(其中常包含下伏岩層的碎屑),或者形成風化土壤,稱為風化殼或侵蝕面(如華北地台的奧陶系風化殼)。

(2)同沉積構造

這種沉積構造是在沉積時形成的,如扁平層、交錯層、紋層、交錯紋層、波痕等。

不同類型的同沉積構造往往發育於不同的沉積環境。紋理構造最常見的是水平紋理,在各種沉積環境中皆有發育。根據特徵,可以分為兩大類,形成於淺水和深水兩種不同的沉積環境。淺水沉積環境的水平紋理以延伸短、呈斷續分布為特點;深水沉積環境的水平紋理則以延伸長、呈連續分布為特點,這反映了深水沉積環境的安靜性和穩定性。羽狀層理是一種反映雙向水流的沉積構造,主要發育於潮間帶,是潮汐帶重要的沉積構造標志(圖6-7)。

板狀層理主要發育於海濱和淺灘。濱海板狀層理的層系交角過去在不少教科書中均認為是低角度(十幾度)。但根據現代海洋調查證明,有的濱海板狀層理的層系交角可達三十幾度,這與海岸地形及構造運動有關。交錯層主要發育於潮溝和淺灘(圖6-8,圖6-9),但深水沉積環境同樣可見,如等深流所形成的板狀層理。淺水與深水交錯層有區別,前者規模大,延伸廣,與淺水流作用而形成的。遞變層理在淺水和深水沉積環境均有分布,但兩者的成因不同。淺水遞變層理是風暴流及其他密度流形成的;而深水遞變層理則是重力流形成的。兩者通過其他標志可以區別,如層序、底痕等。波痕在許多沉積環境中皆有出現,而最發育的是潮坪沉積環境。深水沉積環境偶爾可見,但以小型波痕為特點。

圖6-7 石炭紀灰岩中紋理和羽狀層理

圖6-8 扎布薩尕秀下石炭統懷頭他拉組羽狀交錯層理

圖6-9 石灰溝上泥盆統阿木尼克組槽狀交錯層理

由上所述,同沉積構造是由波浪、潮汐、水流作用所形成的。研究層理的傾斜,可以恢復古水流的方向。

盡管流動體系概念對於同沉積構造的研究頗有價值,但是它只能間接地幫助分析沉積環境,這是因為水流運動限於沉積溝、槽的范圍。

(3)沉積後的沉積構造

這種沉積構造與沉積時形成的沉積構造有很大不同,而且要復雜。根據實驗和近代沉積的研究,可將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層面的垂向方向發生了改變,如重壓模、假結核、流砂構造;一類是橫向組構重新排列,如滑塌,這種沉積構造多半是在未固結的沉積物中,由於地震、重力流、靜水壓力等作用造成的,這些作用可以在各種沉積環境中發生。

1)變形沉積構造:這是由於橫向運動的結果,從河灘到深海斜坡都可以產生,最典型的是三角洲斜坡、海底峽谷和海底扇。變形沉積構造對認識古斜坡有重要意義。

2)碳酸鹽岩特殊的沉積構造:碳酸鹽岩本身有一些獨特的沉積構造,如干縮、樹根痕、鳥眼構造、層狀晶洞構造、疊層石、鈣結層(殼)、錐狀構造(又稱帳篷構造和泥蓬構造)、縫合線、晶體印模、示底構造等。

干縮現象是潮上帶、潮間帶最明顯的標志,常見的有乾裂和泥餅卷縮兩種類型。乾裂又稱泥裂,在層面上呈多邊形,斷面上呈「V」字形,被後生沉積物充填。泥餅卷的形成是由於灰泥暴露於大氣,日曬失水,表面一層形成泥餅,並發生捲曲。

泥裂可以在多種沉積環境中形成,最常見的是潮坪環境。由於沉積物暴露水面,蒸發作用的結果,使沉積物發生干縮破裂。在發生成岩作用之後,斷面產生變形。

水下沉積環境同樣可以產生泥裂。這是因沉積物形成後,在固化過程中發生凝聚失水而形成的。在淺水沉積地區,由於強烈的蒸發作用,也可以使水下沉積物發生失水而形成泥裂,但與暴露於大氣形成的泥裂(乾裂)不同。最大的特點是水下泥裂在層面上不具有多邊形,而是呈斷續狀透鏡體或斷續狀裂紋,在橫斷面上仍為「V」字形,但延伸較短。

除此之外,在沉積盆地中的斜坡地帶,沉積物未固結之前,由於重力作用而發生滑動,下伏沉積物亦可形成泥裂。這種泥裂與上述兩種泥裂特點不同,其分布局限,在層面上垂直於滑動方向成排分布,橫斷面上具有微小的「V」字形,很少有上覆沉積物的充填。還有早期沉積物遭受後期破壞再搬運、沉積的構造,如條帶灰岩及內碎屑灰岩,圖6-10、圖6-11是石灰溝克魯克組底部發育的條帶灰岩和內碎屑灰岩,反映了高能的沉積環境。

圖6-10 石灰溝克魯克組條帶灰岩

圖6-11 石灰溝克魯克組泥岩中球礫灰岩

在泥晶、微晶(或球粒)白雲岩或灰岩中,見在1~3mm大小的、多平行層理排列的、似鳥眼狀的孔隙,被假亮晶方解石或硬石膏充填或未被充填,此種構造稱為鳥眼構造。因為常成群密集出現,故又叫窗格狀或網格狀構造。由於是在暗灰色泥晶灰岩上分布有白色方解石斑點,故又叫雪花狀構造。其成因有:碳酸鹽灰泥失水收縮、灰泥中含氣泡、藻類腐爛後的遺跡、硬石膏、成岩作用的重結晶等。這種沉積構造主要產於潮上帶,少數在潮間帶,十分之九的鳥眼構造見於淺水中(Folk,1980),所以鳥眼構造具有特殊的指相意義。近來資料表明,鳥眼構造在潮下帶也有分布,但數量較少。

層狀晶洞沉積構造是一種具有廣闊空間的空洞沉積構造,晶洞呈水平分布,底部近於扁平,而上部表面則為不規則狀,是原始空洞為內沉積物和(或)假亮晶方解石充填所成,如礁岩的中心部分,有時稱為礁華。這可能是由軟體動物殘余和埋藏產生的,也可能是干縮造成的。

疊層石的成因在很長一段時期有爭議。從事古生物研究的學者認為是生物形成的,從事沉積學研究的學者認為是沉積構造。近來通過近代疊層石的研究表明,疊層石的形成與藻和沉積環境兩者有關,所以稱為生物沉積構造。它是通過藻光合作用進行新陳代謝,由藻分泌的黏液黏結碎屑而成。其生長過程是一層藻,一層碎屑,具有明顯的向陽性。其形態主要受沉積環境的影響,與水動力條件有關。可分為三大類:層狀、柱狀和球狀。古代疊層石在顯微鏡下觀察具有亮暗條帶構造。

疊層石在地質歷史時期分布很廣,但大量的主要分布在前寒武紀地層中。基本上分布於潮汐帶,以潮上帶、潮間帶為主,其次為潮下帶。

鈣結層(殼)是由於土壤水分的蒸發、沉澱作用所生成的石灰岩。多在半乾燥氣候區形成,這里蒸發作用大於降水作用,土壤的水分主要是向上運動。當含碳酸鈣的水從土壤中蒸發時,方解石就沉澱在土壤的質點之間。這是暴露於大氣的象徵。

錐狀構造實際也是一種干縮現象,是未固結的石灰岩暴露於大氣,失水干縮形成的圓錐狀構造。主要分布於潮上、潮間帶。圖6-12是石灰溝剖面穿山溝組底部灰岩中發育的鈣結殼構造,說明當時的沉積環境暴露的為潮上帶,也為該區石炭系底部界面的確定提供了參考。

圖6-12 石灰溝下石炭統穿山溝組古鈣結殼

(據鍾建華,2005)

4.古水流標志

水流是沉積物沉積的主要動力,因此古水流的研究是沉積環境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對水流標志的研究,判別水流的方向及狀態,可以幫助辨別海岸線、陸源區、沉積區及其中的淺海、深海、古斜坡。

5.生物化石標志

古生物是分析確定沉積環境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包括對大化石、微化石和遺跡化石的分析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微化石和遺跡化石。現在在沉積相的分析上,對微化石的研究已超過大化石的進展,特別是在井下研究方面,微化石比大化石優越得多。

遺跡化石包括潛穴、足跡、鑽孔(Grimes and Harper,1970;Frey,1975)、覓食跡等。遺跡化石在沉積環境解釋方面頗有用處,這是因為:①遺跡化石是原地產物,不可能像其他化石經受再改造;②遺跡化石分布極為廣泛,從寒武繫到現代都可見到;③淺水、深水沉積環境中均有分布,但兩者有區別,淺海的遺跡化石多數在層面上呈起伏構造,或是在沉積物中呈不同的結構;而深海中則很少見到這種遺跡化石,相反潛穴和基質沉積物之間是以不同顏色顯示的。這種顏色形成的原因還不清楚,可能是與潛穴類型或沉積物中的有機物質數量發生變化有關。另外潛穴的方向也不同;④在各種沉積類型中都可見到;⑤一定的沉積環境具有一定的遺跡類型特點。運用這個方法,可以確定一系列的「遺跡相」,每個「遺跡相」由一套遺跡化石組成,或者說一套遺跡化石產在具有一定特點的沉積相中。盡管生物在演變,但是「遺跡相」在顯生宙是保持不變的。

大化石特別是在古生代的沉積環境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利用大化石可以判別海、陸相(圖6-13),而且可以區別淺海與深海。圖6-14是城牆溝剖面底部城牆溝組灰黑色鈣質泥岩中發育的單體珊瑚,個體很大,直徑可達12c m,長度可達58c m,反映了一種特定的沉積環境。石灰溝剖面克魯克組中發育的

類化石,與該套地層底部的懷頭他拉組的大量的單體、群體珊瑚化石相比,該套地層主要以個體較小的

類為主,反映其沉積環境發生較大的變化。化石對於生物礁的研究,其意義更加突出,主要由於生物礁有其獨特的發育位置及其對古水體的鹽度、溫度、深度及養分等都具有十分嚴格的要求。研究區石炭紀地層中僅在下石炭統底部地層中發育有大量的生物礁(圖6-15,圖6-16),說明該套地層沉積使得沉積環境比較適應造礁生物生長。

圖6-13 上泥盆統陸相植物斜方薄皮木(阿木尼克組)

(據何元良,1979)

圖6-14 石灰溝石炭紀懷頭他拉組珊瑚化石

圖6-15 扎布薩尕秀懷頭他拉組群體珊瑚組成的生物礁

圖6-16 下石炭統懷頭他拉組珊瑚組成的生物礁

眾所周知,無論大化石還是微體化石,在不同的沉積環境中,其種類和組合是不同的。它們的生存和組合,與沉積環境的鹽度、水的流通、氧和營養物質的供給以及水的深度有密切的關系,同時也與生物的生態平衡有關。

但是,多數古生物化石的保存,不像遺跡化石那樣是原地形成的(圖6-17),而是經過了改造的。有的化石經過了較短距離的搬運,有的則經歷了較遠距離的搬運,其結果常常使不同沉積環境的生物群摻雜在一起,為解釋沉積環境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嚴格地說,用古生物確定沉積環境時,應排除異地搬運來的生物。但大量研究資料說明,這種情況並不十分嚴重,即使是經歷了遠距離的搬運,改造較嚴重者,其影響也是容易排除的。如淺水底棲生物,由於洋流或重力流可以搬運至深水沉積環境,這是經常發生的現象,稱為生物組合異常。我們可以通過生物群組合和其他沉積環境標志來加以區別和排除。

淺水沉積環境,特別是潮下帶沉積環境,由於波浪或水流作用,生物可以經常發生搬運,但一般不會超過沉積環境的范圍。也就是說,只能發生短距離的搬運。這是指正常氣候條件下。如果發生風暴事件,生物可發生較遠距離的搬運。

淺水沉積環境,特別是潮下帶沉積環境,在正常鹽度下,以多類型底棲生物組合為特點,種類常有珊瑚、軟體動物、海百合、苔蘚蟲、介形蟲、棘皮動物等。隨著水域鹽度的改變,生物組合也隨之發生改變。首先是類型減少,分異度變低。其中最靈敏的是軟體動物,特別是腹足類。

潮上和潮間帶常具有藻疊層石。此外,由於潮汐、波浪作用,潮下帶大量的硬殼生物可搬運到潮上、潮間帶堆積,形成生物組合的異常。

深水沉積環境以浮游生物和微體生物為特點,常見有孔蟲、放射蟲、翼足目、硅藻、顆石藻、介形蟲、筆石,甚至三葉蟲、菊石等(圖6-18)。但深水沉積環境生物組合的分異度要比淺水環境低得多,生物組合單調,常常僅有2~3種。

圖6-17 石灰溝石炭紀克魯克組遺跡化石

圖6-18 石炭紀灰岩中的菊石化石

『陸』 去河邊或江邊撿石頭,怎樣辨認有價值、有收藏的石頭

您上傳的圖片就不錯,像一條騰飛的龍,可以作為景觀石來收藏。

奇石講究的是形、紋、質、色,也就是說要看形狀是否奇特,紋飾是否好看,質地是否有玉感,色澤是否美麗,依據這幾點去收藏,具備這幾點越是稀有那他的藝術價值越高,希望能幫到你。

『柒』 怎麼樣識別奇石的收藏價值

在玩石之風日盛的今天,人們更加崇尚對奇石的收藏和把玩。但是,如何鑒別奇石的收藏價值呢?筆者作一孔之見,就教於各位方家。
一、奇石的天然性。奇石是大自然的產物,比之人工,叫做「天然生成」。它不依賴於人的意志和作為,人們關於它所能做的,就是「發現」。它與一切人工的技藝區別開來,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由於長年裸露自然或是泥沙包裹水土浸潤的原因,石的表面已經形成了一層「皮」。如果已經不讓你看那層「皮」的,那就是已經告訴你那不是天然的了。鑒別這層「皮」,要靠經驗和眼力。
二、奇石的稀有性。奇石所以為奇,就是因為它稀有、罕見、異乎尋常。在其質、形、色、紋方面,奇石都是石中的少數。少到什麼程度呢?罕見。當然,事物的存在是相對的,是比較而言。誰能發這個「言」呢?應該說是「業內人士」。「外行」看來,石玩都是獨一無二,又相差無幾。可是,奇石之妙,正在於「差之毫釐」的區別上。抹殺這種區別,就會混淆奇石與否的天壤之別。另一方面,由於人們對石玩的不斷採集和基於人們發現的眼光即審美理念的提升,因此,奇石與否,又是一個變化的審美對象。至於從收藏的角度講,「曾經的奇石」如果喪失其稀有性,但是還具有收藏價值,那麼,可以把它作為石玩的其他種類來收藏,而不再是作為奇石收藏就是了。
三、奇石的完整性和完好度。只要是天然形成的,什麼樣的奇形怪狀,都不是奇石的缺損。相反的還會增加它的美感和收藏價值。奇石的缺陷在於後天的損壞。沒有一個標准可以統一地劃定什麼比例下缺損的奇石會失去收藏價值,因為還要現實地考慮缺損的部位,缺損與作為奇石收藏價值含量的比較。當然,最好是沒有損壞,完好無缺。
有的奇石是組石,兩枚、三枚甚至於多枚配合為一組。比如那些「歲寒三友」、「十二生肖」等的組石。得其中的部分,就是不完整的。
四、奇石的賞玩價值。核心地講,奇石的收藏價值與其賞玩價值是密切相連或呈正比例關系的。奇石的賞玩價值大,則收藏價值亦大,奇石的賞玩價值決定其收藏價值。奇石的賞玩價值,是以其質、形、色、紋、勢的存在形式展現,並由人們去品其奇、巧、怪、美、韻的味,由此獲得玩石的審美體驗和美的享受,並由此奠定了奇石的收藏價值。奇石的品味,有極強的個體差異性,這種差異,就是奇石收藏價值大小的分別,是由奇石審美的理念來說明的。
五、奇石的體量和硬度。作為收藏的奇石,雖然有其或大或小的個人偏好,但是至大,也要區別於山峰,也不包括那些只能存在於大自然中的奇形怪石。因此,作為收藏的奇石首先要滿足於天然地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形式,和不因環境的變化喪失「奇」的特徵的屬性。通常的情況,奇石的收藏要選擇適度的和適合個人收藏條件的體量。
作為奇石的硬度,則是奇石收藏必須考察的一個指標。奇石的硬度是奇石的質所決定的,它決定其抵抗外力刻畫、壓入、研磨的能力,直接關繫到奇石收藏的保藏價值。奇石的硬度高,則石的密度大,質感好,賞玩價值亦大。硬度高者概括為一個「堅」字。奇石質堅,給人的質感是:細、潤、光、潔。硬度是一個地質學的概念,其指標,從一至十級,級別越高硬度越大。作為收藏的奇石,硬度起點應是4度(以螢石為參照系)至於以上,是奇石收藏的基礎要件。
六、奇石收藏的人文因素。同很多的收藏品都有這個附加值一樣,奇石收藏也要看原收藏者或是使用人,奇石收藏也離不開收藏的這個基本規則。一件奇石,會因收藏者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程度和含量多少的附加值。當然,這需要有相應的記載。於奇石本身,是不能「附加」的。因此,考察以往的藏石,會有很大的難度。這在當代,有了攝影和出版,為今後鑒別奇石收藏凝結的人文價值提供了歷史的幫助。

『捌』 石頭都分成哪幾類啊,又如何鑒別它們的好壞

石種分類表
傳統石:靈壁石、太湖石、英石、昆石
廣西:大化石 馬安彩陶石、賀州黃蠟石、柳州草花石、柳州墨石、三江彩卵石、三江黃蠟石、來賓水沖石、石膽、三江黑卵石、百色彩臘石、天峨卵石、
邕江石、潯江石、運江石、馬山石、大灣卵石、靈山花石、安陲青石、桂平太湖石、柳州彩霞石、武宣石
廣東:潮州黃蠟石、陽春孔雀石、花都菊花石
湖南:排碧鄉穿孔石、渫水浪紋石、湖南水沖彩硅石、渠水奇石
湖北:黃石孔雀石、漁洋石、三峽雨花石、黃荊石、堵河卵石、下坪河石
山東:長島球石、嶗山綠石、濟南綠石、竹葉石、泰黃石、崮山卵石、紫金石、梅石、淄博文石
福建:九龍壁
浙江:錦紋石、天竺石
江西:廬山菊花石
江蘇:雨花石、棲霞石
安徽:棲真石、景文石、安徽紫金石
雲南:龍泉石、巧寧石
河北:曲陽雪浪石、淶水雲紋石、太行豹皮石
北京:燕山京谷石、北京星辰石、金海卵石、房山青石、拒馬河石
內蒙古:葡萄瑪瑙、巴林石、戈壁石
河南:河洛石、嵩山畫石
東北:松花石、釉岩玉
陝西:漢江石
甘肅:西夏風礪石、蘭州石 ,
寧夏:黃河石、寧夏瑪瑙石、賀蘭石
新疆:大漠奇石
青海:河源黃河石、青海丹麻石、玉樹彩紋石、青海星辰石、青海桃花石
四川:瀘州空心響石、涪江石、綏江卵石、青衣江卵石、瀘州畫石、瀘州浮雕石、沫水石、長江綠泥石
重慶:夔門千層石、龍骨石、重慶花卵
貴州:貴州青、烏江石
台灣:龜甲石、台東梅花玉、油羅溪石、綠泥石、台東西瓜石、台東黑石、澎湖黑石、鐵釘石、台灣玫瑰石、澎湖玄武石、關西黑石、宜蘭石膽、關西梨皮石、花蓮金瓜石、埔里黑膽石、高雄砂積石、埔里鐵丸石、南投龜甲石、南投鐵丸石、國姓鐵丸石
東南亞:印尼黑石、印尼紅碧玉、印尼浮雕石、印尼石膽、印尼黑珍珠石、印尼龜甲石、印尼巴東石
美洲:加拿大菊花石、加拿大石種、美國石種
礦物晶體:白鐵礦晶體,藍銅礦,瑪瑙,鋰蘭閃石菊花石

要觀其形、看其色、談其質、摸其感。

『玖』 李老師我想鑒定化石

古生物化石鑒定 Identification of Fossil Specimens一般僅保存其形態特徵。所以,古生物化石的鑒定是以形態為主要依據。在有些門類中,高級分類階元是按自然系統劃分的,而低級的分類,無法按照自然系統進行,就要依據化石的種類、形態等進行鑒別,定立一些形態或器官的種、屬,甚至科,如:牙形刺、植物孢粉、足跡等。各門類古生物化石的具體鑒定方法不盡相同,但一般都要經過下述步驟:①熟悉標本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對大化石的細微構造或微體化石,一般需要藉助實體鏡、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有時要將化石做連續切片,以便於了解其內部構造特徵;②利用所具有的知識並查閱有關文獻,確定較大的分類階元,一般定到科;③利用檢索表、圖版等文獻資料, 將標本進一步檢索到屬、種;④選擇有代表性的種群標本或典型的單個標本進行特徵描記,度量各種性狀要素及照相。鑒定化石標本時,主要藉助某一類別或某一地層層位中發現的化石的有關專著,並查閱專著出版後發表的有關論文。鑒定人員在進行正確、全面的資料查閱對比後,發現所要鑒定的化石與文獻中所描記的某一生物化石完全相同,就可以將該化石歸在同一名稱之下。如果沒有發現相同的特徵記述,就可以這批標本為基礎,建立新種、新屬等新的分類,並給予適當的名稱。建立新種的標本稱為模式標本,據以命名一個屬的種,稱為模式種(或屬形種、屬型)。同樣,還有模式屬等。由於種以種群為單位生活,其中存在著連續的個體變異。然而模式標本往往只是某個物種首次發現的標本,不一定全面地反映該種的特徵。在這個概念指導下,沒有一個個體是種群性狀的「典型」。在鑒定物種時,要盡可能多地、全面地採集標本,使得這些標本能大體反映真正種群的總面貌,然後,用各種統計方法來區分種間變異和種群內變異,從而達到鑒定物種的目的。

『拾』 生物化石碎片的鑒定原理

生物碎片在偏光顯微鏡下的鑒定,主要根據礦物成分、顯微結構、顯微構造和構造形態四方面特徵。現在的古生物鑒定,腕足、軟體、節肢、棘皮等動物門的大化石主要根據構造形態區分屬種,只有苔蘚動物、腔腸動物和藻類植物才應用顯微構造來劃分類型和鑒定屬種。應用顯微結構的僅限於有孔蟲。礦物成分僅僅在於鑒別門綱目的大類時才應用。

生物硬體是生物軟體和外界環境相互矛盾的產物。生物從環境中吸取礦物質構成自己的硬體。因此生物硬體礦物組成的演化也反映了沉積圈沉積物質的演化。白雲石硬體僅見於最低級的藍藻和紅藻,硅質硬體僅出現於海綿和原生動物門,磷質硬體在無脊椎動物中僅發育於無鉸腕足類、軟舌螺及脊椎動物骨骼和牙齒等,有機質硬體不但見於低等門類、節肢動物和植物,而且在一些高級門類的原始類型中也非常發育,低鎂方解石經常是古老的已滅絕或近乎滅絕的綱目類型的硬體的礦物組分。

絕大部分無脊椎動物硬體由鈣質組成。鈣質結構比較復雜,磷質次之,有機質與硅質較簡單。生物軟體分泌礦物質的胚層類型及其衍生組織,通過有機質控制鈣質顯微結構類型。這樣軟體胚層的演化也就控制了鈣質顯微結構粒(點)、纖(線)、片(面)的演化。粒狀主要為藻類、原生動物、海綿動物、古杯動物等門類的鈣質結構特徵;纖狀為腔腸動物和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片狀為苔蘚、腕足、軟體等動物的主要特徵。單晶、玻纖和珍珠分別代表演化水平較高的棘皮、節肢和軟體動物頭足類的主要特徵。只要掌握這個演化特徵,就不會把隱微粒結構的生物化石碎片定為軟體動物或腕足類,也不會把片狀結構的生物化石碎片定為原生動物或腔腸動物。

生物硬體顯微構造包括顏色、殼層、生長層紋、孔腔排列和穿孔。殼層也存在著演化。生長層紋主要發育於腕足、軟體、節肢、棘皮等門類。孔腔排列主要發育於藻類、腔腸和苔蘚動物,主要呈線形排列,也有呈層狀與網格排列。微穿孔(小於10 μm)主要發育於原生動物、節肢動物(特別是具玻纖結構的)和脊索動物中,細穿孔主要發育於片狀結構的苔蘚、腕足、軟體和脊索動物中,粗穿孔發育於海綿、古杯、層孔蟲、水螅、棘皮和脊椎動物中。生物硬體構造形態也存在著演化。低級的原生動物和藻類多為球狀,海綿、古杯、層孔蟲和水螅多呈塊狀、管狀或樹枝狀,腔腸和苔蘚動物多為群體管狀,腕足、雙殼類和大部分節肢動物多為板狀,棘皮類以球狀為主,單體管狀廣泛分布於低等到高等的許多門類。僅較高度演化的有孔蟲、腹足類、頭足類才有旋轉殼。骨針僅為海綿、八射珊瑚、海參和海星等綱所有。根據球、管、板和骨針的形狀,管體還可根據其內外附屬的橫、縱和曲(泡狀)板的有無和特徵,把它們進一步區分。殼飾是在硬體演化過程中發育的,是生長層在殼面上的反映,有縱向(肋)、橫向(褶)與網路紋,以及瘤與棘刺等。殼飾主要發育於腕足、軟體、節肢、棘皮等門類的外骨骼。

閱讀全文

與大化石的鑒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時間樣式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22
定做封口機安裝方法 瀏覽:247
研究方法部分如何降重 瀏覽:552
工科生常用的科研方法 瀏覽:437
貸款簡單的方法 瀏覽:833
毛衣計算方法 瀏覽:629
測量貨車保險絲好壞的三種方法 瀏覽:257
腳關節囊腫的治療方法 瀏覽:704
有什麼方法可以緩解胃痛 瀏覽:322
內部風險控制研究方法 瀏覽:71
銅的新的檢測方法 瀏覽:89
5到6歲數學訓練方法 瀏覽:11
深圳工程預算技巧和方法 瀏覽:973
寶寶白天計算方法 瀏覽:217
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鑒別黃金真假 瀏覽:977
兩肩下榻訓練方法 瀏覽:49
如何選電機的計算方法 瀏覽:615
帶眼鏡的正確方法 瀏覽:677
英皇芭蕾課程教學方法 瀏覽:606
部隊組織訓練的方法 瀏覽: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