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學者按摩的手法和技巧
一、手法:
1、 乾洗臉:兩手掌心相搓,搓熱後像洗臉那樣反復摩擦臉部,先順時針,後逆時針,直至臉部發熱。
2、梳抓頭:兩手五指分開放在頭兩側,像梳頭那樣從前向後,從外向內梳抓頭皮。
3、 揉擦眼眶:兩手拇指放在兩側太陽穴上,食指放在眼眶上,由內向外,先上後下,反復擦揉眼眶。
4、揉太陽穴:兩手拇指放在兩側太陽穴上,反復按揉,先順時針,後逆時針。
5、 揉擦鼻根:兩手拇指或食指放在鼻根兩側上下反復揉擦。
6、揉風池穴:兩手拇指放在枕後風池穴處,其餘四指自然分開放在頭兩側,反復按揉。
7、 擦頸項:兩手掌心搓熱後,放在頸後部來回揉擦,直至頸項部皮膚發熱。
8、捏拿肩:一手放在對側肩部,拇指在前,其餘四指在後,反復揉捏、提拿肩部肌肉。兩側交替進行。
9、 揉捏臂:一手放在對側臂上,上下反復揉捏,先內側後外側,兩側交替進行。
10、按揉腹部:兩手重疊放在腹部,反復按揉,范圍由小到大,先順時針,後逆時針。
11、 捶打腰:兩手分別放在同側腰部,由上而下反復搓揉。然後,變掌為拳,反復捶打腰部。
12、捏小腿:一側小腿放在對側大腿上,兩手拇指向內,四肢向外,上下反復揉捏,兩側交替進行。
13、 搖動踝:一側小腿放在對側大腿上,一手放在跟腱上,反復揉捏;另一手抓住足的前部,先順時針,後逆時針轉動踝關節。兩側交替進行。
14、揉捏足:一側小腿放在對側大腿上,一手托住足跟,另一手反復揉捏足底,兩側交替進行。
二、技巧:
1、輕推法時用的壓力較輕;重推法時用的壓力較重。作全掌重推法時,四指並攏,拇指分開,要求掌根著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時可用另一手掌重疊按壓於手背上,雙手同時向下加壓,沿著淋巴流動的方向向前推動。
2、指、掌等著力部分要緊貼皮膚,用力要穩,推進的速度要緩慢而均勻,但不要硬用壓力,以免損傷皮膚。
3、操作時腕關節要伸直,使前臂與手接近相平,以肩關節為支點,帶動手掌作前後或左右直線往返擦動,不可歪斜。
4、按摩者手掌向下的壓力要均勻適中,在擦動時以不使皮膚褶疊為宜。
5、擦法的速度一般較快,往返擦動的距離要長,動作要均勻而連貫,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膚充血潮紅為度,防止擦損皮膚。
6、用手掌、掌根、大魚際、小魚際、拇指或四指指腹部分著力於皮膚上。
7、作圓形或螺旋形的揉動,以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或掌的揉動而滑動。
(1)簡單的按摩方法擴展閱讀:
按摩代表類型:
1、泰式按摩:泰式按摩是各種按摩中最激烈的,由泰國御醫吉瓦科庫瑪根據古印度西部傳入泰國的按摩法和當地中國移民的一些按摩手法創造而來,當時作為招待皇家貴族的最高禮節。其技法還被銘刻在瓦特波卧佛寺的游廊壁上,那裡被稱為「泰式按摩基地」。
2、日式按摩:坊間流傳日式按摩源於中國,在前朝交流時由中國商人帶至東瀛。這種說法雖然沒有得到明確證實,但連日本醫學專家也承認,日式按摩與中式按摩的手法驚人相似。不過,按摩師跪在體驗者背上用膝蓋進行按摩等方式還是很有日本風格。
3、歐式按摩:歐式按摩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被稱為「貴族的運動」,當時平民百姓是禁止享受這種保健方式的。工業革命之後,這種按摩方法開始在歐洲各國逐漸盛行。
4、中式按摩:中式按摩歷史悠遠,以保健、治病為主要目的,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說戰國時代的神醫是其發明者,經過幾千年的醫學探索,這種按摩方法現在已經比較完善。
5、韓式按摩:韓式按摩由韓國家庭按摩改良而成,是一種價位適中的美容按摩方法,在美容界也被稱為「韓式松骨」。除了「松骨」這一大顯著特點,推油和熱敷也是韓式按摩的主要內容,此外韓式按摩還常常包括洗頭、修甲、中草葯沐浴。
6、港式按摩:港式按摩是廣東醫生在南方沿海地區按摩手法基礎上,吸收西方推油按摩手法,近年新創的一種按摩方法。主要包括拇指指腹按壓法、踩背法和推油法。
⑵ 簡單的足部按摩手法
◆拇指尖施壓法:拇指按壓足底時,其餘4個手指支在足背上;拇指按壓足背時,其餘4個手指支在足底上,使操作靈活,便於施力。此動作可將刺激能量均衡地施於反射區內。
◆食指單勾施壓法:將食指彎曲,拇指靠於食指末節,對食指有向上推力,保持食指指骨同手掌、小臂、大臂成一條直線。食指關節按壓時,壓1次提起1次,解除壓力。此法適於足底反射區、足內外側面和足背部分反射區。
◆拇指指腹按壓法:一手握足,以另一手的拇指指腹為施力點,按壓足部的心臟、胸椎、腰椎、骶椎、外生殖器和尿道、髖關節、肛門和直腸、腹股溝、坐骨神經、下腹部等反射區。
◆單食指刮壓法:手握扶足部,另一手拇指固定,食指彎曲呈鐮刀狀,橈側緣施力刮壓按摩。適用於生殖腺、子宮或前列腺、尾骨內側、外尾骨、胸部淋巴腺、內耳迷路等反射區。
(2)搓法
◆掌搓法:將手伸展開,由足底端向足尖部來回搓壓,能緩解足部肌肉緊張,使足部各個反射區都得到按摩,有加強臟腑器官功能的作用。
◆拇指搓法:以拇指指腹上半部,上下來回地搓壓,適合於幾個反射區相距很近,又都需要按摩者。如從腎反射區到輸尿管反射區再到膀胱反射區、結腸反射區都需用本手法按摩。
(3)揉法
⑶ 按摩肩頸的基本手法有哪些
1、肩頸按摩的手法之拿肩井
肩井穴: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中點,肩部最高處。
以大拇指和食、中指相對用力,提拿肩井穴處的筋腱,向上提捏,漸漸放鬆,快速重復操作。雙手可同時或交替提捏,持續1分鍾。也可以在肩井做叩擊法,在穴位處適當叩擊。
力度要均勻,以被操作者酸脹為度。
2、肩頸按摩的手法之按天宗
天宗穴:位於肩胛骨岡下窩中央凹陷處,約肩胛岡下緣與肩胛下角之間的上1/3折點處兩手同時放在外側,用拇指指面壓天宗穴,從外往內往上推按。天宗穴可以適當使用撥法,用拇指在天宗穴處來回彈撥。
推天宗穴可舒筋活絡,使肩頸部放鬆。
3、肩頸按摩的手法之按風府
雙手微微分開,沿著後頸部脊柱左右,輕按穴位。「風」,指穴內氣血為風氣也;「府」,,府宅也。中醫認為,督脈之氣在風府穴吸濕化風,所以刺激這個穴位有散熱、吸濕的功能。這個穴位的位置在後腦勺,後背正中往上,頭發邊緣。如果後腦勺疼痛、麻木,按摩這里可以有效緩解。
4、肩頸按摩的手法之按風池
風池穴有兩個,也在後腦勺。中醫認為,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風池穴具有壯陽益氣作用。如果頭痛頭暈,容易耳鳴,可以多按摩這個穴位。經常偏頭痛的人,也可以留意找找這個穴位。平時如果偏頭痛,就按摩疼痛方向對應的那個風池穴,見效會很快。
(3)簡單的按摩方法擴展閱讀:
頸肩疼痛別亂按摩
誤區一:患上頸椎病後,只有頸椎會出問題
頸椎病雖然名稱中只有頸椎,但症狀卻可能出現在身體多個部位。山東省立醫院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董軍在接受魯網采訪時介紹,頸椎病的症狀包括頸、肩疼痛或僵硬,肩胛骨內側疼痛,手指或手臂麻木,手部精細動作不能完成,走路時有踩棉感,不能走直線,腿打軟等。
誤區二:治療頸椎病重在「養」,不能運動
有些人認為患上頸椎病後要注意休息,好好保養,切忌運動。事實上,據華龍網報道,運動對於頸椎病的治療有明顯效果,絕大多數頸椎病患者通過姿勢調整、適當休息、正確的頸肩背部肌肉鍛煉等就能恢復健康或是大幅度緩解症狀。
⑷ 如何按摩肩膀
我是經常做辦公室對著電腦的,肩膀也會經常酸痛,我來說說我的按摩方法吧,希望能幫到你。首先是簡單的按摩方法:藉助按摩器(手動的)
第二種是用手指按摩:這是最方便直接,也是比較累的一種按摩方法。跟上邊一樣,先把肩部放鬆,左手手掌覆蓋在脖子部位,從脖子往肩部的方向捏下來。要捏到筋的部位哦,就是手臂抬起時,肩部明顯感到神經肌肉動的地方,手指朝背後,拇指朝內,用適度的力量捏,一般來回捏5分鍾左右,肩部就會輕松很多;然後交替換一邊肩部進行按摩。
肩部按摩完後別忘了輕輕轉一下脖子,拍拍脖子後面的中樞,放鬆一下頸椎。
第二種是用手指按摩:這是最方便直接,也是比較累的一種按摩方法。跟上邊一樣,先把肩部放鬆,左手手掌覆蓋在脖子部位,從脖子往肩部的方向捏下來。要捏到筋的部位哦,就是手臂抬起時,肩部明顯感到神經肌肉動的地方,手指朝背後,拇指朝內,用適度的力量捏,一般來回捏5分鍾左右,肩部就會輕松很多;然後交替換一邊肩部進行按摩肩部按摩完後別忘了輕輕轉一下脖子,拍拍脖子後面的中樞,放鬆一下頸椎。
⑸ 最簡單的穴位按摩技巧有什麼
中醫教你簡單穴位按摩小技巧
現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健康養生。但是在社會壓力和生活壓力的雙重壓迫下,人們早出晚歸,忙於工作、應酬,休息時間都少之又少,更別提去健身房了鍛煉和養生了,真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千方百計,四處搜羅了一些簡單的中醫養生穴位按摩小技巧分享給大家,無時間要求,無場地限制,適合各類人群。
按曲池穴
動作要領:以拇指尖按摩另一臂的曲池穴,兩手交換按摩1~2分鍾。
取穴方法:仰掌屈肘,肘橫紋頭呈現凹陷處即是穴。
功效:祛風解表,調理腸胃,疏利關節,能調理臟腑功能,瀉火去熱,是治療上肢偏癱的主要穴位。
掐內關穴
動作要領:屈臂手心向上,用另一手大拇指按壓穴位。稍用力,以感酸、脹為度,左右各按1~2分鍾。
取穴方法:仰掌微屈腕關節,掌後第一橫紋上2寸,在兩條大筋之間。
功效:寧心安神,疏肝降逆,調和脾胃,活血通絡。
掐睛明穴
動作要領:用拇指、中指掐在睛明穴上,同時食指點按兩眉間的印堂穴,可謂「一手點三穴」。點掐時閉氣不息,點至自覺氣滿時為止。點時一松一緊,點壓1~2分鍾。
取穴方法:正坐閉目,目內眥角上方1分處。
功效:疏風清熱,通絡明目,可治療眼疾,神經性頭痛,也可治打嗝。
拍擊足三里穴
動作要領:雙手握拳,以曲骨處敲打穴位。或者以拇指肚按揉穴位,須用力,以感麻脹為度。按揉、敲打5分鍾以上為好。
取穴方法:屈膝成90°,由外膝眼往下量四橫指距脛骨外一橫指處。
功效:調理脾胃,調補氣血,疏通經絡,扶正培元,調節心率,助消化,是治療胃腸疾病的重要穴位。
叩勞宮穴
動作要領:一手握拳以曲骨處叩擊另一手的勞宮16次,再換手叩16次。
取穴方法:握拳,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四指輕壓掌心,中指與無名指兩指間即是穴位。
功效:清熱瀉火,開竅醒神,寧神靜氣,治心火過盛引起的口腔潰瘍。
揉太沖穴
動作要領:用手大拇指按揉兩太沖穴3~5分鍾。
取穴方法:由第一二趾間縫向足背上推,至二骨聯合前緣凹陷中即是穴。
功效:清肝瀉火,舒肝解郁,調經和血,疏肝理氣,是治療肝病的特效穴。
簡單的穴位按摩,關鍵在於找准穴位,一回生兩回熟,只要掌握了穴位的具體位置,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無論你是上班族,學生黨,還是中老年一族,只要你想做穴位按摩,無論何時何地,你都可以。掌握了這些簡單的穴位按摩技巧,隨時隨地都可以養生。希望大家都能養成養生的好習慣,擁有一個倍兒棒的好身體。
⑹ 推拿的手法有哪些
推拿手法是指以治療、保健為目的,用手或肢體其他部位,按各種特定的技巧動作,在身體的特定部位或腧穴及阿是穴等位置進行操作的方法。
中文名
推拿手法
要求
持久、有力、均勻、柔和
作用
刺激經絡穴位或特定部位
目的
治療、保健
作用
通、和、舒、補等
指法
按法、壓法、點法、拿法、捏法等
簡介
推拿中所施行的各種技巧動作
目
錄
1推拿簡介
2推拿簡史
3推拿要求
4推拿分類
5推拿手法
按法
點法
壓法
摩法
揉法
搓法
捻法
推法
擦法
抹法
掃散法
拿法
抖法
合掌側擊法
啄法
拍法
彈撥法
搖法
滾法
6不宜人群
1推拿簡介編輯
推拿手法 ,推拿中所施行的各種技巧動作。它通過許多不同形式的操作方法可刺激人體的經絡穴位或特定部位。其中有的以按捏為主,如按法、壓法、點法、拿法、捏法等;有的以摩擦為主,如平推法、擦法、摩法、搓法、揉法等;有的以振動肢體為主,如拍法、抖法等;有的以活動肢體關節為主,如搖法、扳法、引伸法等。共約有一百餘種。根據情況,可選擇或綜合應用。
2推拿簡史編輯
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源於人類最初的本能動作,如摩擦取暖、撫按傷痛、母嬰間撫摸及人體間相互觸摸等。甲骨文載手法的代稱和基本手法為「拊」。江陵張家山早期漢墓出土的《引書》中有「摩足跗」、「搖指」等手法,並記載了顳頜關節半脫位的口內復位法;《五十二病方》中載有按、摩、搔、刮等10餘種手法,並有按壓止血法、葯巾按摩法等。《內經》,則對手法的名稱、診斷、定位、作用、機理、適應症、禁忌症等有較詳細的論述。漢代張仲景將膏摩列為保健方法。三國時期華佗則提出了推拿失治、誤治的觀點。晉代葛洪《肘後方》所述手法,已不再是簡單的向下按壓、摩擦,而有了力點向上的抄舉法及擠壓、提捏等,並介紹了美容法、指掐急救法等。唐代王燾《外台秘要》集前世醫書,載許多手法,其引文均註明出處,為後世探索手法源流提供了線索。宋代的《聖濟總錄》重在對手法的分析總結,強調中醫辨證施法。金代張子和首將推拿列為汗法。明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載懸吊復位法,領先世界600餘年。明清時期,《保嬰神術·按摩經》載的小兒推拿八法,《醫宗金鑒》的正骨八法對後世影響極大,並形成了多種推拿流派,如點穴推拿,一指禪推拿、內功推拿等。
3推拿要求編輯
推拿手法技術的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持久」是指手法能夠持續運用一定時間,保持動作和力量的連貫性。「有力」是指手法必須具備一定的力量,並根據治療對象、體質、病證虛實、施治部位和手法性質而變化。「均勻」是指手法動作的節奏、頻率、壓力大小要一定。「柔和」是指手法動作的輕柔靈活及力量的緩和,不能用滯勁蠻力或突發暴力,要「輕而不浮,重而不滯」。以上要求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的。持久能使手法逐漸深透有力,均勻協調的動作可使手法更趨柔和,而力量與技巧相結合則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即所謂「剛柔相兼」。在手法的掌握中,力量是基礎,手法技巧是關鍵,兩者必須兼有。
4
⑺ 足部按摩的方法有哪些
對於那些住宅旁邊沒有正規沐足店,而自己又對足部按摩情有獨鍾的朋友,不妨試一試家庭自我足部按摩。足摩分泡腳葯水製作、指法、按摩三個部分,這和一般沐足店的程序差不多,聽上去比較復雜,操作起來其實並不難。
好足三分泡
取伸脛草、桂枝、艾葉、地附子、紅花、當歸、蘇木、甘草、沒葯各30克。不必那麼精準,家庭使用,只須用手抓少許就可以了。一般來說,每樣30克的用量足以使用10次。然後將葯物放入葯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用文火煮上1個小時,儲藏待用。
每日洗腳時,在腳盆中倒入熱水,加冷水沖溫,溫度略高於體溫即可,大約45℃左右。然後倒入一小勺煮好的葯汁,比例大約是水的十分之一。但要注意的是,許多人喜歡用很熱的水燙腳,這對腳部有一定的損傷,我們一直建議用溫水泡腳,但要注意保持水溫。而且,腳盆最好比普通腳盆略高,這樣可以保證腳的脛骨以下全部沒在葯水中。時間一般以半小時為宜。
手法最重要
正式的足部按摩師,手法多種多樣。對於家庭保健來說,五種手法,足以自用了。
(1)握拳食指法
著力點:食指近端指間關節頂點。
適用:腎上腺、腎、膀胱、生殖腺、失眠點等反射區。
(2)拇指點按法
著力點:拇指指端、指腹或橈側偏峰。
適用:喉與氣管及食管、心痛點、便秘點等反射區。
(3)拇指推壓法
著力點:拇指指腹或橈側偏峰。
適用:胸、下腹部、直腸及肛門、尿道及陰道、腹股溝、坐骨神經等反射區。
(4)拇指掐法
著力點:拇指指端。
適用:小腦及腦干、頸項、上頜、下頜等反射區。
(5)食指刮壓法
著力點:食指第2節指腹橈側或食指第2指間關節屈曲後的頂點。
適用:外尾及內尾骨等反射區。
足摩「三大紀律」
足部共有五個反射區:分別為腹腔神經叢、脾臟、腎臟、輸尿管、膀胱。這五個反射區無論在按摩的開始或結束時,都必須加強的五個反射區。
(1)按摩的順序:全足按摩,應先從左腳開始,按摩3遍腎、輸尿管、膀胱三個反射區,再按腳底、腳內側、腳外側、腳背。在按摩時,關鍵點是要找准敏感點,這樣不需要用多大力量,被按摩處就會感到酸痛感覺,才會有療效。
(2)按摩的力度:按摩力度的大小是取得療效的重要因素,力度過小則無效果。反之則無法忍受,所以要適度、均勻。所謂適度,是指以按摩處有酸痛感,即「得氣」為原則。而所謂均勻,是指按摩力量要漸漸滲入,緩緩抬起,並有一定的節奏,不可忽快忽慢,時輕時重。
(3)按摩時間:在進行按摩治療時,要根據患者的病種、症狀及其體質,掌握好按摩時間,一般對單一反射區的按摩時間為3~5分鍾,但對腎、輸尿管、膀胱反射區必須按摩到5分鍾,以加強泌尿功能,從而把體內的有毒物質排出體外。總體按摩時間應控制在30~45分鍾。
⑻ 簡單按摩法有效緩解肩周炎,你知道哪些步驟
首先,用自己的拇指或者手掌自上而下,輕輕按壓自己患肩周炎那側的肩關節的前面部位和外側,重復幾十次。如果遇到按摩肩關節時感到格外疼痛的部位,請用拇指用力按壓,1分鍾後結束。這一步驟請堅持3到5分鍾左右。
肩周炎的按摩方法很簡單,也很有效。但必須循序漸進,不能用力過猛,急於看見結果。同時也須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否則便是白費功夫。按摩時的力度也有很大的講究,要輕重適宜,照顧到全身的肌肉和關節,讓全身的肌肉和關節都得以放鬆。
⑼ 穴位按摩養生都有哪些具體的按摩手法分為幾種
據中醫研究,目前人體固定下來的可知穴位有361個,可以通過按摩刺激不同的穴位來幫助人體養生和治療疾病,那麼人體常用的養生按摩是哪些穴位,如何按摩呢,我們來討論一下。
穴位按摩養生方法有很多,我們從基本的開始循序漸進進行練習,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⑽ 基本按摩手法有哪些
按摩常見的幾種手法
1.按法:用手指螺紋面、手掌面、掌根、魚際,或掌面相對、手掌重疊和屈肘等,在患者身體的有關部位或壓痛點處,均勻地來回直線形或圓形有節奏地一起一落的手法,叫做按法。這種手法,能通郁閉,助消化,消腫止痛,平衡陰陽。
2.掌摩法:手掌面或掌面重疊放於患者身體的有關部位或壓痛處,在臂和腕關節的帶動下,有節奏地撫摩,叫做掌摩法。這種手法能和中理氣,調節脾胃。
3.推法:用手掌或手指向下、向外或向前推擠患者肌肉,叫做推法。這種手法能調和脾胃,舒筋理肌。
4.推拿法:用拇指與其他四指指腹(螺紋面)的合力,在患者身體上的施治部位,移動地一起一落,推而拿之,反復進行,叫做推拿法。這種手法能疏風定痛,緩解痙攣與酸痛 。
5.揉法:用手指或手掌,貼在患者皮膚等有關部位、壓痛點或穴位處不移開,進行左右、前後的內旋或外旋揉動,使施治部位的皮下組織隨著施治的指或掌轉動的方法,叫做揉法。這種手法能疏筋活絡,寬胸理氣。
6.捏法:用手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對合力,夾住患者身體的肌肉、韌帶組織等施治部位,上下手指輾轉擠捏前進,叫做捏法。這種手法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肌肉酸脹。
7.抓法:手指掌貼於患者體表施治部位,聚攏滿把將皮肉肌筋握於掌指內,然後再迅速松脫,叫做抓法。這種手法能通經絡,祛風邪。
8.點發:用手指端、肘尖或屈指骨突部,著力於施治部位或穴位處,戳點按壓,叫做點法。指端點法多用在穴位上,而肘尖點法則多用在肌肉豐厚的深部組織上或用於循經治療 等。這種手法能清頭目,消結腫。
9.掐法:用手指甲尖,在患處一上一下重按穴位,或兩手指同時用力摳掐,同時叉不刺破皮膚的手法,叫做掐法。掐法是重刺激手法之一,如臨床急救常以指甲掐來代替針,為 了避免刺破皮膚,要掌握好指力,或在掐穴處墊塊薄布,為增進療效,緩解疼痛,掐後再輕揉一會。這種手法能回陽救逆,開竅醒神。
10.揪法:用手拇指腹和食指腹或用三指對合呈鉗形,夾住施治部位的肌肉韌帶,緊緊地捏提起,隨即松脫,如此反復捏提松脫的操作手法,叫做揪法。這種手法多用於額頭、頸 前和項背等部位,能祛邪解表,通痹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