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能保持判斷識人有方
一個人應該有敏銳的觀察力與良好的判斷力,穿透對方的表面現象,發現對方隱藏在肚子里的實情。測度他人需要很強的判斷力和觀察力,而觀察人的品性、氣質比認識一般事物重要得多,也復雜很多。
對方的身份、地位不同,你說話的語氣、方式以及辦事的方法也應有所區別。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對什麼人都是一視同仁則可能會被對方視為沒大沒小、無尊無賤。尤其當對方是身份地位比你高的人,會認為你沒有教養,不懂規矩,因而他不喜歡聽你的話,不願幫你的忙,甚至有意為難你,這樣就可能阻礙了自己辦事的路子,使所辦之事遇到障礙。
其實最糟糕的事情莫過於認錯人。洞察人的氣質,分辨人的性情,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的,這也是人生的非常微妙的事情。俗話說:「鑼鼓聽聲,聽話聽音。」一個人的言辭能夠透露一個人的品格,一個人的行為能夠透露的東西更多希望在某個方面有所收獲,特別需要小心謹慎,要具備極強的觀察力和鑒別力。
南宋時期,岳飛奉朝廷之命到洞庭湖圍剿起義的楊么,軍隊駐扎在洞庭湖畔。第二天來了兩員將領,聲稱是楊么的手下部將,因懾服於岳家軍的聲威,特地來投降的,並帶給岳飛許多有關楊么的軍事情報。
岳飛安置好了二人,便一心一意訓練部隊。訓練中兩名降將表現得十分出色,岳飛便把二人都提為總兵之職,讓他們帶領軍隊。同時把作戰計劃告訴二人,聲明中秋節全軍休整,中秋節後即發兵攻打楊么的水寨。
中秋節之夜,岳飛命人帶著另外一支軍隊突襲楊么的水寨,寨中軍隊毫無防備,岳家軍長驅直入,楊么被打得大敗。
原來,岳飛第一次就看出二位降將是詐降,借機來刺探自己的軍事情報的,便將計就計,把虛假的情報告訴二人讓他們把假情報送回去,麻痹對方,然後趁機突然襲擊。以最少的力量牽制對方軍隊,使其按自己部署行動,這種巧用謊言詐術的手段也成為借力打人的奇效的典範。
將計就計最關鍵的兩個環節首先是要先識破對方的謊言,然後讓對方相信自己已被他的謊言騙住了,這樣,才可能行使計謀。如果不能識破對方的謊言,就會被對方欺騙;如果不能使對方確信自己已經受騙,對方就會起防備之心,再使計謀就達不到效果了。
識破對方的謊言固然需要智慧、需要機敏,但稍微具備防騙意識和警惕性的人幾乎都可以做到。困難在於如何裝出一副已受騙的模樣來,這是將計就計的關鍵,那種大智若愚、裝傻弄痴的樣子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天衣無縫的,它需要更加周密的思考、精心的策劃、巧妙的掩飾與裝扮。因此,它對一個人的心智提出更高的要求。
伊素寓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說明了識人不清的危害:
山鷹與狐狸結為好友,為了更加鞏固友誼,他們決定住在一起。於是鷹飛到一棵高樹上面,築起巢孵育後代,狐狸則走進樹下的灌木叢中間,挖個洞生兒育女。這樣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一天,狐狸外出覓食,鷹也正好斷了炊。山鷹就飛入灌木叢中把幼小的狐狸搶走,與雛鷹一起飽餐一頓。狐狸回來後,發現山鷹偷吃了她的兒女,極為悲痛。可是她無法報仇,因為她是走獸,只能在地上跑,不能去追逐會飛的山鷹。
觀察一個人,除了他的外貌以外,還包括印象和名氣。有的人名氣很大卻華而不實、徒有虛名,對這種人就要善於識破他。
在生活中,小人無時不在,只是小人們的表現有所不同:古代社會中,小人們見利忘義、好造事端,而現代社會中,小人們追逐名利、欺世盜名,這就要求我們要仔細地識別他們。
從一個人的言談中可以洞察到他的內心世界,一般來說,如果對某人心懷不滿,或者持有敵意態度的時候,許多人的說話速度變得很遲緩。相反地,如果有愧於心,或者有意要撒謊,說話速度自然會變快起來。
說話的速度忽然比平常緩慢,那就是表示對方懷有不滿或敵意。
說話速度是一種特徵,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氣質,是在平日與人交往中鍛煉形成的,但是異常的說話速度常常與內心的思想有很深的聯系。比如,平時能說善辯的人,突然變得口吃下來;或者相反,平時說話不得要領的人,突然說得頭頭是道,這就要注意,是否發生了什麼事情影響他們,以致他們心裏面發生了重大變化。
一般人對自己不滿或懷有敵意的人,因為不願交往,說話速度會不自覺地放慢,甚至讓人感到好像不大會說話。相反,當有人心懷鬼胎或想要說謊,說話的速度往往會快得嚇人,特別是想取得對方的諒解時,不僅速度加快,還會找些話題以圖親近。
此外,我們也應該注意不能簡單地以貌取人。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了一個小故事:孔子的弟子中有個叫澹臺滅明的人,字子羽。此人本來「欲事孔子」,但由於「狀貌甚惡」,孔子就以為他「材薄」,不大喜歡他。於是子羽只好退學了。沒想到,這位其貌不揚的人卻是一個德才兼備、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他離開孔子以後,「南遊至江」,竟然「名施乎諸侯」,「從弟子三百人」。對這件事,孔夫子很後悔,並且總結教訓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⑵ 怎樣用正確的方法去分辨對方是屬於什麼樣的人
人有很多種,有國字臉的人,有長臉的,有瓜子臉的,各種各樣的人組成了這個社會。那麼怎麼看人
相由心生,這個不無道理,一個人如果內心並不美好,比如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心境,從而影響到外在,變得凶神惡煞,那麼必然很容易看出一個人的好壞,從而讓我們提高警惕。
然而,因為外貌的原因,也造成了很多偏見,無疑帥哥美女是吃香的,以貌取人基本成為了普遍的想法,大部分人也更易於親近帥哥美女,從而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或者陷入困境。
雖然現在不同於古代,會有美人計這種做法,但是因為美女的緣故,也造成了很多的失誤。讓人願意投入大量的錢財,因而被騙。所以不可以因為對方是美女的緣故,而迷失了心智,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
首先可以從一個人的字著手,字如其人,雖然並非很准確,有些不是很善良的人,也能寫出一手好字,但是,至少可以從字里看出一個人的修養,以及對生活的態度。大部分人的字都很潦草,也就意味著大部分人對生活都不是很積極的,大部分人都習慣隨波逐流,遵從大部分人的觀點。
從一個人的做事風格看一個人。這個需要長期的觀察,多件事的觀察,並不是因為一個人做了一件好事,就認定一個人是好人。也不是一個人做了一件壞事,而認定他就是壞人。只有從更多的事中,才能辨別太是什麼樣的人。
人都是復雜的,也意味著不能簡單的相信一個人。所以說防人之心不可無,有時候注意一點,對自己是沒有壞處的。從一個人的說話,也可以判定一個人,但是有的人處事就是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也意味著你無法真正的了解他,至少這樣的人善於自保。
看一個人的穿著,雖然從穿著上無法真正看出一個人是貧窮,還是富有,但是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味,喜歡便宜的,還是貴的,也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簡譜,衣服穿得很舊,還不換新的,就是真的儉朴,可能窮也是一方面,如果都很是時髦的衣服,定是喜歡潮流的人。
⑶ 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判斷一個人品有哪些方法
人的面部表情很豐富的,一般的來說,你有什麼小動作在一些敏感的人看來一眼就看的出來的。我在一本書上看到了一個女孩子最討厭男生的8個動作:1,當眾挖鼻孔;2,說話不文明;3,當眾挖耳朵;4,大聲喊叫;5,懦弱;6,模仿女孩子的聲音和動作;7,穿戴不整潔;8,知難而退不自信。可能還會有別的,具體也記不大清了。還有的就是你從試著去看女孩子的胸部,不管你那個小動作有多麼迅速,她們都能察覺。
其實判斷一個人的人品我個人認為單單的三言兩語是看不出來的,要不也不會有那句古話: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如果你有興趣的話,我建議你看一看曾國藩的《冰踐》。裡面記敘了曾國藩一生識人&用人的策略,比如說大家熟知的李鴻章,左宗堂,張之洞等,結果他們都成了晚清的棟梁,那麼這些東西還是有參考價值的。
我再額外送你一招如何看得出對方在說謊話:你仔細看下他每次說真話的時候眼睛是往左上角看還是往右上角看。一般說來平常人在回憶過去的時候眼是往左上角看的,在創造未來是往右上角看的。創造未來=說謊。。。。。不信你回去找幾個人測驗下。這個小知識來源於陳安之《超級成功學講座》
⑷ 怎樣辨別一個人是否是好人
怎樣辨別一個人是否是好人?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帶著不同的面具,大家通常在第一次見面,剛開始交往的時候都不會以真面目示人。所以通常情況下我們很難去辨別一個人,他究竟是什麼樣的想法。在我們被騙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面前的這個人不是一個好人。但是通常辨別對方的真面目有這樣幾種方法。牢牢記住一下這三句口訣瞬間能夠幫助你辨認出來好人和壞人。
第一,看一些人對於錢的態度。首先,現在的人對於錢還是相對比較看重的,所以說這時候利用金錢這樣一個物質需求去檢驗一個人品質的問題是有一定考量力度的。如果你對面的這個人看你賺到了錢,經濟實力很好的時候,立刻對你的態度就大變會說一些好聽的話來順從你。但是對於那些沒有錢的人卻格外的輕視,瞧不起,甚至不願意多說一句話。那個是很明顯的,這樣的人不可以去深交,他品格問題的。
第二,看對方懂不懂得為別人考慮。一個人一定不能過,太過自私,凡事要懂得為他人考量。如果將來要與你共事的這個人,他只在乎自己能否得到什麼樣的利處,而對於別人的死活,卻不管顧不問。那麼跟他的合作就要另外去考慮了,畢竟之後你們的利益是相掛鉤的,如果他搬起來石頭,砸你的腳了,那麼受傷害的可是自己呀。懂不懂得都為他人留一條後路,也是檢驗一個人是好是壞的標准之一。
第三,通過說話方式來判斷對方的性格。你真的表達方式能夠很好的體現出他的一些思想和思維方式,所以說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他的一些說話態度,如果過於傲慢的話,總是瞧不起別人,那麼就說明他的性格里,骨子裡就是不適合人們去跟他做好朋友的。但是從聊天的過程中發現對方比較的情緒,說話也和有素質。那麼你才會有與他繼續交朋友下去的慾望。
⑸ 怎樣快速准確的判斷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
用快速的方法判斷一個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是對他(她)的一種不尊重,甚至會走進戴有色眼鏡看人的誤區;最初的印象固然重要,但一定不要太片面,人是多面的。當然最初見面可以看對方眼睛,聽對方說話的語音語調等來短期判斷他的歸屬類別,但記住,隨時間的向前推進,你對他(她)的看法也要變化,切忌以偏概全哦!
⑹ 從語言的風格辨別人的方法是什麼
曾國藩認為,一般來說,看人的長短,如果「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確,誠信是做人的根本。特別是一個軍隊的運作,全靠萬眾一心,同胞親密無間,不容有絲毫芥蒂,這尤其是靠一個誠字貫穿其間,作為維系。否則像一盤散沙,必將不戰自毀。所以,不要被一個浮滑的人所迷惑,不要被他的誇誇其談打動,一定考察他的實際才能,尤其是,一定要任用誠實的人。在現代的經營活動中,同樣存在著很浮滑的管理人員,他們只知道誇誇其談,卻發揮不了實際的作用。在人際交往中也一樣,有些朋友除了浮誇還是浮誇,實在成不了氣候,若與他們打交道,一定要小心提防才對。
曾國藩擇取人的方式,以有節操而沒有官氣、條理清晰而又不說大話為關鍵。辦事的方法,關鍵是要做到「五到」,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所謂身到,就是作為官吏對命案、盜案必須親自勘驗,並親自到鄉村巡視;作為將官就必須親自巡視營地,親自察看敵情。心到,就是凡事都要仔細分析它的大條理、小條理、起初時的條理、結束時的條理,分析它的頭緒,又綜合它的類別。眼到,就是要專心地觀察人,認真地讀公文。手到,就是對人的才能長短、事情的關鍵所在,勤作筆記,以防止遺忘。口到,就是在命令人做事時雖然已有公文,仍要苦口叮囑。
對於曾國藩的這一論述,民國時的著名愛國將領蔡鍔有這樣的評價:
文正公謂居高位以知人曉事為職,且以能知人曉事與否,判別其為君子為小人。雖屬有感而發,特論至為正當,並非憤激之說。用人之當否,視乎知人之明昧;辦事之才不才,視乎曉事之透不透。不知人則不能用人,不曉事則何能辦事?君子小人之別,以能否利人濟物為斷。苟所用之人,不能稱職,所辦之事,措置乖方,以致貽誤大局,縱日其心無他,究難為之寬恕者也。
昔賢於用人之端,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其宅心之正大,足以矜式百世。曾公之薦左中堂,而劾李次青,不以恩怨而廢舉劾,名臣胸襟,千古流芳。
這段話的意思是:曾國藩認為身居高位的人應該以知人曉事為職責,而且以他能否知人曉事來判斷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雖然是有感而發,但所持的觀點卻非常公允,並非是一時的憤激之說。用人是否得當,取決於是否真正地了解人;辦事能力的大小,取決於對事情的理解是否透徹。不了解人,便不能任用人;不明白事理,又怎麼能辦事呢?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以能否利人濟物為判斷的標准。如果委任的人不稱職,所辦的事措置失當,以致影響了大局,即使當事人並無其他私心雜念,終究是難以得到寬恕的。
以前的賢德之人在用人的時候,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其心理的光明正大,足以成為百世的楷模。曾國藩推薦左中堂、彈劾李次青,並不因為個人的恩怨而影響推薦和彈劾,一代名臣的寬廣胸懷,自然千古不朽。
曾國藩提出「取人之式」,以有操守、多條理為主,那麼古賢對此問題又是怎麼看的呢?
春秋時期,齊宣王問孟子:「怎樣去識別那些缺乏才能的人而舍棄他呢?」
孟子答道:「國君選拔賢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進,就要把卑賤者提拔到尊貴者之上,把疏遠的人提拔在親近的人之上,對這種事能不慎重嗎?因此,左右親近之人都說某人好,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好,也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好,然後去了解;發現他真有才幹,再任用他。左右親近的人都說某人不好,不要聽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不好,也不要聽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不好,然後去了解;發現他真不好,再罷免他。左右親近的人都說某人可殺,不要聽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可殺,也不要聽信;全國的人都聽說某人可殺,然後去了解,發現他該殺,再殺他。這樣,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
孟子又說:「虞國不用百里奚,因而滅亡;秦穆公用了百里奚,因而稱霸。不用賢人就會招致滅亡,即使要求勉強存在,都是辦不到的。」
韓非子對這一問題則有他獨到的論述。他說:如果煉銅造劍時只看所摻的錫和火色,就是歐治子也不能斷定劍的好壞;可是用這把劍在水中砍死鵠雁,在陸上斬斷駒馬,那麼,就是仆隸也不會懷疑它是鈍還是鋒利了。如果只看馬的牙齒和外形,就是伯樂也不能判斷馬的好壞;可是讓馬套上車,看看它快跑到終點時的模樣,就是仆隸也不會懷疑馬的優劣了。如果只看一個人的相貌、服裝,只聽他說話論事,就是孔丘也不能肯定這個人能力怎麼樣,可是給他一個官職,看看他的工作成績,就是普通人也不會懷疑他是聰明還是愚蠢了。所以,一個明智君主所任用的官吏,宰相一定是從地方官中選拔上來的,猛將大多是從下層軍官中挑選出來的。凡是有功勞的人必定給予獎賞,那麼俸祿越優厚他們越能勉勵自己;不斷地陞官晉級,那麼官級越高他們越能盡力辦事。用高官厚祿去勉勵官吏把事情辦好,這是建立強盛統一事業的有力措施。
凡是奸臣都想順從君主的心意,來取得君主親幸的權勢。因此君主所喜歡的東西,臣子就加以吹捧;君主所憎惡的東西,臣子就加以詆毀。人們的一般情況是,取捨相同的就互相肯定,取捨不同的就互相反對。現在臣子所贊美的東西,就是君主所肯定的東西,這就叫做相同的擇取;臣子所詆毀的東西,就是君主所反對的東西,這就叫做相同的舍棄;擇取、舍棄一致而相互對立的,還沒有聽說過。這就是臣子所用來取得信任和寵愛的途徑。
孟子與韓非子都從一個方面論述了如何選拔人才,可謂千古名論。
不過在識人方面,管仲無疑有他的獨到之處。一次,齊桓公征詢管仲對朝廷人事安排的意見,管仲說:「升降、揖讓、進退禮節的熟習,這方面我不如隰朋,請任命他做大行(司禮官)職位;開墾土地,聚集糧粟,使地利完全發揮,這方面我不如寧戚,請讓他擔任司田(管理土地的官吏);在平原戰場上能讓戰車馳騁而不亂,戰士勇往直前而不退卻,擂鼓進軍後,三軍將士視死如歸,這方面我不如王子城父,請授予他大司馬(最高的軍事將領)之職;審理刑事案件,能不殺無辜,不誣陷無罪之人,這方面我不如賓胥無,請授與他大理(最高司法官員)之職;敢於冒犯君顏,忠言直諫,不怕砍頭,不在富貴權勢面前低頭,這方面我不如東郭牙,請讓他擔任大諫(諫官)之職。君王要治國強兵,有此五人,就足夠了。若想在諸侯中稱王稱霸,那還需要我管夷吾才行。」
聽了管仲巧妙的自薦以後,下面我們列舉一些歷史上慧眼識才的著名例子,由此來反映能識人將會帶來多大的好處。
「管鮑之交」歷來被稱為千古佳話,其中固然贊揚了管仲的治國才能,但更重要的則是贊揚了鮑叔牙的慧眼識才。
管仲年少時常與鮑叔牙往來,鮑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因為家貧,常常騙取鮑叔牙的財物,鮑叔牙卻一直好好待他,不提這些事。後來鮑叔牙跟隨齊國的公子小白,而管仲跟隨了公子糾。等到小白立為齊國國君時,殺了公子糾,管仲也被囚禁起來。鮑叔牙於是向齊桓公推薦管仲。齊桓公重用管仲,讓他執掌齊國之政。齊桓公之稱霸,九次會合天下諸侯,匡扶天下正道,這都是用了管仲之謀。
管仲說:「當初我貧窮時,曾與鮑叔牙一起做買賣,分財利時我常常多佔,鮑叔牙卻不以此認為我貪,因為他知道我家貧。我曾經為鮑叔牙謀事,結果卻使他更窘迫,鮑叔牙不因此認為我這個人很愚蠢,因為他知道時機有時有利有時不利。我曾經幾次出仕,即屢次被國君罷免,鮑叔牙不據此認為我無能,因為他知道我沒有碰到好時機。我曾幾次帶兵打仗,即屢戰屢敗,鮑叔牙不因此以為我這個人膽小,因為他知道我家有老母需要供養。公子糾與小自爭位失敗後,召忽自殺,我被囚禁起來,忍受侮辱,鮑叔牙不因此認為我這個人不知羞恥,因為他知道我不以小事為恥,而只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所以說,生我的是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是的叔牙先生。」
鮑叔牙推薦管仲後,他的職位在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代都在齊國享受俸祿,其中有封邑的有十多代,子孫中有許多人都成為有名的大夫。相比之下,天下人很少稱道管仲之才能而常常稱道鮑叔牙有和人之明。
⑺ 怎麼看透一個人,通過哪些方法
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所謂的是非,就是一個人的立場和做事原則。一個人的是非觀越是明晰和堅定,那麼這個人不管是你的敵人還是朋友,對你來說其實都是越安全的。如果是非觀模糊,他的立場和原則也必定跟著模糊,在生活中就會人雲亦雲,在危難關頭,則往往就是那根牆頭草,隨風倒。這樣的人,哪怕有再好的本領,只有遠離,你才會更安全。而只有確保你自身安全的前提之下,你與人合作的決策行動才是有價值和生產力的。否則,給自己帶來的只有災難和毀滅。
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窮之以辭辯的觀人之法告訴你,話題辯論才是選賢任能低成本而高效的方式。你將他逼到理屈詞窮的地步,看他會如何轉機。從他應對困境的方式中就可以考查出他思維的靈活性,思考問題的深度等。那麼。他到底有沒有能力承擔重要任務也就可以清晰判斷了。他若是變通越靈活,所能突破的難題瓶頸也就越大,那麼所能託付的任務就可以越重要。
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考查一個人的見識格局有多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看他面對問題所能提供的解決之道。見識和經歷的不同,決定了他解決問題所採取的策略和手段的不同。反過來,你通過詢問對方對待問題的策略,也可以推出他所掌握的知識、技能,以及過往經歷,便可見微知著地看到他的能力的優勢、劣勢、能力瓶頸,便能知可否合作了。
四曰:告之以難而觀其勇
在沒有遇到事時,人人站出來都說自己是勇夫,但是,在真正遇到事的時候,全都當了沉默的大多數,這也就是社會常態。生活中,他們未必都是沉默者,但是真正需要他們勇敢時,卻又不敢當仁不讓。所以,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勇,絕不是讓他在風和日麗之下吹牛說自己多麼的勇敢,而是直接讓其置身當下困境,看他是如何反應。只有在當下困境中仍然表現出勇敢行為的,才算是真正的用。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患難見真情,其實患難也可以見真用。
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生活中,我們都是在帶著面具而活,並且隱藏了自己最真實的本性。面具帶得越多,本性藏的越深。這個時候,旁人是很難清楚了解他的。但是,一旦人喝醉酒,從身理上,他的大腦是脫離意識控制的,那麼他的面具也就會在此時此刻被徹底摘下。若是一個人醉酒後,性情與平常相比,發生很大的變化,說明這個人平時帶的面具極深,此人慎交;倘若酒後行為與平日里沒有太大變化,說明這個人平時就是活的坦率、真實,這種人比較安全,值得交往。
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義為做人做事的底線,原則,立場。面對利,一種人是見利忘義,一種是見利仍然義字當先。一個屬於前者還是後者,只需要臨之以利,即可知曉答案,那麼此人的廉潔與否便也就清楚了。
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要考查一個人的信用程度,就是委託對方為自己辦一件事情,然後在這件事上來觀察其言行舉止,並且可通過兩個標准判斷其守信程度。第一,是否能夠說到做到,如果說到也做到了,此人可以視為信足之人。第二,嘴上答應,但是在行動過程中,確實因為某種原因未能如期把事情辦成,此時倘若他能夠誠意向你致歉,坦誠自己的不足,或者過錯之處,甚至還能給你提出他的補救之法,也可以視為信足之人。相反,要是事情沒辦成,還有各種冠冕堂皇之詞,為自己開脫,此為信不足之人。所以,雖然諸葛亮的識人之法已經提出了一千多年,卻一點不過時。相反,其高明之處,遠勝於諸多心理學著作,實為社交、識人之大智慧。
⑻ 如何准確精確透徹快速的判斷一個人
從第一印象判斷得出一個大致的結論,好和壞,善和惡,智商高低,社會化程度。從對方的衣著打扮,看判斷對方的性格,品位。從對方的言談舉止,表情變化,判斷對方的心理活動。從對方面對利益沖突的態度行為舉止變化判斷對方的慾望強弱,佔有欲強弱,自私程度,原則性強弱,區分對方是小人與否。了解對方的父母性格,家庭環境,判斷對方的遺傳性格特徵。這個只有在關鍵時刻顯現,平時處於社會化狀態中真實的性格都是隱藏隱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