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修道的方法是什麼
修道就是把自己的心性修正的與大道一樣,與聖人一樣,大道怎麼做事我們就怎麼做事,聖人怎麼做事我們就怎麼做事,這句話太籠統。如何才能改變自己的語言行為使自己與大道一樣,這是關鍵點。所以要能夠把自己的具體的語言行為做事的方法說出來,說不出來說明沒明白,說不出來,同時也不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具體怎麼去說話做事,不知道具體怎麼說話做事就沒法改變自己的心性,等於不修。如果天天只會講一些籠統的概念性的詞語,不能講具體的事情,不能解決具體的問題,那就是修嘴不是修心。也說明自己沒有獲得相應的智慧,卻又看似明白了。真的假的一說話一做事,驗證一下立馬就能分辨出來。不要只學會一個喊口號,如果大家都學會一個只會喊口號,還會因為口號的不同而產生矛盾,還不如不學呢。
修道就是通過自己什麼樣的語言行為,表現出大道的其中某個特性特徵,某個德性。比如自已無私的去幫助別人,這就體現出大道的博愛,比如不說別人的是非,只給別人解決問題,和諧眾生,這又體現出大道的中性。只要自己真正的明白了,就能找出就能知道自己怎麼做事才能體現出自己的大道之德。然後結合自己的語言行為,把自己的體會說出來,這才是真正的交流如何修道。
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為體現出大道的一個德性,反過來,通過學習明白了大道的一個德性,要想辦法,想想自己通過什麼樣的語言行為能把它表現出來。
『貳』 修行是否進步應該如何判斷
看看精神是否真正尋找到了依靠與歸宿,看看是否有法喜,是否消了此業障而身輕便利,是否對生活更加充滿信心,生命充滿了活力。
『叄』 如何判斷自己的修行水平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個修法?必須在生活之中、工作之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把妄想分別執著淡化掉,這就是功夫。分別執著說一下斷,那是不可能的,我們能夠淡個一、兩分,這就是功夫。一年比一年淡,一月比一月淡,這叫真精進。諸位要知道,精進不是在你每天念多少佛號,你每天讀多少部經典,不在此地。你念的佛號再多,念的經典再多,是非人我還是一樣堅固的執著,有什麼用?一點用都沒有,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無濟於事。真正修行人,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逐漸淡化,所謂放下,看破放下,這是真功夫、真精進。
《金剛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放下,而生其心,用在我們凈土上就是念佛,專求凈土。處事待人接物守住佛的教訓,「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什麼叫不取於相?不取就是不執著,世間的法相、出世間的法相統統不執著,這叫不取。為什麼不執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執著它干什麼?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叫看破,真正不執著就是放下。你這個心,我們剛才講了,在生活裡面、工作裡面、處事待人接物裡面都保持著不動,如如不動。心地清凈、平等、光明,真的是光明遍照,光明遍照是講智慧,你的心起作用樣樣清楚、樣樣明了。
『肆』 怎麼修道
修道功夫不外兩途:一是靜中專修,二是緣境而修。茲先述專修。在家生活者,由於有工作要完成,白天沒有條件專門修行,可選早晚睡前醒後兩段時間做功夫,寧可少睡眠,不可讓功夫間斷。早上於5至7點間,晚上於21點至23間靜坐或站樁,靜坐姿勢及相關注意事項,請參看前輩大德相關論述,此處不贅。時間由半小時起步,漸增至兩小時。功夫不可太緊,宜量力而行,慢慢增加時間,以免對靜坐厭倦;亦不可太松,只是應付了事,長期沒有進展。若每天早晚共有四小時靜修,則修道已有穩固的基礎,可於世間而證出世間,不礙世間工作而得修道之益。且以靜修之故,頭腦清醒,體力強健,世間事業亦可助成功。至於用功之方法,可有千百種,如參禪、觀心、念佛、持咒、數息等等,然總不外止觀定慧,其原理相通,但選一與自己相契之法門而深入即可。吾之建議:早修道,用「一」字訣,心息相依,神形相守,身心合一,天人合一;晚參禪,用「無」字訣,無之徹底,即無亦無,無人無我,真性自現。選定方法之後,即以全部心力緣法而修,凡有妄想煩惱起亦不必另起念對治,但覺其性空而不管,立即回到修法上來。不昏沉無記,寂而常照;不散亂妄想,照而常寂,如此心緣一境而入定。
次述緣境修。緣境者,即歷緣對境,於世間人事日用生活之中修行也。其根本義,在以修道所悟見地及靜中所得境界貫徹於工作生活中,全然地、有意識與當下的工作生活內容合一,隨時隨地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正念分明,清凈心相續,則能見般若。有能力者,可尋一自己喜歡的、與修道相統一的工作;若暫無條件,則全然接受自己目前的工作,以清凈心而以工作為修道之一種方式。工作生活,日應萬端,難免有磨擦、有干擾,此際乃修道真用功之時也。永遠以智慧面對當下,動念不動心,動心不動性,全然有意識地與當下的處境在一起。靜坐修道有限,生活中的修道才是真功夫。真性明照,不為境轉,此是修道之根本功夫。煩惱為智慧種,煩惱時即是修道時,蓮花就開放在污泥之中,要將塵世的污泥轉成清凈的蓮花!除靜坐(靜站)外,生活中行、住、坐、卧四威儀中,處處皆可做功夫。靜坐中所用的心法、所得的體驗都可以擴展到四威儀中,將修行境界融入生活,打成一片,此為修道成功之根本訣竅。
『伍』 怎樣判斷修行的境界和層次
怎樣判斷修行的境界和層次?
問:如何知道出現什麼樣的境界是到了什麼層次?
答:這個事情自己知道,從現象上看,你會覺察得到,譬如你看經,從前看經記不住,現在看經很容易記住。從前看經不懂,現在看經字字句句都能看得懂,這就是進步。同樣一部經,去年我讀的,跟今年讀的境界不一樣,今年比去年解得更深、更廣;到明年,明年比今年又更好。所以經裡面,我常講經教沒有意思,你不要求它的意思,它沒有意思。正因為它沒有意思,它在起作用的時候無量義!它要有意思的話,就不能有無量義,那就變成死東西了。活的!要怎麼樣學它?清凈心對它。印祖講的話要記住,講得太好了,「誠敬」。以誠敬心對經本,遍遍意思不一樣,遍遍都生智慧,你才得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你對它不了解,就枯燥無味;遍遍有悟處,你說他怎麼不快樂?
沒有悟處就麻煩了,沒有悟處是心不清凈、是心不誠;如果心誠,如果有恭敬,決定有境界,法喜出現。境界的大小、淺深、廣狹,完全是你誠敬的程度。祖師的話,你一分誠敬,你就有一分的悟處;二分誠敬,有二分的悟處;十分誠敬,就十分的悟處。你說他怎麼不快樂?只要契入佛經之後,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法你就不想看了。擺在你面前,為什麼?古德說一句話,你就懂得了,「世味哪有法味濃」!你沒有契入,你不懂這句話;契入之後,才曉得這句話真的,這句話說得好!接觸到法味,不要說人世間的事物,你把它捨得乾乾凈凈。欲界天、色界天,是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要讓位給你,不要!那個東西太麻煩了,不惹這個麻煩,真的,不是假的。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超過摩醯首羅天王。(凈空法師·學佛答問·凈宗學院之四2006/3/4)
問:這深圳有一個同學,他這個問題很簡單,他說佛菩薩定中是否有境界?也就是說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大定。
答:在定中是有境界,定中有境界。大定當中,諸佛菩薩的境界就是華藏、就是極樂,一真法界。(凈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十2005/7/22)
『陸』 道家修道如何開始
先了解 戒律 多看 經文 救苦經 心經 北斗經
道教戒律很多
老君二十七戒
老君二十七戒是在想爾九戒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戒文亦分上、中、下三品,內容為:戒勿費用精神;戒勿食含血之物,樂其美色;戒勿傷王氣;戒勿貪寶貨;戒勿忘道;戒勿為妄動;戒勿枝形名道;戒勿殺生;戒貪功名。此上九戒。
戒勿為耳目鼻口所娛;戒常當謙讓;戒舉百事詳心,勿惚恫;戒勿學邪文;戒勿資身好衣美食;戒厭求名譽;戒勿貪高榮強求;戒勿輕躁;戒勿盈溢。此中九戒。
戒勿與人諍曲直得失,避之;戒勿為諸惡;戒勿厭貧賤,強求富貴;戒勿多忌諱;戒勿稱聖人大名;戒勿強梁;戒勿禱祠鬼神;戒勿自是;戒勿樂兵。此下九戒。
老君二十七戒使想爾九戒更加方便操作和實行,它和想爾九戒的九條被稱為老君三十六戒,強調老子無為無欲、順應自然、柔弱守雌的思想。
初真五戒
初真戒是道教入道者必須遵守的金科玉律,是入道的門戶,是修道的起點。清代王常月著的《初真戒律》中,規定入道者須先受三皈依戒,然後方可受五戒、八戒乃至十戒。
一者不得殺生;二者不得葷酒;三者不得口是心非;四者不得偷盜;五者不得邪淫。這五戒是入道的根基,是出俗與入俗的樞紐,道教稱之為「積功歸根」五戒」,做到者,益算延齡,天神護佑,水脫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太上老君戒經》中說:「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子,善女人,願樂善法,受持終身不犯,是為清信。
04初真八戒
初真八戒是在初真五戒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陸修靜在《受持八戒》中說:「在五戒之外加:六、不得雜卧高廣大床;七、不得普習香油,以為華飾;八、不得耽著歌舞,以作倡伎。"初真八戒強調道俗不可混雜,要求教徒生活簡朴、清靜、脫俗。
05初真十戒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成萬物;
第二戒者,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已,當行陰德,廣濟群生;
第三戒者,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
第四戒者,不得淫邪敗真,穢慢靈氣,當守貞操,使無缺犯;
第五戒者,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第六戒者,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當稱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
第七戒者,不得飲酒食肉,犯律違禁,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
第八戒者,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
第九戒者,不得交遊非賢,居處穢雜,當慕勝己,棲集清虛;
第十戒者,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當持重寡辭,以道德為務。這十戒,托虛皇天尊所命,能做到者,天神護佑,永脫一切苦惱。初真十戒注重教徒的品德修養,要求教徒做到忠孝、仁信、濟世、守身、節儉、利人、清修等。教徒必須先受初真五戒,校正身心,去除雜念,然後才能受初真十戒。
『柒』 陳宇廷怎麼判斷自己修行是否正確
有標準的 佛家五戒就是標准 四依法就是標准 菩薩行就是具體內容
.執著 分別 妄想 可以驗證修行層次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