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生練習與測試6六年上級第2單元自測題 蘇教版
蘇教版(國標本)小學高年段閱讀教材的編排特點是:"主題單元,放大空間,突出重點,關注銜接。"下面我想就這四個特點,分別介紹一下:
一、採用主題單元組合教材
所謂主題單元,就是圍繞某個主題組織3~4篇課文成為一個單元,本單元的"習作" "練習"內容也盡量予以配合,凸顯這個主題。如六年級上冊的七個單元分別是:心中有祖國、人間真情、奮斗與生存、民風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風采、讀書有方。其中第二單元圍繞人間真情這個主題,通過三篇課文,多角度、立體地歌頌了人情美、人性美。《負荊請罪》寫的是"將相和"的故事:藺相如為國受辱忍讓,廉頗為國、為友登門謝罪。《船長》塑造了船長在客輪被撞毀的危機時刻,指揮若定,視死如歸,為旅客置生死於度外,為職守"與陣地共存亡"的崇高形象!《愛之鏈》是寫下崗的喬依,在路上主動幫助老太太修車,並謝絕了報酬;老太太開車到了一個路邊的小飯店吃飯,又暗暗資助孕婦的故事。三篇課文分別歌頌了愛國、愛崗、愛社會的偉大精神,展現了課文主人公們為祖國、為他人獻出真愛,向人間撒播真情的崇高精神境界。而本單元的習作訓練,安排學生"回家做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媽媽平時是怎麼愛你的",然後向他們示愛,記下整個過程;單元練習的"誦讀與感悟",要求學生領悟汪國真《我不期望回報》這首詩。這就較好地把閱讀和習作等語文實踐活動結合了起來,活化了各項訓練,增強了訓練效果。六年級下冊的七個單元也分別是圍繞"壯麗山川、正義必勝、詩文精粹、探索與發現、感悟人生、詠物抒情、師恩難忘"等主題組織編排的。
為了整合教材資源,培養學生閱讀探究等綜合能力,這兩冊的課文還比較集中地凸顯一個主題。如六年級下冊24篇課文,其中60%以上的課文表達了"關注自然,研究自然,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主題:《長江之歌》揭示了長江剛柔並濟的特點,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山谷中的謎底》介紹了雪松堅韌的特點,揭示出人的生存和發展要能屈能伸,以曲求伸;《螳螂捕蟬》通過有趣的"生物鏈現象",昭示人們要全面看問題;《最大的麥穗》通過蘇格拉底要求學生到麥地里撿最大麥穗的故事,把麥地的"浩渺",麥穗的"繁雜",與生活的復雜多變現象聯系起來,揭示了理想與實現的關系;而《孔子游春》說水的"四德",於謙《石灰吟》對石灰堅貞品德的歌頌,王冕《墨梅》對墨梅淡泊名利的贊美,都使人領悟到做人的標准。這些課文從不同角度告訴學生自然與社會,人與萬物不但有著天然的聯系,而且相依相生,"和而不同"。這樣編排,大大地提升了文本的教育資源,給閱讀這套大餐提了"味",增了"色"。《黃帝內經》雲:"智者察同,愚者求異;智者有餘,愚者不足。"教師要善於引導,使學生在閱讀中學會聯系和發現,使語文學習真正成為讓人智慧的學習。
二、放大語文學習的空間
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特別重視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六年級教材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了這個特點:
一是安排了閱讀指導文章--《養成讀報的好習慣》《讀書要有選擇》,交給學生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獨立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盡快學會閱讀以提高課外閱讀效率。
二是安排了"我讀書我快樂"欄目,向學生推薦名著,六上是《魯濱遜漂流記》,六下是《西遊記》。
三是單元練習採取活化訓練的思路,注意了語文課內和課外學習的結合,開辟了「語文與生活」「閱讀與積累(感悟、欣賞)」等。「語文與生活」「閱讀與積累(感悟、欣賞)」進一步拓寬了閱讀,擴大了語文學習的空間。
四是安排了「綜合性學習系列--'學和做'」。每一冊安排一個「學和做」,而這個「學和做」就是一個實驗、探究的小專題,是集閱讀、寫作等語文能力訓練於一體語文實踐活動。六上安排的「讀報和剪報」,六下安排的"我的成長冊"。
三、突出了重點學習習慣項目的培養
教材每冊的開篇仍然安排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學習習慣項目,雖然安排在教材之首,卻是貫穿於該冊語文學習之中的重點訓練項目。因此這些項目在該教材里也反復體現。如六年級上冊安排的"不懂就問"和"勤於搜集資料"兩個重點項目,後面的課文《學與問》就呼應了"不懂就問"這個項目,在閱讀、習作及其單元練習中也都反復凸現了"勤於搜集資料"的訓練。而六年級下冊的兩個重點項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實踐中學會運用",不但通過課文《讀書要有選擇》和"我讀書我快樂""學和做"等重點訓練欄目有所體現,而且在閱讀課後練習、習作和單元練習中也反復安排了訓練。
四、關注與初中學習的銜接
第三學段特別是六年級兩冊教材,在結構形式和選文的難度上,都注意向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靠攏。比如名家、名篇的課文比重明顯增大;主題單元的編排結構,就是與初中階段主題單元的教材編排和教學理念一脈相承的;文學常識(作家卡片、名著便覽)、課外閱讀、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欄目的開設等,都有利於小學閱讀教學和初中閱讀學習的銜接,有助於小學閱讀教學向初中閱讀學習的過渡。
按照教材的編寫理念和《語文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對第三學段閱讀教學的要求,我想對六年級閱讀教學提出如下建議:
一、明確目標要求,強化目標意識
作為教學,制定目標當屬第一位的。因此,要想提高閱讀課堂教學效率,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標准》,明確其關於閱讀教學的要求,特別是第三學段閱讀教學的目標要求。《標准》關於第三學段閱讀教學的目標要求共提出了十項。我們通過學習研究,認為如下四個項目是最能凸顯高年級段閱讀課堂教學的特點。
1、提高默讀速度,學會瀏覽。
聯系第二學段"初步學會默讀"的要求,我認為第三學段的默讀要求,絕不僅限於速度的要求,還應該有這幾方面的內涵:首先對默讀速度的量化要求是一個保底的要求。也就是說,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最基本的默讀速度應該是(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否則,就是欠賬,不合格。其次,在提高速度的基礎上,還要學會瀏覽,並能"根據需要搜集信息"。不斷提高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豐富其知識積累。再次,提高默讀速度,也暗示了提高默讀能力的要求,諸如理解、辨析、概括、探究、體驗、評價等。
談到默讀,不能不涉及閱讀課的境界問題。當前,老師們在閱讀課中所追求的"書聲朗朗" "議論紛紛"的境界是好的,也是應該要的。但是,閱讀課上如果都是書聲朗朗、議論紛紛而無鴉雀無聲,恐怕是值得質疑的,特別是高年級的閱讀課。首先,課堂教學結構要張弛有度,動靜搭配,學生如果40分鍾都處於高度的"亢奮"狀態,不但不利於深入思考,而且也會產生更多的弊端。其次,朗讀的質量,往往取決於理解、領悟的深度,而讓孩子帶著高質量、大容量的問題默讀,思維的強度、深度和廣度都會得到增強,學生在這種狀態下沉下心來去默讀,可以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再次,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特別是綜合閱讀能力的形成,絕不是單純的朗讀訓練所能完成的,相反,可能更多的要依靠默讀訓練。因此,我認為,第三學段閱讀課堂教學的讀書訓練應該是朗讀、默讀並重。也就是說,默讀訓練比重的增加,是小學高年級與低、中年級閱讀課堂教學區別的明顯標志之一。
2、體會詞句的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
詞語的感情色彩是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逐漸獲得的,其褒、貶色彩也多是約定俗成的。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理解這類詞語並不太困難。但是,更多的中性詞在語境中有時可褒、可貶,甚至有些褒義或貶義詞在特定的語境中表達的感情色彩卻相反了。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是閱讀教學的基礎工程,而辨析、體會關鍵詞句的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則是閱讀教學的較高要求。因為這是把文本的內容與語言學習融為一體的更為綜合的訓練。高年級閱讀教學的詞句訓練,也只有上升到這個高度,學生才會更深切地領悟到語文學習的特有魅力,才會對閱讀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如六年級下冊《盧溝橋烽火》是一篇一讀就懂的敘事性課文,教學時老師如果引領學生只是在故事情節上糾纏不休,不但嚴重地抑制了學生探究、賞析等閱讀能力的培養,而且也會大大地挫傷學生閱讀的興趣。而如果引導學生先畫出描寫敵我雙方軍人表現的詞語;接著再辨析比較其感情色彩,領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見下表);然後通過表情朗讀、繪聲繪色地講述課文等,讓學生接受情感的熏陶,領悟課文的寫法,內化課文的語言。分類我軍敵軍
語言描寫 大聲喝問 嚴詞拒絕 氣勢洶洶 "搜查"
偷襲行動 悄悄……進發 偷偷……摸來
戰斗情景 同仇敵愾 奮起還擊 惱羞成怒 "哇哇"吼叫 瘋狂撲來
失敗表現 眾寡懸殊 暫時退守 人仰馬翻 哭爹喊娘 抱頭鼠竄 狼狽而逃
文章不是無情物。敘事性課文如此,說明性文章也是如此。如六年級上冊《麋鹿》第一段:"天色微明……警覺的麋鹿迅即蹦跳著遁入草叢……"語言形象、生動,在讀者面前展現一幅優美而神秘的畫面,起到了先聲奪人的效果。而課文的最後一段,把麋鹿比作流落海外的遊子歸來,"在祖國的土地上繁衍後代,茁壯成長"。愛國之情,溢於言表。
3、揣摩表達順序,體會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
《標准》的這項要求,包含如下三層意思:一是把握文章的謀篇布局,結構順序;二是領悟文章的寫作方法,表達效果;三是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把這三者作為一個整體目標進行訓練,才能收到最佳效果。閱讀教學,如果不引領學生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領悟表達方法,那麼就很難體會文章的深層思想感情;而對文章深層內涵的探究和領悟,又會提升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加深學生對文章寫作方法的領悟。這項要求,明確地規定了高年級閱讀教學,既要引領學生理解課文"寫的什麼",還要引領學生領悟課文是"怎麼寫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標准》要求的"揣摩表達順序""領悟表達方法",著眼點是為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引領學生感悟文章的內涵,體會文章思想感情服務的。與傳統的從知識點的角度所進行的寫作方法教學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
那麼,如何把這三者作為一個整體目標進行訓練呢?我認為,最根本的就是要強化篇章意識,注重整體聯系。即是要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握課文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內容與寫法、表象與內涵的聯系等。如六年級上冊《青海高原一株柳》:課文第一節交代這是一株"平常"的柳樹,第二節又交代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既給學生造成了閱讀的心理沖突,又直抒胸臆地表達了作者對這株柳樹"望而生畏"之情。而三、四兩節,卻濃墨重彩地描寫了青海高原的蒼涼。直到第五節才具體地描述了這株柳樹的"巍然""強大"。而六、七兩節通過"猜測和想像",追憶了這株柳樹在青海高原艱苦卓絕的生長過程,不但與三、四兩節照應了起來,而且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第八節通過對生長在優越的環境中而又"名貫古今"家鄉柳樹的介紹,進一步反襯出這株柳樹的"神奇"。最後一節以議論結束,高度贊揚了這株柳樹頑強的"毅力和韌勁",托物譽人,手法昭然。課文採用了順敘、插敘、描寫、議論、抒情、聯想以及對比、反問等修辭手法,既把這一株平常而又神奇的柳樹鮮活地佇立於讀者面前,又深刻地揭示了生命力的頑強和偉大。為了較好地發掘教材的這些資源,建議老師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通過讀書先找出描寫這株柳樹的部分——平常、神奇、巍然、強大。接著再讀書思考其他內容與這株柳樹的關系——渲染環境艱苦,凸顯了這株柳樹生長艱難;對比強烈,說明這株柳樹與家鄉柳樹生長環境反差巨大。最後通覽全文,想想這樣寫的作用——凸顯了這株柳樹的"神奇";抒發了作者對生命力的贊揚之情;揭示了中心,借物譽人。
4、學會閱讀敘事性作品、詩歌和說明性文章。
這是要求指導學生學會閱讀不同文體的文章,而不是傳統的文體教學。需要說明的是,《標准》要求學生學會閱讀的這三類課文,是對文體的寬泛界定。所謂敘事性作品,並非傳統所界定的典型的記敘文;所謂說明性文章,也不是傳統教材所選定的典型性說明文。因此,我認為,我們在這方面的教學研究,決不是立足於如何傳授文體知識的教學,而是著眼於不同文體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設計和運用。教學的立足點是如何把文體知識的教學滲透在讀寫訓練之中,以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反思我們的閱讀課堂教學,還程度不同地存在著有"三個一樣"的問題。一是三個學段閱讀教學的目標和方法是一樣的--不管哪個學段,都是引領學生感悟課文寫的什麼,而不引領學生領悟文章是怎麼寫的;都是組織學生朗讀、評析、討論,默讀和探究性的訓練很少或者沒有。二是1、2兩個課時教學目標、方法一樣--特別是公開課,聽課的老師"猜"不出執教者上的是第幾課時。三是不同文體的教學目標和方法一樣--甚至詩歌和說明性課文也沒有什麼區別。這些問題是制約閱讀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因素。我們高年級閱讀課堂教學的改革,只有在解決這"三個一樣"上下功夫,才能有所突破。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們把《標准》這四個方面的要求作為高年級的閱讀課堂教學的重點,意在彰顯高年級閱讀課堂教學的特點。也就是說,高年級閱讀課堂教學只有突出了這四個重點,才能凸顯高年級與中、低年級閱讀課堂教學的區別點,才能保證高年級閱讀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充分發揮主題單元的協同作用,強化整合效率
落實教材主題單元的編寫理念,首先,應該從抓好"單元備課"入手。
因為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圍繞同一個主題來設計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時,應有一個整體的觀念,要認真研究單元主題的組合、各部分教材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如何發揮各部分教學內容的協同作用等,把單元模塊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進行通盤的規劃和設計,在確定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前提下,仔細選擇單元整合的切入口,設計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全方位地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搜集信息、合作學習、自我評價等能力,同時還使學生得以啟迪智慧、提升認識、豐富精神、陶冶性情。例如六下第六單元的主題是"詠物抒情"。課文雖然都是寫物,但是都飽含深情地贊揚了描寫對象的內在美、品質美--廣玉蘭的高雅純潔,生生不息;夾竹桃的融洽、堅韌;石灰的錚錚鐵骨;墨梅的淡泊名利。這種借物喻人、詠物抒情的寫作方法,可以作為訓練的主題,把本單元的四篇詩文整合起來,引導學生聯系閱讀,領悟寫法,並與《練習6》"語文與生活"欄目學習結合起來,引領學生觀察生活,搜集信息,遷移練筆等。
其次,進行主題單元教學實驗,還需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主題單元的編排理念,並不排斥對講讀課文的逐篇施教。只是逐篇施教時要注意單元的整體聯系,發揮"整體效應"。
第二,不要丟棄文本,無限放飛。許多單元主題教學的課例,比較注重於課外的拓展,冷落了文本,教學重點變成搜集、展示課外資料。我認為這是單元主題教學的一個誤區。實施單元主題教學不是淡化教材,而是更好的優化教材;不是以削弱文本資源為代價去獲取更多的學習信息,而是以適當的"外部"信息,來深化對文本的學習,提升文本的價值取向。
二、導學生學會閱讀不同文體的課文,強化文體意識
為了與初中的銜接,六年級的閱讀教學特別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指導學生學會閱讀不同文體的課文,實現向初中閱讀學習的平穩過渡。怎樣抓好不同文體的教學呢?通過學習《標准》的要求,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1、敘事性課文教學的個性要求
記敘文是最常見、用途最廣泛的文體,它包含一切具有記載、敘述意味的文章,如小說、散文、戲劇、通訊、童話、寓言、歷史故事等。而入選教材的敘事性課文,則多是經過編者精選的文質兼美的記敘文。根據敘事性課文的特點,建議在閱讀教學中突出以下個性要求:
(1)具體感受人或事物的形象。敘事性課文不但具有具體感人的故事,而且還"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以"像"感人,以"情"感人。因此,學生的閱讀學習必須把文本的形象豐滿、鮮活起來,才能入境動情,產生強烈的共鳴,形成刻骨銘心的感受。而文本的形象豐滿和鮮活,主要是通過對文本事件的還原和創造,人物形象的復原和豐富,以及對文本事件和人物活動背景的感悟和體驗等。作為即將進入初中學習的六年級學生閱讀,在藉助書面語言感悟形象、體會感情的過程中,還要通過文本的形象進入意象,讀出"言外之意",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深入領悟文本的內涵。六年級下冊《螳螂捕蟬》是一則寓言故事:吳王不顧大臣們反對,固執地要攻打楚國,他的少年侍衛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吳王。如何通過這個簡單的故事深刻地揭示出文本的內涵呢?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段:
師: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你們能理解"有意思"的內涵嗎?
生:故事本身有意思:蟬→螳螂→黃雀→少年巧妙地聯系在一起。
師:是的。這個故事很有趣,少年為什麼不說是有趣的事呢?
學生通過讀書,很快找出了"有意思"的寓意:少年給吳王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巧妙地勸說吳王,暗含著你攻打楚國,就像蟬、螳螂、黃雀一樣,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沒有顧及到身後隱伏的禍患。
師:請同學們讀9.11節課文,看一看,這兩段話在語言上有什麼相同之處?
生:再次融入了課文。一分鍾後,爭先恐後地說:語言有意思;都是"--卻--"的句式;"卻"字反復用了4次…….
師:從"卻"字的反復使用中你們體會到了什麼?注意前後聯系著讀。
學生通過讀書很快"悟"出了答案:強調只顧眼前利益、不顧其他的後果的可怕;第四個"卻"字,就是暗示攻打楚國後果的可怕;加強了語氣,促使吳王盡快清醒……
師:同學們領悟得非常深刻。再讀全文,想想少年選擇勸說吳王的時間和地點有什麼高明之處?
生讀書思考後,發表了如下見解:這個故事只有在公園里才顯得真實;早晨,少年的衣裳被露水打濕了,才能引起吳王注意;吳王在公園里散步,心情好,容易接受意見……
(2)讓學生了解記敘文表達方式,初步感知記敘文文體知識。敘事性課文的表達方式主要有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這里讓學生了解記敘文的表達方式,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悟不同的表達方式所產生的不同表達效果,而不是孤立地教授其抽象的知識。比如六年級上冊《輪椅上的霍金》,全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霍金不幸的命運和偉大的成就:課文第三節霍金外貌的描寫令人悲憫,第四節霍金科學成就的介紹令人震撼,兩相對照,令人崇敬。第二部分介紹了霍金的工作和生活:辦公室門口的告示牌、室內的布置和他與研究生們的交流等細節描寫,揭示了霍金生活的平常和人格的偉大。第三部分介紹了一次學術報告會後,女記者采訪霍金的情景:場面的描寫扣人心弦,霍金的神態和語言描寫使人心情激盪!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夠注重引領學生讀書領悟課文不同表達方式的不同效果,不但會被這位"科學巨匠"的傳奇人生、人格力量所感染和折服,而且還會在吸收霍金精神力量的同時也攝取到語文的營養。
(3)掌握貫穿全文的線索,選好教學的切入口。敘事性課文的線索是貫穿全文的主線,是謀篇布局的重要因素。小學高年級的敘事性課文,結構大都比較復雜,都有一條甚至多條線索--故事的發展過程;時間的延伸;人物感情的變化;在全文中時隱時現的一個物件,一個表情、動作,一句子等。清理文章線索是與揣摩文章表達順序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捕捉課文中的過渡、照應、總起、總結等關鍵性的詞、句、段,理清課文的脈絡。如《輪椅上的霍金》,每一部分第一小節的敘述或議論的語句,就是課文的明線,而對霍金三次笑容的描寫則是揭示人物精神的暗線。線索理清了,文章的結構關系、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等就清晰了,這是讀懂文章的基礎工程。
因為小學高年級的敘事性課文結構比較復雜,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在引領學生把握了課文表達順序和線索以後,還要選好切入口,以引領學生直奔重點或中心,對課文進行深層地感悟和探究。那麼,如何選擇閱讀探究的切入口呢?除了《螳螂捕蟬》和《盧溝橋烽火》品味語言,體會、推敲詞句的內涵外,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循事件。如六年級上冊《生命的林子》,是寫玄奘為了"出人頭地",想離開法門名寺到小寺中發展,經過方丈的點撥,又留在法門寺修煉的故事。情節比較曲折,內涵也很深刻。但是如果抓住"去"和"留"的內在原因去比較、探究,學生就會很好地領悟其內涵。
二是抓中心。如《輪椅上的霍金》第八小節第一句話:"霍金的魅力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不但深刻地揭示了霍金的人格魅力,而且高度地概括了課文的內容。教師如果引導學生抓住這個中心句閱讀,就會輻射到全篇:通過第一部分領略霍金"物理天才"的風采,通過第二、三兩部分領略霍金"生命強者"魅力。
三是扣課題。如六年級下冊《理想的風箏》,作者深情地回憶了兒時的一位失去左腿的老教師上課、活動的情景,熱情地歌頌了劉老師高尚的師德和樂觀向上精神風貌。教學時,教師可以從課題入手,現引導學生閱讀劉老師放風箏的內容,再聯系課文思考課文其它部分與課題的關系,學生就可能一步一步發掘出課文的內涵:劉老師放飛的不僅僅是他糊制的風箏,更多的是蘊含在課文內容之中的"知識的風箏"--他一天站上好幾個小時,為我們講課;"情感的風箏"--他的表現使"我們"酸澀、激動、甜蜜、幸福……"藝術的風箏"--他把那精緻的手工藝品送上天;"生命的風箏"--他生命的強壯,精神的豐富和樂觀。
閱讀教學切入口的選擇,絕不僅僅只有這些,最關鍵的還應該是根據教材和學情而定。從上面的課例可以看出,教學切入口選得好,就是給學生閱讀打開了一個突破口,就可能使學生的閱讀從"山窮水盡疑無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
3、詩歌教學的個性要求
詩歌是抒寫心靈的藝術,在所有的文學體裁中,它是最富有靈氣與情感的一種表達形式。詩歌之美,不僅源於它所表達的內容,也表現在它所呈現出的形式上。針對詩歌的特點,建議老師們從以下幾個方面抓好詩歌教學:
(1)創設情境,展開聯想與想像,激發學生的情感和靈感。詩歌語言凝練、內容簡約、意境深遠等特點,標志著詩歌的留白多,想像空間大。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想像空間,創設具體的情境讓學生的情感與生活體驗介入到讀詩當中來,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融入文本,用自己的心靈與文本對話,讀出自己的創造,讀出自己的個性。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六上),是長期過著漂泊生活的杜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的膾炙人口的名作。全詩突出一個"狂"字,表達了他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教學時,教師如果扣住"狂"字,引導學生讀書想像,就會把"卻看""漫卷""放歌""縱酒"的"狂"態真切地展現出來,也能把"青春""作伴"極速"還鄉"的"狂"想情景呈現出來。特別是尾聯寫"還鄉"的狂想鼓翼而飛,教師如果引導學生推敲"穿""下""向"等動詞的表達效果,不但可以想像出作者"人未走,心已到故鄉"的心情,而且也可能想像出作者行走、輾轉於還鄉途中的不同狀態,以激發出學生的靈性。
(2)"感動"是詩歌教學的關鍵。列寧說過:"缺失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考。"詩歌是用情感寫出來的。教師要想運用詩歌打動學生,自己先得被詩歌所感動。教師是發自肺腑、熱情洋溢的解讀,還是流於形式、蒼白無力的說教,這必然對學生的讀詩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在詩歌教學中,一定要投身其中,忘情其中,用自己的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引領學生進入詩的意境,體驗詩的情感,使學生"感動"起來。從而達到作者、教者和學生人人相通,心心相印,情情相激,為整個課堂營造出一個濃濃的情感場。
㈡ 暖氣片連接方式哪種好
現在很多消費者在購買暖氣片時往往會忽略暖氣片的進出水方式,等買回暖氣片進行安裝時,則發現暖氣片管道與暖氣片的進出水方式不符,導致無法安裝。暖氣片大品牌魯本斯介紹:暖氣片的四種進出水方式分別為:底進底出、下進下出、同側上進下出、異側上進下出。
暖氣片進出水方式示意圖如下:
它既能夠保持暖氣片的整體造型不會被破壞,也能夠大限度的節省材料。因為進水口和出水口都在下面,水管的連接和鋪設也非常方便。而且,當暖氣片安裝後,用戶可以通過手動的方式進行排水、排氣,非常方便。目前,市場上比較流行的鋼制暖氣片大多選用這種出水進水方式,可以大限度的節省空間,保持暖氣片的美觀,也比較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
暖氣片連接方式-底進底出
現在基本上所有新建設的住宅小區都是這種連接方式,暖氣管道是鋪設在屋內地面的。廠家在製作散熱器時是需要在散熱器的內部,靠近進水口的位置設置一個隔板,這樣水流強制在散熱器內部循環。這種進出水方式適合集中供暖,如果是獨立供暖,好不要採取這種方式,因為會影響水循環,間接導致暖氣供暖效果不理想。
㈢ 暖氣片常用的有哪幾種連接方式
一、串聯方式。從優點上來說,串聯比較節省材料,只需要一根管子,安裝成本較低,節省空間,但是缺陷也是非常明顯的,由於串聯的方式,使得控制每一組暖氣片的溫度出現問題,不能很好的控制,房間內溫度不平均,出現溫度差,每個房間需要特別的照顧。如果希望節省資金和空間,管道比較短的客戶可以考慮串聯的方式。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在更換、維修上面,串聯的可能會比較麻煩,如果其中的一組暖氣片出現問題,就要停止供暖,維修完之後才能正常工作,這也是不利的一點,消費者在考慮串聯的時候要謹慎。
二、並聯方式。並聯的優勢是多個溫控閥,多個管道,可以分別控制暖氣片的溫度,不會造成房間內溫度不均勻的情況,多個房間,逐個控制,容易實現。如果萬一暖氣片出現了事故,比如漏水和腐蝕,可以關閉此組暖氣片的溫控閥,進行維修和更換,其他的暖氣片不受影響。如果其他的房間沒有人居住的話,還可以關閉閥門,對於分戶計量的供暖方式還是很有優勢的。當然並聯的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要花費多餘的資金,比串聯的方式要多一倍以上。
㈣ excel中字元串連接方法,需要把A1、A2的一直串連K1、K2 同放到一個單元格
用&符號連接即可
比如
=A1&":"&B1
㈤ LED顯示器中的發光二極體有幾種連接方法
LED顯示屏是一種平板顯示器,由一個個小的led模塊面板組成的。led顯示屏的分類多種多樣,一般可分為戶內、戶外及半戶外。連接好排線、上下電源線,固定好顯示屏電源和LED控制卡, LED控制卡與電源線的連接. 將LED控制卡用電源線與就近的單元板連接,控制卡上有標明正負極,顯示屏電源與顯示屏單元板接線,注意正負極,建議使用SVV2*1.0軟芯線,也就是1平方雙股軟芯線主電源根據屏的大小選擇。控制卡與單元板排線連接(特別重要),連接之前請仔細看明白為止,屏未固定在牆上,這是最關鍵一步,可以先通過測試按鈕檢查屏安裝是否正確。
㈥ Excel表格中一個單元格里有兩個數據如「A1 B1」,怎樣對它進行排序
常見的筆記本故障大全筆記本電腦由於其結構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維修的復雜性。但筆記本電腦終究是電腦的一種,它的維修原理與普通台式機是基本相同的。如果你是一位筆記本電腦用戶,而且對它的維修方面的知識感興趣,那麼你可以參看本文,這里列舉了一些解決筆記本電腦故障的分析處理過程,也許會使你得到一些幫助。
筆記本常見故障-開機不亮-硬體判斷
---筆記本電腦主板BIOS出現故障會引起開機不亮
---筆記本電腦CPU出現故障筆記本液晶屏無反應,也是開機不亮的原因。
--筆記本電腦信號輸出埠出現故障會引起開機不亮
---筆記本電腦主板顯卡控制晶元出現故障會引起開機不亮
---筆記本電腦顯卡出現故障會引起開機不亮
---筆記本電腦內存出現故障會引起開機不亮
筆記本電池充不進電-硬體故障判斷
---筆記本電腦電源適配器出現故障會引起電池充不進電
---筆記本電腦電池出現故障會引起電池充不進電。
---筆記本電腦主板電源控制晶元出現故障會引起電池充不進電
---筆記本電腦主板其它線路出現故障會引起電池充不進電
筆記本不認外設-硬體故障判斷
---筆記本電腦相關外設硬體出現故障會引起筆記本不認外設
---筆記本電腦BIOS出現故障設置出錯會引起筆記本不認外設。
---筆記本電腦主板外設相關介面出現故障會引起筆記本不認外設
---筆記本電腦主板出現故障也會引起筆記本不認外設沒同時筆記本電腦不開機。
筆記本主板出現故障會引發如下現象特徵
---筆記本電腦開機後不認筆記本硬碟。
---筆記本電腦開機後不認筆記本光碟機。
---筆記本電腦電池不充電。
---筆記本電腦定時或不定時關機。
---筆記本電腦鍵盤不靈。
---筆記本電腦開機時有時會掉電。
---筆記本電腦定時死機
以上這些故障現象都與筆記本主板相關
筆記本電源適配器引起的故障現象
--筆記本電腦開機不亮。
---筆記本電腦間斷性死機。
--筆記本電源適配器發熱。
--筆記本電腦光碟機讀DVD或容易死機或掉電。
--筆記本電腦運行大行程序容易死機或掉電。
以上這些故障現象都與記本電源適配器相關
筆記本光碟機介紹
筆記本光碟機──機械驅動部分。
筆記本光碟機──激光頭組件。
筆記本光碟機故障主要來自這兩個部位(筆記本光碟機)。
一、驅動機械部分主要由3個小電機為中心組成:碟片載入機構由控制進、出盒倉(載入)的電機組成,主要完成光碟進盒(載入)和出盒(卸載);激光頭進給機構由進給電機驅動,完成激光頭沿光碟的半徑方向由內向外或由外向內平滑移動,以快速讀取光碟數據;主軸旋轉機構主要由主軸電機驅動完成光碟旋轉,一般採用DD控制方式,即光碟的轉軸就是主軸電機的轉軸。
二、激光頭組件各種光碟機最重要也是最脆弱的部件,主要種類有單光束激光頭、三(多)光束激光頭、全息激光頭等幾類。它實際是一個整體,普通單光束激光頭主要由半導體激光器、半透棱鏡/準直透鏡、光敏檢測器和促動器等零部件構成
筆記本光碟機常見故障解析
筆記本光碟機最常見的故障是機械故障,其次才是電路方面故障,而且電路故障中由用戶調整不當引起的故障要比元器件損壞的故障多得多,所以在拆解或維護光碟機設備時不要隨便調整筆記本光碟機內部各種電位器
筆記本光碟機常見故障主要有三類:操作故障、偶然性故障和必然性故障。
1、操作故障例如驅動出錯或安裝不正確造成在Windows或DOS中找不到筆記本光碟機;筆記本光碟機連接線或跳線錯誤使筆記本光碟機不能使用;CD線沒連接好無法聽CD;筆記本光碟機未正確放置在拖盤上造成光碟機不讀盤;光碟變形或臟污造成畫面不清晰或停頓或馬賽克現象嚴重;拆卸不當造成光碟機內部各種連線斷裂或松脫而引起故障等。
2、偶然性故障筆記本光碟機隨機發生的故障,如機內集成電路,電容,電阻,晶體管等元器件早期失效或突然性損壞,或一些運動頻繁的機械零部件突然損壞,這類故障雖不多見,但必須經過維修及更換才能將故障排除,所以偶然性故障又被稱為"真"故障。
3、必然性故障筆記本光碟機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必然發生的故障,主要有:激光二極體老化,讀碟時間變長甚至不能讀碟;激光頭組件中光學鏡頭臟污/性能變差等,造成音頻/視頻失真或死機;機械傳動機構因磨損、變形、松脫而引起故障。
需要說明的是必然性故障的維修率不僅取決於產品的質量,而且還取決於用戶的人為操作和保養及使用頻率與環境。
常見故障的判斷
1、開機檢測不到光碟機先檢查一下光碟機跳線跳正確與否;然後檢查光碟機IDE介面是否插接不良,如沒有,可將其重新插好、插緊;最後,有可能是數據線損壞
2、進出盒故障表現為不能進出盒或進出盒不順暢,可能原因及排除方法是,進出盒倉電機插針接觸不良或電機燒毀--可重插或更換;進出盒機械結構中的傳動帶(橡皮圈)松動打滑
3、激光頭故障故障現象表現為挑盤(有的盤能讀,有的盤不能讀)或者讀盤能力差。光碟機使用時間長或常用它看VCD或聽CD,激光頭物鏡變臟或老化。
★敬告大家千萬不要使用市面上銷售的一些低價劣質光頭清潔盤,因為這些盤的刷毛太硬,反而會刮花物鏡,並且還有可能引起靜電危害,縮短光碟機使用壽命。
4、激光信號通路故障指的是激光頭與電路板之間的連接線,是激光頭與其他電路信息交換的通道。此處產生故障較多。。
5、主軸信號通路故障一般情況下,主軸電機與其驅動電路是合二為一的,稱為主軸信號通路,此電路也由一條與激光信號通路連線一樣的連接線連接,只不過股數不一樣罷了。由於它與激光頭信息通路都是由伺服電路進行信息溝通的。因而,在故障現象上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但由於激光頭信息通路在進出盒時,其連接線易被拉折而損壞,所以在遇到相同故障現象時應先考慮激光頭信息通路故障,再考慮主軸信號通路故障。
筆記本鍵盤如果出現故障引起的故障現象
筆記本電腦使用的故障主要有開不了機。
筆記本在使用過程中時而出現死機。
筆記本鍵盤的某個鍵出現使用不靈。
硬體故障現象
一、不加電 (電源指示燈不亮)
1. 檢查外接適配器是否與筆記本正確連接,外接適配器是否工作正常。
2. 如果只用電池為電源,檢查電池型號是否為原配電池;電池是否充滿電;電池安裝的是否正確。
3. 檢查DC板是否正常;
4. 檢查、維修主板
二、電源指示燈亮但系統不運行,LCD也無顯示
1. 按住電源開關並持續四秒鍾來關閉電源,再重新啟動檢查是否啟動正常。
2. 外接CRT顯示器是否正常顯示。
3. 檢查內存是否插接牢靠。
4. 清除CMOS信息。
5. 嘗試更換內存、CPU、充電板。
6. 維修主板
三、顯示的圖像不清晰
1. 檢測調節顯示亮度後是否正常。
2. 檢查顯示驅動安裝是否正確;解析度是否適合當前的LCD尺寸和型號。
3. 檢查LCD連線與主板連接是否正確; 檢查LCD連線與LCD連接是否正確。
4. 檢查背光控制板工作是否正常。
5. 檢查主板上的北橋晶元是否存在冷焊和虛焊現象。
6. 嘗試更換主板。
四、無顯示
1. 通過狀態指示燈檢查系統是否處於休眠狀態,如果是休眠狀態,按電源開關鍵喚醒。
2. 檢查連接了外接顯示器是否正常。
3. 檢查是否加入電源。
4. 檢查LCD連線兩端連接正常。
5. 更換背光控制板或LCD。
6. 更換主板。
五、電池電量在Win98 / Win Me中識別不正常
1. 確認電源管理功能在操作系統中啟動並且設置正確。
2. 將電池充電三小時後再使用。
3. 在Windows 98 或Windows Me中將電池充放電兩次。
4. 更換電池。
六、觸控板不工作
1. 檢查是否有外置滑鼠接入並用MOUSE測試程序檢測是否正常。
2. 檢查觸控板連線是否連接正確。
3. 更換觸控板
4. 檢查鍵盤控制晶元是否存在冷焊和虛焊現象
5. 更換主板
七、串口設備不工作
1. 在BIOS設置中檢查串口是否設置為「ENABLED」
2. 用SIO測試程序檢測是否正常。
3. 檢查串口設備是否連接正確。
4. 如果是串口滑鼠,在BIOS設置檢查是否關閉內置觸控板;在Windows 98 或Me的設備管理器中檢查是否識別到串口滑鼠;檢查串口滑鼠驅動安裝是否正確。
5. 更換串口設備。
6. 檢查主板上的南橋晶元是否存在冷焊和虛焊現象。
7. 更換主板。
八、並口設備不工作
1. 在BIOS設置中檢查並口是否設置為「ENABLED」。
2. 用PIO測試程序檢測是否正常。
3. 檢查所有的連接是否正確。
4. 檢查外接設備是否開機。
5. 檢查列印機模式設置是否正確。
6. 檢查主板上的南橋晶元是否存在冷焊和虛焊現象。
7. 更換主板。
九、USB口不工作
1. 在BIOS設置中檢查USB口是否設置為「ENABLED」。
2. 重新插拔USB設備, 檢查連接是否正常。
3. 檢查USB埠驅動和USB設備的驅動程序安裝是否正確。
4. 更換USB設備或聯系USB設備製造商獲得技術支持。「ENABLED」
5. 更換主板。
十、音效卡工作不正常
1. 用AUDIO檢測程序檢測是否正常。
2. 檢查音量調節是否正確。
3. 檢查聲源(CD、磁帶等)是否正常。
4. 檢查音效卡驅動是否安裝。
5. 檢查喇叭及麥克風連線是否正常。
6. 更換音效卡板
7. 更換主板。
十一、風扇問題
1. 用FAN 測試程序檢測是否正常,開機時風扇是否正常
2. FAN線是否插好?
3. FAN是否良好?
4. M/B部分的CONNECTER是否焊好?
5. 主板不良
十二、KB問題
1. 用KB測試程序測試判斷
2. 鍵盤線是否插好?
3. M/B部分的CONNECTER是否有針歪或其它不良
4. 主板不良
軟體故障的分類
十三、驅動程序類
1. 顯示不正常;
2. 音效卡不工作;
3. Modem,LAN不能工作
4. QSB不能使用
5. 某些硬體因沒有載入驅動或驅動程序載入不正確而不能正常使用
十四、操作系統類
1. 操作系統速度變慢
2. 有時死機
3. 機型不支持某操作系統
4. 不能正常關機
5. 休眠死機
十五、應用程序類
1. 應用程序沖突導致系統死機
2. 應用程序導致不系統不能正常關機
3. 應用程序沖突導致不能正常使用
一.電池使用問題
1、新電池需要像手機一樣充電12小時么?
雖然筆記本電腦的電路設計要比手機完善許多,但是為了讓新電池能夠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工作,電池的激活和校準工作還是需要進行的,廠商通用的做法是新筆記本在第一次開機時電池應帶有3%的電量,此時,應該先不使用外接電源,而是把電池裡的余電用盡,直至關機,然後再用外接電源充電。然後還要把電池的電量用盡後再充,充電時間一定要超過12小時,反復做三次,以便激活電池。
2、為什麼電池沒用使用電量也減少了?
由於環境濕度和非絕對絕緣環境的影響,電池都存在自然消耗的現象,視電池的新舊程度和品質,3-4天會下降1%左右,所以只要不是大幅度的下降都屬於正常現象。
3、使用電源需要把電池取下么?
一般筆記本電腦的充電設計都是在電量低於95%才會充電的,而且由於自然損耗的存在,所以對於電池的損耗,取下與不取下基本都是相同的,因此是否取下視習慣而定,如果取下建議將電池包裹在保鮮膜內並放置於乾燥陰涼處,且記得1個月左右至少使用一次電池並充電,以避免電池失去活性。
4、電池沒有完全用完就充電是否會減少壽命?
電池的壽命一般按照完全充電次數計算,Li電池一般為300-400次。當然你不必擔心接通電源對電池進行一次充電,哪怕只有一點就會被計算一次,電池的充電次數一般只有當電量累計充至80-90%才會增加一次,所以不用擔心。在此還要說下,筆記本電池通常用的是鋰電池,所以要避免在高溫環境下使用鋰電池,專家研究,高溫狀態下會加速鋰電池的老化過程,並且同樣的不要在極端的低溫環境下使用。低溫環境會降低鋰電池的活性,降低筆記本電池的壽命。定期為鋰電池進行激活處理,就是完全充電和放電,讓鋰電池恢復最大容量。做法就是,關閉所有電源管理,讓筆記本慢慢的放電直至完全沒電,然後在完全充電,重復兩到三次即可。炎熱的天氣里,盡可能的維護好自己的自己的筆記本電池,才能讓筆記本電腦更好的發揮自身的作用。
二.筆記本散熱問題
目前筆記本散熱一般都採用的散熱管散熱、鍵盤對流散熱、溫控風扇三級散熱方式。個人認為技術比較先進的還是IBM和東芝,雖然東芝的本本不被很多人看好。
1、為什麼風扇在開機的時候轉一下就再也不轉了?
由於筆記本電腦的溫控設計,所以開機風扇自檢後就會停止旋轉,只有當機內達到一定溫度時才會加速旋轉,這也是為什麼當你進行高負荷工作,諸如播放高解碼率視頻,3D游戲等時風扇高速旋轉的原因。
2. 使用筆記本應注意周圍環境嗎?
使用筆記本的時候,要注意周圍環境的整潔,通常筆記本最理想的工作溫度是在10℃~35℃,且濕度不要太大。尤其在炎熱的夏季,要保持周圍環境的通風良好, 盡量在空調間里使用筆記本。電腦外殼上的凹槽和開口是用來通風的。為了確保電腦能可靠的工作並防止過熱,請勿阻塞或遮蓋這些開口。請勿將電腦擺放在腿上、床上或者沙發上,這些都是不可取的,柔軟的東西都將筆記本底部的散熱孔堵住,使得筆記本的熱量無法順利導出從而出現故障。可以在機器的底部從後端墊些書本之類的東西(偶用的是紅茶的瓶子蓋),讓筆記本的底面與桌面保持一些空間,筆記本的底部就不會緊貼在桌面上。這樣會有更多的熱量從底部散發出去,或者你也可以加一個散熱的底座來加大筆記本底部風流速度。市場上還出現了一些散熱的外置裝備,類似於U盤之類的或者內置的散熱模塊,不過偶還沒有用過。
3. 關閉筆記本:
當你完成了工作,關閉筆記本,盡量讓你的筆記本好好休息。
不要讓你的筆記本開著的時候放在包包里
。經常清潔通風口,筆記本內置的風扇都有一個通風口。過了一段時間,通風口就會積聚著灰塵,這些灰塵會堵塞通風口。
同時必要的時候你可以用診斷工具測試筆記本的風扇是否工作正常。如果有專門的工具,你也可以打開風扇的地方,清除灰塵。
4. 升級筆記本的BIOS:
有時候,發熱意味著計算機風扇的控制器需要BIOS升級。新版本的BIOS可以使得筆記本風扇工作得更有效率。如果你覺得你的筆記本變得越來越熱,你不妨到網站上查看是否有新的BIOS提供。
筆記本的散熱至今還沒有很完美的,隨著功能的強大,產熱量會越大,這樣的也給散熱系統帶來了壓力,一般的筆記本問題用專業軟體檢測,像現在的這個天氣(室溫在30度左右)CPU和硬碟的溫度大約在60度以上也屬於正常。
三.屏幕問題
1.亮點和壞點
所謂壞點,是指LCD液晶顯示器屏幕上無法控制的恆亮或恆暗的點。壞點的造成是LCD面板生產時因各種因素造成的瑕疵,如可能是某些細小微粒落在面板裡面,也可能是靜電傷害破壞面板,還有可能是製程式控制制不良等等。
壞點分為兩種:亮點與暗點。亮點就是在任何畫面下恆亮的點,切換到黑色畫面就可以發現;暗點就是在任何畫面下恆暗的點,切換到白色畫面就可以發現。一般剛買回來的筆記本或者在買的時候,用軟體檢測下屏幕的亮點或者壞點,一般根據品牌不同,對這個的標准不同德,一般不能多於三個。檢測軟體用MonitorTest就可以了。同時,平時要減少屏幕在日光下暴曬的可能,白天使用,盡量拉上窗簾,以防屏幕受日照後,溫度過高會加快老化
2.如何擦屏幕
如果僅僅是灰塵,那麼可以先用氣吹將灰塵盡量吹去,然後再用濕潤的軟布擦拭,軟布要擰干,否則水可能會順著屏幕表面流入高壓包中造成屏幕損壞。如果是油污或者較難去除的污漬可以購買液晶屏幕專用清潔劑清除,切記不要使用沒有質量保障的清潔劑,否則其中的醇類等腐蝕性化學成分會對屏幕造成損傷。中關村一般賣筆記本帶的是亮潔的清潔套裝,用這個就可以。切忌:勿用手或者硬東西擦拭屏幕。
3是否要貼膜?
本人不建議貼膜,雖說屏幕膜會對它起一個保護作用,但是這個位置一般是傷不到的,貼膜本身的成分會對屏幕有一定得傷害,還會影響散熱。
4.有時候使用電池的時候屏幕會發出吱吱的聲音
一般最新的筆記本沒有這個問題了,老些的電腦或者質量部好的會有這個問題,就這個問題需要從兩方面來解釋:其一,在電池供電的時候,由於筆記本電腦節能特性的作用,整個筆記本電路的電壓是在不斷的變化的,這時通過屏幕高壓包中的通電線圈的電流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中的,而這個時候高壓線圈發出的變頻聲也是中學物理知識所涉及的。如果筆記本電腦的電磁屏蔽較差,這種聲音就會被用戶聽到,因此我們說這種現象在一些技術功底較弱的品牌的筆記本電腦中較為常見,實際很多朋友反應電源適配器會發生聲音也是這個原因造成的。其二,這種聲音也可能是高頻噪音,這種聲音和其一所述的聲音最大的不同是高頻噪音是一種會令人抓狂的聲音,相信聽過這種聲音的朋友都會有所體會。一般這種聲音屬於主板設計缺陷,如果情況比較普遍,廠商都會發布解決此問題的BIOS更新文件,比如近期的IBM T40、HP NC6000都不同程度存在這個問題,廠商也已經發布了新的BIOS以供解決。
2012-7-28 9:48:59m闖護v、aζ紐dぇl
㈦ 花樣點心的100種做法
花樣點心
做法
蝴蝶卷,因形似蝴蝶而得名,內質松軟,焦脆咸香。
材料:普通麵粉、發酵粉、白糖、抹茶粉(綠茶粉)。
做法
1、先將麵粉+白糖+溫水揉成面團發酵。(白面團)
2、麵粉+發酵粉+抹茶粉+溫水揉成面團發酵。(綠面團)
3、將白面團和綠面團分別擀成大張,然後將綠色的鋪在擀開的白面上,捲起來
4、切開,把兩片放在一起,用筷子一夾就成了一隻綠蝴蝶。
5、放進蒸鍋,蒸十五分鍾,熄火後過幾分鍾再揭蓋。
材料
椰汁1罐,牛奶250毫升,水200毫升,糖大半碗,魚膠粉40克
做法
1、將糖和水一起放在鍋中煮,直至糖完全融化。
2、往糖水中倒入牛奶和椰汁,一起煮開。
3、鍋中的東西煮開後,關小火,慢慢加入魚膠粉,邊攪拌邊加。
4、待魚膠粉完全融化後,把火熄滅,然後倒入一個容器中待涼,再放入冰箱。
5、經過幾個鍾的冷藏,椰汁糕就完成啦~~最後切塊撒上椰蓉就可以
其它花樣點心,
浪漫玫瑰小花捲
食物:小麥麵粉125克 酵母菌(干)4克 白砂糖10克 玫瑰花醬適當 食用油少量。
作法:(1)齊備所需原材料。
(2)將全部原材料混合,搓成光潔麵糊,置放溫暖處發醇。
(3)麵粉發酵至二倍大時取下。
(4)再次排氣管、揉圓,鬆弛5分鍾。
(5)由下向上卷,將6個面劑卷在一起。
(6)從正中間割開,一分為二。
(7)割開的來哪個一部分,各自變成小玫瑰形。
(8)籠屜抹一層油,放進小花捲生胚,涼水上鍋,火災蒸18分鍾上下就可以,熄火後,運用余熱回收燜3分鍾上下再揭鍋。
㈧ 一個七年級科學問題
分別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相關連接:
生物分類
林耐的生物分類方法和分類原則,對生物學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奠定了科學生物分類學的基礎。現在對生物分類有了統一的規定,即用7個等級將生物逐級分類。這7個等級由高到低分別是界、門、綱、目、科、屬、種。一個「界」含有多個門,一個「門」含有多個綱,以此類推,分類的最小單位是種。每種生物在分類系統中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
生物分類學是研究生物分類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學分支。分類就是遵循分類學原理和方法,對生物的各種類群進行命名和等級劃分。
地球上現生的物種以百萬計,千變萬化,各不相同,如果不予分類,不立系統,便無從認識,難以研究利用。分類的對象是形形色色的種類,都是進化的產物。因而從理論意義上說,分類學是生物進化的歷史總結。
分類學是綜合性學科。生物學的各個分支,從古老的形態學到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新成就,都可吸取為分類依據。分類學亦有其自己的分支學科,如以染色體為依據的細胞分類學,以血清反應為依據的血清分類學,以化學成分為依據的化學分類學,等等。動物、植物和細菌,作為三門分類學,各有其特點;病毒分類則尚未正式採用雙名制和階元系統。
生物分類學的歷史
人類在很早以前就能識別物類,給以名稱。漢初的《爾雅》把動物分為蟲、魚、鳥、獸4類:蟲包括大部分無脊椎動物;魚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低級脊椎動物及鯨和蝦、蟹、貝類等,鳥是鳥類;獸是哺乳動物。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動物分類,四類名稱的產生時期看來不晚於西周。這個分類,和林奈的六綱系統比較,只少了兩棲和蠕蟲兩個綱。
生物一般分為植物界(Plantae)和動物界(Animalia)兩個界。在兩界劃分過程中,人們發現有些生物如具鞭毛的生物,常有植物和動物的兩重性,很難歸入兩個界的任何一個界中,建議使用三界劃分方案,即在植物、動物兩界外,另立一個始先界(Protista),包括原生動物和一些低等藻類。
生物主要分類等級是門(phy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種以下還有亞種(subspecies,縮寫成subsp.),植物還有變種(variety,縮寫成var.)。有時還有一些輔助等級,實在主要分類等級術語前加前綴超(super-)、亞(sub-).在亞綱、亞目之下有時還分別設置次綱(infraclass)和次目(infraorder)等。
以大家熟知的Felis domesticus(家貓)這一種的名稱為例,其分類系統和名稱如下:
界 Animalia 動物界
門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亞門 Vertebrata 脊椎動物亞門
綱 Mammalia 哺乳綱
目 Carnivora 食肉目
科 Felidae 貓科
屬 Felis 貓
種 Felis domesticus 家貓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採取性狀對比的方法區分物類,如把熱血動物歸為一類,以與冷血動物相區別。他把動物按構造的完善程度依次排列,給人以自然階梯的概念。
17世紀末,英國植物學者雷曾把當時所知的植物種類,作了屬和種的描述,所著《植物研究的新方法》是林奈以前的一本最全面的植物分類總結,雷還提出「雜交不育」作為區分物種的標准。
近代分類學誕生於18世紀,它的奠基人是瑞典植物學者林奈。林奈為分類學解決了兩個關鍵問題:第一是建立了雙名制,每一物種都給以一個學名,由兩個拉丁化名詞所組成,第一個代表屬名,第二個代表種名。第二是確立了階元系統,林奈把自然界分為植物、動物和礦物三界,在動植物界下,又設有綱、目、屬、種四個級別,從而確立了分類的階元系統。
每一物種都隸屬於一定的分類系統,佔有一定的分類地位,可以按階元查對檢索。林奈在1753年印行的《植物種志》和1758年第10版《自然系統》中首次將階元系統應用於植物和動物。這兩部經典著作,標志著近代分類學的誕生。
林奈相信物種不變,他的《自然系統》沒有親緣概念,其中六個動物綱是按哺乳類、鳥類、兩棲類、魚類、昆蟲、蠕蟲的順序排列的。拉馬克把這個顛倒了的系統撥正過來,從低級到高級列成進化系統。他還把動物區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類,並沿用至今。
由於林奈的進化觀點在當時沒有得到公認,因而對分類學影響不大。直到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以後,進化思想才在分類學中得到貫徹,明確了分類研究在於探索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使分類系統成為生物系譜——系統分類學由此誕生。
生物分類學的基本內容
分類系統是階元系統,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種、屬、科、目、綱、門、界。種(物種)是基本單元,近緣的種歸合為屬,近緣的屬歸合為科,科隸於目,目隸於綱,綱隸於門,門隸於界。
隨著研究的進展,分類層次不斷增加,單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單元,如總綱(超綱)、亞綱、次綱、總目(超目)、亞目、次日、總科(超科)、亞科等等。此外,還可增設新的單元,如股、群、族、組等等,其中最常設的是族,介於亞科和屬之間。
列入階元系統中的各級單元都有一個科學名稱。分類工作的基本程序就是把研究對象歸入一定的系統和級別,成為物類單元。所以分類和命名是分不開的。
種和屬的學名後常附命名人姓氏,以標明來源,便於查找文獻。變種學名亦採取三名制,分類名稱要求穩定,一個屬或種(包括種下單元)只能有一個學名。一個學名只能用於一個對象(或種),如果有兩個或多個對象者,便是「異物同名」,必須於其中核定最早的命名對象,而其他的同名對象則另取新名。這叫做「優先律」,動物和植物分類學界各自製訂了《命名法規》,所以在動物界和植物界間不存在異物同名問題。「優先律」是穩定學名的重要措施。優先律的起始日期,動物是1758年,植物是1820年,細菌則起始於1980年1月1日。
鑒定學名是取得物種有關資料的手段,即使是前所未知的新種類,只要鑒定出其分類隸屬,亦可預見其一定特徵。分類系統是檢索系統,也是信息存取系統。許多分類著作,如基於區系調查的動植物志,記述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動植物種類情況,作為基本資料,都是為鑒定、查考服務的。
物種指一個動物或植物群,其所有成員在形態上極為相似,以至可以認為他們是一些變異很小的相同的有機體,它們中的各個成員間可以正常交配並繁育出有生殖能力的後代,物種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元,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元。
物種概念反映時代思潮。在林奈時代,人們相信物種是不變的,同種個體符合於同一「模式」。模式概念淵源於古希臘哲學的古老的概念,應用到整個分類系統,概念假定所有階元系統中的各級物類單元,都各自符合於一個模式。
物種的變與不變曾經是進化論和特創論的斗爭焦點,是勢不兩立的觀點。但是,分類學的事實說明,每一物種各有自己的特徵,沒有兩個物種完全相同;而每個物種又保持一系列祖傳的特徵,據之可以決定其界、門、綱目、科、屬的分類地位,並反映其進化歷史。
分類工作的基本內容是區分物種和歸合物種,前者是種級和種下分類,後者是種上分類。種群概念提高了種級分類水平,改進了種下分類,其要點是以亞種代替變種。亞種一般是指地理亞種,是種群的地理分化,具有一定的區別特徵和分布范圍。亞種分類反映物種分化突出了物種的空間概念。
變種這一術語過去用得很雜,有的指個體變異,有的指群體類型,意義很不明確,在動物分類中已廢除不用。在植物分類中,一般用以區分居群內部的不連續變體。生態型是生活在一定生境而具有一定生態特徵的種內類型,常用於植物分類。人工選育的動植物種下單元稱為品種。
由於種內、種間變異錯綜復雜,分類學者對種的劃分有時分歧很大。根據外部形態的異同程度作為劃分物種依據而劃分的稱為形態種,由於對各種形態特徵的重要性認識不一,使劃分的種因人而異,尤其是分類學者對某些特徵的「加權」常使它們比其他特徵更具重要性,而造成主觀偏見。
一個物種或物類,以至整個植物界和動物界,都有自己的歷史。研究系統發育就是探索種類之間歷史淵源,以闡明親緣關系,為分類提供理論依據。盡管在分類學派中有綜合(進化)分類學、分支系統學和數值分類學三大流派,但在其基本原理上都有許多共同之處,不過各自強調不同的方面而已。
特徵對比是分類的基本方法。所謂對比是異同的對比:「異」是區分種類的根據,「同」是合並種類的根據。分析分類特徵,首先要考慮反映共同起源的共同特徵。但有同源和非同源的不同。例如鳥類的翼和獸類的前肢是同源器管,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是「同源特徵」。恆溫在鳥獸是各別起源,並非來自共同祖先,是「非同源特徵」。系統分類採用同源特徵,不取非同源性狀。
林奈把生物分為兩大類群:固著的植物和行動的動物。兩百多年來,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這個兩界系統存在著不少問題,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仍為一般教本所遵從,基本沒有變動。
最初的問題產生於中間類型,如眼蟲綜合了動植物兩界的雙重特徵,既有葉綠體而營光合作用,又能行動而攝取食物。植物學者把它們列為藻類,稱為裸藻;動物學者把它們列為原生動物,稱為眼蟲。中間類型是進化的證據,卻成為分類的難題。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在19世紀60年代,人們建議成立一個由低等生物所組成的第三界,取名為原生生物界,包括細菌、藻類、真菌和原生動物。這個三界系統解決了動植物界限難分的問題,但未被接受,整整100年後,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流行了一段時間,為不少教科書所採用。
生命的歷史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最初的生命應是非細胞形態的生命,當然,在細胞出現之前,必須有個「非細胞」或「前細胞」的階段。病毒就是一類非細胞生物,只是關於它們的來歷,是原始類型,還是次生類型,仍未定論。
從非細胞到細胞是生物發展的第二個重要階段。早期的細胞是原核細胞,早期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細苗、藍藻)。原核細胞構造簡單;沒有核膜,沒有復雜的細胞器。
從原核到真核是生物發展的第三個重要階段。真核細胞具有核膜,整個細胞分化為細胞核和細胞質兩個部分:細胞核內具有復雜的染色體裝置,成為遺傳中心;細胞質內具有復雜的細胞器結構,成為代謝中心。由核質分化的真核細胞,其機體水平遠遠高出於原核細胞。
從單細胞真核生物到多細胞生物是生命史上的第四個重要階段。隨著多細胞體形的出現,發展了復雜的組織結構和器官系統,最後產生了高級的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
植物、菌類和動物組成為生態系統的三個環節。綠色植物是自養生物,是自然界的生產者。它們通過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把無機物質合成有機養料,供應自己,又供應異養生物。菌類是異養生物,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們從植物得到食料,又把有機食料分解為無機物質,反過來為植物供應生產原料。動物亦是異養生物,它們是消費者,是地球上最後出現的一類生物。
即使沒有動物,植物和菌類仍可以存在,因為它們已經具備了自然界物質循環的兩個基本環節,能夠完成循環過程中合成與分解的統—。但是,如果沒有動物,生物界不可能這樣豐富多彩,更不可能產生人類。植物、菌類和動物代表生物進化的三條路線或三大方向。
當前最流行的分類是一種五界系統。五界系統反映了生物進化的三個階段和多細胞階段的三個分支,是有縱有橫的分類。它沒有包括非細胞形態的病毒在內,也許是因為病毒系統地位不明之故。它的原生生物界內容龐雜,包括全部原生動物和紅藻、褐藻、綠藻以外的其他真核藻類,包括了不同的動物和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