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閱讀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解題步驟
1.通讀文章,了解主要內容,揣摩中心思想。
2.認真通讀所有題目,理解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
3.逐條解答,要帶著問題,仔細地閱讀有關內容,認真地思考、組織答案。
4.檢查,看回答是否切題,內容是否完整,語句是否通順,標點是否正確。
主要題型解題方法
一、題型:段意、主要內容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二、選擇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問答題都是根據中心解答的)
例如:談談你的收獲;告訴我們什麼道理;你有什麼啟發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寫人的,主要是贊美主人公的某些優秀品質;
寫景主要贊美景的美麗可愛。
寫物比較復雜一點,單純寫物,就是表達對物的喜歡;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類文章的結尾部分,仔細地揣摩,看它那些帶有議論性的話,如果有寫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說理的意思,那麼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義
所謂的含義就是蘊含在文章裡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來的,要通過我們仔細的揣摩,採取一找二寫的方法來完成。句子的意思有明暗兩種。明的就是在文章結束那些議論性的話,你把它拿過來,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難度大一點,必須在通曉全文的基礎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關鍵詞摘錄出來,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四、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總起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結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篇末點題;照應開頭
五、修辭手法的運用和作用: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六、聯繫上下問解釋詞語的意思:
方法1、顧名思義,採用擴充關鍵字的意思,然後連接成一句話
方法2、找近義詞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順
方法3、結合這個詞所描述的對象具體描述
七、選擇正確的讀音
一般出現的是多音字,根據自己的積累和文章中的詞語作出恰當的選擇。
八、選擇恰當的字詞
1、仔細閱讀字詞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寫作目的。
2、認真分辨兩個詞語的區別是什麼,以1為依據作出選擇。
九、標點符號的作用
1、——的作用
① 解釋說明; ② 話題的轉換; ③表示話語的中斷; ④ 時間或聲音的延續。
2、……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②列舉的省略;③說話斷斷續續。
3、「」的作用
①直接引用②特殊含義③強調意思 ④特定稱謂
十、給文章加上恰當的題目
1、根據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簡短的修飾語。(比較保險)
2、根據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詞作為題目。
十一、文章的寫作順序
1、時間先後順序。 2、地點變換的順序。
3、事情發展的順序。 4、按總後分、總分總、先分後總的的順序。
十二、填上合適的關聯詞
1、並列 ……一面……一面…… ……一會兒……一會兒…… ……既……又……
2、遞進 ……不僅……而且…… ……不但……還…… ……連……也……
3、選擇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寧可……也不……
4、轉折 盡管……可是…… 雖然……但是…… ……卻…… ……然而……
5、假設 如果……就…… 假使……便…… 要是……那麼……
6、條件 只要……就…… 只有……才…… 無論……都…… 不管……也……
7、因果 因為……所以…… 由於……因此…… 既然……那麼……
答題技巧
1、文章開頭一段的某一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間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後一段某句的作用。
對於這種題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對於第一段的問題,從結構上來說,是落筆點題,點明文章的中心,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從內容上來說,是為下文作鋪墊和襯托,為後面某某內容的描寫打下伏筆。中間某段的問題,在結構上是起到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最後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主旨,讓人回味無窮,並與題目相照應。
2、文章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這需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常見的有歌頌、贊美、熱愛、喜愛、感動、高興、渴望、震撼、眷念、惆悵、淡淡的憂愁、惋惜、思念(懷念)故鄉和親人、或者是厭倦、憎惡、痛苦、慚愧、內疚、痛恨、傷心、悲痛、遺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對於這種題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細看幾遍,然後可以用這樣的關鍵詞來進行回答:「通過…… 故事,歌頌(贊美)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們也可以從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別是第一段或最後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
4、文中劃線句子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有什麼作用?
看到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首先要看一看這一句用了那種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特別是描寫中又分為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和帶綜合性的場面描寫。而人物描寫還可細分為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和細節描寫,描寫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動、形象、感人。抒情的運用,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自然界當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寫內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讀者的興趣。
5、文中某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修辭有很多,常用的有8種,比喻、比擬、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擬人、誇張、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叫人便於接受;三是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鮮明的印象。擬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感情,運用擬人表現喜愛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親切自然;表現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丑態畢露,給人以強烈的厭惡感。誇張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現作者對事物的鮮明的感情態度,從而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通過對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們豐富的想像,有利於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徵。排比的作用在於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達強烈奔放的情感,增強語言的氣勢;是提高表達效果的重要環節。還有疊詞、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節奏感,具有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
還有一種修辭用的比較多的就是引用,有時閱讀理解中會有引用的詩句、名人故事、還有名人語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關內容,問題會有「文章中引用的內容有什麼作用?」,這種題目回答時要注意答到這樣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襯託了記述對象的品質,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種精神」。
對以上類型的問題必須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
6、文中某句話有什麼含義?或告訴我們什麼深刻的道理?請說說你的理解。
這種問題的回答不是簡單地從文中尋找現成的句子就可以解決的,這需要我們的同學平時多讀多看多積累,多看並記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這樣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豐富回答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准確地表達出來。
7、比較閱讀理解。
有時考試會把課內文章和課外與之相似內容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對於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可以從文章的內容、寫作特色、感情基調等方面進行比較。
以上是有關記敘文的常規問題回答,下面我們來看看說明文的閱讀理解。
8、說明文的閱讀理解。
對於說明文的閱讀理解,我們可以抓住三點: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就是三種: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最重要的是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畫圖表、引資料。其中涉及較多的是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分類別的作用是可以將復雜的事物說清楚。舉例子可以起到使內容具體、加強說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跟修辭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這種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列數據可以使說明的事物更具體,便於讀者理解相關內容。作比較跟修辭格上的對比是類似的,在說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徵也往往在比較中顯現出來。在回答有關說明文的語言問題時,要注意說明文講求語言的准確性,語言風格又可以分為平實和生動兩種。
❷ 語文答題方法與技巧
常用閱讀理解答題方法
一般可以概括為下列六個步驟:
· 看標題信息,揣摩記敘類型;
· 抓記敘要素,了解大致內容;
· 理行文線索,分清段落層次;
· 辨敘述方式,領會布局特點;
·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義;
· 析表現手法,以供習作借鑒。
總結多年的經驗,在考場上遇到閱讀理解類的考試題,一般按以下程序進行較為快捷有效,當然這個程序不光指記敘文閱讀,對其他文體的閱讀也適用。具體過程是:閱讀理解題目——閱讀文章——看清文章後面的試題——按試題要求回頭有重點地再看原文——答題。
一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內容,理清脈絡。答題時切忌文章都沒完整的閱讀就匆匆忙忙地寫答案。最好先把文章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
二弄清題意,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再去瀏覽所設試題,經過初步的思考,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
三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試題可以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這時就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問題。
四挖掘句子的隱含信息和深層含義。有些試題則需要結合全文內容,挖掘句子的隱含信息,經過縝密的思考,尋求完美的答案。
五組織語言規范答題,認真書寫。答案基本考慮成熟之後,還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語言。語言簡潔明了,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復,不得要領,往往會出力不討好。
從長遠角度考慮,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時之功。它需要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多關注最新信息,多閱讀名家名著,開闊視野,增加實踐,培養對語言的品評、賞析、感悟的能力,培養學習語文、陶冶性情的興趣,在多讀深思中進入學習語文的嶄新境界。
有些同學做閱讀題時,全憑自己的感覺答題,其實,答閱讀題也是有技巧可尋的。以下是針對《考試說明》,提出的幾種答題技巧:
一、看分值答題法:
可以從試題的分值中推測答題的要點。如一道題給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個要點,一個要點一分,所以從試題所給的分值中,我們就能推測答案的要點和要求的字數。
例如:陝西省中考題:目前一般有哪幾種消暖霧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們陝西的消霧作業屬於其中哪一種?(3分)
答案是:3種。「加熱法」、「吸濕法」、「人工攪動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屬於第二種。
二、用原文答題法:
做題要牢牢地記住:「答案不在你的腦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作答,既要體現個性和獨特見解,又要較好地忠實於作者的主張。
1.盡量利用原文語句。注意摘取原文
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准確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數題目在文章里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即使是歸納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須充分利用原文。這里,提供十六字訣的解題方法供你參考。
(1)、字不離詞。漢語中一詞多義現象相當普遍。在理解詞語中某個字的意思的時候,必須把它放到這個詞語中去考察,即字不離詞,這樣才能准確的理解這個字的意思。如:
道聽途說,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詞不離句。在綜合閱讀題中,常常要求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這類要求有以下幾方面情況:
一詞多義。這在文言文中是常見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驅使;執策而臨之,策,馬鞭
在現代文中則多表現為語境義,這些,都應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斷它的意思,也就是詞不離句。如:「見教」一詞的本意是客套話,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則表現為不同的意義
❸ 方式方法,和技巧,有什麼區別
它們的區別是:技巧是基礎的,但策略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技巧指表現在藝術、工藝、體育等方面的巧妙的技能,如「繪畫技巧」;或者指技巧性的運動。如「技巧比賽」。技巧就是基本方法的靈巧運用。
策略是指不同的條件下,為達到不同的結果所採用的方式、方法、媒體的總和。
【技巧】應該屬於「方法」的一個范疇,主要指對一種生活或工作方法的熟練和靈活運用。
【策略】指計策;謀略。一般是指:1. 可以實現目標的方案集合;2. 根據形勢發展而制定的行動方針和斗爭方法;3. 有斗爭藝術,能注意方式方法。
詳見:
技巧:http://ke..com/view/68954.htm
策略:http://ke..com/subview/117922/5122435.htm
❹ 重點詞語解釋的技巧
詞語 [cí yǔ]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詞和語的合稱,包括單詞、片語及整個詞彙
網路釋義
詞語是詞和語的合稱,包括單詞、片語及整個詞彙,文字組成語句文章的最小組詞結構形式。新詞典詞語豐富,信息量大。詞是由語素組成的最小的造句單位。詞語有2字、3字及4字的分類,但請注意,詞語不屬於成語一類。
英文翻譯
words and expressions
❺ 解釋技巧和解釋理由
刑法的解釋方法如何區分?解釋技巧和解釋理由介紹
中公法考
09月30日
刑法解釋的分類(三)
——刑法的解釋方法之解釋理由
刑法的解釋方法分為解釋技巧和解釋理由兩個方面。今天我們來學習解釋理由。解釋理由是指論證解釋結論合理性的理由,即為何這樣解釋,包括文理解釋與論理解釋,其中,論理解釋又可以細分為:目的解釋、同類解釋、體系解釋、歷史解釋和比較解釋等。
1.文理解釋
文理解釋是指根據刑法用語本身具有的含義,結合語法、標點、語言順序等方面對刑法文字含義的理解來進行解釋。
例如,根據《刑法》第236條規定,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奸婦女的構成強奸罪。按照文理解釋,丈夫可以成為強奸罪的主體。
2.論理解釋
論理解釋是指按照立法精神,聯系有關情況,對刑法條文從邏輯上所作的解釋。
(1)體系解釋:根據刑法條文在整個刑法中的地位,聯系相關法條的含義,闡明其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
例如,一般的偽造行為包括變造,但是我國刑法在貨幣犯罪中同時規定了偽造貨幣罪與變造貨幣罪,因此,偽造貨幣罪中的偽造行為不包括變造。
【注意1】體系解釋要求前後協調、邏輯一致,但並不要求相同的字詞在不同的法條中均做相同的解釋,即同一文字在不同法條中的含義范圍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注意2】對「等」、「以及其他」、「或者其他」含義進行解釋時,必須遵循同類解釋的規則,解釋時應當根據所列舉的同類行為或對象等的性質進行解釋。
(2)目的解釋:根據刑法規范的目的,闡明刑法條文的真實含義。
例如,《刑法》252條侵犯通信自由罪,根據其保護的法益是公民的通信自由權利,將犯罪對象「信件」解釋為個人的書信、電子郵件等信件,不包含單位之間的公文。
(3)當然解釋:根據當然邏輯進行推理解釋,即刑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某一事項,但是依照形式邏輯以及事物屬性的當然道理,自然可以得出的邏輯推理解釋。主要運用的是「輕」與「重」相比較的邏輯,出罪時「舉重以明輕」,入罪時「舉輕以明重」。
【注意】當然解釋所比較的兩個行為,性質應當相同。
(4)歷史解釋:根據制定刑法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刑法發展的源流,闡明刑法條文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
(5)比較解釋:將外國的相關立法、理論與判例作為參考資料,藉以闡明我國刑法規定的真實含義。
❻ 文言文翻譯技巧和方法
一、 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 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嬰」、「晏子」等不用翻譯。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討沒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連詞,可不譯,整句意思是「子猷與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一詞是「妻子、兒女」的意思;(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語時了不悲」,翻譯為:(子猷)說話時候完全不悲傷。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聞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為什麼」。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子猷問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對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弧,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三、中考文言文翻譯方法十字訣例析 隨著《語文新課程標准》的全面實施,中考文言文翻譯也隨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絕大多數的試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譯題型。這既能考察學生對實詞、虛詞、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識和句子間語意關系的掌握和領會,又能考察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這比以往的選擇題型,難度加大了許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就必須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 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例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譯句:「(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裡來的。」例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後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例3:「君與具來。」「與」後省略了賓語「之 」。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例:「不治將益深」是一個假設句,譯句:「(如果)不治療就會更加深入」。 (二)刪。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例1:「夫戰,勇氣也。」 譯句:「戰斗,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例2:「孔子雲: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刪去不譯。例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句:「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很久不存在了。」 「也」為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 (三)調。就是調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大體有四種情況: 1、前置謂語後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調成「汝之不惠甚矣」。 2、後置定語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可調成「能面刺寡人之過群臣吏民」。 3、前置賓語後移。例:「 何以戰?」可調成「以何戰」。4、介賓短語前移。「 還自揚州。」可調成「自揚州還」。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譯句:「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慶歷四年」為年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擴。就是擴展。 1、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例:「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譯句:「變更你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麼怎麼樣呢?」「役」、「賦」擴展為雙音節詞。 2、對於一些緊縮復句或言簡義豐的句子,在翻譯時,要根據句義擴展其內容,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譯句:「使敵人降服,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六)縮。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實用繁筆,在翻譯時應將其意思凝縮。例:「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譯句:「(秦)有吞並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譯,就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詞句進行對等翻譯的今譯方法。對於文言文的實詞、大部分虛詞、活用詞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譯的,否則,在考查過程中是不能算作準取得翻譯。例:「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譯句:「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八)意。即意譯,就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辭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譯的要恰當處理,將其意譯。 1、互文不可直譯。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並合而完整達意。例1:「秦時明月漢時關」譯句:「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例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譯為:「將軍和壯士身經百戰,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而歸。」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築的城」或「金屬修築的城」,可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萬鍾於我何加焉」中的 「萬鍾」代高官厚祿等。「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中的「黃發」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還有把上廁所說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換, 1、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把古詞替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代詞或片語。例1:「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這句中的「愚」,要換成「我」;「悉」,要換成「都」;「咨」,要換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換成「出身卑微,見識短淺」。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替換成現代詞或結構。例:「然則……」:換成「 既然這樣,那麼……」;「何以………?」換成「 根據什麼……」。 (十)選。就是選擇,文言文中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現象很常見,因此要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才能使句子正確。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個多義詞,它有「兵器;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等義項。例句中的「兵」翻譯時應選擇「兵器」。 為便於同學們記憶,特將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編成一段順口溜: 文言語句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 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 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增、刪、調、留、擴、縮、直、意、替、選」是中考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在具體運用時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的,我們要根據表達需要靈活運用。 四、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譯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是指譯文要准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後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最近兩年高考對文言文翻譯的考察由選擇正誤改為筆譯。這就增加了答題難度,而且所出試題均出於課外,彷彿無跡可求,無從下手。其實,還是可以講究一點技巧,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1. 翻譯要注意補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現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語、省略謂語動詞、省略介詞、省略賓語等。在大家做翻譯題時,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充完整,否則譯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譯要注意調整語序。文言文中變式句時常出現,有主謂後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等四種類型。翻譯時調整好語序,才能便於翻譯,否則譯文易顛三倒四,給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3. 翻譯要注意活用現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實詞可以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用法,這就是活用。主要有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動詞,名詞作狀語等。翻譯時要抓住詞語的臨時含義。 4. 翻譯要抓住關鍵詞,聯系語境,重點突破。在文言文閱讀中,有些句子往往因為個別詞而影響全句的理解。這個詞就是一個關鍵詞。對於它,我們要聯系語境去理解、參悟。 綜上所述,文言文翻譯,只要平時努力,並注意以上四點,加以靈活掌握,要翻譯正確是不難的。 五、文言文翻譯得分點把握技巧 「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試范圍,對這一知識點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譯題中體現,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已成為考生們關注的焦點。 1、看詞性——從詞類活用現象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主要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的活用。翻譯時,對活用的詞要善於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來確定它的詞性及詞義。 2、觀句式——從文言句式特點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文言句式已納入高考考查范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點,特別要掌握好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而這些句式一般說來都有語言標志,因此,可以通過對這些語言標志的識別,來判斷它們是屬於哪種句式特點。 3、悟詞義——從關鍵實詞意義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所謂關鍵實詞,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關鍵意義的、解釋通常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或有多個義項的詞語。句子中的關鍵實詞,以動詞最多,形容詞、名詞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 4、辨用法——從主要虛詞用法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虛詞是句子構成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試大綱18個文言虛詞中經常考的有「而、以、於、因、用、乃、其、為、則、之」等,考前應當注意把它們的用法進行歸納並強化訓練以加深印象。翻譯時,要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注意上下文的關系,注意意思的銜接和連貫。 所以,在文言文翻譯中,一定要注意通過看詞性、觀句式、悟詞義、辨用法等方法,敏銳地發現這些得分點並准確地把它們翻譯好,翻譯得通順流暢。這樣,才能在文言文翻譯中得到高分。
❼ 字詞賞析的方法技巧
一是從修辭的角度分析,常用「修辭手法+詞語表現的特點+表達效果(人物情感)」這樣的方法。答題方式:這個詞採用了……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的特點,表現了……的情感(或心理)。
二是從詞性的角度分析,常用「動詞/形容詞等+詞語表現特點+表達效果(人物情感)」這樣的方法。答題方式:這個詞是……詞,生動地寫出了……特點,反映了……狀態(表達了……情感)。
三是從詞語含義角度分析,常用「詞義+描寫對象的特點+作品中人物或者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的方法。答題方式:……的意思是……,寫出了……的特點,表達了……感情。
四是從人物描寫的角度分析,常用「人物描寫的方法(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心理)+寫出了……的特點,表達了……感情」這樣的方法。答題方式:此處是……描寫,寫出了……的特點,表達了……感情。
五是從感情色彩角度分析,常用「感情色彩判斷(褒貶)+詞語表現特點+表達效果(人物情感)」這種方法。答題方式:……原本是褒(貶)義詞,這里是貶詞褒用(褒詞貶用),生動開解地寫出了……特點,表現了……感情。
❽ 解釋詞語的技巧
1.解字法。解釋詞語時,有的詞語,只要把關鍵字的含義講清楚,詞語的意思也就出來了。比如:咒罵,先解釋「咒」,是「說別人壞話,或者用惡毒的話罵人」,整個詞義也就出來了。 2.組詞法。解釋詞語時,有的只要把構成詞語的每一個字分別組成與原詞意思相近的詞,就能將原詞的意思表達出來。比如:柔美,柔——柔軟;美——美好。因此,柔美的詞義一般可解釋為「柔軟,美好」。 3.近義詞法。解釋詞語時,有的只要找出這個詞語的近義詞,就可以解釋這個詞語的意思。比如:膽怯,它的近義詞是「害怕」,因此,膽怯的詞義就可解釋為「害怕」。 4.反義詞法。解釋詞語時,有的可以找出這個詞的反義詞,再加以否定,就可以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比如:虛偽,它的反義詞是「真實」,加以否定是「不真實」,因此,虛偽的詞義可以解釋為「不真實」。 5.近義詞、反義詞綜合法。解釋詞語時,有的為了更確切地理解詞義,可以把「近義詞法」和「反義詞法」綜合運用。比如:充實,可以解釋為「充足,不空虛」。 6. 比喻揭示法 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通過打比方來揭示很難用確切語言釋義的抽象概念。如: 血洗——像用血洗了一樣,形容殘酷的屠殺人民。 7. 分析綜合法 有些詞語,語素意義和詞義之間關系比較明顯,可以先分析語素意義,然後綜合起來解釋詞語整體意義;也可以先綜合解釋,後分析語素意義。如: 漠然置之——漠然,冷淡,不關心;置之,把它放在一邊。指對人對事物態度冷淡,毫不關心。 8. 聯系語境法 將詞語本義同其所處語言環境聯系起來揭示詞語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意義。如試卷中「九一生」一詞,可以聯繫上文「蟑螂父親從冰箱中逃跑」這一段內容理解為「形容經歷極大危險而倖存」。 以上所介紹的幾種方法,並不能包括所有詞語的解釋。在解釋詞語時,要注意聯繫上下文,聯系一定的語言環境,努力培養自己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這樣可以具體地形象地確切地理解詞語的含義,體會詞語所包含的感情色彩,掌握詞語的應用范圍。
❾ 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有哪些
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有:
聯繫上下文詞句字面義直接感知詞意理解詞語。
聯繫上下文語句間關系理解詞語。
聯繫上下文語句所述事件情節發展理解詞語。
聯繫上下文語句創設的情境理解詞語。
❿ 現代文賞析詞語的方法技巧
詞語理解的設題
1.課本教材中的設題
1.七年級下冊《阿長與山海經》:「偉大的神力」在文中兩次出現。聯繫上下文,說說其含義的不同。
2.(七下《驛路梨花》)「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現,所指不盡相同,請找出來,解釋各自的含義。
這兩道題都屬於詞語的理解,會直接說要分析詞語的含義,這種類型的題目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對應在考試中,詞語理解會以加點詞語的含義設題。
2.考試中的設題
1.2015重慶B卷14題:結合上下文,說說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2.2019遵義9題:第⑧段中加點詞「鎮定」與「顫抖」是否矛盾?為什麼?
3.2019大慶22(2)題:結合語境,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偶然得來的枝條,偶然插入土中,它們就偶然地生長起來。」一句中連用三個「偶然」,前兩個「偶然」的含義相同是_____;第三個「偶然」的含義是_____。
上面的三道題都是考查詞語的含義(理解),不同的是第二題並沒有直接表明要考詞語的理解。但還是通過加點詞的含義的對比來完成答題。
詞語理解的答題
從課本中和考試中出現的題目,我們可以小結詞語理解的題目一般會以詞語的含義的形式出現,詞語的理解其實上就是要回答詞語的含義是什麼的問題。所以在回答詞語理解的題目的時候要回答:詞語的含義是什麼?為什麼詞義是這個?
詞語的理解
1.分析詞語的基本含義。(是什麼意思)
2.根據詞語的語境判斷詞語的語境含義(指代義、修辭義、引申義等)。這個時候要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通過分析文章中的關鍵詞句,以及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找出詞語隱含的信息。(為什麼是這個含義)
注意詞語的理解不需要回答詞語所涉及到的手法。
補充:①怎麼找到指代義?找到詞語所在句→確定指代內容→代入原文檢查。
②怎麼找到修辭義?聯繫上下文,找出本體和喻體→去掉喻體留下本體,即答案。
詞語賞析的設題
詞語的賞析一般會以詞語的表達效果,詞語的好處/妙處的形式出現。通常出現的提示詞「品味/品析」。
1、課本中的題目
(七上《秋天的懷念》)品味下列語句,體會加點詞蘊含的情感。
①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一直」)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再也)
③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絕」「竟」)
這一題是從詞語入手體會作者的情感,這是有很明確的指向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