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快速產生內氣的方法

快速產生內氣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23 19:01:32

1. 怎樣練內氣功

你練的是收氣的一部分功夫而已,就是在凝神氣穴(丹田)已久,真氣下行時才需要進行的
平時沒有氣感或者真氣渙散,雖然循小周天看似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實是錯誤的做法,因為在打通任督二脈之前,你是不可能知道任督二脈的真正位置的,而且用什麼在任督二脈中運行?初學者如何能運用自如?,那麼這時所謂的小周天,僅僅是收攝心神的方法而已.
所以你最需要做的第一步是凝神氣穴,綿綿若存,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於恍惚杳冥中忽覺真氣下行或者陽物勃起,這時候進行二步就是你所熟悉的吸氣從尾閭到白會,呼氣向前向下回丹田.
如果靜坐至久而無氣機,原因之一是不專心或者心意不到位;原因之二是身體太虛需要進補,運動和補充睡眠,最過分一種是人老體衰,絕無氣機,所以要用敲竹斗龜(現欲稱擼管)之法強制感應氣機
直到靜極而動才是小周天啟動信號,吸升呼降,直到動機徹底平息,再觀氣穴或者收功
如果吸升呼降36次以上不能消退勃起,其至越發硬朗,那要進行第三步:勒陽關,就是用力如忍便狀收縮,同時心意氣從會陰到尾閭,目光凝到尾閭,真氣沖向尾閭後心意氣與目光繼續向上至命門,如此一關一關通行小周天路徑,那麼任督二脈就真的打通了
如果沖關時真氣不足就會中途停止或消散,那還得繼續凝神氣穴,至真氣充足時再行沖關.
當然打通小周天並不像采大葯那麼正式,只要有真氣都可以去沖,不一定要等到勃起,所以才會產生你這種練法,但是忽略了前提是要有真氣,那初學者哪裡知道真氣是什麼,僅僅是胡亂轉轉而已,真是誤人子弟.

2. 怎樣才能練習內氣和抗擊打…

硬氣功,說白了就是綳緊肌肉防止受傷,鍛煉某些部位(如手,肘,膝,腿)的疼痛忍受能力,做到能夠擊碎一定程度的硬物和承受一定力量打擊的效果。 硬氣功的入門辦法,先練習抗擊,就是練習抗擊打的能力,因為俗話說的好,「要想打人,先要學會挨打。」人傑他們幾個按照書中的要求,先活動好身體,再扎穩馬步,把雙手筆直向前伸,然後想著把身體內的氣都運到背部,這才讓其他的小夥伴挨個上來踢自己的脊背。

而且被踢到以後,不能用力去反彈這股子沖擊的力量,要去慢慢的消化吸收掉,這樣才能逐步的達到,能夠禁受的住很兇猛的力量的打擊,這個動作不但要求練抗擊的人,要注意運氣和力道,而且對於上來踢人的也是有要求的,不但要注意把氣都預先運到踢人的腿上,而且還要講究使用的部位。

書中要求的是,必須用小腿正面到腳面這個大面部位來踢,要使接觸的面積大一些,力道要均勻一些,而且要注意收腿時收力和收氣,這樣雙方都不會受傷, 好的硬氣功上功快且不傷身,具體的練習方法在後面的章節中我會細述的。練硬氣功的人體各部位硬度都比較好,雖然只是局部的死功夫,但是沒有硬度在實戰中肯定是不行的。有句話叫打鐵先要自身硬,這和打人是一個理,硬度肯定是要的,不過我們不必去練什麼鐵殺掌、五毒掌之類的東西!

硬氣功修煉術硬氣功修煉術

各派硬氣功的修煉方法或簡或異,千姿百態,千變萬化,但功效大多差不多,而且都不外乎呼吸、異引、排打、發聲、發力等,其秘密就在於呼吸的方法,硬氣功的呼吸方法是比較特殊的,而運氣固氣的方法則是屬於秘中之秘了。本文介紹的硬氣功從養氣、煉氣、排打、封口固氣等方面全面剖析,形成為系統地、全面的、真實的、有效的全套的硬氣功修煉技術。這套硬氣功修煉術的特點如下:1、全面系統,內容真實可靠。2、強壯大力。只要按本功法要求練習,由於強化內臟功能和新陳代謝,可以使每一個修煉者強壯,即是說可以讓弱者變強,強者更強。3、注重內練一口氣,排打為輔,不會出什麼弊端。4、本功對兼治關節炎、兩年以內的內傷、腸胃系統疾病等有廳效。5、本功練成後內勁及耐力大增,舉手投足似有使不完的力氣,對提高技擊力有很大幫助。6、本功既注重內勁耐力的提高,又注重發力,不會練成「死勁」。總之,本功對健身和防身均有極大價值。

內功修煉法

本文介紹的內功是專指有利於練成硬氣功功能的內功。

1、呼吸方法

(1)自然呼吸:又稱胸腹式呼吸,與人們平常的呼吸法相同。(2)順腹式呼吸法:與自然呼吸法略異,即吸氣時略鼓腹,呼氣時略收腹

。(3)逆腹式呼吸法:又稱胸式呼吸法,即吸氣時收腹

擴胸,呼氣時松腹。(4)吃氣:即用嘴吸氣。一般是齒虛合,從齡縫吸氣,特別是冬天,由於不能一直子吸入大量冷氣,吃氣應慢。(5)吞氣:在吃氣後將氣和口水一起象吞硬物一般吞下喉去。(6)噴氣:口齒緊閉,將氣從鼻內短而快地有力呼出。(7)閉氣:吸滿氣後,立即屏住呼吸,不吸變不呼即為閉氣。以上是練功中要運用的幾種呼吸方法,欲練此功應先熟悉之。

2、養氣

姿勢以盤坐、站立、仰卧均可,自然舒適為度,以盤坐為佳。全身放鬆入靜,兩眼微閉,舌抵上齶,雙手相疊掌心向內蓋於小腹之上,男左手在內女右手在內,內視意守小腹之內。呼吸由自然呼吸逐漸過渡到慢、細、勻、長的呼吸。練功時間視各人情況而定,關鍵應自然,意守要似有似無,只要精神集中,想著有那麼加事就行了。此謂之溫養,旨在於培養後天真元之氣。人的精氣神是否飽滿決定硬氣功的功力大小,溫養之功的培養精氣神之要法。此功可單獨練也可一起練,隨時有空均可練習。

收功:叩齒36下,口中鼓漱幾下唾液,然後分三口吞入腹中,雙手掌搓熱浴面,睜眼緩行一會兒即可。

3、煉氣

(1)羅漢抱肚:自然站立,寬衣松帶,全身放鬆。吃氣,同時雙手掌貼胸輕摩按至小腹 ,意想氣歸丹田。吃氣後吞氣,意想將氣直吞入小腹

丹田內,同時雙手想疊(男左手在內、女右手在內)貼於小腹上。吞氣後閉氣8—10秒,並意守小腹丹田。然後用鼻將氣慢慢呼出。重復49次呼吸。此式注意用意不用力,意念集中,身體自然放鬆。

(2)大鵬展翅:用腰帶(綢布或練功帶)扎緊腰部平臍一線,緊度以能用力插進兩根指頭為度,下同。馬步站立,高低視各人情況而定。以鼻作逆腹式吸氣,同時雙手掌心向上從前面平舉至兩側與肩平。吸氣滿,以鼻用力噴氣,小腹外鼓振盪丹田,同時雙掌用力平砍於胸前,腳趾抓地,牙關緊咬,收肛提陰,全身用力。此式重在噴氣與震小腹、手砍擊、趾抓地、咬牙關等全身用力協調配合。然後全身放鬆,以鼻呼出余氣。姿勢不變,重復以上動作和呼吸49次。注意噴氣時要快要猛,但用力應循序漸進,以防迸傷。另外,吸氣時盡量放鬆,噴氣時全身用力,一松一緊,要松緊分明。

(3)金剛怒目:姿勢同上。左手握拳置於左腰際,右手呈掌掌根貼於右腰際。逆腰式慢吃氣,同時全身緊綜用力,扣趾,咬牙、收肛提陰,右手貼右腰際推至腹

前,不停掌心向內掌指向上豎直慢慢向頭頂插,插至胸前時緊咬牙關,頸項強直,雙目怒睜,頭部用力微顫,待指端上插至額前時剛好吃氣滿,上插亦停。略用力閉2秒種,全身突然放鬆,以鼻慢慢呼氣,重復49次。

此式旨在頃氣上頭,注意吃氣時用力,呼氣時放鬆。大鵬展翅和金剛怒目二式隨便先練哪式均可。由於均需用力,消耗體力較大,二式之間可自然呼吸幾次,也可休息一下,但不能超過1分鍾。

以上為煉氣這法,旨在激發人體潛力,是提高硬氣功功能的關鍵環節。養煉結合,才是氣功之真義,二者相輔上成,不可偏廢。但二者不必每次同時修煉,煉氣法最好每日早晚定時多煉一次,每次約30—45分鍾,養氣功則隨時可練。

注意事項:(1)初練可能出現功中耳鳴、面紅耳赤、流淚等現象,功後乏力、疲倦等,這是正常的病灶反應或功理反應,應任其自然,一般半月後消失,以後則越練越有勁,一在不練反而不舒服。(2)一般練功一個月即感丹田發感甚至有氣團感,或出現局部癢、麻、脹、跳等八觸現象,均任其自然,練功60—100天即感精神飽滿,力量巨增、氣血充盈,並能初步意領氣走。(3)本功練成約需270天,固氣之前應盡量不間斷。(4)如遇有遺精滑精和性生活,第二天停練煉氣功和羅漢抱肚,以免傷身。(5)已婚者練一段時間後精力棄沛,不僅不能縱欲,還應盡量節制。(6)本功消耗體力較大,應注意營養和充足的睡眠。(7)由於要吞氣,應盡量在空氣清新的地方練功。(8)飯前半小時和飯後一小時應心量不練功。

排打修煉法

本功堅持練習,不須排打也能產生很強的硬氣功功能,諸如抗打受擊、掌劈頭擊斷磚石等,排打只是為了速成和強化抗堅受銳的功能,增強技擊和表演的信心。練本功150天至200天,即感氣血充盈,力量充沛,並能意領氣走,就可以加練排打,即是說,通過運氣排打並練所謂的鐵頭功、鐵喉功、鐵皮桶子功、鐵拳鐵臂功、鐵腿功等,並可以起到舒筋活血、打通氣脈的輔助作用,現分述如下:

1、排打腹部:順呼吸法以齒縫吸氣,氣沉腹部,用拳掌拍打上、下、左、右腹部各24下,同時口發「哈」聲噴氣,緊收腹肌並外項,意想腹部抗擊外力。吸一口氣可以噴幾口氣,噴幾口氣則拍打幾下。(下同)

2、排打胸部:逆腹式呼吸法以齒縫吸氣,同時意想提氣上胸,胸肌緊收,如法先拍打左胸24次,再拍打右胸24次,打時口發「哼」聲。

3、排打腰部:身體前傾,吸氣同拍打腹部,氣注於腰,如法拍打腰部及兩旁各24次,打時口發「嗨」聲。注意拍打腎區時應輕些。

4、排打背部:逆呼吸法以齒縫吸氣,意想丹田內氣過會陰上提背部,兩臂向前用力收緊背肌,以背撞牆,撞時口發「哼」聲,一口氣撞一下。或請人拍打背部24下,打時口發「哼」聲。

5、排打兩肋:呼吸同排打腹部,氣注兩肋,先打左肋24下,再打右肋24下,打時口發「嗨」聲。

6、鐵頭法:腳離牆約一尺五站立,以頭頂抵牆,逆呼吸法以齒縫吸氣提氣沿身體中線上頭頂,聽氣滿閉氣,牙關緊咬,頸項強直,以頭頂在牆上左右磨動。閉不住氣以鼻噴氣,意想頭頂爆發外力將牆頂穿,同時雙手用力下插。隨即全身放鬆,呼出余氣。頭不離牆,如法反復練5—10分鍾。站立,呼吸用氣同上,拍打頭頂24次,中發「哼」聲。

7、鐵喉法:呼吸用氣法同頭功,吸氣滿即閉氣,緊咬牙關,頸喉用力,中指頂刺喉頭下之天突穴(凹陷處)。半月後用筷子頂刺,一手扶筷,一手用掌拍擊筷頭,至能拍斷竹筷而不傷則改為用尖棍頂刺。

8、鐵拳鐵臂法:以拳面拄地做俯卧撐,屈肘時用鼻慢吸氣,撐起時以鼻噴氣,同時意想內氣沖向小臂及拳面。注意屈肘下沉宜慢,撐起時宜快。然後站立,以逆腹式呼吸法運氣於臂,以前臂鞭擊樹,門框或重沙袋,同時口發「嘿」聲。

9、鐵腿練法:以順呼吸法運氣於腿,先拍打左腿再拍打右腿,先打內側而後打外側,打時口發「嘿」聲。再以腳掌外沿部踹擊大樹、牆或重沙袋,擊時口發「嘿」聲。

以上為排打法,是硬氣功鍛煉的重要部分。本門排打配合發聲發力,勁力大,發功力強,嚴防傷內,又不會將勁力練「死」,對技擊爆發力的提高和殺傷力的加強有重要作用。

注意:(1)每次排打順序可按以上順序安排。(2)可以根據興趣和各自特點選練其中一部分或幾部分。(3)排打力度一定由輕至重。(4)排打先用拳掌,能忍受時再用一斤重的河沙袋,逐漸依次用竹把、木棒、最後用10斤重的鐵砂袋和鐵棒排打。如無條件和只是為了興趣,可先用拳掌,再用河沙袋、竹把,最後用木棒。竹把:將筷

子粗細、一米長的竹條一把捆成7、8公分粗的一束即成。木棒:粗細在5公分以上,細了反而不好。(5)排打時應解開腰帶,表演時應扎緊腰帶。

封口固氣法

待本功內功(煉氣法)練滿270天,一般都能意領氣走,經脈

通暢,就可以練封口固氣了。封口固氣又叫「扎桶子」、「封桶口」等,封口固氣後就可以運用和表演了。需要說明的是,封口固氣功在功家是有一定保密程度的,過去的師父從不輕易傳授,但現今有的人利用這一點故弄玄虛,甚至說封口固氣後幾十年也不減失功力,那也是不切實際的。封口固氣旨在強化鞏固功效,對提高功力作用很大,能夠使練功者功力上一個新台階,但欲使功力高深,仍需長年堅持練功。

用具:備一個石擔,體育上用的扛鈴也可以。其重量為本人剛好能雙手提起,再重一點就提不起了那麼重。

方法:每日早晨約6時許,扎緊腰帶,雙腳分開如肩寬,平心靜氣站於石提前。以鼻吸氣滿,然後閉氣,彎腰掌腕向上,方便用力為原則握緊石提,將石擔慢慢提起呈肘平(小臂與肘部等高)的位置,同時收肛提陰,扣趾,牙關緊咬,全身用力,上身挺直,慢慢放下石擔,然後站立放鬆呼氣。重復以上動作,49次。練功的關鍵是閉氣舉放石擔,動作宜慢,但快慢程度以自己能忍受為度。如果不能連續完成49次,中間可歇息幾次,每次自然呼吸幾口氣,但歇息間隙不能超過1分鍾。另外,如果飢渴難耐,可以事先喝一小杯奶液,隔幾分鍾才開始練習,或者早點起來吃東西,隔一個小時再練。總之,視各人情況靈活要排,但練功要求不變。

注意事項:(1)每日早晨練功一次,連續練18天,其餘停練,但可以多練養氣功。(2)18天內不能有性生活和遺精等現象,否則無效,又重新練過。(3)練功期間應心平氣和,少生雜念,為防走失精寶,晚間睡覺可側向盡量蜷曲而卧。(4)初練一周可能有疲乏無力,眼膜充血等現象,均屬正常,一般一周後消失,此後即感力量巨增,其滿精力體力旺盛,舉手投足似有使不完的力氣,常有一式身手的願望。(5)練功期間應保證睡眠和營養。(6)練此功最易損傷腰部即「閃腰」,練功時一定要小心,不要一下子用猛力。

最後:貴在堅持,硬氣功效果來得快,這個對身體的損害也不大,再加上道家的一些功法就可以了。

3. 太極拳修煉中如何提高內氣運行

虛無子老師以其對王宗岳太極拳譜的研究和四十多年練功實踐的親身體驗寫了《養生太極拳》。提出了要以練意氣為核心來練太極拳。王宗岳太極拳譜的《十三勢行功歌》記述了太極拳行功方法,簡稱太極拳法。其核心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其中所說的「心」是指「意」,「氣」是指「內氣」。意思是用意使內氣運行,而運行的內氣司領形體動作。因此練太極拳應當在意氣運動上下功夫。現就自己在學練中如何提高內氣運行談談自己一些體會供大家參考。
養生太極拳所說的「內氣」,包括了中醫學中的正氣、元氣、真氣,經絡之氣、臟腑之氣等物質性之氣,又包含了拳術,氣功中說的內勁、內功等功能性之氣。這兩種氣相互作用,共同組成了太極拳中所說的「太極內氣」,通過養生太極拳功法練太極拳,可以在舒展筋骨的同時,促使氣血流通,達到行氣通經、調和氣血、治病健身的功效。
(一)由心意指揮內氣運行需保持心靜意專
因為修煉養生太極拳注重意氣運動所以修煉者必須要心靜和具有良好的保持心意專注的能力。心靜是練拳中要冼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心靜才會用意不用力。意專是在練拳中按照先易後難的次第專心練意、息、松、氣、形、神、勁的協調。心靜與意專是辨證關系,只有心靜才能做到意念專致,反過來意專能進一步做到心靜。只有這樣才利於收斂內氣,引動鼓盪。《拳論》說:「靜養靈根,氣養神......」,所謂養根的「根」就是腎臟,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根」,內藏元陰,元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靜則養根」也就是說只有在心靜的條件下才能有助於腎氣的旺盛與收藏。從而使五臟健運,內氣充沛,神得其養。陳氏太極理論家陳鑫言:「內氣何發何行,發於一心,而行於四肢之骨髓,充於四肢之肌膚。」,這也說明了內氣的運行和狀態是由心意來控制指揮的。但太極拳以意運氣並非故意運氣,故意運氣膨脹反滯而不靈。所以王宗岳《行功論》提出「以心行氣,務令沉著,放能收斂入骨。」練拳中用心意使氣緩緩流行於骨肉內外之間。俗話說:「意到氣到」.意為向導氣隨行,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意欲左右更迭運行,則氣隨左右手足更迭運行。例如做單鞭動作時,意由右手通過脊背而達左手,這樣就有一部分氣血隨意通過肩、肘、腕而達左手。當左手到達定點時,則覺指關節發脹,這就是體內氣血的流注。練拳時要注意眼神,眼為心靈的窗戶,眼到也即意到,氣也就會跟著到。
我們練拳時,從預備式開始首先用意識告訴自己:「現在開始練拳了,停止一切其它想法」,自覺全身放鬆,調整呼吸,各部位要符合要領要求。然後開始動作,即動以後就應盡量全神貫注不斷由意念來指揮,把拳理、拳法和套路的意識通過拳架的外在形式,循序漸進工整規范地表現出來。一心一意地演練,心、眼、身、手、步法才能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勢隨神移。意念貫穿整個套路的每個動作,意念不息,動作不止。練拳時內意和外神不可須臾分離,內意稍一鬆懈,則外神就會散漫。造成手無定向,虛實不分,起落開合忘要領等現象。正如俗語說:「練拳不專心,功夫難上身。」.當然我們在初學階段心意會不斷溜號,就需要及時發現,並及時把它收回來繼續關注練拳,如此將不斷溜號、發現、收回、再溜號、再發現、再收回,經過無數次反復,拳勢逐步熟練,意趣逐步濃厚,甚至嘗到甜頭,心意就能逐漸少溜號以至不再溜號。這就是一種意專的煉練過程,也是修煉太極拳的一個組成部分。(二)放鬆是內氣運行的前提
放鬆是內氣運行的前提。因為放鬆動作是順著脈路的,有對內氣起引導作用,能促使內氣隨著意念而運行。所以練拳應在周身放鬆的狀態下進行。身心放鬆利於心靜,體松心靜才能培養內氣,增長內勁。周身松開了血脈貫通有利於行氣,內氣方能周流全身。「腹內松靜氣騰然」,松靜才能尋氣、養氣、聚氣、行氣。
放鬆包括思想放鬆和身體放鬆。思想放鬆就是心意做到松、靜、凈、自然,專注於練拳。但要注意修煉養生太極拳注重意氣而不執著意氣,練拳應遵照要領而不拘泥要領,養生太極拳一切姿勢動作任其自然,這才能使整個練拳過程思想保持放鬆狀態。身體放鬆,《拳論》日:「筋骨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強調在練拳時身體從上到下,從里到外要放鬆。養生太極拳是用意念導引放鬆周身各部分,包括四肢、軀干、皮膚肌肉、關節、腹腔內臟器官、面部等。身體放鬆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自然下沉,體內的氣機升降協調,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大。
放鬆的入門功夫是虛無子老師經過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隨息放鬆》功法。其要求練放鬆要結合呼氣,放鬆從上到下,由根到梢、節節放鬆。
在具體學練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松身先要身正。 《拳論》說:「身必以端正為本,以周身自然為妙」。也就是說身法要以立身中正為根本,養生練法要行氣通徑,氣走中脈,或貫脊中,以通任督。身正以保證頭頂百會穴與襠內會陰穴始終保持垂直線,脊柱松沉又節節對准,腰部松沉直豎,方能一氣流行。「身不正,則氣不順」內氣或偏或橫。學練時呼氣氣要往下沉,注意中線放鬆,從上到下用意松腹-腰-胯節節放鬆,虛心實腹,氣沉丹田。
(2)學練初期練放鬆要注意用意不用力,自然順隨。
(3)練拳要分虛實,在虛實變換中放鬆下肢。下肢放鬆也要隨呼而放鬆胯-膝-腳腕-腳趾以及出腿時用腳趾把腿引伸節節放鬆。
(4)留心拳式轉接處放鬆。「轉接」是承先啟後的一個小動作,起到順上一動之勢轉而為下一動造勢的作用。也是外形的虛實變換、勁力收放的轉折、內氣升降開合的契機。所以轉接處放鬆對內氣運行止關重要。
調息放鬆功法同其他功法一樣入門有一個過程,修煉不僅要外形動作的「相合」更注重意氣的「相合」。練成內外相合,周身一家,即一動一靜都能放鬆周身,氣血暢通為內氣運行創造了條件。(三)疏通經絡引動內氣 經絡遍布周身,內聯臟腑,外系肌表,從而溝通人體上下表裡,是調節肌體和內氣運行的通道。《拳論》日:「氣者,生之本。經者,氣之路。經不通則氣不行。」說明了內氣在經絡暢通無阻的情況下才能引動與鼓盪。達到一氣貫通。
在調整身法,周身放鬆經過一段時期的學練,體內已有內氣流通的感覺,練拳也有興趣。但是這個感覺如波浪起伏,時有時無,是隱是現,有時甚至會全然無有。這是經絡之氣流通不暢,氣機運行不利,內氣引動不力之故。因此在煉練中要重於意念引導,在意念的指揮下,以意運形,使內氣節節貫穿。如有不順之處,可以自行調整身法,以得勁為准。煉練速度宜慢不宜快,一招一式要精力專注,活潑無滯,外形盡量與內氣意識保持一致。經過一段時間的煉練,內氣自然會暢通,逐漸達到周身相隨,連綿不斷,內氣會按拳勢要求產生有規律的鼓盪,達到一氣貫通。(四)通過調息促進內氣運行
人體的內氣在正常情況下隨呼吸運行,內氣的升降開合,行氣通經,練氣養氣都離不開呼吸的助力。為此要促進內氣的運行效率使內氣隨意念引導,在人體內循行周身必須要練呼吸的功夫(調息)。 調息就是要使氣息調和、深長、均勻、緩慢。 養生太極拳具有全身動作,動作柔和,均勻而緩慢,虛實開合動靜有致的特點,因此養生太極拳的調息採用逆腹式的拳式呼吸。逆腹式拳式呼吸使動作的虛實開合,收發蓄放的陰陽消長,符合呼吸的陰陽消長,更有助於內氣的升降開合,達到內氣騰然,使運氣發勁便利順遂。 逆腹式拳式呼吸是在我們練拳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意動身隨,身動息隨,開呼合吸的呼吸方式。即吸氣時,橫膈膜上升,腹部往內收。呼氣時橫隔膜下降,腹部從後向前鼓起。養生太極拳先有意動,意動身隨,隨拳勢的升降開合、蓄發收放而呼吸,形體動作之合而後天之氣的吸,則內氣升,形體動作之開而後天之氣之呼,則內氣降。通過這種逆腹式呼吸使內氣升降開合,達到練氣運氣目的。養生太極拳每一式都配合呼吸,陰吸陽呼,一納一吐,練拳有一定造詣的人,一吸氣就會感覺身體內部有氣血向命門穴流動,一呼氣內氣則流向四肢。 學練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初學時為了防止憋氣,不要著意追求呼吸與動作的協調和強行深呼吸,學練時注意用意指揮動作。應只求動作和緩,姿勢准確,不要有絲毫的拙力,始能全身放鬆,氣血暢通。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呼吸本能也會與動作協調。 (2)拳勢動作的陰陽交替、虛實交換、升降開合應符合開呼合吸的要求。所以練拳者不但要明白所練拳式的每一動的外形動作和用意,而且要知道其升降開合,蓄發收放的歸屬(開呼合吸,蓄吸發呼),動作虛實變換-轉接時開始呼,動作做到陰極陽生的下一個轉接處,呼氣盡。開始時可先用一些開合分明的動作進行反復練習,在練習中不斷體驗、校正。直到呼吸順時,內氣升降感覺明顯後,再配整套拳來練。並依靠動作的開合虛實逐漸提高呼吸的強度和深度,在呼氣時動作能沉著,吸氣時動作輕靈。這也達到了太極拳的輕靈沉著的要求。 (3)按照養生太極拳的進階次第練。先練隨息放鬆,再練隨息動作。練到呼吸、放鬆、動作能一意統馭,則呼吸與動作協調一致了。再練下去,練到不必注意呼吸,能意動身隨,身動息隨,這就達到心息相隨。繼續煉到一定功夫就能氣息相隨,內氣方能周流全身。(五)正確熟練的外形動作才能提高內氣運行。
內氣與外形動作是相互依附,相互為用的。外形動作可以導致內氣運行,內氣又能催動外形活動。虛無子老師說:「練拳養氣即意氣運動和形體動作也。分說為二,實是一本.」又說:「......內蘊的意氣和外部的神氣這種動盪狀態,像泵一樣能推動內氣行。」。王宗岳的《太極拳論》說:「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這些語錄都說明了外形動作與內氣之間的關系。
養生太極拳通過一段時間(各人的時間不同)的鍛煉體內會產生一種物質叫「內氣」,它可以隨著意念而調動,由內而外,由下而上;一動全身由根節到稍節,由稍節到根節,節節貫串而動。練到一定階第,即會念頭一生,內氣既生,如長江後浪推前浪,滔滔不絕。
學練養生太極拳在初級階段是由外形運動來引動內氣,內氣的產生、潛轉與運行的因素之一即由正確形體動作的引導,根據意到、氣到、勁自到這一原理,太極拳內氣初期運行是在大腦皮層統攝諸神經系統的統一指揮下,使全身處於極度放鬆的狀態下,隨著呼吸的鼓盪和形體緩慢的運行而運行。所以初學養生太極拳從開始就必須要遵循養生太極拳對各部位的要求,外形動作要正確講規矩。在學練中不斷體悟,校正外形動作,逐步達到外形動作正確熟練,純熟之後就會由外引內產生內氣周流。經過不斷修煉從最初的腹部充實到氣遍全身。如果我們在學練過程中某一動作不夠協調,產生矛盾就會影響內氣運行。有人練拳多年沒有得氣感覺,或得氣不明顯,時有時無,練一趟拳,全身不得溫暖,手掌不得紅潤,健身效果不夠理想,其原因之一就是形體動作不合理,不是憋氣就是四肢起僵勁。在行拳時,神要領,肩要沉,速度要慢而均勻,思想要集中,否則氣感即行消失。因此我們應重視外形動作的鍛煉,注意太極拳對周身各部位的要求,使意念、動作、呼吸三者密切配合。並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1)學練養生太極拳要在「正」字上下功夫。
所謂「正」,有兩層含義。一是將套路、姿勢練正確,這是起碼的要求。二是身法要「正」,這點尤其重要。太極拳中的虛領頂勁,松肩墜肘,尾閭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領都直接關繫到身法的正確性。養生太極拳對身法特別講究,對手、眼、身、步都有具體要求,要手臂靈活,眼睛顧盼有神,身法輕靈,動作正確,步法扎實。在此基礎上,經過熟練套路、去僵求柔的過程,達到周身相隨,內外相合,內氣充實飽滿,從而把功夫練上身。對初學者來說,「正」是最關鍵的。沒有了「正」,就會有較多的肌肉組織參與到維持自身身體平衡中去,所以就不可能「松」;沒有「松」,就不能做到「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沒有了「正」,就無法「通(即氣血暢通)」,就不可能使人體所產生的氣勢達於圓滿。要「正」,最關鍵的是軀幹部位。養生太極拳對軀幹部分的要求是: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尾閭中正,含胸拔背。對初學者來說,首先腰要松沉豎直。我們所說的「腰要豎直」,是指尾骨豎直,使腰更好地起到「軸」的作用,並能通過塌腰達到上下相隨。這樣,在頭正的情況下,頭頂百會穴和檔中會陰穴構成的連線始終垂直於地面。這就達到了直腰的目的。我們無妨先按下面的方法去感覺一下:無極式站立,在身正腰直的前提下,由上到下逐節放鬆,將重心落於兩腳構成的穩定面內,細長、均勻地呼吸。很快你就會有神舒、體泰的感覺。這時緩緩地轉動身體,去仔細感覺腰軸的存在。 以上所談的「正」,其目的都是為了「通」,即氣血通暢。以逐漸達到氣勢圓滿,氣血通暢是養生太極拳健身養氣、增加內功的必要條件。(2)學練養生太極拳要明陰陽之理。 養生太極拳的拳學理論本太極、陰陽學說。太極拳一舉一動、虛實變換、起落伸屈、開合蓄發,無不含陰陽消長,相生相濟之理。獨陽不生,孤陰不長,陰極陽生,陽極生陰。外形動作的開合進退,招式的收發蓄放,不應成單,動作不應有半途而返,否則動作不順,意氣不暢。所以練太極拳要明陰陽之理,方能動則伸縮自然,起落合度、動作順遂,靜則上下照應、左右相稱、陰陽相合。(3)學練養生太極拳要注意不斷地有節奏的虛實變換。 養生太極拳運動是在不斷地有節奏的虛實變換,陰陽交替中進行的。陰陽虛實的變化是靠外形動作的正確體現的。太極拳在鍛煉身體方面就是力求達到陰陽平衡,其手段就是通過不斷的虛實變化,促使神氣與身法活潑。有利於神氣鼓盪,達到氣血周流全身。(4)練外形動作要節節貫串 外形動作節節貫串要求我們練拳時要思想集中,心不外馳,意氣貫串不斷。注意全身主要關節貫穿起來,一節一節依次通過。在式與式之間轉接要一線串成,要式式相連,招勢之間不丟不頂,圓轉自如,一氣呵成,內勁不斷,滔滔不絕,渾然而成。如不能節節貫串,就要出現斷續、凹凸、缺陷處。影響意氣的動盪和神氣的鼓盪,更不能達到完整一氣。
具體方法是:在手法遇到往復時,要嵌進折疊。如上一動將終,在下一動作之先,如下一動作要往下和往前行,那末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後一疊,然後再接做下一拳式,這樣就會呈曲線緩和運動。《拳論》說:「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前必先寓後。」步法上遇到進退時,要嵌以轉換,邁步向前或退後走弧形,均不可直進直退。(5)學練養生太極拳要內外相合 內外相合是指外形動作與內氣運行互相協調。養生太極拳之所以要求內外相合,原因在於它是身心兼修,即要練外形動作又練精神意氣。練外形動作時,要把意氣貫注到動作架勢,氣勢神態,招法運用上,達到內在的意氣和外部的形神相合拍。養生太極拳千變萬化,動作態勢多端,也不外虛、實、開、合四字。演練者從頭頂到足尖,內有五臟六腑、經絡筋骨,外有肌膚皮肉、毛發,四肢百骸處處相連為一體,以意行氣催形變。若要拉開,不但手開足開,心中意念隨之也開;若要閉合,不但手合足合,心中意念也與之俱合。一招一勢,內外相連,前後相需,虛實開合,渾然一氣,則發力自然會迅猛而機靈內外相合的基礎是上下相隨。但也只有達到內外相合的階段,上下相隨才會最完美地得到表達。演練太極拳不可上下不隨,更不可內外不合,舍此便使周身散亂無主。(六)「穩固根基,充實內氣」 在周身相隨、內外合一的基礎上,進一步扎穩下盤,促使內氣充實和飽滿。「培其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嚴格按照養生太極拳對周身各部位的要求練習拳架,用意念調整身法使其符合太極拳的要領及運動特點和規律,而且調整呼吸以培元養氣、穩固根基。達到上盤靈、中盤活、下盤穩固。「下盤穩固,上肢自然輕靈」是穩固根基的竅要。充實內氣即培養元氣。腎藏元陰元陽,為先天根本和發氣之源。元陰以養五臟之陰,元陽以養五臟之陽,周身之陽得以溫,陰得以養,故生機旺盛,則反過來又益於腎氣充盈丹田。這樣相得益彰,使根本固,源流潤,腎氣足。腎氣足則內氣充盈,五臟得養,精力充沛,反應靈敏,身輕體健。
(七)持之以恆,長期鍛煉。
按照養生太極拳的技術特點,遵循養生練法的原則進行鍛煉,每天保持一定的鍛煉時間和運動量,持之以恆,經過長期鍛練一日功夫一份功效,自然內氣充沛活躍。

4. 太極拳怎麼產生內氣

首先明確一點,內氣不是太極拳產生的。按中醫理論氣血運行是生命本身的現象,只要是活人就有內氣運行。

一般人因為不特別關注,感覺不到內氣在體內的運行。練習太極拳講究松靜自然,在促進氣血運行的同時會強化觸覺、感覺訓練,可能會導致比普通人容易感覺到內氣的運行,一定程度上還能利用甚至調動內氣。

說穿了沒有什麼神秘的,但是第一次如何感覺到內氣、感覺的是否真是內氣的運行,語言文字難以說明,有熟手、師傅指點一下就會很順利。

5. 求練氣化力,練氣化精(內氣功)的方法。

首先糾正你一個錯誤 不是練氣化精 是煉精化氣 以後是煉氣化神 煉神反虛
一、丹田內氣功 為了通周天,必須積聚一定的丹田內氣,如果內氣不足,通周天不僅不可能,而且是有害的。揠苗助長,適得其反。一般丹田內氣功分靜功和動功兩類,現分述如下: ●靜功心法 練功者採取一般的坐姿,放鬆入靜,排除雜念,呼吸自然。

(1)寂照法。口眼輕閉,頭身中正,含胸沉腹,默運腦中先天性光,凝注丹田虛空境地。也就是把丹田看成一個空間,意念雙目神光朗照這個空間,達到「萬念俱寂,一靈獨覺」。先天真一之氣自虛無中來,丹田真陽自然萌生。

(2)擴容法。練功時充分放鬆入靜,意念與呼吸密切配合,把丹田、命門、會陰、尾閶這一區域看作一個容積,使之逐漸擴大容量。呼氣時使臍部、小腹部及腰腹部往外擴張,吸氣時氣收丹田。這樣持續練功,就會加大丹田的活動能量,起到快速積聚丹田內氣酌作

(3)壓氣法。呼氣時用意念將內氣向丹田、尾閭部催壓、貫沖,使整個下腹部的氣機都活躍起來。尾閭—定要充分放鬆。當真氣向上沖時,呼氣往下壓,腹部壓力增高,真氣自然溢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凡有疾病之處,均經元氣疏通修補。

(4)轉圈法。放鬆入靜後,兩手在腹前意想抱著一個紅色的火球向左右、上下輕輕旋轉,意想火球在兩手的帶動下轉動,待兩掌之間的氣球實感形成之後,再用意念將火球送入臍內,兩掌配合動作,然後兩手輕貼於臍部。稍停再作丹田內氣的轉圈運動。

(5)聚散法。在呼氣時,意想氣由丹田向周圍空間成圓形幅射狀擴散.同時身體也放大;吸氣時,意想氣由周圍空間向丹田收聚。也可以意想丹田為寬闊無邊的大海,呼氣時如石擊水,波浪由丹田中心向周圍成圓形擴散,吸氣時收聚丹田。吸氣時宜配合輕微的提肛動作。

(6)景觀法。練功入靜後,意想丹田有一個紅色的太陽,或一朵金黃色的蓮花,或——個發亮的電燈泡,照亮照透整個腹部及全身,溫煦著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通過內景生輝,意念的高度積聚,丹田可以在短期內凝聚真陽元氣。

二、小周天功 ●真氣運行法 這是一種分階段逐步打通任督脈的功法。這個功法的最大優點是每個階段都有具體方法可循,一步有一步功,一步有一步理,好學易記。 真氣運行法共五步:

(1)呼氣注意心窩部。入坐後,縮小視野,心不外馳,注意鼻尖少時,即可閉目內視心窩部。接著,用耳細聽呼氣,使不發出粗糙的聲音,在呼氣的同時意念隨呼氣趨向心窩部,吸氣時任其自然,不要加任何意念。久久行之,真氣即在心窩部集中起來。此步每日早中晚各練1次,每次20分鍾。·練到3~5天,即感到心窩部沉重,10天左右每呼氣即感一股熱流注入心窩部。第一步功即告完成。

(2)意息相隨丹田趨。第一步完成後,就可以意息相隨,在呼氣時延伸下沉的功夫,慢慢地自然向小腹(丹田)推進。但不可用力過度,操之過急。每日3次,每次25分鍾或半小時,10天左右可氣沉丹田。真氣到達小腹時,往往感覺小腹汩汩作響,腸蠕動增強,矢氣增多。由於脾胃、大小腸、膀胱、腎等功能都隨之改善,一般都能增進食慾,使大小便異常現象得以改善。

(3)調息凝神守丹田。當下丹田有明顯氣感時,就可以把呼吸有意無意地止於丹田。不要再過分注意呼氣往下送,以免發熱太過,耗傷陰液,犯「壯火食氣」之弊,呼吸自然,只將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溫養,即「少火生氣」。這一階段是在丹田培養實力,需用時間較長,一般每日3次,每次半小時以上。開始小腹內形成氣丘,40天左右可感小腹充實有力,並向下游動,有時陰部作癢,會陰跳動,四肢腰部發熱。此時由於任脈通暢,心腎相交,真氣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靜。凡心火上炎、失眠多夢以及心臟不健康的疾患都應有好轉,女子月經不調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腎水旺盛,肝得滋榮,患慢性肝炎者,肝功能也會有明顯好轉。

(4)通督忽忘復勿助。真氣充實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夠的力量時,即沿脊柱上行。在上行的時候,意識隨之上行(勿忘)。若行到某處停下來,不要用意識向上導引(勿助)+上行的快慢取決於丹田的力量。若實力不足,它就停下來,待丹田力量再充實,自然繼續上行。若急於通關,努力導引,會和丹田力量脫節,無異於揠苗助長。練此步功時每日可酌情增加坐功次數,每次時間也應延長到40—60分鍾。通督時間一般在1周左右(因人而異)。

三、大周天功
大周天是在小周天的基礎上形成的,其目的是煉氣化神。大周天形成後十二經脈俱通,五臟六腑之經氣旺盛了,原有的體虛之疾患隨之而愈。每日練功通達一次大周天,一般來說,人體不易生病。五臟六腑之精氣旺盛了,則上主於腦的精氣增加了,腦細胞的營養豐富了,腦細胞的代謝旺盛了,則大腦的記憶力增強了,甚至出現特異功能。
大周天是真氣循頭身手足轉一周,叫大周天,由於各種功法有差別,真氣具體運轉路線略有差異,但循頭足一周是無疑的。大約有幾種運轉路線:
第一種是真氣循十二正經一周。即由下丹田以意領至膻中,沿手三陰由胸走手,接著沿手三陽從手背到頭,再沿足三陽從頭、背而下經足三里至足,然後,從足心沿是三陰太溪、三陰交至腹,再從腹到胸,如此循行。
第二種是真氣沿著奇經八脈一周,即真氣從足跟沿陰蹺脈、陰維脈上行至腰部,再經陽蹺脈、陽維脈下至足跟。
第三種是真氣從湧泉穴開始,沿著沖脈下肢端上行至會陰,再經中脈上達頭頂,真氣沖出頭頂,循三陰三陽經、奇經八脈,徐徐下降至足跟。
大周天的練功方法
練功者高度入靜後,以意引氣在上述路線循行。關鍵是要熟習大周天的運行路線,行功之前定好運行模式,運功時意氣一動,內氣就會自動沿上述路線循行。
大周天通後,繼續練功,慢慢形成丹。男子成丹位置在下丹田。繼續練功丹上升一級至中丹田,再繼續練功,丹又上升一級至上丹田,最後從百會出竅,即古書所說的元神出竅。女子第一次成丹的位置與男子不同,初起在中丹,繼則下丹田,再繼則上丹田,最後元神出竅。性功修煉好的人,在成丹時,可以在下丹田的位置上看到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坐在蓮花座上的嬰兒,稱之為「聖嬰」,隨著丹而升級,最後出竅,並且還能收回。

6. 怎樣才能盡快的練出丹田內氣

如何盡快練出丹田內氣 拳諺雲:「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里的功不僅指武術基本功,更指代表實力的功力。練就超人的功力是一個練武者終生的追求。功有內功、外功、輕功等,其中內功更重要。功諺雲:「練就丹田混元氣,打遍天下無人敵」。少林《易筋經》(內壯篇)也說:內壯側重於練「道」,外壯側重於練「勇」,內壯可以步入超凡入聖之高深境界,外壯則難脫俗套。內壯與外壯相比較,內壯更令人羨慕。事實也證明,要練成金剛之軀,非走內功這條路子不可,而且,內功也是練成輕功的基石,沒有深厚的內功,輕功便無從談起。練習內功之法,各家各派方法不一,但殊途同歸,都以練氣、養氣為主,只是方法不同,功效也就快慢不同。現將本人所習的南少林鐵布衫功的內功修煉方法介紹給大家。該法簡單易學,二十天左右丹田即會有得氣感,兩至三個月左右丹田內氣即能聚集成團,可收可發,隨意自如,實為少林之真傳,功家必修之功也。望好者自珍之。
(一)內養功 )

練者先備一個一寸厚的坐墊放好,然後寬衣解帶,正身盤膝而坐,自然盤、單盤、雙盤均可。鼻臍相對,全身放鬆,精神集中,姿勢端正,雙目微閉、雙肩下垂,不能塌腰,舌抵上齶、自然呼吸,雙手掌心朝天結一手印上下重疊(男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反之)。吸氣時意想一股真氣自百會穴進氣貫注丹田,微微提肛。呼氣松肛,似守非守丹田,進氣要緩慢,綿綿長長,功中一切順其自然。排除雜念,不受外界干擾,放鬆入靜,無憂無慮,使內氣隨著人的意識引導而貫通到全身各個部位。初練時每次練半小時,後逐漸延長至1—2小時以上。每日練2次。
收功:一掌貼於丹田,另一掌覆於其上(男右掌在內,左掌在外,女反之)。以肚臍為中心,兩手向下向右再向上向左沿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每三圈放大一次,漸放漸大,上至心窩下至恥骨兩側至腰側為限,共36圈。然後每三圈縮小一次,漸縮漸小,沿逆時針方向運行,最後收在丹田處,意念全身之氣漸漸收攏在丹田成團,然後發散至全身四肢百骸。兩手掌心對搓發熱、擦面。鳴天鼓36通;叩齒36通;將口水咽入丹田。然後再緩緩起立步行片刻即可。

(二)煉丹功

煉丹法是為了鞏固並加強丹田氣感(熱感)。分為四個步驟來操練,分述如下:第一步 /
將丹田處的氣團,想像成一個圓球,紅色並發光,氣團周圍還彌漫著靈氣。
1、以腹正面為平面,意念氣團沿順時針方向緩緩旋轉,並逐漸帶動彌漫著的靈氣。旋轉36圈或72圈或108圈,注意體會轉動時的熱感。然後逆時針旋轉36、72、108圈。
2、以會陰到百會的連線為軸,水平面為平面,氣團先按順時針方向旋轉36、72、108圈,再反方向旋轉。
3、以左右兩腰側的連線為軸,身體側面為平面,氣團先向下向後向上向前旋轉36、72、108圈,再逆反向旋轉。最後收功(同內養功)。
注意這里氣團的「旋轉」,並非「運行」。旋轉是指氣團在原位圍繞一根直線軸轉動(如轉動地球儀),運行指氣團離開原位,形成一定的運動軌跡。(以上1—3分別以身體正面、水平面及身體側面為平面,下同)。
有兩點很重要:一是煉丹第一步必須在內養功有成效(即丹田熱感)的基礎上才能加練。二是氣團的旋轉必須是緩慢而均勻的,不能忽快忽慢,要耐心地體會它的旋轉。由於是以意引氣,故不能急燥,否則可能出偏差。

第二步
第一步練習純熟,氣感很強後,可改練第二步,方法如下:
1、以肚臍為中心,以身體正面為平面,氣團作順時針圓周運行,漸行漸放漸大,左右至兩髖骨,上至心窩,下至恥骨,為最大,共36周或72周。氣向上提時配合吸氣,氣向左向下時配合呼氣。注意:(1)氣團運行均勻、緩慢,要耐心體會。(2)轉圈要盡量成圓形,不能轉彎抹角,然後反方向運行漸收漸小收至肚臍,配合呼吸,圈數同上。
2、帶脈運行。先將丹田之氣向前引向肚臍,然後向右腰運行,呼氣;接著,將氣向後腰命門向左腰側運行,吸氣;再從左腰側經肚臍向右腰側運行,呼氣;如此緩慢運行36周或72周,再逆方向運行36周或72周,最後回收丹田。
3、將丹田氣沿任脈向下引向會陰穴;呼氣,再引向長強,上提命門、吸氣;從命門向前透出至肚臍,再沿任脈向下,呼氣……如此運行36周或72。將氣引回丹田。最後收功(同內養功的收功,下同)。
注意:(1)必須等第一步練習純熟後方可改練此步,不可操之過急。(2)氣的運行必須緩慢、均勻。
第三步
第二步練習純熟後,可改練第三步。
1、以身體正面為平面,以中脘穴與中樞穴連線的中點為中心,引氣運行,漸行漸放漸大,共36周或72周。左右擴至兩肋,上至天突,下至恥骨,先順時針運行,再逆時針運行,配合呼吸。
2、以帶脈運行為原型,引氣向上螺旋順時針運行,漸升漸高,至與天突穴同高的水平面為止,36圈或72圈;然後反方向運行,漸降漸下,回復至帶脈,再收回丹田。注意配合呼吸。
3、呼氣,將其氣從丹田降入會陰;吸氣,從會陰引氣到長強,沿督脈經命門、中樞至大椎穴;呼氣,再將氣前透至天突穴,沿任脈向下經中脘、肚臍、丹田,向下至會陰;再吸氣……如此周而復始。可行36或72周。

第四步
第三步完成後,氣感已很強烈,並能意領氣走,氣隨意行,這時外在的鍛煉——排打起著決定性作用。此時氣通大小周天已是輕而易舉的事了。現將氣的運行路線及呼吸的配合詳述如下:
1、帶脈運行36或72圈。
2、小周天行功:呼氣,將丹田之氣向下沉入會陰;吸氣,將會陰之氣經長強(閉後陰)沿督脈上經命門、中樞、大椎、後枕至頭頂百會穴;呼氣,引百會氣向前經印堂、人中、天突、膻中、中脘,向下降至丹田。如此提降沿小周天運行,共36周或72周。
然後在帶脈行功及小周天行功純熟的基礎上加練大周天行功。大周天行功方法如下:呼氣,將丹田之氣沿兩足三陽經向下降至腳心,吸氣,將湧泉之氣沿兩足三陰經向上提至會陰穴;然後呼氣,換氣一口;吸氣,氣分兩支沿兩耳後向下經兩手三陽經至十指尖之井穴;吸氣,將井穴之氣沿手三陰經上提至天突穴會合;呼氣,將天突穴之氣向下降至丹田。如此大周天運行一遍。可運行36遍。
至此,丹田浩然之氣已凝成一團,可聚可運。練者精神飽滿,巍然如山。

7. 請教武術高手怎麼練習內氣,方法,詳細一點的

氣,無形無影,但確是真實存在的事物。練氣要點:細,慢,深,緩。練深呼吸達到一定程度,可以練氣存丹田,一定水平後可運氣於四肢。個人悟性和努力將影響最終的結果。

8. 氣功里的內氣到底從哪裡產生出來的呢

內氣有一部分是先天的,每個人都有
但是如果不注意保養身體,自身內氣就會逐漸減少
另外有一部分是采天地之氣化為內氣,也就是說化
外氣
為內氣
具體練法不說了,中國那麼多氣功派別,說出來都不一樣,不過無外乎就是這兩種途徑了,保養自身內氣,蓄養天地真氣,化而為內氣

9. 內氣怎樣運行

1 .通過架子導引內氣運行
太極拳有一系列的動作,俗稱架子。架子是前人鍛煉經驗在姿勢上的表現。一個架子,總是要經過多方面的反復實踐與總結才能創造出來,它是鍛煉者的入門階梯,因為有形的要比無形的好學。架子除了有技擊作用外,與某些氣功動作有相似之處,即通過外部動作來導引內部的氣血運行。武禹襄《十三式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氣遍身軀之謂)……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腹松氣斂入骨……牽動往來氣貼骨而斂入脊骨。」故習拳姿勢必須正確,要講規矩,唯有這樣,才能達到練拳的功效。王宗岳《太極拳論》「十三式歌」日:「氣遍身軀不少滯……腹內松靜氣騰然……意氣君來骨肉臣。」太極先輩告訴我們:要想使氣渾身周流,姿勢就必須上下順遂,勁不逆扭。許多著名拳師,不講什麼理論,只是認真練好架子。就有了一身好功夫,原因就在於架子體現著法則,包含著體、用、氣。只滿足於能練套路,而不求其准確,則收效不大,甚至練拳多年而無氣感。
王宗岳《太極拳論》說:「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架子不僅要准,而且要熟。楊澄甫的弟子董英傑說過,練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開展筋脈,第二趟較正姿勢,第三趟再加形意。純熟之後,一出手便有意形,則進步更速。拳勢正確;又認真鍛煉,就會由外科內,逐漸產生內氣的周流,從最初的腹部充實,到手指麻脹、眼睛微光,到氣遍身軀。有志於練太極拳的同志,首先要懂架子,求身法的正確,否則徒耗精力,白費工夫,得不償失也。
2.通過陰陽虛實變化調動內氣的運行
有人說,太極拳的奧妙精華,盡在虛實二字的運用。陰陽虛實的變化是靠架子的正確體現的,尤其是在練拳的初級階段。王宗岳《太極拳論》開宗明義提出:「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中醫學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的結果。人體的陰陽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對平衡的。陰進則陽退,陽進則陰退.偏盛偏衰.就會形成疾病。太極拳在鍛煉身體方面,就是力求達到陰陽平衡。其手段即通過不斷的虛實變化,使氣血周流全身。拳意催氣動,氣催肢動,目隨手動,手隨目動,足步穩健,左旋右轉,矯捷如龍。例如一拳勢左腿實右腿虛,一變換姿勢即成右腿實左腿虛,由於重心的不斷轉移變換,一會兒左實右虛,一會兒右實左虛,這樣氣血也就在身體內部轉換、周流。練拳時只要注意心靜體松,分清架子的虛實轉換,就會感到體內氣血流動,從而得圓活之趣。虛實有前後、上下、左右之分,進一步則要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占煞。細言之,一足應分虛實,一指亦應分虛實,甚至每個細胞都應分虛實,這就是「一處有一處虛實」。同時又以丹田為主,一變百變,故又謂「處處總此一虛實」。練到此境界,就會「行氣如九曲珠,無處不到」,氣在體內運行亦如太極圖了。宋代二程語錄有雲:「人有壽考者,其氣血脈息自深」。氣息既長,自有推動臟瓣、自我按摩的作用,臟腑強盛,百病何生?
3.通過呼吸促進內氣運行
所謂呼吸即氣之表現。太極拳的呼吸除鼻吸鼻呼外,還採取腹式逆呼吸法,即吸氣時,腹部往後(命門穴)吸,呼氣時,腹部從後向前釋放。這就是內功,與氣功的以後天練先天,以先天為後天是一致的。吸時後天之氣下降,先天之氣便上升,呼時後天之氣上升,先天之氣下降。通過這種腹式呼吸,可促使中氣升降,開合,達到煉氣之目的。太極拳的氣功,每式都配合呼吸,陰吸陽呼,一納一吐。練拳有一定造詣的人,一吸氣能感到身體內部氣血流向心臟及命門穴,一呼氣則走向四肢。
太極重命門,氣功重丹田。丹田氣充,氣可貫通背部三關直入泥丸。練太極拳要時刻注意發揮命門穴的樞紐作用,可收事半功倍之捷效。命門穴是全身重心之所在,執中可達四旁。勁貫脊中,力由脊發。動作時命門穴為原動力之源泉。勁向前去,命門穴後撐:合吸蓄勢,命門穴先後拉。發勁時,是人身爆發力的來源。意氣勁力的吞吐開合皆自此出入,還可調節全身的平衡,知命門方可知太極了。
太極拳的腹式呼吸運動,來自吐納術,因此也要求細、勻、深、長。但拳勢包含著技擊,因此,它的動作有一定的尺寸、走向,必須要了解架子的起承轉合,以及蓄發轉變的抑揚頓挫,才能和呼吸結合得很好。當呼吸和架子一時不易配合得當時,可先抽出一些開合分明的架子,如按的動作進行反復練習,直到呼吸順時,至中氣升降,前後晃動的感覺明顯後。再來配整套的拳。初學腹式呼吸,結合架子練習,一定要自然,切勿逆氣,或強行深呼吸。否則有害無益。氣是可以練出來的,但更重要的是靠養。「氣以直養而無害」,練太極拳是養氣之法,勉強出力使氣,則違反自然,易傷內臟.靜心養性,內氣自生。
4.通過意識指揮內氣運行
練太極拳的最重要的原則是「心靜用意」(顧留馨《太極拳術》),太極拳以意運氣並非故意運氣,故運氣膨脹,反滯而不靈。所以王宗岳《行功論》提出「以心行氣,務令沉著,萬能收斂入骨。」練太極拳時,要用心使氣緩緩流行於骨肉內外之間。俗話說:「意到氣到。」意為向導氣隨行,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意欲左右更迭運行,則氣隨左右手足更迭運行;如意欲轉圈,則氣就轉圈。氣功強調意念鍛煉,調心存神凝神,恬淡虛靜,排除雜念,從心齋到坐忘。太極拳是以意識引導動作,以心行氣,用意不用力。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全身在意不在氣,意動身隨。二者均強調心意的統帥主導作用。它們都有嚴格的姿勢動作要求,特別是太極拳動作變化較多,意識集中、精神貫注是完成動作全面協調的保證。
太極拳為武當門的內家拳,故練法有重意氣不重形之說。它們均強調以心意為主導,氣要暢達充沛,神要虛靈凝聚,體要鬆柔綿軟,故練拳姿勢要沉舒,心意要寧靜。心不靜不能沉著,就不虛不靈,氣也不能收斂入骨。『『心為令,氣為旗」,即是以心行氣的最好說明。練太極拳不能像靜坐那樣,身體不動以意領氣,這是因為拳有許多動作。因此,要意隨動作移動,從而帶動氣血運行。例如作單鞭動作時,意由右手通過脊背而達左手,這樣就有一部分氣血隨意通過肩、肘、腕而達左手,當左手到定點時,則覺指關節發脹.這就是體內氣血在流注。練拳尤要注意眼神,眼為心靈的窗戶,眼到也即意到,氣也就會跟著到。因而陳氏太極的理論家陳鑫說:「內氣何發何行,發於一心,而行於四肢之骨髓,充於四肢之肌膚。」這就說明了太極拳是以意識來指揮內氣運行的。
太極拳和氣功都講「氣」,但這個「氣」不是呼吸之氣.而是指人體「真氣」,它是人體固有的「元氣」和後天水谷精微以及自然界之氣的結合產物。前日推廣的一種智能開發功叫形神樁,這種功雖重在練形,但還是形、氣、神的結合。這種功法是與太極拳很好的結合,如太極拳的起勢中的曲膝下蹲同時兩陰掌下按,可意念雙手下按地氣,外導內行,氣沉丹田。又如野馬分鬃的定式,可意念上手接天氣,下手接地氣,同時氣貫四梢。
5.通過練拳達到效果和體會
我練拳已有10年的歷程,通過幾年的鍛煉,高血壓性心臟病、胃萎縮等病症已痊癒。使我身強力壯。精力充沛.我雖已七旬,但發黑眼明,臉色紅潤,而且心情樂觀開朗。我體會,要練好太極拳,首先『必須排除雜念,練好氣,只有這樣,才能真心真氣練拳。所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是這個道理。其二,練拳必須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安格爾說:「所有堅韌不拔的努力遲早會取得報酬的。」我牢記這句話,一直堅持打太極拳,晨昏無間、寒暑不易、雪雨無阻、繁忙不止,堅持每天早晨打太極拳。其三,練功打拳,適宜於寂靜的庭園與廳堂或安靜清新之地,這樣全身放鬆,精神集中,有利於練好太極拳

10. 怎樣才能練好內氣功,怎樣才能快速調氣,如何使氣發揮出來:

意念第一,專注無雜念。欲速則不達。隨遇而安,不要刻意求成,練功,練功,功是靠練才會出來,練的時間長了,自己會悟出一種適合自己的調氣方式。氣動,肢體動,配合呼吸,最好多練呼吸,也就是改肺部呼吸為腹式呼吸。

閱讀全文

與快速產生內氣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來電顯示位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00
單元閥安裝方法 瀏覽:548
一個口腔里潰瘍最快解決方法 瀏覽:651
魚石脂軟膏的使用方法 瀏覽:524
蘋果手機的通知聲音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67
七年級上冊數學練習題計算方法 瀏覽:577
sbs包管子簡單方法 瀏覽:83
魚貝類品質評定方法有哪些 瀏覽:837
水泵灌注樁施工方法視頻 瀏覽:799
方管厚度不一致的立角焊方法技巧 瀏覽:133
醋鵝子做醋方法步驟 瀏覽:53
召喚電腦靈魂的方法 瀏覽:114
馬拉松訓練方法講解 瀏覽:422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方法論集 瀏覽:416
情感滲透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749
用牛尿洗頭的正確方法 瀏覽:894
抓羽毛球拍子正確方法 瀏覽:766
三星顯示器感應開關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38
吸入硝酸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618
如何撩帥哥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