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消除土壤鹼性
鹼性土壤改良方法:
一、農業措施
施用有機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促進團粒結構的形成,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還能提高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和改善其溫度狀況,從而提高土壤保蓄和調節養分的能力。且有機質分解過程中產生的有機酸,既能中和鹼性,又能活化土中的鈣,均能起到減輕或消除鹼害的作用。
有機肥源主要有:綠肥(可通過大量種植獲得,品種有田菁、草木樨等);人與家畜、家禽的糞尿等排泄物;生活垃圾莊稼秸稈粉碎還田。
二、水利工程改良措施
水利工程改良主要目的是降低地下水水位,方法則主要通過明渠排水,或者用俗稱為「洗鹽」的方法來用水沖洗鹽鹼土。這種方法經過實踐結果表明,一次即可以使土壤含鹽量從0.3%降至0.2%,兩次使用就可以降至0.1%。
但是,鹼化地區的水資源通常比較缺乏,針對日趨緊張的淡水資源,此方法可能造成浪費,得不償失。部分學者提出利用劣質的水資源(鹹水、微鹹水、地礦化鹼性水等)進行灌溉,在改良鹽鹼土壤的同時還可以緩解當前水資源的短缺。
三、化學方法改良措施
化學方法改良鹽鹼土是指向鹼化土壤中施加化學葯劑。它可以改變土壤中的膠體吸附性離子的組成,進而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使得土壤結構性和通透性均有所增加。這樣既有利於土壤脫鹽和抑制反鹽,也可以促進植物生長。
常用的化學改良劑包括過磷酸鈣、石膏、硫酸亞鐵等。但是化學改良法雖有這些優點,但同時也使土壤溶液中的可溶性鈉離子增加。如果不和生物、水利改良措施相結合,則較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植物改良
對於治理鹽鹼土地,生物措施普遍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改良途徑。引種耐鹽、洗鹽植物可以利用植物排鹽。如怪柳對氯化物等鹽類有較強忍耐力。植物體本身帶有的泌鹽腺、泌研孔的結構,可以從土壤中帶走大量粗鹽,增加植物的覆蓋率也可減少地面蒸發,減少鹽分的表聚。
五、微生物菌劑改良
施加微生物菌劑也是鹽鹼土改良的生物方法之一。目前關於微生物在改良鹽鹼土方面的應用主要是關於微生物促進植物耐鹼耐鹽行的研究。通過耐鹼耐鹽微生物的作用來改善植物的根際環境,可以減輕鹽分對於植物生長的抑製作用,從而改良鹽鹼土地。
研究表明,施用活性微生物菌肥的鹽鹼地土壤可以提高灌木、喬木的成活率、生物量、保存率、新梢生長量、喬木胸徑、葉綠素含量以及根系發育和生長長勢。
㈡ 鹽鹼地如何改良
1、化學改良:
化學改良鹽鹼地的化學改良主要是指向土壤中加入化學物質,以達到降低土壤pH、鹼化度以及改善土壤結構的目的。
主要的化學改良劑包括石膏、磷石膏、脫硫石膏、硫磺、腐殖酸、糠醛渣等物質。大量的研究實踐證明,在重度鹽鹼地上,採用化學改良與其他改良措施相結合的方法,能取得極為顯著的改良效果。
2、物理改良
物理改良通過平整土地、客土、壓沙、鬆土、抬田等措施,破壞土壤毛細作用,阻斷鹽分向地表的進一步聚集。客土法工程量大,費用高,經濟成本不合算是制約其推廣應用的重要原因。
3、生物改良
生物改良鹽鹼土地貧瘠,土壤肥力差。因此在改造過程中,通過種植水田,種植耐鹽鹼作物,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是改善鹽鹼的重要措施。
4、水利工程改良
水利工程改良根據「水鹽運動」規律,通過地下滲管排鹽,結合溝渠,深井排水,達到防止返鹽的目的。
(2)快速治鹼地方法擴展閱讀
鹽鹼地的危害:
1、危害作物生長、阻礙農業生產的發展
土壤有機質含量相對降低。由於土壤鹽鹼化,抑制了土壤的生草化過程和土壤有機質的累積過程,因而土壤有機質含量相對降低,從而影響到土壤的理化性質。
2、土壤溶液直接毒害作物細胞
由於鹽鹼土溶液濃度高,滲透壓大,使作物吸收水份和吸收養分的能力降低,與此同時植物根系選擇性吸收營養離子能力也相應降低。
因此非營養離子大量進入體內,而營養離子吸收減少或吸收不上,從而打亂了體內正常的離子平衡,干擾了作物正常的新陳代謝機能,破壞蛋白質的合成與水解,引起氨和可溶性鹽類離子在體內的積聚,從而產生離子毒害,危及作物的生長發育,甚至死亡。
3、作物生長不良造成缺苗、減產、死亡
根據一般的統計,非鹽化土作物不缺苗、產量正常,輕鹽化土缺苗減少10-20%(平均15%),中鹽化土缺苗減產20-50%(平均35%),重鹽化土缺苗減產50-80%(平均65%),鹽土只能個別成活,無收成。
根據灌區鹽鹼化面耕地面積和現狀年作物種植比例,粗略估算農一師各灌區每年作物減產損失:棉花4400萬kg,約5億元,種植業因鹽鹼損失金額7億元,約佔全農業總產值的26%。
㈢ 怎樣消除土壤鹼性
鹼性土壤改良方法:
一、農業措施
施用有機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促進團粒結構的形成,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還能提高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和改善其溫度狀況,從而提高土壤保蓄和調節養分的能力。且有機質分解過程中產生的有機酸,既能中和鹼性,又能活化土中的鈣,均能起到減輕或消除鹼害的作用。
有機肥源主要有:綠肥(可通過大量種植獲得,品種有田菁、草木樨等);人與家畜、家禽的糞尿等排泄物;生活垃圾莊稼秸稈粉碎還田 。
二、水利工程改良措施
水利工程改良主要目的是降低地下水水位,方法則主要通過明渠排水,或者用俗稱為「洗鹽」的方法來用水沖洗鹽鹼土。這種方法經過實踐結果表明,一次即可以使土壤含鹽量從0.3%降至0.2%,兩次使用就可以降至0.1% 。
但是,鹼化地區的水資源通常比較缺乏,針對日趨緊張的淡水資源,此方法可能造成浪費,得不償失。部分學者提出利用劣質的水資源(鹹水、微鹹水、地礦化鹼性水等)進行灌溉,在改良鹽鹼土壤的同時還可以緩解當前水資源的短缺。
三、化學方法改良措施
化學方法改良鹽鹼土是指向鹼化土壤中施加化學葯劑。它可以改變土壤中的膠體吸附性離子的組成,進而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使得土壤結構性和通透性均有所增加。這樣既有利於土壤脫鹽和抑制反鹽,也可以促進植物生長。
常用的化學改良劑包括過磷酸鈣、石膏、硫酸亞鐵等。但是化學改良法雖有這些優點,但同時也使土壤溶液中的可溶性鈉離子增加。如果不和生物、水利改良措施相結合,則較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植物改良
對於治理鹽鹼土地,生物措施普遍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改良途徑。引種耐鹽、洗鹽植物可以利用植物排鹽。如怪柳對氯化物等鹽類有較強忍耐力。植物體本身帶有的泌鹽腺、泌研孔的結構,可以從土壤中帶走大量粗鹽,增加植物的覆蓋率也可減少地面蒸發,減少鹽分的表聚。
五、微生物菌劑改良
施加微生物菌劑也是鹽鹼土改良的生物方法之一。目前關於微生物在改良鹽鹼土方面的應用主要是關於微生物促進植物耐鹼耐鹽行的研究。通過耐鹼耐鹽微生物的作用來改善植物的根際環境,可以減輕鹽分對於植物生長的抑製作用,從而改良鹽鹼土地。
研究表明,施用活性微生物菌肥的鹽鹼地土壤可以提高灌木、喬木的成活率、生物量、保存率、新梢生長量、喬木胸徑、葉綠素含量以及根系發育和生長長勢。
㈣ 鹽鹼地的治理的措施
1、適時耙地
耙地可疏鬆表土,截斷土壤毛細管水向地表輸送鹽分,起到防止返鹽的作用。耙地要適時,要淺春耕,搶伏耕,早秋耕,耕干不耕濕。
2、洗鹽
洗鹽就是把水灌到鹽鹼地里,使土壤鹽分溶解,通過下滲把表土層中的可溶性鹽鹼排到深層土中或淋洗出去,側滲入排水溝加以排除。
3、非化學手段防治
可以用鹽鹼地專用土壤調理劑「治鹼」對土壤進行有效改良,先將准備施用治鹼的土地深翻、耙平,然後將定量治鹼加水稀釋(稀釋倍數不限,以省時、省力為宜),均勻噴於地表後再灌水,並且防止跑水、串灌。
4、增施有機肥,合理施用化肥
鹽鹼地一般有低溫、土瘦、結構差的特點。有機肥經微生物分解、轉化形成腐殖質,能提高土壤的緩沖能力,並可和碳酸鈉作用形成腐殖酸鈉,降低土壤鹼性。
5、平整土地
平整土地可使水分均勻下滲,提高降雨淋鹽和灌溉洗鹽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狀鹽漬化。 深耕深翻。鹽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情況為地表層多,下層少,經過耕翻,可把表層土壤中鹽分翻扣到耕層下邊,把下層含鹽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
㈤ 鹼地,如何治理需要上什麼肥料
鹼地一個要改良土壤,多施有機肥;能過腐熟的有機肥產生的有機酸中和其中的鹼。另一個是如果有條件可以改種水稻,通過「以水洗鹼」的方法,將鹼壓下去。還可以施一些過磷酸鈣或石膏中和掉其中的鹼。
㈥ 中國治理鹽鹼地有哪些方法啊
(1)以防為主、防治並重。土壤沒有次生鹽漬化的地區,要全力預防。已經次生鹽漬化的灌區,在當前著重治理的過程中,防治措施同時採用,才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得到治理以後,還要堅持以防為主,已經取得改良效果才能得到鞏固、提高。
(2)水利先行、綜合治理:「鹽隨水來,鹽隨水去」。水既是土壤積鹽或鹼化的媒介,也是土壤脫鹽或脫鹼的動力。控制和調節土壤中水的運移是改良鹽鹼土的關鍵,土壤的水的運動和平衡是受地面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分蒸發所支配的,因而防治土壤鹽鹼化必須水利先行,通過水利改良措施達到控制地面水和地下水,使土壤中的下行水流大於上行水流,導致土壤脫鹽,並為採用其它改良措施開辟道路。
(3)統一規劃、因地制宜:土壤水的運動是受地表水和地下水所支配的。要解決好墾區水的問題,必須從流域著手,從建立有利的區域水鹽平衡著手,對水土資源進行同意規劃、綜合平衡,合理安排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建立流域完整的排水、排鹽系統。
(4)用改結合、脫鹽培肥:鹽鹼地治理包括利用和改良兩個方面,二者必須緊密結合。治理鹽鹼地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得高產穩產,把鹽鹼地變成良田,為此,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脫鹽去鹼,二是培肥土壤。不脫鹽去鹼,就不能有效地培肥土壤和發揮土壤的潛在肥力,亦不能保證產量;不培肥土壤,土壤的理化性質不能進一步改善,脫鹽效果不能鞏固,也不能高產。可見兩者密切相關,並是建設高產穩產田的必由途徑。
(5)灌溉與排水相結合:充分考慮水資源承載力,實行總量控制,協同區域灌溉和排水需求,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實行灌溉與排水相結合。實行灌溉洗鹽和地下水位控制相結合,即實行灌溉洗鹽,同時控制地下水位過高而引發新的次生鹽鹼化。
(6)近期和長期相結合:防治土壤次生鹽鹼化,必須制訂統一的規劃;所採取的防治措施,一方面要有近期切實可行的內容,另一方面要有遠期可預見的方向和目標。只有近期和遠期相結合,土壤次生鹽漬化防治才能取得成功。
㈦ 鹽鹼地能種西瓜嗎怎樣改良土壤。
鹽鹼地上種出的瓜果是比較甜的,果蔬中的可溶性糖和有機酸的含量決定著果實營養和風味。在鹽鹼**壤中鹽分的作用下,發生鹽脅迫效應,可以提升瓜果中酸性轉化酶與中性轉化酶的活性,增加果實中可溶性糖含量,大大提高果實中的糖酸比,從而明顯改善和提升了果實的風味品質。那今天小編就來說一說鹽鹼地西瓜的高效種植技術。
鹽鹼地西瓜的高效種植技術詳解
1、茬口選擇
種植西瓜的茬口首選是水稻茬,然後才考慮高粱玉米茬和棉花茬等。水稻地具有有機質含量高、保墒好、病害輕等特點,選水稻茬的目的主要是利用水稻地清潔、病害輕的特點。水稻茬種植西瓜可以有效較少西瓜病害,西瓜與旱田作物輪作需8年以上,如果與水稻輪作連續種兩年水稻後就可種植西瓜,大大縮短了西瓜輪作周期。
2、精細整地
秋耕冬灌地塊雨水前後用平*耙耥地,趟平趟細,使*壤上虛下實,達到保墒效果。未秋耕冬灌地塊,3月20日前後,察看*壤墒情,過於乾旱,拉一遍明水,種前2~4天旋地,不能過早,以免旋地跑墒。3月25日前後起壟作埂、施入底肥,埂高10~12cm,行距1.65~1.70m,每667m2施底肥磷酸二銨20kg,每667m2施硫酸鉀20kg,摟去稻根及雜物。
3、選種
目前,適合漢沽管理區種植的西瓜品種主要有早春龍王、懶星、冠星、陝豐5號、農大6號、台灣巨龍、傳奇巨生和美國龍等。瓜農在購買種子時一定要選信譽度好的廠家,最好通過當地審定的西瓜品種,新品種要通過小面積試種,切勿盲目大面積種植新品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在種子質量上選取發芽能力強而飽滿的種子。
4、曬種
提倡催芽前曬種,在春季選擇一個晴朗無風的天氣把種子攤在葦席或紙等物體上進行晾曬,使其在陽光下暴曬提高種子的成活率和發芽率,厚度不超過1cm,每隔2h左右翻動一次,使其受光均勻。不能直接放在水泥板、鐵板或石頭等物體上,否則這些物體表面的高溫會把種子燙熟,大大降低種子活力。
鹽鹼地西瓜的高效種植技術詳解
5、採用雙膜栽培法
雙膜栽培可提早提高低溫,提早播種,加快西瓜生育進程,提早上市,也可起到壓草、減輕草害的作用。
(1)3月下旬在整好的地上根據確定的行距完成施底肥,並鋪第一層膜。
(2)根據確定的株距,在膜上播種穴間由行間取*做*堆,作為支撐第二層膜用。第二層膜鋪完後在播種穴上方形成高18~20cm的瓜
㈧ 如何治理鹽鹼地如何有效地利用鹽鹼地的資源
1、利用新技術改良鹽鹼地
通過政府渠道聘請專家、引進技術,對土地進行科學檢測,然後因地制宜得進行改良調治。
2、在鹽鹼地上植樹。
3、採用先進的灌溉技術
4、合理土地規劃,變廢為寶
可以順從土地自身的優勢,以及交通便利的調節,將種植土地開發規劃為工業園區甚至商品用地,這樣既提高了原來鹽鹼地的土地價值,又降低了工業開發的土地成本,緩解了經濟發展工程中土地緊張問題,可謂變廢為寶,實現了鹽鹼地的「脫胎換骨」「轉型升級」。
㈨ 怎樣快速去掉鹼地裡面的鹼
首先排鹽、洗鹽、降低土壤鹽分含量;再種植耐鹽鹼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後種植作物。具體的改良措施是:排水,灌溉洗鹽,放淤改良,種植水稻,培肥改良,平整土地和化學改良。
鹽鹼土的施肥原則是以施有機肥料和高效復合肥為主,控制低濃度化肥的使用。有機肥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對土壤中的有害陰、陽離子起緩沖作用,有利於發根、促苗。高濃度復合肥無效成分少,殘留少,但化肥的用量每次也不能過多,以避免加重土壤的次生鹽漬化,施過化肥後應結合灌水,以降低土壤溶液濃度。
(9)快速治鹼地方法擴展閱讀
鹽鹼地先施用土壤調理劑,降低土壤的含鹽量和酸鹼度,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中和土壤中引起鹼性升高的碳酸根、碳酸氫根,變成水和二氧化碳;激活土壤中被固化的養分,使其可以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疏鬆板結的土壤,增加土壤團粒結構,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施用微生物肥。由於土壤調理劑已經把土壤調理成適合微生物生長、繁殖的狀態,此時施用微生物肥,可以避免鹽鹼造成微生物的大量死亡,從而發揮肥效。
1、利用土壤調理劑所含有的高分子有機酸的絡合增溶作用,提高土壤中硫酸鈣、碳酸鈣的溶解度,激活土壤中被固化的鈣離子。被激活的鈣離子通過離子交換作用大量置換與土壤膠體吸附的鈉離子,被置換出的鈉離子與負價的官能團結合成溶於水的絡合物,隨灌溉水進入到耕作層以下或者被作物直接吸收,不再危害作物生長。
2、封鎖陽離子官能團,阻止大量對作物有危害的氯離子、硫酸根離子無法與陽離子結合而被迫隨灌溉水降到耕作層以下,不再危害作物生長。
3、利用土壤調理劑中所富含的氫離子與土壤中引起鹼性升高的碳酸根離子、碳酸氫根離子發生反應,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直接降低了土壤的鹼性。
4、將化學改良和生物改良有機的融合。施用土壤調理劑改良後的鹽鹼土壤適合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長,再配合微生物肥,快速形成健康土壤,解決了鹽鹼地只施用微生物肥效果不佳的難題。
㈩ 鹽鹼地的治理的措施
頻繁的旱澇氣候變化,強烈地影響著水鹽運動,因此科學地調控土壤中的水鹽運動,使土壤脫鹽是治理鹽鹼地的關鍵;治理以治水為中心,完善排灌系統,是調控水鹽運動的基本方法.
治理鹽鹼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包括灌溉、排水、放淤、種稻、防滲等措施);農業改良措施(包括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種、輪作、間種套種等);生物改良措施(包括種植耐鹽植物和牧草、綠肥、植樹造林等);和化學改良措施(包括施用改良物質,如石膏、磷石膏、亞硫酸鈣等)四個方面.由於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