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學好中醫的方法
λ門中醫,可以從李東垣的湯頭歌訣開始,歌詞朗朗上口,易於背誦。清代陳修遠著的醫學三字經,將歷代中醫經典編成歌訣,把病症與用葯編輯在一起便於記憶。(中醫基礎理論),秦伯末著,詳細的中醫的起源,中醫的四診,氣血津液運行,八綱的辦證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再有閱讀中醫經典書籍,如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本草綱目,難經,神農本草經。
❷ 如何自學成醫
自學成醫,不簡單,要決心方成才
弟子和許多從事中醫事業的同仁,發心學習中醫的初衷基本相同。我自幼患有不治之證,腿有疾,舉步維艱。並先後被中西醫確診,判下死刑,言壽不能過十二歲。父母挾我幾經周折,趕赴各大中西醫院,都沒有起色。弟子在家待死,卻難認命。後經佛教而接觸中醫,實踐諸多養生方法,未經去醫院,竟靠自力倖存下來。現弟子早過十二之齡,這讓弟子深刻意識到不一定要家傳之人才可學中醫,中醫可以自學。故弟子自此以張公元素為祖,自學中醫。須知張公元素,將近三十才改壯中醫,亦能成為一代大家。
弟子所言非虛,學醫歷程滿是坎坷。因家中無人從事中醫行業,對相關政策法規不甚了解。我最初選擇的專業是中葯制劑,後來得知這個專業不能考中醫方面的職稱。於是畢業後只得在私人葯店從事調劑之職,後依自身努力考取中葯師職稱,並升至門店經理一職。然心中卻難喜悅,經幾年磨練發現,私人葯店與中醫專業相差太大,本是兩個行業。況商業氛圍甚重,所取之財難無不義。遂後經自力尋求行醫門道,方知有成人大專,可以取得本專學歷,而獲取職稱考試參加資格。我即參加成考,一次通過來年入學。怎知於入學之後方聽人言:國家已經取消了成人高考學生參加職稱考試的資格,然更使人無奈的是,我前一年的學生是有資格報考的,我因家中無人即沒有及時得知,非我一人,我諸同學亦有此無奈。
然事已至此,我便開始尋找其他門路。幾度聽說除成考還有自考,於是便去相關學校詢問,怎知國家亦以取消自考中醫專業。吾諸成、自學人終有一疑:「是我成、自學生無能還是此職稱考試無法全面測試眾人醫術水平?」此則之後,醫療事故不見減少,卻使無數學人,喪失從醫機會。成、自學人皆無可救要否?何故寧錯殺一千而懲一人!當今中國趨於和諧而值盛世,以人為本,此一舊律是否有待商議,學人待萬萬人而言之。
幾度無奈,我以入絕境。此時之季,我以二十五歲,於是繼續依自力尋求其他門路。聽人言通過拜師亦可考取職稱,於是我便苦尋老師,四下打工,幾經人事,蒙師不棄,拜得前解放醫院院長軍醫劉大夫為師。我雖從師學醫,並有證明,本以為可以參加考試,然認證老師卻告知,吾師為軍醫,職稱是中西醫結合職稱,雖從事針灸正骨,然無法使我參加助理醫師的考試。我哭笑不得,已經認為今生與中醫無緣。然我不願放棄學醫之願,願不求行醫只求自醫,不求錢財只為愛好,雖不能美其名為執業醫師,然實有醫者之義!於是我雖未能掛牌行醫,卻可以自醫術消四鄰家人之災。
許是天無絕人之路,我近聞通過民間中醫協會師承方式可得職稱,圓我本願從醫,於是清我數年積蓄而報其名,願能滿弟子之緣,來日得成必以自力從醫濟世!
我於近些年周折對跨專業學生從事職稱考試,有如下認識:
1、一個問題:我近些年到職稱考試現場報名時發現,有些學生臨報名之季扔不知報名點在哪裡。咨詢電話難以打通,撥能打通的電話,常遭遇踢皮球之待遇,在網上幾經周折才能找到正確信息,網上各種信息眾多卻難尋明了之解。一些從事本專業的考生,報名和獲取信息都如此困難,更何況我們跨專業的考生。所以希望提供網上報名的官方網站,能夠把內容做的詳細些,明顯些。
2、介紹以下跨專業同仁從事中醫的方法(考執業助理中醫的方法):
第一、通過成人高考的方法;
1、考取成人高考專科學歷,然後再考本科(中醫相關專業無法直接考本科所以需要先考專再考本)。7年
2、考本後申請學士學位(條件:平均成績80分以上,取得三級英語水平。)
3、考取學士學位後報考研究生(條件:取得學士證明、通過六級英語和入學考試。)3年
第二、通過統招方法:
參加高考,考取相關專業。(醫學專業的學制一般超過其他專業的學制)5年以上不等。
第三、通過師承的方法:
拜某具備主任資格的中醫為師,並經過相關部門的公證。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眾多事實告訴我們,現在要學好中醫並從事中醫這個行業,需要真切的付出自己的一生。「玉經琢磨方成器、劍拔深埋更倚天。」我們現代的成、自考中醫人、民間中醫人、跨專業中醫人需要比一般正常情況下的中醫,承受的更多才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可是逆水行舟又怎麼能沒有阻力呢?不過我可以告訴大家,當游上瀑布之後,你的滑行速度將遠遠超過其他同行。人只有經歷苦難才能有所領悟,杏林人需要舍棄是非名利才能救死扶傷。
❸ 學習中醫的方法
一、堅持終身學習——完善知識結構,不斷更新知識 年輕中醫在校讀了很多書,畢業之後走上工作崗位,要把學校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仍然需要讀書,仍然需要繼續學習。
1.學好基礎理論:縱觀歷代名醫的形成,都是在學好中醫基礎理論之後,通過拜師學習而成名的。因此,畢業之後,要重溫教科書,包括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臨床各科知識和現代化科學及西醫學有關知識。
2.學好經典著作:古代的經典著作是醫學發展的源頭和基石,是中醫學知識寶庫的核心內容。因此,學中醫,精讀經典尤為重要。《內經》、《傷寒雜病論》、《溫病學》、《神農本草經》等經典著作,是古代醫家的智慧結晶,也是從醫者必讀的典籍。由於這些著作文簡理奧,只有反復閱讀,才可能理解透徹,掌握其要義,才可能從「心悟」到臨床有所得。同時,對後世歷代名著也要進行泛覽,在其泛讀的基礎上,可擇其優而從之。
3.學好哲學:哲學是各門學科的思辨基礎。中醫葯學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哲學內涵。如中醫基礎中的「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理論,中醫認識疾病的「司外揣內」、「比類取象」、「由臆達語(心悟)」法,中醫診斷疾病的「四診合參」法,中醫治療疾病的「辨證論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哲學內涵。這種思維方式作為說理工具,已經融化在中醫學理論中。正因為如此,才有 「沒有中國古代哲學就沒有中醫葯學」的說法。所以,一代名醫朱良春講,「繼承中醫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是造就一代名醫的鑰匙」。
4.學習中醫醫案:歷代名中醫的醫案,是老前輩畢生從醫經驗的積累和總結,如《名醫醫案》、《臨證指南醫案》等,思路獨特,療效卓越,各有特色。學習這些經驗對年輕中醫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臨床上,只有精讀名醫醫案,才可能揣摩到歷代名家的臨床技巧。
5.向病人學習:病人是醫師實踐的對象。病人對疾病的感受、對症狀的演變、對治療效果的感覺、對毒副作用的體會等,都是極為重要的第一手資料。所以,每一位中醫師都要關心病人。在尊重病人的實踐活動中得出新體會,解決新問題。帶著臨床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再去讀書,才能得到更大的收獲,成長更快。
6.學習邊緣學科知識:包括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兩個方面。如中醫史學、中醫心理學、社會醫學、行為醫學、心身醫學、環境醫學、中西醫比較學、醫學方法學、醫學哲學、醫學文化學、醫學生態學、計算機、醫學統計學等。泛覽以上知識,可以拓寬醫者的視野,激活醫者的思路。可以在不同學科之間互吸所長,互補所短。可以將不同學科的理論與技能或滲透、或交叉、或融合,這些方法是年輕中醫創新思路的源泉。
7.更新知識:年輕中醫除了不斷積累知識外,還應不斷地更新知識。更新知識的方法有三種:一是看最新出版的專著,因為圖書是系統、全面、成熟的知識;二是讀原始論文期刊、核心期刊,因為科技期刊是新知識的來源;三是要參加學術會議,因為參加學術會議和閱讀會議資料是走向學科前沿的重要途徑。
8.學習如何利用醫學參考資料:醫學參考資源有詞典、術語、網路全書、年鑒、國內外醫學文獻、會議文獻等。可以通過計算機檢索,從浩瀚的文獻中獲取有用的東西,了解需要的專業知識,解決工作中的各種難題。
9.學習醫學文獻的寫作和作學術報告的技巧:學習醫學文獻的寫作利於寫出優秀的科技論文,學習作學術報告的技巧利於進行學術講座和科普宣傳,利於帶徒和講課。因為,吸收知識是為了創造知識,學術交流是吸收知識和創造知識的紐帶。一個年輕醫生只有掌握了學術交流的方法,才能進入醫學知識的大循環。總之,作為一名中醫,在當今知識社會里必須持之以恆地終身學習。只有把學習和積累知識的過程擴展到一生,才可能有所成就,在學習中創造,在擴展中加深。
二、堅持終身實踐——練就扎實的基本技能,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 醫學生大學畢業之後進入社會,成長為一名獨立工作的醫生,要有一個實踐的過程。這一成長過程就是提高實踐工作能力的過程,成為有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1.拜名師:中醫學自古以來,多是以師帶徒的方式傳授。因為,中醫學的許多實踐技能不是全然規范化可以照本宣讀的「技術」,而是高度個體化、靈活性很強的「技藝」。因為,中醫學的思維方法是直覺體悟、取象比類,如果沒有大量的實踐經驗,這種思維方式就無法進行。所以,師承是年輕中醫師成長過程最重要的一環。首先要找名師。我們要謙虛請教,勤奮學習,堅持臨證抄方,有疑必問,有聞必錄,認真分析體悟老師的辨證思路和用葯特色,往往能舉一反三,得到真傳。湖南省岳陽市中醫院的尚品潔醫師說得好,年輕中醫要放下科班出身的架子,虛心向本地區、本單位威望高的老中醫學習臨床經驗,哪怕是一技之長也好,積少成多,終成大器。拜名師不一定只拜一位名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拜名師是我們成才的一種理想選擇。因為多拜名師,可多有收獲,可多得真傳。清代名醫葉天士先後拜師達十七人之多,現代名醫陳可冀院士,先後拜冉雪峰、趙錫武、岳美中等名家為師。當然,拜師要與自己所學專業方向一致。縱觀歷史,不論是古代名醫,還是現代名醫,只有多拜名師,方可能匯各家之長,才可能成為中醫大家。
2.接受正規的住院醫師培養:醫學生畢業之後,最好能在一個正規的教學醫院接受幾年有計劃的住院醫師培養,在有經驗的醫師指導下從事醫療實踐。一般而言,正規的教學醫院,有豐富的圖書資料,有較為先進的設備,更主要的是有一套比較完善的以中醫葯為主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和經驗。在這樣的環境里鍛煉幾年,實踐幾年,肯定能在實踐中強化中醫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就能基本掌握臨床診療程序和技術操作方法,就能學習一套處理常見病、多發病的經驗,就能在觀察、思考、推理、判斷方面養成嚴謹求實的作風,就能使自己逐漸成熟,盡快步入成才的道路。同時,也可以避免一些純中醫只可坐門診,不能管住院病人的弊端。
3.接受專科專病培訓,進行專科專病研究:名醫的最重要的指標是臨床療效,但臨床療效必須體現在治療某一種或某一類疾病的獨特經驗上。所以,選擇好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接受專科專病培訓,終身堅持專項或專病的研究和實踐,是成為中醫大家的必經之路。接受專科專病培訓,可以到國家中醫研究院或省級中醫醫院的國家重點專科進行培訓或進修,選擇的醫院在本專業領域內一定要有權威,治療上一定要有優勢與特色。總之,一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能來自實踐,必須把實踐放在第一位,離開了實踐,就不能真正懂得前人實踐中所總結出來的經驗,更不能掌握知識為自己所用。
.
❹ 怎樣自學中醫
我是中醫葯大學的,我覺得自學的話最好還是按照大學里的程序,畢竟我們剛進校門的時候對中醫也是一竅不通,大一的課程就完全是針對我們這些對中醫不甚了解的學生的。如果一上來就看些專業性強的書籍或者直接看《黃帝內經》之類,根本不可能看懂!
先從《中醫基礎理論》開始,首先要弄明白中醫最基本的理論,比如陰陽、五行、精氣血還有中醫的整體觀念中醫對五臟的認識等等。弄懂了這些,就可以適當看一看《黃帝內經》了,因為中醫的理論基礎就源於《內經》,當然,在這期間應該先學一下醫古文,方便之後的閱讀,要學好中醫,熟讀典籍是非常必要的。
然後是《中醫診斷學》,中醫學有自己獨特的一套診斷方法,比如脈診、舌診,要好好地學習領悟。
然後可以學《中葯學》,要掌握常用中葯的功效、性味、歸經、用法、用量、禁忌症等等,書上都有,基本就靠背了。
然後是《方劑學》,怎樣對症組方是一門大學問。
最後是《中醫內科學》,內科學是以上各科的匯總,包括了從對各個疾病的鑒別診斷到組方下葯。
中醫的課程還有很多,這些只是最基本的,要想學好中醫學,除了臨床實踐,最重要的就是讀書,從古到今各大醫家的醫學著作,不僅可以拓寬視野豐富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開拓我們的思路。中醫治病,思路很重要,從一個方向走不通,或一個角度,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希望你學業有成!
❺ 怎樣成為一位合格的中醫傳承人
有些人不接受不信任中醫,其中一部分人根本沒有碰到真正的、讀通醫書的、有悟性的中醫。庸醫們只會模仿「形」,卻難以悟到「神」。只有真正領會到中醫的「神」的人,才能妙手回春。所以,悟性是學醫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方法是第二重要的問題。路對了就不怕遠。過去的中醫一般是兩條路:一條是跟師(師承),一條是自學。這兩條路都牽扯到方法的問題。
勤奮不用多說,天才們也得勤奮,你憑什麼不勤奮?把勤奮放在最後來講,不是不重要,而是相對於其它悟性、方法來說,是最基本的。
❻ 如何自學中醫
1如何自學中醫
自學中醫首先就要看書,《思考中醫》,這是李陽波先生和劉力紅先生兩代人的經驗總結。可以說寫的是中國的中醫古文化,雖然有些偏激和義憤填膺,但書的質量絕對一流。
《中醫基礎理論》中的什麼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剛開始你會覺得難以理解,但只要你花心思多聯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普通道理,是可以很快入門的,然後就要自學一下人體解剖學,搞清楚人體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分得清橈側、尺側,找得到橈動脈在哪裡,就可以開始練習把脈了。
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方劑學》、《中葯學》、《內科學》這五門中醫學課程學完後,你就可以在中醫老師的幫助下看病開方了,當然,你的第一個病人天經地義的就是你自己,切忌避開有毒性的中葯,用葯以平和的為主,一步步來。
想實戰的話,先就是針灸。之後學本草經。當你有了針灸的基礎,有了葯物的基礎,這個時候你去看《黃帝內經》,你就會發覺到,《黃帝內經》為什麼講寒熱,講的是什麼了。
學中醫最有效最捷徑的辦法就是跟個好中醫邊學習理論邊跟著實踐,不然你把書讀的滾瓜爛熟也沒有用的,中醫在實踐的基礎上學習比較有興趣比較好理解接受的,中醫很抽象的,只有跟這個好中醫邊學理論邊實踐才會能很好的理解很容易接受抽象的知識的 ,這樣的學習方法學習中醫就不難的。
2自學中醫的方法
1、中醫是一門醫學,是一門治療人的醫學。所以要想學習中醫我們的了解人體結構。知道人體五臟六腑在什麼位置。長什麼樣,有什麼用等。我們在生活中其實可以買張人體結構圖掛在家裡。這樣方面學習。
2、學習中醫還得了解精氣血神等構成我們人體和維持我們人類生命的一些基礎物質的關系。需要懂得他們在我們人體中起到什麼作用,和他們的內在聯系。家裡面可以買本中醫基礎相關方面的書籍看看。
3、學習了中醫基礎,還要學習一些中葯材相關方面的知識。必須懂得中葯材的功效,禁忌等。這個你可以通過從書上學習到。或者有條件的話,可以去葯廠學習學習。這樣效果來的快。
4、我們在學習中醫的同時最好事接合自身身體情況來進行一個對比學習,這樣 效果會好些。比如:書上說,人體濕氣重的變現是舌苔白膩,剛好自己身體濕氣 也比較重,然後你可以進行一個對比學習。這樣對比學習下來你會發現對這個地方印象特別深刻。並且對自身的身體情況也有了一個很大的了解。這才是你學習中醫的目的所在。
❼ 我想自學中醫
如何自學中醫?你可以看下finalhopes這個免費分享倪海廈的著作。
中醫其實非常簡單,聰明與白痴就差兩片樹葉,所以這就關繫到師資很重要。真正優秀的,很多老師呢,都在怪學生,你這個不努力,不好好學,沒有興趣,然後成績不好。老師都不會自己反省。所以沒有笨蛋學生,只有笨蛋老師。你要跟著聰明的老師去學,走對路你才能學好,那視頻的傳播比文字好太多了,我個人建議你網路一下《倪海廈對話梁冬》先看看你有沒興趣,假如覺的不錯,可以淘寶幾塊錢買一些倪海廈講的中醫五大經典來看,他們包括《針灸大成》《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
我舉幾個例子:我們人75%是水組成的,我們人分兩種水,一種是病態的水,就是冷水,這個癌細胞,他癌症、腫瘤、陰實的東西,他非常喜歡冷水。那人身上,允許的水是熱水,所以你吐氣都是熱的。人體75%都是由水組成的,不同的症狀代表你身體不同的部位有冷水,比如惡心是代表你兩肋兩肋中間有冷水,這個水會把胃包住,會給胃壓力,那胃的蠕動受到壓力的話,就吃不下東西,就惡心,其他以此類推.所有的治療都是為了把冷水排掉。所有的症狀都是在告訴你那裡有冷水。比如什麼是經絡?橘子撥開裡面有白白的橘絡,經絡就好像桔子的桔絡一樣,沒有手太陰肺經,肺的力量就沒法運行到大拇指上面去,你如果沒有這個絡連到,五個指頭各司其事,你抓不住東西,最早出來知道經絡的人,一定是武功很高的或者練打坐的這種.
中葯怎麼起作用?比如黃連阿膠湯,阿膠補血,白芍是讓血加速回到心臟,但是如何讓血補到心臟呢?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個帶路的人,我們在食物裡面找遍了食物,只有一種東西和心臟一樣永遠是懸浮在空中,就雞蛋黃,更多的
怎麼學習中醫?從哪裡入手?
第一步:我個人建議第一步你看《倪海廈對話梁冬》,然後是《觀念治療》,逐步到倪海廈的五大經典》
第二步:倪海廈視頻講《針灸大成》
想實戰的話,先就是針灸。因為針灸是一個容易學,然後所有針灸的理論就是按照《難經》裡面來的。提到最多就是《難經》,所以整部的《難經》根本就是針灸嘛,你如果讀現代的「針灸」不行嘍,現代的「針灸」的話,它寫的是現代的病理學、生理學……什麼,都是按照西醫的名詞來。比如說你胃潰瘍扎什麼穴道啊,這都是不對。你要按照古代的真的要去研讀《難經》,從《難經》裡面的,嚎,再去看針灸,看《針灸大成》啊,很多的,比如說《針灸聚英》呢,嚎,《針灸甲乙經》呢,這種東西,都是很好的古書上面的針灸。然後呢。在針灸很強了以後,因為針灸的涵蓋范圍有十二經絡,嚎,同時呢,五臟的所有的東西,比如說,嚎,肝是青色的,肝主東方啊什麼,心臟火……南方是火啊,嚎,主赤色。這針灸裡面都講的很詳細。所以這個十二經絡很熟的話,那你本身呢,就是能夠非常了解這個人體內臟的互動的關系。在你還沒有讀《黃帝內經》的時候,你已經有基礎的觀念。再講你剛才提到的奇經八脈。那十二經絡就好像這個竹竿插在地上有十二根,可是這個十二根插了……你插成個圓形的話,你系還是沒有用啊,那個竹竿會倒。所以旁邊一定要有那個……那個圈圈,嚎,不管那個圈圈是用竹子把它框起來,或者用鐵絲框起來,這竹子一定要有,我們有方……主要有這個圍起來,啊,圍籬圍起來。這樣子的話才成為一個網,才把它寄養在裡面,那,就要靠周圍這些東西,才有辦法十二經絡固定到。
第二步學什麼?倪海廈視頻講《神農》
學本草經。你在學《神農本草經》的時候嚎,除了《神農本草經》裡面的註解你要懂以外,看古書最好,不要看現代人寫的那個《本草綱目》,所以,你先不要去讀《傷寒》、《金匱》,先要讀《黃帝內經》,先看《神農本草經》,看他的葯性怎麼寫,你要深深地體會到葯的本性。如果說我們遇到病人是同時是因為血液,腳是冷的,血沒有辦法回到心臟裡面,我們才會要加位酸味的葯,因為酸主酸收,所以就要把黃連跟白芍開在一起。所以,你當你葯性很熟了以後,這個時候你再去看《黃帝內經》,《黃帝內經》他是中國傳統五千年下來……所以你要讀《神農本草經》,一定要讀他的葯性,他寫的很清楚在裡面。那《神農本草經》裡面提到的,這個葯物,他是俯拾可得的,到處都有。因為太便宜,所以反而可能影響到他的這個價值哈。
第三步:應該讀倪海廈視頻講《黃帝內經》。
當你有了針灸的基礎,有了葯物的基礎,這個時候你去看《黃帝內經》,你就會發覺到,《黃帝內經》為什麼講寒熱,講什麼,你就,光是你看《黃帝內經》,大家在讀《黃帝內經》,經典的東西,這兒都是生理,人的生理解剖學,病理學的時候,看起來《黃帝內經》他的章節很多,文字很多,《黃帝內經》來說,在這幾種書裡面,算是比較厚的,原文是比較厚的。我看《黃帝內經》怎麼看的。你看我拿到《黃帝內經》,是個拿到書在看,實際上我在讀一張圖,他的文字陳述是個地……是個圖,嚎,你看這個圖的時候,整個身體都開始動,你可以看到一個人的……活活的人的裡面身體的運轉的方向。所以諸位讀《黃帝內經》的時候,看起來表面上是文字,你在讀文字,實際上你要把他當成圖在讀,啊,就好像一個唐伯虎的一個山水畫,啊,誰都畫的很好,那在讀圖。讀圖的話,解釋就很多啦,嚎,比如說我們看到一個人畫一個圖,有的人看到說,這個畫家在畫這幅圖的時候,當時心情一定是很沮喪的;這個畫家在畫這個圖,心情是很開朗的。所以,因為圖嘛,所以臆想的空間……這個意念呢,就想到……想像的空間會比較大。所以說,我們中國的經典之作真的是偉大,他不是文字可以形容的,他根本就是已經到了藝術的階段,是個圖。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什麼是相生相剋的關系。那你沒有針灸的基礎,沒有《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你看《黃帝內經》,根本就是在看……看字,看無字天書一樣,你看不懂的。嚎,但是,你有針炙很好的基礎,有《神農本草經》的基礎的話,你把《黃帝內經》讀得很透的話,實際上你自己就會……你不用看《傷寒》《金匱》,你開出來就是桂枝湯,開出來就是麻黃湯,已經到這個階段了。所以,當你《黃帝內經》非常了解以後,這個時候你再去看《傷寒論》、《金匱》,你一看就知道張仲景為什麼這樣子。
❽ 西醫想轉中醫怎麼轉
1.隨著當下人們對傳統中醫的逐步認可,中醫在很多方面是西醫所無法替代的,當然有些西醫又優於中醫兩者是互補的。
2.這個對於如何轉中醫,首先你有一定西醫基礎這就是優勢,具體方法就說一說:
3.一個是拜擁有執業中醫師以上職稱的人為老師,這既有利於你系統學習中醫又可以參加一定的臨床實踐。
❾ 如何自學中醫
轉貼:中醫自學方法綜述 與教學相比,教學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而自學則以學生單方面學習活動為主,缺乏教師全面系統的指導。這對學生確實是個困難,但另一方面卻給予了學生以充分發揮主動性的機會。由於在自學中學生對教材的中心內容主要靠自己的思索研討和理解,避免了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輸,故不易受教師講授框框的限制,因此有可能會學得更扎實,理解得更深刻。我們認為這正是自學的優勢和特點之所在。而且對於人的一生來說,學校教育總是有限的,有階段性的。人一生中所獲得的大部分知識主要是靠自學取得的,在一定意義上講,自學能力是人才成長的重要條件。總之自學是每一位科學工作者的必由之路。縱觀古今中外,自學成才者不乏其人,就以中醫界而言,明代李中梓、王肯堂,清代徐靈胎、陸九芝,近代惲鐵樵、曹穎甫等人都是自學成才的一代名醫。因此自學中醫的同志,要充滿信心地走自學成才之路。 如上述鑒於個人自學是自學考試的中心環節和基礎。故而為了對自學者有所幫助,我們從治學的普遍規律和學習中醫的基本要求這兩個方面,就中醫學的自學方法及如何掌握它的學習規律等問題,概略地談幾點淺見,供參考。 一、學問勤中得自學有三忌 宋人汪洙說:「學問勤中得」,確為至理明言。這對於以業余學習為主的自學者而言,顯得更為重要。只有珍惜時間、勤奮好學,才能有所成就。正如高爾基所指出的「天才出於勤奮」,又說:「時間最公平合理的,它從不多給誰一份,勤勞者能叫時間留給串串的果實,懶惰者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發,兩手空空。」 當代著名的中醫專家、北京中醫學院劉渡舟教授指出,自學有「三忌」,即一忌浮、二忌亂、三忌畏難。我們認為這些對自學者的確頗有啟迪。 (一)忌浮是指對學習內容,用心要專,要深入理解。切忌只滿足於一般的理解。如果只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的瀏覽,或是「一目十行」的不求甚解,那是不會取得成功的。 為了深入理解學習內容,必須既要勤讀、勤寫,更要勤思、善思。即不僅要認真讀書,更要勤於思考。可通過書寫讀書筆記或學習心得,將學習的主要內容進行分析對比與歸納綜合,使之變成自己的東西,並可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便能學得牢靠扎實,收獲較大。如前人所謂:「為學之道,必本於思。思則得知,不思則不得也」。近代著名學者愛因斯坦也曾經指出:「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二)忌亂是指自學要有完整的計劃和循序漸進的步驟。正如宋代大儒朱熹之所謂:「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如果沒有系統的學習計劃,如蜻蜓點水般雜亂無章,就難以取得良好的成績,甚至是事倍功半以至勞而無功。我們認為按照由淺入深,從基礎到臨床的原則,對中醫專業(專科段)自學考試所列課程的自學,從總體上來看可分為兩個方面、三個階段。其主要方面是學習與掌握運用中醫理法方葯辯證論治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是學習與掌握運用作為大專層次的中醫師所必備的西醫知識。在三個階段中第一階段學習的內容是哲學、醫古文、中醫基礎理論及人體解剖學與生理學,前三者與後兩者分別為學習中醫與西醫學的基礎學科。第二階段以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為重點。第三階段則以臨床課即中醫內科學、針灸學、西醫內科學基礎及中醫婦科、兒科、外科、傷科學中的一門選考課為主要內容。學員在自學時大體上可按以上所述,結合各個時期的開考課目,分階段分層次地來選擇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總之要注意使學習內容做到前後貫通、承上啟下、循序漸進,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方能事半功倍。 (三)忌畏難 是指在學習過程中,要有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恆心,刻苦鑽研知難而進。正如葉劍英元帥所說:「攻書莫畏難。……苦戰能過關。」自學是艱苦的勞動,經常會遇到困難或挫折,特別是對身處基層的為數眾多的成人學員來說,可能遇到的困難會更大更多,例如年齡較大、記憶力較差,有時對學習中的某些內容困惑不解。看不懂甚至學不下去,因而感到難以堅持。殊不知,凡是自己感到困惑或看不懂之處,往往也正是自己的薄弱環節之所在。因此如果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和刻苦鑽研,能克服和戰勝這些困難,那就一定會取得較大的收獲和進展。反之若是受到挫折就畏縮不前知難而退,或是虎頭蛇尾,只有「三分鍾熱度」,點完「三把火」就偃旗息鼓,那麼則必然是半途而廢無所收益。《荀子·勸學》說得好:「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二、習醫有五法誦解別明彰 在《黃帝內經》這部我國現存較早的中醫經典著作中,對學習中醫學的方法,曾作了精闢的闡述。此即《素問·著至教論》中所謂之「誦、解、別、明、彰」。《太素》卷十六脈論注稱其為習醫之道。我們認為這五個方面可以作為學習中醫學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方法與要求。 一)誦主要有兩層意義,一是誦讀。通過誦讀可使學員對所學習的內容有一定廣泛和概略的了解,這是學習的第一步。二是背誦,即對學習內容中的關鍵或重點必須熟讀牢記。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對於學習中醫學熟讀經典、背誦原文警句的確十分必要,應把背誦當作是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切勿偏廢。《醫宗金鑒·凡例》中說:「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清,臨證游移,漫無定見,葯證不合,難以奏效」。可見「背誦」是為了書「熟」,書「熟」是為了理明,理明是為了識清,識清是為了准確地臨床辯證。總之背誦的目的是要實用。如果葯物的性能功效、方劑的組成配伍、經絡的分布循行走向等等不能熟讀牢記,那還能學好中醫嗎?當然強調背誦但要有選擇有重點。前人編寫的許多歌賦、口訣等正為此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不要死記硬背。同時在背誦中又能進一步加深理解,即所謂誦而能解也。附帶說一下許多著名的中醫專家學者,在背誦記憶上都頗具功底,例如我院的吳考教授雖已年近九旬,但對《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典醫籍的主要內容至今仍能背誦,令人驚嘆!亦足見吳老早年在背誦方面的功底之深。 (二)解曉悟、理解之謂。學習中醫學,必須深入理解每一門課程的中心內容,對如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等基本概念要弄懂弄通。因為中醫理論的形成,大多是從直觀和長期的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中上升為理論的,並多以取象比類的方法作為架購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思維方式。因此中醫理論的不少概念較為抽象,且其文辭多古奧、義理頗精深,所以學習時對有關內容的基本概念應深刻理解,方能解其精微、洞悉其要,並對其之難點、疑點作出分析與解釋。 為了深刻地理解學習內容,除了必須對教材要勤讀、勤寫、勤思、善思而外,還應從自學是以學生單方面活動為主的特點出發,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學會使用工具書和閱讀參考書籍與資料,例如《辭源》、《康熙字典》、《簡明中醫辭典》及有關方面編寫的自學叢書或輔導資料等。藉助於這些工具書和參考資料,對深入地領會學習內容和《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典醫籍的精神實質,更好地奠定學員的中醫學根底大有助益。另一點是還可以通過社會助學如參加自考輔導班的學習,或求教於師友的指點及相互交流,這些都有助於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深入理解與分析鑒別。 (三)別即分開、區別之意。自學者在對教材的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可通過書寫讀書筆記、學習心得或閱讀自學叢書或輔導資料等方法,對其主要內容加以對比、分析、綜合、歸納,從而使學生做到一方面既把握它們的共性,以利於對該章節中心內容和基本概念的總體認識和全面理解;又能鑒別分析它們各自的個性,以利於抓住某一部分內容的特點。這可以用「把握共性,全面理解;分析個性,抓住特點」十六個字來概括。另一方面通過聯系對比,歸類鑒別,就能達到區別異同,以強化記憶的目的。總之須分辨條理,方可區別主次掌握要點,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正如《內經》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素問·至真要大論》)(四)明即在誦、解、別的基礎上,能夠系統掌握、深刻理解學習內容的精微,明確其義理,謂之「明」。自學成才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談到他讀書治學的經驗時曾提出,讀書要由「厚」到「薄」。他說:「一本書,當未讀之前,你會感到,書是那麼厚,」「但是,當我們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了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以後,就會感到書本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我們認為這由「厚」到「薄」的變化,正是貫串於從誦、解、別到明的全過程。而所謂「明」就正是吃透、消化了書本的內容,並加以融會貫通領會其精神的結果和標志。 (五)彰《著至教論》所謂之明而能彰,是指學員能夠通過誦、解、別而明了的醫學理論,用於臨床醫療實踐,取得顯著的效果,並再進一步有所闡發,此即謂之「彰」。眾所周知,學習的目的全在於應用,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教導的:「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中醫學既有系統完整的理論,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如前文所述,中醫理論的形成與古人的醫療實踐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可以說中醫學是建立在臨床經驗基礎之上的一門應用學科,對它的若干較為抽象深奧的理論經,只有結合實際,才能有較深刻的理解;第二更重要的是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不僅能有效地指導中醫各科的臨床實踐和在實踐中得到檢驗,而且在實踐中又能更進一步豐富充實與發展中醫學的理論。如果脫離實際,崇尚空談,則既不能解除病人的疾苦於臨床,亦無助於中醫理論的充實與發展。甚至形成或盲目崇拜,或粗暴否定這兩種錯誤的傾向。所以學習中醫最忌紙上談兵。正如前人所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 參加自考的學員中,有不少人是在職中醫人員,這部分同志必須善於利用自己已經具有了一定的中醫學知識,特別是臨床實踐的優勢,注意在用中學、學中用,使學用結合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對於未曾涉足於臨床的初學者,即使在理論課程的學習階段,亦須注意利用一切機會如隨師抄方、臨床見習等,使理論盡可能多地與實踐相結合,這樣不僅有助於加深對理論的理解,還可以加強實際工作能力的鍛煉。 綜上所述,《素問·著至教論》所闡述的習醫之道的「誦、解、別、明、彰」五個方面,又是環環緊扣密切關聯的。如清代醫家張隱�所說:「由誦而解,解而別,別而明,明而彰,皆漸積曰進之功。」它們的主要精神,概括言之即學習中醫一方面要刻苦認真,弄懂弄通,由博反約;另一方面須理論聯系實際。我們認為這一學習方法至今仍是自學中醫者所應當做到的。
❿ 想要自學中醫,請問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嗎
想要自學中醫,我們學習的東西是非常多的,其實小編是不太建議大家去自學,一些醫學方面,因為我們都知道,醫學方面有很多的注意事項。如果稍微沒有注意,抓錯了一味葯可能就會導致葯效變得不一樣,那麼也很有可能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後果發生。如果大家想要自學中醫的話,也是建議大家最好是找到一切相關中醫的書籍進行背誦,我們一定要把書籍上面的內容都給記到自己的腦海當中,而且大家也是可以去找一個師傅,讓師傅來教自己。
如果是自學中醫的話,小編就建議大家最好是不要隨意的給別人做針灸,也不要隨意的去給別人正骨。因為針灸扎錯了一個穴位,可能就會導致他人失去生命,因此小編也是建議大家選擇最簡單,最基礎的抓葯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