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信息化時代如何促進農民增加收入
一、信息化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村市場化進程
國內外現代農業發展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表明,農業結構調整是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農業作為一個生產系統,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都離不開信息服務,根據信息產業收益遞增規律,以信息化為基礎的農業產業調整給農業帶來新的增長點:日本、美國等農業發達國家,在信息化建設上的投入和產出,也表明信息化和產業結構調整效益正相關。當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比例不合理、農產品深加工不夠和具有潛在的市場價值的優質農產品少,同時市場信息收集、流通、發布等相對滯後,農產品的市場價值不能有效實現。通過信息技術、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以及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快速、准確地收集市場信息並向農民進行傳遞,降低農民獲取市場信息的成本,引導農民有效地進行生產經營,把生產成本和市場風險降到最低,實現農業結構調整與市場需求的有機結合,使農民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達到增加收入的目的。
三、信息化促進農村工業化的發展,加快城鎮化建設
推進信息化,將農業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有助於產品和要素等在城鄉之間的流動,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促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一方面,將大量農村人口和勞動力從低效率的農業部門轉移到高效率的工業部門,如此既提高了轉移人口的收入水平,也為農業部門提高勞動生產率創造了積極條件。另一方面,工業化發展通過產業之間的關聯效應,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擴大對初級農產品原材料的需求,通過加工轉化增值,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價值,為增加農民收入創造條件。而城鎮化的發展為農村勞動力創造了更多的非農就業崗位,農業人口的減少是從根本上提高農民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
❷ 上半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4.1%,如何才能促進農民增收
據相關消息報道,上半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4.1%。對於這個數據,是非常喜人的。這意味著,農民的生活質量有所提升。是啊,從很久之前,我們就開始提倡提升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生活質量。時至今日,我們已經慢慢看到其中的效果。那麼對於我們來說,如何才能促進農民的收入呢?個人認為,應該從多方面著手。一方面,政策上給予一定的補助。另一方面,渠道上給予一定的支持。這樣的,才能快速促進農業發展,才能真正的提升農業收入。是啊,在現實生活中,對於農民來說,大家的選擇只有從事農業活動。但是,農業生產所面臨的問題,也是他們無法解決的。如果能夠解決這些問題,那麼就意味著,他們的收入能夠有所提升。具體是什麼問題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簡單了解一下。
所以,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引起重視,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增收、增產。
❸ 如何促進農民增收
我市農業人口佔全市總人口的一半以上,龐大的農民群體居住在農村。農村的發展牽動著全市的發展,怎樣發展農村經濟,如何促進農民增收這是我們當前建設新農村的重中之重。我們要結合全市農村的實際,找准農民增收的著力點,側重針對性,講求實際性、提倡可操作性,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第一, 利用區域特色,發揮當地優勢,促進農民增收。
鄉鎮黨委、政府處在新農村建設第一線,任務繁重。只有對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緊密結合本地實際,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只有把握區域特色,謀劃當地發展方向。還要充分考慮當地條件,確定發展思路。不好高騖遠,不急於求成。多作調查研究,集思廣益,多聽取廣大農民的建議,找准當地促進農民增收的著力點,發揮當地優勢,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鼓勵和引導農民增收。
第二, 注重經濟發展,找准產業支撐,促進農民增收。
由於農村地域各異,條件不同,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更是各有千秋。各鄉鎮應找准符合當地發展的產業,符合農民意願發展的產業,不可「學樣板、套模式」,更不能「麻雀跟雁飛」。只有找准自己的產業,下大力氣為這些產業做好扶持工作,從基礎設施建設、生產過程管理、市場營銷幾個重點方面做起,讓農民創業有方向,增收有路子,致富有奔頭。
第三, 鼓勵和培育龍頭企業,吸納農村富餘勞力,促進農民增收。
發展農村經濟,各個鄉鎮各有優勢,各不相同。但共同的都需要有龍頭企業的帶動。無論是工業型的鄉鎮,或者是農業種植型的鄉鎮、水產養殖型的鄉鎮,還是蔬菜栽培型的鄉鎮,都離不開企業的帶動。因而,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村經濟的必由之路。農村企業的加快發展,拉動了農業產業化,推進了農村工業化,使農民就地轉化為工人。不但解決了農村富餘勞力轉移的問題,而且使他們有了可觀的工資收入,關鍵是促進了農民收入來源的多途徑增長和快速增長。
促進農民增收要落實措施注重實效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農民增收的問題,連續幾年出台了《關於促進農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見》,今年又對新農村建設出台了許多扶持政策。這些好的政策需要落到實處。我們要把認真落實這些政策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我市農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貫徹到平常工作之中。
一是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環境。新農村建設首先要生產發展,生產發展必須加大投入。要鼓勵和吸引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外來資本投入農業發展和農村二、三產業。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環境,「市、縣要支持,重點在鄉鎮」。市、縣支持,主要從放寬准入、融通資金方面。重點在鄉鎮,就要依靠鄉鎮黨委、政府引導和激勵農民創業,為農民構築創業載體。有工業優勢的,可整合資源,建設工業集中區,形成企業集聚效應。有種植業優勢的,可引導農民加快土地流轉,形成發展種植業的規模效應。有水產養殖優勢的,可引導成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扭轉過去「光有組織,沒有合作」的現象,形成規模化、合作化的市場效應。
二是注重農民增收的實際效果。農民增收,已經從前幾年的減免增收轉到現在的收益增收,「多予、少取、放活」,現在的重點應該是「放活」了。結合全市農村發展的情況,為了加快農民增收,應該怎樣放活呢?首先,應該從土地經營方式上放活。農村的現行狀況是「家家有田」,但是我們要打破「家家種田」的局面,大力引導土地使用權的流轉,通過簽訂合同,讓種田能手「租賃承包」大面積土地,實行規模化、機械化種植。讓更多的勞力從事二、三產業,也就是常說的「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其次,應從金融環境上放活。農民從事二、三產業沒有資本是不行的,而靠農民原來種田的收益是無法辦到的。城市有許多方式的抵押貸款,農村也應創新金融扶持方式,為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民緩解資金困難,相信農民也是講信用的,他們會利用有限的資金做出更大的事業。
三是創新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農民增收,也要創新增收途徑。在挖掘當地資源潛力上多下功夫,當塗縣園藝村今年創辦的幾十戶「農家樂」,在當地「桃花節」、鮮桃「採摘節」期間,農民就增加了幾十萬元的收入。佳山鄉、霍里鎮的花卉苗圃業,發展相當迅速,為當地農民增收開辟了新的道路。大公圩的螃蟹從去年開始打入了香港市場,價格得到了成倍增長,養螃蟹的農民又看到了新的希望。博望鎮的機床這幾年來通過拓展國際市場,不僅銷量上升,而且附加值大大增加,企業利潤高了,在廠就業的農民職工收入也隨之增加了。還有許多農民增收的新方法、新途徑等著我們去發現、去開拓。只有農民增收了,農民富裕了,新農村建設的希望就成功了。
❹ 怎樣提高農民的收入
1、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提高農業發展水平。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步驟,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和農業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農業經營組織制度和經營機制的重大創新。要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就必須大力發展各鎮(區)的主導產業,爭創農業名牌產品,加大原產地產品的保護力度,增強農業內涵發展潛力,提高農產品競爭力;要進一步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和農產品基地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大力發展農副產品的加工業,提高農產品的增值率;加強農業科技和信息服務,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促進農產品流通;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農業發展水平。
2、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積極爭取和促進市、鎮兩級財政向「三農」傾斜,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加快農村「五項工程」建設和水利建設步伐,努力改善農業生產、流通、環境等條件,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為農民增收提供基礎保障。
3、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提升工業化水平,建立以工促農,工業反哺農業的長效機制。推進城鄉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促進產業協調發展,按照優化一產、提升二產、加快三產的發展思路,推進城鄉產業聯動,不斷增強城市對農村、二三產業對一產業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擴大規模,提升水平。實施組團發展戰略,加快產業布局調整。發展壯大鎮村經濟,增強吸納農村勞動力能力。以產業園區為載體、特色產業為核心,加快產業聚集,做強做大鎮區經濟,提高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發展旅遊、商貿和社區服務等第三產業,擴大城鎮就業空間,增強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加快推進工業化的進程。
4、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增加農民收入和推動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要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因此,必須要建立健全開放、競爭、有序的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和勞動用工管理制度,實現勞動力市場一體化;要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制度,提高就業創業能力;要實行城鄉統一失業登記,完善就業服務制度;扶持農民自主創業,鼓勵企業吸納本地勞動力就業;要切實保護農民合法權益,創造城鄉平等就業環境,進一步加快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5、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加快農村教育事業發展,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加快農村衛生事業發展,提高農民健康水平;加快城鄉科普、文化、體育事業發展,豐富群眾生活;加快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農村養老、醫療、最低生活保障、法律援助、困難群眾住房等社會救助體系。
6、深化農村體制改革,加快推進農村各項制度的改革。深化農村土地徵用制度改革,加快土地使用權流轉;規范征地補償費使用,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深化農村集體資產產權改革,建立健全營運管理制度;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農村公共事業投入;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拓寬農村投資渠道;加強農村社區建設,發揮社區服務作用。
7、拓寬鎮村建設思路,加快城鎮化進程。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規劃未來的城鎮發展,結合城鎮化進程推進的實際,大力發展農民居住小區作為解決農民住房需求和土地集約利用的有效途徑,長遠規劃,分步實施。加大力度抓好城鎮建設,加快中心鎮、中心村建設步伐,鼓勵農民居住地向中心鎮、鎮中心區和中心村轉移,提高人口聚集度和城鎮化水平。
8、加強組織領導和農村民主法制建設。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加強對農村黨員幹部管理和監督;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強化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實施農村平安和諧工程;加強組織領導,切實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各職能部門要通力合作,制訂落實有效的配套措施,不斷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
如果不夠,還有 http://hi..com/runningstone/blog/item/0eef506060753346eaf8f871.html
❺ 如何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發展歷史悠久,農業和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以後出現的新情況和新的問題,傳統的生產結構和生產模式已無法順應農村經濟的發展需求。近年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新的發展,但是「三農」問題仍然突出,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還需進一步突破,協調統籌發展農村經濟任重道遠。
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相對較差。農村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需要加強扶持和整改力度,加快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一是要提高認識,增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責任感和急迫感;二是要打造重點,推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高速前進;三是要強化措施,再掀農田水利建設新高潮。
農村人口總體素質低下,發展意識不強。受傳統因素影響以及地理條件、文化水平的限制,農民的觀念還沒徹底轉變過來,接受科技能力差,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極低,基本上維持著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因此要加強對對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和農業技術的推廣,打造一批科技示範戶和專業大戶,增強農民科技意識和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能力。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大對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拓寬農業投入來源渠道,整合投資項目和支農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農村事業發展緩慢,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難。農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滿足農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為農村配備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教師可以對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努力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變。積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組織,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著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轉自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
農村缺乏活力和動力,農民增收渠道不多。全方位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助如農增收的新方式、新舉措、新思路,引導農民搞基地建設、科技示範、反季節蔬菜、特色水果、勞務開發等,以科學發展觀統攬「三農」工作,在「抓重建」和「強三農」上狠下功夫,緊緊圍繞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目標。
❻ 關於促進農民增收是若干措施政策堅持什麼方針
法律分析: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在黨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2003年各地區各部門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了解決「三農」問題的力度,抵禦住了突如其來非典疫情的嚴重沖擊,克服了多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嚴重影響,實現了農業結構穩步調整,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村改革穩步推進,農民收入穩步增加,農村社會繼續保持穩定。同時,應當清醒地看到,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中還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突出的是農民增收困難。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多年增長緩慢,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增長幅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許多純農戶的收入持續徘徊甚至下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斷擴大。農民收入長期上不去,不僅影響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響糧食生產和農產品供給;不僅制約農村經濟發展,而且制約整個國民經濟增長;不僅關系農村社會進步,而且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全黨必須從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高度,進一步增強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的緊迫感和主動性。現階段農民增收困難,是農業和農村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現實反映,也是城鄉二元結構長期積累的各種深層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農產品市場約束日益增強、農民收入來源日趨多元化的背景下,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採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經濟體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的轉變。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認真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業投入,強化對農業支持保護,力爭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盡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
❼ 農民增收的措施有哪些
(1)深化農村稅費改革。
(2)改革農業的補貼方式。加大對農民直接補貼的力度,積極探索對農民直接補貼辦法,從支持農產品數量增長轉向支持農民收入增長,逐步建立對種糧農民生產直接補貼機制,使農民收入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增加。
(3)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政府將重點支持農村節水灌溉、人畜飲水、種子種畜和鄉村道路建設等。
(4)加大扶貧開發的力度,著力抓好扶貧項目開發,幫助貧困村搞好「五通」、農田水利、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扶貧村的人、財、物投入,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使特困村農民較快增收,盡快穩定脫貧。
❽ 增收的農民增收對策
近年來,我國農民收入增幅慢,增長難,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直接影響到農民生產積極性和社會的穩定發展。如何促進農民增收,成為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本文針對制約農民增收的一些因素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農民收入的增加,直接關繫到農村經濟的大發展和廣闊農村市場需求的大升級,關繫到我國外向型經濟向內向型經濟的順利轉型,關繫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當前,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收入增加難,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如何改變這一現狀,促進農民增收,首先得從影響農民收入的因素著手。 1)農民負擔重,收益少。一方面,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雖然國家減免了農業稅,但是相應的農業成本也一並提高,比如化肥、灌溉等費用的提高,還有農村人口的增多,帶來相應的醫療、教育、養老等的收入支出也增加;另一方面,農產品需求增民緩慢,未加工或初步加工的農產品價格低,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力不夠,使得農業經濟效益低,實際收益少。
2)農民教育水平低,就業不足。我國雖越來越重視教育的發展,但在農村,基礎教育水平還比較低,農民缺乏足夠的知識來源,也更加缺少條件參與專門的技能培訓和學習,掌握和運用現代科技的能力差,很難提高相應的生活水平,只能靠傳統農業為生,無法創收。使得大量農村勞動力總量居高不下,但是就業不足。這是農民收入難以增長的深層次原因。
3)農業結構單一,政府投資力度不夠。由於農業本身生產結構單一,農產品的生產也受自然條件的限制,農產品附加價值不高,整個農業的收益基本低於其他行業。付出多,回報少,農民的積極性不高。很難吸引更多的個人、企業來進行資金和技術的投資。所以政府的適時投資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雖然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投資,但是相對取得的成效來看,投資力度不夠,依然有投資不到位,投資速度慢等現象發生。同時,相應的財政補貼也出現分配不到位,分配不公,目標性和針對性不夠強的現象,農民收入狀況沒有明顯好轉。
4)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一方面,我國當今農村缺乏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無法為新農村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影響農民就業問題的解決和收入的提高,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另外一方面,因為缺乏完整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農民的就醫、養老、保險等還沒有徹底得到解決,使得本就承擔風險能力比較弱的農村家庭收入降低。 1)減輕農民負擔。減輕農民負擔一直以來呼聲都很高,也是一項長期性工作。減輕農民負擔必須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一是從農產品生產資料出發,依靠科學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最大化的增加農產品附加值,讓農產品真正具有市場競爭力,提高農民收益。二是從政府角度出發,要規范政府行為,這是解決農民負擔過重的根本出路。對一些政府人員亂收費、亂集資、亂攤派的現象給予處罰,糾正重政績、不重法紀,弄虛作假的行為。三是加快農村稅費改革,使農村稅收徵收制度化、公開化、透明化。讓農民明確了解要交多少,合不合法,讓每份稅收的徵收都接受監督。
2)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和注重科技教育培訓。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文化素質作為支撐。要使新農村建設持續發展,每個人都要認識大力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兒個方面入手:一是保證農村義務教育的順利實施,特別是貧困地區貧困家庭的子女給予相應的幫助,完善農村教育的基礎設施和師資隊伍;二是注重農民的科技教育培訓。讓農民學習農業科技知識,接觸當代科技農業設備,有利於促進當代農業的發展,也為轉變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效率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第三,對於農村富餘勞動力,我們應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建設由政府、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的農民工培訓投入機制。外出務工,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為城市帶去活力,為社會創造財富。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帶回資金、技術和市場經濟觀念,直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只有農村富餘勞動力得到合理、正確的轉移,農民整體收入才能得到整體提高。
3)政府加大農業投資力度,調整農村經濟結構。不論如何減輕負擔,如果不能創收,農民的生活水平還是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善,所以,筆者認為,政府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力度,注入新的科學技術和資本,轉變農村單一經濟結構才是增加農民收入最有效的措施。
首先,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比如,農田,水利,適路、安全飲水、供電、沼氣、垃圾和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支持水利基礎建設,重點治理江河湖庫;改造農田,努力擴大有效灌溉面積;完善交通和通訊設備,鼓勵民間投資,通過民間投資來帶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也只有改善農村生活條件的基礎才能最大化的保障農民生活水平。
其次,政府應引導和支持農業結構的調整。政府應引導將單一的農業經濟結構向多元化、向二、三產業多種經營方式轉變。鼓勵發展效益農業,鼓勵生產優質、暢銷農產品,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增加農民收入。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提高農業的產業化、專門化,結合地區優勢,將有優勢的項目做大做強,優化農產品品質,優化區域布局和發展精深加工的農業企業,使得農業不再是單一的結構,走向市場化、多元化。
再次,政府的資金投入中應包括用於支持農業技術開發、推廣和人才培訓的費用。為農民帶去新的技術和知識,鼓勵創新,發展當代農業和特色農業,讓農民切實掌握到真正致富的本領,對於發展特色農業的個人、企業,給予適當補貼和政策扶持。政府為農村經濟發展做好堅強的後盾支持。
4)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當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還存在保障水平低、資金管理不完善、缺乏規范性和覆蓋面小等問題首先,要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修繕「以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政策扶持」的籌集原則,將主輔力度適當調整。其次,要建立較高層次的基金管理中心,組建一支擁有專業技能的基金管理隊伍,由其進行科學管理使基金達到最大程度的增值。然後,建立健全養老保險的監督機制,確保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收繳、支付、運營的規范性,防範社會保險基金的風險。最後,最大化的擴大農村社會保障的覆蓋面,盡量完善每個保障項目,使農民真正有所依,有所靠。對特別貧困地區,國家給與政策扶持和社會救濟等方式,來保障民生。
總之,促進農民增收,單靠農民自身的發展,空間有限,資金不足,信息不暢,觀念落後,農民收入很難真正意義上實現增長,還是需要靠政府政策的支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政策,向農村注入新活力,拉動農村經濟快速增長,提高經濟效益,使農村,農民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共同富裕。 通過集約化而形成的規模農業在增收環節更依賴於整體經營水平,陽光喬規模農業服務平台在對全國范圍內的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規模農業服務中遇到的各種案例比較能夠說明問題,綜合的經營能力是規模農業增收的關鍵,因此,規模農業如何經營是幾乎全部的合作社都面臨的問題。
❾ 有什麼辦法能讓農民快速增加收入
快速增加收入是不可能的,只有在適時幫扶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農民致富,如發展相關的農業產業,加大對農產品的補貼力度,發展農村旅遊產業等等。
❿ 如何促進群眾增收
促進農民增收要找准著力點
第一, 利用區域特色,發揮當地優勢,促進農民增收。
鄉鎮黨委、政府處在新農村建設第一線,任務繁重。只有對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緊密結合本地實際,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只有把握區域特色,謀劃當地發展方向。還要充分考慮當地條件,確定發展思路。不好高騖遠,不急於求成。多作調查研究,集思廣益,多聽取廣大農民的建議,找准當地促進農民增收的著力點,發揮當地優勢,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鼓勵和引導農民增收。
第二, 注重經濟發展,找准產業支撐,促進農民增收。
由於農村地域各異,條件不同,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更是各有千秋。各鄉鎮應找准符合當地發展的產業,符合農民意願發展的產業,不可「學樣板、套模式」,更不能「麻雀跟雁飛」。只有找准自己的產業,下大力氣為這些產業做好扶持工作,從基礎設施建設、生產過程管理、市場營銷幾個重點方面做起,讓農民創業有方向,增收有路子,致富有奔頭。
第三, 鼓勵和培育龍頭企業,吸納農村富餘勞力,促進農民增收。
發展農村經濟,各個鄉鎮各有優勢,各不相同。但共同的都需要有龍頭企業的帶動。無論是工業型的鄉鎮,或者是農業種植型的鄉鎮、水產養殖型的鄉鎮,還是蔬菜栽培型的鄉鎮,都離不開企業的帶動。因而,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村經濟的必由之路。農村企業的加快發展,拉動了農業產業化,推進了農村工業化,使農民就地轉化為工人。不但解決了農村富餘勞力轉移的問題,而且使他們有了可觀的工資收入,關鍵是促進了農民收入來源的多途徑增長和快速增長。
促進農民增收要落實措施注重實效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農民增收的問題,連續幾年出台了《關於促進農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見》,今年又對新農村建設出台了許多扶持政策。這些好的政策需要落到實處。我們要把認真落實這些政策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我市農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貫徹到平常工作之中。
一是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環境。新農村建設首先要生產發展,生產發展必須加大投入。要鼓勵和吸引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外來資本投入農業發展和農村二、三產業。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環境,「市、縣要支持,重點在鄉鎮」。市、縣支持,主要從放寬准入、融通資金方面。重點在鄉鎮,就要依靠鄉鎮黨委、政府引導和激勵農民創業,為農民構築創業載體。有工業優勢的,可整合資源,建設工業集中區,形成企業集聚效應。有種植業優勢的,可引導農民加快土地流轉,形成發展種植業的規模效應。有水產養殖優勢的,可引導成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扭轉過去「光有組織,沒有合作」的現象,形成規模化、合作化的市場效應。
二是注重農民增收的實際效果。農民增收,已經從前幾年的減免增收轉到現在的收益增收,「多予、少取、放活」,現在的重點應該是「放活」了。結合全市農村發展的情況,為了加快農民增收,應該怎樣放活呢?首先,應該從土地經營方式上放活。農村的現行狀況是「家家有田」,但是我們要打破「家家種田」的局面,大力引導土地使用權的流轉,通過簽訂合同,讓種田能手「租賃承包」大面積土地,實行規模化、機械化種植。讓更多的勞力從事二、三產業,也就是常說的「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其次,應從金融環境上放活。農民從事二、三產業沒有資本是不行的,而靠農民原來種田的收益是無法辦到的。城市有許多方式的抵押貸款,農村也應創新金融扶持方式,為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民緩解資金困難,相信農民也是講信用的,他們會利用有限的資金做出更大的事業。
三是創新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農民增收,也要創新增收途徑。在挖掘當地資源潛力上多下功夫,當塗縣園藝村今年創辦的幾十戶「農家樂」,在當地「桃花節」、鮮桃「採摘節」期間,農民就增加了幾十萬元的收入。佳山鄉、霍里鎮的花卉苗圃業,發展相當迅速,為當地農民增收開辟了新的道路。大公圩的螃蟹從去年開始打入了香港市場,價格得到了成倍增長,養螃蟹的農民又看到了新的希望。博望鎮的機床這幾年來通過拓展國際市場,不僅銷量上升,而且附加值大大增加,企業利潤高了,在廠就業的農民職工收入也隨之增加了。還有許多農民增收的新方法、新途徑等著我們去發現、去開拓。只有農民增收了,農民富裕了,新農村建設的希望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