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古詩創作的方法和技巧

古詩創作的方法和技巧

發布時間:2022-03-14 13:23:47

A. 詩歌的創作方法

第一:詩歌的題目詩歌的題目一般是整首詩歌的靈魂,需要仔細提煉.也可以是詩歌內在的主線,類似小說的主體思想.當然,詩歌的題目也可以是一個簡單的代號而已,那是對於詩歌內容相對比較豐富的而言,在這里,並不提倡把詩歌的題目代號化.

  • B. 古詩的寫作手法

    閑來無趣賦新詩,筆墨縈懷欲語遲。

    長向書中尋錦句,人間風月兩相知。

    上一篇,情書闡述了寫詩詞如何立意,如果說意境是詩詞的靈魂,那麼藝術手法便是它的軀體。詩詞就如同人一般,深邃的內涵加上華美的外表,自然會更加引人注目。

    情書下面就簡單介紹幾種創作詩詞常用的藝術手法:

    一、直抒胸臆

    不需要鋪墊和渲染,直白的表達情感,這種方式應當是初學者最常用的。它的優點在於簡單明了,不繞彎子,淺顯易懂。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過於直白,缺乏藝術感,讀之無味。在某些特定的情景,這種表現手法卻有它的獨到之處,運用得當,也能為詩詞增彩。比如大家熟悉的那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雖然直白,但卻寫出了雄渾的氣勢,也不失為好句。

    二、借景抒情

    詩人喜歡將情感寄託於景象,溫婉含蓄的表達心中所想。稍微有點詩詞文學功底的人都會這種手法。它的優劣在於你所選擇的意象和要表達的情感是否得當。比如李白那句「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楊花」落盡點明了時間,「子規」啼,不如歸,離別之意躍然於紙上。

    三、托物言志

    古代詩人大多壯志難酬,仕途顯赫的太少。都說文人自帶三分傲骨,不為五斗米折腰,他們在表達志向的時候也比較委婉,善於藉助外物的特性烘托自身的理想或志向。詩詞創作者我可以借鑒這類方法,比如那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詩人借用了石灰的特質,以物喻人,不畏艱辛,清清白白。

    四、動靜結合

    有一定詩詞積累,創作嫻熟的人,慣用這類手法。以靜襯動,以動襯靜,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它最大的優點便是能激發讀者無窮想像,生動有趣的點綴情感。比如那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就是典型的以靜寫動,寂靜的空山,遠處傳來人說話的聲音,描繪的很清晰形象。又比如那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動襯靜。月光灑向山林,鳥兒驚醒,這應該是一幅多麼寧靜的畫面。學會這類表現手法,會為你的詩詞增色不少。

    五、虛實結合

    世間情感無非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怎樣將情感在詩句中完美的呈現?必須要學會以實襯虛,以虛寫實的技巧。「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句詞就用了以虛襯實的手法,以樂景寫哀,更顯其哀。又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將「愁」化為具體的意象「江水」,滔滔不絕,連綿不斷,更顯得愁思婉轉。

    六、妙用問答

    自問自答或者問而不答,都會留給讀者遐想的空間。「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句詩就巧妙的運用了問答形式,上句設問,下句應答,搭配的十分巧妙。用心的讀者不難看出,這句詩還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春風」比作「剪刀」,正好呼應了前句的提問。所以說好的詩句通常都不止採用單一的手法,都是融會貫通,交相輝映。一個好的詩人,也應當熟悉運用這類手法。

    七、一語雙關

    這個手法特別巧妙,通常運用諧音字來表達,別有一番風味。比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詩中「晴」字同音「情」,讀者便會不由自主的聯想。這類手法比較難以掌控,構思有一定的難度。

    八、巧用誇張

    詩詞需要一些張力,誇張並不是所謂的誇誇其談,需要張弛有度。「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採用誇張的手法,渲染出愁思連綿不絕。

    九、巧用對比

    把兩種相對的事物進行比較,讓形象更加鮮明,加強意象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句詩就是採用對比的手法,突出梅花的超凡脫俗。

    十、白描

    白描是情書特別欣賞的一種表現手法。用最樸素的字詞勾勒出一幅美麗的畫面,不加修飾,看似平凡卻意境深遠。其實詩詞創作切忌用生僻字,讀起來拗口,讀者很難理解作者的心意。例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用最簡單的字詞卻勾勒出這么形象的意境。

    當然,詩詞的表現手法還有很多,比如化用典故、開門見山、首尾呼應等等。要想寫好詩詞,會這些技巧還遠遠不夠,下一篇情書再來陪大家聊聊詩詞創作中的煉字技巧,也就是所謂的「詩眼」,持續更新中~

    C. 古詩詞創作技巧

    直抒胸臆和含蓄委婉
    直抒胸臆也稱直接抒情,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結尾:「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就直截了當地抒發了詩人甘願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高尚節操。
    含蓄委婉是不把自己的意思直接說出來,而是採用婉曲、象徵、比擬、隱語、用典等手段間接地表現出來的一種抒情方式。古詩經常把要抒發的情感,要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所描繪的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結尾:「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將依依惜別之情寓於帆影、碧空和長江流水的景物中了。

    景與情
    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出現在詩歌里,有種種不同的情況,最常見的是先景後情,情因景生,即觸景生情。如杜甫的《旅夜書懷》,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不少的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似乎已成常規,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也有一些詩是先情後景。還有一些詩,看上去完全寫景,而實際上景物裡面蘊含著詩人的感情,「一切景語皆情語」[《人間詞話》(王國維)]。以上這些都屬寓情於景。一般情況下,有什麼樣的景,就生什麼樣的情,如樂景生樂情,哀景生哀情。但有時,觸景生情,生出的情與客觀的景截然相反,這種情況叫情景相異。古詩中以樂景寫哀情較為常見,以哀景寫樂情比較少見。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以樂景寫哀情。古詩中以樂景寫哀情的名句還有「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等。

    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的三種表現手法。賦是直陳其事;比是打比方;興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賦、比、興三者各有特點,又相輔相成。交待事實,直抒胸臆,以賦為佳。變抽象為形象,比興為優。
    施肩吾的《夜笛詞》「皎潔西樓月未斜,笛聲寥亮入東家。卻令燈下裁衣婦,誤剪同心一半花」,用賦的手法寫成,言東家婦聞笛而生思親之情,誤剪同心之花,別開生面。還有古詩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動人佳句,「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含蓄之句,「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精警之句,均用賦的手法寫成。
    比喻的手法在詩歌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運用比喻,能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能把陌生的東西變成人們熟悉的東西;有創造優美的意境,產生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的作用。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運用比喻,把無形的音樂描寫得形象鮮明,栩栩傳神,彷彿就在眼前。
    興是藉助其它事物作為詩歌的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興同詩歌的內容有一定的聯系。如《氓》的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和第四章開頭兩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運用了興的手法。前者既隱喻女主人公的貌美,又暗指女主人公的痴情;後者桑葉由嫩綠變為枯黃,既隱喻女主人公青春不再,又暗指「士貳其行,二三其德」。興經常有統攝下文,提綱撮要的作用。
    要注意,比和興經常結合在一起使用。運用比興手法,能加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詩的韻味和形象感染力。

    動與靜
    自然界的事物,有的動,有的靜;有時動,有時靜。詩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當然當動則動,當靜則靜。一首詩,動靜結合得和諧、完美,會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反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首二句寫,空山幽谷,只聞人語,不見人行。是靜中寓動,以動寫靜。後二句寫,林深杳冥,夕陽余輝反照,倏忽遠去。是動中寓靜,愈見其靜。而這一切,正是詩人幽寂情懷的寫照。再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前二句寫靜,靜得寂寥,靜得凄涼。後二句寫動,卻以動襯靜,更映現出深山的幽靜。又如蘇舜欽的《淮中夜泊犢頭》:「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前兩句寫白天行舟所見,是動中見靜,以靜寫動;後兩句是「晚泊犢頭」所見,是靜中見動,以動寫靜。

    烘 托
    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像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有以下幾種類型:①人烘託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②物烘托物。如《旅夜書懷》中「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句以星光遙掛如垂來烘托平野的茫無際涯,用月光似奔涌傾瀉來烘託大江的浩瀚渺茫。又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句以鬧襯靜。③物烘託人。如李清照詞《醉花陰》中「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用重陽佳節這天室內外的景物來烘托此刻人物的心情。物烘託人的寫法在古詩中被普通運用。

    虛 實
    這是古人論文章常用的概念。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為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採用虛實相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的結構更緊湊,形象更鮮明,並可使作品的容量增加。比如《望廬山瀑布》,前三句描寫眼前所見,是實寫;第四句「疑是銀河落九天」,以銀河來比擬廬山瀑布,為虛寫。再如姜夔《點絳唇》一詞,「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前面句子實寫,最後一句「殘柳參差舞」虛寫。又如《林黛玉進賈府》中,陸續介紹了賈府中幾乎所有的主要人物。賈母、王熙鳳、賈寶玉等登場亮相,為實寫;賈赦、賈政等沒出場,為虛寫。

    反 襯
    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的手法叫襯托。從反面來襯托就叫反襯。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是一首妙用反襯的好詞。作者用全詞三分之二以上的筆墨,極力渲染元夕熱鬧的景象,但目的不在寫景,也不在抒情,而是為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而這個人,正是受到朝庭冷落,不肯趨炎附勢,不願與投降派同流合污的詩人自己。再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前三句極力鋪排、渲染,正是為了反襯最後一句「只今惟有鷓鴣飛」的凄涼景象。弔古之情傷今之感,雖不著一字,卻表現得十分深刻。又如杜甫的《旅夜書懷》中「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句所描繪的遼闊雄奇的景象正是為了反襯詩人顛沛流離,孤苦伶仃的形象,「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天地如此之大,竟無詩人容身之地。類似的例子還有杜甫的《登岳陽樓》,柳宗元的《江雪》等。

    用 典
    即在詩文中引用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以及經史子集、民謠、俗諺中的語句或事實的一種手法。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比如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其中的「後庭花」,即陳後主所作的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曲。用這個典故,意在諷刺晚唐官僚貴族沉湎於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將使歷史重演,唐朝走向滅亡。辛棄疾更是用典的高手,他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佛狸、廉頗等五人的五個典故,他藉助這些典故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設 想
    想像,是詩歌表現手法的一個方面。在一定意義上說,沒有想像就沒有詩。在古詩中,有時作者會對自己並不知曉的異地的情況或未來的情況加以描繪,這種手法就是設想。運用設想手法,可使詩歌意境開闊,別具情味,並使作者的感情更深刻地表達出來。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鬢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詩的前六句寫遠地妻兒在月夜的情景。不說自己看月憶妻,卻說妻子看月憶已。不說自己看月憶兒女,偏說兒女尚不知看月憶自己。這樣寫,更能表達出情之深,愛之堅。又如柳永的《雨霖鈴》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完全是設想之詞。這種設想,既增強了環境的氛圍和色調,又把「多情自古傷離別」的主題渲染得更加深刻。

    對 比
    對比,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兩種相反的情況,寫在一首詩里,以便相互對照的一種修辭手法。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正確與錯誤,光明與黑暗,堅強與脆弱……凡事一比,妍媸立見,涇渭分明,這就省去了許多筆墨。對比,既可縱比,現在和過去相比;又可橫比,兩地或兩種事物相比。如杜荀鶴的《再經胡城縣》:「去歲曾經到縣城,縣民無口不怨聲。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一方面是人民含冤無處申訴,一方面是惡人越來越富貴。這就有力地揭露了封建政權的本質,喊出了被壓迫人民的心聲,再如歐陽修的《生查子》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上闋寫歡愉,下闋寫愁苦,對比鮮明:景物依舊,人事已非。

    誇 張
    誇張是在客觀實際的基礎上,對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故意加以擴大或縮小的描寫的一種藝術手法。它可以使詩歌的語言形象化,創造出驚人的意境和闊大的氣勢,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運用了誇張手法,使其詩閃耀出璀璨的藝術光輝。王之渙為了強調關外的荒涼,在《涼州詞》中也採用了誇張手法,「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縮小誇張的例子有「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等。

    雙 關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里,利用語音或語義,使某詞具有雙種意義,這種修辭手法叫雙關。它的特點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此是手段,指彼是目的。恰當地運用雙關,可以使語言精練,情趣橫生;可以形象地刻畫人物的心理,鮮明地表現人物的性格。雙關可分兩種:一種是語義相關,一種是諧音相關。例如毛澤東的《七律·送瘟神》:「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句中的「瘟君」指「瘟神」,更指「血吸蟲」,這是語義相關。又如「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荊州麥熟繭成蛾,繰絲憶君頭緒多」,這幾句中的「清白」、「晴」、「絲」都屬諧音相關。常用的諧音雙關字,還有「蓮」雙關「憐」,「仁」雙關「人」,「藕」雙關「偶」等等。

    D. 寫詩有什麼技巧

    寫作古詩的方法技巧

    一、注意古體詩的韻

    古體詩既可以押平聲韻,又可以押仄聲韻。在仄聲韻當中,還要區別上聲韻、去聲韻、入聲韻;一般地說,不同聲調是不可以押韻的。 古體詩用韻,比律詩稍寬;一韻獨用固然可以,兩個以上的韻通用也行。但是,所謂通用也不是隨便亂來的;必須是鄰韻才能通用。

    二、作柏梁體

    作柏梁體詩必須句句押韻。

    有一種七言古詩是每句押韻的,稱為柏梁體。據說漢武帝建築柏梁台,與羣臣聯句賦詩,句句用韻,所以這種詩稱為柏梁體。

    其實鮑照以前的七言詩(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韻的,古代並且另有一種隔句用韻的七言詩。等到南北朝以後,七言詩變為隔句用韻了,句句用韻的七言詩才變了特殊的詩體。

    三、作雜言詩

    古體詩有雜言的一體。雜言,也就是長短句,從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隨意變化。不過,篇中多數句子還是七言,所以雜言算是七言古詩。

    雜言詩由於句子的長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給人一種奔放排奡的感覺。最擅長雜言詩的詩人是李白,他在詩中兼用散文的語法,更加令人感覺到,這是跟一般五七言古詩完全不同的一種詩體。

    四、入律的古風

    這種仄韻與平韻的交替,四句一換韻。

    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分別非常明顯了。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古體詩都和近體詩迥然不同的。上文說過,律詩產生以後,詩人們即使寫古體詩,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律詩的影響。

    有些詩人在寫古體詩是還注意粘對(只管第二字,不管第四字),另有一些詩人,不但不避律句,而且還喜歡用律句。這種情況,在七言古風中更為突出。

    (4)古詩創作的方法和技巧擴展閱讀:

    古體詩的用韻:

    1.全首詩可以用一個平聲韻或仄聲韻,有可隨意轉為其他的。

    2.一首詩中每句都可以用韻,用於韻腳的字可以重復。

    3.詩中用韻不限定在偶數句子上,奇數句也可以用韻。

    4.詩中可以用鄰韻和上去聲通押。

    5.允許散文化的句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體詩

    E. 詩歌創作技巧

    詩歌創作技巧:
    1、生動傳神
    詩歌感情的表達往往藉助具體的形象,詩歌形象是融注了詩人情感的形象,稱為意象。意即情感,象為形象。生活中的形象一旦入詩,就已經染上了詩人心中要表達的情感,一切景語皆情語。
    例如王維的《觀獵》: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詩中的「疾」寫出了獵鷹發現獵物迅疾俯沖的敏捷,「輕」寫出了將軍縱馬馳騁的雄姿。天上地上互為呼應,傳神地描繪出從發現獵物到追捕獵物的過程。全詩藉此塑造了一個豪放瀟灑、英姿颯爽、武藝不凡的狩獵的將軍的形象。
    2、優美意境
    意,指意脈,即思想感情的脈絡;境,指境象,即意脈貫注的對象。意境合稱,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結合產生的一種境界。也就是說,詩人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景象融為一體,通過藝術手段描繪出來,構成一種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讀者可以從有限感知無限,得到一種韻味無窮的美感。
    古代詩歌的意境特點主要有:1、慷慨豪壯,雄奇奔放《觀滄海》2、蒼涼沉鬱,感慨深沉《登高》3、清新優美,閑適愉悅《詠柳》4、凄涼冷落,失意感傷《雨霖鈴》5、閑逸淡泊,曠達超脫《過故人庄》
    現代詩歌同樣講求意境的創造,意境優美,韻律和諧的現代詩歌同樣令人陶醉。例如流沙河的《就是那一隻蟋蟀》:
    就是那一隻蟋蟀在你的記憶里唱歌在我的記憶里唱歌唱童年的驚喜唱中年的寂寞想起雕竹做籠想起呼燈籬落想起月餅想起桂花想起滿腹珍珠的石榴果想起故園飛黃葉想起野塘剩殘荷想起雁南飛想起田間一堆堆的草垛想起媽媽喚我們去加衣裳想起歲月偷偷流去許多許多……
    這一幅幅生動畫面,把詩人的懷舊之情、鄉戀之情、盼歸之情表現得含蓄深切,讀來餘味無窮,頗受感染。
    3、內容深刻
    不要以為句子分行排列、語句押韻的文字就是詩歌。詩歌要感情真摯飽滿,要有深刻的思想內涵,要發人深省,感人至深,耐人尋味,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和思想的啟迪。如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將進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都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澎湃激越的情感,給人以多方面震撼和感染。
    寫作詩歌,要想獲得高分,必須要在思想感情的表達方面用心。既要激情飽滿,又要思想深刻,有鮮明的觀點或深刻的思想意蘊,使既富於情懷的感染,又詩歌富於哲理的啟迪。例如舒婷的《也許》也許——答一位作者的寂寞也許我們的心事總是沒有讀者也許路開始已錯結果還是錯也許我們點起一個個燈籠又被大風一個個吹滅也許燃盡生命燭照黑暗身邊卻沒有取暖之火也許淚水流盡土地更加肥沃也許我們歌唱太陽也被太陽歌唱著也許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也許為一切苦難疾呼對個人的不幸只好沉默也許由於不可抗拒的召喚我們沒有其它選擇
    詩中情感深沉凝重,思想深刻,語言有時直白,有時富有形象感,二者相互映襯,給人以多方面的啟迪。
    4、凝煉集中
    詩歌是文學藝術的驕子,高度凝煉、概括性強。要講求以少勝多,有以一當十的概括力。這就是以瞬間表現永恆,以有限傳達無限,以盡可能簡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思想內容。如毛澤東的《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十四個字,就把紅軍戰士萬里轉戰、艱苦卓絕的戰斗生活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表現了出來。又如,艾青的《盼望》:
    「一個海員說,/他最喜歡的是起錨所激起的那/一片潔白的浪花……/一個海員說,/最使他高興的是拋錨所發出的/那一陣鐵鏈的喧嘩……」
    艾青一貫強調詩歌的語言應富有啟示性。他的《詩論》有雲:「啟示的語言,以最平凡的外形,蘊蓄著深刻的真理。」他的許多歌唱平凡的真理的短詩,大都是「以最平凡的外形」抒寫他對社會和人生的真知灼見,語言都富有啟示性。《盼望》一詩也是如此。詩中描述海員的兩種「盼望」,實際上是對新中國海員樂觀、豪邁的性格和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的贊揚。因為對於海員來說,「盼望出發」就是企盼與驚濤駭浪作斗爭,「盼望到達」就是期待與嚮往勝利地到達目的地。沒有出發,就無所謂到達;沒有戰斗,也就談不上勝利。因此,海員們的兩種盼望正是表達了對戰斗與勝利的渴望。推而廣之,出發與到達——戰斗與勝利,豈只是海員們的兩種盼望?每一個革命者在人生的征途上不也常常在腦海里涌現這兩種盼望么?船在海上,會不停地遇到風浪:人在世上,會不斷地碰到困難。一個真正的革命戰士,就應該象英雄的海員那樣,對困難的回答是戰斗,對戰斗的回答是勝利。這就是《盼望》一詩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F. 古詩按創作方法和時間怎麼分(急)

    詩歌按時代分古體詩、近體詩(律詩、絕句)和新詩。按表達方式分敘事詩和抒情詩。按內容分田園詩、山水詩、科學詩、詠物詩。

    G. 學好古詩詞的方法和技巧

    之前我家孩子做了個走進小古文,還有一個閱讀的,現在孩子對古詩文這些都是還不錯的,至少沒有說看不進去了,現在做古詩題目還挺好的

    H. 古詩的寫作方法有哪些

    一、表達方式:
    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襯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語皆情語等。
    二、表達技巧:二、表達技巧:
    (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
    寓情於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離愁別恨。
    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如唐代謝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下面兩首詞都是情與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漁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當時范仲淹被派經略延安,鎮守邊陲,防禦西夏。這首詞是他切身的體會。時間是秋天,地點是塞下,具體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將軍和征夫。他們離家萬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飛,聽到悲哀的笳聲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飲濁酒,愁不能寐。詞中所寫的悲涼凄愴的景象,充分配合當時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讀者體會到這些在邊疆衛戍的人的情懷。
    另看一首寫樂景的詞:
    風入松(題酒肆) (宋)俞國寶:一春長費買花錢,日日醉湖邊。玉驄慣識西湖路,驕嘶過、沽酒樓前。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里鞦韆。暖風十里麗人天,花壓鬢雲偏。畫船載得春歸去,余情付、湖水湖煙。明日重扶殘醉,來尋陌上花鈿。
    這里寫春光明媚時,在杏花和綠楊中,遊玩的人帶了坐船游,飲酒,歌舞。使讀者充分感覺到春遊的愉喜。
    現在看下面這首七絕《題金陵圖》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吳;東晉、宋,齊、梁、陳。這六個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時間短暫。六朝以奢侈豪華著名。到唐朝時,六朝已經過去,其豪華已衰敗,因此唐朝詩人到南京弔古,總是為六朝哀傷感慨。詩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叢生,眼前一片荒涼衰敗的景象,想到六代豪華已似夢幻一樣過去,十分傷感。但是當他來到台城,看見春光明媚,柳絮飛舞,煙籠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舊這樣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榮華—去不復返,另有一番哀傷。因此這首簡短的詩,兼用情景陪襯與情景反襯這兩種手法來寫。這樣二者並用,加強了詩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虛實相生或虛實結合。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書上所言,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
    首先,介紹一下詩歌中的「虛」。
    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像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畫同理,詩歌借鑒了中國畫的這種方法。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
    1、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藉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仙境就是一個虛象。詩雲:「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圖景的美好反襯出現實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句中「故國」的「雕欄玉砌」存在,但此時並不在眼前,也是虛象。作者將「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雲:「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這一史實。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故也是虛景。
    3、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例如柳永《雨霖鈴》中雲:「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的別後的景物: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在《西廂記·長亭送別》中崔鶯鶯送別張生唱詞很多是設想的未來之境。今夜中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再看看詩歌中的「實」。
    在中國畫中,實是指圖畫中筆畫細致豐富的地方。而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黑暗現實;《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闕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的形勢;《雨霖鈴》中上闕所寫的兩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
    「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
    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詩人的離愁別恨。
    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如唐代謝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下面兩首詞都是情與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漁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當時范仲淹被派經略延安,鎮守邊陲,防禦西夏。這首詞是他切身的體會。時間是秋天,地點是塞下,具體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將軍和征夫。他們離家萬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飛,聽到悲哀的笳聲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飲濁酒,愁不能寐。詞中所寫的悲涼凄愴的景象,充分配合當時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讀者體會到這些在邊疆衛戍的人的情懷。
    另看一首寫樂景的詞:
    風入松(題酒肆) (宋)俞國寶:一春長費買花錢,日日醉湖邊。玉驄慣識西湖路,驕嘶過、沽酒樓前。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里鞦韆。暖風十里麗人天,花壓鬢雲偏。畫船載得春歸去,余情付、湖水湖煙。明日重扶殘醉,來尋陌上花鈿。
    這里寫春光明媚時,在杏花和綠楊中,遊玩的人帶了坐船游,飲酒,歌舞。使讀者充分感覺到春遊的愉喜。
    現在看下面這首七絕《題金陵圖》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吳;東晉、宋,齊、梁、陳。這六個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時間短暫。六朝以奢侈豪華著名。到唐朝時,六朝已經過去,其豪華已衰敗,因此唐朝詩人到南京弔古,總是為六朝哀傷感慨。詩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叢生,眼前一片荒涼衰敗的景象,想到六代豪華已似夢幻一樣過去,十分傷感。但是當他來到台城,看見春光明媚,柳絮飛舞,煙籠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舊這樣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榮華—去不復返,另有一番哀傷。因此這首簡短的詩,兼用情景陪襯與情景反襯這兩種手法來寫。這樣二者並用,加強了詩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虛實相生或虛實結合。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書上所言,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
    首先,介紹一下詩歌中的「虛」。
    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像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畫同理,詩歌借鑒了中國畫的這種方法。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
    1、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藉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仙境就是一個虛象。詩雲:「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圖景的美好反襯出現實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句中「故國」的「雕欄玉砌」存在,但此時並不在眼前,也是虛象。作者將「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雲:「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這一史實。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故也是虛景。
    3、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例如柳永《雨霖鈴》中雲:「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的別後的景物: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在《西廂記·長亭送別》中崔鶯鶯送別張生唱詞很多是設想的未來之境。今夜中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再看看詩歌中的「實」。
    在中國畫中,實是指圖畫中筆畫細致豐富的地方。而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黑暗現實;《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闕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的形勢;《雨霖鈴》中上闕所寫的兩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
    「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
    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實虛。通過設「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
    三、修辭方式法:"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象徵"寄寓寄託)
    (一)烘托:本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人烘託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物烘託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託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的心情。
    (二)聯想和想像: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採用。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像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嚮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時不識月,呼著白玉盤」「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都是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相結合的神來之筆。
    (三)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等,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四)比喻象徵: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如唐代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巧借新婦拜見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滿希望的心理,寫自己應試前緊張而又希望得到賞識的心態。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早春新葉萌發,詩人在一陣驚喜中忽發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雙靈巧的手,擺弄那富有靈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細葉的吧!比喻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了,情感更濃郁了。如果通篇貫穿著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徵。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鵬、天馬、雄劍及高山大河,來寄託他的理想,象徵他的才能;喜歡選取高潔美好的事物如明月、鳳凰、松柏、美人等,來象徵報的人品節操;又常選取遭摧殘、受拘羈的人物事件來比喻他的經歷和處境。
    (五) 誇張:即故意地對事物進行誇大或縮小的描寫,藉以表達詩人異乎尋常的情感。合理的誇張雖不符合事理,卻符合情理。在浪漫主義詩歌中,誇張的手法隨處可見。如「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李白《俠客行》)以五嶽為輕來誇張俠客然諾之重;「輕言托朋友,面對九凝峰。」(李白《箜篌謠》)用山峰來誇張朋友之間的隔膜與猜疑。
    古詩詞中還常用對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雙關、比擬等用法,特點、作用類似於一般文章中運用的辭格,此不再贅述。另外,古詩中常見的一些「藝術辯證」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時,常把遠與近、動與靜、聲與色、實與虛等相結合,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

    I. 如何創作古詩

    詩詞創作很簡單,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難。以我個人的學習經歷為例,一共有如下要點:
    古詩創作:
    1:掌握格律。古詩的格律很重要,分為七言、五言(一句話7個字和一句話5個字)以及律詩、決絕(一共8句話和一共4句話,一個逗號為一句)。
    2:注意韻腳。古詩創作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押韻。雙數句子末尾及開頭第一句必須押韻,押韻及每一句最後一個字的韻母必須相同(這種說法不算太准確,因為有些韻母不完全相同,比如hen和hun也是同一個韻腳,但韻母卻不同。詳細分類請參考網路。)
    3:虛實相對。虛對虛,實對實。及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顏色對顏色……諸如此類。不過,這一條不需要太刻意去遵守,如果有比較好的構思,虛實不相對也是可以的。
    古詞創作:
    1:選擇詞牌。不同的詞牌有不同的格律,寫作之前務必先選擇一個詞牌,如「醉花陰」。
    2:按照詞牌的格律填寫。每一句的字數,必須和詞牌相同,韻腳也必須按照詞牌的要求填寫。
    3:填寫規律。初學者建議直接選擇一首古人的詞,然後自己分析那一句的韻尾是相同的。如李清照的《醉花陰》上闋只有1、2、5句韻腳相同,韻母都是ou。然後在填寫的過程中,只要按照此法填寫,一般就不會出錯。
    以上均為個人經驗,不屬於正規模式。但是個人認為,詩詞之屬條框甚是復雜,如果樓主只是想大概抒發胸臆,並非想深入研究,只要依照我所說的方式去練習即可。
    以上均為肉打,如有不正確的地方,請諸位高手多多指教……TAT,樓主如果真的很喜歡詩詞,可以HI我,大家共同討論,相互學習,以求進益~O(∩_∩)O~

    J. 初學者如何進行古詩詞創作

    很多中學生在學習了古典詩詞之後,也禁不住手癢癢的,想大顯身手,於是乎,打油詩,順口溜,大白話應運而生,那麼中學生怎樣才能盡快進入創作詩歌的軌道,根據自身的經驗,談一點粗淺的體會: 一,熱愛古典詩詞。
    熱愛古典詩詞,這句話挺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那些讀了幾首古詩就想創作的人,無論如何使寫不出好作品的,真正的古典詩詞愛好者,他心裡想的是古詩,口裡頌的是古詩,面對大好河山,他滿眼是詩歌,他的身上流淌著古詩的血液,他的愛好,他的情操無不浸染著古詩古韻。
    二。以學促寫。
    熟悉古典詩歌的寫法,學習時注意分類,比如山水詩,愛國詩,愛情詩,友情詩,征戰詩等,注意收集整理特殊的意象。比如對於意象,要同類使用,柳是表達相思的,而且和戰爭關聯,紅豆也是表達相思的,但不和戰爭關聯,常和愛情友情相連。孤雁,燕子看起來比較相似,但運用起來,孤雁常喻人,表現孤獨寂寞失落之情。而燕子則表達美好的春光,有惜春之情。所以,意象使用也是很有講究的。我們只有多學習,多積累,才可以寫出有豐富內涵的詩歌。
    三。創作要厚積薄發。
    我們寫文章要厚積薄發,其實寫詩何嘗不是這樣?杜甫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李白的詩詞和他的足跡密不可分,我們青年人一定要多讀古詩詞,熟記名篇名句,多到大自然中走走,多到勞動者中走走,多去參加豐富多彩的實踐生活,這樣也出的是個才有底蘊,才有靈氣,才接地氣。
    四。學習格律。
    初學創作最怕的是格律,激情四射,出口成章,自認為自己的詩歌氣勢磅礴或溫婉可愛,可是讓行家一看,不禁搖頭,原因是格律不合。經行家按照格律修改一番,才發現格律原來不僅是要求聲韻,而且是錘煉字詞的過程。但讓自己寫,格律著實難掌握。怎麼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套」。熟記兩首典型的律詩,依照他的平仄修改自己的詩歌,修改到自認為差不多的時候,然後找行家幫助修改,行家才會根據實際情況告訴你一些特殊的情形這樣進步才能更快。對於填詞,同樣的道理,填完之後,拿一首詞牌的典型題目,對應它的平仄比對自己的平仄,試著修改。直至滿意。
    學習古詩創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正如賈島的「推敲」,正如杜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只有長期的堅持努力,才有點滴的收獲。

    閱讀全文

    與古詩創作的方法和技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真假海螺肉的鑒別方法 瀏覽:770
    鬍子有點黃用什麼方法洗 瀏覽:245
    安卓手機亮屏時間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58
    激光筆的使用方法 瀏覽:625
    架接果樹方法視頻 瀏覽:685
    名師閱讀教學方法 瀏覽:759
    長發快速剪發方法視頻 瀏覽:74
    銅絲球連接方法 瀏覽:42
    駁口金油使用方法 瀏覽:858
    足背伸的鍛煉方法 瀏覽:794
    牛舍風機安裝方法 瀏覽:392
    道路綠地覆蓋率的計算方法 瀏覽:766
    做木珠子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396
    燈光控制手機的使用方法 瀏覽:83
    目的基因檢測的步驟和方法是什麼 瀏覽:678
    分數混合計算方法總結 瀏覽:374
    英語教學方法有哪些直接法情景法 瀏覽:929
    分析和綜合思維方法的運用 瀏覽:784
    aca電蒸鍋使用方法 瀏覽:854
    畫疊被子的簡便方法 瀏覽: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