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消毒方法有哪些
消毒方法大致可分為3類,即物理消毒法、化學消毒法和生物學消毒法。
1、物理消毒法:
是指用物理因素殺滅或消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方法。其特點是作用迅速、消毒物品不遺留有害物質。常用的物理消毒法有自然凈化、機械除菌、熱力滅菌和紫外線輻射等。
2、化學消毒法:
是指用化學葯品進行消毒的方法。化學消毒法使用方便,不需要復雜的設備,但某些消毒葯品有一定的毒性和腐蝕性,為保證消毒效果,減少毒副作用,須嚴格執行要求的條件和使用說明。
3、生物學消毒法:
是利用某些生物消滅致病微生物的方法。特點是作用緩慢,效果有限,但費用較低。多用於大規模廢物及排泄物的衛生處理。常用的方法有生物熱消毒技術和生物氧化消毒技術。
(1)加熱的快速消毒方法擴展閱讀
同樣消毒方法對不同性質物品、效果往往不同。對油漆光滑的牆面,噴灑葯液不易停留,應以沖洗、擦拭為宜。對較粗糙牆面,易使葯液停留,可用噴灑消毒。環氧乙烷熏蒸,對易於吸收葯物的布、紙張效果較好,而對金屬表面,須延長時間。
糞便、痰液消毒不宜用凝固蛋白質葯物處理,因蛋白質凝固對病原體可起保護作用,高壓蒸氣殺菌效果雖好,但不宜用於毛皮,塑料和人造纖維製品。
環氧乙烷熏蒸賽璐珞製品,高濃度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如漂白粉浸泡綿織品,來蘇液多次長時間浸泡乳膠手套,均可造成損壞。對於食品及餐具不宜用有毒或有惡臭的消毒液處理。
❷ 巴氏消毒法到底是快速低溫消毒還是快速高溫消毒
巴氏滅菌法(pasteurization),亦稱低溫消毒法,冷殺菌法,是一種利用較低的溫度既可殺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營養物質風味不變的消毒法,
現在常常被廣義地用於定義需要殺死各種病原菌的熱處理方法。
❸ 加熱消毒的方法有哪幾種
1、密封加熱,利用高溫高壓消毒
2、煮沸一定時間,沸水殺菌
❹ 列舉熱殺菌和化學消毒的幾種主要方法
熱力消毒包括火燒、煮沸、流動蒸氣、高熱蒸氣、乾熱滅菌等。能使病原體蛋白凝固變性,失去正常代謝機能。
(1)火燒 凡經濟價值小的污染物,金屬器械和屍體等均可用此法。簡便經濟、效果穩定。
(2)煮沸 耐煮物品及一般金屬器械均用本法,100℃1~2分鍾即完成消毒,但芽胞則須較長時間。炭疽桿菌芽胞須煮沸30分鍾,破傷風芽胞需3小時,肉毒桿菌芽胞需6小時。金屬器械消毒,加1~2%碳酸鈉或0.5%軟肥皂等鹼性劑,可溶解脂肪,增強殺菌力。棉織物加1%肥皂水15l/kg,有消毒去污之功效。物品煮沸消毒時,不可超過容積3/4,應浸於水面下。注意留空隙,以利對流。
(3)流動蒸氣消毒相對濕度80~100%,溫度近100℃,利用水蒸氣在物何等表面凝聚,放出熱能,殺滅病原體。並當蒸氣凝聚收縮產生負壓時,促進外層熱蒸氣進入補充,穿至物品深處,加速熱量,促進消毒。
(4)高壓蒸氣滅菌(濕熱滅菌) 通常壓力為98.066kPa,溫度121~126℃,15~20分鍾即能徹底殺滅細菌芽胞,適用於耐熱、潮物品。
(5)乾熱滅菌 乾熱空氣傳導差,熱容量小,穿透力弱,物體受熱較慢。需160~170℃,1~2小時才能滅菌。適用於不能帶水份的玻璃容器,金屬器械等。
化學消毒法
根據對病原體蛋白質作用,分為以下幾類。
1.凝固蛋白消毒劑 包括酚類、酸類和醇類。
(1)酚類 主要有酚、來蘇、六氯酚等。具有特殊氣味,殺菌力有限。可使紡織品變色,橡膠類物品變脆,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故除來蘇外應用者較少。
苯酚(石炭酸)(carbolic acid):無色結晶,有特殊臭味,受潮呈粉紅色,但消毒力不減。為細胞原漿毒,對細菌繁殖型1:80~1:110溶液,20℃30分鍾可殺死,但不能殺滅芽胞和抵抗力強的病毒。加肥皂可皂化脂肪,溶解蛋白質,促進其滲透,加強消毒效應,但毒性較大,對皮膚有刺激性,具有惡臭,不能用於皮膚消毒。
來蘇(煤酚皂液)(lysol):以47.5%甲酚和鉀皂配成。紅褐色,易溶於水,有去污作用,殺菌力較石炭酚強2~5倍。常用為2~5%水溶液,可用於噴灑、擦試、浸泡容器及洗手等。細菌繁殖型10~15分鍾可殺滅,對芽胞效果較差。
六氯酚(hexochlorophane):為雙酚化合物,微溶於水,易溶於醇、酯、醚,加鹼或肥皂可促進溶解,毒性和刺激性較少,但殺菌力較強。主要用於皮膚消毒。以2.5~3%六氯酚肥皂洗手可減少皮膚細菌80~90%,有報告可產生神經損害,故不宜長期使用。
(2)酸類 對細菌繁殖體及芽胞均有殺滅作用。但易損傷物品,故一般不用於居室消毒。5%鹽酸可消毒洗滌食具,水果,加15%食鹽於2.5%溶液可消毒皮毛及皮革,10l/kg加熱30℃浸泡40小時。乳酸常用於空氣消毒,100m3空間用10g乳酸熏蒸30分鍾,即可殺死葡萄球菌及流感病毒。
(3)醇類 乙醇(酒精)(ethyl alcohol)75%濃度可迅速殺滅細菌繁殖型,對一般病毒作用較慢,對肝炎病毒作用不肯定,對真菌孢子有一定殺滅作用,對芽胞無作用。用於皮膚消毒和體溫計浸泡消毒。因不能殺滅芽胞,故不能用於手術器械浸泡消毒。異丙醇(isopropylalcohol)對細菌殺滅能力大於乙醇,經肺吸收可導致麻醉,但對皮膚無損害,可代替乙醇應用。
2.溶解蛋白消毒劑 主要為鹼性葯物,常用有氫氧化鈉、石灰等。
(1)氫氧化鈉 白色結晶,易溶於水,殺菌力強,2~4%溶液能殺滅病毒及細菌繁殖型,10%溶液能殺滅結核桿菌,30%溶液能於10分鍾殺滅芽胞,因腐蝕性強,故極少使用,僅用於消滅炭疽菌芽胞。
(2)石灰(CaO)遇水可產生高溫並溶解蛋白質,殺滅病原體。常用10~20%石灰乳消毒排泄物,用量須2倍於排泄物,攪拌後作用4~5小時。20%石灰乳用於消毒炭疽菌污染場所,每4~6小時噴灑一次,連續2~3次。刷牆2次可殺滅結核芽胞桿菌。因性質不穩定,故應用時應新鮮配製。
3.氧化蛋白類消毒劑 包括含氯消毒劑和過氧化物類消毒劑。因消毒力強,故目前在醫療防疫工作中應用最廣。
(1)漂白粉應用最廣。主要成分為次氯酸鈣[Ca(ClO)2,含有效25~30%,性質不穩定,可為光、熱、潮濕及CO2所分解。故應密閉保存於陰暗乾燥處,時間不超過1年。有效成份次氯酸可滲入細胞內,氧化細胞酶的硫氫基因,破壞胞漿代謝。酸性環境中殺菌力強而迅速,高濃度能殺死芽胞,粉劑中用於糞、痰、膿液等的消毒。每升加乾粉200克,攪拌均勻,放置1~2小葉,尿每升加乾粉5克,放置10分鍾即可。10~20%乳劑除消毒排泄物和分泌物外,可用以噴灑廁所,污染的車輛等。如存放日久,應測實際有效氯含量,校正配製用量。漂白粉精的粉劑和片劑含有效氯可達60~70%,使用時可按比例減量。
(2)氯胺—T(chloramine T) 為有機氯消毒劑,含有效氯24~26%,性較穩定,密閉保持1年,僅喪失有效氯0.1%。微溶於水(12%),刺激性和腐蝕性較小,作用較次氯酸緩慢。0.2%1小時可殺滅細菌繁殖型,5%2小時可殺滅結核桿菌,殺滅芽胞需10小時以上。各種銨鹽可促進其殺菌作用。1~2.5%溶液對肝炎病毒亦有作用。活性液體須用前1~2小時配製,時間過久,殺菌作用降低。
(3)二氯異氰尿酸鈉(sod.dichlorisocynurate)又名優氯凈,為應用較廣的有機氯消毒劑,含氯60~64.5%。具有高效、廣譜、穩定、溶解度高、毒性低等優點。水溶液可用於噴灑、浸泡、擦沫,亦可用乾粉直接消毒污染物,處理糞便等排泄物,用法同漂白粉。直接噴灑地面,劑量為10~20g/m2。與多聚甲醛乾粉混合點燃,氣體可用熏蒸消毒,可與92號混凝劑(羥基氯化鋁為基礎加鐵粉、硫酸、雙氧水等合成)以1:4混合成為「遇水清」,作飲水消毒用。並可與磺酸鈉配製成各種消毒洗滌液,如滌靜美,優氯凈等。對肝炎病毒有殺滅作用。
此外有氯化磷酸三鈉、氯溴二氰尿酸等效用相同。
(4)過氧乙酸(peroxy—acetic acid)亦名過氧醋酸,為無色透明液體,易揮發有刺激性酸味,是一種同效速效消毒劑,易溶於水和乙醇等有機溶劑,具有漂白的腐蝕作用,易揮發的刺激性酸味,是一種高效速效消毒劑,易溶於水和乙醇等有機溶劑,具有漂白和腐蝕作用,性不穩定,遇熱、有機物,重金屬離子、強大鹼等易分解。0.01~0.5%,0.5~10分鍾可殺滅細菌繁殖體,1%5分鍾可殺滅芽胞,常用濃度為0.5~2%,可通過浸泡、噴灑、擦抹等方法進行消毒,在密閉條件下進行氣霧(5%濃度, 2.5ml/m2)和熏蒸(0.75~1.0g/m3)消毒。
(5)過氧化氫3~6%溶液,10分鍾可以消毒。10~25%60分鍾,可以滅菌,用於不耐熱的塑料製品,餐具、服裝等消毒。10%過氧化氫氣深膠噴霧消毒室內污染表面;180~200ml/m3,30分鍾能殺滅細菌繁殖體;400ml/m3,60分鍾可殺滅芽胞。
過氧化氫蒸汽(HPV)消毒技術正迅速成為制葯、生物技術和醫療衛生行業生物凈化方法的選擇,對與高壓鍋相同的生物指示劑-嗜熱脂肪芽孢桿菌達到6-log的殺滅率。在試運行或停工期間可採用廣泛的消毒產品和服務對設施進行生物凈化。 Bioquell採用專利的Clarus雙循環技術合並PLC程式控制將滅菌循環的效果最佳化,當過氧化氫在房間或艙體的表面形成微冷凝時達到生物消毒,這個階段可以在顯微鏡下看到一個肉眼不可見的亞微米級的過氧化氫薄層,科學研究證實這個低溫、無殘留的過程已經在蒸汽發生階段開始殺滅微生物。微冷凝的形成確保形成了微生物殺滅的最佳條件,當達到凝露點時,減少一個對數級別(1- log)微生物的時間(D值)最短。從滅菌動力學曲線可以看到微生物的數量陡降,伴隨著微冷凝的形成,生物指示劑數量曲線從舒緩變得急劇下降。
(6)過錳本鉀 1~5%濃度浸泡15分鍾,能殺死細菌繁殖體,常用於食具、瓜果消毒。
4.陽離子表面活性劑( Cationic surfactants)主要有季銨鹽類,高濃度凝固蛋白,低濃度抑制細菌代謝。有殺菌濃度,毒性和刺激性小,無漂白及腐蝕作用,無臭、穩定、水溶性好等優點。但殺菌力不強,尤其對芽胞效果不佳,受有機物影響較大,配伍禁忌較多,為其缺點。國內生產有新潔爾滅,消毒寧(度米蒼)和消毒凈,以消毒寧殺菌力較強,常用濃度0.5~1.0‰,可用於皮膚,金屬器械,餐具等消毒。不宜作排泄物及分泌物消毒用。
5.烷基化消毒劑
(1)福爾馬林為34~40%甲醛溶液,有較強大殺菌作用。1~3%溶液可殺死細菌繁殖型,5%溶液90分鍾或殺死芽胞,室內熏蒸消毒一般用20ml/m3加等量水,持續10小時,消除芽胞污染,則需80ml/m324小時,適用於皮毛、人造纖維、絲織品等不耐熱物品。因其穿透力差,刺激性大,故消毒物品應攤開,房屋須密閉。
(2)戊二醛(glutaraldehyde)作用似甲醛。在酸性溶液中較穩定,但殺菌效果差,在鹼性液中能保持2周,但強提高殺菌效果,故通常2%戊醛內加0.3%碳酸氫鈉,校正pH值為化合物(殺菌效果增強,可保持穩定性18個月。無腐蝕性,有廣譜、速效、高熱、低毒等優點,可廣泛用於殺細菌,芽胞和病毒消毒。不宜用作皮膚、粘膜消毒。
(3)環氧乙烷(epoxyethane) 低溫時為無色液體,沸點10.8℃,故常溫下為氣體滅菌劑。其作用為通過烷基化,破壞微生物的蛋白質化謝。一般應用是在15℃時0.4~0.7kg/m2,持續12~48小時。溫度升高10℃,殺菌力可增強1倍以上,相對濕度30%滅菌效果最佳。具有活性高,穿透力強,不損傷物品,不留殘毒等優點,可用於紙張、書籍、布、皮毛、塑料,人造纖維、金屬品消毒。因穿透力強,故需在密閉容器中進行消毒。須避開明火以防爆。消毒後通風防止吸入。
❺ 加熱消毒液提高殺菌力嗎你有哪些了解
碳酸鈉
在低溫條件下,雖有抑菌作用,但較輕微,而加熱後的鹼溶液,便有較強的殺菌作用。煮沸消毒器械時,加入1%碳酸鈉能消毒和溶解表面的污染物質,也便於洗刷除垢。所以,洗刷或浸泡污染的衣物、用具、場地、車輛及環境的消毒多用4%碳酸鈉熱水溶液。
固體甲醛粉劑
直接把固體甲醛粉劑放於熱源上,加熱即可形成氣態,產生甲醛蒸氣,稱為熏蒸消毒。加熱時,不需要控制溫度,但舍內應保持濕熱,舍溫應在24℃以上,相對濕度應在75%。
❻ 常見的消毒方法
1、蒸汽消毒
蒸汽消毒是將文物放入蒸汽箱中消毒。溫度一般在50~60℃之間,因庫房內殺滅細菌、害蟲(蟲卵)的溫度在40℃以上。
2、日光消毒法
日光中的紫外線具有良好的天然殺菌作用,物品在日光下直接曝曬6小時,不可隔著玻璃窗,才可達到消毒的目的。曝曬時應注意翻動物品,使各個面都能直接受日光照射而起到消毒作用。
3、煮沸消毒法
煮沸消毒法主要適應於小兒的食具,以及能煮沸的用具,如奶瓶、碗筷、匙、紗布、毛巾等。此方法簡便可靠,通常將食具或用具浸沒在水裡,煮沸20~30分鍾後即可起到殺菌作用。
4、葯物消毒法
葯物消毒的種類較多,由於葯物消毒與葯物的稀釋比例或濃度相關,否則不能很好發揮葯物的有效成分而達不到消毒目的。所以家庭備些常用消毒葯物即可。
5、土壤消毒
土壤消毒是一種高效快速殺滅土壤中真菌、細菌、線蟲、雜草、土傳病毒、地下害蟲、嚙齒動物的技術,能很好地解決高附加值作物的重茬問題,並顯著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❼ 加熱蒸騰煮沸是用什麼方法消毒的
煮沸法能使細菌體內的蛋白質凝固變性,這種方法簡便、經濟、實用,凡能煮沸的玻璃、搪瓷器皿、食具、衣服都可以用這種方法。消毒時,將物品浸沒在水中,蓋好蓋子,煮沸5~10分鍾(有疾病流行時,可煮沸30分鍾)便可達到消毒目的。一些不能放到水中煮沸的物品,可以包好放到蒸籠中或壓力鍋里,用蒸汽消毒液能殺滅一般的細菌。
❽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哪些
通常所說的消毒是指經過高壓或常壓滅菌後,菌種瓶冷卻至室溫,為了將純菌種接入菌種瓶內,就必須創造局部相對無菌的接種空間,為此就得採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對局部空間進行消毒,使飄浮的大部分微生物致死。換句話說,就是凈化接種的空間。此外,栽培前為了改善菌種培養及菌棒栽培環境,尤其是老菇棚、菌種場的空間及衛生條件等,統稱為消毒。消毒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巴氏消毒
在60~66℃的溫度下,可以把大部分營養菌殺死,如雙孢菇培養料的後發酵過程,能殺死有害於蘑菇的雜菌和害蟲。
(2)沸水消毒
主要用於金屬器具、針筒等的消毒。在沸水中燒煮20~30分鍾,可殺死微生物的營養體,細胞芽孢則需1~2小時才能殺死。若在水中加入2%~5%的碳酸溶液少許,可大大縮短消毒時間;加入1%碳酸氫鈉可提高水的沸點,加速芽孢死亡,並能防止金屬器械因燒煮而生銹。
(3)乾燥消毒
利用物質乾燥使微生物失水,以達到殺菌或抑菌的目的。微生物細胞含有70%~90%的水分,微生物失水後就會趨向死亡。人們常利用這一特性來對食品(如干香菇、木耳)、葯品等作較長期的保存。
(4)滲透壓消毒
利用高滲透壓或低滲透壓殺菌或抑菌的方法稱滲透壓消毒。通常用的鹽溶液濃度為20%左右,糖溶液濃度為50%~70%。
(5)化學葯劑消毒
這是利用化學葯劑進行殺菌或抑菌的方法。下面介紹幾類主要消毒葯劑:
石灰:有生石灰與熟石灰之分。其機理是能水解蛋白質和核酸,使酶系統受破壞,並能分解菌體中的糖類。1%~3%的石灰水可起到很強的殺菌作用。在菇房及其周圍環境,須用生石灰進行消毒,因為熟石灰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可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形成沒有殺菌作用的碳酸鈣。
石硫合劑:與石灰配製的波爾多液,常用作菇房及床架的消毒。波爾多液是以硫酸銅石灰等量式100~200倍的配合式,即硫酸銅1千克,石灰1千克,水100~200升。配製時先將硫酸銅、石灰分別在水中溶化,同時倒入另一隻木桶或大缸內,邊倒邊攪拌,即成天藍色的波爾多液。配製要用木桶或陶瓷的盛器,隨配隨用,不宜久貯。使用時用噴霧器噴灑。
煤酚皂液(C6H4CH3OH):是一種表面活性物質消毒劑,又稱來蘇爾,為含50%煤酚的肥皂溶液。它的殺菌機制與石炭酸相同,殺菌效力比苯酚大4倍,且對皮膚的刺激比碳酸小,常用濃度2%~4%,用於皮膚、接種室(箱)、培養室檯面、地面、工具等的消毒,常安排在熏蒸後、接種前使用。煤酚皂液除本身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外,還具有沉降塵埃、菌體和中和甲醛氣體作用,使空間更潔凈、舒適。
乙醇(C2H5OH):又稱酒精。是良好的脫水劑、蛋白質變性劑及脂溶劑,70%~75%乙醇殺菌效果最好。無水酒精及95%酒精殺菌力很低,其原因是高濃度的酒精具有很強的脫水作用,與雜菌菌體接觸後,會立即引起菌體表層蛋白質的凝固,形成一層保護膜,使酒精分子無法進一步滲入菌體細胞內。
甲醛(CH2O):有辛辣臭味,易溶於水,對人眼、鼻有強烈刺激作用。甲醛溶液又稱福爾馬林,含甲醛37%~40%,有較強的腐蝕性與刺激性,是一種強還原劑。它的殺菌機理是:與微生物蛋白質的氨基結合,使其蛋白質凝固變性達到殺菌的目的。0.1%~0.25%的甲醛溶液,在6~12小時內能殺滅細菌、芽孢及病毒。對使用時間較長、污染較重的接種室(箱)或培養室,可採用甲醛與高錳酸鉀混合熏蒸的方法進行徹底滅菌。常用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按每立方米空間用6~10毫升甲醛溶液與半量至等量的高錳酸鉀混合進行氧化反應,放出熱量,使甲醛沸騰揮發。接種室一般熏蒸12小時,接種箱熏蒸0.5小時。另一種方法是將甲醛溶液直接置小電爐或火盆上加熱蒸發。此法需人看管,但效果好。因為甲醛揮發過程中水分也因加熱而蒸發,提高了空間濕度,增強了消毒滅菌效果。消毒後的接種室應在12小時後,加熱蒸發等量氨水或噴入3%煤酚皂液進行中和,再待6~10小時才能進入操作。
5%甲醛溶液還常用於防腐及作物種子表面消毒;用於器械消毒,浸泡1~2小時。
高錳酸鉀:紫色針狀結晶,是一種常用的強氧化劑。稀釋1000倍到1250倍的高錳酸鉀溶液都具有殺菌作用,0.5%~1%的高錳酸鉀水溶液在5分鍾內可殺死大多數細菌;5%的水溶液1小時內可殺死細菌芽孢,但對黴菌的殺傷力較弱;0.1%的高錳酸鉀水溶液常用於皮膚、玻璃器皿的消毒,但要隨用隨配。因高錳酸鉀可以和培養料內的有機物發生化學反應被還原成無殺菌作用的二氧化錳,故不能直接用於拌料滅菌。
新潔爾滅:是陽離子型表面活性強力殺菌劑,具有芳香氣味,極苦,易溶於水。對無芽孢病原菌、黴菌等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效果為碳酸的10倍。消毒特點:快速、徹底、高效。原液濃度5%,常用濃度為0.1%,用作皮膚、金屬器械的消毒。注意應現配現用。對人體無刺激性,對器械也無腐蝕性,是一種高效無毒的殺菌消毒抑制劑。
硫磺:常用於培養室及菇房等空間的熏蒸消毒,還可用於殺蟲、殺蟎。使用劑量是15~20克/米3。由於熏蒸產生的SO2的密度比空氣大,容易下沉,熏蒸時,應注意將裝有硫磺的容器放在空間較高的位置。為了提高殺菌效果,熏蒸前向牆壁和空間噴少量水,促使產生更多的亞硫酸,提高滅菌效果。
多菌靈:多菌靈為廣譜高效內吸氨甲基酸酯類殺真菌劑,具有廣譜、高效、有效期長等特點,對人、畜低毒,殘效期10天左右,是食用菌生產中的一種常用的理想殺菌劑。但在使用中,由於菇農缺乏農葯常識,操作不當,導致效果下降。現就多菌靈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簡述如下:
①市售的多菌靈多為50%可濕性粉劑和40%膠懸劑,前者使用更為普遍。無論選用哪一種劑型,都應購買質量可靠、信譽好的正規產品,且出廠後一年內使用為佳。超過一年且仍在有效期內的,可酌情加大劑量。
②拌料時,要嚴格控制葯液濃度,50%可濕性粉劑的一般用量是占乾料重量的0.1%,如果用量過大,不僅增加成本,還會影響菌絲生長。
③溶解粉劑時,應注意水量充足、攪拌均勻、溶解完全;拌料時料、葯攪拌均勻。
④多菌靈在鹼性環境中易分解失效,因此拌料時避免同時使用石灰,更不能把多菌靈、石灰製成混合液使用。
⑤多菌靈耐高溫,在發酵、高壓滅菌過程中,不受影響。
⑥多菌靈易使雜菌產生抗葯性,故應與其他殺菌劑交替使用,增強殺菌效果。
⑦多菌靈對毛霉、根霉的防治效果較差,在使用時應適當提高培養料pH,抑制毛霉、根霉的生長。
⑧銀耳、木耳、猴頭菇對多菌靈特別敏感,栽培中應避免使用。
近年來,隨著各地食用菌產業的迅速發展,在消毒劑的研製與生產方面也像雨後春筍一樣不斷出現,大有替代這些傳統的消毒葯劑之勢,如克霉王、必潔士、凈霉靈等,在此不再一一介紹。
❾ 常見的消毒方法有哪些
(1)預防消毒
這是結合日常生產管理,定期對養殖環境(水池、養殖籠筐、生產工具及周邊環境等)及養殖生物進行例行性消毒。這種消毒沒有明確的傳染源存在,因此,所使用的消毒劑應是廣譜的。
(2)臨時消毒
亦稱緊急消毒。在該地區、養殖場(池)內的養殖生物發生傳染病,尤其是發生急性流行性傳染病時,對疫源區及周邊地區進行針對特定病原體所做的應急處理,目的在於及時將傳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清除或殺滅。它所用的消毒劑應是針對該疫源病原體的特效消毒劑,所用的濃度也較預防消毒要大,以期盡快切斷疫源區向非疫區(場、池)的傳播蔓延途徑。
(3)終止消毒
疫情已被控制、病已痊癒、疫區封鎖行將解除、生產即將開始恢復正常管理之前,為了徹底消滅該次引發疫病的病原體而進行的一次消毒,這是為防止疾病復發的消毒。這種消毒很重要,但卻往往由於被忽略而造成疫病更為廣泛的傳播。
在鮑養殖業中,上述三種消毒中又分帶活鮑消毒與無活鮑消毒。前者因在被消毒系統中有鮑的存在,因此,所選用的葯劑、施用濃度、處理方法與處理時間等,都必須以不傷害養殖鮑為前提。對被消毒設備(池子、工具等),每次只能選用一種消毒劑。
❿ 誰知道加熱殺菌技術的概念,,速度!!!
加熱殺菌分為低溫殺菌、高溫殺菌、超高溫瞬時殺菌及無菌灌裝(充填)等,不知樓主說的是哪一類?
巴氏殺菌(Pasteurization)是利用低於100攝氏度的熱力殺滅微生物的消毒方法,由德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於1863年發明,至今國內外仍廣泛應用於牛奶、人乳及嬰兒合成食物的消毒。
新鮮原奶中的生物活性物質十分怕熱,如果用攝氏100度的消毒方法,則原奶中的生物活性物質將被破壞,而且原奶中的維生素、蛋白質等也有損失。
巴斯德通過大量科學實驗證明,如果原奶加工時溫度超過85℃,則其中的營養物質和生物活性物質會被大量破壞,但如果低於85℃時,則其營養物質和生物活性物質被保留,並且有害菌大部分被殺滅,有些有益菌卻被存留。所以,將低於85℃的消毒法稱作巴氏消毒法,可以說,這是新鮮牛奶最科學、最好的加工工藝。採用巴氏滅菌法生產的鮮奶,其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與新鮮原奶基本相同。
現用的巴氏殺菌方法一般有兩種:一是加熱到61.1~65.6攝氏度之間,30分鍾;二是加熱到71.7攝氏度,至少保持15秒鍾。
由於巴氏消毒法所達到的溫度低,故達不到滅菌的程度。但是它可使布氏桿菌、結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致病微生物死亡,可以使細菌總數減少90%-95%,故能起到減少疾病傳播,延長物品的使用時間的作用。另外,這種消毒法不會破壞消毒食品的有效成份,且方法簡單。
以下是關於"巴氏殺菌法"的來源:
1865年,被稱為"現代微生物學之父"的法國著名化學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在解決葡萄酒異常發酵問題時,發現加熱可以殺死有害微生物,稍後他將該法用於生產安全的"消毒牛奶",牛奶的保質期由此延長到了數十小時.這套工藝被稱為"巴氏殺菌法"
食品電阻加熱殺菌技術
一、電阻加熱技術(ohmic heating,又稱為歐姆加熱)的基本概念
1. 電阻加熱技術的特點
近年來在國外食品加工領域中,受到廣泛的重視。該加熱方法與傳統的食品加熱方法截然不同,是將電流通過食品利用其電阻抗產生熱能來加熱食品,主要是針對含顆粒流體食品的無菌加工,解決了液體和固體顆粒間的加熱殺菌程度不均勻的問題。
2. 電阻加熱技術的發展
連續式電阻加熱器的開發設計是由英國電氣研究發展中心開始研究,80年代取得專利,90年代製造商業型電阻加熱系統。
二、電阻加熱技術的原理
電阻加熱技術是以交流電電流通過食物,因食物中所含的鹽分或有機酸均為電解質,無論流體或固體電流均可通過。熱由食品內部產生,其原理是利用食品本身的導電性,及不良導體產生大的電阻抗特性來產生熱能,將電阻電熱技術運用在含顆粒流體食品時,其加熱形態與傳統的加熱方法明顯不同,而傳統蒸汽加熱時,固體顆粒的溫度必然小於液體的溫度,反過來,電阻加熱時,固體顆粒的溫度常與周圍液體的溫度相當,有時甚至會超過液體溫度。由此可知,對於含顆粒流體食品(尤其是低酸性者)的電阻加熱技術有突破性發展,目前電阻加熱技術在歐洲及日本已有商業生產裝置,美國也同意以電阻加熱技術為含顆粒流體食品的商業殺菌技術。
三、電阻加熱技術的熱傳遞方式
以產品加熱殺菌的熱傳遞模式來看,傳統的滅菌技術,無論是先包裝後滅菌或是先滅菌後包裝,其加熱介質均為蒸汽。其熱的傳遞方式是熱媒通過熱交換先加熱流體,然後由載流液體以對流方式將熱能傳遞給固體顆料,然後顆粒本身再以熱傳導方式將熱能傳遞到固體中心,所以有熱傳遞速度慢且加熱不均勻的問題,為使顆粒中心點達到足夠的殺菌條件,通常必須犧牲液體的品質將其過度加熱,造成品質下降,風味營養流失。
電阻加熱時,是對固體顆粒進行直接加熱,幾乎不需要熱傳遞就能將固體顆粒內外同時加熱,固體顆粒的溫度常與周圍液體的溫度相當,有時甚至會超過液體溫度。歐姆加熱其電能轉變成熱能遍及整個被加熱物體,且滲透的深度沒有明顯的限制。加熱殺菌效果均勻性好,有利於提高產品品質。
四、電阻加熱技術使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①食品能否適合歐姆加熱取決於該食品的導電性。絕緣體不能直接使用歐姆加熱法,如不能離子化的共價鍵流體如油脂、乙醇、糖漿以及非金屬的固體物質如骨質成分、纖維素、冰的結晶等。絕大多數食品均含有溶解了一定量離子鹽的游離水,因此便成了導體。
②能用泵送的食品其水份含量都在30%以上,具有導電性,所以可有效地使用歐姆加熱法進行殺菌。
③在歐姆加熱法中,為了增加導電性,一般不適宜使用未加鹽的自來水。
五、影響電阻加熱技術的因素
1.溫度
在加熱過程中,食品原料溫度愈高,導電度也愈高;加熱速率隨著食品原料溫度上而增大。
2.電解質的濃度
電解質濃度高的顆粒,其導電性高,使得加熱速度更高。通常將顆粒食品先浸泡在不同濃度的食鹽水溶液中,以提高顆粒電解質含量,再進行電阻加熱
另外,顆粒先預熱後再電阻加熱,會有較高的導電度,其加熱速率也增加。因為預熱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細胞組織,使顆粒內部的水流動性增加。
六、電阻加熱設備必須滿足的條件
(1)系統的電氣設計必須避免造成食品電解作用及因電極解離或食品局部過熱燒焦而導致污染食品;
(2)能有效控制食品的加熱速率和其流速;
(3)具有無菌環境下充填和密封包裝含顆粒流體食品的無菌包裝技術;
(4)系統設備投資和運轉費用可以接受。
七、電阻加熱技術的優點
①可以生產新鮮的、含固形物的高營養價值的產品;
②沒有熱傳導界面,因此可以連續加熱;
③可以處理鮮美的食品;
④污染少;
⑤對流體和固體快速均勻加熱,具最少熱破壞和最短加工時間;
⑥生產很安靜;
⑦維修成本低;
⑧啟動、停止操作簡單,加工控制方便;
⑨具有降低前處理、生產製造和包裝成本的可能性。
⑩本法熱能轉換率可高達90%,而其它方法熱能效率只有45~50%,
以上可成為低溫殺菌。
高溫殺菌為以下:
食品電阻加熱殺菌技術
一、電阻加熱技術(ohmic heating,又稱為歐姆加熱)的基本概念
1. 電阻加熱技術的特點
近年來在國外食品加工領域中,受到廣泛的重視。該加熱方法與傳統的食品加熱方法截然不同,是將電流通過食品利用其電阻抗產生熱能來加熱食品,主要是針對含顆粒流體食品的無菌加工,解決了液體和固體顆粒間的加熱殺菌程度不均勻的問題。
2. 電阻加熱技術的發展
連續式電阻加熱器的開發設計是由英國電氣研究發展中心開始研究,80年代取得專利,90年代製造商業型電阻加熱系統。
二、電阻加熱技術的原理
電阻加熱技術是以交流電電流通過食物,因食物中所含的鹽分或有機酸均為電解質,無論流體或固體電流均可通過。熱由食品內部產生,其原理是利用食品本身的導電性,及不良導體產生大的電阻抗特性來產生熱能,將電阻電熱技術運用在含顆粒流體食品時,其加熱形態與傳統的加熱方法明顯不同,而傳統蒸汽加熱時,固體顆粒的溫度必然小於液體的溫度,反過來,電阻加熱時,固體顆粒的溫度常與周圍液體的溫度相當,有時甚至會超過液體溫度。由此可知,對於含顆粒流體食品(尤其是低酸性者)的電阻加熱技術有突破性發展,目前電阻加熱技術在歐洲及日本已有商業生產裝置,美國也同意以電阻加熱技術為含顆粒流體食品的商業殺菌技術。
三、電阻加熱技術的熱傳遞方式
以產品加熱殺菌的熱傳遞模式來看,傳統的滅菌技術,無論是先包裝後滅菌或是先滅菌後包裝,其加熱介質均為蒸汽。其熱的傳遞方式是熱媒通過熱交換先加熱流體,然後由載流液體以對流方式將熱能傳遞給固體顆料,然後顆粒本身再以熱傳導方式將熱能傳遞到固體中心,所以有熱傳遞速度慢且加熱不均勻的問題,為使顆粒中心點達到足夠的殺菌條件,通常必須犧牲液體的品質將其過度加熱,造成品質下降,風味營養流失。
電阻加熱時,是對固體顆粒進行直接加熱,幾乎不需要熱傳遞就能將固體顆粒內外同時加熱,固體顆粒的溫度常與周圍液體的溫度相當,有時甚至會超過液體溫度。歐姆加熱其電能轉變成熱能遍及整個被加熱物體,且滲透的深度沒有明顯的限制。加熱殺菌效果均勻性好,有利於提高產品品質。
四、電阻加熱技術使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①食品能否適合歐姆加熱取決於該食品的導電性。絕緣體不能直接使用歐姆加熱法,如不能離子化的共價鍵流體如油脂、乙醇、糖漿以及非金屬的固體物質如骨質成分、纖維素、冰的結晶等。絕大多數食品均含有溶解了一定量離子鹽的游離水,因此便成了導體。
②能用泵送的食品其水份含量都在30%以上,具有導電性,所以可有效地使用歐姆加熱法進行殺菌。
③在歐姆加熱法中,為了增加導電性,一般不適宜使用未加鹽的自來水。
五、影響電阻加熱技術的因素
1.溫度
在加熱過程中,食品原料溫度愈高,導電度也愈高;加熱速率隨著食品原料溫度上而增大。
2.電解質的濃度
電解質濃度高的顆粒,其導電性高,使得加熱速度更高。通常將顆粒食品先浸泡在不同濃度的食鹽水溶液中,以提高顆粒電解質含量,再進行電阻加熱
另外,顆粒先預熱後再電阻加熱,會有較高的導電度,其加熱速率也增加。因為預熱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細胞組織,使顆粒內部的水流動性增加。
六、電阻加熱設備必須滿足的條件
(1)系統的電氣設計必須避免造成食品電解作用及因電極解離或食品局部過熱燒焦而導致污染食品;
(2)能有效控制食品的加熱速率和其流速;
(3)具有無菌環境下充填和密封包裝含顆粒流體食品的無菌包裝技術;
(4)系統設備投資和運轉費用可以接受。
七、電阻加熱技術的優點
①可以生產新鮮的、含固形物的高營養價值的產品;
②沒有熱傳導界面,因此可以連續加熱;
③可以處理鮮美的食品;
④污染少;
⑤對流體和固體快速均勻加熱,具最少熱破壞和最短加工時間;
⑥生產很安靜;
⑦維修成本低;
⑧啟動、停止操作簡單,加工控制方便;
⑨具有降低前處理、生產製造和包裝成本的可能性。
⑩本法熱能轉換率可高達90%,而其它方法熱能效率只有45~50%,
希望你能找到合適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