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唱歌的技巧和發聲方法
唱歌一定要用氣息才會好聽,而且不會傷嗓子。
氣沉丹田,用手頂壓肚子,但是要保證不陷下去,這樣試著練一下聲,練到一直保持這種狀態就成功了,(但不要硬稱,還是要多練才能找到感覺,)就連說話也可以做到。唱的時候一定要把聲音從腹腔里甩出來,感覺從頭上飄到天花板一樣。有條件可以借用鋼琴來練一下
『貳』 學習唱歌的方法有哪些 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
一、「有強有弱的聲音」聲音共鳴的方法人體聲音共鳴區共分為三個部分,亦即三個共鳴區(DIE、DREI、RESONANZEN),第一共鳴區是頭部後腦和頭頸以及肩部位置,第二共鳴區是前額、鼻腔及上額部位置,第三共鳴區是胸腔位置。第一共鳴區又肩負調整歌唱音域的位置,高音應當在後腦部及頭頂部,中音在後腦枕部,低音在額頭及肩部,那才是正確的,通常一個人所發出的聲音高、中音還好,可是一到低音就散掉了,沒有共鳴,原因出在沒把低音讓它在頭部肩部共鳴。其次第三共鳴區(腹腔後部(後腰部))是最重要的聲音共鳴區,它是聲音的基礎,被稱為基礎音,它的重要有如房屋的基礎。第一共鳴區、第二共鳴區不是「發聲點」,如果把第三共鳴區的位置移到背部,和第一共鳴區及第二共鳴區連結在一起,則形成了人體的樂器,發出的聲音則共鳴豐滿圓潤,反之則聲音單薄幹澀尖銳不堪入耳,有些人以為第二共鳴區只是在眉間一共鳴點,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第二共鳴區是由好幾個共鳴點串連起來的,亦即眉間、鼻樑、鼻尖、上齶、下齶、牙齒、觀骨等。其次,要想做到有強有弱的聲音,必須先要了解聲音「前面」和「後面」的問題,要想明了聲音「前面」和「後面」的問題,要先明白「開母音」(Aperto)和「閉母音」(Accuto)的關系,「開母音」就用前面來唱,「閉母音」就以後面來唱,所謂前面就是第二共鳴區加上第三共鳴區唱出開的聲音(Aperto)。所謂「後面」就是第三共鳴區和第二共鳴區再加上第一共鳴區唱出蓋(或稱閉)的聲音(Accuto)。要唱漸強時先要把聲音的芯抓到,然後以此芯作為發聲點,將氣在第三共鳴區內擴散膨脹,使它好象變成氣球,之後,把它推向背部及後腰部增加其氣壓,同時加入第二共鳴區,此時聲音的芯要保持好,不可失去。漸弱時只要把氣壓逐漸減少,抓緊聲音的芯,使聲音回到胸口發聲點,然後用氣息切除聲音,使之停止,此時下腹往上的力量必須增大兩倍,否則無法使聲音回到胸口發聲點,當然這些要靠經年累月的苦練方能領悟,舍苦練別無他途。二、「有音色變化的聲音」--聲帶的彈問題聲帶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叫「聲韌帶」,這是兩片聲帶的尖端,猶如聲帶的皮膚,由它通過氣息的沖擊振動發出聲音,這是比較強韌的部位,較不容易受傷發炎。第二部分叫「聲唇」,若發聲時聲唇逼緊聲韌帶,和聲韌帶同時振動發聲,則聲帶容易受傷發炎,甚至腫脹出血,有些人發聲時由於聲唇過分避緊聲韌帶,以至氣息無法經由聲韌帶正常平衡摩擦振動發聲,造成聲音憋住出不來。遇到這種情形,我們只要把第一部分的聲韌帶盡量並攏,將第二部分的聲唇連同第三部分的聲帶肌肉--「縱走筋束」向兩邊撐開,不使聲帶的肌肉同時參加振動,如此即為健康的方法,也較能持久不受損傷。如果我們拿一根約一公尺塑膠管向四面八方摔轉,則會發出鳴鳴聲響,若我們把這根塑膠管出口處用橡皮筋綁緊使之出口處變小,那麼它所發出的聲響必然聲音較高,這就是聲帶的發聲原理。聲帶的運動可分前端和後端兩個部分來說明,聲帶的前端是長在喉結的下方約0.3公分的地方(甲狀軟骨),然後連到後端,靠「披裂軟骨」來扭轉聲帶使聲帶拉長,拉長時的方向是前端要向下後端向後扭轉。如此拉長後聲帶的長度則比原來未拉長前長上1/3或1/2。一個嬰兒剛出生,他的聲帶後端是非常發達的,可是以後受到語言子音的影響,這時聲帶後端慢慢退化,前端反而發達起來,所以我們練習歌詞咬字必須明白要把子音和母音分解開來,子音用前端,母音用後端以「S」或「C」加上母音(即Sa、Se、Si、So、Su、Ca、Ce、Ci、Co、Cu或Pra、Pre、Pri、Pro、Pru)來練習效果較佳,亦即子音往前送,母音向後送。聲帶的後端遠比前端更重要,也常被一般人所忽略,甚或不能接受棄而不用,這是多麼可惜。要感覺聲帶後端(披裂軟骨)的位置,它是在於食道入口處,當我們吞咽東西時,披裂軟骨就會跟著扭轉,所以我們把吞咽時的感覺用來發聲那就是正確的。其次談到「輪狀喉頭肌」,輪狀喉頭肌長在上部食道的前面,當我們用手去壓迫胸骨及氣管上方凹陷處,就會有咳嗽會癢的感覺,這個部位就是輪狀喉頭肌的位置。至於如何去感覺聲韌帶並攏的技巧,只要我們吸氣時故意發出聲音,以這種感覺來發聲那就對了,這個位置就是正確的發聲的位置。在此我要將聲帶後端再次加以說明,一隻狗在叫的時候是用後腦頭腔來共鳴的,它們用這種聲音來傳遞感情訊息,這種聲音可傳得非常遠,絕不是用聲帶前端,我們人類也是動物,當然用這種方法來傳遞情感訊息更能被人接受,而這種聲音是具有感的。三、「有感的聲音」--呼吸的位置
首先來談談吸氣,吸氣的時候五個部位要同時進行參加吸氣工作。(一)、氣管上部(輪狀軟骨或鼻腔)要縮小,用「I」母音使聲韌帶並攏,保持緊張狀態;(二)、胸部(胸骨)要向左右擴張;(三)、背部(肩胛骨)向外擴張;(四)、腰部(末位肋骨)向外擴張;(五)、腹部(肚臍以上叫上腹,肚臍以下叫小腹)上腹向前撐開,以保護橫膈膜,小腹向內向上收縮。這五個動作必須在緊張狀態下進行,不可鬆弛。其次呼氣時的動作仍然和吸氣時的形態(Form)是一樣的,縮緊肛門,上腹向前撐開,小腹使勁使氣往內向上推送。其次談到「氣壓」的問題,我們在一個茶壺里裝滿水,下面用火加熱,當水沸騰的時候蒸氣會推動茶壺蓋,使茶壺蓋上下抖動,但是我們如果在茶壺內裝上一個笛子,水沸騰後水蒸氣就會從笛子排出,發出聲響,這個原理和我們發聲原理是相同的,這個笛子就是氣管後端所發出的聲音,我們以「U」母音來練習較能體會出來,使上面的氣(胸部、肩部)及下面的氣(腹部、腰部)保持緊迫狀態後,上面的氣紋風不動,擋住氣,使聲唇撐開,然後下面的氣往內向上輸送,使維持平衡狀態,要唱之前提前一秒鍾作準備,然後再發出聲音,這就是正確的呼吸,也唯有這種方法才能發出感的聲音。四、歌唱技巧--實際演練
歌唱技巧在講求母音和子音的發聲方法以及母音和子音之分離(揭開),五個母音a、e、i、o、u對聲門的閉合和張開均有所不同,「a」聲門是完全打開的,「e」聲門半開,「i」聲門關閉,「o」聲門半開,「u」則聲唇張開,聲門韌帶關閉。在這五個母音之中以「u」母音的開合狀態是最健康,所以要把「u」以外的四個母音保持相同與「u」的發聲位置來發聲,用暗一點的音色,只用一半的聲音用聲帶後端來唱,其中唱「i」母音時要保持「a」母音的位置,「e」母音很容易位置移上去,要盡量避免,須知吾人唱歌時是以傳達母音為主。至於子音由於它是缺乏感的聲音,它只是母音的附庸,我們要多練習母音和子音揭開的方法,這種方法已如前述以「中庸的聲音」(mezzavoce)用S、C或Pr加上母音來練習,效果甚佳,練唱練習曲應當多用「中庸的聲音」來唱,其它不論是唱長音或歌曲也依然如此,試想,如果要演唱整個歌劇,從頭聲音拼到尾,任誰也吃不消。
『叄』 初學者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是什麼
初學者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如下:
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運用氣息發聲和氣息控制的方法(即橫膈膜的呼吸方法),因為在整個聲樂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環,是整個歌唱建築的基礎,因此必須明確呼吸的重要性,重視練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打開喉嚨,穩定喉頭,是歌唱基本功訓練的核心,這是歌唱者聲樂技巧能否順利發展的關鍵之一,很多歌唱者聲音上的毛病,多是由於歌唱時喉頭不找開、不穩定造成的,而正確的喉頭位置是協調呼吸器官的運動,獲得穩定、流暢聲音效果的關鍵。
發聲練習
發聲練習是歌唱發聲的一種綜合性基本技能的訓練,學習唱歌必須以最基本的發聲練習開始。
1、做獲得氣息支點的練習,體會吸與聲的配合,利用科學的哼唱方法,體會並調節自己的歌唱共鳴。
2、學會張開嘴巴唱歌,上下齒松開,有下巴鬆鬆的「掉下來的感覺」舌尖鬆鬆地抵下牙。
3、唱八度音程時,從低到高,母音不斷裂連起來唱,口咽腔同時從小到大張開。
4、氣息通暢的配合,發出圓潤通暢自如的聲音。
『肆』 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是什麼
首先氣沉丹田,就是小腹下面一點,不要用嗓子發聲,嗓子不要緊張,完全放鬆。說是說不清的,建議去學聲樂。
【拓展資料】
一、聲樂,是指用人聲演唱的音樂形式。聲樂是以人的聲帶為主,配合口腔、舌頭、鼻腔作用於氣息,發出的悅耳的、連續性、有節奏的聲音。按音域的高低和音色的差異,可以分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每一種人聲的音域,大約為二個八度。
二、男高音是男聲的最高聲部,音域通常從中央C即小一字組的C到小字三組的C。按音色的特點可分為抒情和戲劇二類。抒情男高音也象抒情女高音一樣冰涼空靈而富於詩意,擅於演唱歌唱性的曲調。戲劇男高音的音色強勁有力,富於英雄氣概。擅於表現強烈的感情。柴可夫斯基的歌劇《黑桃皇後》中的男主人公格爾曼,就是典型的戲劇男高音。
三、男中音的音域和音色介乎男高音和男低音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兼有兩者的特色。音域一般從小字組的降A到小字二組的降A。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河頌》,就是著名的男中音獨唱曲。這首歌以熱烈的曲調,雄渾的氣魄,展現了一幅氣象萬千的黃河的壯麗圖景。它象徵著我們民族偉大而崇高的精神。
四、男低音是男聲的最低音。音域通常從小字組的E到小字二組的E。按音色的特點還可細分為抒情男低音等。男低音的音色熱情似火,火熱,擅於表現熱血的感情。馬可等作曲的歌劇《白毛女》中的楊白勞就是男低音。
五、所謂「唱法」,實際上就是一種特有的演唱模式,這種模式直接影響著演唱的外在表現風格。就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這三種唱法而言,因為唱法模式不同,故而風格也會有所不同。具體地說,三種唱法之所以在風格表現上有較大的差異,其主要原因是因為三種唱法在歌唱發聲的原理運用上的不同所致。
六、美聲唱法注重發聲的技巧性和規范性,強調聲音的共鳴和掩蓋,在生理上要求喉頭向下使喉嚨充分打開,追求具有強烈力度的「面罩集中點」以獲得高質量的聲音效果。
『伍』 如何學唱歌的基礎發音和技巧
1、哼鳴練習
記譜時常用hum或m表示哼唱。哼唱又稱閉口音,俗稱哼鳴。因哼鳴時眉問有振動感, 在發音之前,應先練習閉口哼唱。
哼鳴可以調節呼吸和發聲器官,調節聲音的高位置,容易得到聲音的共鳴。哼鳴在中聲區較易,正確的哼鳴有助於嗓音訓練,能減輕嗓音的負擔。錯誤的 哼鳴,尤其是在高聲區,對嗓音是有害的。
練習要求:嘴唇輕閉,舌尖輕抵下齒,上下齒松開,下愕、頸部、喉腔自由放鬆,柔和地吸 氣、呼吸,發聲的通道全部打開,聲音從高位置發出,鼻、齒、唇感到輕微的顫動,哼唱時始終 保持吸氣的狀態。
練聲注意事項:
(1)要注憊保護好自已的嗓子,適當地練唱,發聲練習的時問,初學時20分鍾一次為 宜,以後逐漸地加至半小時或—小時,堅持每大練習最重要,絕對避兔用全音量來練習。大聲地亂唱,容易使歌唱器官受損。
(2)在沒有能力唱高音之前,切勿作高音練習,經常唱一組你最滿意的音,選擇曲目更要謹慎,不要唱不適合自已的曲目。
(3)每次練習應有新鮮感,精神集中,感興趣地練習。
(4)練習時要多用慢的、短的樂句作為最初的練習。聲樂訓練特別需要時間,奇跡是沒有的。「百分之—的智慧,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5)學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擴展閱讀:
1、 喉頭和聲帶
喉頭和聲帶,是歌唱的發聲器官,是歌唱的核心部位,是通向整體歌唱的要塞,是打開歌唱藝術寶庫的金鑰匙。
因此,了解和搞清喉頭與聲帶在歌唱時應處的位置和狀態是非常必要的。一般來說,歌唱時喉頭位置應該比平時說話時偏低一些(就像們深吸氣時的喉頭感覺,因為吸氣時的喉位,比靜止時的喉位略低一點)有很多人把喉頭處於吸氣時的位置稱為「水平位」。
在歌唱時字與字、句與句的轉換中,喉頭要始終處於這一位置,而不應做離開水平位的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的移動,當然喉頭位置的穩定是在運動中的相對穩定,而不是僵死不動的穩定。
就像浮在水面上的皮球永遠穩定在水面上的道理一樣,若把皮球比做喉頭,皮球浮在水面的狀態就好像喉頭穩定在吸氣位的狀態一樣。
所以歌唱時的喉頭位置應始終處於低而自如的穩定位置和喉頭壁打開的狀態。
2、 打開喉嚨
在歌唱訓練中「打開喉嚨」是十分重要的中心環節,它直接影響到聲音的好壞。
「打開喉嚨」也就是將喉頭穩定在正確的位置上,口蓋積極向上收縮成拱形,舌根放鬆,平放在下牙齒後,牙關打開,下巴放鬆自然放下而稍後拉,這時候的喉嚨是打開的。
1)「打哈欠」的狀態 「打哈欠」狀態可以讓口腔打開自然,放鬆,口蓋抬起,口腔內空間增長增大。所以在唱歌時,咽喉不要閉塞,要使咽喉張開,讓氣息自如地送出來,「哈欠」狀態確實是打開喉嚨的好辦法,也使歌唱者保證了一個很好的演唱狀態。
在平時練習時,還可以用閉嘴的「打哈欠」,閉口打哈欠的時候,里邊的狀態也是開的、抬的,如果 們在唱歌的時候都能保持這個狀態的話,那你的聲音就不會是「白」的、「扁」的了,你的聲音就會是「豎的」、「圓的」了。
2)用「微笑」狀態來打開喉嚨 們講的「微笑」不是光笑,而指的是把「笑肌」抬起來。「笑肌」抬起是要鼻、咽腔打開,大牙關打開,面部兩邊的笑肌(顴骨)呈微笑狀,這樣的微笑狀態可以使你的喉嚨打開,可以使你獲得高位置的聲音。
「歌唱狀態就是里邊的哈欠,處頭的微笑」,這話很精闢。
3、 良好的中聲區
中聲區是唱歌的基礎,沒有良好的中聲區,就談不到其他的一切。 們應當重視中聲區的練習,多在中聲區下功夫,不要急於唱很高的音。
練習時, 們先從中聲區以中、小音量練習開始,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鞏固以後,再慢慢向較高一點或較低一點的音域發展,初學者一定要遵循由易而難的循序漸進的原則,否則一開始就猛練高音,不但不會獲得正確的高音,反而會毀壞聲帶。
中聲區應該靠前,明亮,輕松流暢,不費力,這樣才能往上發展,為演唱高音打開通路。中聲區的聲音不要強求音量,而是要自然自如,要求音色優美和聲音的靈活性。
每個聲部的重要音區都是中聲區。中聲區要做到吸氣深,呼吸力求自然,有彈性,積極向上,有支持點,喉頭穩定松馳,不論唱高、低不同的音,喉頭的感覺都在一個位置上,聲音要往外送,但又要使聲音從頭到尾保持在同一音型和位置上。
們常比喻說「聲音要像穿珍珠一樣,把每個音穿在一條線上」等等,就是說聲音要連貫、統一、圓潤。
4、 關於換聲區
當你從低音往上唱時,唱到一定的地方,就會感到困難,容易卡殼,這就是到了換聲區了,這時,你必須運用某種方法才能繼續入上唱。
歌唱者首先應基本掌握了雖聲區的唱法,然後因人而異地作具體調整。有幾種方法大家可以實踐一下:
1)「倒抽一口氣」的動作 就是歌者在唱到換聲的音時(發母音的同時),做一個倒抽一口氣的動作,好像「嚇一跳」的生理狀態,讓喉頭稍向下,向後退讓,以使口咽腔充分打開,同時將中聲區歌唱時向上齒齦背後發送的氣息,隨著音高逐漸向上挪動,嘴也隨著逐漸張開,此時聲音感覺更向上,向更遠的前方發送。這時聲音就自然地進入了換聲區。
2)母音轉換手法 就是在唱到換聲區的時候提前讓聲音掩蓋一點,聲音暗一點,出氣量小一點,小舌頭抬起一點。
在碰到換聲點時,有一點必須強調指出,就是你感到聲音唱上去困難時,甚至聲音感到要出現破音時,千萬不要變化發聲器官的形態,不要亂動,亂使勁,一定要堅持迎著聲音唱下去就可以了。
其實換聲點的總是就是一個「混聲」的問題,就是真假聲結合的問題。掩蓋一些的聲音就是有了假聲的成分,但又不能全假,必須與真聲混合在一起,聲音的銜接才不會有痕跡,聲音才不會虛和空。
所以學會換聲點的過渡也就學會了假聲的唱法,而假聲位置對唱歌、解決聲音的統一是大有好處的。
『陸』 想學習唱歌,如何練習發聲。
1、練習發聲首先是氣息的訓練,培養口與鼻子同時吸氣的方法,把氣吸到肚臍下方,避免吸氣過程中出現肩膀上提的錯誤歌唱姿態。
2、其次是經常練習發音技巧,經常加強發音技巧的練習。
3、再次旋律視唱練習。所謂單旋律訓練,就是每個聲部分開來訓練,等各個聲部的旋律熟悉以後再合在一起訓練,這樣有助於避免聲部間出現旋律互跑的問題。
4、學會一種樂器,嘗試著學會一種樂器,這樣能夠更好的促進對其它樂器的把握,才能發出更好的音準。
5、藉助樂器演唱,可以適當藉助一些樂器來伴唱,這樣可以有效預防唱歌容易跑調的現象。
(6)學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擴展閱讀:
1、喉頭和聲帶,是歌唱的發聲器官,是歌唱的核心部位,是通向整體歌唱的要塞,是打開歌唱藝術寶庫的金鑰匙。因此,了解和搞清喉頭與聲帶在歌唱時應處的位置和狀態是非常必要的。
2、在歌唱時字與字、句與句的轉換中,喉頭要始終處於這一位置,而不應做離開水平位的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的移動,當然喉頭位置的穩定是在運動中的相對穩定,而不是僵死不動的穩定。
3、中聲區是唱歌的基礎,沒有良好的中聲區,就談不到其他的一切。我們應當重視中聲區的練習,多在中聲區下功夫,不要急於唱很高的音。練習時,我們先從中聲區以中、小音量練習開始,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鞏固以後,再慢慢向較高一點或較低一點的音域發展,初學者一定要遵循由易而難的循序漸進的原則,否則一開始就猛練高音,不但不會獲得正確的高音,反而會毀壞聲帶。
『柒』 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1初學者唱歌
摘要 您好,我正在根據您提的問題整理答案,請稍等一會兒哦~
『捌』 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
自己先練練把聲音放開唱,如果是音不準的話,就多聽聽要唱的歌,如果是唱歌沒有感情,就練練高音與低音之間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