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才能順利的吞葯
服葯要有正確的方法,才能使葯效發揮得最好,那麼,怎樣才算是正確服葯,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判斷你是否正確服葯。
1、按時按量服葯
為使葯物在體內發揮最大效力,並避免有副作用,這就要根據葯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生物轉化及排泄時間來分次分時服用。 由於葯物在體內停留、發揮治療作用並排出體外的時間不一樣,也就是說葯物的半衰期有的時間長,如息斯敏每日服1片,葯效持續24小時;有的時間短,如四環素、土黴素等半衰期6—8小時,每日需服4次,也就是每6小時服1次。因而,如半衰期長的葯物服用次數多,會引起葯物的作用加強或引起蓄積中毒,產生不良反應;如半衰期短的葯物服用次數少,會引起葯物的濃度(到達血液中的量)忽高忽低,起不到有效的治療作用。
①飯前時(飯前10—30分鍾)胃內沒有食物可使葯物保持有效濃度,迅速發揮作用。此類葯對胃刺激性小。常見的有健胃葯(健胃片)、解痙葯(阿托品)、收斂止瀉葯(鞣酸蛋白)、吸附葯(葯用炭)、抗酸葯(碳酸氫鈉)、胃壁保護葯(胃粘膜素)及利膽葯、滋補葯、腸道抗感染葯和部分口服降糖葯等。
②飯中服。常用的有助消化葯,如多酶片、胃蛋白酶合劑等,吃飯時服可及時發揮作用,幫助消化。
③飯後服(飯後30分鍾)。適合於大部分葯物,尤其是對胃有刺激性的葯物,如阿斯匹林、去痛片、消炎痛、苯妥英鈉、氯丙嘻、脂溶性維生素A、D、E及一些強心、抗高血壓、止咳平喘、利尿葯均應飯後服用。
④空腹服。主要是一些驅蟲葯和鹽類瀉葯。空腹服葯可避免食物對葯物的影響,使葯物迅速入腸並保持較高濃度,如驅蟲葯驅蛔靈、左旋咪唑、鹽類瀉葯硫酸鎂和硫酸鈉等都宜在清晨空腹時服用。
⑤間隔服。主要是一些抗菌素,為使葯物在體內保持一定的有效濃度;需每隔一定時間服葯1次。如磺胺嘧啶每隔4小時服1次;土黴素、四環素每隔6小時服1次;復方新諾明每隔12小時服1次。
⑥睡前服(睡前15—30分鍾)。主要為催眠葯、導瀉葯及一些避孕葯。例如果導、魯米那、安定、速可眠。抗過敏葯和哮喘葯有嗜唾的不良反應,也可在睡前服用;有些中成葯也應睡前服,以便吸收,充分發揮作用。
⑦必要時服:解痙止痛葯,退燒葯,如硫酸阿托品、顛茄酐、阿苯片、APC等。
有的葯有時間效應,這是因人體的生理活動有自身的節律性(即生物鍾)比如血壓的高低,體力的強弱,內分泌的多少,或者人體對某些疾病的反應等,在一天24小時是不一樣的。如果能按照人體的生理活動的節律科學用葯,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風濕性關節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疼痛多發生在清晨或上午,如果能在此時或再早一些時候服葯,效果最好。可的松在早晨6—9時血液濃度最高,在夜間12點最低,所以每天只需在早飯後服用1次可的松就夠了。高血壓病人一般在上午9—11時,下午3—6時血壓最高,高血壓病人若在此時服葯效果最佳。後半夜到早晨血壓較低,此時血流緩慢,血液粘滯性較大,病人若在這時服降壓葯,血壓會下降得太低,容易形成腦血栓。如果能在血壓最高期的前半小時服葯,而不是採用傳統的1日3次的服葯法,那樣就能有效地控制血壓的增長。心衰病人在上午10時服用速尿,其利尿作用最強。早上給病人服用雙氫克尿噻,其副作用最小。心臟病人凌晨4點對洋地黃等強心甙類葯物敏感性最強。糖尿病人服用胰島素的最佳時間是凌晨4點。治療癌症使用干擾素,若在早晨注射常易發生一些副作用:發熱、寒戰、肌痛和頭痛等;但若改為晚上注射,這些副作用便可大大減輕。 同樣,服用中葯也要注意時間效應。中葯里有一個治療腳氣方子,叫「雞鳴散」,何以叫雞鳴散,這是因為此葯在雞鳴的五更天服用效果最好而得名,歷代無數臨床實踐證明,雞鳴散名實相符。在中醫用葯中,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黃連湯要「晝三夜二」服;牡蠣澤瀉散等利尿葯「宜午服」等等。 綜上所述,用葯一定要講究時間,這是很重要的。 用葯劑量的大小與治療的關系,一般來講,在一定范圍內,劑量愈大,葯物在體內的濃度越高,作用也就愈強,成正比關系。這個范圍是指用葯安全范圍,也是在限度之內。如超過這個范圍或限度,便不單是作用增強的問題,而是易引起中毒或可危及生命危險的問題了。在安全范圍內,劑量增大,作用增強,但副作用也相應地加重。在安全范圍內,准確地選擇治療劑量,取得最好的療效。一個好醫生在劑量的選擇上都是很注意的。 有些病人不嚴格按醫囑按時按量服葯,隨意增加用葯劑量,錯誤地認為這樣見效快,效果好。這種急於擺脫疾病折磨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這樣做是錯誤的。因為醫生在開葯時,已經考慮到病人的多方面情況,並據此制定了一個比較合理的用葯劑量,因而,不需要再更改劑量了。病人按醫囑用葯數日後,如療效不明顯或根本無改觀時,可找醫生講明情況,以便尋找原因,讓醫生決定是否更換葯物或調整劑量。總之,為安全起見,病人自己不要改變服葯劑量,尤其是那些作用強烈及安全范圍小的葯物。如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葯物、抗腫瘤的葯物等。
2、用開水送服 因開水中合雜質較少,一般不會使葯物起化學變化。最主要的是水幫助葯物順利通過咽喉、食道到達胃裡,使干澀的葯片和刺激性的葯物不至於停留在食道中,從而保護了食道粘膜。有些人吃葯片時,喝水太少,使一些具有刺激性葯物停留在食道時間過長,引起食道發炎。還有一些人圖省事,不喝水,干吞葯片,這樣害處更大。常可引起食道損傷的葯物有四環素、強力黴素、紅黴素、強的松、阿斯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等。 吃葯需用水送,而且有些葯物喝水少了還不行。例如,磺胺類葯物在體內代謝,易在尿道中析出結晶,阻塞與損傷輸尿管和尿道,引起血尿,因此要多喝水,以防止形成尿道結石。阿斯匹林、APC類解熱鎮痛葯,主要是通過擴張血管和發汗使體溫下降,吃葯時也宜多喝水,避免因出汗而失去水分過多引起虛脫。同時,適當的多喝水,還可以沖淡體內毒素,有利於毒素加速排出體外。服用膠囊劑時也要多飲水,因膠囊劑在胃內易粘附在胃壁上,使膠囊靠胃壁的一側破裂,當葯物溶化時,不能均勻散開而集中於胃的某一部位,造成局部濃度過高,刺激胃粘膜,同時也不利於葯物的吸收,因此需多喝溫開水送服,使進入胃中的膠囊中的葯物較快地溶 解,均勻散開,膠囊劑一般不適宜兒童和消化道潰瘍的患者服用。 有些人把服葯不當做一回事,很不重視,或者為了圖省事,隨手用茶水服葯物,這是不對的。因為茶葉里合有大量鞣質,這些鞣質會與葯物中的金屬化合而生成不溶於水的鞣酸鹽,影響葯物的療效。如一些貧血病人服用合鐵葯物,如用茶水送服,鞣質便與鐵化合,生成鞣酸鐵;胃潰瘍病人服用氫氧化鋁,如用茶水送服,會生成鞣酸鋁。這些鞣酸鹽由於不溶於水,不易被體內吸收,從而起不到葯物應起的作用,反而會刺激腸胃而引起不合適。另外,鞣質還會與一些含生物鹼的葯物如麻黃素、黃連素、阿托品等化合而產生沉澱;服用酶制劑如多酶片、胃蛋白酶合劑、胰酶片時,茶水中的鞣質可與蛋白質結合,使酶幫助消化的作用減弱。 此外,茶葉中還含有咖啡鹼,具有興奮神經中樞的作用,若是服用安神、催眠葯物如苯巴比妥、安定、利眠寧、眠爾通等,切不可用茶水送服,否則會抵消上述葯物的催眠作用。 許多中葯如知母、貝母、酸棗仁、人參、黨參等也不宜與茶同服。
3、採用站立體位吃葯 有些患者喜歡卧床服葯,或者服葯後喜歡立即躺下,這種習慣很不好。根據國內外醫學專家的報道,躺著服葯片、葯丸,而且送服的溫開水又少,那麼只有一部分葯物能到達胃裡,另一部分會在食管內滯留、粘附及融化,結果造成局部葯物濃度太高,刺激並腐蝕食管,引起食管損傷甚至使食管發生潰瘍。 而站著服葯並且喝.60一100毫升開水,那麼葯物只需5秒鍾,便能全部到達胃裡。 所以,正確的服葯姿式是站著,而且服葯時要多喝水,服葯後不要馬上躺下,最好是站立著或走動一會兒。
B. 怎麼樣可以快點學會吞葯
正確的服葯方法是:取站立位,先把葯片放入口中,然後喝上一口水(不宜過多),稍把頭向上仰並做吞咽動作,葯片即隨水經食管而順利進入胃內。膠囊的比重比水小,在水中上浮,故吞服時頭部不宜上仰,否則送服的水咽下後膠囊容易卡在食管中,應把頭向下略前傾做吞咽動作,這樣較容易吞下膠囊。吞下葯物後也不要馬上躺下,隔片刻後應再喝些水
C. 怎樣才能學會吞葯啊
千萬不要嘗試干吞葯,因為葯會因為你的食道管個咽喉干佔在上面的,會卡到你的,注意安全
D. 怎樣吞葯片
首先你喝一口水先,潤下喉嚨喝下,在含一口水在喉嚨里,在把葯一塊吞了就可以了
E. 吞葯的好方法
單手執餅干或者麵包蛋糕之類的干糧,白飯也行,單手執水瓶,最好是遍地有賣的那種瓶裝水,瓶口小就行。
先含一口水(能一口咽下為准),做好思想准備,別急,等半分鍾一分鍾無所謂,調整呼吸,鼻孔呼出一半左右的肺部空氣,凝神,屏住呼吸仰脖,張嘴,垂直投葯,(注意,別管葯物的姿態,哪怕是橫著都沒關系,葯物會自動調整姿態下肚的,輪不到你操心。),葯沒那麼快化開,也別急著就往下吞,再做思想准備,就像看到唐僧時吞口水,一氣呵成,感覺葯物下去了,低頭,大口吸氣,完事,吃一口餅干順一順。
正常情況下,你不應該感覺到葯物的存在,一團水包著葯物就下去了。如果感覺葯物卡在食管里了,沒事,大口灌水,打通整個上部消化道,把葯帶下去,注意這過程不要低頭,瓶裝水的作用有兩個,一個是不容易潑身上,一個是讓你能夠更好地控制喝水的速度。呼吸很重要,此時大量喝水的刺激可能導致你大力呼吸,這對你吞葯其實沒啥影響,別緊張就不會嗆。
如果失敗,你的呼吸道可能嗆水,同時把喉嚨口的葯咳出來,如果咳不出來說明葯物已經進了食管,只要喝水吃點干糧,葯就順下去了。
我以前也吞不下葯,掌握先喝水後吞葯的辦法之後,連奶糖都可以吞下,關鍵是把呼吸調整好,不嗆就肯定成功,這跟緊張不緊張沒關系,人緊張時的吞咽比平時反而更順暢,嗆水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F. 如何教孩子吞葯片呢
教孩子吃葯確實是家長們最頭疼的一件事。本來孩子有病夠痛苦了,再讓吃那些苦的、味道怪怪的葯難以下咽。為了讓孩子把葯吃到肚子里,更不能用吵、打、強制威脅等方式達到目地。要用說服教育和鼓勵的方法完成。有很多小孩吞咽下後會返胃嘔吐,其實,只要葯在肚子里很短的時間就已經達到葯的效果。吐葯不吐效!
G. 吃葯片怎樣才能容易咽下去
寶寶生病不肯吃葯,好不容易喂進一點,可寶寶還是哭鬧著吐出來,幾個回合下來,當父母的不僅是沮喪,簡直是絕望心碎了!有什麼好辦法能讓寶寶順利吃進葯呢?下面的方法或許可以一試。
條件反射法
通常半歲以內的小寶寶味覺發育不夠完善,對各種味道(包括苦味在內)並不敏感,給寶寶喂葯可用小勺子或滴管將葯液順利送入寶寶口中。如果不順利,可考慮條件反射法,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對臉部嘴唇邊的忽然碰觸會產生張嘴反射,對比較近距離的吹氣可能產生張嘴、吞咽等系列條件反射,爸媽在給小寶寶喂葯時便可利用這些反射時機,將葯匙或滴管輕輕放入寶寶口中,但是要注意安全。
投其所好法
寶寶的味覺發育逐漸完善後,對苦、澀或有異味的葯物會比較敏感,寶寶吃過一匙苦葯之後是不肯再吃的。為了避免因葯物的味道而影響服葯,爸媽最好在葯品選擇上就早做准備,選用味道好的兒科用葯如甜的糖漿、有水果味的咀嚼片或含片等,讓寶寶能順利吃葯達到治療的目的。
榜樣引導法
「看看你最喜歡的小姐姐,她好勇敢啊,她吃葯打針都不怕的。寶寶也要做個勇敢的小朋友對不對?」對一歲以上稍微大一點的寶寶,有了一定的思維和理解能力,我們用一個鮮活的榜樣,讓榜樣帶給他無窮的力量,這樣的方式通常會取得一定的效果。你還可以說:「沒關系的,這個葯是有點苦,但是媽媽都不怕,來,先看媽媽吃一點了。」你甚至可以自己先嘗一點,做出或者享受或者有點痛苦的誇張表情,幫助寶寶克服心理障礙,讓寶寶明白吃葯不僅是可以讓身體早日恢復,還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勇敢、受人喜歡的人。
趣味吸引法
童話在寶寶眼裡總是充滿魅力,毛絨玩具也被寶寶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它們可能成為寶寶非常親密的好朋友,寶寶生病不肯吃葯的時候,我們不妨借用一下:「不吃葯寶寶的頭好疼,肚子好不舒服啊!我看看,哎呀,寶寶你的小熊貓好像也生病了,看上去沒精打採的,是不是也很難受呢。要不我們和它一起吃葯,你一勺,它一勺,一起讓身體早點好起來。」
在這樣充滿童趣的語言里,把寶寶的感受描述出來,寶寶的想法也會因此生產積極的變化,因為心愛的小玩具也和自己同病相憐,他的仁愛之心和好奇心也就同時被調動起來,於是一件苦差事成了一個有趣的小游戲。
威逼利誘法
有時當我們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嘗試盡了以上各種辦法,已經懂事的寶寶依然是「不吃不吃就是不吃!」的強硬態度,我們可能就不得不來點「威逼利誘」了。我們可以直接告訴他,「葯是必須吃的,否則病情會加重,如果不吃葯只好選擇打針。」相信更多的寶寶寧願吃葯,忍一時口舌不快,也不願意感受醫生手裡尖尖的針管扎進皮膚的刺痛。或者,我們可以來點精神或物質獎勵,「利誘」刺激寶寶,「勇敢一些,把葯吃了媽媽一會兒多給你講個故事,再唱一首好聽的歌!」
「吃了葯身體快點好,媽媽可以帶你去游樂園玩,你還可以得到一件很可愛的玩具呢。」
不過利誘過後,媽媽可要記得兌現自己的承諾哦。
結語
喂葯後最好輕拍小寶寶的背部,讓葯順利進入胃部;吃葯後也不要馬上劇烈運動或立即睡覺。
H. 吞葯的技巧
頭向上抬,把口張開到最大,盡量將葯丸放到口裡深處,將水倒滿口中,用力將水和著葯丸一起吞下,完後再適當喝點水即可。
I. 葯咽不下去誰知道應該怎麼咽葯才會容易咽下去求大神幫助
你是不是用溫水吃的葯,這樣容易讓葯溶解黏在口腔或者咽喉,建議常溫水服葯。如果還是困難就可以在葯大外表面添加和葯順能增加葯物的順滑度類似果凍
J. 如何咽葯片
你可以把葯片掰碎了再咽!吃葯的時候水不要喝得太多,口裡水多了,葯不容易
咽下去,會出現水咽下去 了要孩子嘴裡的現象。還有把葯放到嘴裡後要趕快喝水,要不然葯片會粘在舌頭上就更不容易咽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