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練好行書
1.在寫字的時侯一定要保持正確的姿勢。如圖身體坐正,兩腿自然分開。眼睛距紙要有一尺,胸距書桌沿有一拳,這樣才能全身各部位感到舒展、輕松。
2.就是拿筆的姿勢,要使筆與紙面形成大約45度角。
再說如果想習字快速取得成功,必須掌握好的方法。一般我們都會先選字帖,一個好的字帖,可以讓我們事半功倍,還可以掌握很多精髓。想練習行書,可以先從楷書開始練。行書和楷書的筆畫是一樣的。行書的特點是方便快捷,不像楷書強調規范標准。
1.一定要堅持每天臨摹,不能今天想起來就寫一下,想不起來就算了。
2.最好每天定量寫。記得我的高中老師說過,你要是把一個字寫了一百遍,那麼比你寫了一百個字的效果都要好,你也就算把這個字練好了。
3.寫字的時候要心平氣和,如果不能靜下心來,心浮氣躁,那麼寫字的效果就不會很好的。
Ⅱ 怎樣系統的學習行書
怎樣系統的學習情書首先要了解行書的字體筆畫和她的歷史悠久
行書是介於 楷書與 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大約出現在西漢晚期和東漢初期。行書的名稱始見於西晉衛恆《四體書勢》一文:「魏初,有鍾(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唐代張懷瓘《 書斷》記載:「行書者,劉德升所作也。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張懷瓘在其《書議》又雲:「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明代豐坊在《書訣》中則有更為形象的描述:「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行書正因其行雲流水、書寫快捷、飄逸易識的特有藝術表現力和寬廣的實用性,從產生起便深受青睞、廣泛傳播。行書歷經魏晉的黃金期、唐代的發展期後,在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峰,於各種書體中逐漸占居主流地位。縱觀漫長的書史,篆書、隸書、楷書的發展都存在盛衰的變化,而行書則長盛不衰,始終是書法領域的顯學。歷代書法大家共同書寫了行書發展輝煌燦爛的歷史。
隨著當代書法藝術的蓬勃發展,行書創作的探索與創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熱潮,呈現出多元激盪的繁榮景象。在繁雜的書法熱浪中,筆者以自己對書法的理解和執著追求,理性地摸索,從多年的躬耕實踐中總結了一些初步的體驗與感悟。
在浩如煙海的書法藝術寶庫中,行書無疑是一座最為絢爛多姿、豐富厚重的寶藏。其中 王羲之創作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顏真卿創作了「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 蘇軾創作了「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王珣創作了《伯遠帖》,王獻之創作了《鴨頭丸帖》等。這些照亮書法藝術星空的經典之作,是歷經漫長歲月淘洗留下的藝術精髓,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審美領域的獨特貢獻。[1]
布局謀篇
錯落大小
陳同山
由於「放縱體勢」,行書單字的高矮、寬窄、面積不盡相同,甚至懸殊很大。因此行書採用「縱有行,橫無列」的章法。由於一行字的字數不固定,便容許寫得很長;由於橫向有一定的伸展餘地,便容許寫得很寬。這樣,行書在字型結構方面便有了一個相對自由的創作空間。
調整輕重
「險中求平」是造型藝術美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要取得平衡,必須學會調整輕重。
左右揮灑
漢字[3]有伸向左右的撇捺,他們向左右揮灑,不僅使字的神採得以展現,而且可以方便地進行行間的錯落穿插,還能有效的調整輕重。因而「左右揮灑」成為行書布局的常用方式。
上下貫穿
貫穿行氣是行書布局謀篇的最重要的技巧。
力求和諧
以上四點是行書布局謀篇的具體方法,「和諧」則是布局謀篇的整體要求。不論篇幅大小,字數多寡,都是一個統一體,和諧主要包括一下幾點:筆觸和諧統一、間白和諧統一、風格和諧統一、字體和諧統一。
Ⅲ 怎樣練好行書(毛筆字)
首先要懂!字不是一日成!貴在堅持,切不可三天打魚!另!練字不可敷衍!要樹立不練就不練!練則必認真的態度!謹記!行書它具有楷的規矩草的飄逸,書寫起來既不像楷書那樣慢又不像草書讓人不意辨認,看起來非常舒服流暢,可以說是永遠受人們歡迎的!推薦《王
Ⅳ 如何學好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草間的一種書體。寫的比較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的比較端正平穩,近於楷書的稱行楷。
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都表現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游絲的痕跡,這就是牽絲。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經過對幾組楷書與行書個字的分析,發現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循的准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書書寫時比較舒展,流動。
行書的用筆有以下幾個特點:
[1]點畫以露鋒入紙的寫法居多;
[2]以歟側代替平整;
[3]以簡省的筆畫代替繁復的點畫;
[4]以勾、挑、牽絲來加強點畫的呼應;
[5]以圓轉代替方折;
行書的結構特點:
大小相兼。就是每個字呈現大小不同,存在著一個字的筆與筆相連,字與字之間的連帶,既有實連,也有意連,有斷有連,顧盼呼應。
收放結合。一般是線條短的為收,線條長的為放;回鋒為收,側鋒為放;多數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轉換,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體。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內密外疏。中宮緊結,凡是框進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劃圈的筆畫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緊壓,行距拉開,跌撲縱躍,蒼勁多姿。
濃淡相融。行書書寫應輕松、活潑、迅捷,掌握好疾與遲、動與靜的結合。墨色安排上應首字為濃,末字為枯。線條長細短粗,輕重適宜,濃淡相間。和草書差不多,但沒那麼草。
行書創作時的要求:
首先要懂得鑒賞或創作的要求。一件好的書法作品有三條標准,即理法通達、筆力遒勁、姿態優美。古人雲:「寓新意於傳統,寄妙理於法度。」「神韻為上,形質次之。」一件好的書法作品,力求達到線條美、結體美、章法美、墨色美,神韻為上。
其次要認認真真臨摹,學會正確用筆,又要敢於突破。臨摹要選好名賢妙跡,從讀臨碑帖中體驗古人的心律、節奏、氣韻。得之於心,施之於手。主帖要反復讀、臨,主要是解決筆法、用筆、結體問題。繼承是創新的重要基礎,創新是繼承的必要發展。從「走進去」再「走出來」,從形似到神似,形成鮮明的個人風貌。所謂「采百家花,釀自家蜜」。
再次,在創作前要充分醞釀。借鑒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對題材、體裁和表現方法等創作構思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對每個字的結體要認真考慮,盡量不出現類同的字或筆畫;對章法要精心安排,可以事先打好小樣,但在書寫時思緒又不能受其束縛;運筆要講究節奏、力度,前人所謂的「寓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婉媚之內」,說的就是用筆方法的具體體現。
(1)錯落大小:由於「放縱體勢」,行書單字的高矮、寬窄、面積不盡相同,甚至懸殊很大。因此行書採用「縱有行,橫無列」的章法。由於一行字的字數不固定,便容許寫得很長;由於橫向有一定的伸展餘地,便容許寫得很寬。這樣,行書在字型結構方面便有了一個相對自由的創作空間。
(2)調整輕重:「平衡」是造型藝術美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要取得平衡,必須學會調整輕重。
(3)左右揮灑:漢字有伸向左右的撇捺,他們向左右揮灑,不僅使字的神採得以展現,而且可以方便地進行行間的錯落穿插,還能有效的調整輕重。因而「左右揮灑」成為行書布局的常用方式。
(4)上下貫穿:貫穿行氣是行書布局謀篇的最重要的技巧。
(5)力求和諧:以上四點是行書布局謀篇的具體方法,「和諧」則是布局謀篇的整天要求。不論篇幅大小,字數多寡,都是一個統一體,和諧主要包括一下幾點:筆觸和諧統一、間白和諧統一、風格和諧統一、字體和諧統一。
王羲之的《蘭亭序》,任何人都適合哦,呵呵
Ⅳ 學習(硬筆)行書有哪些技巧,那些需要注意
行書練習注意事項
行書在描寫、盲寫之前,先仔細領會每一筆畫不同的運筆方法。要求一筆寫成一個完整的筆畫。在筆畫描寫的學習過程中,主要掌握筆畫的起筆、行筆和收筆以及用筆中的按、提、轉、折等方法。每寫一個筆畫要做到有節奏的行筆,輕、重,快、慢必須有度,起筆、收筆重,行筆輕;停頓重,過渡與牽絲輕。在同一個字中,撇速、捺緩;豎速,橫緩;在同一畫中,起筆、收筆慢,行筆快;直行筆畫快,轉折筆畫慢。每完成一個筆畫應當有藏,有收,有始有終,做到起筆折鋒,行筆快捷,要有提、按起伏,節奏明顯,有跡可尋,收筆回鋒,但也不排除露鋒和側鋒的存在,需要露鋒時要留得住,需要側鋒要協調自然。在筆畫部分中學習,收筆應作為筆畫學習的重點。盲寫要重點體驗硬筆在紙上運行的感覺。
一、硬筆基本筆法練習
硬筆行書的筆法學習重點應放在收筆上,收筆一般有出鋒、回鋒收筆兩種,出鋒收筆有豎、撇、捺,回鋒收筆有上挑橫、下鉤橫、豎鉤、豎挑。把這七種基本筆畫每個在「3M中線格」本上寫一頁,主要練習收筆,體驗筆尖離開紙面的感覺,重點關注出尖(鋒)時速度要快。例如,寫懸針豎應在收筆前順勢上提,使用出鋒收筆;寫橫應在收筆前回鋒向左上或左下,使用回鋒收筆。注意保持筆畫間距均勻。
二、斷筆練習
描寫、盲寫時要把行楷字分解成楷書,這樣就找到了行書的筋骨,就像寫楷書一樣,一筆一畫地書寫,做到每一筆畫都要收筆,收筆的方向是「向下一筆的起筆處收筆」,這樣自然就學會了行書的筆順。例如「主」字,行書筆順為4畫,斷開後筆順為5畫。這一步主要練習收筆,體驗筆尖離開紙面的感覺,速度要稍快,寫出尖鋒來,筆法上叫做帶筆。
Ⅵ 如何練好行書
1、首先要練眼
宋代的書法家黃庭堅說:「古代人學習寫字不都是依靠臨摹,他們常常把古人的書法作品張掛在牆壁上,專心致志的觀看它,看準了才下筆。」讀的帖越多,眼力就會越高,就知道了如何寫才好,好在哪裡。
有一個成語叫「眼高手低」,我認為:眼高是手高的前提。發現不了美,不知什麼是美,就更談不上創造美了。有不少同學以為書寫潦草是所謂的行書,導致他們以丑為美的原因是他們「眼低手也低」。
2、其次要練心
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還要把寫得好的範字牢牢地記在心裡,把其字形深深地刻在大腦里,無論何時,一旦提到這個字,馬上就能想出這個字在字帖上的形狀。做到胸有成帖,腦有成字。
3、第三要練手
練眼和練腦是為了搞清字該怎樣寫。心中能想出字的最好效果,手中不一定能寫出這種最好效果,因為腦不一定能指揮得了手,手不一定能指揮得了筆。練手就是要達到心手一致,手筆一致的境界,所以練手也是至關重要的。
練手主要是練指力、練腕力、練手感。寫字的時間長了會感到手指發痛,手腕發酸,手不聽使喚,多鍛煉這一現象就會消失。經常幫老師在黑板上抄題的學生和辦黑板報的學生寫字往往又快又好,他們的指力和腕力就是如此練出來的。
還要注意練手感,讓大腦能指揮手,感覺到筆變成了手的一部分,變成了手的延伸,手能輕松的指揮筆,想快則快,想慢則慢,想輕則輕,想重則重,想寫出什麼樣的效果就能寫出什麼樣的效果。
4、第四要練結構
因為練字的關鍵是掌握字的結構。字的結構是指字的筆畫的長短比例及筆畫間的穿插避讓關系。謝曉東在歌曲《中國人》中唱道:「最愛寫的字啊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方方正正做人要象他……」「方方正正」概括了漢字的結構特點。
掌握了漢字的結構,寫出了方方正正,結構美觀的黑體字,將其筆畫稍加變化就能寫出宋體、魏體、楷體、仿宋體、龐體、司馬體、隸書等各種字體的漢字。如果掌握不住漢字的結構,無論如何對字的筆畫進行修飾,進行美化,都是難看的贅物,越變越難看。
5、第五要練筆畫
不少同學練過書法,他們從楷書練起,許多運筆的規則都忘了,只記住了頓筆。結果寫出來的字拖拉累贅,狀如鬼畫符。要從黑體字練起,抓住字形,取消頓筆。
學習行書要注意把握幾個要點:
一、擺脫楷書的法則
練習楷書時,我給大家講的是起筆藏鋒,轉折處要有提按的變化,鉤的筆畫要先頓筆再挑出等等,這些要領在寫行書是要盡量擺脫和忘記。打個比方,如果把楷書比作武術套路的話,那麼行書就是散打,不能每一招一式都從頭開始,講究的是流暢。
二、認真的臨摹
要學好行書,還要經過一段專門的臨摩訓練,以掌握它的筆法和結字的規律。在臨摹時,要給自己找一本好的字帖,趙孟頫的膽巴碑就是很好的字帖,可以練毛筆字,也可以縮小復印了練硬筆書法,硬筆書法家盧中南、丁永康、吳玉生等人的字帖都可以臨寫。
三、讀帖
練習書法的途徑不外乎臨帖和讀帖兩種方法,而練習行書,讀帖特別重要。我們起點書畫班牌匾的書寫者田惠君,是我的好朋友,愛好和我差不多。他練字的方法就是讀帖,很少臨帖,寫起字來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本來是寫隸書的,但是行書也非常優秀。
四、勤於練習
練習行書在開始的時候有一個適應的階段,在寫不好的時候覺得沒面子,沒關系,可以在筆記本上練習,也可以在寫日記的時候,練慣用行書寫給自己看。熟能生巧,從一個字到一段字,從幾個字、一行字到一篇字,逐漸掌握行書的規律,慢慢也就形成了屬於你自己的行書風格。
Ⅶ 行書的學習方法
第一步,先選定一本適合自己的字帖。或是與先前練習的楷書有一定的關聯,或是自己喜愛的作者、作品都可以。一旦選定,就不要輕易更換。第二步,認真讀帖。仔細觀察字帖中的每一個字的每一筆畫,想像作者是如何運用筆寫出來的,何處該輕何處該重,提按頓挫、粗細快慢等等,都需要記住。第三步,用筆模擬。這一步最為關鍵,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把觀察和思考得來的方法用筆表現出來。第四步,比較。把自己寫的字和字帖上進行比較,找出差距,再回過頭來讀帖,看看先前的想法對不對,在做改進。這樣反復讀帖、模擬、比較,直到寫出的字和字帖上一摸一樣為止。第五步,熟練。第四步做到後,就反復練習,直到把字帖的書寫習慣變成自己的習慣。第六步,創新。這是最高的要求,或是集歷代之大成,或是發自身之靈性,總之是形成自己的風格。如能完成第六步,就是當代王羲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