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吃多了味精怎麼解
味精的化學名稱叫谷氨酸鈉(Mono-sodium-L-Glatamate,簡稱MSG),是谷氨酸鹽的一種。在天然食品之中,許多都含有谷氨酸鹽,例如番茄、芝士、磨菇、黍米、青豆等。大多數食品含有1%-35%蛋白質,其中一般有10 - 35%是谷氨酸鹽。人體也不斷生產谷氨酸鹽,這種物質是製造蛋白質不可少的成份,對於幫助體內新陳代謝作用非常重要。味精與人體自己製造的谷氨酸鹽完全沒有分別,消化之後進入體內正常的生物化學途徑,製造能量。 味精癥候是怎麼一回事? 發生 空肚吃較多出現 吃了2 克以上才出現 女人出現較多 吃了味精後約15分鍾開始,一兩小時後消失 征狀 面部充血:熱辣辣或燒灼的感覺、舌根腫脹 緊張:心跳反常或加速、暈眩、頭痛、偏頭痛、頸部僵硬,肌肉收縮、作嘔、失眠、腸胃不適 刺痛:頸痛、臂痛、胸痛 麻木:上肢酸軟、情緒低落 敏感症:哮喘惡化、咳嗽 味精是否安全? 究竟味精對人體有沒有害?味精用作調味品是否安全?這是市民最關心、最想知道答案以求心安的問題。 答案應該是:目前不知道。 「有害」和「安全」並不是簡單的、黑白分明的事情。 「飯食得多都會死人」,即使是清水,大量灌進肚裡也可以致命。糖、鹽、油吃得太多,對健康也害處很大,事實上一般香港人都確是吃糖、鹽、油過量,引起種種嚴重病症——例如高血壓、心臟病。總之任何食物過量服用都有害、都不安全。 味精的問題特別復雜,因為它本來是很「天然」的物質。 味精製造商指出以下的事實,證明味精不可能對人體有害: 味精(谷氨酸鈉)是食品的一種天然成份,幾乎所有含蛋白質的食物(包括人乳牛乳)都含有味精。 人體內不斷製造谷氨酸鹽,成份與味精完全相同。 平日煮食時使用的味精,份量還比身體里已有的及從其他食物吸收的少。 可是,事不離實,確有不少人吃了含味精的食物長期出問題。除了心理作用之外,一個解釋是有些人對忽然增加的味精產生敏感反應,凡是吃了一頓含大量味精的食物,就感到不適,出現所謂「味精症狀」。目前科學研究仍然找不出確實的原因,說明那些癥候(見上文介紹)何以造成。 另一方面,除了那些「味精癥候」的短期不適外,科學至今仍未能證實味精對人體有長久的、嚴重的害處。要證明某種物質會必然引起某病症,跟想證明某種物質對人無害一樣,都非常困難,需要花很多時間做很多研究。 至今未能指證味精有害,並不等於它無害。
❷ 味精怎麼才能化成水狀不能放水。具體做法,謝謝!
味精受熱會自動融化,不用加水。不建議油裡面直接加味精,味精都是最後放菜裡面,因為味精是鮮味。
❸ 怎樣讓味精溶解在油裡面。
可以先把味精稍微加熱。
在加到油裡面。
一般來說,
味精直接加進去也是可以考慮的。可以溶解
❹ 怎樣將味精溶解
無限溶解,只有揮發,沒有雜質。
❺ 味精是什麼
味精的化學成分為谷氨酸鈉,是一種鮮味調味料,易溶於水,其水溶液有濃厚鮮味。與食鹽同在時,其味更鮮。
味精可用小麥麵筋等蛋白質為原料製成,也可由澱粉或甜菜糖蜜中所含焦谷氨酸製成,還可用化學方法合成。
味精還有緩和鹼、酸、苦味的作用。谷氨酸鈉在人體內參與蛋白質正常代謝,促進氧化過程,對腦神經和肝臟有一定保健作用。成年人食用量可不限制,但嬰兒不宜食用。
味精的鮮度極高,溶解於3000倍的水中仍能辨出,但其鮮味只有與食鹽並存時才能顯出。所以在無食鹽的菜餚里(如甜菜)不宜放味精。
使用味精時還應注意溫度、用量等。最宜溶解的溫度是70℃~90℃。若長時間在溫度過高的條件下,味精會變成焦谷氨酸鈉,不但失去鮮味,且有輕微毒素產生。
谷氨酸最早由德國的雷特豪於1846年在小麥的麵筋中首次分離獲得;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從海帶中分離出谷氨酸,並發現谷氨酸的鈉鹽具有鮮味;1909年日本開始生產以谷氨酸一鈉為主要成分的 「味之素」,並出售。
味精在長期使用的過程中曾一度蒙受「不白之冤」。由於人們對味精的營養特性缺乏全面、科學的了解,認為味精沒有營養,甚至對人體有害。一些人進餐後感到頭痛、胸悶、惡心、嘔吐、心悸、腹痛等不適就歸咎於味精,稱之為「味精症狀」。
在使用味精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1、味精的最適使用濃度為0.2%~0.5%,最適溶解溫度為70℃~ 90℃,為此應在烹調中,菜或湯即將成熟或臨出鍋時再加入味精。這樣既不破壞味精的鮮美特性,又使味精能迅速的溶解在湯汁中,產生鮮味。
2、拌冷盤時,應先用少量熱水將味精溶解再拌入。如果直接放入味精則會因溫度低而不易溶解,這樣味精的鮮味就不能充分發揮出來。
3、在本身含谷氨酸鈉較多的食品中就不必再添加味精(像禽畜肉、蛋、海鮮等就屬於這類食品)。因此在炒雞蛋、用雞或海鮮燉制的菜以及用高湯烹制的菜中可不加味精,否則,不僅是一種浪費,而且會影響菜餚的天然鮮味、本味。
4、谷氨酸鈉在人體代謝的時候會與血液中的鋅結合,從而導致體內缺鋅,因此對於哺乳期的婦女、嬰幼兒來說應該盡量少吃或不吃味精。老人和兒童也不宜多食。高血壓患者若食用味精過多,會使血壓更高。所以,高血壓患者不但要限制食鹽的攝入量,而且還要嚴格控制味精的攝入,腎炎、水腫等疾病的病人也不宜攝入過多的味精。
❻ 怎樣合理使用味精
俗話說:「鮮味不夠,味精來湊。」這是人們對不高明廚師說的玩笑話。但也不可否認這樣一個事實,味精已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調味品,但怎樣合理使用,就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了。
味精,是一種人工合成的鮮味調料。它即使溶解在3000倍的水中,仍然呈現出鮮美滋味,因而廣泛地用於各種菜餚。尤其是一些本身無鮮味的原料,如:海參、魚翅、蹄筋、熊掌等山珍海味,更需要味精來助一臂之力。
味精按照谷氨酸鈉的含量,可分為99%、95%、90%、80%等幾個品種,其99%規格呈結晶狀,形狀整齊,色澤晶瑩,鮮味濃厚,是較好的品種。市場上常見的粉末狀味精,系80%的品種,鮮味較淡。還有一種特鮮味精,亦稱雞精,是味精的又一新產品,由肌苷酸鈉和鳥苷酸鈉按不同比例與谷氨酸鈉混合而成,它的鮮美程度是谷氨酸鈉的幾十倍,所以稱特鮮味精。
味精使用得當,才能達到增加鮮美滋味的效果,否則,不僅沒有鮮味,反而有害處。
合理使用味精有幾條原則:
一、掌握溫度
味精在70℃~90℃的水溫下溶解度最高,一般應在菜餚出鍋時加入為宜。如果在100℃以上的高溫中使用,不僅沒有鮮味,反而會產生一種對人體有害的毒性物質。溫度過低鮮味效果也不好,如果是涼拌菜需要加味精,應先用熱水化開,等涼後澆入冷盤內,方可達到理想的增鮮作用。
二、了解湯汁的酸鹼度
味精在中性溶液,尤其是弱酸性溶液(如食醋)中鮮味效果最好,如同強烈的肉鮮味;在鹼性溶液中,味精會起化學變化,產生一種具有不良氣味的物質,而失去增鮮的作用。
三、適量使用味精
味精用量過多,會產生一種似咸非咸、似澀非澀的怪味。每人每天攝入量不應超過120毫克/千克,以體重60千克計算是7200毫克。
四、針對原料的特性使用味精
有人炒雞蛋時,加入味精,這是不必要的,因為雞蛋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本身就具有鮮美的滋味,加入味精後,反而出現口味不凈的感覺,在雞湯中不加味精也是同樣的道理。
最後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有的同學對食用味精有顧慮,認為它有「毒」,其實,只要我們科學地使用味精,不僅無害而且有益。味精可以像氨基酸一樣直接為人體吸收,改善機體的營養狀況,治療神經衰弱、肝昏迷等病症。
❼ 味精是什麼提煉出來的
味精主要是通過大米、玉米等糧食或糖蜜,採用微生物發酵的方法提取而成。味精主要成分是谷氨酸的鈉鹽,也是谷氨酸鈉的商品名和俗名,又名味粉、味之素、谷氨酸鈉、麩氨酸鈉。
我國最初的味精工業化生產是以麵筋或大豆粕為原料,採用酸水解的方法生產味精,這個方法耗能大、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對設備要求高、需耐酸鹼設備,在1965年以前都是用這種方法生產的。
(7)使味精快速溶解方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合理使用——
(1)味精的最適使用濃度為0.2%~0.5%,最適溶解溫度為70℃~ 90℃,為此應在烹調中,菜或湯即將成熟或臨出鍋時再加入味精。這樣既不破壞味精的鮮美特性,又使味精能迅速的溶解在湯汁中,產生鮮味。
(2)拌冷盤時,應先用少量熱水將味精溶解再拌入。如果直接放入味精則會因溫度低而不易溶解,這樣味精的鮮味就不能充分發揮出來。
(3)在本身含谷氨酸鈉較多的食品中就不必再添加味精(像禽畜肉、蛋、海鮮等就屬於這類食品)。
❽ 味精一般要幾秒才能融化
在70℃~90℃時,味精的溶解度最高。
內容 :
味精又稱(味素)是調味料的一種。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通常含90%左右。它有強烈的肉類鮮味,溶於2000~3000倍的水中,仍然能感覺出來。味精食入胃腸後,它能很快分解出谷氨酸來。谷氨酸是人體必不可少的一種氨基酸,尤其對於智力發育很有幫助。不過人體內可以自行合成谷氨酸,不必完全依賴食物供應。適量、合理地使用味精對人體並無害處,但是,使用味精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避免高溫水溫在70℃~90℃時,味精的溶解度最高。當受熱120℃以上時,味精中的谷氨酸鈉就會變成焦化谷氨酸鈉,不但失去鮮味,而且有一定毒性。
味精使用方法:
1.對用高湯烹制的菜餚,不必使用味精。因為高湯本身已具有鮮、香、清的特點,使用味精,會將本味掩蓋,菜餚口味不倫不類。
2.對酸性強的菜餚,如:糖醋、醋熘菜等,不宜使用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環境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的效果越差。
3.在含鹼性原料的菜餚中不宜使用味精,因為味精遇鹼會化合成谷氨酸二鈉,產生氨水臭味。
4.味精使用時應掌握好用量,如投放量過多,會使菜中產生苦澀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每道菜不應超過0.5克。
5.做菜使用味精,應在菜快炒好時加入。因為在高溫下,味精會分解為焦谷氨酸鈉,即脫水谷氨酸鈉,沒有鮮味。
6.注意投放溫度,味精在120℃的高溫時會變成焦谷氨酸鈉,會失去鮮味和營養,因而炸制食品,急火快炒時不宜使用,投放味精的適宜溫度是70~80℃,此時鮮味最濃。
7.注意投放時間,最好在湯菜出鍋前投放,不要提前,也不要與原料同時投入或烹調中途加入,腌菜時不要使用味精。
8.注意適量,就科學家研究表示使用味精過量,容易導致肥胖。
9.3個月內的嬰兒食物中不宜使用味精。
10.過多食用味精有可能造成不孕不育。
❿ 正確使用味精的方法有哪些
味精是人們熟悉的調味佳品,化學名稱是谷氨酸。它吸濕性較強,易溶於水,就是溶於3000倍的水中,也仍顯出鮮味。但是,味精在鹼性溶液中卻不顯鮮味。當受熱達120℃以上時,味精還會變成焦化谷氨酸,不僅沒有鮮味,還有毒性。因此,使用味精要講究科學性。
味精不可濫用,不能每菜必用,多用味精一則會使雞、肉、魚、蝦等原料原有的鮮味顯不出來;二則會使人對味精產生依賴性,不愛吃沒有放味精的菜,從而食慾下降,降低對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能力。
味精不宜在含有食鹼或小蘇打的食物中一起用。各種餡料,蒸、煮製成的菜,以及應用急火快炒的菜,都不宜多用味精,免得在加熱過程中使味精變成焦化谷氨酸鈉。
在湯菜或者炒菜中使用味精,宜在出鍋前加入,在70~80℃的湯水中味精溶解最多,口味也顯得最鮮。不可將味精像食鹽一樣撒在冷盤中,這樣味精不易溶化,人們食用後會使腸胃受到刺激,造成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