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醫護理學有哪些特色護理方法及其應用
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特色與其應喲
一、整體觀念
整體就是統一性完整性。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功能上互相協調、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同時也認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系,人體的生理和病理上的變化不斷受到自然界的影響。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稱為整體觀念。這一思想貫穿到生理、病理、辯證和護理等各個方面。
1
人體是有機的整體
人體是由若干臟器、器管和組織所組成、各臟器、器官和組織都有著不同的功能。如心主血脈、主神志,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和肅降,又有通調水道和朝百脈之功能等。
但五臟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決定了人體各臟器、器官和組織和生理上是互相影響,以維持其生理活動的協調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
人體局部和整體也是辯證的統一,人體某一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反映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盛衰。因此,我們在護理過程中,必須從整體出發,通過觀察病人的外在變化,了解機體內臟病變,從而提出護理問題和採用護理措施,使疾病早愈。如臨床上見到口舌糜爛的局部病變,實質是心火亢盛的表現。因心開竅於舌,心又與小腸相表裡,病人除口舌糜爛外,還可有心胸煩熱、小便短赤等證候表現。在護理上除局部給葯外,還須囑病人保持情志舒暢,不食油膩煎炸辛辣等助熱生濕之品,宜食清淡瀉火之物,如綠豆湯、苦瓜等。以通過瀉小腸之火而清心火,使口舌糜爛痊癒。
2
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自然界的變化又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機體相應地產生生理性反應,若超越生理范圍,則產生病理變化。
(1)季節氣候對人體的影響:在一年四季氣候變化中,有春溫、夏熱、秋涼和冬寒的氣候變化規律。萬物在這種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就會有春生、夏長、秋收和冬藏等相應的變化。人體也不例外,必須與之相適應才能保持身體健康。
(2)晝夜黃昏對人體的影響:在晝夜黃昏的陰陽變化過程中,雖在幅度上不象四季氣候變化那樣明顯,但人體也必須與之相適應。
二、辨證施護
辯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的又一基本特點,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護理方法。
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本徵,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邪正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施護,則是根據辯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護理方法。辨證是決定護理的前提和依據,施護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施護的效果可以檢驗辯證的正確與否。
辯證和施護,
在護理過程中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又是理論聯系實踐的具體體現。
中醫學認為,證和症有不同的概念。
【症】即症狀,如咳嗽、頭痛、失眠等。「證」則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如感冒所表現的風寒證、風熱證等。由於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及邪正關系,因而比症狀狀更全面、更深刻,從而也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但「證」
與「病」的概念也不同,如《傷寒論》對傷寒病以六經分證,可分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太陰病證、少陰病證和厥陰病證。《溫熱論》對溫熱病以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和血分證。但中醫認識和護理病人、是既辨病又辯證的。辨證著眼於證的分辨,如見一初起發熱、惡寒、頭身痛、脈浮的病人,初步印象為感冒病。但由於致病因素和機體反應性不同,又常表現有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不同的證,只有把感冒病所表現的「證」是風寒證還是風熱證辨別清楚,才能確定施護的方法。如屬風寒感冒,根據「寒者熱之」的護理原則,應採用避風寒保暖,室溫宜偏高。飲食上可給豆豉湯、生妾紅糖水等辛溫解表之護法;苦屬風熱感冒,根據「熱者寒之」的護則,應採用室溫宜低而溫度偏高,使病人感到涼爽舒適,減輕心煩、口乾之不適感。飲食宜給綠豆湯、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熱生津辛涼之品。
但在臨床上有時可見到一種病包括幾種不同的證,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可以出現同一種證,在護理時可以在辯證施護原則的指導下,採用「同病異護」和「異病同護」的方法處理之。
所謂「同病異護」是指同一種病,由於發病的時間、地區以及病員機體反應性不同,或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所表現的證不同,施護的方法亦各異。以感冒為例,由於發病季節不同,施護方法也不同,暑季感冒,由於感受暑濕之邪(暑多挾濕),護理應採用一些祛暑化濕的方法。如果是冬令時節感冒,宜採用中葯溫熱服,給生薑紅糖蔥白湯等熱飲料以助葯力,服葯後覆蓋衣被,使其周身微微汗出,而達汗出表解之功效。
所謂"異病同護",就時指不同的病,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出現了相同的病機,因而也可採用同一方法護理。如用黃芪、黨參燉母雞,苡仁粥、茯苓粥等益氣健脾之品;注意休息,避免疲勞,以培育中氣;採用針刺百會、關元、長強穴,以補中益氣;保持會陰部清潔,用五倍子、白礬煎水熏洗以促使回納等。
所謂"證同護亦同,證異護亦異"實質是由於"證"的概念中包涵著病機在內的緣故。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護法,就是辨證施護的精神實質。
B. 中醫葯科學研究的臨床研究
在臨床上,辨證分型的方法被普遍應用,防治常見病、多發病及危急重症的療效不斷提高,並總結出一些新的治療方法和經驗。以中葯補腎為主治療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有效率為85.4%,緩解率為40%~50%,明顯優於單純用雄性激素治療的效果(有效率為46.7%)。中西醫結合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有效率為78.9%~90%,而單純激素治療的有效率為54.5%。對惡性腫瘤尤其是晚期患者,採用中醫葯或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明顯減少了化學葯物療法和放射療法的毒副作用。對Ⅲ期胃癌術後採用健脾和胃、益腎填髓的健脾益腎沖劑合並化學葯物療法,其五年生存率為51.65%,較單純手術切除及術後化學葯物療法者五年生存率11.7~31.2%為高。新生兒ABO溶血過去一直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據93名婦女共275次妊娠統計,嬰兒存活者僅11例,其中6例有後遺症。採用養血活血法對此93例婦女進行治療,於再妊娠後投葯,結果足月順產者87人,無一例嬰兒異常。用活血化瘀法治療全身性硬皮病、瘢痕疙瘩等結締組織增生性病也取得良好療效,從而打破了「結締組織增生不可逆轉」的傳統觀念。用中醫葯治療心腦血管病、脈管炎、糖尿病、肝炎、慢性萎縮性胃炎、 消化道潰瘍、關節炎、 白癜風、銀屑病等都取得較好療效。根據 「動靜結合」 的原則,運用手法復位和小夾板固定並配合中葯治療某些骨折的方法,使骨折的癒合時間較單純西醫療法縮短三分之一,全療程縮短二分之一;骨折不癒合率由過去平均5%~7%降至0.04%。運用 「六腑以通為用」 的理論和「通里攻下」方葯治療某些急腹症也取得較好的療效。
據統計,在16733例急性闌尾炎中,非手術治癒者占 69.9%;在4225例闌尾炎性腹膜炎中,非手術治癒者佔86.9%;在1571例胃、十二指腸急性穿孔中,非手術治癒者佔75.8%,中轉手術率為6.7%;在1200例宮外妊娠中,非手術治癒者佔90%,有的治療後還能正常妊娠。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胰腺炎的病死率為6.89%,明顯低於西醫治療的病死率(20%~40%)。在運用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內科急症重症方面,也取得重大進展。用大黃醇提片、血寧沖劑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和中葯結腸灌注液 1號治療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研究均獲1985年衛生部科研成果獎。對1127例野鼠型流行性出血熱的療效統計表明,中西醫結合組治療的病死率為1.11%,西醫對照組為5.08%。以益氣活血法為主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死率為 6.5%,明顯低於西醫治療組(14.9%)。以血府逐瘀湯為主方中西醫結合治療彌漫性血管內凝血400餘例的治癒率為92%,療效優於西醫治療。臨床研究表明:針灸對300多種疾病有療效,其中150多種疾病單用針灸治療即可獲得顯著效果。針灸治療細菌性痢疾、冠心病、甲狀腺機能亢進、中風、膽結石、泌尿系結石、乳腺增生、胎位不正等,研究得比較深入,通過實驗初步闡明了作用機制。針灸抗休克、抗炎症的研究也取得較滿意的結果。針刺鎮痛沒有葯物麻醉的一些副作用,手術中患者處於清醒狀態,生理干擾少,術後恢復快,被用於100多種手術,積累病例達200多萬,尤以用於前顱窩手術、甲狀腺摘除術、全喉截除術、肺切除術、輸卵管結扎、子宮全切除術、剖腹產、頸椎前路手術等成功率較高,已被一些醫院列為常規麻醉方法之一。
C. 把辨證論治十法融入中醫病案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精髓和規矩、治療學的准繩與核心,體現於審證求因、審因辨證、據證立法、依法組方、權變加減、劑型合宜、途徑最優、煎服用法、心理調適、飲食護理等環節,概稱「辨證論治十法」。其中每一法對療效都有直接影響,能否准確、完整地將之落實到每一個病案中,是診療成敗的關鍵。試將「辨證論治十法」細化於書寫現代中醫病案中,為規范辨證論治、中醫診療文書檔案作參考。
D. 腫瘤的中醫葯診治方法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腫瘤的發展總是神不知鬼不覺,發病較為突然,一般情況下發現腫瘤時已經到了病情的晚期。本文主要介紹了腫瘤的中醫中葯治療方法。 祖國醫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它凝集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同疾病作斗爭的寶貴經驗,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最有活力、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多少年來它不僅為炎黃子孫解除病痛,而且還因其確切的療效遠播海外,恩澤眾生。 中醫治療的理論基礎和所用的葯物與西醫有著很大的不同,由於它是幾千年來實踐經驗的總結,因此在治療腫瘤方面亦有獨特的療效,在許多方面可補西醫之不足。臨床使用的化療葯品伴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人們試圖在自然的傳統醫葯領域尋找中醫葯治療腫瘤的方法,特別在增效減毒、改善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和延長生存期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並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一、傳統中醫對腫瘤的命名與分類 在中醫古代文獻中,並沒有與現代腫瘤完全對應的病名,有關腫瘤的記載包含在許多中醫病證名稱中。當然,這些中醫病證名稱並非與現代腫瘤完全等同,但對於腫瘤的治療有較大的參考價值。現將有關中醫記載腫瘤的病證名與類似現代醫學的病名對照如下: (一)相當於惡性腫瘤的病症 噎膈:食管癌或賁門癌。 翻胃(胃反、翻胃):胃體、胃竇部癌。 症瘕(積聚):腹腔惡性腫瘤,部位包括肝、脾、子宮、卵巢、胰腺及腎臟等。 脾積(痞氣):包括肝癌及肝脾腫大,慢性白血病脾大。 肝積(肥氣、癖黃、肝著):原發或繼發肝癌及肝淋巴肉瘤。 肺積(息噴):晚期胃癌。 失容:鼻咽癌頸部轉移,惡性淋巴瘤,腮腺癌及頸部轉移癌。 伏粱:胰腺癌或橫結腸癌。 乳岩(乳石癰):乳腺癌。 妒乳:濕疹樣乳癌。 腎岩:陰莖癌。 翻花:陰莖癌或其他體表惡性腫瘤破潰呈菜花狀隆起。 繭唇:唇癌。 舌菌:舌癌。 喉百葉:喉癌。 五色帶下:宮頸癌,子宮癌,陰道癌。 石瘕:子宮肉瘤及盆腔良、惡性腫瘤。 骨疽:骨的良、惡性腫瘤。 上石疽:頸淋巴結轉移癌及何傑金病。 緩疽(肉色疽):軟組織惡性腫瘤。 石疔、黑疔、青疔、翻花瘡:體表的惡性腫瘤、癌性潰瘍。 石癭:甲狀腺腺癌,甲狀腺腺瘤。 腸覃:卵巢、盆腔、胃腸道的惡性腫瘤。 肉瘤:據《千金方》記載所描述者,相當於軟組織惡性腫瘤;按《外科正宗》描述者相當於脂肪瘤等良性腫瘤。 (二)相當於良性腫瘤的病症 癭瘤:甲狀腺腺瘤、囊腫及癌。 脂瘤:脂肪瘤及皮脂腺囊腫。 痰包:舌下囊腫。 痰核:慢性淋巴結炎及結核。 血瘤:海綿狀血管瘤。 胎瘤(紅絲瘤):小兒血管瘤。 筋瘤:腱鞘囊腫。 氣瘤:軟組織腫瘤。 耳瘤:外耳道乳頭狀瘤。 骨瘤:骨良性腫瘤。 疣、痣、息肉、贅生物:指體表良性小腫瘤及疣贅。 二、中醫對腫瘤病因病機的認識 與對多數疾病的認識一樣,中醫認為腫瘤是屬於整體性疾病的局部表現,腫瘤的產生並非是人體某個局部的問題,而是由內因、外因以及患者體質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導致的。其病理機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正虛邪實 正虛是指正氣虛弱,不能抵禦外邪侵犯機體,則疾病叢生,腫瘤的發生與正虛有著密切的關系。邪實既指感受邪氣,又指體內邪氣過盛,無論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還是飲食勞傷,皆可導致機體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失和,七血紊亂,或為痰凝,或為血瘀。而瘀血、痰塊又反過來作為致病因素,在正虛的條件下,內外合邪,毒邪留滯,而成腫塊,致發腫瘤。故採用扶正與祛邪相結合,調補先後天功能,增強和調動機體自身抗癌能力,是當前惡性腫瘤治療中發展起來的一種最常用的法則,對預防癌瘤、治療癌瘤、帶病延年,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氣滯血瘀 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質,也是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的功用主要為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等,而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形式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而氣血失調,常表現為氣滯血瘀。氣郁不舒,血行不暢,導致氣滯血瘀,瘀結日久,必成症瘕積聚。在治療上,常於扶正葯中配合理氣活血之葯。凡是癌瘤形見腫塊,伴有疼痛,多因氣滯血瘀所致,故參合調理氣機、活血化瘀的方法,是治療癌瘤不可忽略的主要法則之一。 (三)臟腑失調 臟腑是指五臟六腑。五臟即心、肝、肺、腎、脾,具有化生和貯藏精氣的作用;六腑為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具有受盛和傳化水谷的作用。若臟腑失調,則引起氣血紊亂,或先天臟腑稟賦不足,皆為腫瘤發生的內在因素。調整臟腑功能,重建機體的陰陽平衡,對於治療腫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痰濕凝聚 痰濕均屬水濕為患。感受外邪、情志過極、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皆可使臟腑功能失調,產生水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津停滯,痰濕凝聚。痰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痰濕凝聚是腫瘤形成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病理。在治療上,切莫忘記應用化痰散結、祛濕解毒治療腫瘤。 (五)毒熱內結 火熱為陽盛所生,熱多為外淫,火常自內生,但火熱多混稱。火為陽性,易傷津動血,耗氣灼陰,常易致腫瘍。實火有明顯的火盛症狀,陰傷症狀不明顯,如高燒、渴喜冷飲、面目紅赤、便秘溲赤等;虛火則以陰傷為主,有虛熱證,如午後低熱、五心煩熱、盜汗、咽干、舌尖嫩紅等。火熱入於血分,可滯於局部,腐蝕血肉發為癰腫瘡瘍。臨床上多見癌瘤患者呈熱鬱火毒之證,如邪熱鴟張,呈實熱證候,表示腫瘤正在進展,屬於病進之象。如系病久體虛、瘀毒內陷,病情由陽轉陰,成為陰毒之邪,則形成陰瘡惡疽,翻花潰爛,胬肉高突,滲流血水。治實熱陽證火毒之邪應投大劑清熱解毒,滋陰降火之品,而對陰毒之邪,則需溫補托里,扶正祛邪以調和氣血,祛除陰毒之邪。 三、中醫對腫瘤的常規治療方法 在中醫辨證論治體系中,治法從屬於治則,其內容十分豐富,一般概以汗、葉、下、和、溫、清、消、補等八法論之。中醫防治腫瘤的常用治法有扶正培本、理氣活血、清熱解毒、軟堅散結、化痰袪濕、以毒攻毒、養陰清熱、健脾益腎、對症治療等。腫瘤發病較復雜,多屬多系統、多組織器官受累,寒熱交錯,虛實夾雜,因而以上諸法又常配合使用,而且常以扶正培本為基礎,清熱解毒、以毒攻毒又為腫瘤防治中常用的配伍法。 (一)扶正培本法 扶正培本治則所屬治法較多,包括補氣養血、健脾益胃、補腎益精等等,但目的旨在於增強機體抗病、防病及其適應能力。扶正培本亦即補法,其常用的益氣中草葯有黃芪、黨參、人參、黃精、白術、淮山葯、甘草等;補血中草葯有雞血藤、當歸、熟地、乾地黃、白芍、紫河車、桂元肉、阿膠等;滋陰中草葯有天門冬、麥門冬、沙參、生地、龜板、鱉甲、天花粉、知母、旱蓮草、女貞子等;溫陽中草葯有附子、肉桂、鹿茸、淫羊藿、補骨脂、菟絲子、鎖陽、肉蓯蓉、巴戟天等。 扶正培本法在腫瘤防治中應用最為廣泛,而且收效較佳。扶正培本治療腫瘤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包括: 1.提高臨床療效,延長生存期。 2.減輕放療及化療的毒副反應。 3.提高手術效果。 4.治療癌前病變。 5.抑癌抗癌。 6.提高機體免疫力。 7.促進骨髓造血幹細胞的增殖等等。 (二)理氣活血法 腫瘤的實質多有血瘀,常見有腫塊、刺痛、唇舌青紫、舌下靜脈曲張、肌膚甲錯、脈澀等瘀血見症,故活血化瘀法為腫瘤防治的重要大法之一,中醫認為「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滯與血瘀常互為因果,因此,理氣與活血常需配合應用。常用的理氣葯有:八月札、柴胡、木香、陳皮、青皮、枳殼、砂仁、玫瑰花、檀香、檳榔、沉香、蘇梗、旋覆花、厚朴、川楝子、延胡索、降香、丁香等。 常用的活血化瘀的葯物有:丹參、五靈脂、王不留行、桃仁、紅花、赤芍、三棱、莪術、乳香、沒葯、蒲黃、水蛭、穿山甲、土鱉、歸尾、澤蘭、虎杖、石見穿、全蠍、血竭等。 據現代葯理研究,理氣葯可以抑制平滑肌的運動,故能行氣止痛。枳實、枳殼能使胃腸運動收縮節律增強而有力,有利於腸內氣體及糞便排出而「降氣通便」,保持機體氣機的調暢,有利於血液、津液的運行和臟腑組織功能正常。川楝子、八月札、玄胡等理氣葯還具有一定抗腫瘤作用。 有關活血化瘀法及葯物的實驗研究開展較多,活血化瘀抗腫瘤的作用可概括為: 1.能增強手術、放療,化療和免疫治療的療效;活血化瘀葯物主要能改善微循環,促進炎症吸收,從而可從減輕病理損害,促進增生或變性的結締組織復原。 2.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活血化瘀葯物對機體免疫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即既有免疫抑製作用,又有免疫增強作用,活血化瘀葯為主的方劑能顯著增強實驗動物巨噬細胞百分率。 3.調節神經和內分泌功能;活血化瘀葯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調節作用,可恢復內環境平衡,有助於對腫瘤的抑制,又能調整體內內分泌的功能。 4.預防放射性纖維化,減少副反應。 5.殺滅腫瘤細胞;據動物實驗篩選及臨床實踐,活血化瘀葯物中具有滅癌和抑瘤作用的葯物有紅花、元胡、乳香、沒葯、穿山甲、土大黃、全蠍、蜈蚣、僵蠶、丹皮、石見穿、斑蝥、五靈脂、歸尾、喜樹、降香等。 6.對抗腫瘤細胞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及瘤栓的形成。 (三)清熱解毒法 惡性腫瘤,特別是中晚期患者常有發熱、腫塊增大、局部灼熱、疼痛、口渴、便秘、舌紅苔黃、脈數等症,皆屬邪熱瘀毒之候,治之當以清熱解毒為法。清熱解毒葯能控制和消除腫瘤及其周圍的炎症和水腫,在其某階段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腫瘤發展的作用。同時,清熱解毒葯又具有較強的抗癌活性,清熱解毒法為腫瘤防治常用的治法之一。常用的清熱解毒葯物有:白花蛇舌草、蒲公莢、敗醬草、土茯苓、野菊花、連翹、金銀花、板藍根、紫花地丁、半枝蓮、半邊蓮、天葵子、七葉一枝花、苦參、黃葯子、黃芩、黃柏、山豆根、紫草根、野菊花根、水楊梅根等。 有關清熱解毒葯抗腫瘤的葯理研究報道較多,其作用概括起來包括以下諸方面: 1.直接抑制腫瘤的作用;經抗癌活性篩選,清熱解毒葯的抗癌活性最強,如白花蛇舌草,山豆根、半枝蓮,穿心蓮、公英、冬凌草、臭牡丹、青黛、龍葵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 2.調節機體免疫功能;許多清熱解毒葯物如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穿心蓮、黃連等能促進淋巴細胞轉化,激發和增強淋巴細胞的細胞毒作用,增強或調整巨噬細胞吞噬作用,提高骨髓造血功能。 3.抗炎排毒作用。 4.調節內分泌功能;清熱解毒葯如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等能增強腎上腺皮質的功能,影響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5.阻斷致癌和反突變作用。 (四)軟堅散結法 軟堅散結葯物抗腫瘤主要在於直接殺傷癌細胞等作用。有報道稱,軟堅散結葯物的體內體外實驗結果均表明,對體外肝癌細胞有直接殺死和抑製作用,從而延長患者的壽命。 (五)化痰袪濕法 腫瘤之成因除了氣滯和血瘀兩大重要因素外,還有痰凝和濕聚,表現為氣機阻滯、痰濕凝聚、血行瘀滯,故而對某些腫瘤或腫瘤發展的某些階段,治療當以化痰袪濕為主,處方用葯,審因論治,凡有痰濕凝聚徵象者皆可用之。痰濕既為病理產物,又為繼發性致病因素,痰凝濕聚成核成塊,如許多無名腫塊,不痛不癢,經久不消,逐漸增大增多,多系痰核所致,治宜化痰散結。 常用的化痰祛濕葯物有瓜簍、皂角刺、半夏、山慈姑、象貝母、葶藶子、青礞石、海浮石、前胡、馬兜鈴、杏仁、蒼術、厚朴、茯苓、藿香、佩蘭、生苡仁、獨活、秦艽、威靈仙、穿山甲、木瓜、菝葜、海風藤、絡石藤、豬苓、茯苓、澤瀉、車前子、金錢草、萆蘚、防己等。實驗研究表明,有些化痰祛濕葯對腫瘤有直接抑製作用。 (六)以毒攻毒法 腫瘤乃痼惡之疾,邪毒結於體內為腫瘤的根本,毒陷邪深,非攻不克,故常用有毒之品,借其性峻力猛以攻邪,即腫瘤防治中常用的「以毒攻毒法」。某些具有毒性的葯物,大多具有抗癌抑癌之功效,故在正氣尚未衰竭而能耐攻的情況下,可借其毒性以抗癌。由於腫瘤病人正氣多已受損,不能一味猛烈攻伐,因此,以毒攻毒之應用,宜適可而止,把握用葯時機與方法,並配合扶正葯物,方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常用的以毒攻毒葯物有:斑蝥、蜂房、全蠍、水蛭、蜣螂、蜈蚣、蟾蜍、土鱉蟲、守宮、常山、生半夏、生南星、馬錢子、巴豆、乾漆、洋金花、生附子、烏頭、鉤吻、獨角蓮、芫花、大戟、蓖麻、雄黃、硇砂、砒石、輕粉等。 以毒攻毒葯物的特點是有效劑量和中毒劑量很接近,故臨床應用以毒攻毒葯物防治腫瘤時須慎重地掌握有效劑量,並適可而止,並可繼之使用無毒或小毒的葯物以扶正袪邪。 (七)養陰清熱法 熱毒乃腫瘤致病原因之一,日久則耗傷陰津,另外,腫瘤的發展之並發症如高熱等,又易損傷陰液,故陰虛內熱為腫瘤常見病因病理之一,養陰清熱法為腫瘤防治常用方法之一,尤其在肺癌、肝癌、腎癌、食道癌、鼻咽癌等腫瘤中應用更為廣泛。常用的養陰清熱葯物有生地、麥冬、天冬、沙參、玄參、石斛、龜板、鱉甲、玉竹、百合、黃精、天花粉、知母、旱蓮草、女貞子、山茱萸、牡丹皮等。 養陰清熱法既可應用於腫瘤的某一階段,也可用於全程治療,還能應用於腫瘤的並發症,此法可歸於培本扶正法范疇,臨床應用較為靈活,多與益氣、養血、軟堅、解毒等諸法聯用,對證屬陰津虧耗之腫瘤多有效驗。 (八)健脾益腎法 腎藏精,乃人體先天之本,脾主運化,乃人體後天之本,先後天相互促進、滋養、補充。腫瘤發病是一漸進過程,日久多有脾腎受損。補益脾腎,扶助正氣,有利於正氣的恢復和抗邪,又有利於放療、化療及手術治療,提高機體的抗病力和適應能力,故健脾益腎法又為防治腫瘤的常用方法之一。 常用的健脾葯物有人參、黨參、白術、茯苓、黃芪、山葯、苡仁、甘草等;常用的益腎葯物有附子、肉桂、鹿角、蓯蓉、鎖陽、仙靈脾,巴戟肉、枸杞、女貞子、首烏、黃精、紫河車、山茱萸等。 健脾益腎法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較為廣泛,具體應用時有健脾理氣、溫腎利水、益氣健脾、健脾益腎等。健脾益腎法抗腫瘤的實驗研究報道較多,其作用機理包括抗癌抑癌作用,提高機體免疫力,減輕放療、化療的毒副反應等。 (九)對症治療法 腫瘤除本臟腑組織器官受累外,尚多影響全身機能狀況而表現全身伴隨症狀或累及相近相應組織器官的局部癥候,如發熱、疼痛、出血、貧血、昏迷、黃疸、胸腹水、咳嗽、嘔吐等等,因而在治療上除了針對所發生之腫瘤病因病機進行治療外,對其伴隨諸症,宜作相應處理,有時尚須「急則治標」。 1.發熱;腫瘤之發熱常表現為內傷發熱,實者乃熱毒內蘊,多見於惡性腫瘤晚期。虛者多為肝腎陰虛或肺腎陰虛,屬瘀血內結者宜逐瘀湯等活血化瘀,屬熱人少陽者宜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屬氣虛發熱者宜補中益氣甘溫除熱。 2.疼痛 腫瘤多有氣機阻滯,氣血筋脈運行不暢,故疼痛為腫瘤最常見的癥候之一。止痛為緩解病情和減輕患者痛苦最為關鍵的一步,特別是惡性腫瘤的晚期階段,止痛較延長壽命更為重要,西葯主要靠嗎啡和杜冷丁之類,但卻具有耐葯性和成癮性,中醫葯止痛有時尚有效捷並持久。 3.出血 出血為腫瘤的常見並發症之一,多因癌壞死破潰,侵蝕血管,彌慢性血管內凝血及血小板減少等所致,有衄血、嘔血、便血、咳血、尿血等。臨證辨治當以出血量的多少、顏色、部位等為依據辨清寒熱虛實。 4.昏迷 昏迷多因熱人營血,或熱人心包,或毒人心包所致,常見於腦轉移或腫瘤晚期。冶以清熱熄風,開竅解毒,方如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神犀丹等,可參照中醫內科「昏迷」辨治。 5.貧血 惡性腫瘤中晚期正氣多受損傷,日久精津氣血暗耗,後天生化乏源,故而常表現出貧血徵象。化療而致白細胞減少多屬熱毒傷陰,治宜滋陰養血為主。血小板減少者治宜健脾統血,清熱涼血;全細胞減少者,治宜補腎填精。 6.黃疸 腫瘤壓迫膽道或有肝門淋巴結及肝轉移時常並發黃疸,腫瘤化療中亦可並發中毒性肝炎而見黃疸,中醫學認為黃疸不外寒濕、濕熱內阻蘊蒸肝膽所致。濕熱黃疸即陽黃,治當清利濕熱;寒濕黃疸即陰黃,冶當溫化寒濕;血瘀氣滯而致膽道不利,膽汁外溢發黃者,治當理氣活血,化瘀退黃。 7.便秘;中晚期腫瘤常有便秘並發症,多因陰津虧損,無水行舟,或氣虛無力推動等所致。以虛秘多見,治當益氣通便、滋陰生津。 8.胸腹水;惡性腫瘤中晚期,胸腹腔內臟器腫瘤或胸腹腔轉移時常出現胸水和腹水,大多為血性滲出。因此類患者正氣已衰,治療當以扶正培本為根本,攻逐利水應顧護正氣,衰其大半即止。胸水者治宜瀉肺利水;腹水者若能耐攻,宜瀉下逐水。 9.嘔吐;胃腸道腫瘤致梗阻或合並感染為嘔吐的最常見原因,嘔吐為患有外感和內傷之別,在腫瘤患者中多屬內傷,在消化系腫瘤晚期,常可見頑固性嘔吐,乃胃氣敗絕之表現。 10.咳嗽 腫瘤壓迫或牽引呼吸道,或呼吸道腫瘤或合並肺部感染,或膈下腫瘤刺激橫膈皆可出現咳嗽症,應辨清其寒熱虛實後論治。 11.放化療不良反應 放療治療和化學治療為腫瘤的常規治療方法,但在放化療中常有不良反應出現,如粒細胞計數下降、胃腸道反應等。 中醫葯治療腫瘤還包括針灸、推拿按摩、氣功等諸多方法。大量的臨床實踐與現代研究證明,中醫葯是能夠用於多數腫瘤治療或輔助治療的,是有前途的治療方法之一。一般來講,只要辨證得當,投葯合理,中醫葯可用於各個系統、各種腫瘤的治療。 與其他療法一樣,中醫葯治療腫瘤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個體差異也很明顯,對於腫瘤患者更要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不能過分依靠什麼單方秘方或某種治療方法,拒絕現代醫學的正規科學治療而失去良好的治療時機。隨著現代科技的引入,尤其是對中葯抗腫瘤活性成分的研究及劑型改進等方面的進一步研究,以及臨床中西醫結合的廣泛開展,必將更加突出顯示中醫葯在治療腫瘤方面的重要作用與良好功效。 中醫腫瘤學認識主要是在西醫傳入我國之前獨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盡管近代和現代的中醫腫瘤學受到西醫的滲透和影響,但並未能根本改變中醫腫瘤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和臨床治療特徵。因此對中醫腫瘤治療的臨床療效評價,在現時階段,不能完全照搬西醫的一些硬指標,如腫塊縮小,癌細胞殺死等等,而更應該著眼於中醫葯整體調節方面。其實現代醫學也越來越重視機體免疫功能和生存質量等綜合評價指標。 因此,中醫葯治療癌症療效的評價方法研究,應以重視證候的量化評價為主,並注重機體免疫調節和血象、骨髓象、代謝、生化等整體生物學指標的評價,適當結合對腫瘤微觀、局部的療效評價,如此才更符合中醫葯治療腫瘤的療效特點。 「腫瘤綠色綜合療法」是濰坊市腫瘤醫院提出的一種腫瘤治療新理念,「綜合療法」強調從病人的心理以及生理承受能力出發,充分結合中醫中葯在腫瘤治療方面的特殊優勢,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治癒率。
E. 健康管理|流行病學的基礎知識(4)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現況調查
現況調查屬於描述性流行病學研究方法之一。是指在某一人群中應用普查或抽樣調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時間內有關變數疾病或健康狀況的資,一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狀況的分布,以及某因素與疾病的關聯。
描述性流行病學研究是指利用已有的資料或特殊調查的資料(包括實驗室檢查結果),描述疾病或健康狀況在不同時間,地點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徵,為進一步開展分析流行病學研究,提供病因或流行因素的線索。
現況調查,從時間上說,是在特定時間點進行的,即在某一時點或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個時間點猶如一個斷面,故又稱之為橫斷面研究。
目的:
描述疾病或健康狀況的分布。
發現病因線索。
適用於疾病的二級預防。
評價疾病的防治效果。
疾病監測。等,其他。
方法有普查和抽樣調查兩種。
(二)隊列研究
探討疾病的病因是醫學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而現況研究由於其因與果同時存在,所以其在病因研究中的作用有限。
而分析性流行病學,方法則更常用於驗證病因假設,最常見的兩類為隊列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
對內研究也叫群組研究。是將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於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為n個群組或隊列,追蹤觀察一定時間,比較兩組和各組發病率或死亡率的差異,以檢驗該因素與某疾病有無因果聯系及聯系強度大小的一種觀察性研究方法。
類型有
前瞻性隊列研究,研究對象的確定與分組有研究開始時是否暴露來決定研究結局需隨訪觀察一段時間才能得到。
歷史性隊列研究,研究工作跟現在開始,而研究對象是過去某個時間進入隊列的。
雙向性隊列研究,該方法是以上兩個方法的結合。根據歷史檔案確定暴露與否,隨訪至將來的某個時間確定結局,故又稱混合性隊列研究。
(三)病例對照研究
隊列研究的結果可靠,科學性強,然而耗時和花費比較大。病例對照研究,省時省力,故應用更為廣泛。
病例對照研究為選擇一組換鎖,研究疾病的患者與一組無此病的對照組,調查其發病前對某個因素的暴露狀況,比較兩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異,以研究該疾病與這個因素的關系。
(四)實驗性研究
實驗性研究的基本性質是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著實驗的條件,主動給予研究對象某種干預措施。所以又稱之為干預研究。
其主要研究類型有臨床試驗,現場試驗,社區試驗和類實驗等。
(五)診斷試驗的評價研究。
診斷試驗是對疾病進行診斷的試驗方法。
它包括各種實驗室檢查病史,體檢所獲得的臨床資料,x線超聲診斷等各種公認的診斷標准,並且利用這些資料和技術標准,對疾病和健康的狀況得出確切的結論。
(六)篩檢試驗的評價研究。
篩檢試驗通過快速的檢驗,檢查或其他措施,將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無病的人區分開來。
篩檢試驗不是診斷試驗,僅是一種初步檢查,對篩檢試驗陽性者或可疑陽性者必須進行進一步的確診,以便對確診患者採取必要的措施。
篩檢試驗或篩檢方法,應當簡單易行,敏感,廉價和有效,且要應用廣泛。
F. 臨證指南醫案的應用方法
1.總體把握,個案剖析 《臨證指南醫案》的個案雖言辭簡略,但若能綜其同類而精審辨析之,便不難對葉氏之於具體病症的辨證立法、制方選葯規律有一個總體的把握。統計分析也是總體把握葉氏學術經驗的重要方法,有人曾對《臨證指南醫案》中的葯物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應用頻率最高者依次為茯苓、人參、白芍、當歸等,所用以補益葯居多,說明了葉氏重視固本補虛的學術思想。葉氏的個案雖言簡意賅,但獨具特色,通過對其個案的剖析,有助於掌握其辨證用葯的意趣和奧秘。例如「喘門」朱案中稱「喘證之因,在肺為實,在腎為虛」,是對喘證病機的高度概括。「溫熱門」施案稱「此口鼻吸入溫邪,先干於肺……」,被認為是溫熱病病因及其傳變途徑的創新性的論斷。
2.重視評語,擷取精華 《臨證指南醫案》每門之後都附有其門人華岫雲、邵新甫、鄒滋九、姚亦陶、華德元等人的評論。這些評論或強調診療特點,或論述證治大法,頗能直中肯綮,很有參考意義。如卷一眩暈門後華岫雲按雲:「所患眩暈者,非外來之邪,乃肝膽之風陽上冒耳,甚緩游慶則有昏厥跌撲之虞。……火甚者,先生用羚羊、山梔、連翹、花粉、玄參、鮮生地、丹皮、桑葉,以清上焦竅絡之熱,此先從膽治也。痰多者,必理陽明,消痰如竹瀝、薑汁、菖蒲、橘紅、二陳湯之類。中虛則兼用人參,《外台》茯苓飲是也。下虛者,必從肝治,補腎滋肝,育陰潛陽,鎮攝之治是也。」短短一段評論,把葉氏治療眩暈症的辨證分型、用葯法則揭示得有條有理、明明白白。除此而外,徐靈胎的評注也很有參考價值。徐靈胎曾對全書2424例擾握病案進行了全面細致的研究,寫出眉批260餘條,行批3600餘處,門後附評80餘條,對葉天士的臨證經驗精華及學術創新之處給予了磨譽高度的肯定和評價,對其不足或錯誤亦能直言不諱地批評和補正。
3.驗證臨床,舉一反三。要真正掌握葉案的精髓,就必須結合具體的案例,親身實踐,舉一反三,探其要妙。痛證是臨床上常見的病證,其中又以胃痛和脅痛最為多見。《臨證指南醫案》胃痛、脅痛兩門計六十七案中,其證屬於久痛入絡者為三十七案。葉氏認為,凡痛證,初起在氣傷經,當以治氣理氣為主;久病在血傷絡,當以治血活血為先。葉氏治療絡病,常用蟲類搜剔之品,使「血無凝滯,氣血宣通」,較之一般理氣逐血之法顯然有較大的發展,亦為多種沉痾痼疾的治療提供了新的依據和方法。後世名醫章次公用蟲類葯為主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惲鐵樵用止痙散加入平肝熄風葯治療熱甚動風之抽搐,都不能說與葉氏的思想無關。現代的中醫已經把活血通絡法作為一條重要的治則,廣泛地運用於各科臨床,每每取得滿意療效。《臨證指南醫案》中諸如此類的理論,如通補奇經、三策理虛、注重脾胃等等,都是臨床經驗的總結。
G. 中醫 各種辨證論治方法是如何區別應用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
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於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它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
「辨證」就是把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為「施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辨證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論治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葯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
中醫臨床認識和治療疾病,既辨病又辨證,但主要不是著眼於「病」的異同,而是將重點放在「證」的區別上,通過辨證而進一步認識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種疾病,臨床可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等症狀,但由於引發疾病的原因和機體反應性有所不同,又表現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濕感冒等不同的證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屬於何種證型,才能正確選擇不同的治療原則,分別採用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或清暑祛濕解表等治療方法給予適當的治療。辨證與那種對於頭痛給予止痛葯、對於發熱給予退燒葯、僅針對某一症狀採取具體對策的對症治療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於用同樣的方葯治療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單純辨病治療。
中醫認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可以出現不同的證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又可能出現同樣的證型。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就可以分別採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的原則。
「同病異治」即對同一疾病不同階段出現的不同證型,採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時,應當用發表透疹的治療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熱明顯,治療則須清解肺熱;而至麻疹後期,多有餘熱未盡,傷及肺陰胃陰,此時治療則應以養陰清熱為主。
「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發展過程中出現性質相同的證型,因而可以採用同樣的治療方法。比如,心律失常與閉經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現血瘀的證型,治療都可用血府逐瘀湯進行活血化瘀。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的原則,正是辨證論治實質的體現。
H. 中醫病案分析
病歷一
1.中醫病名——牙痛
風火牙痛
2.病機分析:中醫辨病辯證依據:依據患者症狀、體征屬於中醫「牙痛」之診滾察斷,患者外感風熱邪毒,內侵牙體及齦肉,邪聚不散,氣血留滯,瘀阻脈絡,不通則痛,故見牙齦腫痛,進食尤甚,得冷則減,遇熱則痛,邪客於陽明,邪氣循經上擾,故見心煩,便結,陽明經氣不利,傳入少陽,《傷寒論》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故見寒熱往來,口乾口渴是也。 舌紅,苔薄黃少津,脈弦數為陽明熱盛傷津之象, 綜觀脈症,本病病位在牙,病性屬實,為風火牙痛之證。
3.確立治法:疏風清熱 益氣生津
4.處方用葯:白虎加人參湯合小柴胡湯化裁
知母10g 石膏20g 炙甘草6g 粳米10g
人參6g 柴胡10g 黃芩15g 金銀花15g
黃連3g 薏米仁20g
3服 水煎服 每日一劑 早晚分服
病歷二有點問題,大便色黃如醬,是什麼顏色,醬油可是黑褐色的哦,應該是黃褐色
1.中醫病名和證型:泄瀉—暑濕泄瀉
2.病機分析:中醫辨病辯證論證依據:依據患者症狀、體征屬於中醫「泄瀉」之診斷。患者感受暑熱之邪,分清泌濁失職,水谷糟粕混宏森雜而下,而發為泄瀉,暑熱夾濕傷於氣分,故見胸腹灼熱,濕邪郁於中焦,故見嘔惡,苔黃垢膩,脈濡數,為暑濕內蘊之象,綜觀脈症,本蔽備畝病本為在腸道,病性屬實,為暑濕泄瀉之證。
3.治法討論:治法:清暑化濕。方葯:黃連香薷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