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汽車維修工時是怎麼算的
關於修車工時費的爭論從未停止過,但實際上,工時費的計算是有一些標準的,合理的工時費計算應該科學,既要車主認可,又要有利潤,裡面很多學問。很多車主很不明白為啥會出現工時費高於配件費的情況,看看以下的計算工時費方法,也許能解答困惑。
1
在說工時費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整體的維修費用的計算方法:
車輛維修費用=工時定額×工時單價+配件價格×(1+加價率)
車輛維修費用=工時費+材料費+其他費用
工時費=工時定額×工時單價
名詞解釋:
材料費
指維修過程中實際消耗的外購件費(含配件、漆料、油料、輔助材料等)和自製配件費。一般都會附上材料價格清單,這部分費用占修車費用很大比例,應該格外關注主要材料價格。
工時費
指維修工人完成一項保養項目所需要的費用,每個工時的費用,各個廠家都不同。
其他費用
這包括外加工費及材料服務費等,一般來說,這個費用應該很少出現,並且需要註明實際情況,如果比較多,就要注意有貓膩了。
2
再來說一說汽車維修工時費時間計核的特點:
目前,我國各省、市、自治區均頒布了地方性的汽車維修工時定額及收費標准(以下簡稱《定額標准》),雖其工時單價與工時定額各有差異,但其計核方法與遇到的普遍問題則是基本一致的。
對於工時所包含的內容:要正確理解工時定額,首先應該認識到:工時不等於施工時間,按照可靠性理論中對維修時間的定義:
維修時間應由以下幾個時間組合構成:
a.維修准備時間(包括業務接洽,生產計劃、調度,生產場地、工具、配件准備等工作時間);
b.車輛故障診斷時間(含維修前檢測、診斷時間);
c.實際施工時間;
d.試驗、調試時間;
e.場地清理時間。
既然工時費包含以上內容,我們來簡單計算一下,目前平均修理技師的工資3000元左右,大師傅在6000~7000元,為了計算直觀,我們暫定4200元工資,每月上班30天(不休息),每天是140元,每天工作8小時(實際都在9~10小時),平均每小時工資17.5元,那麼工時定價有的只有12元~18元/每小時,這樣的工時費等於老闆一直在貼錢開工資,還沒算其他費用,這是按標准工時計算,也就是每小時工時費。
規范的4S店一般每小時工時費都在100元以上,歐洲大品牌400元左右,他們的配件定價自然也就在合理的競爭范圍以內。所以12元~18元的單位應該是以5分鍾為一個單位來計算,事實上很多企業不知道這些,含含糊糊,混淆計量單位,也就是和「小時單位」混淆。
常碰到這樣的情況:
在開放式維修作業(允許客戶進入生產區「守著」技工修車)的企業,客戶在車輛竣工結算時,會提出對工時數的計核異議,因為他們對完成該車維修僅用了多少時間是親眼所見,而計費卻遠遠高出這個數字。
維修企業結算人員往往不能圓滿解釋計核工時的來歷,僅告知用戶是從《定額標准》中查出的。雖然客戶也查看了《定額標准》,但總感不服,其症結就在於客戶把維修時間中的「 實際施工時間 」當成了維修工作總時間,客戶就認為亂收費、不合理、價高、欺詐,對此維修人員自己應該首先清楚工時時間的構成,向客戶解釋、說明。
3
然後是工時費所包含的內容:
在對內計核工時費提成時,也常常遇到基層班組或技工對工時結構與工時費的誤解。
作為企業有關管理人員,應當向班組或技工個人解釋清楚,說明他所施工完成的工時構成部分(實際施工時間那一部分)和工時費所包含的內容。
無論工時單價法定多少,工時費都應包含以下內容:
工時費包含以下內容:
a.上繳給國家和地方稅務部門的稅金;
b.經營、生產與管理的固定成本;
c.經營、生產及管理費用;
d.應完成的利潤。
企業應按上述項目所佔的實際比例,計算出合理的工時提成比例,並作出說明,首先使員工明白,再使客戶信服。
4
業內人士大都有這樣一個感覺,即報修比較順利,結算時客戶不滿和爭執就比較多,而且結算人員多為財會專業出身,缺乏汽車維修相關的理論基礎、專業知識和實踐,讓他們給客戶逐項解釋清楚計核依據,的確是為難他們了,這是許多維修企業普遍存在的一個矛盾。
參考港、台及國外經驗和一些先進維修企業的管理模式,我們認為,合理的計費程序應當是:由業務部門(他們應最熟悉本企業維修生產、工藝)接車、檢測,確定維修項目,並以此為據作出維修費用的預算,經客戶認可後簽訂合同;
車輛維修竣工後,經質檢部門檢驗合格,簽發合格證後將車輛移交業務部門;業務部門按合同規定驗收,同時也按合同條款審查計費清單,在審查無誤後,再交客戶驗車和審查計費清單;
客戶如有疑問,應由主管該車的業務人員作出解釋、說明,直到客戶滿意;客戶確認後,由客戶到財務部門結算、出廠。
這樣,使矛盾解決在相應的合適的部門,把一些不必要的沖突化解在事前。因此,對計核費用人員來說,其知識面應相當寬、實踐經驗豐富,並能作好計價結構的科學組合,另外,還應具備較強的客戶接待能力與談判技巧。
維修結果結算費用時,注意出示維修記錄和結算清單,並根據一些維修標准核對收費價格是否合理。
2. 要如何核算工時
工時是指一個勞動者工作一小時即為一個工時。工時的具體含義,根據情境的不同,可有幾種情況:對於任務,是指完成任務所需的人員總數;對於工作分配,是指分配給資源的工時量;對於資源,是指為完成所有任務而分配給資源的總工時量。
工時:由一位合格的操作工人完成該工作所需要多少時間來定義,它包括三個方面:
1.
過程時間,如測試、加固等
2.
基本時間,及手工工作的時間
3.
個人因素產生的時間,
如心理疲勞,個人生理疲勞等
工時的衡量通過以下幾項手段獲得,如秒錶法,MTM衡量法。衡量工時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
是研究勞動和生產能力的標准
2.
可以改善和提高勞動生產率
3.
可以作為管理人員決策的依據
工時的計算方法1、出勤工時:為實到人數與每日標准工作時間數(8小時)之乘積
2、受援工時:為接受支援人數與實際支援時間之乘積
3、加班工時:為加班人員與加班時間之乘積
4、實勤工時:出勤工時+受援工時+加班工時
5、除外工時:為當日非發生於生產之工時
6、生產總工時:實勤工時—除外工時
7、異常工時:為當日因各種因素造成生產部無法正產生產而耗費的人工工時。
8、總標准工時:為當日生產之各產品入庫總數與各產品之單一標准工時之乘積之和。
9、異常工時:將影響當日生產所發生之狀況分別填寫實際時間
10、除外工時:將當日發生於生產中無法抗拒之工時,分別填寫實際發生之工時。
11、生產工時:為當天生產此工令所發生的實際工時。
12、差異工時:為產出標准工時與生產工時之差
生產效率=總標准工時\生產總工時×100%
總標准工時=產出數×單一產品標准工時
3. 工時怎麼算的
工時計算是要算出員工在某個崗位上,某個項目上或一個月內出勤工時,缺勤工時,具體計算要把每種工時類型統計出來,包括休假工時,加班工時,遲到工時,早退工時,曠工工時,會議工時,外出工時,出差工時,班車延誤工時,就餐工工時。。。。。。
推薦一款好用的工時統計軟體:京頂HR勞動力考勤工時統計分析系統
系統可以實現任意辦公地點的考勤打卡數據採集,年休假,休假,加班,出差,外出的申請審批;考勤工時報表的統計
考勤管理系統全業務管理包含以下模塊:
1、考勤設備服務:主要實現遠程打卡數據實時上傳
工地現在普遍使用人臉識別考勤機,人臉測溫通道也可以,但是比較貴。
2、智能排班模塊:制定標准工時制,綜合工時制,彈性工時制班次時間,並設置將具有相同上班時間的員工分為一個考勤組,制定考勤組排班計劃!
工地大多採用綜合工時制管理,這個智能排班還是很方便適用的。日歷形式展示
3、職工休假模塊:休假管理很多OA系統也包含,但OA請假以審批流程為主,多以半天或一天為單位而且不檢查班次。所以在考勤工時計算中不是特別精準。考勤休假模塊是包含員工休假資格發放,休假申請審批,休假計劃,工時優化,休假工時統計,自動銷假等功能組成
工人可以通過手機提交休假單,因為工地各個工種需要配合,對於重要崗位工頭可以根據員工休假,提前調配人員
4、年假管理賬戶:年假管理是員工休假的一個特殊情況,採用單獨年休假賬戶實現年假兩年並管,自動清零。很多人不太明白為什麼需要兩年並管,因為按自然年度計算,年假在12月底就到期了,而很多企業為保證員工年假能延續到春節期間申請休假,將上一年年假轉結到第二年。並設置清零有效期
這個模塊對工地考勤不太重要。
5、時間管理賬戶:這個時間賬戶主要實現對員工加班的管理,員工日常的多於標准工時的時間都記入時間賬戶,方便員工申請調休假或發放加班費。同時建立員工時間信用管理體系
工地加班是經常的,綜合工時制是在月底統一計算加班或一季度統一核算
6、出差考勤:員工出差正常考勤,並統計出差地域補助(工地考勤不需要)
7、外出管理:外出單管理,統計外出工時並計算外出餐補(工地考勤不需要)
8、考勤工時統計:員工每月的工資計算需要考勤報表,補助項統計,工時統計報表上報完成才算考勤的全業務管理。員工的實出勤工時,缺勤工時,休假工時,加班工時,出差工時,外出工時,會議工時,和考勤相關的福利補助全部計算匯總,方便HR部門計算薪酬(重要模塊)
9、工效分析:大數據挖掘。員工的項目工時,工效,休假率,出勤率多種維多的分析數據有助於准確核算工時,優化用工結構,為企業降本增效,提供決策支持
10、定製開發:微服務架構可以在不影響現有業務基礎上擴展新應用。實現真正的企業一體化數字管理。避免多套系統對接,多頭維護,降低維護成本(工地考勤不需要)
綜合以上分析,工地考勤主要是打卡,排班,統計三個部分的管理需要。
4. 工時是怎麼計算的
工時的計算方法:
1、出勤工時:為實到人數與每日標准工作時間數(8小時)之乘積。
2、受援工時:為接受支援人數與實際支援時間之乘積。
3、實勤工時:出勤工時+受援工時+加班工時。
5. 人工時怎麼計算
人工時計算方法如下:
1、出勤工時:為實到人數與每日標准工作時間數(8小時)之乘積。
2、受援工時:為接受支援人數與實際支援時間之乘積。
3、加班工時:為加班人員與加班時間之乘積。
4、實勤工時:出勤工時+受援工時+加班工時。
5、除外工時:為當日非發生於生產之工時。
6、生產總工時:實勤工時—除外工時。
7、異常工時:為當日因各種因素造成生產部無法正常生產而耗費的人工工時。
8、總標准工時:為當日生產之各產品入庫總數與各產品之單一標准工時之乘積之和。
9、異常工時:將影響當日生產所發生之狀況分別填寫實際時間。
10、除外工時:將當日發生於生產中無法抗拒之工時,分別填寫實際發生之工時。
11、生產工時:為當天生產此工令所發生的實際工時。
12、差異工時:為產出標准工時與生產工時之差,生產效率=總標准工時生產總工時×100%,總標准工時=產出數×單一產品標准工時。
註:計算的相關注意事項:
1、用人單位每周應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
2、因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一般每天延長工作時間不得超過1小時。
3、特殊原因每天延長工作時間不得超過3小時。
4、每月延長工作時間不得超過36小時。
(5)工時計算方法和技巧擴展閱讀:
反映工時的統計指標一般有:
1、日歷工時,表示報告期全部可以利用的時間(包括公休和假日時間)。
2、制度公休工時,指國家(或企業)規定的公休,節假日中職工應休息的天數之和。
3、制度工作工時,指國家規定職工應工作的工時,即每天8小時或每周40小時。
4、停工工時,指職工在規定的工作小時內,由於某種原因(如動力不足、檢修設備等,未能工作的工時,與職工停工後被調作其他非本職工作或非生產性工作的工時數。
5、缺勤工時,指職工按規定應參加工作,而由於本人原因是(如疾病、產假、事假等)沒有參加工作的工時。
6、非生產工時,指執行國家、社會義務,或經企業確定從事其他社會活動,而未從事本企業工作的工時。
7、加班工時,指職工實際工作的小時數,包括加班工時、因公出差到企業外工作的工時,職工臨時被調動從事其他工作的工時。
6. 如何進行標准工時的核算
標准工時的計算方法:
標准工時=正常工時X(1+寬放率);
寬放率=(標准工時-實測工時)/實測工時*100%=管理寬放率+生理寬放率+疲勞寬放率;
正常工時是人工操作單元工時(經過速度評比)+機器自動作業工時(不可作速度評比)的總和;
寬放率主要是如下幾個方面的總和:
1.生理寬放一般取2%~5%。
2.疲勞寬放一般取5%~20%;
3.管理寬放一般取3%~10%
4.特殊寬放
電子製造業使用的寬放率一般取10%
7. 工時怎麼算的
工時的計算問題,需要從工時制度來理解。
工時制度即工作時間制度,據現有情況,我國目前有三種工作時間制度,即標准工時制、綜合計算工時制、不定時工時制。標准工時是我國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工時制度。
在標准工時制下,根據《勞動法》第三十六條、《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第三條的規定,工人每天工作的最長工時為8小時,周最長工時為40小時。
綜合計算工時制。這類是以標准工時制為基礎,以一定的期限為周期,綜合計算工作時間的工時制度。
根據《勞動部關於職工工作時間有關問題的復函》的第五條至第七條的規定,該類工時制度有以下的特點:
①一般以月、季、年為周期綜合計算工作時間;
②其平均日工作時間和平均周工作時間應當與法定標准工作時間基本相同,也就是說,在綜合計算周期內,某一具體日(或周)的實際工作時間可以超過8小時(或40小時),但綜合計算周期內的總實際工作時間應當不能超過總法定標准工作時間。
③實行綜合計算工時制的,無論勞動者平時工作時間數為多少,只要在一個綜合工時計算周期內的總工作時間數不超過以標准工時制計算的應當工作的總時間數,即不視為加班。若超過,則超過部分視為延長工作時間,並按《勞動法》規定支付報酬,且延長時間的小時數,平均每月不得超過36小時。
不定時工時制度,這是指,每一工作日沒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限制的工作時間制度,是針對因生產特點、工作特殊需要或職責范圍的關系,無法按標准工作時間衡量或是需要機動作業的職工所採用的一種工時制度。
根據勞動部勞部發[1995]309號《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7條,《勞動部關於職工工作時間有關問題的復函》的第八條以及勞動部《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三條規定,該類工時制度有以下的特點:
①經批准實行不定時工作制的職工,不受《勞動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的日延長工作時間標准和月延長工作時間標準的限制。
②實行不定時工作制的職工,用人單位應採取適當的休息方式,確保職工的休息休假權利和生產。工作任務的完成。
③實行不定時工作制,除法定節假日工作外,其他時間工作不算加班。
8. 記工時怎麼記
工時就是上班工作的時長,一般都是從上班開始到下班結束,中間經歷的時長。一般八小時工作制,一天的上班時間就是8個小時。
也有特殊崗位不能停產的實行三八制,或兩班倒12小時工作制,這個和薪資待遇嚴格相關的,工作時間長工資相對就要高。
工時的計算方法:
1、出勤工時:為實到人數與每日標准工作時間數(8小時)之乘積。
2、受援工時:為接受支援人數與實際支援時間之乘積。
3、實勤工時:出勤工時+受援工時+加班工時。
關於工時的計算標准,有兩個標准(不同的法律規范)如下:
一種是採取每日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40小時,即周末雙休制度;另一種是6天工作制,每天不超過8小時,每周不超過44小時。這是六天工作制或者是月休4天制。
我國現在的社會現狀是5天工作制和6天工作制並行,大多數公司選擇的是5天工作制,周六周日雙休,予以勞動者適當的休息時間,較為人性化,當然,一些小公司小廠房並無明確的工時的規定。
6天工作制,每周不超過44小時,或者是6天工作制,每周不超過40小時,並無違反法律規范,也是合法的,勞動者無法申請補償。
但對於勞動者老說6天工作制不僅壓力大,可能還要面對晚上再加班的情形,給勞動者帶來負擔。
9. 標准工時如何計算
直接觀察
1、秒錶測量方法:即使使用秒錶(又稱碼表)進行直接測量,通常也會選擇一般技術人員在正常環境下工作進行時間測量。
2、秒錶測量方法也有多種,可以選擇使用多種測量方法,您還可以選擇連續測量;已建立的時間標准設置(預定時間)電子標准(PTS)方法是將構成工作單元的動作分解為若干基本動作,詳細觀察這些基本動作,然後制定基本行動的標准時間表。
3、模型法將人的各種行為分解為21個基本行為,在制定標准工時時,將員工的工作行為分解為相應的行為。並根據相應行動的相應時間制定標准工作時間。
4、模型法中的基本動作單位時間為0.129秒,根據模型法,基本動作單位時間為0.129秒。不同的條件,如熟練程度,應加以調整。
5、簡短工作因子(bwf),bwf還將各種行為分解為基本動機,基本單位為bu,每個bu的時間為0.06秒,每個動機為5個bu。通過將員工行為分解為基本動機,可以計算出標准工作時間。
6、其他方法:除上述方法外,還有mtm(預定作用時間的標准方法)和wf(工作系數法)等標准工時制定方法。
7、這是指理論方法。實際上,制定標准工時的方法可以靈活運用。例如,新機型需要設定標准工時時,可以參照以往同類機型設定標准工時。
(9)工時計算方法和技巧擴展閱讀:
1、含義:標准工時是在標准工作環境下,進行一道加工工序所需的人工時間。標准工時的制定方法有多種,通常使用的方法有
2、標准工時=標准作業時間+輔助時間
3、標准作業時間由工藝過程決定,主要為直接增加產品價值的人工/機器時間消耗。對標准工時的降低只能通過工藝改善和輔助時間降低。
標准工時作用:
1、作為部門和人員的考核標准。
2、安排生產加工任務。
3、與實際值比較不斷調整修正標准工時。
4、標准工時的局限性在於,沒有任何兩個人、兩台設置和工作環境是一樣的。
5、因此標准工時只是一個參考值,在反復從事相同工作的流程性企業或崗位有意義,對以項目為主導的企業和單位不適用。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標准工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