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青銅器的鑒定方法
銹色銅器經過幾千年流傳,至今大致有三種方式:入土、墜水、傳世。行家們說:「銅器墜水千年,則綠如瓜皮,而瑩潤如玉;未及千年,雖有青綠而不瑩;未入土水之傳世銅器,其色紫褐,而有硃砂斑,甚至其斑凸起。」一般說來,流傳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銅器,由於銅質差別及各地土質、水質的差異,入土銅器的銹色也不盡相同,常見有綠銹、紅銹、藍銹、紫綉等。拿到一件銅器,先要用眼看,若銹色與器體合一,深淺一致合度,堅實勻凈,瑩潤、自然,則為自然生成的銹色。若銹色浮在器物之上,綠而不瑩,表皮銹,而且不潤澤,刺眼,就是偽銹了;這時再做進一步的審定,把手搓熱觸摸器物,用鼻嗅手,定有銅腥味,因為千年古銅的無銅腥味的;還可用熱鹼水洗刷,偽銹就會脫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脫落了;或者用舌舔,若有鹽鹵味,也是偽銹。
2
手感和聲響用手掂量,若過輕或過得就要引起注意了,當然,這全憑經驗。另外還可用手敲擊實物,聽其聲響,若聲微細而輕脆則可;若聲渾濁,發出「嗡」音,則需提高警惕了。
3
花紋和款識這是鑒別銅器的一個重點,夏代銅器花紋簡單;商代花紋則華麗繁縟,且多遍體生花;西周大致與商同,但後期趨向素樸;春秋戰國的花紋則清新活潑,富於生活氣息,秦漢重實用,花紋少且不及前代精細。另外,還可以從不同時代紋飾圖案內容的改變來推斷、判別。至於款識,則主要可從其字體加以辨別。商代字體規整,筆勢遒勁大方,優美灑脫,後期多典雅秀麗的波磔體;周朝早期沿襲波磔體;春秋時書體有肥體和瘦體,還有形似蝌蚪的「笠鬥文」,以及圖案化的「鳥蟲書」;戰國金文字體大金不考究,但也有字體豎筆引長下垂,末端尖銳的「懸篆」雛形;秦朝統一了文字,通用小篆。掌握了這此若一件號稱三代時的銅器上卻出現了小篆字體,那就笑話了。另外,還可根據銘文字數的多少、內容來判定。
4
銅質與器式銅質的鑒別較簡便,翻看銅器的是底,若出黃銅質地,則是偽品;足底若已偽制了銅色,用熱鹼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來面目。除要記清楚銅器的器式、名稱外,還要了解什麼年代鑄什麼銅器、什麼樣式的銅器是什麼年代鑄的。例如鈁,鈁是方形,盛器,是國末期出現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銹色制,為偽品。再如鼎,各代皆有,但若有蓋、短的鼎則不大可能是三代物品。
⑵ 怎樣鑒別青銅器
偽造青銅器主要有以下幾種:
1.重新鑄造法:這種方式主要是根據真器進行高仿,而後埋入地下做舊。雖然此種方法下青銅器偽造得很逼真,但其材質、紋路、銹色等無法比擬真品,特別是偽鑄的青銅器沒經過地下長期的氧化或腐蝕,因而器體普遍過重,通過分析其重量可辨真偽。
2.拼接法:青銅器深埋地下,常年腐蝕破壞難免造成某些部位的破損,偽造者經常是「移花接木」,將不同的幾件銅器拆分,然後通過粘湊的方法,重新打造一件「完整」的青銅器,再附之泥土、假銹,亂人耳目。但是畢竟不同青銅器在工藝、材質上有所差別,藏家可以通過細心觀察辨別真假。
3.假銹偽裝法:為了使假青銅器銅銹看起來逼真,偽造者用膠水、松香、白芨漿、清漆等膠狀物調配各種礦石粉、顏料,塗抹到銅器上。或從別的古銅器上取下真銹拌入清漆或膠水塗抹到仿古銅器上。此外,還有通過偽造青銅器銘文、紋飾等方法來造假,都需要收藏者多加註意。
如何辨銹識古銅
青銅器的一大特色是其色彩斑斕的銅銹,而這也是偽造者千方百計想假造的手段。為此,提出了幾招:
第一,用針尖刺扎銅銹部位,古銅銹非常堅硬難以刺入,而那些用膠水製作的偽銹,不但容易刺入,松開手後針會被偽銹含住掉不下來。
第二,取一些銅銹試樣,用高溫熱針燒灼,真正的古銅銹是天然生長的礦物結晶,在高溫下既不會熔化,也不易燃燒,更不會有酸味兒或其他異味兒。
第三,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將銅器表面的銅銹取一塊,觀察銅銹下面露出的皮殼,偽銹下面露出的直接是銅色;古銅銹下面則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銀白色的氧化膜。
第四,用煙熏銅器表面或顏料染色,使其表面形成黑色或紅色的氧化層,往往這種氧化層沒有光澤。作偽的氧化層的突起部位光亮,凹陷部位灰暗。用乾燥的硬布等在銅銹表面快速摩擦發熱,偽銹會發出塑料味兒、油漆味兒等異味兒。
第五,偽銹都使用白礬與硼砂,如果遇水易溶,可將銅銹置於熱水中查看。還可以將水噴灑到銅銹上,觀察銅銹的親水程度,古銅銹是親水的,而那些用油漆、膠水的親水性則較差。第六,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銅銹的結晶形態及生長狀態,可以發現新銅銹和老銅銹有很大差別。
⑶ 青銅器鑒定方法
辨偽的基本方法是比較法與綜合分析法。
即將需要辨偽的器物,首先分別從銅質及鑄造工藝、器形、紋飾、銘文諸方面與真器逐一進行對比,並參考偽器的各種情況作為反面標准進行考察,從而對該器各個方面的真偽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後再綜合該器的各個方面進行整體的分析。
真器的器形、紋飾與銘文等各方面是一致的,而偽器的各方面之間往往有矛盾。由於夏商周時期與後代的鑄造工藝不同,留在器物上的鑄造痕跡也不同,通過鑄痕的觀察可以判斷真偽。
青銅器
夏商周主要採用范鑄法,器體上留有范線,有時夾有墊片,細部花紋稜角細膩圓滑。而現代或用翻砂法,則粒粗胎厚;或用失蠟法,則沒有范線。從銅質上來分析,夏商周時期為青銅質,而後代的偽器有不少為黃銅質。又由於夏商周之青銅器入土已三四千年,經過長期腐蝕,已發生化學變化,銅質已糟朽,因此,真器比同樣大小的新制的偽器重量要輕,有經驗者用手一掂,即可知其真偽。例如上海博物館藏的真的西周史頌簋重9350克,而其所藏之偽史頌簋卻重12420克,比真器重3070克。
其次,真器的表面銹色是經長期腐蝕而自然形成的,緻密而有金屬光澤,與器體是連為一體的。尤其是銅銹已滲入器物內部,滲入花紋或銘文字口之內。而偽器的表面銹色一般是用快速腐蝕法作成,其特點是很薄且浮在表面。而厚的偽銹一般是用漆調顏色作成,灰暗,呆滯,既沒有金屬光澤,又沒有層次,浮於器表,疏鬆,易脫落,而露出新銅地子。
第三,從器形上來說,中國古代各類青銅器的形制是有一定之規的。如被鑒定者器形不符合古代的規律,則有可能是偽作。
第四,真器的花紋及銘文自然而生動,風格古樸、生動。而偽器則呆板、軟散,無生氣。偽銘鏨刻有刀鑿之痕,往往又破壞了原來的表面,腐蝕者模糊而臃腫。偽銘大多書法拙劣,文義不通,與真銘拓本逐字逐筆對照,自可辨偽。
第五,偽器的器形、紋飾與銘文三者之間往往有矛盾,露出破綻。再者,銘文的性質與器物的類別不合者,或銘文所在的部位及行款不合於格式者,均有可能是偽作。需要指出的是,辨偽時詳細了解該器的出土情況與流傳經歷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能為辨偽提供重要的線索。
⑷ 最簡單的真假銅器辨別
第一,銹蝕辨偽。古代青銅器都經過漫長歲月的地下埋藏,由於受地下環境的影響,它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腐蝕。
第二,古代青銅器出土的表相,第一層是綠銹,也可能是綠漆古、黑漆古,有的綠銹下面還有藍銹,俗稱叫孔雀藍;第二層是紅銹;
第三,第三層是金、銀,有的這層是沒有的;第四層才是真正的青銅材質。也可能只有三層的。凡是真品器物的表象,是由層次感而形成的,屬於很老結的皮殼,還有表層有萎縮感、桔皮紋的特徵等,即使高仿品也難以達到這種程度,這就應該作為鑒定中的主要確認指標,但鑒定的結論不能單一而言。
還有花紋款識,這是鑒別銅器的一個重點。夏代銅器花紋簡單;商代花紋華麗繁縟,且多遍體生花,副紋飾凸顯,以細致、簡朴與厚實為風格;周代才形成風格多樣化,尤其是主紋飾明顯高於副紋飾與底平面,也有的副紋飾略微低於底平面,而這樣的副紋飾,其邊沿沒有必要另加勾線,但主紋飾仍然明顯地高於副紋飾與底平面的。
五種化學方法,判定青銅器真偽
第一,"種植銹"。將酸、鹼、鹽等各種化學葯品摻合金屬粉塗抹到仿品表面,然後再埋到土裡來"種植"偽銹。
第二,"膠著銹"。用膠水、松香、白芨漿、清漆等膠狀物調配各種礦石粉、顏料,塗抹到銅器上。或從別的古銅器上取下真銹拌入清漆或膠水中塗抹到仿古銅器上。
第三,"燒熔銹"。將調制好的礦物顏料在銅器表面燒熔,這些被熔化的顏料在降溫後凝固在銅器的表面。
第四,"電鍍銹"。用類似工業中金屬表面電鍍技術在銅器表面鍍"水銀皮"或"黑漆古"、等皮殼。
第五,"移植銹"。將古銅器上的古銹移植或鑲嵌到仿品表面,再用上述的各種方法組合作銹。
⑸ 銅器鑒別方法是什麼
1、分辨銅器真偽的方法:假銅器是失臘法鑄造,不見范線,會出現細小砂眼,真銅器沒有。
2、看銅器是否有墊片也能辨別真假,假銅器沒有墊片。真銅器造型更加復雜多變,此外重量、聲音、銹色的好壞也能辨別真偽。
3、花紋和款識:這是鑒別銅器的一個重點,夏代銅器花紋簡單,商代花紋則華麗繁縟,且多遍體生花,西周大致與商同,但後期趨向素樸,春秋戰國的花紋則清新活潑,富有生活氣息,秦漢重實用,花紋少且不及前代精細。
注意事項
保管的房間必須保持乾燥,沒有塵埃和空氣污染,相對濕度最好能在50%以下。
器物入庫以前必須清除一切沾染污物,最好是經過化學保護過的,不能用濃厚油脂、油類塗在青銅器上,接觸青銅器時必須帶純棉手套,絕對不能用有汗的手接觸,也不能用油污的紙或盒來包裝。
清除銅器上的灰塵要用柔毛布、軟毛刷、軟毛撣子等,如須用水洗必須用蒸餾水,也可將蒸餾水加溫,可用中性皂,不能用氫氧化銨、酸類及白粉、紗布等,如有大的清洗可由專業人員清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銅器
⑹ 有沒有鑒別青銅器最簡單的辦法
認識范線與墊片,是鑒別青銅器真偽的要訣之一。范線就是鑄造青銅器時銅液留下的痕跡,墊片就是為了固定器壁厚度而留在器物上的小鋼片。二者既是鑄造技術上留下的痕跡,也是從鑄造技術來鑒別青銅器真偽的主要方法。
應該說,高古的銅器大都由陶范法鑄造而成。陶范法就是將要鑄造的器物模型,用陶土做成若干范塊,並有內范和外范之分。鑄造時,把范塊合攏成型,銅液就從內外范的間隙中澆入,冷卻脫范便成就一件銅器。那麼在鑄出的器表,只要是合攏范塊的交接處,必定會留下線痕。盡管有的明顯處會做些鑄後打磨,但像耳、足、底等內側或其他隱蔽處的痕跡是磨礪不掉的,而且當年的鑄造者亦根本沒有將這些范線清除的習慣。
一般作偽的銅器以失臘鑄造為主。失臘鑄造是用整模,不分范塊,器表清潔光滑。所以假器往往不見范線,但會出現一些細小的砂眼,失臘鑄造就有此特徵。
看墊片是鑒別真假銅器的又一簡便方法。前面談到,墊片是用來控制澆鑄器壁厚度的有效工具,當時的鑄工往往會順手取來一些厚薄一致、但大小不均的小銅片,預先墊放在內外范的間隙處,當澆鑄成型後,銅墊片便留在器壁上,有的易見,有的難找,有的還十分對稱,左右相應。
商代早期的青銅器是不用墊片的,這與當時鑄造工藝的不發達有關。但假造的青銅器,也是不會有墊片痕跡的。還有些作偽者,在真器刻上銘文或花紋,卻正好刻在墊片上,這樣的弄巧成拙是不乏其例的。
在青銅器的鑒別中,除了鑄造技術和器物造型兩方面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不可忽視,這就是紋飾圖案的鑒別。紋飾圖案是青銅器的一大特色。它比器物造型更加復雜多變,而且內容豐富,製作精美,為世人所欣賞。
作假的青銅紋飾有許多種,大致有如下幾種情況:一是假器作假紋飾,以蘇州周氏作坊出品為最精緻。北京也有高手佳作出現。這些藝匠的紋飾功夫很深,即便是偽作也可算得上是精美的工藝品了。但對於鑒別真偽來說,只要細心審視,還是能看出破綻的。因為一件紋飾再精緻的青銅器,也是不可能在器形、皮殼、銹色等方面都十全十美的。二是在素麵真器上添刻花紋。這種手法很普遍,比如在毫無花紋的素器上加花紋、在有少量花紋的真器上添加花紋、在花紋銹濁不清的情況下加刻花紋、在鑲嵌脫落的花紋上重新加入鑲嵌物等等。曾有這樣的事例,當錯金銀的越王劍被發現後,就有一些作假者,在素劍上補刻花紋、錯以金銀出售,卻因技術欠佳而被識破,終貽笑大方。
鑒別這些改刻或增刻的紋飾,可首先比較其本身或周圍的表層和地子是否與該器的其他部位相一致,因為若是後刻的,一定是破壞了原有表層的色澤。其次找一下每組花紋的接合處是否有范痕,因為花紋是刻在范塊上拼合澆鑄的,沒有范線就有作偽的可能性。再有就是作偽者對商周青銅器紋飾的規律把握不準,比如紋飾一般雖有地紋和主紋之分,但二者其實關系密切。如獸面紋卷角或勾尾的收頭處往往是像同心圓一樣與地紋的小圈連接起來的,但作偽者往往忽略了這一細微的特徵。
辨別青銅器真假,講究重量、嗅覺、聲音和銹色的程度。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表比商周器輕薄,若重量相反,則存疑。銅器出土有土氣味,作假的器表總散發出酸味。但更為重要的是對銅質聲音的辨識和器物表面銹色的鑒別。因為商周銅器是以銅錫合金鑄成,敲擊的聲音自然清脆,而後仿的青銅器往往用黃銅鑄成,或澆鑄而成,敲擊的聲音混濁,若偏薄,則脆而散。有的是修補的偽器,四周敲出的聲音就會不一致,加入其他材料修補的,更有一種沙啞感。
觀察古銅器表層和銹層也很重要,因為當從器形或製作工藝上難以確其真假時,可以通過鑒別其表面銹色的好壞來斷定是真品還是贗器。由於青銅器埋於土中上千年,銅銹會層層發出,但各個地域的青銅器表銹色卻不甚相同,這與不同的地下水質和其他有機物腐蝕其表面,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有關。如安徽地區出土的青銅器,銹層呈灰綠色;而湖南出土的青銅器,則見有翠綠色的銹層,亮晶晶的,人稱「水坑」器中原地區出土的青銅器,銹層豐富,銹色多變,或黑灰,或棗皮紅,或灰綠,或銀白。於是行家們又分別稱這些銹層叫「黑漆古」、「棗皮紅」、「綠漆古」、「水銀沁」等。這些銹層很堅硬,即使用刀刮劃,也只是一些銹斑脫落,與偽器的銹層是完全不同的。假銹層的做法多種多樣,假的地子用鹽硇砂,銹色用鹽酸水浸泡,或用硫酸銅加綠色顏料和氨水調合。但生出的新銹色澤單調,不像出土銹層敷一層、豐富多變、帶有滋潤感。現在市場上看到一些仿古青銅器,大多呈粉綠色,手感很差,即有些黏手和脫落的感覺。有的則烏黑發亮,像是熟坑器,但器表沒有一點色澤滋潤的感覺。
⑺ 如何鑒定青銅器
⑻ 青銅器怎麼鑒定,青銅器鑒定方法
器形之間看
由於西周時期的青銅器製作方法同夏、商時期一樣,沒有太大的變化,都是陶范製作,且一器一范,手工製作,這樣就不能鑄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時期也是沒有完全相同的青銅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偽器,或二者皆偽。
紋飾之間看
由於同夏、商時代一樣為陶范鑄成,一范一器,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紋飾或刻痕的青銅器,除了個別用單范鑄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紋飾,不過這樣的紋飾在西周時期很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