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顯存容量公式是什麼
當顯卡進行2D應用的時候,那麼它一般需要最少的顯存容量計算公式應該是:顯存容量=水平解析度×垂直解析度×顏色位數/8bit。
假設當時的顯示解析度是1024×768×32,那麼它需要的顯存容量是1024x768x32bit/8bit,大約在3M左右,這是2D模式下最低的要求;對於3D應用而言,顯存容量的計算公式就是水平解析度×垂直解析度×顏色位數×3/8bit,同樣在1024x768的環境下,GPU需要佔用的數據處理量為 10M左右。這僅僅是一個理想狀態下的理論分數而已,假如算上大容量的紋理數據和Z-Buffer數據,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了。
Ⅱ 顯存寬位的計算方法
大家知道顯存帶寬=顯存頻率X顯存位寬/8,那麼在顯存頻率相當的情況下,顯存位寬將決定顯存帶寬的大小。比如說同樣顯存頻率為500MHz的128位和256位顯存,那麼它倆的顯存帶寬將分別為:128位=500MHz*128∕8=8GB/s,而256位=500MHz*256∕8=16GB/s,是128位的2倍,可見顯存位寬在顯存數據中的重要性。
顯卡的顯存是由一塊塊的顯存晶元構成的,顯存總位寬同樣也是由顯存顆粒的位寬組成,。顯存位寬=顯存顆粒位寬顯存顆粒數。顯存顆粒上都帶有相關廠家的內存編號,可以去網上查找其編號,就能了解其位寬,再乘以顯存顆粒數,就能得到顯卡的位寬。這是最為准確的方法,但施行起來較為麻煩。
顯存帶寬是指顯示晶元與顯存之間的數據傳輸速率,它以位元組/秒為單位。顯存帶寬是決定顯卡性能和速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要得到精細(高解析度)、色彩逼真(32位真彩)、流暢(高刷新速度)的3D畫面,就必須要求顯卡具有大顯存帶寬。目前顯示晶元的性能已達到很高的程度,其處理能力是很強的,只有大顯存帶寬才能保障其足夠的數據輸入和輸出。隨著多媒體、3D游戲對硬體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高解析度、32位真彩和高刷新率的3D畫面面前,相對於GPU,較低的顯存帶寬已經成為制約顯卡性能的瓶頸。顯存帶寬是目前決定顯卡圖形性能和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顯存帶寬的計算公式為:顯存帶寬=工作頻率×顯存位寬/8。目前大多中低端的顯卡都能提供6.4GB/s、8.0GB/s的顯存帶寬,而對於高端的顯卡產品則提供超過20GB/s的顯存帶寬。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購買顯存帶寬大的顯卡,這是一個選擇的關鍵。
Ⅲ 顯存是怎樣計算的
不是計算,而是顯卡上本身的存儲器,或者帶TC的就是有動態顯存技術,原始顯存大小最好用CPU-Z看
Ⅳ 顯存速度計算公式
顯存運行頻率(MHZ)=1000/NS數,比如1NS的顯存運行頻率為1000MHZ,DDR,DDR2,DDR3等效頻率×2,所以1NS顯存等效頻率為2000MHZ,如果是GDDR5顯存則要×4,如果是1NS的GDDR5顯存則等效頻率4000MHZ。
1000/納秒數,不是1000/顯存頻率,這里算出的是顯存的額定工作頻率。但是不一定是你顯存的當前運行頻率,要看當前運行頻率可以用GPU-Z看。
Ⅳ 顯存 是怎麼算的啊!!!
顯存是顯卡上很重要的一個部件,可不要小看了這小小的幾塊晶元,它們對顯卡的性能好壞可是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就給大家簡單講一下關於顯存的一些參數。
目前顯卡上被廣泛使用的顯存就是SDRAM和DDR SDRAM了。 SDRAM:SDRAM可以與CPU同步工作,無等待周期,減少數據傳輸延遲。優點:價格低廉,在中低端顯卡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DDR SDRAM:DDR是Double Data Rate是縮寫,它是現有的SDRAM內存的一種進化。在設計和操作上,與SDRAM很相似,唯一不同的是DDR在時鍾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都能傳輸數據,而SDRAM則只可在上升沿傳輸數據,所以DDR的帶寬是SDRAM的兩倍,而DDR比SDRAM的數據傳輸率也快一倍。如果SDRAM內存的頻率是133MHz,則DDR內存的頻率是266MHz。優點:時鍾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都能傳送數據,理論上有著SDRAM雙倍的性能,因此在中高檔顯卡上應用廣泛。
反觀曾經輝煌的SGRAM幾乎已經銷聲匿跡。究其原因,一是成本問題。現在的顯卡顯存大多數都在32M以上,顯存成本佔了相當大的比重。而SDRAM和DDR SDRAM相對SGRAM在製造成本擁有相當大的優勢,運用在大容量顯存的顯卡中,能有效降低成本。二是現在的各種主流顯卡晶元,如GeForce3/GeForce2系列,Radeon系列等在設計上均對SDRAM和DDR SDRAM進行了優化,這些主流的顯示晶元搭配SDRAM和DDR SDRAM可以獲得不俗的效能。基於性價比的考慮,使用單顆容量偏小並且價格較貴的SGRAM顯然不是明智之舉。
除了顯存的種類以外,顯存還有一些重要的技術參數,例如速度、實際工作頻率、數據位寬度、生產商等值得我們去關注。
速度:顯存的速度一般以ns為單位。常見的顯存有7ns、6ns、5.5ns、5ns、4ns甚至3.8ns的顯存。其對應的額定工作頻率分別是143MHz、166MHz、183MHz、200MHz和250MHz。額定工作頻率的計算方法是非常簡單的,顯存速度的倒數就是顯存的額定工作頻率。當然,對於一些質量較好的顯存來說,顯存的實際最大工作頻率是有一定的餘量的。例如曾經倍受廣大DIYer青睞的三星6ns SDRAM就可以超到190MHz以上的運行頻率,5.5ns SDRAM可以超到205MHz。時至今日,顯存超頻風仍然不減。在測試一塊顯卡性能好壞的時候,超頻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項。不過,我們並不提倡純粹為了高速而犧牲穩定性的做法,尋找性能和穩定性的最佳平衡點,才是我們真正所需要的。
實際運行頻率和等效工作頻率。剛才我已經提到,顯存的額定工作頻率等於顯存速度的倒數。現今最快的顯存是用在GeForce3上的3.3ns DDR顯存,如此算來顯存的額定工作頻率也只有303MHz。但是我們經常看到運行頻率333MHz、400MHz甚至460MHz的顯存,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實際上這些頻率是等效工作頻率。DDR顯存因為能在時鍾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都能傳送數據,因此,在相同的時鍾頻率和數據位寬度的情況下顯存帶寬是普通SDRAM的兩倍。換句話說,在顯存速度相同的情況下,DDR顯存的實際工作頻率是普通SDRAM顯存的2倍。同樣,DDR顯存達到的帶寬也是普通SDRAM顯存的2倍。例如,5ns的SDRAM顯存的工作頻率為200MHZ,而5ns的DDR顯存的等效工作頻率就是400MHZ。
數據位寬度和顯存帶寬的計算方法。數據位寬度指的是在一個時鍾周期之內能傳送的bit數,它是決定顯存帶寬的重要因素,與顯卡性能息息相關。當顯存種類相同並且工作頻率相同時,數據位寬度越大,它的性能就越高。顯存帶寬的計算方法是:運行頻率×數據帶寬/8,之所以要除以8,是因為每8個bit(比特)等於一個Byte(位元組)。以目前的GeForce3顯卡為例,其顯存系統帶寬=230MHz×2(因為使用了DDR顯存,所以乘以2)×128/8=7.36GB。數據位帶寬是顯存也是顯卡的一個很重要的參數。在顯卡工作過程中,Z緩沖器、幀緩沖器和紋理緩沖器都會大幅佔用顯存帶寬資源。帶寬是3D晶元與本地存儲器傳輸的數據量標准,這時候顯存的容量並不重要,也不會影響到帶寬,相同顯存帶寬的顯卡採用64MB和32MB顯存在性能上區別不大。因為這時候系統的瓶頸在顯存帶寬上,當碰到大量像素渲染工作時,顯存帶寬不足會造成數據傳輸堵塞,導致顯示晶元等待而影響到速度。目前顯存主要分為64位和128位,在相同的工作頻率下,64位顯存的帶寬只有128位顯存的一半。這也就是為什麼Geforce2 MX200(64位SDR)的性能遠遠不如Geforce2 MX400(128位SDR)的原因了。一些顯卡廠商中對64位顯存避而不談,採用不告知政策,所以大家在購買顯卡時一定要問清楚這一問題。
生產商。目前顯存顆粒的製造商主要以日本、韓國和台灣的為主。日本的如Toshiba(東芝)、Hitachi(日立),韓國的主要是三星和現代(HYUNDAI,目前已經改名為Hynix),台灣的代表是Winbord、EliteMT、EtronTech(鈺創)等。目前市場上的顯卡主要就使用了三星,現代,鈺創,ESMT等幾個品牌的顯存。應該說這幾個正規大廠生產的顯存,其性能和質量都是有保證的,無論是穩定性還是超頻性能都是相當不錯的。例如目前風頭正勁的鈺創顯存是由台灣晶豪設計,著名的台積電代工生產,採用了0.15微米的先進加工工藝,其DDR模塊常用於GF3等高端產品上。
顯存顆粒上的標志:顯存顆粒上的標志向我們直觀的顯示了顆粒的一些技術數據,因此,掌握識別它們的一些基本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紹幾種具有代表性的顯存參數說明。
EliteMT的SGAM顯存編號:
-5.5Q代表顯存的速度為5.5ns,對應的運行速度=1/5.5=183MHz;9929S表示封裝日期為99年第48周;第二行中的3232表示容量為32MB,數據帶寬為32bit。
三星SDRAM顯存編號。
K4S代表三星生產。64代表顯存類型(64=SDRAM,6D=DDR SDRAM);第一個32代表容量為32MB;最後一個32代表顯存的數據帶寬為32bit。E代表工作電壓為3.3V(SDRAM顯存工作電壓均為3.3V,DDR顯存工作電壓為2.5V),TC-50代表顯存的速度為5ns,即額定工作頻率為200MHz。
EtronTech(鈺創) DDR SDRAM顯存
EM代表EtronTech(鈺創)顯存,65代表容量為64MB,16代表數據帶寬為16bit。T代表工作電壓為2.5V,S代表種類為DDR SDRAM。4.5代表顯存速度為4.5ns,額定工作頻率為230MHz。
其實顯存顆粒上的標志無非告訴了我們這么幾個參數:類型、容量、速度、數據位寬度等等,要做到舉一反三應該是不難的。只要我們把這些都弄明白了,以後在購買顯卡的時候就不會再被那些在顯存顆粒上做文章的JS給蒙騙了。
Ⅵ 電腦顯存怎麼算
顯存頻率*位寬/8
ok
例如
300mhz的顯存,如果顯存位寬為128bit,那麼顯存帶寬應該是:
300mhz
*
128bit
/
8
=
4800mb/s
=
4.8gb/s
Ⅶ 關於顯存容量、解析度的計算
顯存與系統內存一樣,也是多多益善。顯存越大,可以儲存的圖像數據就越多,支持的解析度與顏色數也就越高。以下計算顯存容量與解析度關系的公式:
所需顯存=圖形解析度×色彩精度/8。
例如要上16bit真彩的1024×768,則需要1024×768×16/8=1.5M,即2M顯存。
對於三維圖形,由於需要同時對Front
buffer、Back
buffer和Z
buffer進行處理,因此公式為:所需顯存(幀存)=圖形解析度×3×色彩精度/8。
例如一幀16bit、1024×768的三維場景,所需的幀緩存為1024×768×3×16bit/8=4.71M,即需要8M顯存。
Ⅷ 怎麼計算顯存
每一個像素點 * 顏色位數 * 每一秒刷新的次數
1920 * 1080 * 60 * 32 = 398131200 (bit) = 497664000(byte) = 486000(KB) = 474.6(MB)
8 bit = 1 byte 1024 byte = 1 KB (K byte) 1024 KB = 1 MB (M Byte)
Ⅸ 顯卡顯存是如何計算的
我們在選購顯卡時,首先考慮的是顯卡的晶元類型,其次就是顯存。不同類型的顯存之間的性能差距非常之大,以市場上常見的GeForce
7300GT為例,採用TOSP封裝GDDR1顆粒與採用BGA封裝的GDDR3顆粒之間的性能最大會相差1倍,即使是同為GDDR3顆粒,不同顯存類型之間也有著很大的性能差距,可見顯存是我們在選購顯卡時一個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目前,GDDR1顆粒和GDDR2顆粒已經很少有顯卡採用,而GDDR4顆粒由於價格與產能等因素制約,也很難在主流顯卡上也難覓其身影。所以我們來重點解讀一下主流BGA封裝的GDDR3顆粒。目前主流的GDDR3顆粒品牌主要有三星(SAMSUNG)、海力士(HYNIX)、QIMONDA(原英飛凌)等,GDDR3顆粒採用BGA(Ball
Grid
Array
Package)封裝技術,主要有8Mbit
x
32Bit、16Mbit
x
32Bit等規格。其實顯存顆粒上的編號已經提供了這顆顯存的基本信息,例如生產廠商、生產周期、封裝類型等,但對於選購顯卡而言,我們只需要了解其中的顯存容量、位寬、速度即可。教你如何識別三星顯存的編號信息
三星顯存顆粒
以三星顯存顆粒為例,如圖所示,其中的55代表這顆顯存的容量256Mbit,32代表了單顆位寬為32Bit,「BC-14」則代表了顯存速度為1.4ns,大家可以對上上面的公司,計算出該款延時速度的顯存的理論運行頻率。這里我們要指出的是,在三星顆粒中55、56代表了容量256Mbit,而51、52代表容量為512Mbit。大同小異,Hynix及QIMONDA顯存顆粒編號定義Hynix
GDDR2顯存顆粒Hynix顆粒和三星顆粒表示方法類似,56、57代表了容量256Mbit,而51、52代表容量為512Mbit。「FP-25」同樣表示該顯存顆粒的延時數值,為2.5ns。Qimonda
GDDR3顯存相比之下QIMONDA顆粒要直觀一些,256代表容量256Mbit,512代表容量為512Mbit。Hynix、QIMONDA顆粒顯存位寬和速度表示方法同三星顆粒,如上圖中「512」後的「32」代表的就是單顆顯存位寬為32bit。最後一個問題:
Ⅹ 求問顯存多少怎麼計算
你好!第一個是筆記本獨立顯卡的截圖, 根據型號來看一般是2G顯存。第二個圖是核顯型號,一般是通過共享內存作為顯存最大一般為1G。
可以通過GPU-Z來檢測顯卡的具體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