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做規劃時,請問道路紅線一般退多少米
道路紅線退讓規則一般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所制定。
根據各地方的現狀、以及度地方性規章,其退界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道路紅線退讓應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根據總體規劃中問所確定的用地性質,滿足必要的地塊功能後進行退讓;
如老城區建設,應參考原有建築內退讓的距離,確保城市街區面貌的統一和協調;
考慮中遠期發展應預留或必須退讓的距離,做到未雨綢繆。
(1)退界線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基地與道路鄰近一側,一般以道路紅線為建築控制線,如果因城市規劃需要,主管部門可在道路線以外另訂建築控制線,一般稱後退道路紅線建造。任何建築都不得超越給定的建築紅線。《民用建築設計通則》(GB 50352—2005)規定建築物的台階、平台、窗井、地下建築及建築基礎,除基地內連通城市管線以外的其它地下管線不允許突出道路紅線。允許突出道路紅線的建築突出物:
1、2.50m以上允許突出建築構件:凸窗、窗扇、窗罩、空調機位,突出 的深度不應大於0.50m;
2、2.50m以上允許突出活動遮陽,突出寬度不應大於人行道寬度減1m,並不應大於3m;
3、3m以上允許突出雨篷、挑檐,突出的深度不應大於2m;
4、5m以上允許突出雨篷、挑檐,突出的深度不宜大於3m。
B. 多層建築退界線與用地紅線的概念及區別!
概念如下:
1、多層建築退界線:又名建築後退紅線距離,是規定建築物應距離城市道路或用地紅線的程度。
2、用地紅線:各類建築工程項目用地的使用權屬范圍的邊界線。
區別如下:
一、內容不同
1、多層建築退界線:沿城市快速路的各類建築,後退距離至少20米;沿城市主、次幹路的各類建築,後退距離至少15米;沿城市支路的各類建築,後退距離至少10米;沿建制鎮主要道路的各類建築,後退距離至少8米。
2、用地紅線:圍起某個地塊的一些坐標點連成的線,紅線內土地面積就是取得使用權的用地范圍,是各類建築工程項目用地的使用權屬范圍的邊界線。
二、特點不同
1、多層建築退界線:由道路紅線和建築控制線組成。道路紅線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區級道路)用地的規劃控制線;建築控制線是建築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線。基底與道路鄰近一側,以道路紅線為建築控制線。
2、用地紅線:建築遠離城市或道路,建築豎向(不包括地上一層)可以不受道路紅線和建築紅線的約束,建築可以做成倒錐形的結構,下小上大的形式,是解決用地面積緊張的一種方法。
三、規定不同
1、多層建築退界線:城市規劃調整導致道路紅線變更,使道路紅線兩側規劃建築物退讓距離難以滿足有關要求的,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可適當調整退讓距離。
2、用地紅線:國家規范內無相關規定。
C. 建築控制線一般後退用地紅線多少
建築紅線是規定建築物應距離城市道路或用地紅線的程度,一般多層退讓至少5m,高層退讓至少10M。
從建設部門獲悉,今後,沿道路兩側新建、擴建、改建的建築物應當按照規定後退道路紅線。
按照要求,今後,沿城市快速路的各類建築,後退距離至少20米;沿城市主、次幹路的各類建築,後退距離至少15米;沿城市支路的各類建築,後退距離至少10米;沿建制鎮主要道路的各類建築,後退距離至少8米;沿建制鎮一般道路的各類建築,後退距離至少5米;在道路交叉口的建築,其後退距離還應當滿足道路交通安全視距要求。
一、概念
建築紅線,也稱「建築控制線」,指城市規劃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兩側沿街建築物或構築物(如外牆、台階等)靠臨街面的界線。
基底與道路鄰近一側,一般以道路紅線為建築控制線。(如果因城市規劃需要,主管部門可在道路線以外另訂建築控制線,一般稱後退道路紅線。
道路沿線建築按建築高度的比例後退道路紅線最初是源自美國的區劃法。美國紐約的城市規劃對沿街建築的高度控制採用留出一定「天空暴露面」的控制方式,沿街建築物的體量必須控制在這個面之內。其目的是為了保證街道採光、通風,避免建築物對城市街道造成過多的壓迫感 。
距離控制類型
1、僅考慮沿線建築功能和有無道路綠帶確定退讓距離的控制方式(34個樣本中僅有天津一例)。天津在其管理技術規定中規定了沿城市道路兩側新建建築的統一退線標准「有綠線的,退讓綠線距離不得小於5米;無綠線的,退讓紅線距離不得小於8米」。
2、僅根據道路等級(或紅線寬度)確定退讓距離的控制方式(34個樣本中有5圖1紐約城市法規中關於天空暴露面的規定(出自《南京市區高層建築退讓道路紅線技術規定研究》)3例,代表城市有廣州、荊州等)。
3、從道路斷面角度考慮,採用沿街建築高度與道路紅線寬度關聯的控制方式(34個樣本中有17例,代表城市有上海、重慶、武漢、昆明、宿州、南通等)。
4、綜合考慮道路紅線寬度、沿街建築高度、建築功能、建築尺度、道路功能等多項因素確定退讓間距的綜合因素控制方式(34個樣本中有11例,代表城市有成都、大連、太原、杭州、煙台等)。
總體而言,大部分城市還是以沿街建築高度與道路紅線寬度相關聯作為基本原則,也有部分城市趨向於控制因素復雜化,如杭州引入的Q值概念等,以增強規范的適應度。
因此很難說退界距離的控制到底是越簡單越好,還是越詳細越好。究其原因,建築後退道路紅線距離的界定是基於規劃管理控制和城市街道空間景觀塑造兩個層面來考慮的。
D. 退界線是什麼意思
建設用地界限:也就是用地紅線(建築),是各類建築工程項目用地的使用權屬范圍的邊界線。詳《民用建築設計通則 GB 50352—2005》2.0.8條建築紅線:也就是建築控制紅線,是有關法規或詳細規劃確定的建築物、構築物不得超出的界線。見《民用建築設計通則 GB 50352—2005》2.0.9條
E. 建築退讓紅線的規定
法律分析:1.城市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築紅線退讓道路規劃紅線距離,原則上按表14 規定較寬道路數據控制(以交叉口道路規劃紅線圓曲線切點連線為基準線起算)。已批規劃或特殊地塊則尊重歷史,按原規定控制。2.城市主、次幹道上附帶商業用途裙樓的高層建築退讓城市道路紅線在滿足表14 規定的同時,還應符合以下規定:裙房按表14所列值加5米計;高層主體部分退縮起點為10米,高度每增加一層(高層建築指10層及10層以上的居住建築,或其它民用建築高度≥24米的民用建築),增加退縮0.3米。3.廣清大道與清遠大道兩側建築退縮距離原則上需滿足本條第1、2、3項退讓城市主幹道的要求,已批規劃或因道路建設時置換土地的地塊仍按原規定的以道路控制線控制,無需增加退縮。4.新建影劇院、游樂場、體育館、展覽館、大型商場(建築面積大於3000平方米的集中式商場)等有大量人流車流集散的多、低層建築(含高層建築裙房),其臨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後退城市道路紅線不小於20 米後,同時增設集散廣場,並留出臨時停車或回車場地,其增加的退讓距離,按規模大小個案確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布的《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 第十六條 地上建築物後退用地邊界線的距離沿建設項目用地邊界線的建築物,其退讓用地邊界線的距離按表(5-1)要求控制,但離界後與建築物間距小於建築間距或消防間距時,應按建築間距或消防間距規定控制。(一)當本地塊或周邊用地為居住、教育用地時,應同時按照《杭州市建築工程日照分析技術管理規則》的要求模擬日照分析,以確保周邊地塊能按照規劃要求進行開發建設。(二)當界外是現狀或已通過方案設計的永久性建築時,地塊內建築物與界外建築及地界的距離,應按第四章建築間距有關規定確定。(三)當相鄰地塊兩個或兩個以上建設項目謀求上部建築聯體建造時,可不按表(5-1)控制離界距離,但各地塊應滿足各自的技術經濟指標限制和其它相關規范要求。(四)當相鄰地塊之間為共同徵用的雙方公用通道時,邊界按征地分界線計算界外是城市道路、綠化等公共用地時,離道路和綠化等公共用地中心線邊界的距離也應符合表(5-1)的規定。
F. 地鐵軌道控制線退界多少
其後退規劃地鐵線距離(退界)不應小於6米,並應符合地鐵軌道交通管理的有關規定。各地的標准有一定的差異,具體以當地政府部門的公告為准。
G. 道路後退紅線和建築後退紅線的區別以及各自的定義
一、定義:
建築紅線:建築紅線是規定建築物應距離城市道路或用地紅線的程度,一般多層退讓至少5m,高層退讓至少10M。
道路紅線:指規劃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區級道路)用地的邊界線。
二、區別:
1、界線的針對對象不同:
道路紅線針對的是道路的邊界,而建築紅線針對的建築物的邊界。建築紅線可與道路紅線重合,也可退於道路紅線之後,但絕不許超越道路紅線,在紅線內不允許建任何永久性建築。
建築紅線由建築紅線和建築控制線形成的的相對位置關系,體現建築退界。道路紅線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區級道路)用地的規劃控制線;建築控制線是建築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線。
2、界線嚴格程度不同:
各地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常在用地紅線范圍之內另行劃定建築紅線(建築控制線),以控制建築物的基底不超出建築控制線。兩條線之間的用地建設單位可以做為地面停車、綠化等功能使用。地下建築可以越過建築紅線,但不能超出用地紅線。
(7)退界線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道路紅線和建築紅線相關數值:
1、建築紅線是規定建築物應距離城市道路或用地紅線的程度,一般多層退讓至少5m,高層退讓至少10m。
2、沿道路兩側新建、擴建、改建的建築物應當按照規定後退道路紅線。
3、沿城市快速路的各類建築,後退距離至少20米;
4、沿城市主、次幹路的各類建築,後退距離至少15米;
5、沿城市支路的各類建築,後退距離至少10米;
6、沿建制鎮主要道路的各類建築,後退距離至少8米;
7、沿建制鎮一般道路的各類建築,後退距離至少5米;
8、在道路交叉口的建築,其後退距離還應當滿足道路交通安全視距要求。
H. 急!退紅線多少米才對
一般需要退紅線2米左右,這個數字各地不一,要看當地規劃局的規定。
建築紅線:又稱建築控制線,是城市道路兩側控制沿街建築物或構築物(如外牆、台階等)靠臨街面的界線,指建築物的外立面所不能超出的界線。目的在於騰出用地,改善或美化環境,取得良好的效果。用地紅線是圍起某個地塊的一些坐標點連成的線,紅線內土地面積就是取得使用權的用地范圍。開發建設這個地塊的建築小區時候,還需要退紅線2米左右,這個數字各地不一,要看當地規劃局的規定。小區的建築必須在退紅線范圍內,退出的這塊地不準佔用。也就是說,盡管你已經為退出的這塊地付出了土地出讓金,但就是不準佔用。用地紅線只是標注在紅線圖上,現場是看不到的。不過退界線就一目瞭然:小區的圍牆就是退界線。
I. 建築退讓線 定義
建築退讓線即建築退線指建築控制線與規劃地塊邊界的後退距離,主要包括建築退用地界線、建築後退道路紅線、建築後退河道水體藍線和建築後退綠線。
J. 如何確定建築退線 建築高度和建築紅線的關系
關於某些定義其他的幾個人也都給出了,網路上也有關於紅線退線之類的定義,我就再給你補充一點點資料吧
用地紅線是圍起某個地塊的一些坐標點連成的線,紅線內土地面積就是取得使用權的用地范圍。
開發建設這個地塊的建築小區時候,還需要退紅線2米左右,這個數字各地不一,要看當地規劃局的規定。小區的建築必須在退紅線范圍內,退出的這塊地不準佔用。也就是說,盡管你已經為退出的這塊地付出了土地出讓金,但就是不準佔用。
用地紅線只是標注在紅線圖上,現場是看不到的。不過退界線就一目瞭然:小區的圍牆就是退界線。
「建築紅線」指的是建築用地的邊界線。又細分為道路紅線和用地紅線。
道路紅線是指規劃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區級道路)用地的邊界線;用地紅線是指各類建築工程項目用地的使用權屬范圍的邊界線(有的也把用地紅線直接稱為建築紅線)。
綠地紅線現在已改稱「城市綠線」,是指城市各類綠地范圍的控制線,城市綠線范圍內的用地只能用作綠化,不得改作他用。
退紅、退綠是指在已確定或批準的紅線、綠線的基礎上再退後適當的距離作為緩沖帶,退後的距離各地並不統一,由主管部門規定。在這一區域內未經批准也不得進行任何項目的建設。
「建築控制線」是指有關法規或詳細規劃確定的建築物、構築物的基底位置不得超出的界線。如「道路紅線」、「用地紅線」、「城市綠線」等都屬於建築控制線。此外,在城市規劃中的建築控制線還有「城市黃線」、「城市藍線」、「城市紫線」等。
1.道路紅線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區級道路)用地的規劃控制線。
具體點說就是道路紅線內包括了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綠化隔離帶、
人行道,是道路的兩側最外邊的線。
2.用地紅線是用地范圍的規劃控制線。例如一個居住區的用地紅線,就是這個居住區的最外邊界線,居住區內的建築和綠化以及道路只能在用地紅線內進行設計。
3.建築紅線一般稱為建築控制線,是建築物基地位置的控制線。說白了,就是建築物與地面接觸的范圍線。有的建築離開地面的建築是可以超出建築紅線的,這是根據各個地方的要求不同來設置的。
4.綠化線就是綠化位置的控制線。意思如上。
這些控制線的退線要求,是各個地方有不同的規定,為了說明白,舉個例子吧:我有一塊矩形(長方形)的地,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50米,地塊的北側臨近城市幹道,假如城市幹道的寬度是50米,路兩側要求建築後天20米,那麼我這個地塊北側的建築紅線就要從用地紅線向內(南)側退出20米才可以有建築。如果地塊的東側和西側也都是居住區,一般的要求東、西側建築後退是6米或10米,南側不臨近路的話,也是建築後退6米或10米。拿後退6米舉例,我這個地塊的建築紅線就是:東西長200-6-6=188米,南北寬150-20-6=12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