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殲十戰斗機的一些性能
技術性能 殲-10戰斗機結構圖考慮到中國明顯地將美國戰斗機視為其主要空中威脅,加之美國的戰斗機設計一直強調奪取空中優勢的能力,因此不難理解中國要將空空作戰能力(包括進攻和防禦)視為其戰斗機發展的主要需求。同理,殲-10在結構設計上強調機動過載要達到9G(所有最新型戰斗機都追求的目標),這無疑體現出中國空軍要求這款新型多功能戰斗機要在制空作戰中技壓群芳,至少要達到F-16最新型號的性能。 殲-10為放寬靜穩度設計,並採用四餘度線傳飛行控制系統。這是中國戰斗機首次採用這種當前最先進的飛行控制系統。中國空軍使用一架經過特殊改制的殲-8Ⅱ技術驗證機測試經過重新設計的線傳飛控系統,這顯示出殲-10的線傳飛控系統應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產物。 殲-10極有可能同其他第四代戰斗機一樣,採用四重數位化線傳飛控系統。使用四重系統而非三重系統的好處是可以允許戰機在執行任務時出現兩次故障。如果出現第二次故障,對於三重系統來說,將會出現好壞各一的局面,萬一好的系統要向左轉,壞的系統要向右飛,飛機將無所適從。但若是四重數位化線傳飛控系統,好壞系統的比例仍是2比1,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飛機仍可正常飛行。殲-10的多個獨立翼面,若皆由四重數位化線傳飛控系統控制,那麼當這些控制面協調動作完成機身轉向時,可以讓飛機在沒有俯仰、傾斜的狀態下上下左右轉換方向。 由於需控制的翼面較多,已不可能再用人力和機械傳動系統來控制,殲-10也可能相應地採用先進的四餘度電傳控制,通過感測器感受手對操縱桿的壓力,轉為電信號送往控制電腦,由電腦根據飛機實時情況計算出最佳控制量,並把控制信號送往舵面操縱系統,再調整飛機姿態。這樣既減輕了飛行員的負擔,又充分發揮鴨式飛機機動性,也保證了控制系統的冗餘度和生存能力。 性能參數(預計) 殲-10三視圖機長16.43米(不含空速管)機高5.43米翼展9.75米全機空重8840千克發動機推力125KN正常起飛重量124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9277千克最大速度2.0馬赫(高空) 1馬赫(低空)最大錶速1250千米/時(低空)最大過載9G最小過載-2G起飛距離350米著陸距離450米作戰半徑1600千米(經過證實)最大航程3500千米載彈量7000千克 雷達航電設備殲-10的單座座艙為飛行員提供了良好的全向視野,這比以往繼承前蘇聯設計風格的中國戰機進步了不少。飛機的航電設備採用了符合西方機工程原理的設計組合:大屏幕抬頭顯示儀、三台液晶多功能平顯,油門和推桿控制系統、數據存儲系統、先進的自動航行和氣象數據計算機和頭盔瞄準具。雖然這些產品的提供商目前還不能確定,但頭盔瞄準具已經基本能夠確定將採用國產型號,由洛陽航空設計所設計生產。 殲10座艙航電殲-10採用採用國產JL-10脈沖多普勒雷達,搜索距離100千米~130千米,攻擊距離80千米~90千米,可同時跟蹤6個目標,並選定4個加以鎖定摧毀;遠期將採用國產相控陣雷達或俄羅斯「甲蟲」、「珍珠」雷達。 中國的殲-11(蘇-27和蘇-30)裝備了一種高性能的紅外搜索跟蹤和激光測距一體化系統,這為戰機提供了完全被動搜索和跟蹤能力。殲-10自然也有可能裝備一種同樣或者類似的系統。但在殲-10的原型機和預生產型機上看不到用於容納紅外搜索跟蹤系統的球狀結構,似乎也沒有其他的機身窗口顯示有內置的該類系統。 武器裝備 殲-10裝備了一門半埋入式雙管23毫米機炮(俄制Gsh-23型機炮的中國版),位置在進氣口下方前起落架左側。殲-10的機身下設計了11個掛架:六個在機翼下、一個在機腹下中軸線上、其餘四個為機腹下方兩側半共開工的串聯掛架(與幻影-2000、「陣風」和F-15E的機腹掛架配置類似)。中國官方尚未公布殲-10的外掛載荷能力,但估計為5500公斤。 根據照片可以看出,殲-10的原型和預生產型機大多掛載兩枚PL-8(以制「怪蛇」Ⅲ)近程紅外製導導彈。殲-10的武器系統還將包括已經在殲-11上使用的俄制空空導彈(R-73近程和R-77中程主動制導導彈),以及中國的PL-12中程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殲-10也可以攜帶國產和俄制的空地導彈和激光制導炸彈(包括鷹擊-8K反艦導彈和新型鷹擊-9反輻射導彈),以及非制導炸彈和航空火箭彈。 據報道,用於殲-10的導航和目標指示吊艙正在研發之中,這些設備可能與機炮對稱安置在進氣道的右側。
② 殲10飛機的性能有什麼特點~
殲-10性能參數為:機長14.57米,翼展8.78米,推力122千牛頓,最大速度2.0馬赫,最大升限18000米,作戰半徑1100公里,最大航程2500公里,最大起飛重量19277公斤,載彈量7000公斤,推重比大於1.1。這些數據表明,殲-10除維持正常平飛外,還有足夠的推力來滿足執行各種機動動作的需要,使水平加速、爬升、盤旋等性能均有較大提升,甚至可以在空中格鬥狀態下毫不費力地垂直向上爬升。
殲-10採用了俄制AL-31F渦扇噴氣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為12260千牛,自身推重比在8左右,其優越表現在國際上頗有口碑,可說是中國軍機使用過的最好的發動機,這為殲-10的機動性超越同類機型提供了有力保證。中國可能還將從俄羅斯引進AL-37推力矢量控制發動機,進一步加強殲-10的實力。也可能用上我國自行研製的,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太行系列發動機.殲-10作為一款我國自主獨立研製的高性能第三代戰斗機,其起點較高,難度較大,為我國航空技術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各種困難面前,我國科研人員打破常規,大膽創新,在國內首次突破了近距耦合鴨式氣動布局,機身線條流暢,採用了機身融合翼技術,後機身設一對雙腹鰭,單發單垂尾,機身後有小邊條,進氣口為矩形,採用二元可調式進氣道,在注重亞聲速飛行性能的同時兼顧飛機超聲速能力。開發出集總體、氣動、飛控為一體的綜合/優化設計方法,突破了電傳飛控系統研製的關鍵技術,成功研製了全許可權三周四餘度數字式電傳飛行控制系統,實現了全包線一級飛行品質;首次開發了高度綜合化、數字化航電系統,實現了全系統集中管理控制,提高了綜合作戰效能。
③ 殲10詳細參數
殲1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研製、生產的單引擎、全天候、多功能、採用鴨式氣動布局的第四代戰斗機。
首批次服役的殲-10使用的是1台俄制AL-31FN渦輪風扇發動機(俄制蘇-27戰機配套的AL-31F發動機的改進型)。 中國國產渦扇-10渦輪風扇發動機經過改進(型號渦扇-10A)投入批量生產,後續生產的殲-10則裝備渦扇-10A渦輪風扇發動機。
座艙為全「玻璃化」界面,配備一具平視顯示器(HUD)及三具黑白或彩色下視多功能顯示屏(MFD),採用1553B數位系統,數字化程度超越以往所有中國戰機甚至同期沈陽飛機公司生產的殲-11(蘇-27戰斗機的中國版本)。
(3)殲10電腦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服役情況
2004年1月,解放軍空軍第44師132團第一批裝備了15架殲-10。中國官方於2006年12月底正式公布殲10戰斗機服役的消息以及新聞片段。
2009年11月5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紀念建軍60周年的飛行表演中,殲-10在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換裝後首次亮相。
2012年5月30日解放軍報報道稱,東海艦隊航空兵已列裝殲-10AH,配圖顯示戰機為海軍的白色塗裝。截止2014年8月,有200架服役。
④ 尋求殲10的詳細資料
《中國航空報》載文介紹了成飛研製中國新一代先進戰機――殲10的歷程,這可以看作是「中國官方媒體正式披露殲-10研發內幕。 幾乎是在同一時間沈飛、成飛、陝飛向世人披露了中國研製先進戰機的情況,確實令廣大軍事愛好者們歡欣鼓舞,也驗證了貝貝的預言:殲10連同飛豹新改、武直10、預警機等將很快公開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但時間如此之短,卻是貝貝的始料不及的 。
⒈殲10是否正式列裝部隊?
據《中國航空報》報道:「由我國自行研製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戰機已經設計定型,正式裝備部隊!新型戰機的研製成功,在中國航空發展史上寫下了劃時代的篇章。」這是中國官方首次證實殲10已經正式列裝,足已解開縈繞廣大軍事愛好者心頭數年的迷團。
⒉殲10是什麼時間立項的,研製背景如何?
據《中國航空報》報道:20年前,當國外先進的第三代戰機開始裝備並應用實戰時,中國航空人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和責任。當時,我國航空工業面臨的現狀是水平低、基礎差、人才斷層明顯。就是在這樣的起點上,新型戰機研製的先驅者們開始了一項偉大的創舉――研製適應跨世紀作戰環境的第三代殲擊機。80年代初期,新型戰機研製採用了當今國際先進技術,技術新,要求高,其新材料、新成品數量完全突破了研製一架新機的國際慣例。1986年春天,北京。在一個簡陋的辦公室里,科工委的領導宣布:新式氣動布局方案為我國新一代戰機的總體方案。隨後,56歲的宋文驄被國防科工委任命為新型戰機總設計師。
另據國外媒體披露:殲-10的項目驗證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當時由成都飛機公司和第811飛機設計所在已經流產的殲-9型戰斗機(採用帶鴨翼的三角翼的氣動布局,速度達到2.5馬赫,是典型的空防型戰斗機,作戰對象是原蘇聯的米格-29和蘇-27)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後來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貝貝判斷應是中美「蜜月期」的終結),於1988年(這個時間有誤,應為1986年――貝貝引注)重新將這款新型戰斗機的設計定位在一種採用新技術的中型多用途戰斗機上,以替換中國空軍龐大的殲-6、殲-7和強-5機隊,並有效應對當時同類型的西方戰斗機。
⒊殲10是什麼時間首飛成功的,又是在什麼時間裝備部隊的?
據《中國航空報》報道:某年3月23日下午,2點40分。成都某機場,隨著一陣轟鳴, 01架新型戰機如利箭般射向天空,直沖雲霄。當天,氣象條件不夠理想,但國家功勛飛行員雷強在預定高度飛了三圈後就主動請戰,又多飛了一圈。精彩的飛行令人振奮,漂亮的通場讓全場歡呼不已。輕輕擺動的機翼,表達了雷強內心的激動與自豪,更展示了他嫻熟、高超的飛行技術。當雷強駕駛著飛機輕盈地劃過一道美麗的弧線,平穩的降落在跑道上時,機場上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人們激動地握手擁抱,欣喜若狂。走下飛機的雷強更是無比興奮地說:這才叫真正的戰斗機!
這里的「某年3月23日」經查證是「1998年3月23日」,中國把這一天定為殲10首飛成功的日期。據國外媒體透露:實際上殲-10的首架原型機於1996年中期就首飛成功了,1998年3月23日試飛的是經過重大改進後的03號原型機。為了使殲10盡快研製成功並裝備部隊,成飛總共生產了五架原型機,機號1003-1007;兩架地面測試平台,機號1008-1009;兩架預生產型殲-10中的首架也於2002年6月28日首飛成功。 從2003年2月開始,至少七架預生產型殲-10(機號1010-1016,沒有裝備雷達)陸續提供給了中國空軍主要進行作戰測試和評估,而其餘的幾架則留在位於陝西閻良的中國空軍試飛訓練中心用於後續項目研發;於當年年底殲-10的飛行測試工作全面完成,並獲得了「准生證」――生產許可證,請看《中國航空報》公開報道中的兩段文字:「2003年12月25日,隨著試飛員徐勇凌駕機准確命中靶機,新機的定型試飛任務,乃至整個重點工程都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這真是定型試飛千般苦,一彈開花定乾坤。為了這一天,中國航空人整整等待了二十年!二十年歲月崢嶸,新機,終於被磨成了藍天利劍!」「2003年底,當國產全新理念的數字電傳式飛機某新機成功按節點順利完成定型試飛時,多少人喜極而泣!新型戰機那沖天而起的英姿,那游弋藍天的瀟灑,那捕捉目標的機警,那噴發怒火的威力。這一切,使我們每一名中國當代航空人,怎能不激動、不自豪、不振奮!」 另據國外媒體報道:生產型殲10已於2004年8月正式列裝中國空軍,首個裝備殲-10的戰斗機團(可能歸駐中國西南、印度當面的第44航空師)將於2005年底形成初始作戰能力,這還是比較可信的。
⒋殲10究竟採用哪些關鍵技術?
殲10作為一種能夠適應21世紀空戰環境的先進戰機採用了諸多新技術。貝貝只能根據公開報道列舉一二:
⑴數字電傳飛控技術。據《中國航空報》報道:「被列為國家重大專項的新型戰機,要實現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戰術要求,不僅要選擇一套切實可行的總體方案,還必須突破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其中,數字電傳飛控設計在我國是一項全新的技術,作為四大關鍵技術之一,它的成敗直接關繫到總體方案的成功,一旦出現意外必將導致機毀人亡。國外,凡是採用數字電傳飛控技術的飛機,都出現過類似的慘劇。」「1996年3月的一天,在「鐵鳥」試驗大廳里,壯觀的「鐵鳥」台靜卧著整裝待發。楊偉健步跨入「鐵鳥」試驗座艙,艙外,幾十雙眼睛緊張地注視著他。上電!開液壓!加油門!滑跑,起飛!各種指示燈交替閃爍,整個試驗過程順利流暢。試驗結果表明:系統運行正常!電傳飛控系統試驗成功了!這是我國在沒有任何研製經驗的情況下取得的成功!……正是這套先進的飛控系統,為後來確保新型戰機首飛成功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得極具風險、技術難度巨大、最令人擔心的數字電傳飛控系統成為最讓試飛員放心的系統。」
綜合國外媒體的消息:殲-10為「放寬靜穩度」設計,並採用四餘度線傳飛行控制系統。這是中國戰斗機首次採用這種當前最先進的飛行控制系統。此前,中國空軍使用一架經過特殊改制的殲-8Ⅱ技術驗證機測試了經過重新設計的線傳飛控系統,這顯示出殲-10的線傳飛控系統應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產物。可見,殲10同中國其他先進武器裝備的研發一樣也是集體協作的結果,在這一項關鍵技術上沈飛也是出了力的。
⑵航空電子系統。這是新型戰機的又一關鍵技術,據《中國航空報》報道:1996年5月,我國規模最大、系統最復雜的第三代航電綜合試驗獲得成功!不僅縮小了與國外的差距,而且使我國航電系統的開發技術有了新的突破,填補了我國航空電子技術領域的空白。
⒌殲10型號研製情況如何?
在《中國航空報》的報道中多次提到「型號研製」、「型號試飛」等術語,並沒有引起多少軍事愛好者的注意。「型號研製」標志殲10的研製工作進入了改進改型階段;「型號試飛」成功說明相應的型號已經研製成功。
綜合各方面的消息,貝貝判斷殲10最起碼有三種型號已經研發成功或正工研製當中。
⑴殲10A。這也是殲10的單座基本型。據報道,首批投入生產的殲10A為50架,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的殲-10的生產能力為每月兩架。
⑵殲10B。這是殲10的雙座改型,作為單座殲-10A基本型的補充,已於2003年12月首飛成功。主要改進:加長了機身,以容納後座艙和增大載油能力。國外媒體推測:從改型機的外觀特徵來看,殲10B 並不是教練機,而是一種戰斗轟炸機,亦或是電子戰/防空壓制型。
⑶殲10C。這是計劃發展中的海軍型號,應該是一種雙發艦載戰斗機,這需要對殲-10進行重新設計。 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在後面貝貝還要專門論及。在《中國航空報》的報道中提到了兩點:一是新型飛機前起落架採用了一種超高強度材料,機械加工難度很大,很顯然這超出了一般的陸基戰斗機的需要;二是殲10某型號機已經成功進行了彈射試飛,陸基戰斗機需要彈射起飛嗎?
⒍殲10「彈射試飛成功」預示著什麼?
在《中國航空報》的那篇報道中,有幾處提到「彈射試飛」,貝貝開始以為是自己看錯了或者是原文的字打錯了,但仔細研讀發現不是那麼回事:「……那是在新機第一次彈射試飛中,由於責任重大,光電經緯儀的操作人員非常緊張,生怕抓不到目標,得不到彈射數據,遲遲沒有發出彈射命令。在那稍縱即逝的時刻,周自全試飛總師在機場上一把抓起電話下令彈射:『出了問題我負責!』激動的聲音讓在場的人們都吃了一驚。彈射成功了,周總長長出了一口氣。一句『出了問題我負責』,這其中包含著多少壓力與抉擇。」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陸基戰斗機是用不著進行「彈射試飛」的,這是否可以說明以下兩點呢?一是殲10的海軍型確實存在,貝貝以為這次「彈射試飛」極有可能就是為殲10的後續海軍型號作技術驗證;二是既然殲10的彈射試飛已經取得了成功,那麼困繞我們的航母彈射器已經研製成功;三是中國的航母計劃已在實施當中,這個推斷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⒎殲10是否擁有空中加油的能力?
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請看《中國航空報》的報道:「為完成新機的空中加油試飛,試飛團先期就曾進行過大量的准備工作。團長張景亭親自駕駛的受油飛機與加油機進行了『腋下加油』訓練,飛機近到可以清楚看見對方飛機的鉚釘和標識。」「最後,張景亭和試飛員們一起,通過認真分析研究和觀看錄像資料,並結合國內外加油的成功經驗,終於找准了問題。在實際試飛中,試飛員採用了餘光看錐套、逐漸逼近的試飛方法,最終成功完成了新機的『戰略對接』。」貝貝以為,說這是「戰略對接」,絕不為過!
⒏殲10的「心臟」如何?
「心臟病」是中國武器裝備的通病,不論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還是水裡游泳的皆是如此。人們自然十分關心殲10的狀況又如何呢?這一點《中國航空報》的報道中沒有提及。
據稱俄羅斯於2001年一次性向中國提供了至少54台AL-31FN型航空發動機,殲10的初期生產型採用俄制發動機是確實無疑的。但俄羅斯拒絕向中國發放該型發動機的生產許可證,為了不受制於人,後續機型肯定要採用新近研發成功的國產型發動機。據報道:中國更先進的矢量發動機正在緊鑼密鼓的研製當中,這可以使殲10的機動性能得到大大提升。
⒐殲10的性能究竟如何?
殲-10的座艙設計基本擺脫了為中國軍工所熟悉的原蘇式戰機的設計風格,航電設備採用了更加符合人―機工效的設計組合:大熒屏抬頭顯示儀、三台液晶多功能平顯,油門和推桿控制系統、數據存儲系統、先進的自動航行和氣象數據電腦和頭盔瞄準具。這使殲10具有了現代戰機的風格,初顯王者風范。
從一次國內電子技術展中獲得的消息,殲-10有可能採用了國產JL-10A型雷達,這是一種先進的多模機載雷達,其性能大家可以查閱有關資料。
殲-10擁有強大的武器系統:配裝一門半埋入式雙管23毫米機炮;機身下共有11個掛架,其中六個在機翼下、一個在機腹下中軸線上、其餘四個為機腹下方兩側,可以推斷其武器外掛載荷要在5噸以上,這就為武器配置提供了更大的選擇性。 殲10執行空戰任務時,可以掛載PL-8近距格鬥彈,國產PL-12中距攔射彈,並具有發射俄制R-73近距格鬥彈和R-77中距彈的能力;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可以攜帶多種國產或俄制空地精確制導/非制導武器。
⒑殲10的性能與西方同類型戰機相比處於什麼水平?
殲-10是一種屬於第三代水準的中型戰斗機,作戰性能應當不遜於F-16C和幻影2000-5。
⑤ 殲10的性能數據謝謝
殲-10是中國空軍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和神秘色彩的殲擊機,十幾年來,人們始終保持著對它的高度關注,盼望著這種國產第三代戰斗機早日服役,使我國空軍能夠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據外刊報道,殲-10是在1985年前後開始正式研製的,一開始便雄心勃勃,「10號機」計劃非常龐大,從渦輪風扇發動機到機載火控雷達,一切都從零開始准備。後來隨著國際關系的變化和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軍方不斷對性能提出新要求,飛機的名稱也從殲-10變成了殲-10A。「當年研製殲-10的第一代人已白發蒼蒼,當殲-10A首飛時,他們不斷流淚」。今年第11期的《兵工科技》披露,最早的殲-10,也稱「老殲-10」,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研製了,是一種變後掠翼戰斗機,後來因為我國缺乏這方面的技術基礎,不得不中途取消。而新殲-10的首次「曝光」是在1994年10月。當時,美國軍方聲稱,他們的間諜衛星拍到了一張模糊的殲-10照片。他們分析認為,殲-10採用流行的帶有前翼的鴨式氣動布局,外形酷似歐洲的「台風」戰斗機和法國的「陣風」戰斗機。1996年,美國海軍情報辦公室公布了一張殲-10的想像圖。從此,殲-10的神秘身影開始逐步展露在人們的面前。
據西方權威軍事專家分析,中國的殲-10戰機採用了大量先進技術,可與西方當代戰機匹敵。作為中國空軍21世紀前期的主戰裝備之一,其任務將主要是配合中國空軍其他戰斗機,執行制空和對地攻擊任務。西方專家還認為,殲-10應屬單發、單座的多用途輕型戰斗機,造型及材質新穎,空中隱蔽性好,可攜帶近、中、遠各型對空導彈及對地、對艦攻擊導彈。此外,殲-10還可作間歇性超音速巡航,具備第四代戰機的性能。美國《防務周刊》曾報道說,中國殲-10戰機的發動機具有很大的推力,不僅可以使飛機毫不費力地垂直向上爬升,而且還可以確保飛機在空中格鬥狀態下的水平加速、爬升、盤旋等;同時,足夠的推力也使飛機的起飛滑行距離大大縮短。根據蘇霍伊設計局蘇-27、蘇-30的總設計師分析,殲-10飛機只用了一些以色列的機載設備,總體來說是中國自己研製的戰機,達到了相當的先進程度。
日本《航空愛好者》稱殲-10受到20世紀80年代以色列發展的「幻獅」戰斗機的影響,其外形與許多歐洲國家為代表研製的所謂「三代半」戰斗機類似,都採用了較大面積的前翼,並且前翼和主翼相距很近,形成雙三角中單翼加三角前翼的所謂鴨式布局。其優點是既能發揮三角翼飛機高空高速的優勢,又通過前翼增加升力,保證中低空亞音速格鬥的機動性並大幅縮短起降距離。殲-10極有可能同其他第三代戰機一樣,採用了當今最先進的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根據英國《飛行國際》雜志去年9月1日刊登的圖片,殲-10的前翼及主翼外部的後掠角大約在40度~45度之間,而「幻獅」是54度,這些反映出殲-10更突出低中速機動性能,即強調近距格鬥、突出爭奪制空權。在機體設計上,殲-10採用與美國F-16戰斗機近似的翼身融合設計,利於隱形和提高內部油箱的容量,進氣道位於機腹部,其中有一進氣錐,這種布局可以大大改善飛機的飛行性能。
據《簡氏防務周刊》報道,單發單座的殲-10A最大起飛重量為19噸左右,採用國產火控雷達,可邊跟蹤邊掃描20個目標,並同時攻擊其中4個目標。就作戰性能而言,殲-10A基本達到了第三代戰斗機的要求。而據美國的《國防新聞》周刊報道,殲-10吸引外國軍事觀察家的另一個特點是載彈量大。據他們推測,殲-10戰機最大起飛重量在18噸左右,載彈量7噸以上,相當於二戰中重型轟炸機B-29的載彈量。這一指標在輕型戰斗機中是很先進的,表明它可有效實施對地對海轟炸攻擊。
就作戰性能而言,J-10A基本達到了第三代戰斗機的要求:J-10A擁有11個外掛,可以配備國產PL12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和對地攻擊武器以及副油箱;座艙擁有三個大型中視多功能顯示器;從左到右可以提供武器控制、雷達告警、接受、導航及相關的雷達數據。J-10A將會提供中國空軍境外打擊的能力,以貫徹攻防兼備的作戰思想。
機長:14.57米
機高:4.78米
翼展:8.78米
最大起飛重量:19,277千克
發動機:1台AL-31FN渦扇發動機或渦扇-10渦扇發動機
最大推力:112.6千牛(AL-31FN)
最大過載:7G(持續)/10G(瞬時)
最大速度2.0馬赫
最大升限18000米
作戰半徑1100公里
最大航程2500公里
最大起飛重量19277公斤
載彈量7000公斤
(估計數據)
⑥ 殲十的4餘度電傳操作系統是什麼原理,對飛行有什麼意義殲10的對地攻擊怎麼樣
電傳操控是三代機的象徵。是電腦處理信息控制飛機。會使戰斗機更加敏捷。
這個問題相當的專業放寬是放寬處理信號大小的意思,就想電腦超頻一樣...將處理和響應速度提升,獲得更好的操作性能 每個余度就是一個虛擬的數據通道,數字信號就是通過這種通道傳輸的 ●較為規范的名稱是:三軸四餘度數字式電傳/主動控制系統。四餘度電傳控制技術在西方國家已發展成熟並應用到他們的第三代和第四代戰機上。
●三軸四餘度數字式電傳/主動控制系統:所謂三軸是指縱軸、橫滾軸和偏航軸,四餘度是指三條數字信道與一條備用模擬式信道。
●講通俗一點,『三軸四餘度』就是採用計算機控制的飛機,即不再用機械操縱桿,而採用純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
飛行的意義是操作靈活,輕松。反映迅速,對空戰有利。當年雷強首飛殲10,第一次動作竟然把他嚇了一大跳,因為太敏捷,反映太快了,以前二代機沒有這樣的,他以為出問題了。
殲10一開始就是空戰為主,而雙座是教練機,是空中優勢戰斗機,一爭奪制空權為唯一主要工作。對地,一般,因為沒有多功能雷達,不想美國F16什麼的相控陣多功能雷達,空戰對地很強。殲10對地只有普通航空蛋。最近出的照片好像是兩枚激光制導的。
⑦ 殲10戰斗機操縱系統全是電傳的
中國現在的飛豹用新技術淘汰了一些已經不夠先進的技術,比如新飛豹的飛行控制系統,已經由模擬電傳操縱替換為電傳操縱系統,還實現了玻璃化座艙,手不離桿操縱等先進的技術。
中國FC-1梟龍戰斗機設計了新一代的四冗餘度縱向電傳操縱系統,FC-1梟龍戰斗機的飛行控制系統採用了混合體制,既採用了傳統的液壓傳動,也採用了電傳系統。雙冗餘度縱向線傳操縱系統與傳統的機械控制方式相結合。這一設計使操縱性、飛行員操作強度和成本能互相兼顧。既增強了穩定性和控制力,同時還避免了單純應用電傳系統所帶來的技術風險和高額費用。預計未來在飛行控制系統上會完全應用電傳系統。
中國目前已經公開的最先進戰機殲十,已突破作為三代機最大特點和技術瓶頸的電傳操縱系統。1996年3月,「鐵鳥」台試驗成功,為後來確保日後殲10戰機首飛成功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得極具風險、技術難度巨大、最令人擔心的數字電傳飛控系統成為最讓試飛員放心的系統。縱覽世界,許多國家在電傳操縱系統的研製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美國F-16、瑞典JAS-39等先進第三代戰斗機及美國F-22第四代戰斗機的研製過程中都發生過由於電傳操縱系統故障帶來的墜機事件。目前,唯有中國的殲-10,在整個項目研製過程中,從未發生過任何一起由電傳操縱系統故障造成的墜毀事件,可見在先進飛控技術領域,我國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⑧ 紅警赤龍之吼中的殲10戰機怎麼使用
很強啊,我記得和其他戰機使用方法一樣啊。一次扔四顆炸彈,威力極大,但准頭不怎麼樣。建議用一大批戰機轟炸敵人。我記得還有一種,很像入侵者,但不能發射導彈,那個是用來自爆的,飛到敵人上空,讓他打下來,會發生有趣的事。
⑨ 中國殲10戰斗機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相繼研發出殲-7、殲-8等戰機,走出自行研發第一步,縮短了與先進國家間的技術差距。但應世界局勢和國家發展的需要,現役戰機不能完全滿足要求,必須發展一種看齊世界先進水平的戰機。在將航空工業列入國家863高科技發展計劃背景下,中國航空工業挑起重擔,研發新機,這就是外界議論頗多的殲-10新型戰機。
西方按其劃分戰機的方法,將殲-10劃分為典型的第三代戰機,認為它將是中國第一種
裝備部隊的國產第三代戰機、第一種真正兼有空優/對地雙重作戰能力的國產戰機,預計2010年以前投入現役。
當今世界,空軍戰機配置先進合理的國家,均採用高低搭配的方式,如法國的「陣風」和「幻影」、瑞典的「雷」和「鷹獅」、俄羅斯的蘇-27和米格-29等。其中美國F-15加F-16的高低配置方案,也為中國所接受,殲-10就扮演了低的角色,當然也或多或少地瞄準了F-16的設計。在設計研製過程中,需要解決數字線傳三軸靜不安定控制、翼身融合、大推力渦扇發動機這三個第三代戰機的主要技術特徵,工作艱巨。外界傳聞比較集中的說法認為,這時中國從國外得到一些較重要的援助,以色列向中國提供了改進自F-16A的「幼獅」輕型戰機的樣機和技術資料,殲-10正是以色列戰機「幼獅」的中國翻版。
氣動先進,性能優異
外界根據資料和設想圖判斷推測,殲-10是一種單發單垂尾10噸級輕型空中優勢多用途戰機,採用國際上新一代戰機流行的機腹進氣、雙三角中單翼加三角前翼的近耦合鴨式氣動布局,其優點是既能發揮三角翼飛機高空高速的優勢,又通過前翼增加升力,保證中低空亞音速格鬥的機動性並大幅縮短起降距離。這些推測反映了殲-10的作戰任務與「幼獅」有所不同:「幼獅」採用下單翼和固定式進氣道,以戰場遮斷為主,奪取制空權為輔;而殲-10則是中單翼,帶中心激波錐的二元可調進氣道,強調低空空戰格鬥性能和高空高速的機動性,並兼有對地攻擊性能。而且因為進氣口前移,進氣道略帶S形(渦輪葉片不至於一覽無遺,可以降低發動機的雷達反射回波),翼身融合體更加飽滿,所以殲-10的隱身性能和內部油箱容量也更佳。推測認為,殲-10前起落架為雙輪,考慮了粗暴著陸的需求。主起落架在機身下方,讓出了寶貴的機翼下方空間,便於攜帶更多外掛武器,預計外掛點可達到11個。
殲-10性能參數估計為:機長14.57米,翼展8.78米,機高:5.3米,後掠角50-52度,翼面積40平方米,垂尾面積8.4平方米,推力122千牛頓,高空的最大速度:2.0馬赫,低空最大速度:1.2馬赫(1473公里/小時),最大升限18000米,作戰半徑1100公里,最大航程2500公里,最大起飛重量19277公斤,載彈量7000公斤,推重比大於1.1。外掛11個(機身下5個,每側翼下3個),外掛副油箱最大4100升(1500×2、1100×1)這些數據表明,殲-10除維持正常平飛外,還有足夠的推力來滿足執行各種機動動作的需要,使水平加速、爬升、盤旋等性能均有較大提升,甚至可以在空中格鬥狀態下毫不費力地垂直向上爬升。
內功深厚,蓄勢待發
殲-10極有可能同其他第四代戰機一樣,採用四重數位化線傳飛控系統。使用四重系統而非三重系統的好處是可以允許戰機在執行任務時出現兩次故障。如果出現第二次故障,對於三重系統來說,將會出現好壞各一的局面,萬一好的系統要向左轉,壞的系統要向右飛,飛機將無所適從。但若是四重數位化線傳飛控系統,好壞系統的比例仍是2比1,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飛機仍可正常飛行。殲-10的多個獨立翼面,若皆由四重數位化線傳飛控系統控制,那麼當這些控制面協調動作完成機身轉向時,可以讓飛機在沒有俯仰、傾斜的狀態下上下左右轉換方向。
由於需控制的翼面較多,已不可能再用人力和機械傳動系統來控制,殲-10也可能相應地採用先進的四餘度電傳控制,通過感測器感受手對操縱桿的壓力,轉為電信號送往控制電腦,由電腦根據飛機實時情況計算出最佳控制量,並把控制信號送往舵面操縱系統,再調整飛機姿態。這樣既減輕了飛行員的負擔,又充分發揮鴨式飛機機動性,也保證了控制系統的冗餘度和生存能力。
雷達方面,預計將採用國產脈沖多普勒JL-10雷達,搜索距離100千米~130千米,攻擊距離80千米~90千米,可同時跟蹤6個目標,並選定4個加以鎖定摧毀;遠期將採用國產相控陣雷達或俄羅斯「甲蟲」、「珍珠」雷達。據悉,殲-10採用了俄制AL-31F渦扇噴氣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為12260千牛,自身推重比在8左右,其優越表現在國際上頗有口碑,可說是中國軍機使用過的最好的發動機,這為殲-10的機動性超越同類機型提供了有力保證。中國可能還將從俄羅斯引進AL-37推力矢量控制發動機,進一步加強殲-10的實力。
火控系統與武器方面,機炮可能是國產6管23mm加特林炮或23-3雙管機炮;空空武器包括霹靂-8、霹靂-11等導彈;公開展覽上頻頻露面的離軸發射角達120度的瞄準頭盔,也應該會加以應用;中國機載光電探測吊艙已基本成熟,因此殲-10在不久的將來,可使用包括激光導引炸彈在內的多種精確制導武器,如R-73、R-77等俄制空空導彈及C-801、Kh-41反艦導彈等。殲-10如若順利研製成功,將成為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進入21世紀的主要裝備,也將成為中國航空工業的里程碑。殲-10應當有著較殲-7、殲-8優良的作戰性能,可以和殲-8Ⅱ、FC-1、蘇-27SMK、蘇-30及防空導彈系統高低搭配,構成大密度、大縱深、高中低空互為重疊的立體防空網,滿足21世紀空戰要求,為國防做出重大貢獻
⑩ 梟龍戰斗機,殲10和飛豹都有些什麼區別
梟龍戰斗機,殲10和飛豹主要有氣動外形、最大起飛重量、使用用途方面的區別:
1、氣動外形的不同,梟龍(FC-1)採用中等展弦比邊條翼常規布局,單垂直尾翼,差動水平尾翼,雙腹鰭,全翼展前緣襟翼和後緣襟翼。殲10採用鴨式布局,翼身融合。飛豹(殲轟-7)採用高位雙後掠翼標准氣動布局,使用全動水平尾翼、單面垂直尾翼、機腹導流片。
2、最大起飛重量的不同,梟龍(FC-1)最大起飛重量12700千克,外掛能力3800千克。殲10最大起飛重量19277千克。飛豹(殲轟-7)最大起飛重量27415千克。
3、使用用途的不同,梟龍(FC-1)戰斗機具有突出的中低空和高亞音速機動作戰能力,主要用於截擊和對地攻擊。殲10是中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空中優勢戰斗機。飛豹(殲轟-7)主要用於進行戰役縱深攻擊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標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