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植樹節同學們上山去爬樹一共要植74棵還要植多少棵才能全部植完用兩種方法計
4:X=5:50
5X=50×4
5X=200
X=200÷5
X=40 人
答:40人可以植完.
㈡ 村民可以隨便在山路上種樹嗎
村民種樹是好事,綠化村莊綠化祖國,如果是廢棄的路可以荒山利用合理種樹。但如果是上山行徑之路那就不可以了,影響整個山的通行,所以合理種樹美化環境也不能隨意種的。
㈢ 誰知道怎麼山上種樹一般要投資多少
你可以種、養殖結合,獲雙豐收。比如,山丘欄住,種些果樹或灌木。樹下養兔、鴨、鵝雞等!糞便施肥給果樹,山上草、爛果養兔、鴨等;大大降低成本。種、養;成本低最主要,這種循環種、養模式,大大提高利潤。何樂而不為?
㈣ 馬永順是植樹工人還是伐木工人為什麼
馬永順是一位堅持把命運與大山緊緊連在一起的聞名遐邇的植樹模範。1941年進南岔林業局做勞工。1948年,九死一生的馬永順來到黑龍江省鐵力林業局,由舊日的「臭苦力」成為新中國的主人、第一代林業工人。
[1]馬永順,1914年出生,勞動模範。1937年到東北林區當伐木工人,那時還是日本鬼子統治時期,他受 馬永順(中)
盡了日本監工的折磨。東北解放後,他成為鐵力林業局的林業工人。從原來的勞工,變成林業工人,身份的轉變,讓他歡欣鼓舞。馬永順是一位堅持把命運與大山緊緊連在一起的聞名遐邇的植樹模範。1941年進南岔林業局做勞工。1948年,九死一生的馬永順來到黑龍江省鐵力林業局,由舊日的「臭苦力」成為新中國的主人、第一代林業工人。1948年冬季,他手工採伐木材1200立方米,一人完成6個人的伐木量,創造了全國手工作業伐木之最。馬永順後來又致力於義務植樹,帶領全家人義務植樹5萬余棵,1988年6月,馬永順榮獲聯合國頒發的全球環保500佳榮譽稱號。1999年,在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後,他又獲得全國十大綠化標兵稱號。2000年2月10日,馬永順因心臟病突發在黑龍江省鐵力市去世,享年87歲。 直隸寶坻(今屬天津)人。1937年進東北林區當伐木工人。1948年冬季,一人完成六個人的伐木量。195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鐵力林業局依吉密林場主任、鐵力林業局副主任。是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五十年代曾創造安全伐木法、四季銼鋸法、流水作業法,在全國各林區推廣應用。先後十一次被評為黑龍江省、東北森林工業總局勞動模範。1956年、1959年兩次出席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
人物經歷
在祖國版圖雄雞昂首的地方,有一片惹人注目的綠色。那綿延蒼茫的大森林以其豐 豐厚的饋贈,不僅為國家貢獻了棟梁之材,更哺育了許多壯士和英雄,馬永順的足跡從這里起步。 建國初期的黑龍江小興安嶺林區,作業條件十分艱苦。冬天,天寒地凍,氣溫經常 在零下三四十度。西北風刮在身上,手腳凍得像貓咬似的疼痛;夏天,林子里一點風也沒有,悶得人透不過氣。林區工人上山採伐,吃的是高粱米,住的是地窖子。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一個採伐期,馬永順就採伐木材1200立方米,一個人完成了6個人的工作量,創造了全國手工作業伐木之最。50年代採伐作業,伐木工都是站著伐木頭,造成樹根過高。為了降低伐,多出木材,馬永順就先用手把樹根周圍的積雪扒開,一條腿跪在地上,把鋸緊挨樹根採伐,使伐根由過去的六七十公分高降到十公分以下。馬永順的左腿受過傷,跪著採伐,傷口裂開了,疼痛萬分,可他一聲不響,咬牙堅持。東北林區推廣了馬永順的降低伐根做法後,一年中就為國家增加了1400多萬元的財富。 馬永順不僅是個扎實苦乾的人,還是個善於琢磨道道兒巧乾的人。他把大肚子鋸改成彎把子鋸,工效提高了3倍。他總結創造出了「安全伐木法」、「四季銼鋸法」,成為全國手工採伐作業的教科書。有一年秋天,暴雨傾盆,山洪暴發,通往林場的森林鐵路有好幾段被沖毀。馬永順當時靜脈曲張病復發,小腿腫得碗口粗,正在家中休息治療。聽到消息,他忍著病痛從 床上爬起來,沖進搶險隊伍,大聲喊道:「搶險隊員『小馬』報到!」林區的秋天,河水刺骨涼,馬永順全然不顧。他用鐵鍬挖土堵缺口,用手挖泥塊子,搬石頭,腿上的傷口一陣陣鑽心疼痛。干著干著,突然頭昏眼花,一頭倒在泥水裡……他運沙石、修路、硬是堅持了7天,直到鐵路通車。他把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愛傾注在本職崗位,傾注在千里興安大森林。 周總理命名叫小馬 馬永順一生中獲得過許多榮譽稱號:「伐木能手」、「林海紅旗」、「森林巨子」、「當代愚公」, 鄧穎超大姐與馬永順親切握手
可是「馬小伙」或「小馬」,馬永順自己聽來最順耳。如果你要問「馬小伙的稱號是怎樣得來的?」他就會揮動著兩只大手,幽默地回答:「來頭可不小哇,是周恩來總理『命名』的。」 1959年全國群英會上,馬永順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周總理問:「馬永順同志,你今年多大年歲呀?」「總理,我46歲。」馬永順興奮地回答。周總理朗聲地笑了,說:「46歲,還是小夥子嘛,你是來自東北林區的勞動模範,你們林業工人是很辛苦的……你們不光要多出木材,出好木材,同時還要多造林,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馬永順決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促進青山常在貢獻力量。從1960年開始,每年春天造林季節,馬永順每天清晨上山,趕在正式上工前和下班後的時間植樹造林。中午休息時,他也抓緊多栽幾棵樹。有一年,馬永順在鹿鳴林場造林,踩著一根倒木過一條小河時,腳下一滑掉進河裡。他被水沖出10多米遠才拚命游到對岸,手裡拎著一條裝滿樹苗的麻袋,卻沒撒手。 馬永順說:「我已向大山許了願,只要身子骨不散架,就要上山造林。」每年,他不僅親自帶領全家人上山造林,別的林場造林,只要他知道了也都趕去參加。這些年,僅他親手在馬永順林場造的林子就有300多畝。在他的精神激勵下,馬永順所在的林場已累計造林1000多畝。「青年林」、「三八林」、「紅領巾林」、「個體林」、「奉獻林」、「老有所為林」遍布山腳下、山坡中、山頭上。僅1999年,該場就造林4700畝。馬永順的精神,已不僅僅在馬永順林場和鐵力林業局開花,也在黑龍江省森工林區遍地開放。 向大山「還賬」 談起森林資源減少,生態失去平衡時,馬永順心裡就隱隱作痛。 1991年夏,大興安嶺林區發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災,直接經濟損失5億元之巨。馬永順感悟到,人類不能總是向自然索取,應該把向自然的索取還給自然,以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維護自己的生存空間。他常說:「可不能吃祖宗的飯,造子孫的孽呀!」 馬永順望著一片伐光了的遠山,感慨地說:「雖不能要伐木工負責,可我總覺得我多伐木既是貢獻,也是欠下了大山一筆『賬』呀。我以前採伐了36500多棵樹,今後我要上山栽樹,還上這筆賬。」自1960年,馬永順40多年種樹不止。1991年,馬永順已是78歲高齡的人了。他掐指算了一下,還差近千棵樹沒有還上過去的採伐「欠賬」。這年春節,他開了一個家庭會議,動員全家每年都要跟自己上山造林。5月1日這天,馬永順帶領一家三代18口人組成馬家軍,來到荒山坡上植樹造林。他既當指揮員、戰斗員,又當質量驗收員。經過全家人的努力,在荒山坡上栽下1500多棵落葉松樹苗。馬永順栽樹的數量超過了過去的砍伐數量,多年的願望實現了。至今「馬家軍」上山造林已有九個春秋。到1999年,全家人在荒山上栽植樹苗已達5萬多棵。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個人事跡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英雄譜中,馬永順的名字格外響亮。1950年,他是全國著名的伐樹英雄;2000年,他 馬永順女兒介紹馬永順事跡
是聞名遐邇的植樹模範。半個世紀以來,他的命運始終與大山緊緊連在一起。 1949年,建國初期,百廢待興。黑龍江林區成為支援國家建設的重要物資基地。當時的伐木工人用的仍然是過去兩人使的大肚子鋸,不安全,採伐效率也低。有豐富採伐經驗的馬永順經過多次試驗,將大肚子鋸改成一人使的彎把子鋸,使安全系數和採伐率大大提高。 冬天的小興安嶺氣溫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山坡上的積雪齊腰深。可在馬永順和工友們採伐的林班小號里,「下山倒——」、「順山倒——」的喊聲不時響起。馬永順一人就完成了6個人的工作量,創造了手工伐木年產量1200立方米的全國最高紀錄,威震興安嶺。隨著林業生產的發展,職工隊伍不斷擴大,生產事故時有發生,生產效率受到影響。馬永順就邊伐木邊琢磨,對自己用過的「元寶楂」、「月牙楂」、「對口楂」等10多種放樹方法,逐個進行試驗、比較,總結出一種人安全、樹保險、效率高的放樹方法—「安全伐木法」,很快在林區推廣開來。 馬永順不僅伐木技術好,銼鋸也有高招。本所的工人找他銼鋸,附近作業所也有人扛著鋸來向他請教。為此,馬永順常常干到深夜。東北森林工業總局便又幫助他總結出一套四季銼鋸法。就這樣,馬永順創造的《安全伐木法》、《四季銼鋸法》成了全國手工採伐作業的教科書。馬永順也成了名人。
個人榮譽
榮譽稱號:「伐木能手」、「林海紅旗」、「森林巨子」、「當代愚公」。 先後十一次被評為黑龍江省、東北森林工業總局勞動模範。 1956年、1959年兩次出席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 1998年,85歲的他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嘉獎。 1999年,86歲高齡的馬永順又贏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十大綠化標兵」稱號。
個人精神
在伐木時,他想方設法采育結合,保護林中幼樹不受傷害。春天造林季節,他每天清晨上山,趕在上工前 馬永順和孩子門一起植樹
和下工後的時間植樹造林。中午,趁工組同伴休息,他又抓緊栽上幾棵樹。在3年困難時期,食品短缺,馬永順上山沒有干糧帶。妻子王繼榮就給他帶些煮熟的土豆。時間一長,馬永順的胃病犯了,人也明顯地消瘦了。場長關心地對馬永順說:「吃不飽,你應該注意身體,不要在業余時間栽樹了。」可他忘不了周總理的囑托,仍然見縫插針多栽樹。馬永順算過一筆賬--這么多年,他大約採伐了36000多棵樹。他暗下決心,栽的樹一定要超過砍倒的樹,也算是償還欠這片大山的債吧。馬永順就這樣邊砍邊栽,到1982年退休時,還差8000棵樹沒栽。 退休後,馬永順依舊把栽樹這件事放在心上。一次,一位老工人和馬永順開玩笑說:「以前記者報道你踏遍青山人未老。現在再上山看看吧,你把青山都踏光了。」雖說是一句玩笑話,可馬永順的心卻在隱隱作痛。他著急呀!朋友們勸他:「你過去對林區做了那麼多貢獻,退休了也該好好歇歇了。沒事就去釣釣魚,打打麻將,到工會活動室玩一玩。」可馬永順哪裡閑得住。他總說,我已向大山許了願,不能食言。每到造林季節,馬永順就回到工作過的林場跟營林工人一起上山義務栽樹。林場領導說:「造林現場離林場遠,路不好走,你就在林場前後栽些綠化樹吧。「馬永順拍著胸脯說:」我在山上跑了一輩子,大夥能去,我就能去。每當看到樹苗受到損壞,馬永順就有一種撕肝扯肺似的痛。1991年8月的一天,馬永順出去辦事乘車途經建設營林所南山,想起一年前在這里栽了200多棵樹苗,想上山看看這些樹苗長得怎麼樣了。誰知上山一看,林場被挖了一個大坑,50多棵落葉松小樹被毀。馬永順心痛得不得了。 晚上到家,馬永順的臉一直陰著。老伴王繼榮讓他去劈柴,他搬來一塊木頭左一斧子,右一斧子,一會兒就劈成了碎渣。老伴不高興了,說:「劈成渣渣咋燒火!」馬永順沒好氣地說:「木柴劈成渣渣還能看得見,山上樹苗被挖掉了,連渣渣也沒有了。」老伴問清原委,勸他去找領導反映。第二天一大早,馬永順就來到林業局辦公樓,找到領導開門見山地說:「過去重采輕育,造成森林資源逐年減少。如今我們下大力氣植樹造林。可有的人不注意保護,樹苗給毀壞了,你們當領導的可要管一管呀!」在局領導的督促、過問下,建設營林所所長親自去現場調查,發現樹苗被毀是由於修公路時,工人取土不小心造成的。他們馬上通知修路單位要教育職工愛護幼樹,又通知公路附近的場(所)派護林員管好幼樹。
人物評價
馬永順同志是我國千千萬萬林業建設者中的傑出代表。他用畢生的心血描繪出一幅幅綠色畫卷,他用崇高的精神鑄造成一座座綠色豐碑。他走過的道路體現了我國林業建設由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變的歷史進程。他的精神集中體現了幾代林業職工為國土綠化、建設祖國秀美山川而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社會影響
2000年2月27日,北京市學生聯合會主辦、首都十七所大學的學生代表參加的「首都大學生學習林業英雄 馬永順精神永存
馬永順先進事跡座談會」今天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樓會議中心舉行。 中宣部、國家林業局、團市委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在座談會上分別講話,使與會者深刻領會到馬永順精神的實質,從而能更好地把個人的成長成材與國家的發展需要相結合,在實踐中開創自己的輝煌。八所學校的代表紛紛發言,表示要學英雄、當先進,不負時代與社會給予自己的重託。座談會上,北京市學聯執行主席陳首同學代表首都大學生發出了《綠色宣言書》,號召首都大學生進一步高揚愛國主義旗幟,以祖國利益至上,在西部大開發的宏闊背景下,崇尚勞動、艱苦創業、甘於奉獻、奮斗不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不平凡業績。
紀念館
馬永順紀念館坐落在鐵力林業局松濤生態園區,佔地2207平方米,設有2個展區,通過50多幅(件)圖 馬永順紀念館
片、繪畫、雕塑作品以及200多件實物,翔實地展示了馬永順的光榮一生。
㈤ 關於用一瓶水栽樹
朱昌國,興義市則戎鄉冷洞村黨支部書記,古銅色的皮膚,一臉堅毅。
他抬頭望望,原本已被樹木點綴得翠綠的山頂如今「烤」得焦黃焦黃的,一片連著一片,幾十年才有些模樣的林子如今還能存活下來多少?田地里更是幹得片片龜裂,自家小水窖里的存水也不多了。這個在石旮旯中生活了一輩子的漢子心裡有些沒有底。
太陽依舊高掛,天空中還是不見一絲雲影。
來不及洗把臉,他一頭沖進了自家的金銀花地里。陽山面的金銀花葉子已開始焦黃了,用手輕輕一捏就碎,陰山面的花葉也渴得發了卷,耷拉著頭沒精神。
朱昌國輕撫著金銀花,好不心疼,8年的心血,這才剛剛收獲了兩三年。
要是全村的金銀花都因為乾旱死亡的話,冷洞村的日子就該回到10年前了。一想到這些,朱昌國感到心煩意亂。
「不得了,得想辦法了。」一拍大腿,他突然朝妻子李興素冒了這么一句,賢惠的妻子半晌沒有反應過來。
這天夜裡,躺在床上的朱昌國輾轉反側。這些年,炸石造地、修水澆池、種植金銀花,日子好不容易才好過些了。這一乾旱,如果鄉親們種下的金銀花全部死掉了,那麼冷洞村就得重新回到起點。
「大家還能不能再提起精氣神來?」朱昌國想到了最壞的結果,但他心裡一點底都沒有。
想起前些日子,天旱得不行,村裡動員大家背水上山淋金銀花,一桶水上去淋不了幾窩不說,很多金銀花還因為干過了頭,一潑就死。
「得想個既省事又實用的辦法才能保住金銀花。」朱昌國整夜都沒合眼。
突然,好像想起來不知道什麼時候看到過的以色列搞過沙漠滴灌。
「沙漠都能靠這個養植物,我們這兒應該也可以。」挨到天剛剛放亮,朱昌國跳下床,套上拖鞋,搜出幾個廢棄的礦泉水瓶就跑上了山。
他把裝滿水的礦泉水瓶倒過來,用妻子納鞋底的大針在瓶底戳一個眼,通過瓶蓋的松緊來調節水流大小。「這個簡易的滴灌瓶應該可以吧?」抱著一絲希望,他選了幾窩乾枯得厲害的金銀花小心地把滴灌瓶埋在根部。
一天過去,這幾株金銀花的根部一小團土壤潤潤的,濕土有五六厘米深,葉子也開始有舒展的跡象。
「看來能行,能保得住苗不死。」一回到家,他很興奮地說著。
74歲的老父親根本不相信:「活什麼活,米湯活(意思是根本活不下去)。」在莊稼地里幹了一輩子的老人親自跑到地里去核實。看到這幾株用礦泉水瓶滴灌著的金銀花確實比其它的生長態勢好得多,老人不再說話。
朱昌國異常高興,他立即組織村支兩委和各村民組組長去尋找廢棄的礦泉水瓶子。當知道支書是用來搞金銀花滴灌時,大家的想法和他的父親一樣,紛紛犯了嘀咕:這么乾旱的天氣,金銀花還能「死裡逃生」?
朱昌國不得不暫時停下尋找瓶子的工作,領著大家去自己的「試驗田」現場查看,確認這個辦法能夠保住金銀花。
村裡就這么大塊地方,順帶著兒媳婦張仕慧到興義市廢品站買回來的礦泉水瓶,也僅僅只有2000來個,全村活著的2200畝金銀花少說也得10萬個礦泉水瓶,到哪裡去找?
一心想著保住金銀花的朱昌國有些「莽撞」地撥通了對口聯系幫扶冷洞村的黔西南州州委副書記廖飛的手機。
很快,興義市廣播電台「抗旱保苗徵集礦泉水瓶」的倡議書播出,黔西南州電視台的一個專題節目也播出了冷洞村抗旱急需礦泉水瓶的新聞。
這事感動了興義,不到一個星期,設在興義八一廣場上的徵集點就收到社會各界支援的10餘萬個礦泉水瓶。
3月28號,10萬余個瓶子全部分配到各家各戶。
這天夜裡,冷洞村仿若白晝,村民們用背篼背著灌滿水的礦泉水瓶連夜上山,滴灌保苗。點點手電筒光起落於石旮旯間,映照著一張張流著熱汗的臉龐,臉上透出希望。
事後統計,冷洞村2200餘畝金銀花在礦泉水瓶的滴灌下「起死回生」。金銀花的葉子開始舒展,冷洞人也喘了口氣。
這是前幾天央視焦點訪談播過的。
王中強「容器植樹法」治沙獲成功
用礦泉水瓶子種樹,聽起來彷彿天方夜譚。然而挺立在我國第六大沙漠———庫布其沙漠上的萬畝胡楊林,就是內蒙古軍區杭錦旗人武部政委王中強用瓶子一棵一棵種出來的。
杭錦旗中間橫亘著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庫布其沙漠,是土地沙化的「重災區」。人武部政委王中強自4年前上任以來,就把目光放在茫茫沙漠上。他積極取得地方政府和當地牧民的支持植樹造林,在低窪沙谷中栽種耐旱的灌木沙棘、沙柳,尚有部分能夠存活,但由於沙塵暴的肆虐,極大地影響了樹苗的成活率。1997年7月,人武部組織民兵在沙漠種下的3000畝沙柳、胡楊和沙達旺,在緊隨而至的特大沙塵暴中被連根拔起或被流沙掩埋。
王中強沒有屈服於沙塵暴的淫威,他開始留意流沙和風向對植樹的影響,探索沙漠植樹的規律。他從空酒瓶「插綠賞花」中得到啟示,找來十幾個空礦泉水瓶,灌滿水後插上胡楊小苗埋進沙里。幾個星期過後,樹苗長出了根須,而瓶中的水消耗不到5毫升。王中強推算,一瓶水至少可以維持半年。而到那時,瓶子早已成為側根,胡楊的主根深深地扎入沙漠深處,一棵樹即宣告種植成功。
1998年春節,王中強帶領民兵用這種方法栽下4000棵胡楊,年底總成活率達到了85%,於是他把這種帶水栽培的植樹方法取名為「容器植樹法」。小小的瓶子迅速擴展著人武部的萬畝林面積,喬、灌、林、草競相生長,枸杞、甘草等中葯材也落地生根,一些野生動物相繼在這里壘穴築巢。昔日的「死亡之海」一片生機盎然,林場內的流動沙丘基本得到控制。這種簡便易行的方法,不僅帶來了良好的生態效益,而且還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很快被當地的農牧民採用。全軍綠化委員會稱這一創新的植樹方法提供了一條建設性治沙思路。
摘自[中國青年報]
這個以前央視七套介紹過, 我有點印象, 找了很久找到這個, 你大概是你想要的吧?
㈥ 三個小夥伴栽樹,她們先什麼再什麼,最後什麼
首先小野豬用嘴巴拱出了一個樹坑。小袋鼠用皮口袋運來了一堆肥料。然後運來了一堆肥料。最後小象跑到小河邊,用長鼻子吸足了水,把樹坑澆得濕濕的。
《三個小夥伴》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野豬、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樹的事。
我懂得了: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關心、幫助有困難、需要幫助的人。很多事情都需要團結協作才能夠完成的,要有著團結互助的友愛精神。
㈦ 山上栽樹半個月在澆水可以嗎
山上栽樹半個月再澆水可以嗎?當然是可以的啊,因為山上的話有的時候下雨也會吸收到雨水。
㈧ 三個小夥伴中用什麼方法知道了籮筐是用來盛裝東西的
他們通過認識字,知道他是工具,最後用來盛裝東西。
三個小夥伴》這篇課文是一個童話講述了小野豬、小象和小袋鼠三個小夥伴一起上山栽樹的故事。全文共六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三個小夥伴一同上山栽樹。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寫三個小夥伴在栽樹過程中,各自發揮長處,密切合作。第六自然段寫小樹栽好後,三個小夥伴非常高興。訴孩子們「團結起來力量大」的道理。課文語言簡潔活潑,富有兒童情趣。
[學生分析]
剛剛讀一年級的學生,對童話故事有濃厚的興趣,好奇心強,但缺乏一定的鑒別能力。大多數學生活潑、好動、大膽且獨立,他們已經掌握了一些識字的方法,喜歡讀書和表演,但語言的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時間還比較短,好動、好玩。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應該有「語文味」,通過情景創設,互動閱讀等多種形式讓低年級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興趣」,體現語文的「讀味」;在教學生閱讀方法的過程中實現圈點批註的「寫味」;在語言描述、想像感悟中入情入境,實現品詞品句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