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流行病學試題現況調查實施的步驟有哪些
EHS急先鋒覺得首先你要清楚現場調查的目的: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是主要針對疾病(多見為傳染病)的暴發或流行等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展開的調查。上海希普說現場流行調查的根本目的是及時控制疫情蔓延,確定病因(包括傳染源、傳播途徑高危人群以及危險因素)以便及時採取針對性措施控制疫情發展。
一、 組織准備
組成現場調查組進行現場調查,調查組應明確調查目的和具體調查任務,現場調查組應由相應的專業人員組成,一般應包括流行病學、實驗室和臨床醫學等專業人員,必要時還應增加其它衛生專業和管理人員,現場調查組應有負責人,組織協調整個調查組在現場的調查工作,調查組成員應明確各自的職責。
現場調查組在奔赴現場前應准備必需的資料和物品,一般可以包括:相關調查表(有時需要在現場根據初步調查結果現場設計調查表用於調查)和調查器材、現場預防控制器材、采樣設備和相應的采樣試劑、現場聯系資料(聯系人及聯系電話)電腦、照相機和個人防護用品等,適合的交通工具對於現場調查也必不可少。
二、 核實診斷
核實診斷的目的在於排除醫務人員的誤診和實驗室檢驗的差錯。
核實診斷可以通過檢查病例,查閱病史以及核實實驗室檢驗結果進行。核實診斷應包括
相應信息的收集,尤其是疾病的特徵,從而為明確流行自然史提供線索。
首先,收集病人的基本情況,如年齡、性別、地址、職業以及發病日期,對流行做出簡
單描述。其次,收集病人的症狀、體征和實驗室資料。在調查時,如果疾病是經水或食物傳播的,則要詢問接觸的頻率、時間及性質,如果是自然史未知的或不能做出適當的定義,則應詢問有關疾病傳播以及危險因子等問題。最後,根據病例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與流行病學資料相互結合進行綜合分析作出判斷。
三、 確定暴發或流行的存在
一個較為敏感的疾病監測系統是發現暴發或流行的前提條件。當報告的病例數量與疾病 監測系統資料相比較後,比較容易觀察到實際病例數量是否超過既往的正常水平,現時應分析引起報告數量增多的可能原因:如報告制度是否改變、監測系統是否調整、診斷方法是否改變。對接診病例的臨床醫生進行訪談調查是非常必要的。在調查中不僅應詢問診斷結果,更應詢問病例的症狀和體征,這能為獲得疾病發生的線索,確定流行的存在提供有力的證據。
四、建立病例定義
現場調查中的病例定義應包括四項因素:即患者的的時間、地點、人間分布特徵以及臨床表現或實驗室信息。 在現場調查中時間是一個關鍵因素,所以,一般來說,定義病例最好運用簡單、容易應用和客觀的方法。例如,發熱、肺炎的X線診斷、血常規白細胞計數、血便或皮疹等。在定義病例時,有或沒有實驗室數據的均可接受。 現場調查早期建議使用「較為寬松」的病例定義,以便發現更多可能的病例。以下舉例說明按照不同的把握程度確定的病例定義。1、確診病例:2009年3月1-31日住在某縣的發熱並有皮疹,並且血清麻疹IgM抗體陽性的學齡兒童;2、可能病例:2009年3月1-31日住在某縣的發熱並有皮疹的學齡兒童;3、疑似病例:2009年5月1-31日住在某縣的發熱兒童。
五、 核實病例並計算病例數
核實病例的目的在於根據病例定義盡可能發現所有可能的病例,並排除非病例。發現病 例可以通過系統的方法搜索,如加強已有的被動監測系統,提高發現病例的能力。發現並核實病例後,可以將收集到的病例信息列成一臨覽表,以便進一步計算病例數量和相關的信息。
六、 描述性分析(三間分布)
流行病學工作者面臨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描述資料,這項工作又稱為描述流 行病學,其目的是闡明哪些疾病正在流行,在何時、何地、何種人群中流行。這就是流行病學中通常所說的三間分布。從這三個方面對現場調查資料進行描述,可以達到以下目的:首先,它為探索衛生事件提供了系統的方法,並確保闡明衛生事件及其基本因素;其次,這一方法用通俗易懂的基本術語提供了有關衛生事件的詳細特徵;最後,它可以明確衛生事件所危及的人群,並提出有關病因、傳播方式及對衛生事件其它方面可供檢驗的假設。
七、 建立並驗證假設
假設是利用上述步驟所獲得的信息來說明或推測暴發流行的來源,假設必須建立在研 究設計之前,通常會考慮多種假設。一個假設應包括以下幾項因素:1、危險因素來源;2、傳播的方式和載體;3、引起疾病的特殊暴露因素;4、高危人群。
八、 採取控制措施
應根據疾病的的傳染源和傳播途徑以及疾病的特徵確定控制和預防措施。預防控制的主要措施包括消除傳染源、減少與暴露因素的接觸、防止進一步暴露和保護易感人群,最終達到控制、終止暴發或流行的目的。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現場調查過程中調查和控制處理應同時進行。
九、 完善現場調查
為了完整、准確地評價流行或暴發的流行特徵,需要找出更多的病例,更好地確定流行強度或評價一個新的檢驗方法檢出病例的技術,因此可能需要一個更詳細的研究。
望採納喲!
❷ 流行病學調查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詳細一點
這個是有步驟的,其實EHS急先鋒流調系統就是做這塊的,流行病調查你首先得明確它的目的: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是主要針對疾病(多見為傳染病)的暴發或流行等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展開的調查。現場流行調查的根本目的是及時控制疫情蔓延,確定病因(包括傳染源、傳播途徑高危人群以及危險因素)以便及時採取針對性措施控制疫情發展。 只有明白了這個再來按部就班的做事情,上海希普認為啟動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的前提條件是獲得公共衛生事件的相關信息,這些信息的來源包括各種類型的公共衛生監測系統、政府有關部門(如民政、公安、教育等部門)、企事業單位、公民和媒體。接獲這些信息以後,有關人員應將信息進行初步分析,經過初步確認後,應與信息來源地聯系,進一步核實情況,同時及時報告有關領導。
在得到有關部門的授權或者事發相關部門的邀請後,應立即前往現場開展調查。現場的調查包括組織准備、核實診斷、確定暴發或流行的存在、建立病例定義、核實病例並計算病例數、描述性分析(三間分布)、建立假設並驗證假設、採取控制措施、完善現場調查和書面報告十個步驟。
望採納喲!
❸ 醫學統計學怎麼計算
公式(7.8) w檢驗
公式(7.9) 偏度系數
公式(7.10)
公式(7.11) 峰度系數
公式(7.12)
公式 (7.13) g1的抽樣誤差
公式 (7.14) g2的抽樣誤差
公式 (7.15) g1的u檢驗u1=g1/Sg1
公式 (7.16) g2的u檢驗 u2=g2/Sg2
兩方差齊性檢驗
公式(7.17)F=S12/S22,S1>S2
方差分析
公式(8.1) 總離均差平方和
公式(8.2) 組間離均差平方和
公式(8.3) 組內離均差平方和
公式(8.4) 總變異自由度 ν總=N-1
公式(8.5)組間變異自由度 ν組間=k-1
公式(8.6) 組內變異自由度 ν組內=N-k
公式(8.7) F檢驗F=組間均方/組內均方
多個均數間兩兩比較
公式(8.8) 最小顯著相差Dα=t,νSA-B
公式(8.9) 兩均數的標准誤
公式(8.10) 平均例數i=1,2,…,k
公式(8.11) 標准誤
多個方差齊性檢驗
公式(8.12)
公式(8.13)
直線相關
公式(9.1) 直線相關系數
公式(9.2) 離均差積和
公式(9.3) 相關系數t檢驗
直線回歸
公式(9.4) 直線回歸方程γ=a+bx
公式(9.5) 回歸系數
❹ 常用的醫學研究方法
預防醫學 第二節 描述流行病學方法 現況研究 優點:簡便易行;樣本在總體中的分布均勻,代表性比較好;抽樣誤差一般小於單純隨機抽樣。 局限性:總體較大時,抽到的個體分散,資料難以收集;總體各單位排列有某種規律、而且與研究結果有關時,若利用該排列抽樣,可產生系統誤差(偏倚)。 . 預防醫學 第二節 描述流行病學方法 分層抽樣 將調查的總體按照某種特徵分成若干層,然後在每層中進行隨機抽樣的方法。 可按年齡、性別、職業、種族等分層 在各層內再進行隨機分組 層 層 層 總體 . 預防醫學 第二節 描述流行病學方法 . 預防醫學 第二節 描述流行病學方法 分層抽樣 優點:抽樣誤差小;便於對不同層採用不同的抽樣方法;便於對各層獨立進行分析;當層間變異大、層內變異小時,最適合用分層抽樣的方法。 局限性:總體較大時,抽到的個體分散,資料難以收集,不適於大型流行病學研究 . 預防醫學 第二節 描述流行病學方法 現況研究 整群抽樣 從總體中隨機抽取若干群體為抽樣單位,對其中所有人進行調查的方法。 將總體分成若干群組 以群組為抽樣單位進行隨機抽樣 被抽到的群組中的全部個體均為調查對象 . 預防醫學 第二節 描述流行病學方法 現況研究 cluster sampling . 預防醫學 第二節 描述流行病學方法 現況研究 整群抽樣 優點:易於組織、實施方便,易為研究對象所接受,節省人力和物力。 局限性:抽樣誤差較大,通常要比其他方法增加1/2的樣本含量,分析工作量也較大。 . 預防醫學 第二節 描述流行病學方法 現況研究 多級抽樣 抽樣過程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可採用以上任意一種方法抽樣,即將上述抽樣方法綜合運用,優勢互補。常用於大型流行病學調查。 先將總體分成若干層,然後整群抽樣 按行政區域逐級進行整群抽樣。從總體中抽取范圍較大的單元(一級抽樣),從一級單元中抽取范圍較小的單元(二級抽樣),依此
❺ 請教:臨床試驗病例數估算的公示和使用
樣本量的估算有很多方法,主要取決於:1、變數類型2、研究目的和類型3、經費等。你這個公式:1、是用於分類變數,主要是二項式分類變數的2、優效3、有點問題(尤其是分母是P2-P1)
❻ 回顧性研究中樣本量怎麼計算
效果參數:HR,風險比,是兩組患者瞬時死亡概率之比,是衡量干預效果最常用的參數。HR可近似計算為:HR=對照組 mOS / 試驗組 mOS
除此之外該類參數還有死亡風險(Hazard Rate),死亡率(Mortality,如5年死亡率),生存率(Proportion Surviving)。這些參數都可以進行相互換算,例如在生存數據滿足指數分布假設下,試驗組與對照組的。
樣本量計算中對參數的估計主要是對干預效果的估計。臨床常用的干預效果參數主要有mOS和t年死亡率(或生存率),因為這兩組參數最直觀也最容易理解。
有了兩組的mOS或t年死亡率(生存率)就可以推算出其他所有參數,例如HR。
(6)收集病例數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試驗組的mOS相對難以估計。因為既然是試驗組,通常該治療方案研究比較少,可直接參考的同類研究更少,如果沒有,一般可藉助於以下幾種間接方法:
1) 參考前期試驗數據。在葯物研究過程中,一般會有前期小規模試驗的數據,可以對其效果進行參考。如果前期試驗使用的結局也是OS,可以直接參考,如果是ORR,DCR,PFS等數據,可以對比其他葯物的前期試驗這些指標的數據,如果表現更好,那麼有理由相信OS也會比該葯物OS要好。
需注意,前期試驗的樣本量一般較小,另外ORR、DCR、PFS等指標與OS的相關性未必很強,因此不能完全相信前期試驗結果。
2) 參考無對照研究。在臨床研究中,臨床大夫經常會把科里接受過該治療的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匯總發表。這些研究一般沒有對照組,樣本量也不夠大,甚至很多是回顧性的研究。對於這樣的研究,應該盡可能多找到,比對結果,可以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求得其合並值用於參考。
3) 參考其他干預措施的效果。可以將待研究的干預措施機理與其他干預措施機理進行比較,然後根據其他干預措施既有的大型試驗結果反推。例如,國外一新型抗癌葯已經上市,其患者mOS為11個月,而待評價的干預措施機理上不太可能優於該新葯,因此估計其mOS小於11個月相對是合理的。
4) 由HR反推。有時研究者會發現一些研究僅給出了HR的參考,那麼可以依據上文公式反推試驗組mOS。
5) 研究者的信心和可用資源。所有的估計都只能給出一個大概的范圍,不可能得到精確的結果。但是參考的途徑多了,估計的范圍會逐漸縮窄。最終估計值的確定,不可避免受到主觀猜測(基於臨床經驗)以及可用資源的影響,這正是臨床試驗的風險所在,不可迴避。
❼ 求助:關於臨床試驗病例數
每一適應症不少於60例,對照組100例,比較麻煩。有個辦法可借給你,二期做二個適應症,三期增加為三個
❽ 最低病例數的要求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二期做100例能夠觀察到大於3%的不良反應,三期做300例能夠觀察到大於1%的不良反應,四期做2000例能夠觀察到罕見的(即小於1%)的不良反應,以上病例數的要求都是根據判斷葯物的安全性來計算的。另外,葯品注冊管理辦法裡面也提到了病例數需要符合統計學的要求,這主要是根據判斷葯物的有效性來計算的。
❾ Ⅲ期臨床試驗病例數如何設定
之前我在奧咨達醫療器械咨詢機構了解到Ⅲ期臨床試驗病例數《新葯審批辦法》規定,試驗組≥300例,未具體規定對照組的例數。可根據試驗葯適應症多少、病人來源多寡來考慮。單一適應症,一般可考慮試驗組100例、設對照組100例(1:1),試驗組另200例不設對照,進行無對照開放試驗。有2種以上主要適應症時,可考慮試驗組與對照組各200例(1:1),試驗組別100例不設對照,進行無對照開放試驗。若有條件,試驗組300例全部設對照當然最好。若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根據品種的具體情況明確規定了對照組的例數要求,則按規定例數進行對照試驗。小樣本臨床試驗中試驗葯與對照葯的比例以1:1為宜。
如試驗目的為判定試驗葯是否顯著優於對照葯,則可按以上2.2.3.2的公式計算病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