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腦電圖(EEG)和事件相關電位(ERP)有什麼區別願意付出400分給最佳者!!!
一、獲取方式不同
1、腦電圖:是一種使用電生理指標記錄大腦活動得方法,大腦在活動時,大量神經元同步發生的突觸後電位經總和後形成的。
2、事件相關電位:是一種特殊的腦誘發電位,通過有意地賦予刺激以特殊的心理意義,利用多個或多樣的刺激所引起的腦的電位。
二、目的不同
1、腦電圖:是腦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腦電波監測廣泛運用於其臨床實踐應用中。
2、事件相關電位:反映了認知過程中大腦的神經電生理的變化,也被稱為認知電位,也就是指當人們對某課題進行認知加工時,從頭顱表面記錄到的腦電位。
三、特點不同
1、腦電圖:來源於錐體細胞頂端樹突的突觸後電位。腦電波同步節律的形成還與皮層丘腦非特異性投射系統的活動有關。
2、事件相關電位:給予神經系統(從感受器到大腦皮層)特定的刺激,或使大腦對刺激(正性或負性)的信息進行加工,在該系統和腦的相應部位產生的可以檢出的、與刺激有相對固定時間間隔(鎖時關系)和特定位相的生物電反應。
⑵ 關於腦電波
神經細胞在受到信號刺激時,細胞膜的表面會產生電活動,並通過神經纖維傳送。
這種電活動通過接收裝置收集後可以在儀器上觀看到。
但是,這種電活動極其微弱,細胞膜上電活動是以毫伏來計算的。收集到的信號必須經過放大才能被觀察到。這種微弱的信號是不能自己以輻射的方式向外傳送的。而且,人類的腦也沒有能夠接收這類信號的接收裝置。
所以,腦內的電活動不能影響其他人。
⑶ 人死後腦電波 和魂魄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共同點。腦電波會一直存在人類世界嗎 還是會去另一個世界
現在世界大致的觀點認為人死後(即心跳停頓開始計算),腦電波存在於腦里不超過49小時,這49小時里剛好與佛教所說的輪回說一致。電波即是電磁波,空間傳播的周期性變化的電磁場,電磁波是由能量產生的,有多種多樣(例電波手錶,利用電波進行自動時間調校,由電能產生),而腦電波則屬於生物電波(詳細見網路知道),用處就是為了記憶。
個人比較贊成愛因斯坦的論點,即是人死後腦電波脫離身體後進入太空,物質是不會毀滅的,只會轉換。以下復制
愛因斯坦相對論中指出,人的靈魂就是腦子里的記憶組。人腦記憶東西等都是靠微電流來刺激記憶組織實現的,而人類的腦電波就是記憶組織所發出的類似電波的東西,它們在空氣中傳播,記錄了這個人的思想,遇到與之腦波同頻的人就有機會接收,並由此得到信息(就是所謂的見鬼)可見腦電波是思維信息的載體。
而人死後,他的腦波形成一組記錄了他記憶的電波,這組電波在空氣中游盪,最終進入大氣層外的一個游離電波層,在那裡可以遇到無數的電波,與各種各樣的思想交流,經過150年左右的衰減,最終消失或者被外來的力量重新引導回地球,侵入腦部尚未完全成熟的一個新的肉體,占據並影響它的思想和行為。這種外來的力量可能是宇宙中的數種射線,周期性的輻射地球,將部分受影響的腦波四處打散至宇宙中或是地面的腦波在同一時刻被送回來佔領新的肉體(就是所謂的投胎)而已。照靈魂學的說法,游離電波層就是所謂的陰間,那裡都是死人的靈魂,每個人都沒有了肉體,也就少了許多欲求,靜靜的等在那裡,消亡或是重生,等待輪回的痛苦.......
⑷ 腦波功率譜如何計算
一、腦電圖 腦電圖(EEG)檢查:是在頭部按一定部位放置8-16個電極,經腦電圖機將腦細胞固有的生物電活動放大並連續描記在紙上的圖形。正常情況下,腦電圖有一定的規律性,當腦部尤其是皮層有病變時,規律性受到破壞,波形即發生變化,對其波形進行分析,可輔助臨床對及腦部疾病進行診斷。
腦波按其頻率分為:δ波(1-3c/s)θ波(4-7c/s)、α波(8-13c/s)、β波(14-25c/s)γ波(25c/s以上),δ和θ波稱為慢波,β和γ波稱為快波。依年齡不同其基本波的頻率也不同,如3歲以下小兒以δ波為主,3-6歲以θ波為主,隨年齡增長,α波逐漸增多,到成年人時以α波為主,但年齡之間無明確的嚴格界限,如有的兒童4、5歲枕部α波已很明顯。正常成年人在清醒、安靜、閉眼時,腦波的基本節律是枕部α波為主,其他部位則是以α波間有少量慢波為主。判斷腦波是否正常,主要是根據其年齡,對腦波的頻率、波幅、兩側的對稱性以及慢波的數量、部位、出現方式及有無病理波等進行分析。許多腦部病變可引起腦波的異常。如顱內佔位性病變(尤其是皮層部位者)可有限局性慢波;散發性腦炎,絕大部分腦電圖呈現彌漫性高波幅慢波;此外如腦血管病、炎症、外傷、代謝性腦病等都有各種不同程度的異常,但腦深部和線部位的病變陽性率很低。須加指出的是,腦電圖表現沒有特異性,必須結合臨床進行綜合判斷,然而對於癲癇則有決定性的診斷價值,在闐癇發作間歇期,腦電圖可有陣發性高幅慢波、棘波、尖波、棘一慢波綜合等所謂「痛性放電」表現。為了提高腦電圖的陽性率,可依據不同的病變部位採用不同的電極放置方法。如鼻咽電極、鼓膜電極和蝶骨電極,在開顱時也可將電極置於皮層(皮層電極)或埋入腦深部結構(深部電極);此外,還可使用各種誘發試驗,如睜閉眼、過度換氣、閃光刺激、睡眠誘發、剝奪睡眠誘發以及靜脈注射美解眠等。但蝶骨電極和美解眠誘發試驗等方法,可給病人帶來痛苦和損害,須在有經驗者指導下進行。隨著科技的日益發展,近年來又有了遙控腦電圖和24小時監測腦電圖。
⑸ 腦電圖:異常
凡偏離正常范圍的腦電圖即可謂之異常。異常腦電圖僅說明一種腦功能狀態,只有結合臨床,比較和觀察患者在檢查前後的臨床徵象後,才有明確的診斷意義。
腦電圖(EEG)的個體差異較大,尤其是處於發育階段的小兒,個體差異則更大。因此目前還沒有任何計算方法能夠定量地給出不同年齡EEG的正常范圍。
腦電圖輕度異常 不能診斷為癲癇 而且癲癇病人只有50%有異常腦電
⑹ 腦血管的腦電圖檢查有哪些作用
腦神經細胞能不斷地發生生物電流,但很微弱,只有用電子放大儀器把它放大後,才能夠顯示並描記下來。這種描記下來的圖像,就叫做腦電圖。
描記時,先在頭皮上放置10~20個電極。這些電極經導線通過由幾級放大器組成的腦電圖儀,將腦子微弱的電活動放大幾十萬到一百萬倍,經記錄裝置描記在紙上。描記下來的腦電圖是許多連續的正弦波。波的快慢(頻率)是以每秒鍾活動多少次來表示的;波的高低(即波幅)表示它的電壓的高低,以微伏為單位來計算。在正常時,波的形狀、頻率、波幅經常有變異,但都有一定的范圍。嬰兒、兒童和成人的腦電圖各有特點,不盡相同。超出正常范圍的,就是異常的腦電圖。
作腦電圖檢查,對診斷許多種神經系統疾病,有一定的幫助,或有參考價值。首先,它有助於顱內佔位病變的診斷。如腦瘤、腦膿腫、腦寄生蟲病和慢性血腫等。這些疾病都可能在腦電圖上顯示出各種特異的變化來,並且可顯示這些病變在腦子的什麼部位。
腦電圖對癲癇的診斷有很大意義。各種類型的癲癇,在發作時和不發作時,在腦電圖上可顯示出具有特徵性的異常腦電波。所以腦電圖對癲癇的診斷很有價值。
發生顱腦外傷時,腦電圖檢查對判斷其預後有一定的意義;對診斷腦內血腫和硬膜下血腫也有價值。
在息急性腦血管病時,進行腦電圖檢查,對診斷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大腦半球血管阻塞等都有幫助。此外,對診斷腦炎、腦膜炎、垂體功能減退,也都有一些幫助。
⑺ 四種腦電波波形的讀法
1、δ波,頻率為1~3Hz,幅度為20~200μV。當人在嬰兒期或智力發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極度疲勞和昏睡或麻醉狀態下,可在顳葉和頂葉記錄到這種波段。
2、θ波,頻率為4~7Hz,幅度為5~20μV。在成年人意願受挫或者抑鬱以及精神病患者中這種波極為顯著。但此波為少年(10-17歲)的腦電圖中的主要成分。
3、α波,頻率為8~13Hz(平均數為10Hz),幅度為20~100μV。它是正常人腦電波的基本節律,如果沒有外加的刺激,其頻率是相當恆定的。人在清醒、安靜並閉眼時該節律最為明顯,睜開眼睛(受到光刺激)或接受其它刺激時,α波即刻消失。
4、β波,頻率為14~30Hz,幅度為100~150μV。當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或亢奮時出現此波,當人從噩夢中驚醒時,原來的慢波節律可立即被該節律所替代。
(7)腦電波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腦電波用途:
1、功能研究,作為一種有效的對神經活動進行間接測量的工具,腦電圖(EEG)及其相關聯的事件相關電位(ERP)的相關研究廣泛應用於神經科學,認知科學,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和心理生理學研究中。 其具有較高的時間精度,可以檢測毫秒級的電位變化,但空間精度則相對較差。
2、臨床檢測,腦電波或腦電圖是一種比較敏感的客觀指標,不僅可以用於腦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的臨床實踐的應用,與人類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
腦電波是診斷癲癇的必要依據,腦電波對於各種顱內病變,如腦中風、腦炎、腦瘤、代謝性腦病變等,亦有很大的診斷幫助。腦波圖仍是目前研究睡眠最客觀的依據,藉由監測睡眠中腦波變化,人們可以區分睡眠中的不同時期
⑻ 人的腦電波分幾種
腦電波分為四種。
σ波(0.5~3hz):深度睡眠狀態。
θ波(3~7hz):沉悶無聊、情緒低落、心不在焉或打瞌睡的狀態。
α 波(8~14hz):人體處於清醒但閉起眼睛、什麼都不想的狀態。
β 波(較慢,15~20hz):正常人清醒、接收外界信息時的狀態;也會出現在做夢時。
β 波(較快, 21~25hz):高興、焦慮、激動等強烈情緒;也會出現在計算和思考問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