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無功補償計算
1、變壓器選擇不是單純按裝機容量選的,是按計算負荷取的
2、直流電機?應該是交流電機吧,直流電機沒見過這么大的
假設6台540KW電機,實際4用2備,那同時系數取個0.65就夠了,實際負載不大則需要系數可以取0.9,那計算負荷為3200*0.65*0.9=1872kW,勉強是夠了,但電機必須經變頻或軟起啟動,直接啟動躲不過啟動電流
至於補償,鼠籠非同步電機我們一般取cos=0.8,則計算無功為1872/0.8*0.6=1404Kvar,按補償後cos=0.95考慮,則補償後無功為1872*tan(arccos0.95)約為300kVar,則補償容量考慮1000kVar即可,補償後總容量約為2000KVA,勉強能用.....
以上只是估算,請樓主根據實際負荷配置情況調整,純手打,如有幫助望採納
㈡ 變壓器的無功補償如何計算
(1)按照變壓器容量進行估算
常規設計為變壓器容量的20%~40%,較多採取30%,例如1000KVA變壓器補償300Kvar,1600KVA補償480Kvar或500Kvar,2000KVA補償600Kvar 。
(2)通過查「無功補償容量計算系數表」進行計算
電網輸出的功率包括兩部分:
一是有功功率:直接消耗電能,把電能轉變為機械能、熱能、化學能或聲能,利用這些能作功,這部分功率稱為有功功率;
二是無功功率:消耗電能,但只是把電能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能,這種能作為電氣設備能夠作功的必備條件,並且,這種能是在電網中與電能進行周期性轉換,這部分功率稱為無功功率(如電磁元件建立磁場佔用的電能,電容器建立電場所佔的電能)。
意義
⑴ 補償無功功率,可以增加電網中有功功率的比例常數。
⑵ 減少發、供電設備的設計容量,減少投資,例如當功率因數cosΦ=0.8增加到cosΦ=0.95時,裝1Kvar電容器可節省設備容量0.52KW;反之,增加0.52KW對原有設備而言,相當於增大了發、供電設備容量。因此,對新建、改建工程,應充分考慮無功補償,便可以減少設計容量,從而減少投資。
⑶ 降低線損,由公式ΔΡ%=(1-cosθ/cosΦ)×100%得出其中cosΦ為補償後的功率因數,cosθ為補償前的功率因數則:
cosΦ>cosθ,所以提高功率因數後,線損率也下降了,減少設計容量、減少投資,增加電網中有功功率的輸送比例,以及降低線損都直接決定和影響著供電企業的經濟效益。所以,功率因數是考核經濟效益的重要指標,規劃、實施無功補償勢在必行。
㈢ 無功補償怎麼計算 有人提了問題有人回答了,問題回答如下,請問哪個是對的
第一種計算方法是對的。因為負載功率依然是5千千瓦。
第2種方法錯誤所在:負載功率被降低了;
如果你用視在功率[5千千瓦 除以 功率因素]替換有功功率[5000]就對了。
畫一個功率三角形,就一目瞭然了。建議趕快畫,可得真知和確定無疑的答案。
不管電機、變壓器,還是其他負載,電工基礎決定它們的本質——用功率三角形都能解釋。
㈣ 無功補償容量該如何計算,需要知道哪些量
嘿嘿
在我們公司從事無功補償設備研發生產銷售的29年裡,常常有新手提類似的問題。先特別想說:把你的物理老師,或者電路基礎課的老師,拉出來,打屁股!咋教的書?
下面我們以配電房的無功補償櫃為例:計算所需要的無功補償量,實際上是計算用電設備的無功功率。對於配電房的配電櫃來說,是把後端所有的用電設備當作一個用電設備來看。
計算設備的無功功率,需要知道以下兩組中任意一組即可:
1、工作電壓V,總工作電流I,設備的自然功率因數。
2、設備總功率P,設備的自然功率因數。
在實際工程中,由於用電負荷是變化的,所以按上面的數據來計算補償量,不僅困難,而且不實用。所以工程中大多數採用估算方式,確定設備所需要的最大補償量。估算方法為:以用戶變壓器容量為基數,取變壓器容量的30%~60%,作為補償櫃的總的補償量,具體在30%~50%這個區間取多少,則依據用戶的設備特徵來確定。如果設備都是傳統電動機,則可以取小值,如果有大功率直流設備,比如大功率變頻器,等等,則取大數。
此外,因現在電容器價廉物美,加上電網諧波污染嚴重,所以我們建議盡量取大數。補償櫃有自動控制器,工作時會投入合適的電容器,使補償達到最佳效果。
更多關於無功補償、功率因數等等問題的資料可到這里來查找和討論:https://..com/uteam/view?teamId=36954
㈤ 無功補償電流的計算
總的概念是:單相電容的容量乘3=總的電容容量。
單相電容電流=總的電容電流。
總的電容電流是等於3台單相電容相加,所以每一相的電容電流是不變的。
單相時 Q=UI I=Q/U 這里的U是相電壓,11時線電壓,所以計算單相電流公式是:
I=Q/U/(1.732)=334/(11/1.732)=52.5A (這里的11/1.732是把線電壓變為相電壓)
單相是 Q=UI 三相就是 Q=3UI 這是沒有問題的,但這里的U是相電壓,由於慣例是用線電壓計算三相無功,於是公式 Q=3UI 右邊的U變為線電壓擴大了根號3倍,3就要降低根號3倍抵消,變為了根號3(1.732),所以三相無功計算公司變為 Q=1.732UI (U是線電壓)
三相總的電容電流:I=Q/1.732/U=1000/11/1.732=52.5A
㈥ 無功補償如何計算
沒目標數值怎麼計算?
若以有功負載1KW,功率因數從0.7提高到0.95時,無功補償電容量:
功率因數從0.7提高到0.95時:
總功率為1KW,視在功率:
S=P/cosφ=1/0.7≈1.4(KVA)
cosφ1=0.7
sinφ1=0.71(查函數表得)
cosφ2=0.95
sinφ2=0.32(查函數表得)
tanφ=0.35(查函數表得)
Qc=S(sinφ1-cosφ1×tanφ)=1.4×(0.71-0.7×0.35)≈0.65(千乏)
電網輸出的功率包括兩部分;一是有功功率;二是無功功率.直接消耗電能,把電能轉變為機械能,熱能,化學能或聲能,利用這些能作功,這部分功率稱為有功功率;不消耗電能;只是把電能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能,這種能作為電氣設備能夠作功的必備條件,並且,這種能是在電網中與電能進行周期性轉換,這部分功率稱為無功功率,如電磁元件建立磁場佔用的電能,電容器建立電場所佔的電能.電流在電感元件中作功時,電流超前於電壓90℃.而電流在電容元件中作功時,電流滯後電壓90℃.在同一電路中,電感電流與電容電流方向相反,互差180℃.如果在電磁元件電路中有比例地安裝電容元件,使兩者的電流相互抵消,使電流的矢量與電壓矢量之間的夾角縮小,從而提高電能作功的能力,這就是無功補償的道理.
計算示例
例如:某配電的一台1000KVA/400V的變壓器,當前變壓器滿負荷運行時的功率因數
cosφ
=0.75,
現在需要安裝動補裝置,要求將功率因數提高到0.95,那麼補償裝置的容量值多大?在負荷不變的前提下安裝動補裝置後的增容量為多少?若電網傳輸及負載壓降按5%計算,其每小時的節電量為多少?
補償前補償裝置容量=
[sin〔1/cos0.75〕-
sin〔1/cos0.95〕]×1000=350〔KVAR〕
安裝動補裝置前的視在電流=
1000/〔0.4×√3〕=1443〔A〕
安裝動補裝置前的有功電流=
1443×0.75=1082〔A〕
安裝動補裝置後視在電流降低=1443-1082/0.92=304
〔A〕
安裝動補裝置後的增容量=
304×√3×0.4=211〔KVA〕
增容比=
211/1000×100%=21%
每小時的節電量
〔
304
×400
×5%
×√3
×1
〕
/1000=11
(度)
每小時的節電量
(度)
㈦ 怎麼計算無功補償
請看以下公式
補償電容器容量計算
提高功率因數所需補償電容器的無功功率的容量QK,可根據負載有功功率的大小,負載原有的功率因數cosφ1及提高後的功率因數cosφ來決定,其計算方法如下:
設有功功率為P,無電容器補償時的功率因數cosφ1,則由功率三角形可知,無電容器補償時的感性無功功率為:
Q1=Ptgφ1
並聯電容器後,電路的功率因數提高到cosφ,並聯電容器後的無功功率為:
Q=Ptgφ
由電容器補償的無功功率QK顯然應等於負載並聯電容器前後的無功功率的改變,即:
QK=Q1-Q=Ptgφ1-Ptgφ
=P(tgφ1-tgφ) (式1)
其中:
tgφ1=sinφ1/cosφ1=√1-cos²φ1/cosφ1
tgφ=sinφ/cosφ=√1-cos²φ/cosφ
根據(式1)就可以算出要補償的電容器容量,將:
QK=U²/XC=U²/1-ωc=U²ωc
代入(式1),有
U²ωc=P(tgφ1-tgφ)
C=P/ωU ²(tgφ1-tgφ) (式2)
㈧ 無功功率補償如何計算
在正常情況下,用電設備不但要從電源取得有功功率,同時還需要從電源取得無功功率,這就是無功功率補償。如果電網中的無功功率供不應求,用電設備就沒有足夠的無功功率來建立正常的電磁場,那麼,這些用電設備就不能維持在額定情況下工作,用電設備的端電壓就要下降,從而影響用電設備的正常運行。從發電機和高壓輸電線供給的無功功率,遠遠滿足不了負荷的需要,所以在電網中要設置一些無功補償裝置來補充無功功率,以保證用戶對無功功率的需要,這樣用電設備才能在額定電壓下工作。這就是電網需要裝設無功補償裝置的道理。
在進行新廠礦的電氣設計時,首先要對用電網路進行負荷計算,然後根據負荷計算情況, 進行無功功率補償,選擇相應的補償方法,選擇補償器。
1、最大負荷補償計演算法
所謂最大負荷補償計演算法就是利用需要系數法,計算最大負荷時的有功功率、無功功率和 視在功率、補償前最大功率因數和補償後最大功率因數,選定補償設備。
2、平均負荷補償計演算法
在實際中,要實行無功功率補償所採用的是補償前平均功率因數(自然平均功率因數)和 補償後平均功率因數來選擇移相電容器。
採用最大負荷補償計演算法和平均負荷補償計演算法均可計算出需要補償的移相電容器容量, 達到提高功率因數的目的。兩者的區別在於一種是根據最大負荷功率進行計算,另一種是根 據平均負荷功率進行計算,通過理論分析和實例對比均可 以看出,當它們的功率因數都提到 相同值時(0.95),用最大負荷補償計演算法計算的補償容量比用平均負荷補償計演算法計算 的補償 容量大。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有功功率最大時,無功功率未必最大。並且,實際工業企業一 般不都是在滿負荷工作,這樣用最大負荷補償計演算法容易造成過補償,在工程設計和設備選 型時如不引起注意,一方面,初投資增大,另一方面,補償電容器組投運後容易遭成過補償 。顯然用平均負荷補償計演算法進行補償計算更科學。
㈨ 無功補償電流的怎麼計算
你的問題沒有問清楚。
首先,你的系統電壓是10kV嗎?
如果按照10kV計算,1000kvar補償裝置的電流為1000/(1.732*10)=57.7A,1500kvar補償裝置的電流為1500/(1.732*10)=86.6A。一般地,無論1000還是1500的補償裝置,選用400A的真空接觸器足夠了。可能設計人員不是很專業,覺得1500的容量比較大,就選了630A的真空接觸器。
對於每相容量為334kvar的電容器,它的電流計算公式應該是:電流=容量/相電壓,即334/(10/1.732)=334*1.732/10=57.8A,與1000kvar補償裝置的電流為1000/(1.732*10)=57.7A是一致的。
㈩ 怎麼去計算無功補償
目前煤礦的無功補償,仍以高壓集中補償為主,步驟如下:
(1)求出使功率因數從cosφ1提高到cosφ2所需的補償容量
Qc=Klo.av(tanφ1-tanφ2)
(2)計算三相所需電容器的總台數N和每相電容器台數n
N=QC/qc(Un/Un.c)^2
每相電容器的台數為
n=N/3
(3)選擇實際台數
對於6(10)kV為單母線不分段的變電所,算出N值後,考慮三角形接線,故實際取值應為3的倍數。對於6(10)kV為單母線分段的變電所,由於電容器組應分兩組安裝在各段母線上,故實際總台數N應為6的倍數。
不懂可追問,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