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高層施工測量方法及步驟

高層施工測量方法及步驟

發布時間:2022-05-16 12:32:09

⑴ 施工測量整個過程介紹 要詳細一點。

你好,首先我不知道你所說的施工測量主要指哪方面的,所以給出有關隧道施工測量的信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第一節 隧道工程測量概述

隧道是線路工程穿越山體等障礙物的通道,或是為地下工程施工所做的地面與地下聯系的通道。隧道施工是從地面開挖豎井或斜井、平響進入地下的。為了加快工程 進度,通常採取多井開挖以增加工作面的辦法,如圖12-30所示。在對向開挖的隧道貫通面上,中線不能吻合,這種偏差稱為貫通誤差。貫通誤差包括縱向誤差 Af、橫向誤差A"、高程誤差AA。其中、縱向誤差僅影響隧道中線的長度,容易滿足設計要求。因此,根據具體工程的性質、隧道長度和施工方法的不同,一般 只規定貫通面上橫向誤差及高程誤差的限差:A24<50-100mm,A人<30-50mm。在隧道工程施工過程中,需要利用測量技術指定隧道的開挖井 位、開挖方向,控制隧道的貫通誤差等。為了做好這些工作,首先要進行地面控制測量。地面控制測量分平面控制和高程式控制制兩部分。中華工程網

第二節 地面控制測量
(1)平面控制測量

隧道工程平面控制測量的主要任務是測定各洞口控制點的平面位置,以便根據洞口控制點將設計方向導向地下,指引隧道開挖,並能按規定的精度進行貫通。因此,平面控制網中應包括隧道的洞口控制點。通常,平面控制測量有以下幾種方法。
① 直接定線法

對於長度較短的直線隧道,可以採用直接定線法。如圖12-31所示,A、0兩點是設計的直線隧道洞口點,直接定線法就是把直線隧道的中線方向在地面標定出 來,即在地面測設出位於AD直線方向上的月、C兩點,作為洞口點火、0向洞內弓1測中線方向時的定向點。

在4點安置經緯儀,根據概略方位角。定出月'點。搬經緯儀到B'點,用正倒鏡分中法延長直線到C'點。搬經緯儀至Cf點,同法再延長直線到0點的近旁0' 點。在延長直線的同時,用經緯儀視距法或用測距儀測定義月"、月"C'和C"D"的長度,量出D'0的長度。計算C點的位移量。在CJ點垂直於CfD'方 向量取C"C,定出C點。安置經緯儀於C點,用正倒鏡分中法延長DC至月點,再從屬點延長至A點。如果不與A點重合,則進行第二次趨近,直至月、C兩點正 確位於AD方向上。月、C兩點即可作為在人、0點指明掘進方向的定向點,4、月、C、0的分段距離用測距儀測定,測距的相對誤差不應大於1:5000。
②導線測量法

連接兩隧道口布設一條導線或大致平行的兩條導線,導線的轉折角用U2級經緯儀觀測,距離用光電測距儀測定,相對誤差不大於1:10000。經洞口兩點坐標的反算,可求得兩點連線方向的距離和方位角,據此可以計算掘進方向。中華工程網
建設美好未來 www.gongcheng.org www.gongcheng.net
③ 三角網法
對於隧道較長、地形復雜的山嶺地區,地面平面控制網一般布置成三角網形式,如圖12-32所示。測定三角網的全部角度和若干條邊長,或全部邊長,使之成為邊角網。三角網的點位精度比導線高,有利於控制隧道貫通的橫向誤么占友。
④GPS法
用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作地面平面控制時,只需要布設洞口控制點和定向點且相互通視,以便施工定向之用。不同洞口之間的點不需要通視,與國家控制點或城 市控制點之間的聯測也不需要通視。因此,地面控制點的布設靈活方便,且定位精度目前已優於常規控制方法。
(2)高程式控制制測量

高程式控制制測量的任務是按規定的精度施測隧道洞口(包括隧道的進出口、豎井口、斜井口和平響口)附近水準點的高程,作為高程引測進洞的依據。高程式控制制通常採用三、四等水準測量的方法施測。

水準測量應選擇連接洞口最平坦和最短的線路,以期達到設站少、觀測快、精度高的要求。每一洞口埋設的水準點應不少於兩個,且以安置一次水準儀即可聯測為宜。兩端洞口之間的距離大於1km時,應在中間增設臨時水準點。

第三節 隧道施工測量
(1)隧道掘進的方向、里程和高程測設

洞外平面和高程式控制制測量完成後,即可求得洞口點(各洞口至少有兩個)的坐標和高程,根據設計參數計算洞內中線點的設計坐標和高程。坐標反算得到測設數據,即洞內中線點與洞口控制點之間的距離、角度和高差關系。測設洞內中線點位。

① 掘進方向測設數據計算

如圖12-33所示一直線隧道的平面控制網,A、月、C、…、G為地面平面控制點。其中A、G為洞口點,多l、5z為設計進洞的第1、第2個中線里程樁。為了求得A點洞口中線掘進方向及掘進後測設中線里程樁31,用坐標反算公式求測設數據:
對於G點洞口的掘進測設數據,可以作類似的計算。
對於中間具有
曲線的隧道,如圖12-34所示,隧道中線轉折點C的坐標和曲線半徑只已由設計文件給定。因此,可以計算兩端進洞中線的方向和里程並測設。當掘進達到曲線段的里程以後,按照測設線路工程平面圓曲線的方法測設曲線上的里程樁。
② 洞口掘進方向標定

隧道貫通的橫向誤差主要由隧道中線方向的測設精度所決定,而進洞時的初始方向尤為重要。因此,在隧道洞口,要埋設若干個固定點,將中線方向標定於地面,作 為開始掘進及以後與洞內控制點聯測的依據。如圖12-35所示,用1、2、3、4標定掘進方向,再在洞口點火與中線垂直方向上埋設5、6、7、8樁。所有 固定點應埋設在不易受施工影響的地方,並測定入點至2、3、6\7點的平距。這樣,在施工過程中可以隨時檢查或恢復洞口控制點的位置和進洞中線的方向及里 程。

③洞內中線和腰線的測設
中線測設:根據隧道洞口中線控制樁和中線方向樁,在洞口開挖面上測設開挖中線,並逐步往洞內引測中線上的里程樁。一般,當隧道每掘進20m要埋沒一個中線里程樁。
中線樁可以埋設在隧道的底部或頂部,如圖12-36所示。

腰線測設:在隧道施工中,為了控制施工的標高和隧道橫斷面的放樣,在隧道岩壁上,每隔一定距離(5-10m)測設出比洞底設計地坪高出1m的標高線,稱為 腰線。腰線的高程由引入洞內的施工水準點進行測設。由於隧道的縱斷面有一定的設計坡度,因此,腰線的高程按設計坡度隨中線的里程而變化,它與隧道的設計地 坪高程線是平行的。
④掘進方向指示

隧道的開挖掘進過程中,洞內工作面狹小,光線暗淡。因此,在隧道掘進的定向工作中,經常使用激光準直經緯儀或激光指向儀,以指示中線和腰線方向。它具有直 觀、對其他工序影響小、便於實現自動控制等優點。例如,採用機械化掘進設備,用固定在一定位置上的激光指向儀,配以裝在掘進機上的光電接收靶,當掘進機向 前推進中,方向如果偏離了指向儀發出的激光束,則光電接收靶會自動指出偏移方向及偏移值,為掘進機提供自動控制的信息。
(2)洞內施工導線和水準測量
①洞內導線測量

測設隧道中線時,通常每掘進20m埋設一個中線樁。由於定線誤差,所有中線樁不可能嚴格位於設計位置上。所以,隧道每掘進至一定長度(直線隧道約每隔 100m左右,曲線隧道按通視條件盡可能放長)布設一個導線點,也可以利用埋設的中線樁作為導線點,組成洞內施工導線。導線的轉折角採用DJ2級經緯儀至 少觀測兩個測回。距離用經過檢定的鋼尺或光電測距儀測定。洞內施工導線只能布置成支導線的形式,並隨著隧道的掘進逐漸延伸。支導線缺少檢核條件,觀測應特 別注意,轉折角應觀測左角和右角,邊長應往返測量。根據導線點的坐標來檢查和調整中線校位置。隨著隧道的掘進,導線測量必須及時跟上,以確保貫通精度。

②洞內水準測量

用洞內水準測量控制隧道施工的高程。隧道向前掘進,每隔;Om應設置一個洞內水準點,並據此測設腰線。通常情況下、可利用導線點作為水準點,也可將水準點 埋設在洞頂或洞壁上,但都應力求穩固和便於觀測。洞內水準線路也是支水準線路,除應往返觀測外,還須經常進行復測。
(3)盾構施工測量

盾構法是隧道施工採用的一項綜合性施工技術,它是將隧道的定向掘進、運輸、襯砌、安裝等各工種組合成一體的施工方法。其工作深度可以很深,不受地面建築和 交通的影響,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很高,是一種先進的土層隧道施工方法,廣泛用於城市地下鐵道、越江隧道等工程的施工中。
盾構的標准外形是圓筒形,也有矩形、半圓形等與隧道斷面相近的特殊形狀。圖12-37所示為
圓筒形盾構及隧道襯砌管片的縱剖面示意圖。切口環是盾構掘進的前沿部分,利用沿盾構圓環四周均勻布置的推進千斤頂,頂住己拼裝完成的襯砌管片(鋼筋混凝土預制),使盾構向前推進。

盾構施工測量主要是控制盾構的位置和推進方向。利用洞內導線點測定盾構的位置(當前空間位置和軸線方向.)1用激光經緯儀或激光定向儀指示推進方向,用千斤頂編組施以不同的推力,進行糾偏,即調整盾構的位置和推進方向。

第四節 豎並聯系測量

在隧道施工中,除了通過開挖平峒、斜井以增加工作面外,還可以採用開挖豎井的方法來增加工作面,將整個隧道分成若干段,實行分段開挖。例如,城市地下鐵道 的建造,每個地下站是一個大型豎井,在站與站之間用盾構進行開挖,並不受城市地面密集的建築物和繁忙交通的影響。

為了保證地下各方向的開挖面能准確貫通,必須將地面控制網中的點位坐標、方位和高程,通過豎井傳遞到地下,這項工作稱為豎井聯系測量。豎井施工前,根據地 面控制點把豎井的設計位置測設於地面。豎井向地下開挖,其平面位置用懸掛大錘球或用垂准儀測設鉛垂線,可以將地面的控制點垂直投影至地下施工面。工作原理 和方法與高層建築的平面控制點垂直投影完全相同。高程式控制制點的高程傳遞可以用鋼捲尺垂直丈量法或全站儀天頂測距法。參見第ll章的有關內容。

豎井施工到達設計底面以後,應將地面控制點的坐標、高程和方位作最後的精確傳遞,以便能在豎井的底層確定隧道的開挖方向和里程。由於豎井的井口直徑(圓形 豎井)或寬度(矩形豎並)有限,用於傳遞方位的兩根鉛垂線的距離相對較短(一般僅為3-5m),垂直投影的點位誤差會嚴重影響井下方位定向的精度。如圖 12-38所示,Vl、V2是
圓形豎井井口的兩個投影點,垂直投影至並下。由於投點誤差,至井底偏移到V1、認。設VlV\=Vz八,則產生的方位角誤差為:
凸"=2嚴I/11/;/I/lI/z (12-13)
式中P為206265"。

設V11/z=5m,VlVL=1mm,則產生的方位角誤差么。=l'23"。一般要求投點誤差應小於0.5mm。兩垂直投影點的距離越大,則投影邊的方 位角誤差越小。該邊的方位角要作為地下洞內導線的起始方位角。因此,在豎並聯系測量工作中,方位角傳遞是一項關鍵性工作,主要有一井定向、兩井定向、陀螺 經緯儀定向等方法。

第五節 隧道竣工測量

隧道工程竣工後,為了檢查工程是否符合設計要求,並為設備安裝和運營管理提供基礎信息,需要進行竣工測量,繪制竣工圖。由於隧道工程是在地下,因此隧道竣工測量具有獨特之處。
驗收時檢測隧道中心線。在隧道直線段每隔50m、曲線段每隔20m檢測一點。地下永久性水準點至少設置兩個,長隧道中每公里設置一個。
隧道竣工時,還要進行縱斷面測量和
橫斷面測量。縱斷面應沿中線方向測定底板和拱頂高程,每隔10-20m測一點,繪出竣工縱斷面圖,在圖上套繪設計坡度線進行比較。直線隧道每隔10m、曲 線隧道每隔5m測一個橫斷面。橫斷面測量可以用直角坐標法或極坐標法。如圖12-39a所示,用直角坐標法測量隧道竣工橫斷面。測量時,是以橫斷面的中垂 線為縱軸,以起拱線為橫軸,量出起拱線至拱頂的縱距ti和中垂線至各點的橫距)'',還要量出起拱線至底板中心的高度z'等,依此繪制竣工橫斷面圖。如圖 12-39b所示,用極坐標法測量竣工橫斷面。用一個有0。一360'刻度的圓盤,將圓盤上0。一180'刻度線的連線方向放在橫斷面中垂線位置上,圓盤 中心的高程從底板中心高程量出。用長桿挑一皮尺零端指著斷面上某一點,量取至圓盤中心的長度,並在圓盤上讀出角度,即可確定點位。在一個橫斷面上測定若干 特徵點,就能據此繪出竣工橫斷面圖

第六節 橋梁工程測量概述

為了發展鐵路、公路和城市道路工程等交通運輸事業,在江河上修建了大量橋梁,有鐵路橋梁、公路橋梁、鐵路公路兩用橋梁。陸地上的立交橋和高架道路也屬於橋梁結構。這些橋梁在勘測設計、建築施工和運營管理期間都需要進行大量的測量工作。

橋梁按其軸線長度一般分為特大型橋(>500m)、大型橋(100-500m)、中型橋(30-100m)和小型橋(<30m)四類。橋梁施工測量的方法 及精度要求隨橋梁軸線長度、橋梁結構而定,主要內容包括平面控制測量、高程式控制制測量、墩台定位、軸線測設等。以下按小型橋梁、大中型橋梁分別介紹橋梁施工 測量的主要內容。

第七節 小型橋梁施工測量
建造跨度較小的小型橋梁,一般是臨時築壩截斷河流或選在枯水季節進行,以便於橋梁的墩台定位和施工。
(1) 橋梁中軸線和控制樁的測設

小型橋梁的中軸線一般由線路工程的中線來決定。如圖12-40所示,先根據橋位樁號在線路工程中線上測設出橋台和橋墩的中心樁位4、月、C點,並在河道兩 岸測設橋位控制樁61、Az、是:、A'點。然後分別在八、B1C點上安置經緯儀,在與橋的中軸線垂直的方向上測設橋台和橋墩控制樁 位"l、"2、":、"',…,c1、'z、c:、c4點,每側要有兩個控制樁。測設時量距要用經過檢定的鋼尺,並加尺長、溫度和高差改正,或用光電測距 儀,測距精度應高於1:5000,以保證橋的上部結構安裝能正確就位。
(2)基礎施工測量

根據橋台和橋墩的中心線定出基坑開挖邊界線。基坑上口尺寸應根據坑深、坡度、地質情況和施工方法而定。基坑挖到一定深度後,根據水準點高程在坑壁測設距基坑底設計面有一定高差(如lm)的水平樁,作為控制挖深及基礎施工中控制高程的依據。

基礎完工後,應根據上述的橋位控制樁和墩、台控制樁用經緯儀在基礎面上測設出墩、台中心及其相互垂直的縱、橫軸線。根據縱、橫軸線即可放樣橋台、橋墩砌築的外輪廓線,並彈出墨線,作為砌築橋台、橋墩的依據。

第八節 大、中型橋梁施工測量

建造大、中型橋梁時,河道寬闊,橋墩在河水中建造,且墩台較高,基礎較深,墩間跨距大,梁部結構復雜,對橋軸線測設、墩台定位要求精度較高,所以需要在施工前布設平面控制網和高程式控制制網,用較精密的方法進行墩台定位和架設梁部結構。
(1) 平面控制測量

橋梁平面控制網網形一般為包含橋軸線的雙三角形和具有對角線的四邊形或雙四邊形,如圖12-41所示,圖中點劃線為橋軸線。如果橋梁有引橋,則平面控制網還應向兩岸延伸。
觀測平面控制網中所有的角度,邊長測量則可視實地情況而定,但至少需要測定兩條邊長。最後計算各平面控制點(包括兩個軸線點)的坐標。大型橋梁的平面控制網也可以用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技術布設。
(2)高程式控制制測量

在橋址兩岸布設一系列基本水準點和施工水準點,用精密水準測量聯測,組成橋梁高程式控制制網。從河的一岸測到另一岸時,由於過河距離較長,用水準儀在水準尺上 讀數困難,而且前、後視距相差懸殊,水準儀誤差(視准軸不平行於水準管軸)、地球曲率及大氣折光的影響都會增加。此時。可以採用過河水準測量的方法或光電 測距三角高程測量方法
①過河水準測量
過河水準測量用兩台水準儀同時作對向觀測,兩岸
測站點和立尺點布置成如圖12-42所示的對稱圖形。圖中,A、B為立尺點,C、0為測站點,要求人D與月C長度基本相等,入C與及0長度基本相等且不小 於10m。用兩台水準儀作同時對向觀測,在C站先測本岸4點尺上讀數,得"l,然後測對岸眉點尺上讀數2-4次,取其平均值得61,高差為人I='l一 61。同時,在0站先測本岸月點尺上讀數,得62。然後測對岸4點尺上讀數2-4次,取其平均值得"z,高差為人z="z一6z。取人l和人z的平均值, 即完成一個測回。一般進行4個測回。
由於過河水準測量的視線長,遠尺讀數困難,可以在水準尺上安裝一個能沿尺面上下移動的
覘板,如圖12-43。觀測員指揮司尺員上下移動覘板,使覘板中橫線被水準儀橫絲平分,司尺員根據現板中心孔在水準尺上讀數。
②光電測距三角高程測量

如果有電子全站儀,則可以用光電測距三角高程測量的方法。在河的兩岸布置眾、月兩個臨時水準點,在4點安置全站儀,量取儀器高八在月點安置棱鏡,量取棱鏡 高J。全站儀照準棱鏡中心,測得垂直角"和斜距3,計算入、B點間的高差。由於距離較長且穿過水面,高差測定會受到地球曲率和大氣垂直折光的影響,但是大 氣結構在短時間內不會突變,因此可以採用對向觀測的方法,能有效地抵消地球曲率和大氣垂直折光的影響。對向觀測的方法是在4點觀測完畢將全站儀與棱鏡位置 對調,用同樣的方法再進行一次測量,取對向觀測高差的平均值作為4、月兩點間的高差。
(3)橋梁墩台定位測量

橋梁墩台定位測量是橋梁施工測量中的關鍵性工作。水中橋墩基礎施工定位,採用方向交會法,這是由於水中橋墩基礎一般採用浮運法施工,目標處於浮動中的不穩 定狀態,在其上無法使測量儀器穩定。在已穩固的墩台基礎上定位時,可以採用方向交會法、距離交會法或極坐標法。同樣,橋樑上層結構的施工放樣也可以採用這 些方法。
① 方向交會法

如圖12-44所示,4月為橋軸線,C、D為橋梁平面控制網中的控制點,PJ點為第i個橋墩設計的中心位置(待測設的點)。在4、C、0三點上各安置一台 經緯儀。4點上的經緯儀照準囂點,定出橋軸線方向;C、0兩點上的經緯儀均先照準入點。並分別測設根據Pj點的設計坐標和控制點坐標計算的。、廖角,以正 倒鏡分中法定出交會方向線。由於測量誤差的影響,從C、入、0三點指來的三條方向線一般不可能正好交會於一點,而是構成誤差三角形A屍l嚴z屍:。如果誤 差三角形在橋軸線上的邊長(嚴l屍z)在容許范圍之內(對於墩底放樣為2.5cm,對於墩頂放樣為1.;cnl),則取C、0兩點指來方向線的交點屍z在 橋軸線上的投影只作為橋墩的中心位置。在橋墩施工中,隨著橋墩的逐漸築高,橋墩中心的放樣工作需要重復進行,而且要迅速和准確。為此,在第一次求得正確的 橋墩中心位置屍j以後,將CPj和0屍i方向線延長到對岸,設立
固定的照準標志C"、D',如圖12-45所示。以後每次作方向交會法放樣時,從C、D點直接照準C'、D"點,即可恢復對Pj點的交會方向。
②極坐標法

在使用全站儀並在被測設的點位上可以安置棱鏡的條件下,用極坐標法放樣橋墩中心位置,更為精確和方便。對於極坐標法,原則上可以將儀器安置於任意控制點 上,按計算的放樣數據--角度和距離測設點位。但是,若是測設橋墩中心位置,最好是將儀器安置於橋軸線點A或B上,照準另一軸線點作為定向,然後指揮棱鏡 安置在該方向上,測設入屍i或B屍i的距離,即可測定橋墩中心位置PJ點。
(4)橋梁架設施工測量
橋梁架設是橋梁施工的最後一道工序。橋梁梁部結構比較復雜,要求對墩台方向、距離和高程用較高的精度測定,作為架梁的依據。

墩台施工時,對其中心點位、中線方向和垂直方向以及墩頂高程都作了精密測定,但當時是以各個墩台為單元進行的。架梁時需要將相鄰墩台聯系起來,考慮其相關精度,要求中心點間的方向、距離和高差符合設計要求。
橋梁中心線方向測定,在直線部分採用準直法,用經緯儀正倒鏡觀測,在墩台上刻劃出方向線。如果跨距較大(>100m),應逐墩觀測左、右角。在曲線部分,則採用偏角法。

相鄰橋墩中心點之間距離用光電測距儀觀測,適當調整使中心點里程與設計里程完全一致。在中心標板上刻劃里程線,與已刻劃的方向線正交形成十字交線,表示墩台中心。
墩台頂面高程用精密水準測定,構成水準線路,附合到兩岸基本水準點上。

大跨度鋼衍架或連續梁採用懸臂或半懸臂安裝架設。安裝開始前,應在橫梁頂部和底部的中點作出標志。架梁時,用來測量鋼梁中心線與橋梁中心線的偏差值。

在梁的安裝過程中,應不斷地測量以保證鋼梁始終在正確的平面位置上,高程(立面)位置應符合設計的大節點撓度和整跨拱度的要求。如果梁的拼裝是兩端懸臂在 跨中合攏,則合攏前的測量重點應放在兩端懸臂的相對關繫上,如中心線方向偏差、最近節點高程差和距離差要符合設計和施工的要求。
全橋架通後,作一次方向、距離和高程的全面測量,其成果可作為鋼梁整體縱、橫移動和起落調整的施工依據,稱為全橋貫通測量。

⑵ 高層建築結構施工測量方法有哪些

(1) 一般民用建築物±0.000 標高以上的結構施工測量工作主要包括:首層軸線放線與抄平,施工層主軸線的豎向投測、施工層標高的豎向傳遞、大型預制構件的彈線及結構安裝測量等。 (2) 首層放線驗收後,應將控制軸線引測(彈出)在外牆立面上,作為各施工層主軸線豎向投測的依據。若視線不夠開闊,不便架設經緯儀時,應改用激光鉛直儀通過預留孔洞向上投測。這時的控制網由外控轉為內控,其圖形應平行於外廓軸線。 (3) 控制軸線最好選在建築物外廓軸線上、單元或施工流水段的分界線上、樓梯間或電梯間兩側的軸線上。由於施工現場情況復雜,利用這些控制線的平行線進行投測較為方便。 (4) 標高的豎向傳遞,可用鋼尺以首層±0.000 線為基準向上豎直量取。當傳遞高度超過鋼尺整尺長時,應另設一道標高起始線。為了便於校核,每棟建築物應由 3 處分別向上傳遞標高。

⑶ 高層建築 主要的施工方法

高層建築施工主要方法
(一)高層建築施工測量、
1、建築物的定位放線,
根據設計給定的定位依據和定位條件進行。
當定位依據是原有建(構)築物時,要會同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到現場,對定位依據的建(構)築物的邊、角、中線、標高等具體位置,進行明確的指定和確認,必要時進行拍照,以便查證和存檔。
當定位依據是規劃紅線、道路中心線或測量控制點時,在同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在現場當面交樁後,要根據各點的坐標值、標高值校算其間距、夾角和高差,並實地校測各樁位是否正確,若有不符,應請建設單位妥善處理。高層建築在根據場地平面控制網定位之前,應校測所用控制樁點的點位,以防誤用有碰動和沉降變形的樁位。
2、高層建築豎向控制
當高層建築施工到±0.000後,隨著結構的升高,要將首層軸線逐層向上投測,用以作為各層放線和結構豎向控制的依據。其中,以建築物外廓軸線和控制電梯井軸線的投測更為重要。《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02,J186—2002)規定以下軸線應向上投測:建築物外廓軸線;伸縮縫、沉降縫兩側軸線;電梯間、樓梯間兩側軸線;單元、施工流水段分界軸線。
高層建築軸線的豎向投測,常採用下列兩類方法:外控法、內控法;另外還可用內外控綜合法。無論使用哪類方法向上投測軸線,都必須在基礎工程完成後,根據建築場地平面控制網,校測建築物軸線控制樁後,將建築輪廓和各細部軸線精確地彈測到±0.000首層平面上,作為向上投測軸線的依據。

⑷ 工程測量的步驟有哪些

測量工作必須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先控制後碎部」的原則,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控制點(樁)的閉合,道路的中線准確的定位,道路原狀橫斷面的測量,設計道路邊線的確定,管線定位及測量,模板邊線及高程,竣工高程及線型。其中道路中線的定位是最為嚴謹的工作,它直接決定了道路的線形,而圓曲線的定位是測量過程中最為突出的一個方面,圓曲線測設一般分為兩步,先確定曲線上起控製作用的主點,即曲線的起點(ZY)、曲線的中點(QZ)和曲線中點(YZ);然後結合設計給出的圓的半徑(R)、切線長(L)、外矢距(E)和曲線對應的圓心角(á)測設所求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的加密細部點,用於詳細標定圓曲線的形狀和位置。主點的測設方法為:先將經緯儀置於JD,望遠鏡後視ZY方向,自JD點沿此方向量取切線長T,打下曲線起點樁;然後轉動望遠鏡前視YZ方向,自JD點沿方向量切線長T,打下曲線中點樁,再以YZ為零方向,測設水平角(90-á/2),沿此方向,從JD量外矢距E,打下曲線中點樁。現在著重介紹一下偏角法放樣圓曲線細部點,具體步驟為:
1.檢核ZY、QZ、ZY三主點的位置。計算固定弦長L』對應偏角á』。
2.安置經緯儀於ZY點,經緯儀調平後,將水平度盤置零,照準JD點。
3.向YZ方向轉動照準部,將度盤讀數對准1點之偏角值á』,用鋼尺沿ZY-1方向量取弦長L』以標定細部點1。繼續轉動照準部,將度盤讀數對准2點之偏角值2á』,並從1點起量取弦長L』與ZY-2方向相交(即距離與方向交會),以定細部點2,依法放樣曲線上所有細部點。
4.最後應閉合於曲線終點YZ。轉動照準部,將度盤讀數對准YZ點偏角á/2,由曲線上最後一個細部點起量出尾段弧長相應的弦長與視線方向相交,應為先前測設的主點YZ。
5.如果閉合差超出規定後,則要分析誤差對測量數據進行平差,引起閉合差超出的原因除了儀器系統誤差、讀數誤差、氣候影響外,最主要的是拉尺的人為誤差而產生的測點誤差的積累,要減少誤差的積累,可將經緯儀安置於ZY和YZ點分別向中點QZ測設曲線細部點。並且將多次測量的點記錄進行平差。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先在電腦上繪制一份大樣圖,詳細的標注每個細部點的偏角和距測站點距離,然後應用全站儀進行放樣。

⑸ 民用建築施工測量

一、准備工作

民用建築分為單層、低層(2~3層)、多層(4~8層)和高層(9層以上),由於建築類型不同,其測設方法和精度要求也有所不同,但測設過程基本相同。

民用建築施工測量包括建築物定位、放線;基礎工程施工測量;牆體工程施工測量等。進行施工測量之前,除了檢校好所使用的測量儀器和工具外,尚需做好以下幾項准備工作。

1.了解設計意圖,熟悉和校對設計圖紙

通過設計交底,了解工程全貌和主要設計意圖,以及對測量的精度要求等,然後熟悉和核對與測設有關的總平面圖、建築施工圖和結構施工圖。檢查總的尺寸是否與各部分尺寸之和相符,總平面圖與大樣圖尺寸是否一致等。

2.校核定位控制點與水準點

對建築場地上的平面控制點,在使用前應檢核其點位是否正確,並應實地檢測水準點的高程。通過校核,取得正確的測量起始數據和點位。

3.制定測設(放樣)方案

根據設計要求、定位條件、現場地形和施工方案等因素制定施工放樣方案。如圖11-8,按設計要求,擬建3 號單身宿舍與已建2 號建築物平行,兩相鄰牆面相距18m,南牆面在一條直線上。因此,擬根據已建的2號建築物用直角坐標法進行測設。

圖11-8 建築總平面圖

4.准備測設數據

除了計算出必要的測設數據外,尚需從下列圖紙上查取房屋內部平面尺寸和高程數據。

1)從建築總平面圖上(圖11-8),查出或計算設計建築物與原有建築物或測量控制點之間的平面尺寸和高差,作為測量建築物總體位置的依據。

2)從建築平面圖中(包括底層及樓層,圖11-9),查取建築物的總尺寸和內部各定位軸線之間的關系尺寸。它是施工放樣的基本資料。

3)從基礎平面圖上(圖11-10),查取基礎邊線與定位軸線的平面尺寸,以及基礎布置與基礎剖面位置關系。

以上三種設計圖紙是施工定位、放線的依據。

4)從基礎詳圖中(基礎垂直斷面圖,圖11-11)查取基礎立面尺寸,設計標高,以及基礎邊線與定位軸線的尺寸關系。它是基礎高程測設的依據。

5)從建築物的立面圖和剖面圖上,查取基礎、地坪、樓板等設計高程。它是高程測設的主要依據。

5.繪制測設略圖

圖11-9 1:100底層平面圖

圖11-12是根據設計總平面圖和基礎平面圖繪制的測設略圖。圖上標出了已建的房屋Ⅱ號和擬建房屋Ⅲ號之間平面尺寸、定位軸線間平面尺寸和定位軸線控制樁等。由圖11-10和圖11-11可知,擬建房屋的外牆面距定位軸線為0.25m,為了使施工後兩建築物的南牆面齊平,故在測設略圖上將定位尺寸18.00m和4.00m分別加0.25m後,注在略圖上。

圖11-10 基礎平面圖

圖11-11 基礎詳圖

二、建築物定位和放線

1.建築物的定位

建築物的定位是根據測設略圖將建築物外牆軸線交點(簡稱角樁)測設到地面上,作為放線和細部測設的依據。由於定位條件不同,民用建築除了根據測量控制點、建築基線(建築紅線)、建築方格網定位外,還可以根據已有建築物定位。如圖11-12所示,欲將Ⅲ號擬建房屋外牆軸線交點測設於地面,其步驟如下:

圖11-12 放樣略圖

1)用鋼尺緊貼已建的Ⅱ號房屋MN和PQ邊,根據實地地形量出等距(1~4m)得a,b兩點,打入木樁,樁頂釘上鐵釘標志(每定出一點均以樁頂鐵釘作標志)。

2)把經緯儀安置在a點,瞄準b點,並從b點沿ab方向量出18.250m得c點,再繼續量21.300m得d點。

3)將經緯儀分別安置在c,d兩點上,瞄準a點,然後按順時針方向測設90°,並沿此方向用鋼尺量出4.25m得F,G兩點,再繼續量出11.600m得I,H兩點。F,G,H,I四點即為擬建房屋外牆軸線的交點。用鋼尺檢測各角樁之間距離,其值與設計長度的相對誤差不應超過1:2000,如果房屋規模較大,則不應超過1:5000。將經緯儀安置在F,G,H,I四角點上,檢測各直角,與90°之差不應超過40″,否則應進行調整。

2.建築物放線

建築物的放線是指根據已定位的外牆軸線交點樁詳細測設出建築物各軸線的交點樁(或稱中心樁),然後根據交點樁用白灰撒出基槽開挖邊界線。放線方法如下:

(1)在外牆軸線周邊上測設定位軸線交點

如圖11-12,將經緯儀安置在F點,瞄準G點,用鋼尺沿FG方向量出相鄰兩軸線間的距離,定出1,2,3,…各點(也可以每1—2 軸線定一點)。同理可定出6,7,…各點。量距精度應達1:2000~1:5000。丈量各軸線間距離時,鋼尺零端始終對在同一點上。

由於基槽開挖後,角樁和中心樁將被挖掉,為了便於在施工中恢復各軸線位置,應把各軸線延長到槽外安全地點,並作好標志,其方法有設置軸線控制樁和龍門板兩種形式。

(2)測設軸線控制樁

如圖11-12,將經緯儀安置在角樁上,瞄準另一角樁,沿視線方向用鋼尺向基槽外側量取2~4m。打下木樁,樁頂釘上小釘,准確標志出軸線位置,並用混凝土護樁(圖11-13)。大型建築物放線時,為了確保控制樁的精度,通常是先測設軸線控制樁,然後根據軸線控制樁測設角樁,而中、小型建築物的軸線控制樁則是根據角樁引測的。如有條件也可把軸線引測到周圍原有地物上,並作好標志來代替軸線控制樁。

圖11-13 軸線控制樁

(3)設置龍門板

在一般民用建築中,常在基槽開挖線外一定距離處釘設龍門板(圖11-14),其步驟要求如下:

圖11-14 龍門板

1)在建築物四角和中間定位軸線的基槽開挖線外1.5~3m處(根據土質和槽深而定)設置龍門樁,樁要釘得豎直、牢固,樁外側面應與基槽平行。

2)根據場地內水準點,用水準儀將±0的標高測設在每個龍門樁上,用紅鉛筆劃一橫線。

3)沿龍門樁上測設的±0線釘設龍門板,使板的上邊緣高程正好為0,若現場條件許可時,也可測設比±0m高或低一整數的高程,測設龍門板高程的限差為±5mm。

4)如圖11-14,將經緯儀安置在F點,瞄準G點,沿視線方向在G點附近的龍門板上定出一點,釘上小釘標志(稱軸線釘)。倒轉望遠鏡,沿視線在F點附近的龍門板上釘一小釘。同法可將各軸線都引測到各相應的龍門板上。引測軸線點的誤差應小於±5mm。如果建築物較小,則可用錘球對准樁點,然後沿兩錘球線拉緊線繩,把軸線延長並標定在龍門板上。

5)用鋼捲尺沿龍門板頂面檢查軸線釘之間距離,其精度應達1:2000~1:5000。經檢核合格後,以軸線釘為准,將牆邊線、基礎邊線、基槽開挖邊線等標定在龍門上。標定基槽上口開挖寬度時,應按有關規定考慮放坡的尺寸。

6)撒出基槽開挖邊界白灰線。在軸線的兩端,根據龍門板上標定出的基槽開挖邊界標志拉直細線繩,並沿此線繩撒出白灰線,施工時按此線進行開挖。

三、建築物基礎工程施工測量

1.控制基槽開挖深度

為了控制基槽開挖深度,在即將挖到槽底設計標高時,用水準儀在槽壁上測設一些水平的小木樁(圖11-15),使木樁的上表面離槽底設計標高為一固定值(如0.500m),用以控制挖槽深度。為了施工時使用方便,一般在槽壁各拐角處和槽壁每隔3~4m處均測設一水平樁,必要時,可沿水平樁的上表面拉上白線繩,作為清理槽底和打基礎墊層時掌握標高的依據。水平樁高程測設的允許誤差為±10mm。

圖11-15 基槽高程測設

圖11-16 牆體中心線投測

2.在墊層上投測牆中心線

基礎墊層打好後,根據龍門板上的軸線釘或軸線控制樁,用經緯儀或用拉繩掛錘球的方法,把軸線投測到墊層上(圖11-16),並用墨線彈出牆中心線和基礎邊線,以作砌築基礎。由於整個牆身以此線為准,這是確定建築物位置的關鍵環節,所以要嚴格校核後方可進行砌築施工。

3.基礎標高的控制

房屋基礎(±0m以下的磚牆)的高度是利用基礎皮數桿來控制的。基礎皮數桿是一根木製的桿子(圖11-17),在桿上事先按照設計尺寸,將磚、灰縫厚度畫出線條,並標明±0、防潮層等的標高位置。立皮數桿時,可先在立桿處打一木樁,用水準儀在木樁側面定出一條高於墊層標高某一數值(如10cm)的水平線,然後將皮桿尺上標高相同的一條線與木樁上的水平線對齊,並用大頭釘把皮桿尺與木樁釘在一起,作為基礎牆的標高依據。

圖11-17 基礎皮數桿

4.基礎面標高的檢查

基礎施工結束後,應檢查基礎面的標高是否滿足設計要求(也可檢查防潮層)。可用水準儀測出基礎面上若干點的高程和設計高程比較,允許誤差為±10mm。

四、牆體工程施工測量

1.牆體彈線定位

利用軸線控制樁或龍門板上的軸線和牆邊線標志,用經緯儀或拉線繩掛錘球的方法將軸線投測到基礎面或防潮層上,然後用墨線彈出牆中線和牆邊線。檢查外牆軸線交角是否等於90°,符合要求後,把牆軸線延伸並畫在外牆基上(圖11-18),作為向上投測軸線的依據。同時將門、窗和其他洞口的連線,也在外牆基礎立面上畫出。

圖11-18 牆體定位

圖11-19 牆體皮數桿

2.牆體各部位高程的控制

在牆體施工中,牆體各部位高程通常也用皮桿尺控制。牆身皮桿尺上根據設計尺寸,按磚、灰厚度畫出線條,並標明±0、門、窗、樓板等的標高位置(圖11-19)。牆身皮數桿的設立與基礎皮數桿相同。測設±0m標高線容許誤差為±3mm。一般在牆身砌起1m之後,就在室內牆身上定出±0.50的標高線,作為該層地面施工和室內用。在第二層以上牆體施工中,為了使皮數桿立在同一水平面上,要用水準儀測出樓板間四角的標高,取平均值作為地坪標高,並以此作為立桿標志。

當度要求較高時,可用鋼尺沿牆身自±0起向上直接丈量至樓板外側,確定立桿標志。

框架結構的民用建築,牆體砌築是在框架施工後進行,故可在柱面上畫線,代替皮數桿。

五、多層建築物施工中的軸線投測

在多層建築物的砌築過程中,為了保證軸線位置的正確傳遞,可用吊錘球或經緯儀將底層軸線投測到各層樓面上,作為各層砌體施工的依據。

1.磚混結構多層建築物軸線投測

(1)吊錘法

用較重的錘球懸吊在樓板或柱頂邊緣,當錘球尖對准基礎牆面上的軸線標志時,線在樓板或柱邊緣的位置即為樓層軸線端點位置,並畫出標志線。同法投測各軸線端點。經檢測各軸線間距符合要求後即可繼續施工。這種方法簡便易行,一般能保證施工質量,但當測量時風力較大或建築物較高時,投測誤差較大,應採用經緯儀投測法。

(2)經緯儀投測法

圖11-20 經緯儀軸線投測

如圖11-20所示,將經緯儀安置在相互垂直的建築物中部軸線控制樁上,嚴格整平後,瞄準底層軸線標點(即標在外牆基礎立面上的軸線標志)。用盤左和盤右取平均的方法,將軸線投測到上樓層邊緣或柱頂上。每層樓板應測設長軸線1~2條,短軸線2~3條。然後,用鋼尺實量其邊距檢核,相對誤差不得大於1:2000~1:5000。合格後才能在樓板上分間彈線,繼續施工。

2.框架結構多層建築物軸線投測

圖11-21 多層建築軸線投測

如圖11-21,以梁、柱組成框架作為建築物的主要承重構件,樓板置於樑上,此種結構形式為框架結構建築物。若梁、柱為現澆時,要嚴格校核模板的垂直度。校核方法是首先用吊錘法或經緯儀投測法,將軸線投測到相應柱頂上,定出標志,然後在柱面上(至少兩個面)彈出軸線,並以此作為向上傳遞軸線的依據。在架設立校模板時,把模板套在柱頂的塔接頭上,並根據下層柱面上已彈出的軸線,嚴格校核模板的位置和垂直度。按此方法,將各軸線逐層傳遞上去。

3.高層建築物施工中的軸線投測

高層建築物的定位、放線與多層建築物基本相同。在從底層向上引測軸線時,要求豎向誤差在本層內不超過5mm,全樓的累計誤差不超過20mm。高層建築物的軸線投測,有經緯儀投測法和激光鉛垂儀投測法兩種。本節介紹經緯儀投測法。

按經緯儀安置位置不同,可分為延長軸線法、側向借線法等。

(1)延長軸線法

當建築物層次增加,而軸線控制樁距建築物較近時,則軸線投測時仰角增大,投測精度隨之降低。因此要將原中心軸線控制樁引測到離建築物較遠的安全地點或附近已建大樓屋面上,以減小仰角。如圖11-22所示,將經緯儀分別安置於地面中線樁b′,b1′及c′,c1′上,將中心線投測於樓層面上得b,b1中和c,c1中(如圖11-22),然後將經緯儀分別安置於樓面上的中心軸線點c,c1中上,瞄準c′和c1′點,用盤左和盤右取平均值法將原中心線控制樁引測至遠處安全地點或附近較高建築物樓面上得c″和c1″點,並用標志固定其位置。在上部樓層施工時,即可將經緯儀安置在新的控制樁c″和c1″上,瞄準c,c1點,按本節前述方法投測軸線。

圖11-22 延長軸線法

(2)側向借線法

圖11-23 側向借線法

如圖11-23所示,當建築物四周窄小,高層建築外廓軸線無法延長時,可將軸線向建築物外側平行移出1.5m(盡量不超過2m),得平移軸線的交點A′,B′,C′,D′。在施工樓層的四角用鋼腳手架支出四個操作平台,然後將經緯儀安置在地面B′,D′兩點上,分別瞄準A′點,通過盤左、盤右觀測,在操作平台上交會出A1點。同法交會出C1,B1和D1點。把地面上A′,B′,C′,D′四點引測到平台上後,以 A1B1,B1C1,C1D1,D1A1為准。向內量出1.5m,即可得到該樓層面的軸線位置。

⑹ 高層測量放線方法

首先,這個有很多種方法,具體根據建築面積的形狀及柱子(剪力牆異形柱等)採用不同的放紅方法,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的施工方法,
現列出常用的幾種方線方法:
1、在建築的外圍打一圈架管(俗稱龍門架),利用貫穿軸線的兩個點,用經緯儀放出來主軸線,然後在鋼管上做上印記,其它軸線用鋼尺丈量。此方法適合軸線比較簡單的多、高層建築。
2、現在的超高層建築一般因其軸線復雜多採用全站儀放線放出主軸控制點,然後用紅外線天頂儀一層一層將控制點引至樓上,以此類推。這些是常用的放線方法,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施工方法。

⑺ 高層建築施工方法是怎樣的

高層建築施工主要方法

(一)高層建築施工測量、

1、建築物的定位放線,

根據設計給定的定位依據和定位條件進行。

當定位依據是原有建(構)築物時,要會同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到現場,對定位依據的建(構)築物的邊、角、中線、標高等具體位置,進行明確的指定和確認,必要時進行拍照,以便查證和存檔。

當定位依據是規劃紅線、道路中心線或測量控制點時,在同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在現場當面交樁後,要根據各點的坐標值、標高值校算其間距、夾角和高差,並實地校測各樁位是否正確,若有不符,應請建設單位妥善處理。高層建築在根據場地平面控制網定位之前,應校測所用控制樁點的點位,以防誤用有碰動和沉降變形的樁位。

2、高層建築豎向控制

當高層建築施工到±0.000後,隨著結構的升高,要將首層軸線逐層向上投測,用以作為各層放線和結構豎向控制的依據。其中,以建築物外廓軸線和控制電梯井軸線的投測更為重要。《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02,J186—2002)規定以下軸線應向上投測:建築物外廓軸線;伸縮縫、沉降縫兩側軸線;電梯間、樓梯間兩側軸線;單元、施工流水段分界軸線。

高層建築軸線的豎向投測,常採用下列兩類方法:外控法、內控法;另外還可用內外控綜合法。無論使用哪類方法向上投測軸線,都必須在基礎工程完成後,根據建築場地平面控制網,校測建築物軸線控制樁後,將建築輪廓和各細部軸線精確地彈測到±0.000首層平面上,作為向上投測軸線的依據。

3、高層建築施工常用測量儀器概述

測量儀器在近百年中,大體上走過了四代。20世紀初的前20~30年為第一代;第二

次世界大戰前後為第二代,水準儀為微傾式,水準管上方裝有符合折光棱鏡而提高了定平精度,經緯儀為光學度盤與對中;20世紀60~70年代為第三代,水準儀上的水準與經緯儀豎盤指標水準管均被自動補償機構代替,從此測量儀器走上自動定平的地步;20世紀80年代以後水準儀與經緯儀的讀數為電子數字化顯示,測量儀器進入了自動化、電子化和數字化的時代。

(二)深基坑工程

1、基坑工程概念及現狀

基坑工程是為保護基坑施工、地下結構的安全和周邊環境不受損害而採取的支護、基坑土體加固、地下水控制、開挖等工程的總稱,包括勘察、設計、施工、監測、試驗等。

大多數情況下,基坑工程屬於臨時性工程,並沒有引起岩土工程師們的足夠重視,因此目前存在概念、理論體系、計算方法等諸多不統一,工程設計保守浪費、國內外基坑工程事故很多。基坑工程的重要性、技術難度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

2、支護結構的類型

支護結構由擋土結構、錨撐結構組成。當支護結構不能起到止水作用時,可同時設置止水帷幕或採取坑內外降水。

基坑支護結構可以分為以下兩大類:

1)樁、牆式支護結構:

樁、牆式支護結構常採用鋼板樁、鋼筋混凝土板樁、柱列式灌注樁、地下連續牆等。支護樁、牆插入坑底土中一定深度(一般均插入至較堅硬土層),上部呈懸臂或設置錨撐體系。

此類支護結構應用廣泛,適用性強,易於控制支護結構的變形,尤其適用於開挖深度較大的深基坑,並能適應各種復雜的地質條件,設計計算理論較為成熟,各地區的工程經驗也較多,是基坑工程中經常採用的主要形式。

2)實體重力式支護結構

實體重力式支護結構常採用水泥土攪拌樁擋牆、高壓旋噴樁擋牆、土釘牆等。此類支護結構截面尺寸較大,依靠實體牆身的重力起擋土作用,按重力式擋土牆的設計原則計算。牆身也可設計成格構式,或階梯形等多種形式,無錨拉或內支撐系統,土方開挖施工方便,適用於小型基坑工程。土質條件較差時,基坑開挖深度不宜過大。土質條件較好時,水泥攪拌工藝使用受限制。土釘牆結構適應性較大。

(三)大體積混凝土施工

1、大體積混凝土的定義

隨著建(構)築物體形不斷增大,相應結構構件尺寸勢必要增大。對於混凝土結構來說,當構件的體積或面積較大時在混凝土結構和構件內產生較大溫度應力,如不採取特殊措施減小溫度應力勢必會導致混凝土開裂。

溫度裂縫的產生不單純是施工方法問題,還涉及到結構設計、構造設計、材料選擇、材料組成、約束條件及施工環境等諸多因素。

美國ACI5.1導言定義:「任何就地澆築的大體積混凝土,其尺寸之大,必須要求採取措施解決水化熱及隨之引起的體積變形問題,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開裂。」日本建築學會標准(JASS5)的定義是:「結構斷面最小尺寸在80cm以上,水化熱引起混凝土內部的最高溫度與外界氣溫之差預計超過25℃的混凝土,稱為大體積混凝土。」

我國現行行業標准JGJ55—200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規程》的定義:「混凝土結構物實體最小尺寸等於或大於1m,或預計會因水泥水化熱引起混凝土內外溫差過大而導致裂縫的混凝土。」

(二)、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重點

大體積混凝土由於截面大、水泥用量大,水泥水化釋放的水化熱會產生較大的溫度變化,由於混凝土導熱性能差,其外部的熱量散失較快,而內部的熱量不易散失,造成混凝土各個部位之間的溫度差和溫度應力,從而產生溫度裂縫。

裂縫種類:

按產生原因一般可分為荷載作用下的裂縫(約佔10%)、變形作用下的裂縫(約佔80%)、耦合作用下的裂縫(約佔10%)。按裂縫有害程度分有害裂縫、無害裂縫兩種。有害裂縫是裂縫寬度對建築物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有影響。通常裂縫寬度略超規定20%的為輕度有害裂縫,超規定50%的為中度

一般來說,由於溫度收縮應力引起的初始裂縫不影響結構物的承載能力,而僅對耐久性和防水性產生影響。對不影響結構承載力的裂縫,為防止鋼筋腐蝕、混凝土碳化、防水防滲等,應對裂縫加以封閉或補強處理。對於地下或半地下結構來說,混凝土的裂縫主要影響其防水性能,一般當裂縫寬度為0.1~0.2mm時,雖然早期有輕微滲水,但經過一段時間後,裂縫可以自愈;如超過0.2~0.3mm,則滲水量按裂縫寬度的3次方比例增加,須進行化學注漿處理。所以,在地下工程中,應盡量避免超過0.3mm且貫穿全斷面的裂縫。

1.混凝土澆築與振搗

對於地下室牆體結構的大體積混凝土澆築,除了一般的施工工藝以外,應採取一些技術措施,以減少混凝土的收縮,提高極限拉伸,這對控制溫度裂縫很有作用。改進混凝土的攪拌工藝對改善混凝土的配合比、減少水化熱、提高極限拉伸有著重要的意義。

為了進一步提高混凝土質量,採用二次投料的砂漿裹石或凈漿裹石攪拌新工藝,可有效地防止水分向石子與水泥砂漿的界面集中,使硬化後界面過渡層的結構緻密,粘結加強,從而使混凝土的強度提高10%左右,也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和極限拉伸值;當混凝土的強度基本相同時,可減少7%左右的水泥用量。

另外,對澆築後的混凝土進行二次振搗,能排除混凝土因泌水而在粗骨料、水平鋼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提高混凝土與鋼筋的握裹力,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現的裂縫,減小內部微裂,增加混凝土密實度,使混凝土的抗壓強度提高l0%~20%,從而提高抗裂性。

2.混凝土澆築溫度

混凝土從攪拌機出料後,經過運輸、泵送、澆築、振搗等工序後的溫度稱為混凝土的澆築溫度。由於澆築溫度過高會引起較大的干縮,因此應適當地限制混凝土的澆築溫度,一般情況下,建議混凝土的最高澆築溫度應控制在40℃以下。

3.混凝土出機溫度

為了降低大體積混凝土總溫升和減小結構的內外溫差,控制出機溫度是很重要的。在混凝土的原材料中,石子的比熱較小,但其在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所佔的質量較大。水的比熱最大,但它在混凝土中占的質量卻最小。因此,對混凝土的出機溫度影響最大的是石子和水的溫度,砂的溫度次之,水泥的溫度影響最小。針對以上的情況,在施工中,為了降低混凝土的出機溫度,應採取有效的方法降低石子的溫度。在氣溫較高時,為了防止太陽的直接照射,可在砂、石子堆場搭設簡易遮陽裝置,必要時,須向骨料噴射水霧或使用冷水沖洗骨料。

4.混凝土養護

地下室外牆澆築以後,為了減少升溫階段的內外溫差,防止因混凝土表面脫水而產生干縮裂縫,應對混凝土進行適當的潮濕養護;為了使水泥順利進行水化,提高混凝土的極限拉伸和延緩混凝土的水化熱降溫速度,防止產生過大的溫度應力和溫度裂縫,應加強對混凝土進行保濕和保溫養護。

另外,施工中採取合理的技術措施很重要,例如採用帶模養護、推遲拆模時間等方法都對控制裂縫起很大的作用。潮濕養護是在混凝土澆築後,在其表面不斷地補給水分,其方法有淋水,鋪設濕砂層、濕麻袋或草袋等,並最好在表面蓋一層塑料薄膜。潮濕養護的時間是越長越好,但考慮到工期因素,一般不少於半個月,重要結構不少於1個月。混凝土澆築後數月內,即使養護完畢,也不宜長期直接暴露在風吹日曬的條件下。對地下室牆體這一類的結構,也可採用自動噴淋管(塑料管帶有細孔)進行自動給水養護,用長牆上的水平淋水管長期連續對牆體進行淋水養護,效果是比較好的。如使用養護劑塗層進行養護時,必須注意養護劑的質量及必要的塗層厚度,同時還應提供一定的潮濕養護條件,覆蓋一層塑料薄膜。保溫養護時,可採用2~3層的草袋或草墊之類的保溫材料進行覆蓋養護。

5.防風和回填

外部氣候也是影響混凝土裂縫發生和開展的因素之一,其中,風速對混凝土的水分蒸發有直接的影響,不可忽視,地下室外牆混凝土應盡量封閉門窗,減少對流。土是最佳的養護介質,地下室外牆混凝土施工完畢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快回填。保溫養護時,可採用2~3層的草袋或草墊之類的保溫材料進行覆蓋養護。

6、設置後澆帶

在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中、在施工期間留設的臨時性的溫度和收縮變形縫,該縫根據工程安排保留一定時間,然後用混凝土填築密實成為整體的無伸縮縫結構。

後澆帶的間距由最大整澆長度的計算確定,一般正常情況下由式(3-20)確定,其間距為20~30m。用後澆帶分段施工時,其計算是將降溫溫差和收縮分為兩部分,在第一部分內結構被分成若干段,使之能有效地減小溫度和收縮應力;在施工後期再將這若干段澆築成整體,繼續承受第二部分降溫溫差和收縮的影響。這兩部分降溫溫差和收縮作用下產生的溫度應力疊加,其值應小於混凝土的設計抗拉強度,此即是利用後澆帶控制產生裂縫並達到不設永久性伸縮縫的原理。後澆帶的構造有平接式、T字式、企口式等三種,如圖所示。後澆帶的寬度應考慮施工方便,避免應力集中,寬度可取700~1000mm。當地上、地下都為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時。在設計中應標明後澆帶的位置,並應貫通地上和地下整個結構,但鋼筋不應截斷。後澆帶的保留時間一般不宜少於40d,在此期間,早期溫差及30%以上的收縮已經完成。在填築混凝土之前,必須將整個混凝土表面的原漿鑿清形成毛面,清除垃圾及雜物,並隔夜澆水浸潤。填築的混凝土可採用膨脹混凝土,要求混凝土強度比原5~l0N/mm2,並保持不少於14d的潮濕養護。


7、構造設汁

地下室牆體結構設計時應注意構造配筋的重要性,它對結構抗裂性能的影響很大,但目前國內外對此都不夠重視。對連續板不宜採用分離式配筋,應採用上下兩層的連續配筋;對轉角處的樓板宜配上下兩層放射筋,其直徑為8~14mm,間距約為200mm,同時應盡可能採用小直徑、小間距。在孔洞周圍、變截面轉角處,由於溫度變化和混凝土收縮會產生應力集中而導致裂縫,因此,可在孔洞四周增配斜向鋼筋、鋼筋網片;在變截面處做局部處理,使截面逐步過渡,同時增配抗裂鋼筋,防止裂縫。

⑻ 建築施工高層測量放線

一、 ±0.00以上施工測量
1.1平面控制測量
本工程主體結構施工測量採用內控法。在建築物±0.00測設軸線控制點上架設激光垂准儀,向上傳遞軸線平面位置。
1.2支立模板時的測量
1)中心線及標高的測設
拆模後,根據軸線控制點將控制線測設在靠近剪力牆底的基礎面上,並在暗柱露出的鋼筋上測設標高點,供支立剪力牆模板時定位及定標高使用。
2) 剪力牆垂直度檢測
剪力牆模板支好後,採用如下圖形式進行模板的垂直度檢查。控制線交點應標識好,可作為室內二次結構(填充牆、構造柱、抹灰歸方等)定位的依據。
3)平台模板抄平
剪力牆模板校正好後,用鋼尺沿剪力牆向上量距,引測2-3個相同的標高點於剪力牆上端模板上。在平台上置水準儀,以引測上來的任一標高點作為後視,施測樓板模板標高。
1.3高程的傳遞
1)標高的豎向傳遞,應用鋼尺從塔吊立桿、電梯井內壁或內控點預留孔洞起始高程點豎直量取,當傳遞高度超過鋼尺長度時,應另設一道標高起始線,鋼尺需加拉力、尺長、溫度三差改正。
2)每棟建築物應由三處(選擇三個內控點)分別向上傳遞,標高的允許誤差見下表:
高 度 (m) 允許誤差(mm)
每 層 ±3
H≥30m ±15
3)施工層抄平之前,應先校測首層傳遞上來的三個標高點,當較差小於3mm時,以其平均點引測水平線。抄平時,應盡量將水準儀安置在測點范圍的中心位置,並進行一次精密定平,水平線標高的允許誤差為±3mm。
4.4內控制測量方法
1)零層板施工完後應將控制軸線引測至建築物內。根據施工前布設的控制網基準點及施工過程中流水段的劃分,在各建築物內做內控點(每一流水段至少2-3個內控基準點),埋設在首層相應偏離軸線1米的位置。基準點的埋設採用10cm×10cm鋼板,鋼針刻劃十字線,鋼板通過錨固筋與首層樓面鋼筋焊牢,作為豎向軸線投測的基準點。基準點周圍嚴禁堆放雜物,向上各層在相應位置留出預留洞(15cm×15cm) 。內控制點平面布置圖見附圖所示:
2)豎向投測前,應對鋼板基準點控制網進行校測,校測精度不宜低於建築物平面控制網的精度,以確保軸線豎向傳遞精度。軸線豎向投測的允許誤差:

⑼ 高層建築物樓層怎麼定位放線的

一般情況下是在預先選好的內控點位置上預埋鋼板,用經緯儀在鋼板上找出交點,刻痕,做為豎向投測軸線的基點,然後用大線錘怎樣往上吊比較方便。用線錘尖對准軸線的基點,當線錘對准基準點時,用對講機通知樓層上人員定位。

在對准下方吊錘時,對點人員要從兩個相互垂直的方向觀測吊錘尖部與鋼板的點位差值,並通知樓上人員及時調鋼絲線中的位置,當從兩側方向錘尖與十字中都重合時,可通知上層定點。

高層因層高高及有外腳手架,故線錘法及外控法均不適宜,可採用內窺法.即在每個樓層的同一位置留兩個預留孔,通過這兩個孔將下面樓層的軸線引上來,如留3個孔的話,經緯儀都可不用,僅線錘和鋼尺就可完成放線。

高層放線普遍用的就是內控法.具體講在建築軸線附近平行與軸線找一合適的距離我一班找1米左右這個位置予埋鋼板,在鋼板上找出交點,刻痕,做為豎向投測軸線的基點,然後用鉛垂儀或激光經緯儀以此點向上可引測軸線n層。

比如從一層向二層引,你對准一層的點用激光經緯儀向上打,在二層用玻璃接住從下面傳來的點就是了.然後從二層這個點往回量1米那就是建築物軸線的位置。

(9)高層施工測量方法及步驟擴展閱讀

施工放線,是為了方便工人幹活,也是為了能夠嚴格按照設計圖紙進行施工。一般來說所有的建築軸線可稱之為大線,相應的小線就是結構構件的邊線和尺寸線。放線的主要思路就是將設計圖紙的尺寸按照圖示尺寸,照搬到地面上。

除此之外,放線也是為了所有的施工有個尺寸依據,鋼筋工綁扎鋼筋要以線為依據,找准位置,木工支模板也要以線為依據,瓦工砌牆也要以線為依據。

⑽ 高層建築施工控制測量具體方法是什麼

1、平面尺寸控制
首先要基礎定位標准。這是要求規劃測量部門精確。
根據定位樁(坐標),放樣是注意要大尺(通尺寸)拉通測量,嚴謹小捲尺疊加測量。
再次是放樣順序:從兩邊後四周向中間方向,按照圖紙軸線均分,把誤差或偏差集中到中間的樓梯間和電梯間後設備間位置。(避免分戶驗收不合格)
2、垂直度控制
高層通常不會使用鉛錘來掛垂線,一般使用激光垂准儀:一般10層以內偏差最小。所以在10層、20層、30層.........設置垂准儀基準點。一般50線交叉點,為了架設儀器方便使用1米線交叉點。
3、結構層高控制
由室外基準點引入建築外側一個框架柱(或剪力牆暗柱),一層可以做50線,再從此處往上通尺測量,每層都設置該層的50線,在是過程中層高50線引入是層高控制的關鍵。分兩步進行:1、從下層往上引入,至改框架柱的外側主筋上(一般有油漆三角符號標示),然後用水準儀(或水平管)從該點在平面上散開。控制該層結構混凝土面。2、完成混凝土澆築後拆模完成再將該層的50線打在該框架柱外層的混凝土面上,控制以後地面和粉刷工程。以此類推,說簡單也不簡單。
4、儀器使用方法要正確,盡量保證精確,不能有一絲馬虎。因為從儀器就開始誤差啦,到最後就是誤差的疊加再疊加,就是錯誤了。

閱讀全文

與高層施工測量方法及步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特曲八大名酒的鑒別方法 瀏覽:935
牛油火鍋正確食用方法 瀏覽:656
二胡的方法和步驟圖解 瀏覽:392
如何要債好方法 瀏覽:70
家用保險絲正確的安裝方法 瀏覽:166
搖桿使用方法 瀏覽:880
年度分解及計算方法 瀏覽:915
蜜蠟真假怎麼辨別方法 瀏覽:970
實驗室制鐵常用方法 瀏覽:38
祖母格大衣的連接方法 瀏覽:403
角膜炎有什麼土方法嗎 瀏覽:700
海狗油的食用方法 瀏覽:521
vivo快捷開關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03
樹葉剪紙圓圓的簡單方法 瀏覽:419
三菱電飯鍋使用方法 瀏覽:922
金毛幼崽的方法視頻 瀏覽:124
心臟肌橋的治療方法 瀏覽:953
有機物共價計算方法 瀏覽:335
線簾安裝方法圖解 瀏覽:946
去黑色素治療胎記的方法 瀏覽: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