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測量密度的方法
一、
天平量筒法
方法:直接用天平測質量m,量筒測體積v。
注意點:1、固體
(1)密度大於水的固體
質量在體積前測量,避免沾水後質量偏大;放入水中要排除去氣泡,避免體積偏大。
(2)密度小於水的固體
1)按入法:用細鐵絲和大頭針將物體恰好全部按入水中,便於測體積。
2)助沉法:在量筒中先將助沉物全部浸沒水中,測出總體積V1;然後將待測物體和助沉物一起浸沒,測出總體積V2,求出待測物體體積V=V2-V1。
2、液體
方法:先測出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m1,再倒入一部分到量筒中,測出剩餘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m2,求出倒入一部分到量筒中一部分液體的質量m=
m1-
m2;同時從量筒讀出量筒中一部分液體的體積v,求出液體的密度ρ=
(m1-
m2)/v。此時質量和體積相應,誤差較小。
若先測出燒杯的質量m1,再測出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m2,求出液體的質量m2;全部倒入量筒中測出液體的體積v,求出液體的密度ρ也可。但由於燒杯沾有液體,體積偏小,密度偏大。若先倒入量筒測出液體的體積v,然後測出燒杯的質量m1,再測出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m2,求出液體的質量m,又質量偏小,故密度偏小。
二、漂浮法
1、漂浮的質地均勻的規則柱體
可用刻度尺量出物體的長度L1,讓物體漂浮在水中,測出物體漂浮在水中時,測出物體露出水面的長度L2,設底面積為S,根據漂浮條件和所測數據,可推出密度ρ=ρ水(L1-L2)/
L1。
若再將其放入另一種待測液體中使其漂浮,測出物體露出水面的長度L3,根據漂浮條件,可求出待測液體的密度ρ液=ρL1/(L1-L3)。
註:也可直接測出水下部分的長度。
2、不規則物體
在量筒中放入適量水,記下體積V1;將物體放於量筒中,使其漂浮,記下總體積V2;再將其放入水中,便其浸沒在水中,記下總體積V3;則可計算出密度ρ=ρ水(V2-V1)/(V3-V1)。
注意:如是下沉物,可想法使其漂浮(如橡皮泥可捏成空心碗狀)。若用柱形容器代替量筒,則可按上述步驟用刻度尺分別量出水的深度h1、h2、h3,設容器底面積為S,如上可推導求出密度ρ=ρ水(h2-h1)/(h3-h1)。
三、稱重法
用彈簧測力計和水測量水中下沉物體的密度
步聚:1、用彈簧測力計測中空氣中物體的重力G,
2、將其浸沒在水中,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
3、計算密度為:ρ=Gρ水/(G-F)
四、替代法
1、固體
方法1:用天平稱出物體的質量m;將燒杯中裝滿水,用天平稱出總質量m1,把物體浸沒水中後取出,稱出出剩餘水和燒杯的總質量m2,則溢出水的質量為兩者之差m1-m2,求出溢出水的體積即為物體的體積;求出物體的密度。
方法2:用天平稱出物體的質量m;將燒杯中放入適量的水,用天平稱出總質量,用線吊著物體浸沒水中(不碰容器底),稱出總質量m2,則兩者之差為排開水的體積即為物體的體積v=
(m2-m1)/
ρ水,求出物體的密度ρ=mρ水/(
m2-m1)。
2、液體
用天平稱出空燒杯的質量m;將燒杯中裝滿水(或作好標記),用天平稱出總質量m1:將水倒干,裝入同樣多的待測液體,用天平稱出總質量m2:計算密度ρ=(
m2-m)
ρ水/(
m1-m)。
五、U型管法(壓強平衡法)
1、U型管法:適用於與水不相容的液體
在U型管法中注入一定量的注水,再注入一定量的被測液體,分別測出液體交界面到達水面和液體面的深度h1、h2,根據兩液體對交界面的壓強相等,由p
1=p2求出待測液體的密度ρ=ρ水h1/
h2。
㈡ 測密度的方法是什麼
1、 稱量法:
器材:天平、量筒、水、金屬塊、細繩
步驟:1)、用天平稱出金屬塊的質量;
2)、往量筒中注入適量水,讀出體積為V1,
3)、用細繩系住金屬塊放入量筒中,浸沒,讀出體積為V2。
計算表達式:ρ=m/(V2-V1)
2、 比重杯法:
器材:燒杯、水、金屬塊、天平、
步驟:1)、往燒杯裝滿水,放在天平上稱出質量為 m1;
2)、將屬塊輕輕放入水中,溢出部分水,再將燒杯放在天平上稱出質量為m2;
3)、將金屬塊取出,把燒杯放在天平上稱出燒杯和剩下水的質量m3。
計算表達式:ρ=ρ水(m2-m3)/(m1-m3)
3、 阿基米德定律法:
器材:彈簧秤、金屬塊、水、細繩
步驟:1)、用細繩系住金屬塊,用彈簧秤稱出金屬塊的重力G;
2)、將金屬塊完全浸入水中,用彈簧秤稱出金屬塊在水中的視重G/;
計算表達式:ρ=Gρ水/(G-G/)
密度的應用:
一、科學上
1、鑒別組成物體的材料。
密度是物質的特性之一,每種物質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質的密度一般是不同。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密度來鑒別物質。其辦法是是測定待測物質的密度,把測得的密度和密度表中各種物質的密度進行比較,就可以鑒別物體是什麼物質做成的。
2、計算物體中所含各種物質的成分。
3、計算很難稱量的物體的質量或形狀比較復雜的物體的體積。
根據密度公式的變形式:m=Vρ或 V=m/ρ,可以計算出物體的質量和體積,特別是一些質量和體積不便直接測量的問題,如計算不規則形狀物體的體積、紀念碑的質量等。
二、農業上
對於密度是一個重要的依據。在農業上可用來判斷土壤的肥力,含腐殖質多的土壤肥沃,其密度一般為2.3×10³千克/米³。我們在選種時可根據種子在水中的沉、浮情況進行選種:飽滿健壯的種子因密度大而下沉;癟殼和其他雜草種子由於密度小而浮在水面。
在工業生產上如澱粉的生產以土豆為原料,一般來說含澱粉多的土豆密度較大,故通過測定土豆的密度可估計澱粉的產量。
三、工業上
工廠在鑄造金屬物之前,需估計熔化多少金屬,可根據模子的容積和金屬的密度算出需要的金屬量。
㈢ 測密度的方法
密度的測量(1)常規法(天平量筒法)
測固體密度:不溶於水(密度比水大ρ=m/v天平測質量,排水法測體積;密度比水小,按壓法、捆綁法、吊掛法、埋砂法)。
溶於水;飽和溶液法、埋砂法
測液體密度:ρ=m/v天平測質量,量筒測體積
注意事項:天平的使用(三點調節,法碼、游碼使用法則),m、v測量次序,量筒的選擇。
(2)僅有天平測固體(溢水法)
m溢水=m1-m2、v溢水=(m1-m2)/ρ水、v物=v溢水=(m1-m2)/ρ水、ρ物=ρ水m物/(m1-m2)
測液體的密度(等體積法)
m液體=m2-m1(m2-m1)、m水=m3-m1、v液=v水=(m3-m1)/ρ水、ρ液=m液/v液=ρ水(m2-m1)/(m3-m1)
(3)僅有量筒
量筒只能測體積。而密度的問題是ρ=m/v,無法直接解決m的問題,間接解決的方法是漂浮法。
v排=v2-v3、v排=v3-v1、g=f浮、ρ物gv物=ρ液gv排
若ρ液已知,可測固體密度、ρ物=ρ液(v2-v1)/(v3-v1);
若ρ物已知,可測液體密度、ρ液=ρ物(v3-v1)/(v2-v1);
條件是:漂浮。
(4)僅有彈簧秤
m物=g/g、f浮=g-f、ρ液gv物=g-f;
若ρ液已知,可測固體密度、ρ物=ρ液g/(g-f);
若ρ物已知,可測液體密度、ρ液=ρ物(g-f)/g;
條件:浸沒,即ρ物〉ρ液。
密度測量還有很多其他方法如杠桿法、連通器法、壓強法等。
㈣ 測量物體密度有哪些方法
一、固體
需要的器材:待測固體、量筒、天平和砝碼、水、細線。
1、 先用天平測量出待測固體的質量,讀取數值,記錄為M;
2、 在量筒中裝入一定量的水,讀取示數 ,記錄為V1;
3、 用細線系住待測固體,將其浸沒在水中(密度小於液體密度的固體可採用針壓法或者墜物法),讀取示數,記錄為V2;
4、使用公式計算固體密度ρ,公式為ρ=M/(V2-V1).
二、液體
需要器材:待測液體、量筒、天平和砝碼、燒杯。
1、在燒杯中裝入一定量的待測液體,用天平測量出燒杯和液體質量,讀取數值,記為M1;
2、 把燒杯中的部分液體倒入量筒中,讀取量筒上的示數 ,記為V;
3、用天平測得燒杯中剩餘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讀取數值,記為M2;
4、使用公式計算液體密度ρ,公式為ρ=(M1-M2)/V。
㈤ 怎樣測量物體的密度
樓上的看清題目,只有量筒和足夠的水沒有小杯子.
應該這樣測:
先將空量筒置與水中,看看量筒此時的刻度位置,在將石塊放於量筒中,在記下此時刻度2,然後倒處石塊,往量筒中加水至刻度2,利用量筒計算出加入水的體積,計算出加入水的質量,也就是石塊的質量,然後在量筒中加入一定的水,再加入石頭,測出加入石頭前後的水的體積差,就是石頭的體積,最後用公式密度等於質量除以體積算出石塊的密度。
㈥ 測石頭密度的三種方法~~急~~~~~~
一、規則外形的固體密度的測量
方法1:天平和刻度尺法。用天平測m;用刻度尺量出長方體的長a ,寬b,高c,可得體積 V=abc。最後利用公式計算出密度ρ=m/abc。
方法2:彈簧稱和刻度尺法。用彈簧秤測出物體的重力G,可得質量m=G/g,測體積同上法,則密度可得ρ=m/abcg。
二、不規則外形固體密度的測量
(一)有天平(彈簧平)、有量筒
方法1:天平、量筒、水、細針。此種方法適用於密度小於水密度的固體。用天平測質量m,用壓入法測體積:把適量水倒入量筒記下V,放入物體塊並用細針把物塊壓入浸沒水中下V,得V=V-V則密度為ρ=m/V-V。
方法2:天平、量筒、水、細線、金屬塊。適用於密度小於水密度的固體。用天平測質量m,用沉墜法測體積:把適量水倒入量筒,再用細線栓住金屬塊放入水中記V,然後把金屬塊和物塊栓在一起沉沒水中記下V,可得密度ρ=m/V-V。
(二)無天平(彈簧秤)、有量筒
沒有天平沒有彈簧秤,如何解決測質量的問題呢?這就要調動我們的發散思維。如果物體的密度小於水的密度則得到方法3。
方法3:漂浮法測質量。根據二力平衡G=F=G,所以m=m。因此在量筒內倒入適量水記下V,把物塊放在水面漂浮記下V,則得m=m=ρ(V-V),再用細針把物塊壓入液面下記下V得V=V-V,可知物體密度為ρ=m/V=ρ(V-V)/V-V。
如果密度大於水密度的固體呢?可以聯系曹沖稱大象的故事來進行發散性思維,得到下法:
方法4:量杯、水、小杯。
把適量的水倒入量杯,放入小杯漂浮記下V,在把物塊放入小杯中記下V,得V=V-V,m=ρ(V-V),然後取出小杯和物塊記下V,把物塊投入量杯中記下V,得V=V-V,根據密度公式ρ=m/V=ρ(V-V)/V-V,計算出物塊的密度。
方法5:用杠桿、鉤碼、量筒、水、細線、直尺。
根據杠桿平衡條件mgL=mgL,測出物塊的質量m=mL/L。用量筒和水測出V=V-V,可計算出物體的密度ρ=mL/L(V-V)。
(三)有天平(彈簧秤)、無量筒
沒有了量筒,要測物體的體積,就要求我們展開聯想的翅膀,進行發散性思維,有阿基米德定律的實驗中,用天平和溢水杯解決F=G,聯想到可否用溢水杯和天平來測量物體的體積呢?經綜合分析回答是肯定的。
方法1:用天平、小燒杯、溢水杯、水、細線測()固體的密度。
具體方法是用天平測出物體的質量後,把水倒滿溢水杯,用天平測出空小燒杯質量後,把用細線栓在物塊慢慢沒溢水杯的水中,使水不再滴下,用天平測得小燒杯和水的總質量,可求出物體的體積V=V=。再計算得物體的密度為。
方法2:用天平、小燒杯,溢水杯,水、細針測固體的密度。用天平分別測出物體和空小燒杯的質量。然後把水倒滿溢水杯,把物體放入溢水杯,再用細針把物體壓沒水中,把被溢水出的水收集到小燒杯中,用天平測出燒杯和水的總質量,則V=V。根據公式算出物體的密度。
方法3:用彈簧秤,溢水杯,細線,水,小桶,細針測()固體密度。
溢水杯內倒裝滿水,用細線栓住物塊,用彈簧秤分別測出物塊和小桶受到的重力G和G,用細針把物塊壓入溢水杯的水中,用小桶收集被溢出的水。然後用彈簧秤測出小桶和水的總重力G,根據公式算出物塊的密度。
方法4:用天平、瓶子、水測出固體()的密度。用天平測出固體的質量;再測出瓶子的質量;測出瓶子裝滿水的質量;可以得到瓶子的容積V=;最後測出固體放入瓶子後裝滿水的總質量;得V;所以固體的密度為()。
㈦ 測量液體的密度兩種方法和步驟
一、常規法
1. 主要器材:天平、量筒
2. 測量步驟:
(1)在燒杯中裝適量的未知液體放在調節好的天平上稱出其質量m1;
(2)將燒杯中的未知液體倒一些在量筒中測出其體積V;
(3)將盛有剩下未知液體的燒杯放在天平上,測出它們的質量m2
3. 計算結果:根據得
二、密度瓶法
1. 主要器材:天平、未知液體、玻璃瓶、水
2. 測量步驟:
(1)用調節好的天平測出空瓶的質量m0
(2)在空瓶中裝滿水,測出它們的總質量m1
(3)把水倒出,再將空瓶中裝滿未知液體,測出它們的質量m2
3. 計算結果:
液體的質量:
液體的體積:
液體的密度:
三、密度計法
1. 主要器材:自製密度計、未知液體、量筒
2. 測量步驟:
(1)把鐵絲纏在細木棍下端製成簡易的密度計;
(2)在量筒中放適量的水,讓密度計漂浮在水中,測出它在水中的體積V水
(3)在量筒中放適量的未知液體,讓密度計漂浮在液體中,測出它在液體中的體積V液
3. 計算結果:
四、浮力法
1. 主要器材:彈簧測力計、水、金屬塊、未知液體
2. 測量步驟:
(1)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金屬塊在空氣中受到的重力G0;
(2)用彈測力計測出金屬塊浸沒在水中受到的重力G1;
(3)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金屬塊浸沒在未知液體中受到的重力G2。
3. 計算結果:
五、浮體法
1. 主要器材:刻度尺、未知液體、水、正方體木塊
2. 測量步驟:
(1)將木塊平放在水中漂浮,測出木塊浸在水中的深度h1
(2)將木塊平放在液體中漂浮,測出木塊浸在液體中的深度h2
3. 計算結果:
㈧ 怎樣測量小石塊的密度
器材:量筒、水、天平
步驟:1、在量筒內注水,記下水的體積,同時用天平測量小石塊質量;
2、把小石塊放進水中;
3、晃動,排出氣泡;
4、記錄此時體積,得出小石塊的體積;
5、用石塊質量除以石塊體積,得出密度。
回答完畢,給個最佳答案如何!
㈨ 密度的測量方式
我對物質結構不了解,沒法給出更深層次的解釋,只能簡單的考慮,密度應該跟單位體積內的原子個數乘以單個原子的質量差不多,之所以各種物質密度不同,應該因為物質原子的質量和原子間的平均距離(或者單位體積內的原子個數)不同。比如一個極端的情況,重原子氣化後,原子雖然很重,但以氣體方式存在,單位體積內的原子個數相對於固體是很小的,它的密度相對於由輕的原子組成的固體也是小很多倍的。
密度的計算應該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不會簡單的就能得到結果。
找到一點東西,希望有用:
元素的結晶密度變化規律,從總體看,一般是以周期表中部的硼、鋁以及鐵、鉑族元素,結晶時密度最大,向周期表的左側或右側,元素的結晶密度逐淅變小,但也存在著許多的例外,如氟、氯原子的有些結晶方法就密度增高,而還有些元素的某些結晶方法,則密度顯著變小。
為什麼會如此呢?其原因最主要與元素的原子半徑變化,以及與在結晶時成鍵結合方法有關。
由於元素的原子半徑,不論是共價半徑還是金屬原子半徑,一般都是以周期表最左邊的,鹼金屬元素最高,向周期表右部原子半徑不斷減小,所以從鐵、鉑族元素與硼、鋁元素,到周期表左側的鹼金屬元素,原子的結晶密度不斷變小是必然的。
而從硼鋁和鐵鉑族元素向右,結晶密度一般情況下變小的原因,則主要是由於這些元素,在其結晶過程,不同原子間的成鍵結合方式,會由前半周期金屬元素的,一般形成緊密堆積性結晶鍵,改變為非緊密堆積的有間隙分子式結合,並且越向周期表右部的元素,結晶過程相互吸引形成結合鍵時,二相鄰原子之間的平均間距越大。
原因是由於元素的核外最外層電子排布數增多,會使的一原子結晶時,可發生偏心運動成鍵的外層成鍵電子軌道,與相鄰內層電子距離變近,成鍵時不易於向相鄰原子可與之吸引形成結晶性鍵的成鍵吸引位點,大幅度偏轉接近所致(具體機制請看筆者關於元素化學結合成鍵方面論文)。
所以盡管從硼、鋁及鐵鉑族元素向右,物質原子的質量不斷增大,但其結晶時的密度,卻由於成鍵距離變遠,與成鍵結合方法不緊密堆積,堆積間隙大,從而使周期表內向右,元素結晶密度反而會不斷變小。
至於碳原子在結晶形成金剛石時,密度會反常的變大,最主要是元素核外的4個外層電子或全部6個核外電子,在很高溫度下相互接近與結晶時,運動軌道可能全都表現強烈偏心運動特徵,以及不同電子軌道可能發生了內外互相穿插,這樣在其結晶之後的冷卻過程,由於所有電子軌道一起收縮造成原子半徑顯著變小所致。
而氟.氯.砷等元素以某種方法結晶後,密度反常提高,主要是由於其結晶時和相鄰元素比起來結晶的結合方法比較緊密所致,而氮、砷等元素以外的方法結晶時的密度,之所以又變為顯著偏低,則是由於其結晶凝結時,不同原子之間結合方法更為鬆散的原因造成。
http://www.daixian.ccoo.cn/blog/blogshow.asp?aid=10195
㈩ 測量物體密度的多種方法
初中物理密度測量方法總匯
一、 有天平,有量筒(常規方法)
1. 固體:
器材:石塊、天平和砝碼、量筒、足夠多的水和細線
(1) 先用調好的天平測量出石塊的質量
(2) 在量筒中裝入適量的水,讀取示數
(3) 用細線系住石塊,將其浸沒在水中(密度小於液體密度的固體可採用針壓法或墜物法),讀取示數
2. 液體
器材:待測液體、量筒、燒杯、天平和砝碼
(1) 在燒杯中裝入適量的待測液體,用調好的天平測量出燒杯和液體質量
(2) 把燒杯中的部分液體倒入量筒,讀取示數
(3) 用天平測得燒杯中剩餘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
二、 有天平,無量筒(等體積替代法)
1. 固體
儀器:石塊、燒杯、天平和砝碼、足夠多的水、足夠長的細線
(1) 用調好的天平測出待測固體的質量
(2) 將燒杯中盛滿水,用天平測得燒杯和水的質量
(3) 用細線系住石塊,使其浸沒在燒杯中,待液體溢出後,用天平測得此時燒杯總質量
2. 液體
表達式:
儀器:燒杯、足夠多的水,足夠多的待測液體、天平和砝碼
(1) 用調整好的天平測得空燒杯的質量為
(2) 將燒杯裝滿水,用天平測得燒杯和水質量為
(3) 將燒杯中的水倒掉,然後在燒杯中裝滿待測液體,測得此時燒杯和液體的質量為
三、 有量筒,無天平
1. 固體
a、一漂一沉法
表達式:
器材:天平、待測試管,足夠多的水
(1) 在量筒內裝有適量的水,讀取示數
(2) 將試管開口向上放入量筒,使其漂浮在水面上,此時量筒示數
(3) 使試管沉底,沒入水中,讀取量筒示數
b、(曹沖稱象法)
器材:水槽、燒杯、量筒、足夠多的水和細線、石塊、筆或橡皮筋
(1) 用細線系住石塊,將其放入燒杯內,然後燒杯放入盛有水的水槽內,用筆在燒杯上標記出液面
(2) 取出塑料盒內的固體,往裡緩慢倒入水,直到量筒內液面達到標記的高度
(3) 將燒杯內水倒入量筒內,讀取示數為
(4) 在量筒內裝有適量的水,示數為 ,然後通過細線將固體放入液體內,測得此時示數為
表達式:
c、
器材:量筒、待測固體、足夠的水和細線、木塊或塑料盒
(1) 將一木塊放入盛有水的量筒內,測得體積為
(2) 將待測固體放在木塊上,測得量筒示數為
(3) 然後通過細線將固體也放入量筒內,此時量筒示數為
公式:
3. 液體
a、等浮力法
器材:量筒、足夠的水、待測液體、密度較小的固體
(1) 量筒內裝有體積為 的水
(2) 將一密度較小的固體放入水中,測得體積為
(3) 在量筒內裝入適量的液體,測得體積為
(4) 再將固體放入該液體內,測得體積為
公式:
b、(曹沖稱象法)
表達式:
器材:小燒杯、水槽、量筒、待測液體、足夠的水
(1) 在小燒杯中倒入適量的水,然後將小燒杯放入一個水槽內,標記出液面高度
(2) 將小燒杯中的水倒入量筒內測得體積為
(3) 將小燒杯放在大燒杯內,將待測液體緩慢的倒入小燒杯內,直到水槽內液面上升到標記處
(4) 將小燒杯內的待測液體倒入量筒內測得體積為
四、 只有彈簧測力計
1. 固體(雙提法)
表達式:
器材:彈簧測力計、燒杯、足夠的水和細線、石塊
(1) 用細線系住石塊,用調整好的彈簧測力計測得石塊的重力
(2) 用彈簧測力計懸掛著固體,將其完全浸沒在盛有水的燒杯內,此時示數為
2.液體(三提法)
表達式:
器材:彈簧測力計、待測液體、石塊、燒杯、足夠多的水和細線
(1) 用細線系住石塊,用調整好的彈簧測力計測得金屬塊的重力
(2) 將燒杯中裝入足夠多的水,用彈簧測力計懸掛著金屬塊浸沒在水中,不觸及燒杯側壁和底部,此時示數為
(3) 將燒杯中裝入足夠多的待測液體,用彈簧測力計懸掛著石塊浸沒在待測液體中,不觸及燒杯側壁和底部,此時示數為
五、 只有刻度尺
1. 土密度計法
表達式:
器材:刻度尺,燒杯、足夠的水和待測液體、粗細均勻的塑料棒或木棒,足夠的金屬絲
(1) 取粗細均勻的木棒,用刻度尺測量其長度h,底部纏上足夠的金屬絲
(2) 燒杯中裝入足夠多的水,將木棒放入燒杯內豎直漂浮,用刻度尺測量露出水面的高度
(3) 倒掉燒杯中的水,裝入足夠多的待測液體,將木棒放入燒杯內,使其豎直漂浮,用刻度尺測量露出液面的高度
2. 等壓強法
表達式:
器材:玻璃管、橡皮膜和細線、燒杯、足夠多的水和待測液體、刻度尺
(1) 使用刻度尺測出試管的長度h,通過細線用橡皮膜將玻璃管一端密封住
(2) 玻璃管內部裝有適量的待測液體,用刻度尺測量液面高度為 ,緩慢浸入盛有水的燒杯內,直至橡皮膜水平
(3) 測得玻璃管露出水面的高度
3. 浮力法
表達式:器材:燒杯,足夠的水和細線、待測固體、水槽、刻度尺
(1) 使一空燒杯懸浮在水槽內,用刻度尺測得液面的高度
(2) 將待測固體放在燒杯內,測得液面高度
(3) 將固體取出通過細線直接放入水槽內,測得液面高度 。
六、 天平+浮力法
表達式:
器材:天平和砝碼、待測固體、燒杯、足夠的水和細線
(1) 用調節好的天平,測得待測固體的質量
(2) 把盛有液體的燒杯放在天平上測量,此時天平示數為
(3) 用細線使待測物體浸沒在水中,此時天平的示數
本來是有圖解的,還有表達式,因為不會傳圖,不過我想你也能夠看懂的,祝你學習進步
.我這些都是比較特殊的測密度的方法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