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齡段的兒童,除了常規的內外科檢查、血常規、尿常規檢測外,還要進行生長發育方面的檢測,如兒童生長評價、聽力篩查、視力篩查、骨密度檢查、微量元素檢測等。0-6歲是孩子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一些在生活中易被忽視的兒童疾病(如 弱視 、 脊柱側彎 等)通過體檢都可以發現,而這些問題的治療必須在低齡期進 行 。專家同時強調,家長應了解孩子每個階段檢查的重點。
體格 口腔 聽力內科必檢
專家指出,有一些項目每次體檢時都必須檢查,如體格測量。清華大學第一附屬 醫院 預防保健科主任劉兆秋指出,體格測量就是檢查孩子的身高(身長)、體重,以此判斷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以及孩子的營養狀況。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在家經常為孩子測量身高體重,去體檢時就沒必要再檢查了。劉兆秋表示,孩子在0-6歲時生長發育較快,適時檢查可以幫助保健人員對孩子的體格進行前後對比,做出評價,衡量孩子的營養狀況。
口腔檢查 、聽力檢查和內科檢查也是0-6歲兒童每次體檢必檢的項目。劉兆秋介紹,及時的口腔檢查可以有效幫助孩子防 齲齒 、 牙 齦炎和錯頜畸形。對於嬰幼兒來說,口腔檢查還可以判斷孩子出牙的情況。聽力篩查的重點為3歲以前的嬰幼兒,尤其是具有聽力高危因素的嬰幼兒。新生兒在出生48小時以後,要接受初次聽力篩查;未通過初篩者,在42天左右接受聽力復查;42天復查仍未通過者,在3個月左右進行聽力診斷性檢查。確診為聽力損傷的患兒應及時到醫院的專科進行相應的醫學干預。
另外,內科檢查就是觀察孩子的心肝 脾 肺 腎功能是否正常,主要是聽心率、 腹部壓痛 等。
智力篩查時間因人而異
關注孩子的智力發育情況同樣重要。劉兆秋介紹,對孩子進行智力篩查的時間因人而異。據介紹,0-6歲兒童的智力檢查包括兒童常規智力篩查和高危兒智力監測兩方面。兒童常規智力篩查是在兒童定期體檢過程中,在8~12月齡時進行一次智力測查。但是如果是高危新生兒,應在兒童定期體檢中監測2-4次,建議監測時間:第一次:4-5個月;第二次:8-9個月;第三次:1歲-1歲半;第四次:2歲-2歲半。
專家指出,對高危新生兒進行智力監測,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以便早期干預,使這些孩子的智力潛能充分地發揮出來。
視力四歲後半年查一次
北京市衛生局最新發布的數據表明,在去年全市體檢的447436名0-6歲戶籍兒童中,4-6歲視力低常兒童11463人。
專家指出,孩子滿四周歲以後就可以開始定期檢查視力了。北大人民醫院 眼 科副主任 醫師 李明武也表示,三四歲的幼兒視力還沒有發育完全,是兒童眼病治療的最佳時期。有些家長平時忽視了孩子的眼病,等察覺後情況已經比較嚴重,建議家長半年或者一年給孩子檢查一次眼睛,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因此,家長應教會小孩認視力表,每半年至少檢查視力一次。
添加 輔食 後需關注 微量元素 血紅蛋白
在北京市衛生局發布的數據中,0-6歲兒童常見的疾病還包括 貧血 。劉兆秋指出,孩子滿6個月以後,每年一次的大體檢一定要做一次血紅蛋白測定,以此來判斷孩子是否存在 貧血 。
嬰幼兒時期, 佝僂病 也是需要預防的重點。劉兆秋表示,孩子滿8個月後,家長可為孩子做一次微量元素檢測,以了解孩子輔食添加的狀況,以免孩子出現 營養素 缺乏的情況。
㈡ 簡述體格發育的測量方法
需要對兒童體格的幾個指標進行定期測量。能反映兒童體格生長發育指標主要有:身長、體重、頭圍和胸圍等。
㈢ 為幼兒測身高體重的正確方法
測量嬰兒身高,最好由兩個人進行。一人用手固定好寶寶的膝關節、髖關節和頭部,另一人用皮尺測量,從寶寶頭頂的最高點,至足部的最高點。測量出的數值,即為寶寶身高。
道具:兩本厚重、不易移動的書(如字典)和一把捲尺。
方法:在寶寶熟睡時,把一本書輕輕抵住寶寶的頭;然後將寶寶的身體放平直,在用一隻手按直寶寶的同時,另一隻手將另一本書抵在寶寶的腳掌後;最後把兩本書都立穩後,將寶寶輕輕移開。這時兩本書的距離就是寶寶的身高了。
溫馨提醒:無需天天為寶寶測量身高,兩三周測量一次即可。
發育規律:
1歲以內嬰兒身高增長很快,前3個月每月可增長3.0~3.5厘米,以後增長速度逐漸減慢。嬰兒期平均每月身高增長2~3厘米。前半年大約可增長約16厘米,後半年的增長8~9厘米。
1周歲時身高約在75厘米左右,約為出生時的1.5倍。寶寶第二年身高增長速度減慢,一年約增加10厘米;兩歲以後身高增長速度趨於平穩,平均每年增長5~7厘米。
每個嬰兒的先天差異和後天養育環境不同,相互之間也會有一定的區別。
另外,身高增長速度在四季也不相同,春季萬物生長,寶寶的生長激素也分泌的比較多,因此身高增長最快的是五月份,而十月份則長得最慢。 所以,每年四五月份是寶寶身高增長的最佳時間,新爸爸新媽媽們要把握好寶寶的生長高峰期。
㈣ 測量學前兒童體格發育的形態指標有哪些
(一)體重
出生體重平均3kg,生後第1周內生理性體重下降(3~9%,不應超過10%,如超過需要查找原因,是否有疾病或護理不佳等)。3個月平均為6kg(2倍),1
歲體重平均為10kg左右(3倍),2歲平均12kg(4倍),2歲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長2kg。
計算公式(臨床估算公式)
<6月齡嬰兒體重(kg)=出生體重+月齡×0.7kg
(舊版教材)
7~12個月齡嬰兒體重(kg)=6+月齡×0.25kg
(舊版教材)
1歲不用算,約是出生時體重的三倍,平均為10kg
1歲~青春前期體重(kg)=年齡×2+8kg
要點:生後前三個月=後九個月
(二)身高(身長)
(1)出生時平均為50cm,1歲時身高平均為75cm,第2年平均增長1Ocm。
(2)兩歲以後身高每年增長5~7cm。
估算公式(2-12歲):年齡×
7+75—實際上是計算公式。
要點:生後前三個月=後九個月
(三)頭圍
新生兒頭圍34cm,3個月40cm,1歲46cm,2歲48cm。
要點:生後前三個月=後九個月
(四)胸圍
胸圍代表肺與胸廓的生長(骨發育不良,甲低)。1歲時為46cm=頭圍,2~12歲胸圍=頭圍+年齡-1cm。
(五)上臂圍
1.定義:沿肩峰(鎖骨的肩峰端)與尺骨鷹嘴連線中點水平繞上臂1周的長度為上臂圍。
2.意義: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膚的發育。常以此評估小兒的營養狀況。
3.判定標准:5歲以下兒童:大於13.5cm為營養良好;12.5~13.5cm,為營養中等;小於12.5cm為營養不良。
㈤ 常見的人體體格測量指標包括
體格測量指標:
1.胸圍 胸廓與肺的發育可以用胸圍測量。胸圍在第一年發育最快,1~1歲半超過頭圍,第二年增長速度明顯減慢,平均增長3cm,以後每年平均增加約1cm。
2.前囟 囟門閉合情況反映顱骨骨化過程。前囟出生時約1.5~2cm,數月內隨頭圍的增長而變化,6個月後逐漸骨化縮小,一般在12~18個月閉合。後囟出生時很小,1~2個月即閉合。囟門閉合過早,要警惕頭小畸形;囟門閉合晚,多見於佝僂病、腦積水、克汀病等。同時囟門也是觀察嬰兒顱內疾病的一個窗口,當小兒患腦炎、腦膜炎而顱壓升高時,前囟會變得飽滿,而嬰兒因腹瀉致脫水時,會出現前囟凹陷。
3.牙齒 牙齒生長與骨骼有一定關系,是骨成熟的一個粗指標。牙的發育經過生長期、鈣化期、萌出期三個階段。人有兩副牙齒,即乳牙和恆牙。乳牙共20顆,萌出時間個體差異很大,早者4個月開始出牙,晚者可至10~12個月,全副乳牙2歲半出齊。出牙順序為先出上下切牙,然後是尖牙和磨牙。自6歲左右,兒童開始換牙,首先長出第一顆恆牙(第一磨牙),即出現24顆牙齒,然後基本按從前至後的順序逐個替換同位乳牙。12歲長出第二磨牙,18歲以後出現第三磨牙(即智齒,但也有人終生不長此牙)。
㈥ 體格發育評價標准
體格生長評價是一種以生長標准為依據,判斷個體兒童或群體兒童生長狀況的過程。兒童體格生長評價是兒童保健和臨床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處於快速生長發育中的兒童身體形態變化較大,臨床醫師可通過定期對兒童進行體格測量,如體重、身高、頭圍、胸圍及上臂圍等,並對測量結果作出正確合理的評價,以及時發現問題,採取有效措施,保證兒童健康成長。01
生長監測的主要指標
臨床上常用反映體格生長的指標主要包括體重、身高(長)和頭圍;特殊情況下可測量皮褶厚度、上臂圍、腰圍。
體重指人體的總質量,包括兒童的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內臟及體液的綜合重量,是衡量營養狀況最重要的指標。
身高(長)指頭頂到足底的垂直距離,是人體線性生長的重要指標,與長期營養或遺傳關系密切。
頭圍表示頭顱的大小和腦的發育程度,是篩查嬰幼兒潛在腦發育或神經功能異常的常用指標。
上臂圍是在身高、體重獲取困難的情況下的一種替代指標,用以評價營養狀況。
皮褶厚度是測定身體皮下脂肪的指標,可用於衡量兒童營養狀況及肥胖程度。02
體格評價的基本要求
1.可靠的測量數據
測量體格生長指標,必須採用規范的、准確的、恆定的工具及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需由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進行。如採用杠桿秤(砝碼、游錘、杠桿)測量兒童體重;3歲內兒童仰卧位測量身長,3歲後立位測量身高;3歲內採用軟尺測量頭圍等。
2.橫向比較並定期縱向觀察
橫向比較即應用兒童體格測量資料與可供參考的數據相比較,以了解個體在同齡人群中所處位置,全面評價兒童生長狀況,以利於盡早發現並糾正問題。通常年齡越小,生長速度較快,糾正後恢復快。而定期縱向觀察更易發現個體生長軌道,了解兒童生長趨勢。通常建議<6月齡兒童每月、6~12月齡每2個月、1~3歲每3個月、3~6歲每6個月、≥6歲每年進行體格測量;高危兒童宜適當增加觀察次數。
3.選擇合適的參照人群值
目前WHO2006年已發布世界兒童體格生長參數表及曲線圖;我國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也已確定將2005年調查的中國九大城市兒童體格生長數據作為中國兒童的體格生長參照值,用於比較兒童生長及營養狀態。
㈦ 兒童體格發育的指標是怎樣估算的
小兒的體格發育:包括形態學指標和功能與運動、骨骼發育、性徵發育等多種指標,臨床應用較多並易於測量的是身高、體重等形態學指標。
(1) 體重:
1 歲內小兒體重公式:
前半年:體重=出生體重(平均 3kg)+月齡*0.6kg
後半年:體重=出生體重(平均 3kg)+月齡*0.5kg
2-12 歲,平均每年增長 2kg,公式:體重=年齡*2+8kg
青春期,平均每年增長 4-5kg,個別小兒 8-10kg
(2) 身長:
2-12 歲:公式為身長=年齡*5+75cm;
青春期每年增長 8-10cm,女孩 17 歲,男孩 22 歲。
㈧ 體格測量內容有哪些如何進行體格評價
身高、體重的測量是體格測量的主要內容,其表示方法有按年齡的身高,按年齡的體重及按身高的體重。按年齡的身高偏低,表示較長期的慢性營養不良,而按身高的體重偏低,表示較急性的營養不良。
體格測量指數大體歸為三類,包括縱向測量指標、橫向測量指標和重量測量指標,主要包括對身長、身高、坐高與頂臀長、體重、頭圍、胸圍、上臂圍、皮脂厚度等方面的測量。它是反映人體營養狀況的綜合指標,反映機體營養狀況的整體水平,使用標准體質量評價人群的營養狀況。
人體長度指標
1、身高。身高是人體生長發育過程中一個反應人體骨骼發育狀況,身體縱向發育水平的重要指標。身高指人體直立時頭頂點至足底的垂直距離。
2、坐高。坐高指坐位姿勢時,頭頂點至坐板平面之間的垂直距離。坐高反應了驅趕得長度,一般常用坐高指數評價人體體型及營養狀況,坐高指數亞洲人較歐洲人大;女子比男子大;兒童較成人大。
3、指距。兩上肢向左右作水平伸展時兩側中指尖點間的最大直線距離。
4、上肢長。上肢長指手臂自然下垂時肩峰點至中指尖點之間的直線距離。
5、上臂長。手臂自然下垂時肩峰點至橈骨點之間的直線距離。
6、前臂長。手臂自然下垂時橈骨點至橈骨莖突點之間的直線距離。
7、手長。橈骨莖突點與尺骨莖突點在掌側面連線中點(此點相當於腕關節遠端腕橫紋中點)至中指指尖點之間的直線距離。
8、下肢長。股骨大轉子點至地面的垂直距離,在體育測量中習慣稱為下肢長B(學名大轉子高)。
㈨ 兒童體格測量結果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一)體重 出生體重平均3kg,生後第1周內生理性體重下降(3~9%,不應超過10%,如超過需要查找原因,是否有疾病或護理不佳等)。3個月平均為6kg(2倍),1 歲體重平均為10kg左右(3倍),2歲平均12kg(4倍),2歲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長2kg。 計算公式(臨床估算公式) <6月齡嬰兒體重(kg)=出生體重+月齡×0.7kg (舊版教材) 7~12個月齡嬰兒體重(kg)=6+月齡×0.25kg (舊版教材) 1歲不用算,約是出生時體重的三倍,平均為10kg 1歲~青春前期體重(kg)=年齡×2+8kg 要點:生後前三個月=後九個月 (二)身高(身長) (1)出生時平均為50cm,1歲時身高平均為75cm,第2年平均增長1Ocm。 (2)兩歲以後身高每年增長5~7cm。 估算公式(2-12歲):年齡× 7+75—實際上是計算公式。 要點:生後前三個月=後九個月 (三)頭圍 新生兒頭圍34cm,3個月40cm,1歲46cm,2歲48cm。 要點:生後前三個月=後九個月 (四)胸圍 胸圍代表肺與胸廓的生長(骨發育不良,甲低)。1歲時為46cm=頭圍,2~12歲胸圍=頭圍+年齡-1cm。 (五)上臂圍 1.定義:沿肩峰(鎖骨的肩峰端)與尺骨鷹嘴連線中點水平繞上臂1周的長度為上臂圍。 2.意義: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和皮膚的發育。常以此評估小兒的營養狀況。 3.判定標准:5歲以下兒童:大於13.5cm為營養良好;12.5~13.5cm,為營養中等;小於12.5cm為營養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