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麼利用手機測加速度
如果想要手機來測加速度的話,可以把手機裡面的測速功能打開,打開以後使用期來測量一下,這樣的話就可以測量出它的具體速度是多少的。
B. 怎麼測量物體的加速度 工具:刻度尺·秒錶 樓下。我還沒學牛頓第二定律呢
用刻度尺測出相同時間間隔T內物體(秒錶讀數,如1秒)的位移,s1、s2、s3、s4……
有△S=s2-s1=s3-s2=s4-s3=aT².(加速度為單位時間內位移的改變,就是單位時間內改變△S,對於勻加速直線運動,△S不變)
得a=△S/T² (如果T為1秒,a=△S)
C. 求測量加速度的方法
單片機接收感測器設置成定時測一下小車位置,然後把這幾個位置記錄下來,配合時間間隔就可以了。
最簡單的方法是你們有打點機吧,就是有個紙條能弄在後面,有機器能在紙條上定時打點的那種,取幾個點,測一下點與點之間的距離,配合打點的時間間隔,就可以測出小車的加速度了。
D. 怎麼用加速度感測器測加速度公式是什麼
壓電式加速度感測器 網路內容來自於:
MYD-1360壓電式壓力感測器壓電式加速度感測器又稱壓電加速度計。它也屬於慣性式感測器。它是利用某些物質如石英晶體的壓電效應,在加速度計受振時,質量塊加在壓電元件上的力也隨之變化。當被測振動頻率遠低於加速度計的固有頻率時,則力的變化與被測加速度成正比。
壓電式加速度計的結構和安裝
壓電式加速度計的結構形式常用的壓電式加速度計的結構形式如圖。S是彈簧,M是質塊,B是基座,P是壓電元件,R是夾持環。圖a是中央安 裝壓縮型,壓電元件—質量塊—彈簧系統裝在圓形中心支柱上,支柱與基座連接。這種結構有高的共振頻率。然而基座B與測試對 象連接時,如果基座B有變形則將直接影響拾振器輸出。此外,測試對象和環境溫度變化將影響壓電元件,並使預緊力發生變化, 易引起溫度漂移。圖c為三角剪切形,壓電元件由夾持環將其夾牢在三角形中心柱上。加速度計感受軸向振動時,壓電元件承 受切應力。這種結構對底座變形和
壓電式加速度計的幅頻特性曲線溫度變化有極好的隔離作用,有較高的共振頻率和良好的線性。圖b為環形剪切型,結構簡單,能做成極小型、高共振頻率的加速度計,環形質量塊粘到裝在中心支柱上的環形壓電元件上。由於粘結劑會隨溫度增高而變 軟,因此最高工作溫度受到限制。
加速度計的使用上限頻率取決於幅頻曲線中的共振頻率
一般小阻尼(z<=0.1)的加速度計,上限頻率若取為共振頻率的 1/3,便可保證幅值誤差低於1dB(即12%);若取為共振頻率的1/5,則可保證幅值誤差小於0.5dB(即6%),相移小於30。但共振頻率與加速度計的固定狀況有關,加速度計出廠時給出的幅頻曲線是在剛性連接的固定情況下得到的。實際使用的固定方法往往難於達到剛性連接,因而共振頻率和使用上限頻率都會有所下降。加速度計與試件的各種固定方法見圖.
加速度計的固定方法其中採用鋼螺栓固定,是使共振頻率能達到出廠共振頻率的最好方法。螺栓不得全部擰入基座螺孔,以免引起基座 變形,影響加速度計的輸出。在安裝面上塗一層硅脂可增加不平整安裝表面的連接可靠性。需要絕緣時可用絕緣螺栓和雲母墊片來 固定加速度計,但墊圈應盡量簿。用一層簿蠟把加速度計粘在試件平整表面上,也可用於低溫(40℃以下)的場合。手持探針測振方法,在多點測試時使用特別方便,但測量誤差較大,重復性差,使用上限頻率一般不高於 1000Hz。用專用永久磁鐵固定加速度計,使用方便,多在低頻測量中使用。此法也可使加速度計與試件絕緣。用硬性粘接螺栓或粘接劑的固定方法也長使用。某種典型的加速度計採用上述各種固定方法的共振頻率分別約為:鋼螺栓固定法31kHz,雲母墊片28kHz,塗簿蠟層29kHz,手持法2kHz,永久磁鐵固定法7kHz。
壓電式加速度計的靈敏度壓電加速度計屬發電型感測器,可把它看成電壓源或電荷源,故靈敏度有電壓靈敏度和 電荷靈敏度兩種表示方法。前者是加速度計輸出電壓(mV)與所承受加速度之比;後者是加速度計輸出電荷與所承受加速度之比。 加速度單位為m/s2,但在振動測量中往往用標准重力加速度g作單位,1g= 9.80665m/s2。這是一種已為大家所接受的表示方式,幾乎所有 測振儀器都用g作為加速度單位並在儀器的板面上和說明書中標出。
對給定的壓電材料而言,靈敏度隨質量塊的增大或壓電元件的增多而增大。一般來說,加速度計尺寸越大 ,其固有頻率越低。因此選用加速度計時應當權衡靈敏度和結構尺寸、附加質量的影響和頻率響應特性之間的利弊。
壓電晶體加速度計的橫向靈敏度表示它對橫向(垂直於加速度計軸線)振動的敏感程度,橫向靈敏度常以主靈敏度(即加速度計的電壓靈敏度或電荷靈敏度)的百分比表示。一般在殼體上用小紅點標出最小橫向靈敏度方向,一個優良的加速度計的橫向靈敏度應小於主靈敏度的3%。因此,壓電式加速度計在測試時具有明顯的方向性。
壓電加速度計的前置放大器 壓電元件受力後產生的電荷量極其微弱,這電荷使壓電元件邊界和接在邊界上的導體充電 到電壓U=q/Ca(這里Ca是加速度計的內電容)。要測定這樣微弱的電荷(或電壓)的關鍵是防止導線、測量電路和加速度計本身的電荷泄漏。換句話講,壓電加速度計所用的前置放大器應具有極高的輸 入阻抗,把泄漏減少到測量准確度所要求的限度以內。
壓電式感測器的前置放大器有:電壓放大器和電荷放大器。所用電壓放大器就是高輸入阻抗的比例放大 器。其電路比較簡單,但輸出受連接電纜對地電容的影響,適用於一般振動測量。電荷放大器以電容作負反饋,使用中基本不受 電纜電容的影響。在電荷放大器中,通常用高質量的元、器件,輸入阻抗高,但價格也比較貴。
從壓電式感測器的力學模型看,它具有「低通」特性,原可測量極低頻的振動。但實際上由於低頻尤其小振幅振動時,加速度 值小,感測器的靈敏度有限,因此輸出的信號將很微弱,信噪比很低;另外電荷的泄漏,積分電路的漂移(用於測振動速度和位 移)、器件的雜訊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實際低頻端也出現「截止頻率」,約為0.1~1Hz左右。
常見性能參數測量范圍 0.001~800MPa
靈敏度 0.2~1000PC/MPa
非線性 0.3~1%FS
重復性 0.5~1%FS
遲滯 1%FS
固有頻率 75~500kHz
溫度漂移 0.02~0.5% FS /℃
加速度靈敏度 0.01~100MPa/g
靈敏度溫度系數 0.02~0.5%/℃
工作溫度 -196~+200℃
E. 怎樣測定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高分!!!
測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
[實驗目的]
1.練習使用打點計時器,學習利用打上點的紙帶研究物體的運動。
2.學慣用打點計時器測定即時速度和加速度。
[實驗原理]
1.打點計時器是一種使用交流電源的計時儀器,它每隔0.02s打一次點(由於電源頻率是50Hz),紙帶上的點表示的是與紙帶相連的運動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研究紙帶上點之間的間隔,就可以了解物體運動的情況。
2.由紙帶判斷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方法:如圖所示,0、1、2……為時間間隔相等的各計數點,s1、s2、s3、……為相鄰兩計數點間的距離,若△s=s2-s1=s3-s2=……=恆量,即若連續相等的時間間隔內的位移之差為恆量,則與紙帶相連的物體的運動為勻變速直線運動。
3、實驗原理
分析一個以加速度a向右運動的物體,如圖所示。物體初速為vA,經過時間T運動了Sn,速度增加到了v中,又經時間T再前進Sn+1,速度為vB。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和平均速度公式不難推出,在以上運動中,物體在相鄰兩個時間間隔內所通過的位移之差是一個常數,即:
Sn+1-Sn=aT2同理Sn+3-Sn=3aT2
讓紙帶與小車相連,測出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所打軌跡點間的位移S1、S2、S3……,若小車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則相鄰位移之差應該是一個常數,於是,就可以進一步運用公式計算小車的瞬時速度和加速度。
由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和平均速度公式還可以推出,做勻變速運動的物體,在某段位移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就等於物體在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對上圖有:
v中= = =
為了減小長度測量的誤差,通常每隔四個軌跡點選一個記數點來計算位移,這樣T=0.02s×5=0.1s。
4.由紙帶求物體運動加速度的方法:
(1)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即根據s4-s1=s5-s2=s6-s3=3aT2(T為相鄰兩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求出a1= 、a2= 、a3= ,再算出a1、a2、a3的平均值即為物體運動的加速度,即:
a=
(2)用v-t圖法:即先根據vn= 求出打第n點時紙帶的瞬時速度,後作出v-t圖線,圖線的斜率k=tana=Δv/Δt=a,即為物體運動的加速度。
圖線法可以減小偶然誤差對實驗的影響。
[實驗器材]
小車,細繩,鉤碼,一端附有定滑輪的長木板,打點計時器,低壓交流電源,導線兩根,紙帶,米尺等。
[實驗步驟]
1.把一端附有定滑輪的長木板平放在實驗桌上,並使滑輪伸出桌面,把打點計時器固定在長木板上沒有滑輪的一端,連接好電路,如圖所示。
2.把一條細繩拴在小車上,細繩跨過滑輪,並在細繩的另一端掛上合適的鉤碼,試放手後,小車能在長木板上平穩地加速滑行一段距離,把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並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車的後面。
3.把小車停在靠近打點計時器處,先接通電源,再放開小車,讓小車運動,打點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系列的點,取下紙帶,換上新紙帶,重復實驗三次。
4.選擇一條比較理想的紙帶,舍掉開頭的比較密集的點子,確定好計數始點0,標明計數點,正確使用毫米刻度尺測量兩點間的距離,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值,最後求其平均值。也可求出各計數點對應的速度,作v-t圖線,求得直線的斜率即為物體運動的加速度。
[注意事項]
1.紙帶打完後及時斷開電源。
2.小車的加速度應適當大一些,以能在紙帶上長約50cm的范圍內清楚地取7~8個計數點為宜。
3.應區別計時器打出的軌跡點與人為選取的計數點,通常每隔4個軌跡點選1個計數點,選取的記數點不少於6個。
4.不要分段測量各段位移,可統一量出各計數點到計數起點0之間的距離,讀數時應估讀到毫米的下一位。
F. 如何測量重力加速度
利用萬有引力定律
高一第四章天體運動公式即可得出
方法如下
1.用天平測量質量m,再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重量G,則重力加速度g=G/m.
2.利用單擺,用1m長的細線一端固定,另一端系一個小切密度大的小球,作越5°的單擺,測量每個周期時間T,及固定點到球心長度L,可得g=4π^2/T^2
3.機械能守恆定律也能測量,用到打點計時器,測量速度與下降高度,利用機械能守恆即可計算重力加速度.
希望能幫到您
答題不易請採納謝謝
G. 如何測量汽車加速度
其實在汽車上是有加速度感測器的,有些是應用在汽車的懸架系統,例如球位移式加速度感測器。它會檢測到汽車的加速情況然後向ECU輸入檢測信號,專業的汽車評測可以利用調取EUC的信息來確定汽車的加速度。當然你也要有專業的檢測軟體
H. 怎麼測量重力加速度,方法有哪些
測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一、用彈簧秤和已知質量的鉤碼測量
將已知質量為m的鉤碼掛在彈簧秤下,平衡後,讀數為G.利用公式G=mg得g=G/m。
二、用滴水法測重力加速度
調節水龍頭閥門,使水滴按相等時間滴下,用秒錶測出n個(n取50—100)水滴所用時間t,則每兩水滴相隔時間為t′=t/n,用米尺測出水滴下落距離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三、用圓錐擺測量.所用儀器為:米尺、秒錶、單擺.
如圖所示.用天平測出整套裝置的質量M,測力計質量不計,用測力計拉著小車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作勻加速運動時,測力計讀數為F,重錘線與豎直方向夾角為α,整套裝置的加速度為a=F/M,擺球受重力mg和繩子張力T,其合力產生加速度a.即mgtgα=ma,因為g=a/tgα=F/Mtgα,將所測F、M、α代入即可求得g。
I. 測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的步驟,
實驗步驟:
1、把一端附有定滑輪的長木板平放在實驗桌上,並使滑輪伸出桌面,把打點計時器固定在長木板上沒有滑輪的一端,連接好電路.
2、把一條細繩拴在小車上,細繩跨過定滑輪,並在細繩的另一端掛上合適的鉤碼,試放手後,小車能在長木板上平穩地加速滑行一段距離.把紙帶傳過打點計時器,並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車的後面.
3、把小車停在靠近打點計時器處,接通電源,放開小車,讓小車運動,打點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了一系列的點.取下紙帶,換上新紙帶,在重復實驗三次.
4、從幾條紙帶中選擇一條比較理想的紙帶,舍掉開始的比較密集的點子,確定好計數始點,標明記數點,正確使用毫米刻度尺測量相鄰記數點間的距離,並把結果填入表中.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最後求其平均值.還可用圖像發求加速度:求出各點的即時速度,做出v-t圖像,求出直線的斜率即為物體運動的加速度.
注意事項:
1、小車的加速度應適當的大一,以能在紙帶上長約為50㎝的范圍內清楚的取7~8個計數點為宜.
2、要防止鉤碼落地和小車與滑輪相撞,打完點後及時斷開電源.
3、每打好一條紙帶,將定位軸上的復寫紙換個位置,以保證打的點清楚.
4、應區別打點計時器打的點與人為選取的計數點(每5個點選取一個計數點).選取的計數點不少於6個.
5、不要分段測量位移,應盡可能一次測量完畢,即統一測量各計數點到起點的距離.讀數時應估讀出毫米的下一位.
J. 怎麼測量重力加速度,方法有哪些
方法:1.在細線一段打上一個比小球上的孔徑稍大的結,將細線穿過球上的小孔做成一個單擺
2.將鐵夾固定在鐵架台上方,鐵架台放在桌邊,使鐵夾伸到桌面以外,使擺球自由下垂。
3.測量擺長:用游標卡測出直徑2r,再用米尺測出從懸點到小球上端的距離,相加
4.把小球拉開一個角度(小於5度)使在豎直平面內擺動,測量單擺完成全振動30到50次所用的平均時間,求出周期T
5.帶入公式求出g
6.多次測量求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