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土壤的生物學指標是什麼
土壤粒徑大小:→容重、總空隙度、持水性(量)、通氣性
土壤容重:→土壤通氣量、持水性(有7種與土壤容重存在明顯負相關,有5種與土壤水的累積入滲速率呈正相關)
土壤密度:
土壤水熱程度:
土壤孔隙度:
總孔隙度:
大孔隙度:通氣孔隙0.1mm+
小孔隙度:持水孔隙0.001~0.1mm
土壤酶活性指標:(受到土壤有機無機復合體保護,所以穩定)
酶數量(enzymaenumber,EAN)指標:
EAN = 0.2 (DH + CA/10 + AP/40 + PR/2 + AM/20)
式中:DH 為脫氫酶活性 (TPF g/(10 kg•27 h)),CA 為過氧化氫酶活性 (O2 %/3 min),AP 為鹼性磷酸酶活性 (PNP mg/(10 kg•5 h)),PR 為蛋白酶活性(氨基氮g/(10kg•16 h)),AM 為澱粉酶活性 (澱粉分解 %/(l0g•16 h ))
土壤脲酶(有機質、鹼解氮、有效鉀密切相關,許景偉,王衛東,李成. 不同類型黑松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酶及其與土壤養分關系的研究[J ].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0 ,22(1) :51,但在菜園土壤上,於忠祥等發現脲酶活性僅與水解氮顯著相關,與有機質呈顯著負相關,於忠祥,汪維雲. 合肥郊區菜園土壤酶活性研究[J ]. 土壤通報,1996 ,27(4) :179 – 181)
多酚氧化酶(與全氮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與有機質和有效磷呈顯著負相關,表明多酚氧化酶活性愈大,土壤養分含量愈低,孫翠玲,郭玉文,佟超然等. 楊樹混交林地土壤微生物與酶活性的變異研究[J ]. 林業科學,1997 ,33(6) :488 - 496)
過氧化氫酶(與有機質、全氮、全鉀呈極顯著正相關,是影響土壤肥力的一個關鍵酶,孫翠玲,郭玉文,佟超然等. 楊樹混交林地土壤微生物與酶活性的變異研究[J ]. 林業科學,1997 ,33(6) :488 - 496)
轉化酶(反映土壤呼吸強度,酶促作用產物—葡萄糖是植物、微生物的營養源。土壤的肥力水平和生物學活性強度在轉化酶上反映得最明顯,與土壤有機質、全氮、全鉀、鹼解氮、速效磷、有效鉀均呈顯著相關,孫翠玲,郭玉文,佟超然等. 楊樹混交林地土壤微生物與酶活性的變異研究[J ]. 林業科學,1997 ,33(6) :488 - 496)
酸性磷酸酶(與土壤中全氮、鹼解氮、全鉀、有效鉀及速效磷的含量呈正相關,與全磷呈負相,孫翠玲,郭玉文,佟超然等. 楊樹混交林地土壤微生物與酶活性的變異研究[J ]. 林業科學,1997 ,33(6) :488 - 496)
脫氫酶
三苯甲基四氮唑氯化物法(有改進TTC法)頓咪娜,胡文容。脫氫酶活性檢測方法及應用
土壤微生物指標:
(4)土壤中細菌 真菌和 PAHs 降解菌的計數、[12]採用平板稀釋法 細菌採用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真菌採用馬丁氏培養基PAHs降解菌數量的[13]測定,採用MPN方法
微生物組成和多樣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土壤有機質的周轉及土壤肥力和質量)
微生物生物量(被認為是表徵土壤質量變化最敏感最有潛力的指標,是表徵土壤肥力特徵和土壤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流動的一個重要參數,所有的微生物種群數量一般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真菌數量的降低幅度較細菌高)
微生物活性(細菌數量很大程度上與土壤有機質含量成正相關)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物種多樣性、遺傳(基因)多樣性、生態多樣性以及功能多樣性)王菲,楊官品等.微生物標志物在土壤污染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生態學雜志,2008, 27 (1) : 105- 110
微生物商(Cmic/Corg)Balota EL, Colozzi-Filho A, Andrade DS, Dick RP. Microbial biomass in soils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and crop rotation systems.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03, 38: 15-20
微生物呼吸強度和微生物的代謝商(qCO2) 為某一時刻 CO2 釋放速率與 MBC 的比,反映了單位生物量的微生物在單位時間里的呼吸作用強度,它可以同時表示微生物量的大小和活孫波, 趙其國, 張桃林等. 土壤質量與持續環境. Ⅲ:土壤質量評價的生物學指標. 土壤, 1997, 29 (5): 225-234,龍健, 黃昌勇, 滕應等. 礦區重金屬污染對土壤環境質量微生物學指標的影響.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3, 22 (1):60-63
土壤動物指標:
對土壤過程有顯著影響的主要以無脊椎動物為主,它們依靠傳播接種微生物等方式來加速營養物質的分解和還原,促進土壤大孔隙的形成,並促進團粒結構的形成和穩定
蚯蚓糞便能增強土壤酶活性
土壤水分:空氣烘箱法
土壤酸鹼度(對微生物數量影響顯著,真菌數量在酸性土壤中多,細菌和放線菌數量在中性或鹼性土壤中較多)
B. 蚯蚓是怎樣改良土壤的
蚯蚓是衡量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標
蚯蚓的糞便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無機鹽,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並改土壤善結構,還能中和酸性或鹼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適於農作物的生長。如果農田中的蚯蚓消失了,土壤健康指標是很差的。因為蚯蚓不僅能使土壤疏鬆、增加土壤肥力還能改土壤善結構。
蚯蚓是土壤肥力轉化師,是象徵土壤質量好壞的生物體,農田裡沒有蚯蚓代表著土壤已經出問題了!那麼你是否留意過,土壤里已經好久沒看到蚯蚓了?
蚯蚓是用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的,大雨過後,水淹,雨水把土壤縫隙中的氧氣排擠出來,土壤中的氧氣減少,蚯蚓在土壤中無法呼吸,為了呼吸蚯蚓紛紛鑽出地面。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動,能疏鬆土壤,增加土壤中的氧氣,有利於根系的呼吸和生長。
為什麼我們現在在耕地里看不到蚯蚓
五十年代以來,農作物施肥主要靠化肥。由於我們長期的偏重於提高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農葯和殺蟲劑,造成土壤理化性質劣變,土壤肥力下降,加速表土沖蝕,土壤板結,化學特性劣化(土壤酸化,土壤鹽鹼化,土壤肥力的流失等)以至於造成土壤中的蚯蚓生存環境被破壞從而導致蚯蚓的減少或滅絕,蚯蚓減少可代表土壤生態被破壞,土壤質量降低!
土壤離不開它
蚯蚓在生態系統中的角色有:消費者、分解者和調節者。
蚯蚓能破碎、分解和混合有機質。蚯蚓的取食活動加強了植物殘體分解中的生物過程,富含易水解氮的蚓糞又加快了周圍凋落物的礦化過程。
蚯蚓活動能改變土壤有機質的空間分布,使土壤有機質呈斑塊狀分布,並能將有機質與礦質土混合,形成富含有機質的土壤微粒。
蚯蚓能提高土壤中可利用氮和磷的水平。蚯蚓活動能提高土壤礦化氮的濃度,原因是蚯蚓消費了大量的土壤微生物,加速了微生物組織的礦化和周轉。
蚯蚓的掘穴行為及取食偏好與土壤有機磷源的特性關系密切,蚯蚓的活動便於磷向下移動,提高了磷在土壤中的斑塊分布,同時在蚯蚓糞或洞穴等「熱點」區域能顯著改變磷的狀態,如可溶性、有機磷庫、鹼性磷酸酶活性等。
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
蚯蚓對土壤結構、團聚體形成以及植物生長和養分吸收所需的物理條件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蚯蚓主要通過其排泄物及孔道影響土壤結構,能促進了土壤團聚過程,使空氣和水容易抵達植物的根部。
蚯蚓的活動還能對土壤pH值、氧化還原狀態、土壤溫度等土壤調節因子有所影響。如蚯蚓排泄物pH值明顯高於周圍土壤,能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
對植物、微生物及其他動物的影響
對植物的影響:蚯蚓對土壤中可利用氮、磷有重要影響,可以促進植物生長,還可能使植物體內化學物質發生變化,進而影響植物與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對植物種子的散布、埋藏以及植物幼苗的恢復和空間分布均有明顯的影響。
對微生物的影響:在有蚯蚓作用的土壤中微生物總量減少,而可利用的營養物質增加。而且通過蚯蚓腸道後,雖然微生物總量減少,但有活性的微生物生物量增加。
對其他土壤生物的影響:蚯蚓的活動也常有利於其他土壤動物的生存,比如它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跳蟲的豐度和多樣性。蚯蚓能通過很多途徑,如直接攝食土壤和凋落物中的線蟲,或通過蚓糞間接改變線蟲群落結構。蚯蚓糞中幾乎沒有植物寄生性線蟲,但食細菌線蟲比例明顯升高。
另外:蚯蚓糞含氮磷鉀分別為1.4%、1%、1%,含腐殖酸46%,含23種氨基酸,豐富的蚯蚓蛋白酶,每克蚯蚓糞有105×8個有益微生物(老化土壤只有105-106個),並具顆粒均勻、透氣保水、無味衛生、肥效持久等特點。含水85%的20厘米厚蚯蚓糞在酷暑中曬15天,含水量仍可以達到45%,大大增強土壤的抗旱能力。蚯蚓糞中的蚯蚓酶還可以殺死土壤中的病毒、有害菌和對植物生長有抑製作用的物質。蚯蚓糞是一種理想的天然生物肥。除此之外,蚯蚓還能降解、疏散土壤中的污染物。
C. 土壤酶活性的測定結果
土壤酶活性包括已積累於土壤中的酶活性,也包括正在增殖的微生物向土壤釋放的酶活性。它主要來源於土壤中動物、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細胞分泌物以及殘體的分解物。土壤酶活性和作物產量之間的相關性優於土壤養分和作物產量之間的相關性,這說明土壤酶活性和施肥方式呈密切的相關性,可將其作為評價土壤肥力的指標。
------王燦,等。《長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酶活性與肥力因素的相關性》
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鹼性磷酸酶活性互呈極顯著正相關,且均與速效氮及有機質呈極顯著正相關。------ 劉夢雲,等。《寧南山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特徵研究》
土壤酶活性受施肥處理影響明顯,其中蛋白酶、過氧化氫酶、轉化酶和脲酶活性在化肥處理中均受到抑制,在有機肥中卻得到大幅提升,鹼性磷酸酶活性變化與之正好相反;在混施處理中各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強,其中以脲酶活性增強尤為突出。土壤酶活性在各作物之間表現出一定的差異,但總的來說差異不顯著。土壤各酶之間及酶與土壤肥力因素之間存在顯著或極顯著相關關系。
------張小磊,等。《長期施肥對城市邊緣區不同作物土壤酶活性的影響》
D. 怎樣識別土壤是酸性還是鹼性
可以到化學葯品店或測量儀器銷售部購買PH試紙,測試土壤溶液的酸鹼性,土壤PH值小於7的是酸性土壤(數字越小,酸性越強),PH值大於7的是鹼性土壤(數字越大,鹼性越強)。PH值在6.5-7.5之間(接近中性)的土壤最適宜農作物生長。
一: 看土源:一般采自山川,溝壑的腐殖土,多呈黑褐色,比較疏鬆,肥沃,通透性良好,是比較理想的酸性腐殖土。如:松針腐殖土,草炭腐殖土等。
二: 看土色:酸性土壤一般顏色較深,多為黑褐色,而鹼性土壤顏色多呈白、黃等淺色。有些鹽鹼地區,土表經常有一層白粉狀的鹼性物質。
三: 看地表植物:在野外採掘花土時,可以觀察一下地表生長的植物,一般生長野杜鵑、松樹、杉類植物的土壤多為酸性土;而生長檉柳、穀子、高梁等地段的土多為鹼性土。
四: 看質地:酸性土壤質地疏鬆,透氣透水性強;鹼性土壤質地堅硬,容易板結成塊,通氣透水性差。 五: 憑手感:酸性土壤握在手中有一種「松軟」的感覺,鬆手以後,土壤容易散開,不易結塊;鹼性土壤握在手中有一種「硬實」的感覺,鬆手以後容易結塊而不散開。
六: 看澆水後的情形:酸性土壤澆水以後下滲較快,不冒白泡,水面較渾;鹼性土壤澆水後,下滲較慢,水面冒白泡,起白沫,有時花盆外圍還有一層白色的鹼性物質。
七: 用pH試紙來測土壤的酸鹼性,方法為:取部分土樣浸泡於涼開水中,將試紙的一部分浸入浸泡液,後取出,觀察其顏色的變化,然後將試紙與比色卡相比較,若pH值=7,土壤為中性;若pH值<小,則為酸性;若pH值>7,則為鹼性。
門冬科門冬屬文竹 喜溫暖溼潤半陰通風環境疏鬆肥沃排水良富 含腐和搏兆殖質砂質壤土栽培樓主要用般泥土栽培面混點 *** 較冬季注意防寒
磷酸酶(phosphatase)是一種能夠將對應底物去磷酸化的酶,即通過水解磷酸單酯將底物分子上的磷酸基團除去,並生成磷酸根離子和自由的羥基。磷酸酶的作用與激酶的作用正相反,激酶是磷酸化酶,可以利用能量分子,如ATP,將磷酸基團加到對應底物分子上。在許多生物體中都普遍存在的一種磷酸酶是鹼性磷酸酶。
鹼性磷酸酶(ALP或AKP)是廣泛分布於人體肝臟、骨骼、腸、腎和胎盤等組織經肝臟向膽外排出的一種酶。這種酶能催化核酸分子脫掉5』磷酸基團,從而使DNA或RNA片段的5』-P末端轉換成5』-OH末端。但它不是單一的酶,而是一組同功酶。目前已發現有AKP1、AKP2、AKP3、AKP4、AKP5與AKP6六種同功酶。其中第1、2、6種均來自喚租肝臟,第3種來自骨細胞,第4種產生於胎盤及癌細胞,而第5種則來自小腸絨毛上皮與成纖維細胞。
取樣後,用蒸餾水浸泡後過濾,取清澈的液體,用PH試紙或PH計測定其PH值,如小於7為酸性,大於7為鹼性,
黑土中性偏酸,有機質及氮磷鉀含量豐富,土壤肥沃。
土硝,俗名火硝,化學名稱硝酸鉀。它既不是酸性也不是鹼性,顯中性。
酸性土壤主要分布於南方地區,種類有:棕壤、褐土、婁土、灰褐土、灌淤土等。
鹼性土壤多分布於北方地區,種類有:鹼土、黃綿土、黑壚土、棕鈣土、栗鈣土等。
土壤的主要型別:
1.棕壤:棕壤又稱棕色森林土,主要分布於半溼潤半乾旱地區的山地垂直帶譜中,如秦嶺北坡、呂梁山、中條山、六盤山等高山及洮河流域的密茂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的林下。在褐土分布區之上。
具有深達1.5-2m發育良好的剖面,有枯枝落葉層、腐殖質聚積層,粘化過渡層,疏鬆的母質層等。表土層厚約15-20cm,質地多為中壤。其下則為粘化緊實的心土層,粘粒聚集作用明顯,厚約30-40,富含膠體物質和粘粒,有明顯的核狀或棱塊狀結構,在結構體表面有明顯的鐵錳膠膜覆被。再下逐漸過渡至輕度粘化的底土層。K、Ca、Mg、Mn在表層腐殖質中有銀咐明顯聚積。土壤膠體吸收性較強,土壤代換總量約5—25當量/100g土,土壤吸收性復合體大部分為鹽基所飽和,鹽基飽和度達80%以上。土壤呈微酸性反應,PH值6.5左右。發育在酸性基岩母質上的棕壤,PH值可達5.5-6,鹽基飽和度也較低,約在60—70%。棕壤土養分釋放迅速,因土壤質地粘重,結構和通透性差,水分不易入滲,在地勢較高的山坡地,易受乾旱威脅,在地勢低窪地帶,又易形成內澇。
2.褐土:褐土分布區為暖溫帶半乾旱半溼潤的山地和丘陵地區,在水平分布上處於棕壤以西的半溼潤地區,在垂直分布上,位於棕壤帶以下,在黃土高原地區主要分布於秦嶺北坡、隴山、呂梁山、伏牛山、中條山等地形起伏平緩、高度變化不大的山地丘陵和山前平原以及河谷階地平原。
褐土多發育在各種碳酸鹽母質上,其成土過程,主要是粘化過程和碳酸鈣的淋溶淀積過程。典型的褐土剖麵包括暗灰色的腐殖質層(A層)、鮮褐土的粘化層(B層)、碳酸鈣積聚的鈣積層(BCa)和母質層(C層)。土體中的粘化現象明顯,粘化層緊實而具有核狀或塊狀結構,物理性粘粒含量一般在30—50%。鈣積層碳酸鈣含量20—30%。土壤上層呈中性或微酸性反應,下層呈中性或微鹼性。土壤代換量較高,可達20—40mg當量/100g土,代換性鹽基以鈣、鎂為主,粘粒礦物以水雲母和蛭石為主。具有良好的滲水保水效能,但水分的季節性變化明顯,表現為春旱明顯。土壤膠體吸收能力強,鹽基飽和度高。在自然植被下,有機質含量為1—3%,但由於褐土適於耕作,大部分已辟為農地,致使有機質含量逐漸減少(一般為1%左右),氮磷貯量少。褐土肥效反應快,但穩肥性差。由於粘化現象明顯,土壤易板結,耕性較差。
3.鹼土:分布面積很小,主要分布在銀川平原西大灘一帶的窪地。其主要特徵是土壤膠體復合體吸收了大量的交換性鈉,土壤呈鹼性,PH值大於9,農作物和高等植物均無法生長。
4.婁土:主要分布在潼關以西、寶雞以東的關中平原地區,在山西的南部,河南的西部也有一定面積的分布。
婁土是褐土經人為長期耕種熟化、施肥覆蓋所形成的優良農業土壤。其剖面構型大體可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為婁化土層,由耕作層、犁底層和老熟化層所組成,質地中壤,顏色灰棕色,呈粒狀結構或團粒結構。下部為自然褐土剖面,由古耕作層、粘化層、鈣積層和母質組成。粘化層一般呈枝柱狀結構,棕褐色,質地粘重。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在1%左右。保水保肥,耕性較好,土層深厚,適種性廣。
5.黃綿土:黃綿土是黃土高原最主要的土壤型別,廣泛分布於黃河中游六省區的黃土丘陵土壤侵蝕強烈地區,以陝北分布最多,隴東、隴中和晉西北次之。常和黑壚土交錯分布。
黃綿土發育於黃土母質,是以耕種熟化為主的成土過程與以侵蝕為主的地質過程共同作用的產物,成土作用微弱,其性狀與母質相似。同時,由於分布區乾旱少雨,有機質的積累和淋溶作用弱,自然剖面不明顯,只有耕層和底土層,缺乏明顯的犁底層和淀積層。土壤質地一般為粉砂質輕壤土。耕層為粒狀或不穩定的團粒結構,荒地呈團粒結構,底土層為發育良好的柱狀結構,表現為黃土的直立性強。全剖面呈強石灰弱鹼性反應,底土即有石灰沉積,呈假菌絲狀或粉霜狀。土質疏鬆多孔,具有良好的通氣透水性,但結構性弱,水穩性差,抗蝕力低,易受侵蝕。化學成份也與母質相似,化學成分以SiO2和AL2O3 為主,含量超過60%,還含有3—6%的Fe2O3,鹽基代換量低。富含礦質養分,全磷0.1—0.2%,全鉀1.8—2.6%,碳酸鈣達10%以上,全氮量較低,不及0.1%。有機質分解較快,一般有機質含量0.5%左右。粘土礦物以水雲母為主,很少發生分解破壞。通過控制侵蝕和培肥,黃錦土即可培育為上層疏鬆、下層稍緊實、通氣透水、保土保肥、高產穩產的海綿土。在發育較好的黃綿土上,心土層略有粘化現象。整個土體土層深厚,質地以粉砂為主,質地均勻,色澤淡黃,近淺灰黃色,結構性弱,水穩性差,易受侵蝕,整個土體表現疏鬆,是一種通氣透水性良好的土壤。
6.鹽土:主要分布在銀川平原、河套平原、晉中盆地及渭河下游的低窪地、湖泊邊緣及河灘地。
鹽土指土體含鹽量超過1%,作物不能生長,並有鹽生植被的土壤。其主要特徵是具有積鹽層,鹽分組成中,陰離子以硫酸根為主,氯離子次之;陽離子以鈉為主,鎂次之。鹽土目前主要為荒地。
7.黑壚土:黑壚土是暖溫帶的古老耕種土壤,廣泛分布於陝北、晉西北、隴東、隴中及內蒙古、寧夏南部的黃土高原,分布的地形部位主要為侵蝕較輕的黃土高原塬面,在梁峁頂部或分水鞍部有殘存,此外,在丘間盆地、河谷沿岸的川台地也可見到。
成土母質為第四紀黃土,土壤剖面可分為耕作熟化層、腐殖質層、碳酸鹽淀積層和黃土母質層。耕作層又可分為耕作層和犁底層。耕作層厚20—30cm,呈灰褐色,輕壤質,PH7.5—9,顯強石灰反應,團粒--團塊狀結構,疏鬆綿軟。犁底層暗灰棕色,質地較粘,一般為中壤土,較緊實。腐殖質層厚約100—120cm,呈暗灰帶褐色,粘粒含量稍高,質地較粘,多為重壤土或粘土,顯棱塊狀結構,在孔壁、裂隙面上有假菌絲狀或霜粉狀的碳酸鹽淀積。碳酸鹽淀積層一般在150cm以下,厚約1m,其下過渡不明顯。本層無粘化特徵,有少量瘤狀或豆狀石灰結核和假菌絲狀、霜粉狀碳酸鹽的淀積。土壤自表層開始就有強烈的面對碳酸鹽反應。土壤腐殖質含量一般為1—0.5%,全氮量約為0.03—0.1%,全磷量為0.15—0.17%,全鉀量1.6—2.0%,代換量9—14mg當量/100g土。土壤通透性好,具較強的養分釋放效能和較大的蓄水保墒保肥能力。
8.灰褐土:灰褐土亦稱灰褐色森林土,它是乾旱半乾旱地區山地森林垂直帶森林土壤,主要分布在六盤山、呂梁山、大青山、烏拉山、賀蘭山等地的海拔1200—2600m,即栗鈣土或棕鈣土之上,亞高山草甸之下。在黃河上游的大通河、洮河等主要支流也有分布。
灰褐土成土母質多樣,土壤剖面層次分化明顯,由殘落物層、腐殖質層、粘化層、鈣積層和母質層組成。土壤有機質分布深且含量高,表土一般為6—13%,鈣積層出現部位有高有低,鈣積層碳酸鈣含量一般是10—16%。土壤酸鹼性變化較大,表土微酸一酸性,粘化層中性一鹼性,鈣積層為鹼性。土壤膠體全部為鹽基所飽和,代換性陽離子以鈣為主,土壤代換量很高,一般是20—50當量/100g土,甚至更高。
9.灰鈣土:灰鈣土為荒漠草原地帶土壤,分布在甘肅、寧夏境內黃河以南,甘肅華家嶺以北的黃土丘陵、緩坡平原、平坦台地、高原盆地邊緣、山麓平原、河谷階地。如蘭州、榆中、定西、靖遠、會寧、臨夏、永靖、海原、同心等。
發育於黃土母質,成土過程有腐殖質的積累過程和碳酸鹽的淋溶過程,但與栗鈣土和黑壚土比較有明顯的減弱,土壤剖面分化不太明顯。土壤有機質含量通常在0.7—1.5%,分布在50cm之上,全剖面的碳酸鈣含量都較高(平均為9%),在30cm以下積聚較多,可達20%左右,呈眼狀及假菌絲狀。剖面底部含大量鹽類,主要是CaSO4和MgSO4,剖面上中部(10—20cm)有明顯的粘化現象,粘粒含量變於10—20%之間。在區域性地區有鹽化和鹼化特徵。鹽基代換量低,約為14mg當量/100g土。土壤結構性差,相應透水透氣性差;含氮量低,但富含鉀素和其它礦質養料,矽、鐵鋁率在5—10%之間,粘土礦物以水雲母為主,土體呈鹼性反應,PH值在8.0—9.5之間。
10.棕鈣土:棕鈣土為乾旱草原向荒漠過渡的地帶性土壤,主要分布於鄂爾多斯中西部。
棕鈣土的成土母質有洪積-沖積的砂質、砂壤質和礫質,也有黃土狀沉積物和各種結晶岩及沉積岩的殘積母質。土壤剖面的表層具有結皮和片狀結構,腐殖質比較明顯,表層有機質含量在0.6—2.0%之間,顏色呈棕色。碳酸鈣已接近表層,多在15—40cm深度處積聚,一般含量10—12%,多的可達20%。土壤上部酸鹼度中性,下部呈鹼性反應(PH8.5左右)。鹽基代換量小於10mg當量/100g土。腐殖質層的結構性較差,土層較緊實。粘土礦物以水雲母為主,次為蒙脫石,並有鐵的氧化物出現。
11.栗鈣土:栗鈣土為乾旱草原地帶性的土壤,主要分布於鄂爾多斯高原的東部和青海海東淺山地區。
成土母質主要為沙黃土和砂礫質洪積物,通過腐殖質積累過程和碳酸鈣積累過程形成了栗鈣土,與黑鈣土比較,腐殖質積累過程已漸減弱,而鈣化過程相對較強,形成土層較薄,一般120cm。剖面形態分化比較明顯,表層20—30cm為腐殖質層,有機質含量通常在2—5%,土壤顏色呈栗色,腐殖質層的下部緊實度大,妨礙根的發育。剖面中下部(一般在30—70cm之間)有明顯的鈣積層,碳酸鈣含量可達50%以上。鈣積層除了有大量的碳酸鈣外,還有碳酸鎂的鹽層。再下是鹼金屬(K、Na)的重碳酸鹽,同時也含有鹼土金屬(Ca、Mg)的重碳酸鹽,最下層是鹼金屬的硫酸鹽和氯化物鹽層,有時有數量不等的石膏聚積。栗鈣土吸收性復合體的代換性陽離子總量一般為15—30mg當量/100g土。土壤一般中上層呈中性到弱鹼性反應,下層呈鹼性反應,土壤結構性差,團粒不穩定。
12.風沙土:風沙土是風成沙母質上發育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庫布其沙漠、毛烏素沙地、騰格里沙漠東南緣,以及風蝕沙化嚴重的長城以北風沙區。
風沙土的剖面發育微弱。流動風沙土,除干沙層(厚約5—10cm)和溫沙層界限明顯外,無分化特徵,土壤質地分選良好,細沙(0.25—0.05mm)佔90%以上,有機質含量低,在0.012—0.233%之間。半固定風沙土,地面有結皮或稍覆淺沙,結持較緊,剖面有分化,有機質染色層明顯,有機質含量0.2—0.8%。按碳酸鹽和易溶鹽含量可再分為半固定風沙土、碳酸鹽半固定風沙土和鹽化風沙土三類。固定風沙土,粘粒增多,有機質含量可達1.0%左右,土壤保水保肥性進一步改善,肥力提高。
13.灌淤土:灌淤土是長期利用富含泥沙的河水灌溉,在淤積和耕作施肥交替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特殊農業土壤,多分布在河套平原、銀川平原及沿黃河的一些地方。
灌淤土由灌溉熟化層和底土或埋藏土層組成。灌溉熟化層又可分為新灌淤層、近代灌淤層和老灌淤層三部分。灌淤土的主要特徵是全剖面比較均一,熟化程度較高,具有較好的耕性、結構性、保肥性、持水性和透水性。
14.潮土:主要分布在黃河及其支流沿岸河谷平原或區域性低地上。受地下水影響,形成明顯的銹紋綉斑層。全剖面可分為耕作層、銹土層和母質層。由於有機質積累較弱,有機質含量通常在1%左右。
你好,
這是最適宜植物生長的結構體土壤型別,它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土壤肥力的水平和利用價值。其能協調土壤水分和空氣的矛盾;能協調土壤養分的消耗和累積的矛盾;能調節土壤溫度,並改善土壤的溫度狀況;能改良土壤的可耕性,改善植物根系的生長伸長條件。
土壤耕層
土壤耕層是對於耕作的土壤來說的,對於仍處於自然形態的土壤來說是沒有這個概念的。土壤耕層的形成是由於人類的農業種植活動擾亂了土壤的自然狀態
1、ph值4.49的土壤是酸性。
2、酸鹼度描述的是水溶液的酸鹼性強弱程度,用pH值來表示。熱力學標准狀況時,pH=7的水溶液呈中性,pH<7者顯酸性,pH>7者顯鹼性。
pH值,亦稱氫離子濃度指數、酸鹼值,是溶液中氫離子活度的一種標度,也就是通常意義上溶液酸鹼程度的衡量標准。這個概念是1909年由丹麥生物化學家Søren Peter Lauritz Sørensen提出。p代表德語,意思是力量或濃度,H代表氫離子(H)。pH在拉丁文中是。
pH的定義式為:
其中[H+](此為簡寫,實際上應是[HO+],水合氫離子活度)指的是溶液中氫離子的活度(稀溶液下可近似按濃度處理),單位為mol·L-1。
298K時,當pH<7的時候,溶液呈酸性,當pH>7的時候,溶液呈鹼性,當pH=7的時候,溶液為中性。水溶液的酸鹼性亦可用pOH衡量,即氫氧根離子的負對數,由於水中存在自偶電離平衡,298K時,pH + pOH = 14。
pH值小於7說明H的濃度大於OH的濃度,故溶液酸性強,而pH值大於7則說明H的濃度小於OH的濃度,故溶液鹼性強。所以pH值愈小,溶液的酸性愈強;pH愈大,溶液的鹼性也就愈強。
在非水溶液或非標准溫度和壓力的條件下,pH=7可能並不代表溶液呈中性,這需要通過計算該溶劑在這種條件下的電離常數來決定pH為中性的值。如373K(100℃)的溫度下,中性溶液的pH ≈ 6。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pH的有效數字是從小數點後開始記錄的,小數點前的部分為指數,不能記作有效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