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引導幼兒了解各種測量工具方法

引導幼兒了解各種測量工具方法

發布時間:2024-10-01 12:37:08

1. 幼兒園科學教案:溫度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兒園科學教案:溫度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科學教案:溫度計1

活動目標:

1、認識常見的溫度計,了解其用途,獲得初步經驗。

2、幫助幼兒獲取溫度計指示溫度的粗淺知識,初步掌握正確使用溫度計及測量、記錄的簡單技能。

3、激發幼兒測量溫度的興趣,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准備:

1、體溫計3支,記錄卡,筆。

2、溫度計圖片,指導要點。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了解常見溫度計的名稱及用途,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

活動難點:對測溫活動感興趣,能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指導要點:

通過經驗調動、對比觀察,引導幼兒了解各種溫度計的名稱及用途,並指導幼兒在簡單的測量實驗中掌握正確使用溫度計和記錄溫度的方法。

活動過程:

一、 認識溫度計。

1、 認識體溫計、氣溫計和水溫計。

提問:如果有人身體不舒服,我們用什麼辦法知道他有沒有發燒?我們怎麼知道今天的溫度是幾度?怎麼知道杯子里的水是幾度?

2、 出示氣溫計和水溫計圖片以及溫度計實物認識這些溫度計。

3、 討論拿溫度計的方法。

提問:溫度計是由什麼材料做的?我們應該怎樣拿溫度計呢?(教師示範拿溫度計的正確方法

小結:這些東西都是用來測量溫度的,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溫度計。大多溫度計都是玻璃做的,而玻璃一不小心就會被碰碎,所以我們要輕拿輕放,保護好溫度計。

二、 觀察、比較溫度計。

1、 通過圖片觀察氣溫計、體溫計、水溫計,找出相同之處。

提問:你在這些溫度計上發現了什麼?(每個溫度計上都有刻度和紅線)

2、 觀察溫度計的結構,認讀、記錄溫度。

出示實物體溫計,提問:溫度計里的這條神奇的線和數字有什麼用?它們是怎麼表示溫度的?

小結:這條神奇的線對應的數字就是溫度,與紅線頂頭平齊的刻度線指示的是該溫度的讀數,我們可以用攝氏幾度來表示。

三、分組實驗。

1、實驗:測量體溫。 操作要求:分別請幼兒用體溫計測量身體溫度,並記錄下來。

2、完成幼兒用書第10頁。

四、分享與交流。

每組請一位幼兒在大家面前分享自己的實驗過程和結果。

活動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我運用了ppt課件,Ppt課件可以形象直觀的幫助幼兒學會看溫度計的刻度,同時幫助幼兒總結梳理對溫度計的認知經驗。在活動開始通過對熱天的人和冷天的人,讓幼兒初步感知冷熱。通過提問:你們知道今天的氣溫是多少度?我們怎樣才能知道現在是多少度?同時出示溫度計,請幼兒觀察。讓幼兒對溫度計的'作用有初步的認識。本次活動的難點是:讓幼兒學會用溫度計測量。為了攻客這個難題,我利用ppt,採用圖片比較法,讓幼兒了解觀察刻度時,要眼睛與刻度齊平,仰視和俯視都是錯誤的。我還增加了一個環節:遷移經驗,豐富知識。科學源於生活,讓幼兒從科學的認識溫度計,到從生活中發現溫度計的運用,能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

科學知識原理對幼兒來說是相對抽象的,在科學活動中就是要把抽象化為形象。ppt的運用能將我們口頭無法解釋,幼兒也無法理解的現象原理展示出來。正如活動中學會正確看刻度,在此環節採用ppt,利用圖片比較法,讓幼兒了解觀察刻度時,要眼睛與刻度齊平,仰視和俯視都是錯誤的。實際操作,這個方法很好解決了本次活動的重點。科學源於生活,讓幼兒從科學的認識溫度計,到從生活中發現溫度計的運用,能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

反思經過此活動後,通過測查,所有的幼兒都認識了溫度計,知道了溫度計遇熱水銀柱會上升,遇冷水銀柱會下降的科學性,知道了合理使用溫度計能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很大的便利,激發了幼兒探究科學的興趣。此活動能運用感官探究問題,動手動腦,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活動中由於教師的積極指導,所有的幼兒均能積極參加操作和探究活動,學習積極性有較大的提高,能正確讀出溫度計的度數。

但在活動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由於我發消息時沒有強調一定要帶溫度計和水溫計,家長帶來的大多是體溫計,體溫計上的刻度很小,小朋友看起來很費力,所以有的小朋友還沒有學會看溫度的方法。還有就是體溫計上的刻度不容易數,所以記錄過程中小朋友也有定困難,應該拿大的溫度計和水溫計看起來更容易一些。

幼兒園科學教案:溫度計2

活動目標:

引導幼兒了解溫度計的外形及用途。

活動准備:

自製的溫度計 圖片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用猜謎語的形式,引出主題

二:基本部分

1、謎語——玻璃身體直伸長,一根紅線在中央,有時上來有時下,人們生活需要

請幼兒猜猜謎底

幼兒:電梯……

老師在大屏幕中出示謎底——溫度計,請幼兒說一說平常在哪裡見過?(每次洗澡的時候)

2、大屏幕中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說一說為什麼要用溫度計測量奶瓶或浴缸里水的溫度?(看看誰熱不熱,涼不涼)

3、當我們生病的時候,我們用到的是什麼?(體溫表)人體的正常體溫是多少?(36度——37度之間)

4、觀察大屏幕,讓幼兒說一說再用溫度計測量什麼?出示圖片(食物 汽車 植物 魚)

5、老師出示自製的溫度計,讓幼兒觀察:

(1)溫度計上最大的數字50,最小的數字0.

(2)水銀

(3)長短不一的3種線,長短不一的線代表什麼?(一小格代表一度)

(4)讓幼兒說一說自己是怎麼數的?(可以從下往上數,也可以從上往下數)

三:讓幼兒從凳子底下取出溫度計,說一說溫度計上面的溫度

提問:你們的溫度計是一樣的,為什麼溫度不一樣呢?

老師在大屏幕上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溫度計測量的地方(陽光曬的地方溫度高,陰涼的地方溫度低)

四:活動延伸

讓幼兒去了解一下在同樣的地方為什麼測量出來的溫度不一樣?為什麼溫度計還有測量動物?還有測量植物的?

幼兒園科學教案:溫度計3

活動目標:

1.認識常見的溫度計,了解其用途。

2.幫助幼兒獲取溫度計指示溫度的粗淺知識,初步掌握正確使用溫度計及測量、記錄的簡單技能。

3.激發幼兒測量溫度的興趣,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

4.學慣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准備:

1.幼兒人手一份水溫計,記錄卡,筆。

2.每組提供冷水、熱水人手一份。

3.溫度計模型,氣溫計、體溫計若干。詞卡:溫度計、熱脹冷縮。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引起興趣。

1.通過提問,幫助幼兒認識水溫計,並知道它是測量水的溫度的。

2.請幼兒仔細觀察水溫計,說出它的特徵:玻璃管子、紅柱子、數字。

3.出示溫度計模型,認讀記錄溫度。

出示溫度計模型,問:"溫度計里的紅柱子和數字有什麼用?"告訴幼兒:紅柱子指的數字就是溫度,我們可以用"0C"來記錄,讀作攝氏幾度。出示卡片oC。)並且移動模型中的紅柱子,指導幼兒記錄溫度,第一次可由老師記錄,接下來可由幼兒上來記錄。

(二)幼兒操作活動:測量並記錄水溫。

1.孩子們,你們覺得測量有趣嗎?現在桌上有許多的水,請你們去把它的溫度測量出來,並記錄在小卡片上。

2.在測量前提幾個小要求:

(1)溫度計是用玻璃製作的,特別容易碎,請小心使用;

(2)碰到困難,請仔細想一想,或與好朋友商量,想出解決的辦法。

(3)結束後,請與好朋友說說,你是怎麼測量的?

幼兒第一次操作,教師觀察,了解孩子碰到的是什麼困難?是否想辦法解決了困難。

3.幼兒交流。

"你是怎麼使用溫度計的?怎樣觀察的?怎樣記錄的?碰到了哪些困難?又是怎麼解決的?"

(三)繼續指導幼兒測量熱水溫度並記錄。

1.第二次操作。

2.提問:"剛才我們測量了冷水和熱水的溫度,發現了什麼?"(幼兒交流,溫度計中的紅柱子的長度會發生變化),是怎麼變化的呢?從冷水到熱水怎麼變?從熱水到冷水又會怎麼變呢?

3.老師小結:熱脹冷縮。

(四)游戲:熱脹冷縮。

"小朋友,老師有個提議,我們來玩個"熱脹冷縮"的游戲,好嗎?那這個"熱脹"怎樣來做出來?這個"冷縮"怎麼來做?想出來後,師幼一起做游戲兩遍。

(五)認識其他的溫度計;了解其用途。

小朋友,老師這兒有三個小問題,請你們動腦筋告訴我答案。

(1)有位小朋友生病了,我們怎麼知道他是不是發燒了呢?

(2)我們怎麼知道今天的氣溫有幾度呢?

(3)我們怎麼知道水的溫度呢?

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的溫度計,並告訴幼兒它們的名字:測量體溫的叫體溫計;測量天氣情況的叫氣溫計;測量水的溫度的叫水溫計。

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溫度計"(出示卡片"溫度計")

1.請幼兒比較三種溫度計相同的地方。

2.提問:"溫度計還有什麼作用?你在哪裡見過?"請了解後與好朋友或老師來交流。

活動反思:

《神奇的溫度計》是海南教版第三主題----有趣的線中的科學教學內容。又由於最近天氣較炎熱以及是手足口病的高發期,所以我們在晨午檢時一發現孩子的體溫有些異常就會拿出體溫計測量溫度。這支小小的體溫計頻繁的出現引起了小朋友們的興趣。在這節活動中,每個幼兒的興趣高,積極參與活動。但是由於幼兒園材料的限制,在活動中,只有三支體溫計給孩子操作,以致造成孩子們爭搶體溫計、幼兒等待的時間過長等問題的出現。在活動中我雖然激起了幼兒的興趣,但是身為師者,我卻不能給他們提供充分的操作機會。(個別內向的孩子甚至都沒有摸到溫度計。)因為材料的限制,我的活動只讓我灌輸了如何拿溫度計,而其他的探索活動都只是紙上談兵。活動後,我深刻的反思我自己:1、如果我園能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溫度計,我相信這節活動,孩子們肯定收益匪淺。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2、曾經我們的孩子一度被評「高智商,低能兒」即,我們很聰明,但是我們的動手能力是0.為什麼呢?專家已經告訴了我們,國家的教育策略也已經發生了轉變,偏向於動手操作了。可是城鄉的區別太大了,城裡專家設計出的優秀教案正好碰上了鄉下孩子們的興趣。多好的教育契機啊,可是不可替代的材料材料限制了我怎麼辦?我的策略是材料少的,那就拿到區域里分多次對孩子進行引導。《神奇的體溫計》我要趁著孩子的興趣還不退的情況下,帶到區域再進行。

小網路:溫度計是可以准確地判斷和測量溫度的工具,分為指針溫度計和 數字溫度計。根據使用目的的區別,已設計製造出多種溫度計。

2. 邏輯數學《認識測量工具》教案

活動目的: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樂意運用自然測量的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2、自主選擇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初步認識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並且初步學習正確測量的方法。

3、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激發幼兒的探究精神,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活動准備:

1、小兔、小貓頭飾各一。鉛筆。

2、物體桌子、凳子、椅子。

3、畫有圖形的測量紙、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一、教師以「買物品」為由,結合自由探索活動小結幼兒嘗試測量活動的結果,引導幼兒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1、師:今天我們幼兒園想去買一些新的物品回來。看看要去買什麼?新買的物品要和這些物品一樣大小哦。

2、我們首先看(出示小桌子),桌子是這樣長,這樣寬。應該怎麼知道桌子的邊長呢?幼兒:可以用東西量一量。師:用什麼量呢?我來找找(裝著找東西樣拿起身邊的一次性筷子)。

3、我們首先應該找到測量的起始點,沿著邊線測量,用筆畫個記號,首尾相連,直到把它量完。數數量了多少次,為了能更好地記住桌子的邊長,我們可以把結果記錄下來,記錄在哪呢?(出示記錄紙)這是桌子的記錄紙,把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老師示範用數字記錄,數量多的用圓點記錄。

4、接著指導幼兒測量桌子的寬。

5、好的,桌子的大小知道了,看看還要買什麼?(出示小床)小床的邊長又是多少呢?我們可不可以用其它工具測量呢?(出示吸管)請一位能力強的幼兒上前示範,老師在旁邊指導並講解測量方法。

6、他測得對嗎?我們來看看結果是什麼?

7、還要買什麼呢?還要買禮盒,小朋友想來測測嗎?(准備吸管和紙條等測量工具)。請小朋友自選工具進行測量並記錄測量結果。

8、鼓勵幼兒換一種工具測量。看看測量結果有什麼不一樣。

9、驗證小朋友的測量結果。提問:為什麼測量的結果有兩種呢?(因為用了兩種測量工具)哪種工具測得次數多呢?為什麼它測得次數多?

10、引導幼兒說出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測量同一種物體,測量工具越長、測量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結果越多。

二、集體活動。

1、小朋友,班裡還要添置什麼物品呢?老師把這些要添置的物品都放到你桌面上去了,先看看有什麼?你想測量什麼?選擇什麼工具測量呢?讓幼兒說說自己的想法。

2、幼兒測量,老師巡迴指導。糾正不正確的方法並提醒幼兒用加點圓點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

3、驗證幼兒的測量結果,讓幼兒說出「我用XX沒看的XX,結果是幾根XX那麼長。

4、表揚作業做得好的幼兒。

三、延伸活動。

讓幼兒在區角里去測量。並找找身體上的測量工具。

3. 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測量》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測量》,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測量》 篇1

活動目標:

1、學慣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感知物體的長短,並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數據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3、能用較准確的語言講述自己測量的情況。

活動准備:

(1)經驗准備:有測量的基本方法。

(2)物質准備:

1、場地:四人坐一張大長方桌。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鉛筆、積木、綵帶、水彩筆、冰棍棒、吸管等),每組一套。

3、記錄紙(四分之一大的A4紙)、記號筆,在黑板上畫好大的記錄表。

4、直尺、捲尺、皮尺等。

活動重點:了解測量的方法(首尾相接)

活動難點:掌握測量工具不同測量的結果是不同的。

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

一、情景游戲,導入活動。

1、教師創設情景:「幼兒園運動會進行跳遠比賽,咱們班誰跳得最遠?」

2、請個別幼兒從起點線進行立定跳遠,引出比較方法——測量。

3、討論:你想用什麼辦法量?怎樣量?

4、小結:測量時,使用的工具一頭要和起點對齊,然後測下一段時,工具的一頭和上次的尾要緊接住,就是首尾相接,這樣才能測得比較准確些。

基本部分

一、幼兒操作,學習測量的方法。

1、教師:「請你量一量桌子的邊有多長?你想選擇哪種工具?為什麼?」

2、幼兒選擇測量工具並操作:測量桌子的長邊和短邊。(可以選擇教師提供的工具也可以用自身進行測量)

3、幼兒交流測量結果,教師點評鞏固進行測量的正確方法。

二、更換測量工具,記錄測量結果。

1、介紹記錄表格:「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單?記錄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訴我們什麼,後面的格子又記錄什麼呢?(幼兒講述:一個是畫選用的工具、一個是記錄數據)

2、幼兒進行測量活動。教師引導:「選擇一件自己喜歡的傢具,用不同的工具來量一量其中的一條邊。」

3、討論交流測量結果。

教師:誰來分享你的測量結果?

教師:我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張桌子,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你能發現其中的什麼秘密?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

三、集體交流,了解生活中的測量。

1、引導提問:「生活中,你在哪裡見過測量?人們會用什麼工具來測量?」

2、觀看視頻,了解測量的工具——尺子。

結束部分:

小結: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測量的方法了解物體的長短、高矮、距離等,不管用什麼樣的測量工具,都要方法正確,才能量准確。

延伸活動:在益智區投放多種工具(毛線、木棍、鉛筆、回形針等),以及記錄再次測了教室中物品的長短。

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測量》 篇2

設計意圖:

《剛要》指出:「引導幼兒體會數學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初步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探索數學規律的願望。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活動中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幼兒的測量最早是「目測」,即通過眼睛觀察感知比較量的差異。大班的'幼兒觀察力、思維能力逐漸增強,他們樂於思考,願意動手探究並解決疑問。對於生活中遇到的物體的長短、高矮、距離等問題,他們會利用目測去進行判斷,也會用手、腳、輔助物進行比較,有了初步的測量的經驗與願望。大班幼兒的測量是自然測量,即利用自然物作為測量工具進行直接測量。學習測量可以加深幼兒對物體量的認識;有助於幼兒對不同量的測量工具的初步認識;加深幼兒對數的理解;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測量活動的興趣。本節活動符合幼兒數學發展的需要。

活動目標:

1、學慣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感知物體的長短,嘗試用首尾相接(做標記、平鋪、交替)的方法進行測量。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結果也不同。

3、能用較准確的語言講述自己測量的情況。

活動重點:

學會用首尾相接(做標記、平鋪、交替)的方法測量物體長度。

活動難點:

測量同一物體時,測量工具不同,結果不同。

活動准備:

1、地面上八條長短不一的線段。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吸管和冰棍棒。

3、記錄表、筆。

活動過程:

一、用目測的方法測量地上的路段。

二、探索使用冰棍棒和吸管進行測量

1、幼兒自由選擇路段,進行測量,師提醒首位相接的進行測量。

2、幼兒示範並小結測量的方法(平鋪、交替或做標記)。

三、幼兒選擇測量工具,兩人一組進行測量

1、介紹記錄表格:記錄表上的數字和圖案都是什麼意思?

2、幼兒自由組合,兩人一組分別用冰棍棒和吸管進行測量。

3、交流測量結果。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結果越小,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結果越大。

四、延伸活動

1、測量班級的桌子的邊長。

2、區域活動中投放相關材料進行測量。

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測量》 篇3

活動目標:

1、學會用首尾相連的自然測量方法感知物體的長短或距離的遠近。

2、知道在測量同一物體時,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結果也不同。

3、明白測量可以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准備:

1、幼兒已有在生活中比較遠近或物體長短的經驗。

2、學具:水彩筆、記號筆、吸管、絲帶、積木、小木棍等;記錄單。

教具:大記錄單;各類尺子。

3、環境創設:布置能進行立定跳遠空地,並有起點線。

活動過程:

一、游戲「跳遠比賽」導入活動。

1、請幾位幼兒進行立定跳遠,問「誰跳得最遠?你怎麼知道的?」

2、引導幼兒討論:可以用哪些工具進行測量?

二、幼兒第一次操作:測量桌子的邊長。

1、幼兒自由選擇工具測量桌子邊,教師觀察並指導幼兒探索測量方法。

2、請幼兒介紹自己的測量方法,集體討論。

小結:測量時要一下挨著一下量。

三、幼兒第二次操作並記錄結果。

1、幼兒用首尾相接的方法再次測量桌子的邊,並將結果記錄下來。

2、幼兒說出自己的記錄結果,教師在大記錄單上進行統計。

3、討論並分析:為什麼同一物體的測量結果不同?

小結:用自然測量法對同一物體進行測量時,使用的工具不同,得出的結果也不同。

四、集體討論:生活中除了可以用木棍、絲帶以及我們的手、腳等來測量外,還可以用什麼工具幫助我們得到最准確的測量結果?

1、讓幼兒說出自己知道的各種測量工具名稱。(如:直尺、三角尺、皮尺、捲尺等)

小結:生活中測量不同的物體時,人們會使用不同的測量工具。

2、嘗試用測量工具再次測量桌子的邊。

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測量》 篇4

教學內容:

教材P54—55:「有趣的測量」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活動情境,經歷測量石塊體積的實驗過程,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2.在實踐與探究過程中賞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重難點:

1.經歷測量過程,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2.探索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揭題

1.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實物怎樣才能知道它們的體積?

2.出示、石塊、土豆實物、引出:不規則物體的測量、板書。

二、扶放結合探究新知

1.出示橡皮泥、土豆讓學生觀察、同時設置問題,師小結。

2.出示石塊、瓦片、讓學生觀察、同時設置問題:怎樣計算它們的體積呢?

三、反饋矯正落實雙基

1.趣味游戲,拳王爭霸,提示游戲規則。

2.出示P55「試一試」第2題。

四、小結評價布置預習

1.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

2.布置課外預習:教材P56-57:「分數混合運算( - )

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測量》 篇5

活動目標:

1、嘗試運用故事中的「一寸蟲」進行測量,了解首尾相連的測量方法。

2. 通過觀察、操作,學習直線的測量方法。

3.體驗進行測量活動的樂趣

活動重點: 了解首尾相連的測量方法。

活動難點: 學會直線測量方法的基礎上,對動物身體的某個部位進行測量。

活動准備: 一寸蟲圖片 幼兒兩次操作的測量材料。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激發幼兒的興趣

(1)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神秘的朋友,它就躲在我的身上,你們猜猜看,它在哪裡呢?

(2)師:你們知道這是什麼蟲嗎?幼:毛毛蟲

(3)師:可是它說它不叫毛毛蟲,叫一寸蟲,什麼是一寸蟲呢?我們用手來比劃一下,它有多大呢?

(4)師:哦,原來一寸蟲長的這么大,對人類來說,這么長就是一寸,所以我們叫它一寸蟲。

2.運用故事,引出測量

(1)教師出示圖片,講述故事:在一片大森林裡,住著很多大大的動物,比如說?可是還住著小小的一寸蟲,但是,還住著愛吃一寸蟲的知更鳥。有一天,知更鳥要吃一寸蟲,一寸蟲趕緊說:「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會測量。」

(2)師:小朋友,你們知道什麼是測量嗎?幼:測量就是量一量有多長

(3)師:你會測量嗎?小朋友的小椅子上也有一寸蟲,每個小朋友可以拿下來看看,你想用它來測量什麼?我們先從自己身上來量一量,試試看。(幼兒用一寸蟲在自己身上測量)

(4)師:好了,現在我們把一寸蟲貼在自己的身上,老師看見我們小朋友還不怎麼會測量,那我們先來看一看一寸蟲是怎麼測量的吧。

3.幼兒嘗試初次測量,學習直線的測量方法。

(1)師:我們來看,一寸蟲爬到了知更鳥的尾巴上,它要幫知更鳥的尾巴測量了,那誰來說一說,一寸蟲是怎麼測量的呢?幼:一個一個連起來的

(2)師:一個一個是怎麼連起來的?

教師小結:一個跟著一個拍在一起,中間不能有空隙,也不能有重疊。

(3)師:那一共爬了幾條?(3條),

師:一隻一寸蟲是一寸長,量出來用了3隻一寸蟲,那是多長呢?

幼:3寸長

(4)師:一寸蟲真厲害,一會兒就測量出了知更鳥的尾巴有3寸長,那小朋友你們想試一試,學習一寸蟲測量的方法呢?(想)

師:(出示一張紙)在這張紙上,有一條線,看看上面有什麼?(一個紅點)這個紅點就是起點,是一寸蟲開始擺放的地方。請小朋友測量下這條線的長度,把測量的結果記錄在這個小方格里。

師:在測量之前,你們想想一寸蟲是怎麼測量的?(讓幼兒想一想)想好了嗎?現在開始測量吧!

(5)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6)講評幼兒的操作,有問題的指出並糾正。

教師小結:我們小朋友真棒,都學會了一寸蟲的測量方法,一寸蟲是一個跟著一個,中間不能有空隙,也不能疊在一起,才能測量出來

4.幼兒再次測量,運用直線測量法,學習測量動物的某個部位,並簡單記錄。

(1)師:一寸蟲幫知更鳥測出了尾巴的長度,知更鳥說:「好吧,你幫我測量了,我就不吃你了,可是我還有很多的朋友,你也要幫它們去測量一下,不然我還是會吃掉你的。」

(2)師:看看知更鳥的朋友是誰?(教師出示圖片:大象、長頸鹿、兔子)

師:小朋友們想一想,他們會叫一寸蟲測量什麼?

幼:大象的鼻子,長頸鹿的脖子,兔子的耳朵

師:這一次啊,一寸蟲想請我們小朋友來測量,你們願意嗎?(願意)

(3)師:在測量之前,先請小朋友認識一下這些操作材料,有一張記錄單,還有動物的圖片,還有一寸蟲,請小朋友來為知更鳥的好朋友測量一下。注意,找到這些圖片上的紅點,這是開始放一寸蟲的地方。

(4)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5)講評記錄單,請幾個幼兒來分享一下。

師:你是幫誰測量的?你是怎麼來量的?(幼兒的操作在投影儀上展示出來)

5.感受一寸蟲的機智,體會測量的樂趣

(1)師:一寸蟲告別的知更鳥和它的朋友,慢慢向前爬,在路上碰到了夜鶯,夜鶯要吃掉一寸蟲,一寸蟲說:「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會測量。」

(2)師:你們猜猜夜鶯要請一寸蟲量什麼呢?

(3)師:原來,夜鶯要請一寸蟲測量歌聲,一寸蟲想想歌聲怎麼測呢?小朋友說說看歌聲能不能測量?

幼:能(不能)

師: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有的東西是可以測量的,有的東西是不可以測量的。

師:那一寸蟲利用夜鶯不知道歌聲是不能測量的這個道理,她就逃跑了。

師:我們來看看一寸蟲是怎麼做的?它對夜鶯說:「好吧,那你開始唱吧,我來測量。」於是,夜鶯開始唱了一起,一寸蟲爬呀爬呀,一會爬到草叢里,一會兒躲在小花里,一會就不見了。

師:一寸蟲真聰明,而夜鶯不懂得測量,那我們小朋友呢,有沒有學會測量了?(學會了)

師: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測量的,比如說我們教室里的桌子的長度,積木的長度……等下我們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用一寸蟲去量一量有多長吧!

4. 大班數學我會測量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大班數學我會測量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活動目標:

1、樂意用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體驗測量在生活的應用。

2、在探索比較中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初步認識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

3、在活動中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及判斷能力。

4、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5、培養幼兒邊操作邊講述的習慣。

二、活動准備:

1、幼兒已有用等長的量具一一排列擺放進行測量的經驗。

2、長短不一的學具如:尺子、繩子、小棒、積塑、紙條等;筆、測量記錄表等

3、布置白雪公主的家的.活動場景:小床若干、桌子等

三、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參觀《白雪公主》故事場景,設置問題情境引起幼兒測量興趣。

引入:春天到了,白雪公主想把小矮人的家打扮一新,但是她遇到了難題,你們願意幫助她嗎?

二、幼兒嘗試解決問題——量地磚,探索正確測量的方法。

1、引導思考:白雪公主想為小矮人的家裡鋪上地磚,怎樣清楚的告訴瓷磚廠的工人地磚的大小?

2、幼兒嘗試用相同的工具測量。

3、引導幼兒比較測量的結果,探討發現測量的正確方法。

討論:選擇相同的工具測量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方法:找准起點,沿邊線測量,用筆(拇指)畫個記號,首尾相連。

三、幼兒嘗試解決問題——量床,探索發現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思考:白雪公主想為小矮人的小床做新的床套,怎麼知道床套的寬度和長度?

2、教師介紹測量記錄表。

3、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測量。

師巡迴觀察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4、引導幼兒交流測量的結果,並初步認識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積累測量經驗。

討論:量相同的位置測量結果一樣嗎?為什麼?

小結:測量工具越長,測得的結果越小;測量工具越短,測得的結果越大。

四、活動延伸: 引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2—3種測量工具給周圍生活中的物品測量,積累測量經驗。

教學反思

學前階段的幼兒,對與數的概念理解難掌握,測量的意義難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加上讓幼兒自己操作自己動手來尋求答案,讓幼兒真正了解測量的樂趣。這一活動幼兒比較興趣參與活動,但是測量結果的記錄有所欠佳。對於這一活動我進行了反思:雖然幼兒樂與參與了活動,但是實踐過程操作能力還不夠強。在以後的數學教學中,應該多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

5. 《用尺量一量》大班數學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准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用尺量一量》大班數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用尺量一量》大班數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和學習直尺的使用方法。

2、欣賞各種尺子(直尺、三角尺、捲尺等),了解其不同的作用。

3、萌發對測量的興趣。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准備:

1、與幼兒人數相等的各種尺子(直尺、三角尺、捲尺等)

2、測量的表格、筆和紙盒

活動過程:

一、提問引發思考

師:教師裡面的桌子、椅子、黑板,你們知道他們有多寬有多長么?

師:那如果我想知道他們的有多長有多寬,誰可以幫助我呢?(幼:尺子)

師:現在請你觀察一下尺子上有什麼?尺子是干什麼用的呢?你在什麼地方看到過尺子呢?

教師小結:尺子上面有數字、有刻度,是一格一格的;尺子是能夠用來測量物體長度的工具。

二、演示和操作

師:請你們拿出自己准備好的尺子,現在請你來數一數直尺上面的小格子,數完以後請你嘗試測量一下鉛筆盒的長度。量出請閉合的長是幾個小格子,寬是幾個小格子,並把你量出來的結果記錄在紙上。

師:現在你已經量好了,我請幾個小朋友來告訴我你的測量結果?

教師小結:測量時尺子和被測量的物體起點要對齊,要及時做記號,繼續測量。要記住原來量了多少格,然後把你幾次測量的數據加在一起,最後結果就是物體的測量長度。

三、幼兒思考,提出問題

師:下面請你們討論一下為什麼小朋友測量的鉛筆盒的長和寬是不一樣的呢?

師:現在你可以用你的尺子,和剛剛老師教你們的那種方法去測量別的物體了。

四、問題遷移,欣賞各種尺(直尺、三角尺、捲尺等),並了解作用。

師:今天我們還帶來了很多各種各樣的尺子,請你們先來欣賞一下這些尺子,看看這些尺子有什麼作用,你都在哪裡看到過這些尺子呢?

《用尺量一量》大班數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孩子們在戶外觀察秋天的景色時,對大樹的外形特徵產生了興趣,榮寅宸與毛堅在討論小花園里的雪松有多高、有多粗?尤陽與王浩在爭論雪松和谷樹誰長得高?誰長的粗?

活動目標:

為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從他們的興趣出發,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測量,所以設計了這一活動。

1、各種材料、各種方法測量樹,知道樹干有高矮、粗細等。

2、初步學習測量及記錄的方法。

環境創設:

1、戶外。

2、長短繩子、各種尺(長短直尺、捲尺、三角尺)、記錄紙、筆、竹竿等,地上畫有刻度線。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用目測的方法觀察樹,用語言簡單表述出樹的不同。

1、小花園里的樹真多,你知道他們的名字嗎?

2、這些樹長得一樣嗎?怎麼不一樣?

二、組織幼兒開展討論,尋找測量樹干粗細的方法。

1、剛才小朋友說樹干有粗細,哪棵粗?哪棵細?你是怎麼知道的?(目測)

2、有沒有辦法知道樹干到底有多少粗?樹枝有多少細呢?

幼兒討論:用手環抱、尺量、繩子量……

三、幼兒自由選擇各種材料測量雪松後交流:

1、粗細:

(1)用什麼材料測量?有多少粗(在記錄紙上記錄)?什麼方法測量的?

(2)(選擇用繩子測量的)怎樣知道測出來的數字是多少?

(3)為什麼測量出的粗細不一樣?(有的測底部、有的測中部)

2、高矮:

(1)小花園里哪棵樹最高?

1、有多高?你怎麼知道?(目測:用尺無法測量高度時可目測)

2、怎麼記錄?

(2)瓜子黃楊樹長得高不高?怎麼測?(直接測量)

(3)龍柏長得不高不矮,有什麼方法測量?

1、用鋼皮捲尺直接測量;

2、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後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樹醫生

1、醫生每年都要給小朋友體檢,量量身高和胸圍。現在請你們來做樹醫生,給這些樹檢查身體。幼兒每人選擇一棵樹進行高矮、粗細的測量,並把數字記錄在記錄表上。

2、互相交流記錄結果。

《用尺量一量》大班數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學慣用目測和自然測量的方法,識別物體的長、寬、高。

2.激發幼兒進行測量活動的興趣。

3.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4.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准備:

幼兒人手1隻空紙盒、1把自製多用尺(見圖7―12)。圖7―12自製多用尺

活動過程:

1.教師介紹

(1)教師以空紙盒、桌子、教室為直觀演示教具,讓幼兒分別感知它們的長、寬、高。

(2)用什麼方法能知道它們的'長、寬、高?

在幼兒議論後教師歸納:用測量的方法。

目測法:用自己的眼睛看,可大致比較,但不精確。

測量法:用尺子來量一量。

幼兒人手一把多用尺,教師提醒幼兒數一下,多用尺上有幾個小格子,幼兒數後發現多用尺由10個彩色小方格組成:紅一黃一藍一綠一橙五色相間。教師再提示幼兒,這把多用尺可用來量物體的長、寬、高。

2.演示

(1)教師用鋼捲尺或木尺量桌子的長、寬、高。

(2)個別幼兒用多用尺量空紙盒的長、寬、高,說出長、寬、高分別是幾個小方格。

3.操作

(1)幼兒用各自的多用尺測量空紙盒,分別量出空紙盒的長、寬、高各是幾個小方格,並記錄在紙上。

(2)幼兒合作用多用尺測量小桌子,量小桌子的長、寬、高是幾尺(10個小格為1尺)或幾尺零幾個小方格,並記錄在紙上。

(3)幼兒嘗試進行自然測量,教師巡迴觀察指導。

活動建議:

1.啟發幼兒在使用多用尺測量時,可以1個小方格作單位,也可以1尺作單位(10個小方格為1尺)。量同樣長的物體,單位小,測量的數大;單位大,測量的數小。例如,空紙盒的長可以說是2尺長,也可以說是20個小方格長。

2.可再讓幼兒想想,除了用多用尺測量外,還可以用什麼作為度量工具?(小棍、繩子、筷子、腳步、手等)

《用尺量一量》大班數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初步選擇和使用材料與工具,在探索中積極思考,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喜歡動手操作,萌發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

3、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5、進一步提高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准備:

1、教師用具:記錄紙、水彩筆。幼兒用品:幼兒人手一份材料:記錄紙、水彩筆、吸管、小木棒、毛線、積木、圖形片、曲別針、礦泉水瓶、軟尺、紙條。

3、環境創設:將教室布置成『寶寶學園』的環境。

活動過程:

一、教師以「幫助小動物測量『寶寶學園』用具」引題。

結合自由探索活動,引導幼兒交流、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1、導入:

師:「小動物們想在森林裡建造自己的『動物學園』,可是『動物學園』里的東西要怎麼來設計和建造呢?熊貓校長認為我們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適合它們,可是它們不知道這些東西的尺寸。所以想請我們幫助它們來量一量、記一記,然後把這些測量的結果告訴它們,好讓它們照著這些樣子來建造自己的『動物學園』。」

2、教師讓小朋友們探索學慣用吸管測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師引導幼兒自由嘗試測量及記錄的方法。

(1)師:「我們教室里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適合小動物們。所以,我為每個人都准備了一根吸管和一張記錄表,請大家用吸管來量一量、記一記,看誰能更准確地測量和記錄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師提問:「你是怎麼量的?量了幾次?」

(3)請有不同結果的兩位幼兒示範用吸管測量椅子的高度,師生共同尋找正確的測量方法。師:「他們的方法都不同,那麼誰的方法測量起來更准確呢?」

(4)教師示範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及記錄方法。

師: 「我們測量東西的時候,為了能測量和記錄的更准確,測量的工具要和測量的東西一端對齊;量一次後用自己的方法做個記號;第二次量的時候,要和前一個記號對齊了再量;量一次記一次,為了不讓自己忘記量了幾次,可以用點、豎線來幫助自己來記,也可以心裡記住次數。最後在記錄表上畫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體,記上量的次數。」

二、教師指導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

1、教師指導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①教師介紹自由探索活動的材料及活動要求

師:「剛才我們已經學會了正確的測量方法,現在教室里有許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們來測量和記錄?」

「我為每個小朋友都准備了一個小方籃,大家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籃子里的東西作為測量工具,你想測量什麼就測量什麼,你們可以選2-3種工具測量,一邊測一邊想用哪種東西作測量工具測量起來比較快。」

②根據幼兒的測量情況引導幼兒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可以用不同的測量工具。

師:「你量了什麼?你用了幾種工具來量?還可以用哪些工具?」

2、引導幼兒通過再次的探索,了解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並發現和掌握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①猜測及討論。

師:「剛才我們已經用正確的方法來量了一條直線的長度。現在,小動物們想知道我們桌椅的圓邊——也就是那圈圈(曲線)到底有多長?請小朋友們動腦筋來想一想,用什麼工具更合適?」

②引導幼兒與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師:「大家的想法都不錯!那麼,我們教室里還有哪些東西是有圓邊的,它們到底有多長呢?現在就請小朋友們找一個好夥伴一起合作,選出合適的工具,互相幫忙,完成測量的任務。你們能做到嗎?」

「如果你們在活動中碰到了什麼困難,又沒辦法解決。那麼,沒關系,呆會兒可以和大家一起來討論」

③了解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並發現和掌握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師:「你和誰一起合作?量了什麼東西的圓邊?用什麼工具量的?為什麼你們會選擇用這種工具?你們又是怎麼合作的?」

④幼兒演示,教師小結。

三、結束語:

教師:「今天大家學會了怎樣來測量物品;又幫助小動物們測量了教室里的這么多東西;還知道了不同的東西應該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來測量,這樣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確。」

延伸活動:

想一想、記一記:如果沒有工具來測量,那該怎麼辦?(如:用腳步量操場的距離;用帽子測量頭的大小等)

師:「現在又有一個難題了:如果小動物想測量我們的大操場,但又沒有工具來測量,那該怎麼辦呢?」

「呆會兒小朋友們可以用你的辦法去試一試,然後告訴小動物們,幫助它們建造一個和我們幼兒園一樣美麗又好玩的『動物學園』。好嗎?」

活動反思:

由於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准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准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節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並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於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後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小網路:有些量由其本質決定(譬如,數),而另外一些是作為對狀態的描述(屬性,尺寸,特徵),譬如重和輕,長和短,寬和窄,大和小,多和少。

6. 大班數學教案:自然測量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大班數學教案:自然測量,歡迎大家分享。

大班數學教案:自然測量1

活動目標

1、學慣用自然物測量桌子等物體,知道測量的正確方法。

2、能表達測量結果,感知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3、願意用自然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簡單問題。

活動准備

1、測量工具:紙條、繩子、小木棍等;

2、相關的PPT課件、記錄表、記錄用的鉛筆等。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動手嘗試

1、電話鈴聲響起,師以「接電話」形式導入,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師:喂,您好!你是喜羊羊呀,你想買跟我們班一樣的桌子,哦,等會兒我量好再告訴你!

2、幼兒討論,自選方法。

師:我們要用什麼量?怎麼量呢?(老師這里有繩子、紙條還有小木棍,我們用這些工具可以量出桌面的長度嗎?)一起來試試吧!邊量邊想自己是怎麼量的。

3、動手嘗試,交流方法。

師:剛才你們是怎麼量的?(個別提問,口頭表述)

4、結合幼兒的回答,教師用PPT演示要測量的桌面的長邊。

師:好,剛才小朋友說了很多方法,誰願意來這里演示一下,你剛才是怎麼量的?(幼兒演示)

(二)示範講解,合作測量

1)教師邊示範邊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找准起點,做上記號,移動工具,頭尾相連,不留空白,不能重疊,一直量到終點。數一數有幾個記號。

2)請幼兒兩人一組用小木棍量桌面的長邊,各自記錄在自己的記錄單。

3)個別幼兒演示測量方法,表達測量結果。

師:請紅黃藍綠四隊代表匯報測量結果。用什麼工具測量桌面的長邊,結果是多少?

4)師幼共同小結:用同樣的工具測量出來的結果是一樣的。

(三)反復實踐,發現秘密

1)請幼兒選擇另外兩種測量工具量桌面的長邊,並記錄測量結果。

師:如果用不同的工具測量桌面的長邊,結果會怎麼樣呢?我們再來試試吧!

2)幼兒操作,記錄結果。

師:剛才我們已經用了其中一種工具進行測量,還剩下兩種工具,請小朋友用這兩種工具分別來測量桌面的長邊,記下結果想想發現什麼秘密?

3)分享交流,提升小結。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在總表上記錄,引導幼兒觀察,思考為什麼測量結果不一樣?發現什麼秘密?

4)師幼小結:工具不同,結果不同,工具長,量的次數少,工具短,量的次數多。

四、經驗遷移,解決問題

1、打電話回復喜羊羊

師:你好,喜羊羊啊!我們小朋友幫你量好了,用三種不同的工具量結果不一樣,我把這三種不同的工具和量的結果都寄給你自己定吧。

師:這樣做出來的桌子會跟我們一樣嗎?為什麼?

幼兒:會一樣,因為我們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都告訴喜羊羊啦。

2、師:你們真聰明,現在我考考你們,不用自然物和工具,你能很快測量這個教室從門口到對面牆腳的長度嗎?(啟發幼兒用跨步和用手連接等方法)

3、幼兒在游戲中活動自然結束。

大班數學教案:自然測量2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來測量周圍物體,在探索比較中發現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

2、了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幼兒參與測量的興趣。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4、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活動准備:

1、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

2、尺子、繩子、軟尺、吸管、小棒、短積木、鉛筆、筷子、紙卡段、盒子、書等物品。

3、記錄表、水彩筆、磁性板。

活動過程:

一、引題:提出任務

今天小朋友來當「小小測量員」,用三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相同的一條邊,並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二、探索:分組測量並記錄

1、幼兒兩人自由結伴協商、自主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來測量物體同一條邊。

2、教師巡迴觀察、傾聽、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並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三、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1、將各組幼兒的測量記錄表張貼在磁性板上,幼兒邊看邊交流,討論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2、引導幼兒分析記錄結果,說說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結果?並在分析比較中獲得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條邊測量結果不同的經驗。

四、游戲:問答競賽小游戲,啟發幼兒再次測量。

1、測量黑板的長邊,用什麼工具量的次數最少(或最多)?為什麼?試一試。

2、測量活動室長度有三種長短不同的工具,選取什麼工具測量速度最快?為什麼?試一試。

3、如果沒有這些工具,我們還能用什麼辦法來測量活動室的長度?試一試。

五、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再次嘗試探索用各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物體的高度、遠近等。

活動反思:

由於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准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准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節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並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於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後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節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範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於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範講解?

第二個環節

適宜行為: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採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則,並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松。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節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麼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1、各個小環節的設計均為了一個目標——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個小環節和第二個小環節結合起來,讓幼兒操作起來時間顯得更充足呢?

2、難度會太大了嗎?因為幼兒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並不容易,更何況要幼兒初步感受了測量方法後,馬上就步入第二個目標——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系的,進程是否會太快?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節,就改為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系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麼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節,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節,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節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的處理。自身的業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置、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

小網路:測量是按照某種規律,用數據來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即對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測量是對非量化實物的量化過程。

大班數學教案:自然測量3

活動目標:

1、能選擇自然物測量物品的長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測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體驗測量活動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

活動准備:

測量工具:繩子、長棍、紙筒、筆

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教師通過組織幼兒討論身高、體重引出課題,知道測量要藉助工具

二、基本過程:

1、邀請幼兒測量桌子的長度,初步探索自然測量的基本方法

(1)請幼兒討論除了尺子還可以用哪些工具進行測量,引導幼兒說出各種自然測量工具(長棍、繩子、筆等)

(2)請幼兒以小組為單位自由測量桌子的長度並做好記錄

(3)請多名幼兒演示不同的測量的方法,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更准確

2、教師示範演示首尾相接測量法,引導幼兒掌握其中要領

(1)討論:為什麼量了一次後要用手按住這個點,然後移動小木棍從這個點開始繼續測量?

(2)教師講解、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並請幼兒操作

3、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工具進行自主測量桌子的長度並做好記錄表的填寫

4、對用不同工具測量出的結果進行比較,引導幼兒發現: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或大)測量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量的次數越多(自然結束)

活動延伸:

藉助自然測量工具測量環境中的其他事物

大班數學教案:自然測量4

活動目的: 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樂意運用自然測量的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

2、自主選擇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初步認識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並且初步學習正確測量的方法。

3、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激發幼兒的探究精神,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活動准備: 1、長短不一的測量工具、粉筆

2、故事圖片

3、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一)創設問題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問題:藍貓和淘氣的爭論如何測量小汽車的車頂長度?

幼兒討論

(二)幼兒嘗試活動 幼兒自選工具測量某一物體

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並與同伴對比,有什麼發現?

(三)討論 1、比較測量的結果

引導幼兒尋找測量結果與工具的關系

2、討論測量的方法

找准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

3、小結:使用測量工具的長短不一樣,那麼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

(四)幼兒自主測量 1、提出測量的要求:選擇一種工具,量時找准起點,用筆畫個記號,沿邊線測量,首位相連。

2、幼兒操作。

3、討論與總結:

(1)你用什麼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誰也是用這個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3)你還測了什麼?結果怎樣?有人測的和他一樣嗎?你的結果呢?

(五)延伸活動 1、討論:還有什麼也可以當測量的工具?

2、我們身體的那些部位也可以當測量工具?

3、幼兒游戲:跳遠

大班數學教案:自然測量5

一、活動目標:

1、能正確使用測量工具,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2、嘗試用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體驗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准備:

經驗准備: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

物質准備:測量工具、記錄卡、彩色紙皮等。

環境准備:布置獨木橋的情景。

三、活動過程:

(一)、引題:創設游戲情景,幼兒自主探索測量的方法。

引導語:我們一起來走獨木橋吧!獨木橋有些壞了你們要慢點哦!(見圖片1、2)大班數學活動《學習自然測量》

師:剛才我們走過的獨木橋有些壞了走著可真危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修一修吧!要知道每塊獨木橋有多 長, 我 們可以用什麼辦法來測量呢?(見圖3)

老師帶來了一些小棒,請小朋友用這些小棒來量一量每塊獨木橋有多長,把你用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記在

記錄卡上。

1、幼兒用小棒自主測量獨木橋的長度,師觀察。(見圖片4、5)

大班數學活動《學習自然測量》

2、個別幼兒演示,梳理測量經驗。

(1)剛才你量了幾次?你是怎麼量的?(提問個別孩子,並演示測量過程。)

(2)引導幼兒發現測量中的問題:為什麼用一樣長的工具測量同樣長度的獨木橋結果會不一樣?

師:測量是需要方法的,方法不正確,量出來的結果就不一樣了,不準確了。(見圖片6)

大班數學活動《學習自然測量》

(3)我們應該怎麼測量呢?

3、師幼共同梳理正確的測量方法。

我們要先找到起點,工具從起點開始量,量一次要用筆幫忙做一次記號,第二次要從記號後面開始接著往後量,不要量歪了,量的時候中間不能空出來,也不能重疊,量到最後要數一數一共有幾個記號,把結果記下來。(見圖片7)

(二)、探索:測量並記錄。

引導語:第一次的'任務我們完成了,你們會測量了嗎?現在我們一起用學到的測量方法再來量一量獨木橋到底有多長呢?量好了把結果記在記錄卡第2行的後面。

(1)幼兒再次用小棒測量獨木橋的長度,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見圖片8)

2)師觀察指導、傾聽、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師生交流測量結果。

師:你們剛才又用小棒量了獨木橋,這次你們量完的結果是多少?

剛才你們都從什麼位置開始量,量好一次做了什麼?一次一次要怎麼接?量完還要數一數一共有幾個記號。

(三)、二次探索,購買材料。

1、引導語:現在我們就去材料鋪買長度一樣的材料來修鋪獨木橋好嗎?記得哦!我們買的材料既不要浪費也不能太短了。要買和我們剛才量的一樣長的才可以,出發吧!!!

2、幼兒購買材料修鋪獨木橋。(見圖片9、10)

大班數學活動《學習自然測量》

(四)結束:

師:我們的獨木橋修好了,我們一起來走過修好的獨木橋去外面找找別的東西,去量一量它們有多長。老師這里給小朋友准備了一些測量工具,你們也可以自己去找一樣喜歡的東西來當測量的工具,用我們今天學到的測量本領來量一量,把結果也記下來。(見圖片11、12)

活動延伸:

幼兒自主選擇周圍的物體測量,師重點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和記錄。

你還量了什麼?是怎麼量的?它有多長?

大班數學教案:自然測量6

活動目標:

1、教幼兒學習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測量的方法,激發幼兒參與測量的興趣。

2、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來測量周圍物體,在探索比較中發現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活動准備:

1、長度不同的筷子、鉛筆、吸管等。

2、若干張記錄表格。

3、粉筆若干。

4、魔箱和寶藏圖。

活動過程:

1、以游戲「看誰跳得遠」引入活動,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2、學習測量方法。

(1)自主探索測量方法。

要求幼兒人人動手,運用測量工具(筷子),測量桌子的長度。

測量結束,鼓勵幼兒把自己的測量方法和想法與老師、同伴們交流。

(2)教師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

測量時,筷子的一頭要對齊桌子的邊角,在筷子的另一頭用粉筆畫一條短線作記號,第二次測量的時候要從記號的開始處接下去量,邊量要邊數,一根筷子,兩根筷子,……最後就能記住桌子長度有多少根筷子長。同時強調測量工具(筷子)必須沿著邊測量。

(3)幼兒分組測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①幼兒兩人一組,用不同長度的筷子,測量活動室的門、窗戶及黑板的邊,並記錄測量結果。

②教師巡迴觀察、傾聽、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③請個別組幼兒交流測量時遇到的困難,並採取哪種辦法解決,再匯報測量的結果。

(4)引導幼兒分析討論:同樣的門、窗戶、黑板,為什麼都用筷子測量,而結果卻不一樣?

老師用與孩子一樣的測量工具(筷子)進行演示,引導幼兒觀察筷子的長短,得出筷子長,量出的次數少;筷子短,量出的次數多。

3、游戲:找寶藏。

幼兒從魔箱里摸出一張畫有藏寶地點的標記圖,根據圖運用各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找出寶藏。

4、結束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各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還知道了測量的結果和量具的長短有關。出來今天用的量具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用來測量呢?小朋友會去後找一找、試一試好嗎?

大班數學教案:自然測量7

活動目標:

1、學習不同的工具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

2、繼續探索測量單位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活動重點:

學慣用不同的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

活動難點:

測量單位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活動准備:

完整的鉛筆、積木、回形針、橡皮等測量工具(幼兒人手2份)

記錄表格(見活動材料)

活動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

1、創設問題情景,引入問題。

師:小朋友,瞧,圖上有誰?它們在干什麼?(米老鼠和唐老鴨,它們在比賽跳繩)再看下面一幅圖,想知道它們在說什麼嗎?再來看第三幅圖,它們現在在做什麼?(在測量跳繩的長度)它們用的測量工具一樣嗎?(不一樣)再看一看最後一幅圖,發生了什麼事情呢?(它們在爭論誰的跳繩長。)

2、引導幼兒討論測量長度的工具和方法。

師:請你們也想一想,有什麼辦法可以測量跳繩的長度呢?還有其他的辦法嗎?

二、遷移幼兒已有測量長度的經驗。

師:我們中班的時候已經學習過測量長度的方法了,你們還記得嗎?那我請一個小朋友用黑板擦來量一量黑板的長度,你們仔細看他測量的方法對不對。

師:他測量的方法,對嗎?誰願意來跟大家說一說。並示範一下測量長度的正確方法呢?(找准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量一下記錄一下。)

三、幼兒嘗試測量,探索測量單位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1、幼兒自主選擇兩種不同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度。

師:小朋友真能幹,都已經掌握測量長度的正確方法了,現在我想請你們每人自己選擇兩個不同的測量工具,分別量一量課桌的長度,並在表格上記錄用每個工具測量的次數和結果,(教師可示範記錄方式)

師:你們剛才用兩種測量工具,測量的結果一樣還是不一樣?請你說一說,你剛才是用哪兩個工具測量的?桌子有幾個XX長?用XX測量時量了幾次?桌子有幾個XX長,用XX量了幾次?(請個別幼兒回答)

師:我們測量的是同一個物體,為什麼每個人兩次測量的結果都不一樣呢?是不是我們搞錯了呢?現在我們都用這種工具(積木和回形針)來量一量我們書本的長度,看看結果有什麼變化,好嗎?

2、集體選擇兩種同樣的工具測量書本的長度。

師:現在請你們用回形針和積木量一量你的幼兒用書有多長,並像剛才一樣把結果記錄在表格里,好嗎?這次測量結果一樣嗎?幼兒用書有幾個回形針長?用回形針量了幾次?幼兒用書有幾個積木長?用積木量了幾次?

3、引導幼兒討論並小結。

師:我們每次的都是同一個物品,為什麼測量的次數和結果不一樣呢?仔細觀察你們的記錄表,你會發現什麼?(引導幼兒發現測量工具長,量的次數就少,測量工具短,量的次數就多的道理。)

師:小結,測量工具長,量的次數少,測量工具短,量的數次就多。

大班數學教案:自然測量8

活動內容:

學習自然測量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自己的嘗試活動學習自然測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並學習記錄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長度的量具進行測量,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探索精神。

活動材料及環境創設:

1、知識准備:課前組織幼兒進行自由探索活動,引導幼兒用筆代替尺子測量教室內的桌椅,自由嘗試測量及記錄的方法。

2、教師用記錄紙、記錄筆、小棒、磁帶。幼兒人手一份動物掛飾(兔、貓、雞、狗等)及測量用具。

幼兒分組材料:吸管棒、筆、小木棒、線、積木、鐵絲、抹布、記錄紙等。

3、將教室布置成「小熊樂園」的環境。(樂園大門、小火車、小熊家等)

設計意圖:

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幼兒要在一次活動中較為正確地掌握自然測量的方法,並同時知道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師針對這一活動的重難點,本著在活動中培養幼兒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及數學思維能力,設計了活動的教學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討論學習---分組操作探索---集中討論歸納。

活動過程:

一、教師以到「小熊樂園」參觀引題,結合自由探索活動小結幼兒嘗試測量活動的結果,引導幼兒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1、師:小熊請小動物們到「小熊樂園」參觀學習,看看「小熊樂園」是怎麼建造的,學會後回到森林裡建造自己的樂園。你們聽,小熊樂園的火車來了,讓我們坐著火車去吧!

(幼兒做開火車律動入室)

2、請個別幼兒嘗試用小棒測量大門。

3、教師根據幼兒活動情況小結。示範講解用小棒測量大門的方法及記錄的方法。

4、教師讓小動物學慣用筆測量自己坐的積木椅子,教師指導個別能力較差的幼兒。

5、教師提問:你測量的椅子有幾根筆這么長?為什麼用一樣的筆測量的結果是不同的?

教師根據幼兒測量結果進行記錄,並引導幼兒發現用同樣的測量工具測量積木,積木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多,積木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少。

二、教師指導幼兒在自由分組活動中繼續學習測量的方法,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現測量用具與測量次數之間的關系。

1、教師介紹分組活動的材料及活動要求。

A組:讓小動物們用吸管棒測量小熊家裡的桌椅和床鋪有多長。然後將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B組:請小動物們分別用長短不同的小棒分別測量一下大門的一塊磚有多長,然後將結果記錄在紙上。

C組:小動物們可以自由選擇盤子里的東西作為測量工具,測量小熊火車的一節車廂有多長,你們可以選2、3種工具測量,一邊測一邊想用哪種東西作測量工具比較方便測量。

2、教師交待分組活動的要求。

3、教師組織幼兒分組活動,重點幫助幼兒掌握測量的方法,並引導在B組活動的幼兒思考測量工具與測量次數之間的關系。

三、教師組織幼兒討論交流,引導幼兒發現測量工具與測量次數之間的關系。

1、教師展示A組幼兒的測量結果。

2、教師根據B組幼兒的測量結果引導幼兒發現:為什麼一塊磚測量的次數會不同?測量工具與測量次數之間有什麼樣的關系?教師引導幼兒發現磚塊時使用的工具長,測量的次數就少,測量的工具短,測量次數就多。

3、教師提問:你選擇了什麼測量工具測量火車的車廂,你喜歡用哪種工具進行測量?還有哪些東西可以做為測量工具?

4、師:小動物們測量了「小熊樂園」里的這么多東西,現在知道怎麼建造動物樂園了吧,讓我們回到森林裡動起手來,建造我們的動物樂園。

幼兒律動出室

四、延伸活動

1、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利用各種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活動。

2、尋找哪些工具進行測量更方便。

閱讀全文

與引導幼兒了解各種測量工具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安裝燈籠的簡單方法 瀏覽:819
舌頭靜脈曲張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967
秦嶺隧道口安裝方法 瀏覽:334
格蘭仕燒烤微波爐使用方法 瀏覽:801
三次元測量儀使用方法 瀏覽:612
牛角鐲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699
美皮護和疤克使用方法 瀏覽:782
討論問題解決方法 瀏覽:632
初三代數問題解決方法 瀏覽:132
如何延時訓練方法 瀏覽:612
鞋水的使用方法 瀏覽:28
裙帶菜的正確食用方法 瀏覽:37
籃下夢幻舞步教學方法 瀏覽:320
調面膜粉正確方法 瀏覽:582
矮床怎麼打掃方法 瀏覽:817
如何練腰椎盤突出最快好方法 瀏覽:929
判斷心肌存活的最佳檢測方法是 瀏覽:334
教學方法及為達到 瀏覽:694
vivo屏保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04
治療小孩兒鼻炎的方法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