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測量風速
沒有專門的工具是不行的,而且這個還涉及到統計學原理。打電話給當地氣象站是最簡單的方法!氣象部門經常使用「風車轉動原理」。測量風在1秒內移動的速
度很難,但測量它在10分鍾內的移動速度相對簡單。氣象部門經常用風杯轉動來
測量風速。風杯轉動一圈的距離是固定的,10分鍾內轉動的圈數可以通過中軸下
部的計數器來記錄,用距離除以時間,就得出了風在每秒內移動的速度。
為減少外界因素對風力和風向的影響,風杯通常採用很輕的材質,同時,風杯
和風標全部安裝在高出周圍障礙物約10米的桅桿之上。風標除可以測量風向之外,
還可以用來輔助測定風力的大小。當無風或者軟風的時候,只有煙才能表示風向,
風標不會轉動;當出現輕風時,風標開始轉動;當風標出現45度角和90度角的
時候,風力便達到了一定的程度。
Ⅱ 風杯式風向風速表的使用方法
1 風向測量部分在觀測前應先檢查風向部分是否垂直牢固的連接在風速儀風杯的護架上並反向旋轉托盤螺母使支撐著方向度盤的托盤下降,使軸尖與錐形軸承接觸
觀測時應在風向指針穩定時讀取方位讀數。
觀測後為了保護軸尖與錐形軸承,正向旋轉托盤螺母使托盤上升,托起風向度盤,從而使軸尖與錐形寶石軸承離開。
2 風速測量部分
確認儀器內已經裝上電池,本儀器採用的是3節5號1.5V干電池。請注意不要採用可充電電池,它的輸出電源只有1.2V,電源不夠。打開儀器的後蓋板,將3節5號干電池裝入電池架內(注意電池的極性一定要正確,看準後再將電池裝入)電池裝入後,儀器可能處於頭點狀態,也可能處於斷電狀態,這是可用面板上的電源開關,來控制儀器電源的開與關。
請參看儀器的面板布置圖,儀器投電後首先進行顯示器的自檢,顯示器上所有可能用到的筆畫都顯示大約2秒鍾,然後儀器便進入測量狀態。
按鍵功能為:A-瞬時風速 C-瞬時風級 B-平均風速 D-平均風級 E-對應浪高
瞬時,平均風速單位:m/s,瞬時,平均風級單位:級 對應浪高單位:m。
儀器運行時,測量瞬時風速,平均風速,瞬時風級,平均風級,對應浪高這5個參數只能顯示其中的一個參數,顯示參數由風速顯示鍵和風級顯示鍵用來切換,每按一次風速鍵顯示參數就在瞬時風速和平均風速之間切換,每按一次風級顯示鍵顯示就在瞬時風級,平均風級,對應浪高之間切換。
顯示時對應的位置上會出現小數點。風速,浪高參數小數點後保留一位,風級顯示整數,沒有小數點顯示。
平均風速,平均風級,對應浪高需要有一分鍾的采樣時間,所以在投點後一分鍾內,或鎖存撤銷後一分鍾內,不能得到正確的平均值,一直要等到采樣時間大於一分鍾以後,顯示器才顯示有效的參數值。
鎖存顯示按鍵可以使儀器在測量狀態和鎖存狀態之間切換。在測量狀態時按一下鎖存顯示鍵,儀器進入鎖存狀態,鎖存狀態,測量值鎖存後顯示值被鎖定。
在鎖存狀態時按一下鎖存鍵,鎖存功能消失,表示儀器回到測量狀態。
儀器里設計有電源電壓檢測電路,當電源電源低於設定值(3.3V左右)時顯示器立即顯示「欠壓」,不再顯示參數值,以免用戶得到錯誤示值。更換新電池後再使用。
由於本儀器採用的是小型干電池,鎖存電能有限。所以用完以後一定要記住及時關閉電源,取出電池以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
由於儀器內有精密的機械結構,所以使用時應小心,不得摔碰。
Ⅲ 怎麼測量風速風量
風速測量計,測量空氣流速的儀器。
風速測量計的種類較多,氣象台站最常用的為風杯風速計,它由3個互成120°固定在支架上的拋物錐空杯組成感應部分,空杯的凹面都順向一個方向。整個感應部分安裝在一根垂直旋轉軸上,在風力的作用下,風杯繞軸以正比於風速的轉速旋轉。另一種旋轉式風速測量計,由一個三葉或四葉螺旋槳組成感應部分,將其安裝在一個風向標的前端,使它隨時對准風的來向。槳葉繞水平軸以正比於風速的轉速旋轉。常用的風速測量計類型還有:利用被加熱物體的散熱率與風速相關原理製成的熱線風速測量計;利用聲波傳布速度受風速影響因而增加和減低原理製成的超聲波風速表。
Ⅳ 風速儀的測量方法有那些呢
風速探頭為敏感部件,當一恆定電流流過其加熱線圈時,其敏感部件內,溫度升高並於靜止空氣中達到一定數值。此時,其內測量元件熱電偶產生相應的熱電勢,並被傳送到測量指示系統,此熱電勢與電路中產生之基準反電勢互相抵消,使輸出信號為零,儀表指針也相應指於零點。若風速探頭端部的熱敏感部件暴露於空氣流中時,由於進行熱交換,此時將引起熱電偶熱電勢變化,並與基準反電勢比較後產生微弱差值信號,此信號被測量指示儀表系統放大並推動電表,由指針示值即可讀出被測風速大小。
熱敏風速儀
(1)將儀器水平放好,使直鍵開關處於原位(向上)。
(2)調節電表機械零點,使表針指於零位。
(3)將探頭測桿垂直向上放置,使其熱敏感部件全部按入測桿管內,並將風速探頭之插頭插入「探頭」插座。
(4)按下「電源」直鍵(左起第一)調節「放大器調零」,電位器使指針指於零點。
(5)按下「1m/s」直鍵開關(左起第二)調節「零點調節」電位器使指針指於零點。
(6)預熱十分鍾,並重復上述步驟,方可進行測量。
(7)低風速段(0.05~1m/s)經預熱,校準後,可將風速探頭測桿端部熱敏感部件拉出,使其暴露於被測氣流中,注意使測桿垂直,並使其有頂絲一面對准氣流吹來方向(如圖3)所示,即可由電表指標值讀取風速。
(8)高風速段(1m/s~30m/s) (1m/s~10m/s) 風速超過lm/s,按下「30m/s」「10m/s」,直鍵開關(左起第三)即可讀數。(此時按鍵全部處於按下狀態)。
(9)使用完畢應將直鍵開關所有鍵從左至右依次復位。風速探頭熱敏感部件測桿拉出部分全部按入測桿管內,並撥下插頭放入儀器盒原位置。
(10)電池安裝;
使用機內電池,安裝時必須注意極性不能放錯。
使用外接電源供電時,需注意插頭聯線與插接均應正確無誤,電源電壓應符合4.5V~6V要求
實驗數據
測試者根據實際風速測量情況,選擇低速或高速調節按鈕,並至少測試三次以上,剔除其中粗大數據,取平均值為最後風速數值。
Ⅳ 怎麼測風速
沒有專門的工具是不行的,而且這個還涉及到統計學原理。打電話給當地氣象站是最簡單的方法!氣象部門經常使用「風車轉動原理」。測量風在1秒內移動的速
度很難,但測量它在10分鍾內的移動速度相對簡單。氣象部門經常用風杯轉動來
測量風速。風杯轉動一圈的距離是固定的,10分鍾內轉動的圈數可以通過中軸下
部的計數器來記錄,用距離除以時間,就得出了風在每秒內移動的速度。
為減少外界因素對風力和風向的影響,風杯通常採用很輕的材質,同時,風杯
和風標全部安裝在高出周圍障礙物約10米的桅桿之上。風標除可以測量風向之外,
還可以用來輔助測定風力的大小。當無風或者軟風的時候,只有煙才能表示風向,
風標不會轉動;當出現輕風時,風標開始轉動;當風標出現45度角和90度角的
時候,風力便達到了一定的程度。
Ⅵ 風力等級的測量方法
為了更准確的測量風力大小,人們在野外常用輕便風速表測風。這種輕便風速表,一般由感應部分和計數器所組成(見左圖)。感應部分由三個風杯(也有四個風杯)裝於十字架上,風杯在軸承上可以自由轉動,外用小框保護風杯。中軸下部與計數器相接,風杯轉動,也使計數器隨之轉動。所以計數器是記錄風杯轉動的轉數的。計數器通常有兩個或三個記數盤,大指針指示個位和十位數,兩個小記數盤上的指針分別指示百位數和個位數。儀器的下部有一開關(啟動桿),將它推上去,可使計數器與感應部分接合,計數器開始工作。把啟動桿拉下來計數器則與感應部分離開,計數器停止工作。當儀器置於高處,用手直接開動不便時,可用小繩連接開關。觀測時拉動小繩即可啟閉。輕便風速表一般安置在四周開闊、無高大障礙物的地方,表身垂直。觀測前關閉開關,記下指針的示數。等一兩分鍾後,打開開關,同時開動秒錶記錄時間。此時,觀測員迅速離開風速表,站在儀器的下風方向。開動儀器後將近100秒鍾時,觀測員迅速走近儀器,在正100秒時關閉開關,記下第二次指針示數。根據前後兩次讀數算出其差數,此差數表示風速表指針在觀測時間內所走的刻度數,記入記錄表內。將此差數除以觀測時間,就得出風速表每秒鍾內所走的刻度數,取一位小數。再根據每秒所走的刻度數,從該風速表的檢定證上查出平均風速(單位:米/秒),取一位小數。
最好連續觀測兩次,取其平均值,以減少儀器本身及人為的誤差。
有些輕便的測風器,除具有上面講的風速表的構造性能外,還在軸上裝有風向標,用以指示風向,稱為風速風向儀。
Ⅶ 風向和風速是怎樣測量的
1、風向測量:使用風向標
風向標對的風向箭頭指在哪個方向,就表示當時刮什麼方向的風。
風向標和氣流方向有一定的夾角時,氣流對風向標尾翼產生一個壓力F。其大小正比於風標幾何形狀在氣流方向垂直面上的投影,風標頭部迎風面積小,尾翼迎風面積大,由這個壓力差在垂直風標方向上的分力f產生風壓力矩使風標繞垂直軸旋轉,直到風標與氣流平行。從風向標與固定主方位指示桿之間的相對位置就可以很容易觀測出風向。
2、風速測量:使用測風器。
測風器上還有一塊長方形的風壓板(重型的重800克,輕型的重200克),風壓板旁邊裝一個弧形框子,框上有長短齒。風壓板揚起所過長短齒的數目,表示風力大小。
風速沒有等級,風力才有等級,風速是風力等級劃分的依據。一般來講,風速越大,風力等級越高,風的破壞性越大。
(7)風杯測量方法擴展閱讀:
風向,一般在測定時有不同的方法。主要分海洋,大陸,高空進行確定。利用風向可以在人們的生活,生產,建廠,農業,交通,軍事等各種領域發揮積極作用。風向的測量單位,我們用方位來表示。如陸地上,一般用16個方位表示,海上多用36個方位表示;在高空則用角度表示。
在中央氣象台的預報中,大屏幕上有符號表示:像個F的樣子,其中「符尾」(向下的豎)表示風向;「符干」(右邊的橫)表示風力的大小,符乾和風力是成正比的。
Ⅷ 風力等級是怎麼測定的
在氣象台站發布的天氣預報中,我們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風向北轉南,風力2到3級。這里的「級」是表示風速大小的。
風速就是風的前進速度。相鄰兩地間的氣壓差愈大,空氣流動越快,風速越大,風的力量自然也就大。所以通常都是以風力來表示風的大小。風速的單位用多少米/秒或多少千米/時來表示。而發布天氣預報時,大都用得是風力等級。
風力的級數是怎樣定出來的呢?1000多年以前的我國唐代,人們除了記載晴陰雨雪等天氣現象之外,也有了對風力大小的測定。唐朝初期還沒有發明測定風速的精確儀器,但那時已能根據風對物體征狀,計算出風的移動速度並訂出風力等級。李淳風的《現象玩占》里就有這樣的記載:「動葉十里,鳴條百里,搖枝二百里,落葉三百里,折小枝四百里,折大枝五百里,走石千里,拔大根三千里。」這就是根據風對樹產生的作用來估計風的速度,「動葉十里」就是說樹葉微微飄動,風的速度就是日行十里;「鳴條」就是樹葉沙沙作響,這時的風速是日行百里。另外,還根據樹的征狀定出來的一些風級,如《乙已佔》中所說,「一級動葉,二級鳴條,三級搖枝,四級墜葉,五級折小枝,六級折大枝,七級折木,飛沙石,八級拔大樹及根」。這8級風,再加上「無風」、「和風」(風來時清涼,溫和,塵埃不起,叫和風)2個級,可合10級。這些風的等級與國外傳入的等級相比較,相差不大。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風力等級。
200多年以前,風力大小仍沒有測量的儀器,也沒有統一規定,各國都按自己的方法來表示。當時英國有一個叫蒲福的人,他仔細觀察了陸地和海洋上各種物體在大小不同的風里的情況,積累了50年的經驗,才在1805年把風劃成了13個等級。後來,又經過研究補充,才把原來的說明解釋得更清楚了,並且增添了每級風的速度,便成了現在預報風力的「行話」。有些地方還把風力等級的內容編成了歌謠,以便記憶:
零級無風炊煙上;一級軟風煙稍斜;二級輕風樹葉響;三級微風樹枝晃;四級和風灰塵起;五級清風水起波;六級強風大樹搖;七級疾風步難行;八級大風樹枝折;九級烈風煙囪毀;十級狂風樹根拔;十一級暴風陸罕見;十二級颶風浪滔天。
風速是風在每秒鍾內所移動的距離,其口訣是「從一直到九,乘2各級有」。意思是:從一級到九級風,各級分別乘2,就大致可得出該風的最大速度。譬如一級風的最大速度是2米/秒,2級風是4米/秒,3級風是6米/秒……依此類推。各級風之間還有過渡數字,比如一級風是1~2米/秒,2級風是2~4米/秒,3級風是4~6米/秒,諸此類推。
其實,在自然界,風力有時是會超過12級的。像強台風中心的風力,或龍卷風的風力,都可能比12級大得多,只是12級以上的大風比較少見,一般就不具體規定級數了。
輕便風速表
為了更准確的測量風力大小,人們在野外常用輕便風速表測風。
這種輕便風速表,一般由感應部分和計數器所組成。感應部分由3個風杯(也有4個風杯)裝於十字架上,風杯在軸承上可以自由轉動,外用小框保護風杯。中軸下部與計數器相接,風杯轉動,也使計數器隨之轉動。所以計數器是記錄風杯轉動的轉數的。計數器通常有2個或3個記數盤,大指針指示個位和十位數,兩個小記數盤上的指針分別指示百位數和個位數。儀器的下部有一開關(啟動桿),將它推上去,可使計數器與感應部分接合,計數器開始工作。把啟動桿拉下來計數器則與感應部分離開,計數器停止工作。當儀器置於高處,用手直接開動不便時,可用小繩連接開關。觀測時拉動小繩即可啟閉。輕便風速表一般安置在四周開闊、無高大障礙物的地方,表身垂直。觀測前關閉開關,記下指針的示數。等一兩分鍾後,打開開關,同時開動秒錶記錄時間。此時,觀測員迅速離開風速表,站在儀器的下風方向。開動儀器後將近100秒鍾時,觀測員迅速走近儀器,在正100秒時關閉開關,記下第二次指針示數。根據前後兩次讀數算出其差數,此差數表示風速表指針在觀測時間內所走的刻度數,記入記錄表內。將此差數除以觀測時間,就得出風速表每秒鍾內所走的刻度數,取一位小數。再根據每秒所走的刻度數,從該風速表的檢定證上查出平均風速(單位:米/秒),取一位小數。
最好連續觀測2次,取其平均值,以消除儀器本身及人為的誤差。
有些輕便的測風器,除具有上面講的風速表的構造性能外,還在軸上裝有風向標,用以指示風向,稱為風速風向儀。
Ⅸ 風是怎麼測量的
風力不僅有大小還有方向,可通過儀器來測量風力的大小與方向。根據測量原理主要有以下幾類:機械式、超聲波式、聲振盪、壓力式與熱線式等。
Ⅹ 風速是怎樣測量速度的
為准確測量風速,氣象部門經常使用「風車轉動原理」。「測量風在1秒內移動的速度很難,但測量它在10分鍾內的移動速度相對簡單。氣象部門經常用風杯轉動來測量風速。風杯轉動一圈的距離是固定的,10分鍾內轉動的圈數可以通過中軸下部的計數器來記錄,用距離除以時間,就得出了風在每秒內移動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