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叫暴露評價,名詞解釋
暴露評價為對人群暴露於環境介質中有害因子的強度、頻率、時間、暴露的途徑和方式進行測量、估算或預測的過程,是進行風險評價的定量依據,接觸人群的特徵鑒定與被評物質在環境介質中濃度與分布的確定,是接觸評價中相關聯而不可分割的兩個組成部分。
暴露評價主要考慮呼吸途徑的暴露劑量。在流行病學研究中,通常以空氣中污染物濃度作為人群暴露劑量的指示變數,而不對人群具體的暴露情景進行更細的區分,因此暴露評價可以簡化為確定個體所處環境空氣中污染物平均濃度的過程。
(1)環境暴露的定義和測量方法擴展閱讀
膳食暴露評估的主要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清晰確定進行膳食暴露評估的目的,食品消費量與濃度數據的選擇要根據評估目的來選擇,同時應確保食品化學物風險評估的一致方法。
評估程序旨在為消費者提供相同水平的保護,因此,善事暴露評估應該不受毒理學終點的嚴重性、食物中化學物的種類以及關注亞人群等等因素影響,堅持採用最佳的數據和方法。
國際膳食暴露評估應該提供相當於或優於(營養不良例外)現有國家層面的評估結果。
膳食暴露評估應覆蓋普通人群以及重點人群。這些重點人群主要是嬰兒、兒童、孕婦或老人等脆弱人群或預期與普通人群相比有很大不同暴露量的特殊人群。
進行本國膳食暴露評估工作時,國家主管部門採用本國的食品消費量和濃度數據,但可以以國際營養和毒理學數據作為參考。如果國際膳食暴露評估結果超出了健康指導值,則國家主管部門應通過CAC或其他技術委員會,或直接向JMPR或JECFA提交國家的暴露評估資料。
『貳』 你與環境
試論我國開展人體總暴露研究的必要性
80中代初,國外開展了人體總暴露研究(Total Human Exposure)。這一研究把人作為環境污染物的接受著,它彌補了目前污染物危害評價中的不足。它為控制污染物找到了新的途徑,為鍵康風險評價提供了新的手段。
環境保護的中心任務是保護公共健康和福利不受環境污染物的危害。公共健康常指的是人群,而公共福利指的是非人口部分(如生態系統)。對於現行的環境管理來說,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通常進行室外環境污染物濃度的觀測,並採取措施把污染物濃度降低到可按受的水平[1]。
以往,環境法規體系僅僅要求測量地球物理傳播媒介(如室外空氣、河流、土壤)中的污染物,而不是人群的實際暴露。傳統的方法認為,控制這些傳播媒介中的污染物濃度到可接受的水平就能達到保護公共健康和福利的目的。60年代後期和70年代中期,人們發現空氣污染物的人體暴露一一人體接觸污染物的實際濃度一一與地理物理傳播媒介中的空氣濃度有顯著差異[2.3],也找到了一種能精確定量人體暴露的監測手段[4]。80年代國外產生了一種人體總暴露監測方法,這一新方法以已知的精度測定環境污染物的人體暴露[5.6]。90年代這一方法巳被用於完善健康風險評價,和為真正基於風險評價的環境法規體系提供新的資料庫。本文試圖論述我國開展人體總暴露研究的必要性。
1 問題的提出
1.1 風險評價模型
在人體健康風險評價中,雖然植物和動物在污染物到人體的輸送過程中起一定的作用,但評價的對象是人體。為了評價環境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必須建立污染源到影響之間的關系。要保證評價的精度,必須考慮所有的污染物,不應只限於傳統的污染源(煙囪,廢物出口,有毒廢物處理場等),而也應包括非傳統的污染源(建築材料,消費品等)。
人體健康的風險評價模型包括以下五個環節[1.6]
①污染源
②污染物的輸送過程
③污染物的人體暴露
④人體吸收劑量
⑤污染物對人體的影響
在這模型中,後一項依賴於前一項,即前一項的輸出就是後一項的輸入。因此,如果缺少了某一環節,就不可能正確描述污染源與影響的關系,不可能正確評價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也就不能決定控制污染源對降低風險的效應。
以往的研究對前後環節研究較多,而對中間環節③、④研究較少。提起環境污染,人們往往會想到傳統污染源,如廠區冒煙的煙囪、排污溝,因此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傳統污染源上,現在大量的知識是關於傳統污染源的,制定的法規體系也是針對傳統污染源的。另一方面,對非傳統污染源研究甚少,這些污染物會通過非傳統的暴露途徑(如室內消費品散發污染物)到達人體。
一旦確定污染源後,注意力往往轉移到污染物的輸送過程,這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如污染物擴散模型,污染物在河流、土壤、食物中的輸送模型等。與前二環節相比,第五環節也受到了很大的重視,如動物成人的劑量反應關系,一些空氣質量際准就是根據這些研究制定的。但是作為風險評價模型基本組成都分的③、④環節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最近國外開展的人體總暴露研究可以彌補這一空白,得到一個完整的風險評價模型,使基於風險評價的環境管理成為可能。這一研究也幫助找出了很多非傳統污染源。這些非傳統污染源在現行的環境法規體系中是不會考慮的;在公共健康方面,它們比受到控制的傳統污染源危害更大[1]。
雖然把污染源同暴露乃至影響聯系起來是很重要的,但即使把污染源同暴露(不一定是影響)聯系起來也能為管理者、決策者提供大量新的信息。如果能建立某種污染物的污染源一一暴露關系,就有可能找到經濟有效的控製造徑來降低暴露,達到降低潛在風險的目的。
1.2 目前大氣監測站存在的問題
大氣監測站一般提供室外空氣質量狀況,但是其價為該地區人群暴露的代表程度是不清楚的[7]。已有資料表明,人們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甚至90%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8.9]。據計算,美國工人只有2%的時間是在室外度過的,而美國家庭婦女只有1.4%的時間是在室外度過的[10]。出於人們大部分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因此對室內空氣質量的研究顯得特別重要。
國外人體總暴露研究表明,一氧化碳主要污染源是交通工具、室內煤氣灶及職業性暴露。因此個人活動和CO室內濃度對個人暴露影響極大[11.12]對波士頓家庭的NO2研究表明[13],冬/春、夏、秋三個斷段的研究中,煤氣灶家庭的所有微環境濃度高於電炊灶家庭的相應微環境濃度,且變化范圍廣;煤氣灶家庭室內NO2濃度高於室外濃度,而電炊灶家庭則相反。平均NO2濃度以廚房、起居室、卧室這一順序遞減。煤氣炊家庭的平均NO2個人暴露接近於,但稍低於室內濃度;電炊灶家庭的平均NO2,個人暴露位於室內、室外濃度之間[14]。個人暴露依賴於室內濃度。單用室外濃度不能很好預測個人暴露,而室內、室外加權活動模型能很好地預測個人暴露。因此,傳統的那種只限於室外污染物濃度的監測方法有待改進。
在70年代以前,雖然人們已認識到了大氣監測站的不是,但由於還沒有研製出個人暴露監測器,空氣污染的個人暴露是從大氣監測站獲得的[15]。這種數據假定人處於相同的微環境中,以相同的方式活動,這不能不得出粗劣的結論[16]。這種數據只能說明一種「潛在暴露」,而不能反映實際的人體暴露[15]。
70年代,由於成功地研製了個人暴露監測器,並在小型化方面取得了進展,國外才真正地開展了個人暴露的研究,並在80年代發展成為人體總暴露研究。
2 人體總暴露概念
用統計學術語表示,暴露就是個人接觸污染物的事件[6.15],如用括弧表示出現的事件,假定參數系為三維空間。「暴露」定義為兩事件的聯合事件[6.7]:
{ t時個人i在(x,y,z)點}
∩{ t時點(x,y,z)的濃度C=c}
如果知道濃度的空間分布C(x,y,z),並知道個人i的空間坐標(x,y,z),就可以把個人所接觸的濃度即暴露表示為:
C(x,y,z)=Ci(t)L L L L L L L L (1)
個人暴露依賴於遇到的濃度及在微環境中度過的時間,人體總暴露就是人在不同微環境中接觸污染物濃度的總和。人體總暴露可以描述為一個包圍目標棗人體棗的一個「泡泡」[1]。
在某時任何接觸這一「泡泡」的污染物棗通過空氣、食品、水或皮膚棗被認為是該時污染物的一種暴露。有些污染物如CO,通過一種傳播媒介空氣進入人體,其它的如鉛和氯仿,可以通過二種或多種暴露途徑,(如空氣、食品和水)進入人體。如果有多種暴露途徑,人體總暴露方法試圖確定通過所有可能暴露途徑(空氣、食品、飲用水、皮膚)的人體暴露(某時某地每一傳播媒介中的污染物濃度)。人體總暴露方法以已知的精確度和准確度,提供一些經所有環境媒介的公眾暴露數據。它試圖在暴露人數、暴露程度及
『叄』 環境監測包括哪些
環境檢測的介質對象大致可分為水質檢測、空氣檢測、土壤檢測、固體廢物檢測、生物檢測、雜訊和振動檢測、電磁輻射檢測、放射性檢測、熱檢測、光檢測、衛生檢測等。環境檢測項目包括哪些?環境檢測做什麼項目?環境檢測對象包括哪些?環境檢測項目內容包括哪些?下面就環境檢測項目匯總如下:
1,水檢測:污水檢測、廢水檢測、生活飲用水檢測、直飲水、自來水檢測、凈水檢測、井水檢測、回用水檢測、工業用水檢測、山泉水檢測、江海湖泊水檢測、水源水檢測、海水檢測、游泳池水檢測、地表水檢測、地下水檢測等。
2,氣檢測:室內空氣檢測、室內空氣質量檢測、廢氣檢測、工業廢氣檢測、鍋爐窯爐廢氣檢測、發電機廢氣檢測、食堂廢氣檢測、食堂火煙檢測、食堂油煙廢氣檢測、車間廢氣檢測、環境空氣檢測、工作場所空氣檢測、空氣質量檢測等。
3,聲檢測:廠界雜訊檢測、工作崗位雜訊檢測、生活雜訊檢測、交通雜訊檢測、工業雜訊檢測、機械雜訊檢測、車間雜訊檢測、區域雜訊檢測等
4,污泥土壤檢測:江海湖泊底泥檢測、污泥檢測、土壤檢測、土壤重金屬檢測、土壤氡濃度檢測等。
5,環境影響評價監測:大氣環境質量現狀監測、環境空氣質量現狀監測、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監測、地下水環境質量現狀監測、聲環境質量現狀監測、土壤環境質量現狀監測等。
『肆』 環境毒理學中暴露是什麼意思
環境毒理學一般是通過動物實驗來研究環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其中的暴露一般是指實驗動物與環境污染物充分接觸,接觸時間長短可根據實驗需求人為控制。
『伍』 什麼是流行病學中的暴露和暴露途徑
流行病學中的暴露包括機體在外環境中接觸某些因素(化學、物理、生物學的),以及機體本身具有的特徵(生物學、社會、心理等)。
1、收集暴露信息目的是:(1)評價暴露與疾病之間的聯系。(2)估計致癌危險性評價中的閾效應。(3)評價暴露與疾病之間的時間關系(癌的始動與促進因子,累積暴露與癌,孕期暴露與致畸性)。(4)在暴露率低的情況(如職業人群),暴露評價尤為重要。
2、調查方法:收集暴露信息的方法包括:(1)面詢、函詢、電話詢問、計算機輔助詢問、自填問卷。可詢問本人或其親朋友好等代理人(proxy或surrogate)。(2)查閱各種登記、記錄(出生、疾病、死亡,以及測量記錄)。(3)測量各種指標,如機體和環境的測量,區域監測、個體采樣器監測、生物監測;機體的測量,血清和組織庫的利用等。(4)現場觀察。現場觀察是了解暴露情況必不可少的手段,如食物中毒或傳染病爆發流行時的現場環境調查。上述各種方法都有其各自的優缺點,如對暴露標準的解釋、資料收集的監督、信息的詳盡程度和客觀性、是否方便等。在收集暴露資料時,質量控制非常重要,故在調查前應該對調查員進行培訓和考核。對病例組和對照組的調查方式應該一致(標准化),保證暴露測量的准確性。
3、暴露評價的注意事項:(1)對病例和對照的調查方法應一致,資料來源和收集方法應相同(准確性可比),以使有最佳的檢驗效率。最理想是採用盲法,或採用交叉調查的方法。(2)注意控制測量錯誤,如重復測量、質量控制。(3)對調查員進行培訓和監督。(4)注意不同暴露的交互作用,例如環境與遺傳易感性的交互作用。(5)注意工作負荷的監測或改變。(6)面詢時宜選擇適宜的場所,方便問答。
『陸』 環境風險評估的方法
評估化學物質環境風險,是安全利用化學物質的先決條件。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是通過分析化學物質的固有危害屬性及其在生產、加工、使用和廢棄處置全生命周期過程中進入生態環境及向人體暴露等方面的信息,科學確定化學物質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風險程度,為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實施風險控制措施提供決策依據。
一、適用范圍
本指南規定了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的基本框架,明確了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的基本要點、技術要求和報告編制要求。
本指南適用於單一化學物質正常生產使用時不同暴露途徑的環境風險評估,不適用於事故泄露狀況下的風險評估。
二、基本要點
(一)評估步驟
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通常包括危害識別、劑量(濃度)-反應(效應)評估、暴露評估和風險表徵四個步驟(以下簡稱「四步法」)。
1.危害識別
危害識別是確定化學物質具有的固有危害屬性,主要包括生態毒理學和健康毒理學屬性兩部分。
2.劑量(濃度)-反應(效應)評估
劑量(濃度)-反應(效應)評估是確定化學物質暴露濃度/劑量與毒性效應之間的關系。
3.暴露評估
暴露評估是估算化學物質對生態環境或人體的暴露程度。
環境風險評估中,通常以環境中化學物質的濃度表示;健康風險評估中,通常以人體的化學物質總暴露量表示。
4.風險表徵
風險表徵是在化學物質危害識別、劑量(濃度)-反應(效應)評估及暴露評估基礎上,定性或定量分析判別化學物質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風險的概率和程度。
風險評估並不都需要經過上述完整的四個步驟。如危害識別和劑量(濃度)-反應(效應)評估表明該化學物質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極低,則無需開展後續風險評估;暴露評估表明某暴露途徑不存在,則該暴露途徑下的後續風險評估就可終止。此外,為提高風險評估效率和降低評估成本,開展風險評估通常首先基於現有數據,以相對保守的方式對合理最壞情形下的風險進行評估,若未發現化學物質存在不合理風險,則評估過程終止;若風險值得關注,則收集更詳盡的數據信息,開展進一步的詳細風險評估。
(二)評估結論
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通常有以下三種結論:
1.未發現存在不合理風險,評估結論基於現有資料得出,在未掌握新的信息之前,暫不需要採取新的風險防控措施。
2.存在不合理風險,需要採取進一步的風險防控措施來降低風險。
3.風險無法確定,需要補充化學物質的信息(包括進一步的毒性測試),並再次進行風險評估。
(三)不確定性分析
風險評估是基於當前科學認知和有限的數據開展的,關於化學物質危害、暴露很難獲得極為准確的數據,因此風險評估存在不確定性。應進行不確定性分析,識別風險評估過程存在的所有影響評估結論的不確定性來源,必要時須進行敏感性分析。
結合風險管控目標,為降低風險評估的不確定性,可以進一步研究與收集化學物質有關毒性和暴露數據,持續反復開展風險評估,即風險評估可以是一個迭代過程。
(四)數據質量評估
在風險評估中,需要對採用的化學物質的毒性數據和暴露數據質量進行評估。
通常,毒性數據重點評估相關性、可靠性和充分性。相關性是指數據和測試方法對危害識別或風險表徵的適用程度。可靠性是指有關毒性測試數據的內在質量,與測試方法以及對測試過程和結果描述的清晰程度、邏輯性等相關。充分性是指毒性數據足以支撐對某些危害或風險的判斷。
對於暴露數據,如果採用實測暴露數據,通常重點評估可靠性和代表性,對實測采樣與分析方法、樣品數量、采樣點位、實測地理空間和時間尺度等進行綜合評估。如果採用模型計算數據,應當對模型適用性、模型輸入參數的准確性等進行充分評估。
『柒』 二類環境暴露時間不少於15秒對不對
二類環境暴露時間不少於15秒對。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工作應按照《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規范(試行)》等規范性文件的要求進行。
採用自動監測分析方法時,有效的1 小時平均濃度值應至少為45 分鍾的有效輸出濃度值的算術平均濃度值。有效的8 小時平均濃度值應至少為6 個有效小時平均濃度值的算術平均濃度值。
有效的日平均濃度值應至少為每日18 個有效小時平均濃度值的算術平均濃度值。有效的月均濃度值應至少為每月21 個有效日平均濃度值的算術平均濃度值。有效的年平均濃度值應為每年12 個有效月平均濃度值的算術平均值。
暴露評估:
是對於通過食品的攝入或其他有關途徑可能暴露於人 體或環境中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因子的定性或定量評價。暴露評估是描述危害進人人體的途徑,估算不同人群攝人危害的水平。
主要根據膳食調查和各種食品中化學物質暴露水平調查的數據進行計算, 以此得到人體對這種化學物質的暴露量。進行暴露評估需要有關食 品的消費量和這些食品中相關化學物質的濃度兩方面的資料。攝人 量評估的常用方法是總膳食研究、個別食品研究、雙份飯研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環境
『捌』 如何降低暴露測量微環境模型誤差
方法如下:
1、檢查儀器的使用條件是否得到滿足,如溫度、壓力是否符合要求,電磁場或光線有無干擾等,以及儀器設備使用狀態是否滿足設計要求。
2、可以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辦法來削弱隨機誤差對測量結果的影響。
3、根據系統誤差產生的原因採取一定的技術措施,設法消除或減弱它。
『玖』 環境暴露如何評估
暴露評估是對於通過食品的攝入或其他有關途徑可能暴露於人 體或環境中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因子的定性或定量評價。暴露評估是描述危害進人人體的途徑,估算不同人群攝人危害的水平。主要 根據膳食調查和各種食品中化學物質暴露水平調查的數據進行計算, 以此得到人體對這種化學物質的暴露量。進行暴露評估需要有關食 品的消費量和這些食品中相關化學物質的濃度兩方面的資料。攝人 量評估的常用方法是總膳食研究、個別食品研究、雙份飯研究。通過計算,可以得到人體對該種化學物質的暴露量。人體與化 學物的接觸,發生於外部環境和集體的交換界面,如皮膚、肺和胃 腸道等。暴露評估就是對人體與化學物接觸進行定性和定量評估, 包括暴露的強度、頻率和時間,通過何種方式暴露,化學攝入和攝 取速率,跨過界面的量和吸收劑量(內劑量),也就是測定某一化 學物進人機體的途徑、范圍和速率來估算人群與環境(水、土、氣 和食品)暴露化學物的濃度和劑
『拾』 如何對環境暴露與健康效應進行評價 環境衛生學
不是特別了解大氣污染的,但是我知道水污染的應該差不多就是生物指標不一樣吧,水污染的一半是以對水環境敏感的底棲動物為指標測試水中生物物種多樣性,以及某些敏感類群的存在與否以及數量多少,比如環境比較差的地區四節蜉(幼蟲)就多,其他環境敏感的蜉蝣類(幼蟲)少或無,反之四節蜉少或無其他種類多,一般水環境好一些的地方多樣性更好反之則只有少數能適應污染環境的種類存在,建議你去查查文獻看看指標生物之類的應該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就是指標生物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