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缝合的常见缝合方法
使切口创缘的两侧直接对合的一类缝合方法,如皮肤缝合。
(1)、单纯间断缝合
操作简单,应用最多,每缝一针单独打结,多用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腱膜的缝合,尤其适用于有感染的创口缝合。
(2)连续缝合法
在第一针缝合后打结,继而用该缝线缝合整个创口,结束前的一针,将重线尾拉出留在对侧,形成双线与重线尾打结。
(3)、连续锁边缝合法
操作省时,止血效果好,缝合过程中每次将线交错,多用于胃肠道断端的关闭,皮肤移植时的缝合。
(4)、8字缝合
由两个间断缝合组成,缝扎牢固省时,如筋膜的缝合。
(5)、贯穿缝合法
也称缝扎法或缝合止血法,此法多用于钳夹的组织较多,单纯结扎有困难或线结容易脱落时。 使创缘部分组织内翻,外面保持平滑。 如胃肠道吻合和膀胱的缝合。
(1)、间断垂直褥式内翻缝合法:又称伦孛特(Lembert)缝合法,常用于胃肠道吻合时缝合浆肌层。
(2)、间断水平褥式内翻缝合法:又称何尔斯得(Halsted)缝合法,多用于胃肠道浆肌层缝合。
(3)、连续水平褥式浆肌层内翻缝合法:又称库兴氏(Cushing)缝合法,如胃肠道浆肌层缝合。
(4)、连续全层水平褥式内翻缝合法:又称康乃尔(Connells)缝合法,如胃肠道全层缝合。
(5)、荷包缝合法:在组织表面以环形连续缝合一周,结扎时将中心内翻包埋,表面光滑,有利于愈合。常用于胃肠道小切口或针眼的关闭、阑尾残端的包埋、造瘘管在器官的固定等。
(6)、半荷包缝合法:常用于十二指肠残角部、胃残端角部的包埋内翻等 。 使创缘外翻,被缝合或吻合的空腔之内面保持光滑,如血管的缝合或吻合。
(1)、间断垂直褥式外翻缝合法:如松弛皮肤的缝合。
(2)、间断水平褥式外翻缝合法:如皮肤缝合。
(3)、连续水平褥式外翻缝合法:多用于血管壁吻合 。 可分为皮内间断及皮内连续缝合两种,皮内缝合应用眼科小三角针、小持针钳及0号丝线。缝合要领:从切口的一端进针,然后交替经过两侧切口边缘的皮内穿过,一直缝到切口的另一端穿出,最后抽紧,两端可作蝴蝶结或纱布小球垫。常用于外露皮肤切口的缝合,如颈部甲状腺手术切口。
其缝合的好坏与皮下组织缝合的密度、层次对合有关。如切口张力大,皮下缝合对拢欠佳,不应采用此法。此法缝合的优点是对合好,拆线早,愈合疤痕小, 美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除缝合法外,尚有其他的一些闭合创口的方法,如吻合器,封闭器,医用粘胶,皮肤拉链等。
2. 15种常用手缝针法有哪些
1,平针:
掘(jue)、拱(gong)=平针缝
这是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手缝方法,通常用来做一些不需要很牢固的缝合,以及做褶裥、缩口等。可以一次多挑几针然后一起拉紧线头,一般是连缝两三针才拉出。适用于布块拼接,平针的针脚距离一般保持在0.5厘米左右。
汉服里平针叫拱针:正面针迹较细短,排列整齐。用于衣边装饰,又可加固衣缝。
2、疏缝、假缝:
绷(beng):稀疏地缝住或用针别上。(《现代汉语词典》)起到临时固定,就是珠针的作用。=疏缝
和平针的针法一样,但针距较大,这种手缝方法通常用来做正式缝合前的粗略固定,为的是方便下一步的缝合,作用类似于珠针。
3、回针、倒针:
缉(qi):用相连的针脚密密缝。(《现代汉语词典》)=回针缝
这是类似于机缝而且最牢固的一种手缝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缝合拉链、裤裆、包包等牢固度要求较高的地方。同样适用于布块拼接,在不织布玩偶中较常用,这种缝法很结实。
回针缝还分为全回针缝和半回针缝(多用于缝制拉链)。
汉服里称为倒针又称回针。此针法为先向前运一针(约0.6厘米);然后倒退一针(约0.3厘米),依此类推。多用于易受力部位.如拉链等处。4、锁边缝:
锁(suo):用于衣物边缘和扣眼儿上,针脚密,线斜交或钩连。锁边,锁眼。
这种方法一般用来缝制织物的毛边,以防织物的毛边散开。
5,包边缝(图左)和扣眼缝(图右):这是两种极为相似的缝法,用途和锁边缝一样,但后两者的装饰性和实用性都要更强一些。多用于内部缝合。
为什么把这三种称呼的针法放一块儿,因为我觉得他们的用处其实都差不多,而且我真是无法很深刻的去理解所谓的锁边和包边到底有什么区别了,甚至我觉得那个扣眼我倒还能稍微区别一下,毕竟扣眼是个细活儿。
汉服里称锁边针,亦称包边针、锁针。是修饰布料毛边、防止松散的常用针法,亦可用于贴布。先横挑针,再竖挑针,缝线从竖挑针下穿过,以此重复至所需长度。锁边针可以有多种变化形式。
6、藏针缝:
偷针=藏针缝,对针缝。
这是很实用的一种针法,能够隐匿线迹,常用于不易在反面缝合的区域。通常我们所指的藏针缝也就是指对针,对针是先在A布上入针出针,然后在B布上出针入针,依次循环。对针常用于一些返口处最后的完成缝合。
7、立针
立针又叫贴布缝或直缲,不同的名称解释了立针不同的用途,它可以在贴布缝合或者缲边(比如滚边条)时使用。
立针的针法很简单,在底下一层布布入针,然后同时穿过所有的层出针,出针的位置尽量靠近上层折边边缘,这样针迹才不会太明显。而且再次入针的位置要和前一次出针位置处于一条垂直线上:
8、立针与对针的区别:
立针和对针的区别在哪儿,看了下面的正反面对比图就明白了。显然对针的隐蔽性更好一些,很多人喜欢用对针来缝合贴布,这样更漂亮。但缝合立针的速度明显要比对针快。
9、梯子针:这种针法可以说是藏针缝中的回针。在底下一层布布往前缝一大步,再从上面一层布布中回退一小步。这种针法在既需要藏匿线迹又需要保证牢固度的情况下使用。
10、卷针缝:
缭(liao):用针斜着缝。(《现代汉语词典》)=卷针缝
汉服里称为甩针缝,亦称作甩缝子,缭缝。用于无法用锁边针包边的毛边修饰,针迹呈斜形。
11、缲针缝(缲边缝)
缲(qiao):把布边往里卷进去,然后藏着针脚缝。
缲针有两种,一是明缲.二是暗缲。
明缲:又称扳针。以直针斜线浅挑,针迹为斜势,故亦称其为斜针。由右至左运针,以正面的线迹小而整齐为好,且线的色彩宜与面料相近,多用于固定服装的贴边和袋夹里等。
暗缲:又称暗针。正面不露针迹,亦有正反面均不见针迹的,它同样用于服装的贴边等处。
12、斜针缝:
签(qian):粗粗的缝合起来。(《现代汉语词典》)=斜针缝。
13、压线:
绗(hang):用针线固定面儿、里子和所絮的棉花,缝时针孔疏密相间,线大部分藏在夹层中间,正反两面露出的都很短,日常生活中用的比较多的是绗被子。
汉服里称为绗针,也叫扎针。是中国传统手针工艺的基本针法之一,有长、短绗针之分。
长绗针:用于两块或以上布科的临时固定等,起针时线不打结,由右至左,以3厘米左右长(根据需要)的针距运针。长绗针亦有众多变化,如正面长,反面短;正反面短,中间长。
短绗针:是固定布料等用的基本针法。针法亦由右至左,以l厘米2至4针(通常2.5针)的针距运针。
长短绗针:此针法综合了长绗针与短绗针的特点,以一长一短的针迹运针。多用于临时缝合布料等。
14、倒勾针:
俗称扣针,又称缉针。先向前运一针(针迹约0.3量米),然后后退一针(约0.9厘米),针迹略为斜势。由于此针法比较牢固,所以拼合裤后缝、装袖窿时常用。
15、套结针:
用于服装的开叉、拉链、插袋的止口处等。针迹长约0.6到1厘米,先横挑2或3道线,再自上而下于线后插入竖线,套线上抽,重复至横挑线长度,竖线线迹需密而整齐。
16、杨柳针:
民间亦称杨树花。主要用于女装大衣夹里的下摆贴边处,不仅可固定贴边,亦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从反面起针,正面在线上横挑出针,并向左抽紧,先以45度向下重复二至三针,再向上45度重复,正面针迹以锯齿形由右至左运针,至所需长度后,于反面止针。
(2)常用缝合方法实验报告扩展阅读:
缝针是用于各种组织缝合的器械,它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即针尖,针体和针眼。针尖按形状分为园头、三角头及铲头三种:针体有近圆形、三角形及铲形三种。针眼是可供引线的孔,它有普通孔和弹机孔两种。
圆针(Round(Taper) needle curved)根据弧度不同分为1/2,3/8弧度等,弧度大者多用于深部组织。
3. 最新外科打结缝合与打结实训报告单
单手(右手):右手母、食指捏住线左端、在下,其余三指并拢放于线上方,另一只手母、食指捏住另一端线、在上,右手掌心转向自己(此时3、4、5指垂直压于线上),左手持线,将左手的线放于右手中指附近,此时右手掌心向上,弯曲3、4、5指从左右两条线围绕出的“洞”里钻出,并用右手3、4指夹住右手1、2指捏住的线头,松开右手1、2指,拉紧线的两端,为一个单结;重复上述动作,至最后一步收紧线时,手的方向与第一个结方向相反。
双手:第一个结同单手;第二个结时,左右手完全调换,最后收紧时,手的向与第一个结相同。
器械打结(右手持止血钳):线一端游离,另一端以左手轻提,让止血钳头部在左手线中部以顺时针绕一圈,使线缠绕于止血钳头部一圈,保持线圈,夹住线的游离的另一端,收紧,逆时针绕左边线一圈,夹住线头,收紧,即完成。
4. 隐针缝合法
你好
介绍下几种藏针缝。
立针
立针又叫贴布缝或直缲,不同的名称解释了立针不同的用途,它可以在贴布缝合或者缲边(比如滚边条)时使用。立针的针法很简单,在底下一层布布入针,然后同时穿过所有的层出针,出针的位置尽量靠近上层折边边缘,这样针迹才不会太明显。而且再次入针的位置要和前一次出针位置处于一条垂直线上:
对针
通常我们所指的藏针缝也就是指对针,对针是先在A布上入针出针,然后在B布上出针入针,依次循环。对针常用于一些返口处最后的完成缝合
立针与对针的区别:
立针和对针的区别在哪儿,看了下面的正反面对比图就明白了。显然对针的隐蔽性更好一些,很多人喜欢用对针来缝合贴布,这样更漂亮。但缝合立针的速度明显要比对针快。
梯子针
这种针法可以说是藏针缝中的回针。在底下一层布布往前缝一大步,再从上面一层布布中回退一小步。这种针法在既需要藏匿线迹又需要保证牢固度的情况下使用。
5. 缝合的基本原则
(1)要保证缝合创面或伤口的良好对合。缝合应分层进行,按组织的解剖层次进行缝合,使组织层次严密,不要卷入或缝入其他组织,不要留残腔,防止积液、积血及感染。缝合的创缘距及针间距必须均匀一致,这样看起来美观,更重要的是,受力及分担的张力一致并且缝合严密,不至于发生泄漏。
(2)注意缝合处的张力。结扎缝合线的松紧度应以切口边缘紧密相接为准,不宜过紧,换言之,切口愈合的早晚、好坏并不与紧密程度完全成正比,过紧过松均可导致愈合不良。伤口有张力时应进行减张缝合,伤口如缺损过大,可考虑行转移皮瓣修复或皮片移植。
(3)缝合线和缝合针的选择要适宜。无菌切口或污染较轻的伤口在清创和消毒清洗处理后可选用丝线,已感染或污染严重的伤口可选用可吸收缝线,血管的吻合应选择相应型号的无损伤针线。
缝合的分类及常用的缝合方法介绍缝合的方法很多,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按组织的对合关系分为单纯缝合、外翻缝合、内翻缝合三类;每一类中又按缝合时缝线的连续与否分为间断和连续缝合两种;按缝线与缝合时组织间的位置关系分为水平缝合、垂直缝合;有时则将上述几种情况结合取名。按缝合时的形态分为荷包缝合、半荷包缝合、U字缝合、8字缝合、T字缝合、Y形缝合等。另外还有用于特别目的所做的缝合,如减张缝合、皮内缝合、缝合止血等。
6. 牛肉的切开缝合及拆线实验报告
外科手术后病人,必须得把术口的缝线拆除掉,伤口才能长好。而拆线的时间,就要根据切开部位、局部血液供应情况、病人年龄来决定。一般头面部、颈部术后4-5日拆线,下腹部、会阴部术后6-7日拆线,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术后7-9日拆线,四肢手术10-12日拆线(关节处可适当延长),减张缝合14日拆线。青少年病人可适当缩短拆线的时间,年老、营养不良病人可延迟拆线时间,也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采用间隔拆线。电刀切口,应推迟1-2日拆线。
7. 外科手术的缝合术
间断缝合,单纯连续缝合,琐边缝合,水平内翻,水平外翻,内八,外八,荷包缝合,还有美容缝合等 很多种。
8. 外科的缝合方法
根据缝合部位组织的解剖、功能特点和要求以及外观需要,外科缝合有多种方法:,有单纯缝合、褥式缝合、内翻缝合、外翻缝合、这些缝合法都有连续缝合和间断缝合之分,还有荷包缝合、半荷包缝合, 以及皮肤美容的内缝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