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偏好加总常用的两种方法包括

偏好加总常用的两种方法包括

发布时间:2022-05-29 12:20:18

㈠ 风险偏好体系包括哪几项

答:您好,风险偏好体系一共包含三项,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与风险限额共同构成了风险偏好体系。风险偏好是公司在实现战略目标过程中,愿意且能够承担的风险数量和种类,为战略制定、经营计划实施以及资源分配提供指导,通常以陈述书形式体现,以定性描述为主。在日常经营中,则需要通过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落实到经营管理中。

一、风险容忍度与风险限额
风险容忍度是指在公司经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针对既定风险水平出现的差异的可接受程度,通常以负面目标的方式表达,体现一定置信度下的可容忍波动幅度,如某类风险或某种情况(“十年一遇”或“99.5%置信度下”)造成的损失(波动幅度)最多不超过一定金额或比例。风险容忍度是风险偏好的具体体现,一般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与风险偏好保持一致。

风险限额是对风险容忍度的进一步量化和细化。公司在风险容忍度范围内,根据不同风险类别、业务单位、产品类型特征等,制定风险限额。在进行风险偏好传导时,风险容忍度需要通过限额的方式体现在公司日常管理中。

二、三种风险偏好类型的投资者
1、风险回避者。风险回避者选择资产的态度是:当预期收益率相同时,偏好于具有低风险的资产;而对于具有同样风险的资产,则钟情于具有高预期收益率的资产。

2、风险追求者。风险追求者通常主动追求风险,喜欢收益的动荡胜于喜欢收益的稳定。他们选择资产的原则是:当预期收益相同时,选择风险大的,因为这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效用。

3、风险中立者。风险中立者通常既不回避风险,也不主动追求风险。他们选择资产的唯一标准是预期收益的大小,而不管风险状况如何

㈡ 学习偏好有哪些

同的学者对学习风格的偏好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假设和界定。Reynolds等人(1992)提出的多维度的学习风格分类的概念模式认为,一个人独特的学习风格偏好主要是由六个方面的特征构成的:知觉偏好、物理环境需要、社会环境偏好、认知风格、最佳时间,以及动机和价值观等。 1.知觉偏好 指学习者对视觉、听觉和动觉的偏重程度。视觉型的学习者,对视觉刺激比较敏感,习惯通过“看”来学习,喜欢通过看书和记笔记来学习,而不适合老师的讲授。听觉型的学习者则对听觉刺激敏感,喜欢通过听和说来学习外语,不太关心具体单词的写法或句型结构,对语音、声响和音乐的接受力和理解力强。动觉型学习者喜欢接触、操作物体,喜欢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来学习。 2.物理环境需要 指学习者对学习时的物理环境,如声、光线和温度等的偏好。例如,有的学习者学习时需要绝对的安静,有的则喜欢在有背景音乐的环境中学习。 3.社会环境偏好 指学习者对学习时的社会环境的偏好。如有的人喜欢独自一人学习,单独工作时效率最高,与其他人在一起时则难以集中注意力;有的人则相反,喜欢和同伴一起学习,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时学习效率最高。 4.认知风格 指个体在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积极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它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受到偏爱的和习惯化了的态度和风格,与智力无关。如某些人在大部分的情境中反应迅速,而其他一些人倾向于多想想,作出反应要慢一些。不过这两种类型的人可能对手头的任务同样在行。 5.最佳时间 指学习者学习时在时间节律方面的偏好,有些人早晨学习效果最好,有些人属于“夜猫子”型的,喜欢在晚上或深夜学习。 6.动机和价值观 指学习者对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动机水平差异等学习的态度、动机方面的特征。

㈢ 当今偏好显示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哪三种

一、经典的4P理论
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营销策略自20世纪50年代末由JeromeMcCarthy提出以来,对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营销经理们奉为营销理论中的经典。而且,如何在4P理论指导下实现营销组合,实际上也是公司市场营销的基本运营方法。
4P指代的是Proct(产品)、Price(价格)、Place(渠道,即分销,或叫通路)和Promotion(促销)四个英文单词。这一理论认为,如果一个营销组合中包括合适的产品,合适的价格,合适的分销策略,和合适的促销策略,那么这将是一个成功的营销组合,企业的营销目标也可以借以实现。
但是简洁也常常意味着有所遗漏。这就像一件考究的中式长袍,谁都能穿,但不是谁穿着都合身。如同一位咨询顾问所言,营销组合的4P模型被广泛接受的原因,恐怕并非由于其普适性,而在于它是一个优美的理论。

二、4C:4P的挑战者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媒介传播速度越来越快,4P理论越来越受到挑战。到80年代,美国劳特朋针对4P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C营销理论:
4C分别指代Customer(顾客)、Cost(成本)、Convenience(便利)和Communication(沟通)。

1.Customer(顾客)主要指顾客的需求
企业必须首先了解和研究顾客,根据顾客的需求来提供产品。同时,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由此产生的客户价值(CustomerValue)。

2.Cost(成本)不单是企业的生产成本,或者说4P中的Price(价格)
它还包括顾客的购买成本,同时也意味着产品定价的理想情况,应该是既低于顾客的心理价格,亦能够让企业有所盈利。此外,这中间的顾客购买成本不仅包括其货币支出,还包括其为此耗费的时间,体力和精力消耗,以及购买风险。

3.Convenience(便利),即所谓为顾客提供最大的购物和使用便利
4C理论强调企业在制订分销策略时,要更多的考虑顾客的方便,而不是企业自己方便。要通过好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来让顾客在购物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便利。便利是客户价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Communication(沟通)则被用以取代4P中对应的Promotion(促销)
4C认为,企业应通过同顾客进行积极有效的双向沟通,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新型企业/顾客关系。这不再是企业单向的促销和劝导顾客,而是在双方的沟通中找到能同时实现各自目标的通途。
4C理论也留有遗憾。总起来看,4C营销理论注重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但从企业的营销实践和市场发展的趋势看,4C依然存在以下不足:
①4C是顾客导向,而市场经济要求的是竞争导向,中国的企业营销也已经转向了市场竞争导向阶段。顾客导向与市场竞争导向的本质区别是:前者看到的是新的顾客需求;后者不仅看到了需求,还更多地注意到了竞争对手,冷静分析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劣势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在竞争中求发展。
②4C理论虽然已融入营销策略和行为中,但企业营销又会在新的层次上同一化。不同企业至多是个程度的差距问题,并不能形成营销个性或营销特色,不能形成营销优势,保证企业顾客份额的稳定性、积累性和发展性。

③4C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但顾客需求有个合理性问题。顾客总是希望质量好,价格低,特别是在价格上要求是无界限的。只看到满足顾客需求的一面,企业必然付出更大的成本,久而久之,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所以从长远看,企业经营要遵循双赢的原则,这是4C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④4C仍然没有体现既赢得客户,又长期地拥有客户的关系营销思想。没有解决满足顾客需求的操作性问题,如提供集成解决方案、快速反应等。
⑤4C总体上虽是4P的转化和发展,但被动适应顾客需求的色彩较浓。根据市场的发展,需要从更高层次以更有效的方式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起有别于传统的新型的主动性关系,如互动关系、双赢关系、关联关系等。

三、4R--营销理论的最新进展
针对上述问题,近来,美国Don.E.Schuhz提出了4R(关联、反应、关系、回报)营销新理论,阐述了一个全新的营销四要素:

1.与顾客建立关联
在竞争性市场中,顾客具有动态性。顾客忠诚度是变化的,他们会转移到其他企业。要提高顾客的忠诚度,赢得长期而稳定的市场,重要的营销策略是通过某些有效的方式在业务、需求等方面与顾客建立关联,形成一种互助、互求、互需的关系。

2.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在今天相互影响的市场中,对经营者来说最现实的问题不在于如何控制、制定和实施计划,而在于如何站在顾客的角度及时地倾听顾客的希望、渴望和需求,并及时答复和迅速做出反应,满足顾客的需求。

3.关系营销越来越重要
在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发生了本质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抢占市场的关键已转变为与顾客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从交易变成责任,从顾客变成用户,从管理营销组合变成管理和顾客的互动关系。
沟通是建立关系的重要手段。从经典的AIDA模型:"注意一兴趣一渴望一行动"来看,营销沟通基本上可完成前三个步骤,而且平均每次和顾客接触的花费很低。

4.回报是营销的源泉
对企业来说,市场营销的真正价值在于其为企业带来短期或长期的收入和利润的能力。

4R理论有四大优势:

4R营销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以竞争为导向,在新的层次上概括了营销的新框架。4R根据市场不断成熟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着眼于企业与顾客互动与双赢。

4R体现并落实了关系营销的思想。通过关联、关系和反应,提出了如何建立关系、长期拥有客户、保证长期利益的具体操作方式,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反应机制为互动与双赢、建立关联提供了基础和保证,同时也延伸和升华了便利性。

"回报"兼容了成本和双赢两方面的内容。追求回报,企业必然实施低成本战略,充分考虑顾客愿意付出的成本,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更多的顾客份额,形成规模效益。这样,企业为顾客提供价值和追求回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客观上达到的是一种双赢的效果。
当然,4R同任何理论一样,也有其不足和缺陷。如与顾客建立关联、关系,需要实力基础或某些特殊条件,并不是任何企业可以轻易做到的。但不管怎样,4R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是经营者和营销人员应该了解和掌握的。
4P、4C、4R三者是什么关系呢?不是取代关系而是完善、发展的关系。由于企业层次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市场、企业营销还处于发展之中,所以至少在一个时期内,4P还是营销的一个基础框架,4C也是很有价值的理论和思路。因而,两种理论仍具有适用性和可借鉴性。4R不是取代4P、4C,而是在4P、4C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所以不可把三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在了解体现了新世纪市场营销的新发展的4R理论的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把三者结合起来指导营销实践,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㈣ 风险偏好体系包括哪三个组成部分

风险偏好是指为了实现目标,企业或个体投资者在承担风险的种类、大小等方面的基本态度,可用定性语言来描述,也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进行描述,分为风险规避、风险趋向、风险中立三种。银行的风险偏好小于风险容量,即监管要求、红线。风险承受度,又称风险容忍度,是指在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差异的可接受程度,是企业在风险偏好的基础上设定的对相关目标实现过程中所出现差异的可容忍限度。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APRA)、原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均要求董事会提供风险偏好陈述书,来明确说明其在追求战略目标时愿意承受并有效管理一定风险,同时避免或最小化其他风险。

不同的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是存在差异的,譬如设立时间不久、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农商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其出于竞争压力以及对于业务的饥渴,常被动或主动地承担六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邮)所不愿承担的风险,追求规模的动机会显着超过追求利润和规避风险的动机,大都体现为风险趋向,且倾向于在合规的警戒线附近做业务和产品创新,“踩红线”,一般来说,该机构中的风险管理部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地位相对不高;业务稳定的大银行(如国有六大行及排名靠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般则表现为风险规避倾向,要求严格合规,其风险管理部、法律合规部和监察稽核部(或审计部)的地位相对前者而言便会更高,且这三个部门在大银行当中对各个职能部门的绩效考核常占据较大比重;风险中立更多存在于纯理论领域,是诸多金融模型的基本假设之一,但在实务中极为少见。而对于中国的诸多金融机构、乃至企业机构而言,其风险偏好往往呈现出“偏好漂移”的特点,即随着业务及利润的发展,可能由风险趋向往风险规避方向发展的特点,反之也会存在。这种状况的存在,说明在我国金融机构当中,对于风险的认知还有待加强,董事会对于风险的认识需要进一步统一。再以巴塞尔协议体系举例,其默认采用该体系的银行的风险偏好是风险规避的,是审慎经营的,这一点在巴塞尔协议三中表现更加明显。

风险承受度可以是定性的表达,也可以是定量的指标,如某些金融机构可能选择用“高”、“中”、“低”来形容自身的风险承受度,而另一些金融机构则采用一些具体的金额作为其风险承受度,如相对于总资产的一定百分比、相对于一级资本的一定百分比、相对于前一年度总收入的一定百分比等等。风险承受度的确认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定性分析主要有专家法和德尔菲法两种,定量分析则有均值方差法、安全垫法与基于风险资产组合和无风险资产组合的风险承受度测算法等三种。我国银行实务中主要采用专家法。

㈤ 偏好的经济学名词

偏好,是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它包括传递性、非饱和性、完全性三部分。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或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可以根据某些客观指标,也可以基于因心理感受而给出的主观判断。每一个消费者拥有一个特定的偏好,消费者基于偏好对商品做出主观价值判断,并据此对商品及其数量组合所带来满足程度的大小进行排序。
偏好生成原因:示范效应(环境的影响)
突发事件可改变或加强偏好(某突发事件给予一个改变或加强偏好的信号)
天生偏好(先天决定的偏好,比如对酒的偏好,有些人天生对酒精过敏等等)偏好-实质因素
偏好实际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 个人偏好

个人偏好是人的个性中能够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社会公德作为全社会的基础道德共识,发挥着调节人际关系、限制和引导个人偏好、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能。个人偏好的自发性和随意性、自我中心的潜在价值取向、偏离“常规”的行为方式等,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公共秩序的侵蚀。适时更新社会公德规范,使其符合人性化的发展要求;适度限制和矫正个人偏好,使其向维护公共秩序的方向发展,有机协调二者的内在冲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
消费偏好
消费偏好的定义
消费偏好是指消费者对特定的商品、商店或商标产生特殊的信任,重复、习惯地前往一定的商店,或反复、习惯地购买同一商标或品牌的商品。属于这种类型的消费者,常在潜意识的支配下采取行动。
常见的偏好主要有:习惯。是由于消费者行为方式的定型化,经常消费某种商品或经常采取某种消费方式,就会使消费者心理产生一种定向的结果。这种动机几乎每个消费者都有,只是习惯的方面及稳定程度不同。
方便。是成员把方便与否作为选择消费品和劳务以及消费方式的第一标准,以求在消费活动中尽可能地节约时间。
求名。是成员把消费品的名气作为选择与否的前提条件。购买活动中,首先要求商品是名牌。只要是名牌,再多投入货币也甘愿。多是基于成员对名牌商品质量的信任,有时也受成员情感动机的影响。但是,偏好受收入和产品价格的约束。
消费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于所购买或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爱好胜过其他商品或劳务,又称“消费者嗜好”。它是对商品或劳务优劣性所产生的主观的感觉或评价。偏好受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偏好的重要性质是偏好的有序化,即消费者对于商品组织的偏好程度是有顺序的,偏好的有序化具有偏好公理中所规定的行为公理。
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偏好是消费心理效果中一个重要概念,即消费者对同类产品和服务中对某些品牌的嗜好;是消费者接受广告信息而对某特定品牌的可接受的心理程度
投资者偏好
在进行个人理财规划时我们发现:不同的人由于家庭财力、学识、投资时机、个人投资取向等因素的不同,其投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同一个人也可能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阶段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表现出对投资风险承受能力的不同。
偏好
因此风险承受能力是个人理财规划当中一个重要的依据。
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一般分为五大类:
保守型投资者、中庸保守型投资者、中庸型投资者、中庸进取型投资者、进取型投资者。

流动偏好
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或存款形式保持某一部分财富,而不愿以股票、债券等资本形式保持财富的一种心理动机。
流动偏好这一概念是凯恩斯最先提出来的,是他的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的流动偏好)之一。其目的在于说明利息率对投资量,进而决定就业量这一中心问题。流动偏好用曲线表示则为货币需求曲线,在图形上呈向右下方倾斜状至流动性陷阱的起点。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各种原因,其中提出流动性偏好概念。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如果资本边际效率不变,投资决定于利率, 而利率又决定于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货币的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如果货币供给既定,那么,利率则取决于人们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实际上表 示了在不同利率下,人们对货币需求量的大小。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人们之所以偏好保持现金而不愿持有资本去获取收益(利润),是出于各种动机:或是出于交易的动机,为便于应付日常支出;或是出于谨慎的动机,以便应付意外的支出;或是出于投机的动机,以备投机取利。因此利息就被认为是对人们在一特定时期内放弃这种流动偏好的报酬。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的供给和需求,流动偏好代表了货币的需求,货币数量代表了货币的供给。货币数量是由中央银行的政策决定的,它的增 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利息率。流动偏好的作用也可以影响到利息率的降低,但是,这种降低总是有一定限度的。因为,当利息降低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就不肯储蓄而保留现钱了。在图形中,这种利息不能再低的一定点之右,被称为流动性陷阱或凯恩斯陷阱。此时,无论货币数量如何增加,利息率再不会下降。

㈥ 陈述偏好法的理论基础

陈述性偏好调查方法实验设计指南,ARCHITECTURERESEARCH•DISCUSSION279,陈述性偏好调查方法实验设计指南,陈述性偏好方法是目前常用的对交通行为进行分析的技术。

是指在这门科学理论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并具有稳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点的理论原理。这个基础理论,主要有三大基本原理:

一是关于人的思想产生、形成和变化的基本原理。

二是关于人们思想与行为活动变化的基本原理。

三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前两者属于基础性原理,后者则属于应用性原理。


基础理论指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判断与推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指科学的基本概念、范畴与原理。

经济学基础理论是由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组成的学科逻辑体系,包括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与不科学的经济学理论。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即经济学科学真理。

内容是反映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经济学科学规律,形式是语言(包括数学)。不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往往是复杂经济现象中某些方面的抽象,是片面的,包含着合理的因素。

基础理论是指研究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或主要规律并为应用研究提供有指导意义的共同理论基础的学科。如政治经济学、分配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经济史学等。

㈦ 偏好总可用函数表示

这道题一点都不简单,中级微观经济学中才会涉及具体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计算.
需要用斯拉茨基方程.
斯拉茨基方程是一个恒等式,需求的总变动等于替代效应加收入效应.
某种商品价格的上升可能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使该商品相对于其替代商品而言变得更贵了,这会导致消费者减少对该商品的消费量,而增加对该商品替代品的消费量;另一方面,使得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或购买力)下降,这也会导致该消费者减少(或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前一种影响即为价格变化的替代效应,而后一种影响即为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斯勒茨基方程的作用在于它可以分解出某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中有多少是替代效应所导致,而又有多少是收入效应所导致的.
具体的推导需要利用反需求函数进行计算.
对商品1的需求的总变动Δx1,是在收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变动:
Δx1 = x1(p1’,m)- x1(p1,m)
我们看到,这个变动可以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Δx1 = Δx1s +Δx1n
x1(p1’,m)- x1(p1,m)≡[x1(p1’,m’)- x1(p1,m1)] + [x1(p1’,m1)- x1(p1’,m’)]
上面这个恒等式被称为“斯拉茨基方程”.它表达的是:需求的总变动等于替代效应加上收入效应.
供你参考.

㈧ 基于用户行为分析建立用户偏好模型

基于用户行为分析建立用户偏好模型
我们经常将个性化推荐的思想简单地抽象为:通过用户的行为推测出用户的兴趣,从而给用户推荐满足他们兴趣的物品。那我们其实就是要通过用户行为分析建立一个用户偏好(偏好即兴趣)模型,模型中包含各个用户的一个或更多个偏好。
插叙一段
像“用户行为”,“用户兴趣”这样的词,大多数人都有一个默认的感知,甚至对于这种词的理解可能已固化为常识,所以我很少见到有文章使用这些词时解释它们。我感觉涉及到算法模型时,对这些词的不加限定的宽泛认知就容易影响对算法模型的深入理解,会导致感知模糊却不自知。因为不同人对这些词的基本理解可能一致,但是拓展理解各不相同。本文会作出限定解释,且本文所谈用户行为都是指网络(可以是电信网络,互联网)上的行为。
概念解释
实体域
当我们想基于用户行为分析来建立用户偏好模型时,我们必须把用户行为和兴趣主题限定在一个实体域上。个性化推荐落实在具体的推荐中都是在某个实体域的推荐。比如对于阅读网站,实体域包括所有的图书,我们可以称之为图书域。其他还有,个性化音乐推荐,个性化电影推荐,个性化资讯推荐等。
用户行为
用户在门户网站点击资讯,评论资讯,在社交网站发布状态,评论状态,在电商网站浏览商品,购买商品,点评商品,以及在其他类型网站的种种行为都可是用户行为。本文所指的用户行为都是指用户在某实体域上的行为。比如用户在图书域产生的行为有阅读,购买,评分,评论等。
兴趣主题
用户的兴趣维度,同样是限定在某实体域的兴趣,通常可以以标签的形式来表示。比如,对于图书阅读,兴趣主题可以是“悬疑”,“科技”,“情感”等等分类标签。值得一提的是,兴趣主题,只是从用户行为中抽象出来的兴趣维度,并无统一标准。比如qq阅读和豆瓣阅读的图书分类标签大不一样。而兴趣维度的粒度也不固定,就像门户网站有“新闻”,“体育”,“娱乐”等一级分类,而新闻下有“国内”,“社会”,“国际”二级分类,娱乐下有“明星”,“星座”,“八卦”二级分类。我们选取什么粒度的兴趣空间取决于我们对用户偏好模型的要求。
兴趣空间
在同一层次上兴趣维度的集合,比如豆瓣阅读中,可以用“新上架”,“热门”,“特价”,“免费”来构成一个兴趣空间(当然,如果使用这个兴趣空间来表征用户的兴趣,就太粗了,这里只是假设),也可以用“小说”,“幻想”,“计算机”,“科技”,“历史”·····“美食”构成一个兴趣空间。这是两种不同的分类维度。如果将“新上架”也加入到后者集合里,就显然有些莫名其妙。值得一提是,这也并非不可能,这取决于一个如何看待这个集合的问题,如果不把它看作基于内容的分类,而是图书标签库,那么也是可行的,甚至利于建立更好地模型。本文后面我有提到。
用户行为数据
项亮在他的《推荐系统实践》的2.1节有详细介绍。通常在经过对行为日志的汇总处理后生成的比较容易理解的数据就是一份描述用户行为的会话日志。这种日志记录了用户的各种行为,比如在图书阅读app中这些行为主要包括点击,试读,购买,阅读(在本地app中,阅读行为有可能追踪不到),评分,评论。
建立用户偏好模型
基于用户行为分析建立用户偏好模型的核心工作就是:将用户的行为转换为用户的偏好。
我们采用矩阵运算的思维方式,以图书阅读为例说明。
下图表示用户(user)集合:
下图表示图书(item)集合:
那么用户的行为矩阵可以表达为:
行表示用户,列表示图书,我们暂只考虑图书的购买行为,1表示用户看过该图书,0表示用户没有看过该图书。
如何将上述用户行为矩阵转化为用户兴趣矩阵(即行代表用户,列代表兴趣维度),一种显着的方法是我们先确定图书与兴趣维度的对应关系矩阵。而这个的前提是我们确定了使用何种兴趣空间。一种常见的方式是专家给出一些样本的分类结果,也就是一般意义的训练数据,然后通过分类算法,得到分类模型,然后应用到其余数据的分类问题当中,解决其余大量数据的分类问题。这种分类的特点是一本图书只被标记为一种类别,假如有3个类别,
那么图书-兴趣矩阵为:
那么用户行为矩阵转换为用户兴趣矩阵的运算公式即可表示为下图,行表示用户,列表示兴趣,算出的矩阵再经过归一化后,每个值就代表某个用户在某个兴趣的偏好权重。
选择这样的兴趣空间的局限显而易见:一本图书只能属于一个兴趣维度。实际情况中,一本图书通常不只属于某个分类,并且当图书的数据巨大时,寄希望于编辑分类可能会越来越难以维持,所以通常是由用户主动给图书添加标签,或者机器基于内容,提取关键词。但是这种形式得到的标签集会存在同义,生僻,维度过多等情况,需要经过标签清洗的重要工作。前面已经看到兴趣空间的选择真的是非常重要,直接影响所得到用户的兴趣矩阵。所以同样的方法都得到了用户偏好,但是好不好用,就跟这部分工作有关了。
用户行为加权
上面展示的用户行为矩阵示例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直接可以从数据库里提取的例子。而实际中在数据能够支撑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只考虑一种行为。为了获得更合理的行为矩阵,我们就需要进行行为加权。比如,A1表示用户点击的行为矩阵,A2表示购买的行为矩阵,A3表示评分的行为矩阵,那么加权矩阵就是:
至于各矩阵的权重跟我们建立用户偏好模型的目的有关,如果我们更希望找准用户的品味偏好,那么权重可能是:a1 < a2 < a3;如果我们更希望用户购买,那么权重可能是:a1 < a3 < a2。
其他用户行为分析方法
上面介绍的方法也算是一种主流的方法。但是从上面介绍的“兴趣主题”,“兴趣空间”也可以看出作出好的分类并不容易,分类粒度,分类维度等都不好控制,用户打标签也需要复杂的标签清洗工作。在图书,电影这样的实体域,我们还可以通过类别给用户推荐喜欢的物品,而在个性化资讯推荐领域(这里仅举个例子,资讯推荐应该有其特殊之处),我们不见得能通过类别推荐用户喜欢的资讯,甚至用户本身也不在意类别。我们并不需要显式地构建物品-兴趣对应关系矩阵,也可以将用户和所喜欢类别的物品关联起来。这就涉及到隐含语义分析技术。这个部分会日后在此文补充。
小总结
以上可以看出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用户偏好建模的常规方法非常简单明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使用这些方法或者思想编写程序计算都不是什么难事。而实际上,我们遇到的问题却并非是方法本身,而是数据本身。数据方面的两大问题是稀疏和长尾分布。通常有行为数据用户很少,而用户的行为对象也集中在不多的物品上。方法易学,而数据问题只能在实战中才能深刻体会,才会发现主要的精力和难点都在解决数据的稀疏和长尾上。希望日后能结合实际问题写写解决数据问题的文章。
此外,上面虽然是用矩阵运算的思想讲述,但我在实际项目中发现其运算的本质其实是对用户行为的统计。所以在实战中,不一定要先建矩阵,再做计算,直接在数据库里使用sql计算非常方便。

㈨ 序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三个基本假定

序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三个基本假定:完备性、可传递性、偏好于多而不是少。

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来表示。

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法。序数效用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假定上:

1、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2、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若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

3、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

(9)偏好加总常用的两种方法包括扩展阅读:

1934年,希克斯和艾伦在《价值理论的再思考》这篇着名论文中提出: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无法计量的,因为不可能找到效用的计量单位;他们运用埃奇沃思发明的“无差异曲线”对效用进行了重新诠释,认为消费者在市场上所做的并不是权衡商品效用的大小而只是在不同的商品之间进行排序。

这就是所谓的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力图避免效用可以直接被计量这种尴尬的假设,并为经济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即无差异曲线分析。

阅读全文

与偏好加总常用的两种方法包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肛瘘的症状治疗方法 浏览:416
车门锁扣上下调整方法视频 浏览:229
白果的使用方法 浏览:468
脚底老皮用什么方法能除掉 浏览:596
k40wifi经常断网解决方法 浏览:339
蜂蜡功能食用方法 浏览:924
生条结杂检测方法 浏览:616
气缸找中心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931
金相失效裂纹源的分析方法 浏览:781
收腹带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浏览:742
自酿红酒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517
怎么立刻去黑头的有效方法 浏览:115
批发店管理技巧和方法 浏览:955
如何分析问题的解决方法 浏览:676
汗斑癣治疗方法 浏览:788
杜威教学方法述评 浏览:528
金砖正确安装方法 浏览:527
梨树施肥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476
自制蜘蛛食用方法 浏览:670
红色药丸面膜使用方法 浏览: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