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肌肉萎缩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因为不运动或很少运动,导致肌肉很少收缩,则退化;另一种是因为营养不良,导致肌组织蛋白被分解,引起萎缩。病因主要有:神经源性肌萎缩、肌源性肌萎缩 、废用性肌萎缩和其他原因性肌萎缩 。肌肉营养状况除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脊髓疾病常导致肌肉营养不良而发生肌肉萎缩。肌萎缩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无力而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褥疮等,加之大多数患者出现延髓麻痹症状,给患者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肌萎缩患者除请医生治疗外,自我调治十分重要。
目前肌肉萎缩尚无统一分类,我们从临床实际出发,结合病原因分类如下。
一、神经源性肌萎缩 主要是脊髓和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见于脊椎椎骨骨质增生、椎间盘病变、脊神经肿瘤、蛛网膜炎、神经炎、神经丛病变、脊神经肿瘤、蛛网膜炎、神经炎、神经丛病变、神经损伤、脊髓空洞症、运动神经元性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脑部病变和脊髓病变导致的废用性肌萎缩症等。
二、肌源性肌萎缩 常见于肌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性肌强直症迟手、周期性麻痹、多发性肌炎、外伤如挤压综合征等、缺血性肌病、代谢性肌病、御亏内分泌性肌病、药源性肌病、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性肌病如重症肌无力等。
三、废用性肌萎缩 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系由肌肉长期不运动引起,全身消耗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四、其他原因性肌萎缩 如恶病质性肌萎缩、交感性肌营养不良等。
肌肉萎缩的治疗方法:
神经细胞重生疗法中特有的神经细胞修复因子能够迅速直接的营养中枢神经细胞,减轻和修复神经损伤,恢复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肉的弹性和力量。疏通全身经络,改变神经讯号传导通路,改善全身微回圈,有效的清除血管内垃圾,增强血管弹性和韧性,促进大脑供氧,增强脑细胞的耐缺氧能力延长神经细胞寿命,改善和恢复记忆功能,从而对脑瘫、脑梗后遗症、偏瘫、半身不遂、帕金森氏病、肌肉萎缩、进行性营养不良,通过7-10天的强化冲击治疗,可迅速控制疾病发展,临床验证效果显着。对于某些轻度患者当天可见到改善。具体疗效因病情而定。目前为止已经接受治疗的患者超过了16800例。
肌萎缩患者除请医生治疗外,自我调治十分重要: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较强烈的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焦虑、烦躁、悲观等情绪变化,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促使肌萎缩发展。
2.合理调配饮食结构肌萎缩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补充,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质,以增强肌力、增长肌肉,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积极配合补气健脾药膳,如山药、黄芪、白莲、陈皮、太子参、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营养、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为主,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维护患者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3.劳逸结合忌强行性功能锻炼,因为强行性功能锻炼会因骨骼肌疲劳,而不利于骨骼肌功能的恢复、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4.预防感冒、胃肠炎肌萎缩患者由于自身免疫机能低下,或者存在着某种免疫缺陷,肌萎缩患者一旦感冒码拆嫌,病情加重,病程延长,肌萎无力、肌跳加重,特别是球麻痹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如不及时防治,预后不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胃肠炎可导致肠道菌种功能紊乱,尤其病毒性胃肠炎对脊髓前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使肌萎缩患病情反复或加重。肌萎缩患者维持消化功能正常,是康复的基础。
Ⅱ 肌肉萎缩吃什么药好肌肉萎缩的原因和症状
肌肉萎缩的治疗方式多样,其中中医治疗有其独到之处。以肌肉萎缩为例,有患者在吉林大学附属医院被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疾病,出现肌肉萎缩和小腿静脉曲张。经过一个月的中医治疗,除手臂外,其他肌肉得到恢复,静脉曲张也有所改善。治疗方案包括服用中药人参健脾丸和补中益气丸,以及针灸和拔罐等疗法。
在中医理论中,肌肉和四肢的功能与脾脏密切相关。治疗肌肉萎缩时,人参健脾丸和补中益气丸是常用的药物。人参健脾丸对消化系统疾病效果显着,而补中益气丸则能补中益气、提升阳气,对于长期病症更为适用。
合谷穴(位于虎口)的肌肉状况可以反映人的中气状态。合谷穴肌肉丰满者中气足,反之中气不足。结合针灸和拔罐疗法,可以增强药物治疗的效果。针灸有助于舒缓经络、激活气血,拔罐则能去除体内的风湿寒邪气。此外,应避免过量饮酒,因为酒精损害肝脏,进而影响脾脏。
长期摄入过咸食物可能伤害肾脏,从而导致肌肉萎缩。因此,从肾脏角度出发,也是治疗肌肉萎缩的一个方向。
总体来说,中医认为肌肉萎缩与脾肾疾病有关,治疗时应综合考虑这两个方面。对于腰膝冷、身体沉重的症状,可以使用甘姜苓术汤(肾着汤)进行治疗。若体内有风湿寒邪气,应采取措施予以清除,因为任何邪气的存在都可能影响四肢的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