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划分文言文,诗歌的朗读节拍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九和方法:
一、按章节兼意义来划分。
例1.故人具鸡泰 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分为:故人俱鸿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俱鸡黍。
例2.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渐燕豚春泥。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划分为:谁家渐燕/啄l春泥。
二、连在,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天璐释伏任斤提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川各碑/大任/于是人也。
例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凄仔/邑人徕砒绝境,不要误读为:率凄子/邑人徕砒绝境。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⒈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例⒉盖大苏泛赤壁云。
解析:"盖"是句首语气词,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盖╱大苏╱泛赤壁云
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例⒈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
例⒉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
五、"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
解析:这句话应这样划分节奏:"余闻之也╱久"。如果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
六、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
例⒈先帝不以臣卑鄙。
解析:"先帝"是主语,"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不"作"以"的状语,故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先帝╱不╱以╱臣卑鄙。如果不知道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很容易误读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例⒉此庸夫之怒也。
解析:"此"是这句话的主语,"庸夫之怒"作谓语,因此,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此╱庸夫之怒也。不能误读为:此庸夫╱之怒也。
七、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例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这是四字骈句,应该两句一顿,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例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这是一个非四字骈字句,可按意义划分节奏,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八、根据文意确定停顿。
例⒈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解析:"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为功",即,以之为功,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根据文意,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误读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例⒉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解析: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名词,乐趣、快乐。"乐其乐"就是以其乐为乐。据此,这句话可以这样划分节奏: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而不能划分为: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例⒊其一犬坐于前。
解析:"其一",其中一只狼。"犬",修饰动词"作",即"像狗一样"。因此,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划分为:其一犬╱坐于前。
2. 如何划分朗读节奏 划分现代诗/古诗/文言文的朗读节奏是根据什么方法的
划分朗读节奏有两种方法:
一是按音节划分,划分诗词的朗读节奏一般采用这种方法;
二是按意义单位(相当于句子成分),划分文言文的朗读节奏一般采用这种方法。
3. 文言文句式整齐按什么划分节奏
文言文句式划分节奏的方法有两种:
1、按语法分,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2、按句子的意义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同之处,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帮助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
一、了解文言文句式的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你就能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此句在文中之意是:(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朗读时应在“舌一吐”后停顿,即“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不能停在“而二虫”后,即“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这样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
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已大风”;又如“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好停顿
在弄懂文言文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这样能把握文言文句中的一些自然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例: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3)普/性深沉有岸谷。(《赵普》)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例: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例: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例:
(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今/南方已定。(《出师表》)
(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例: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八则》)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四、除此以外,还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2)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4)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5)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
(6)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7)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8)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五、弄清哪些地方不该停顿,对掌握文言句式的停顿规律,做到顺畅朗读而不至于读破句也很重要
一般地说,以下的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偏正短语。例: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送东阳马生序》)
例(1)中的“唐贤今人诗赋”是偏正短语,作动词“刻”的宾语;例(2)中的“日有”是偏正短语,作谓语。以上两例,在朗读的时候,都要连读。
2.介宾短语。例: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2)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核舟记》)
例(1)中的“于乱世”“于诸侯”是介宾短语,分别作“全”“闻达”的补语;例(2)中的“为予群从”为介宾短语,作“得”的状语。以上两例中的介宾短语,都不能拆开读。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1)在具体划分节奏的时候,注意不能划得太琐碎;(2)文言句式的停顿,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4. 文言文节奏划分方法,要具体方法,不要太多例句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连词“以、于、为”同样如此)
四、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划分
五、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划分
六、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者”后来划分
七、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来划分
5. 初中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