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孙过庭的《书谱》写了什么为何成为每个书法人的必修书
十二、创作
(1),要“意先笔后”, 不可信手而书,要知“差之一毫,失之千里。”
(2),注意五乖五合,合则流媚,乖则凋疏。
五合: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五乖: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
“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
(3),注意留与速。
“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何谓淹留?“能速不速谓淹留。”何谓赏会?“因迟就迟,讵名赏会。”也就是说,当快则快,当慢则慢,要有节奏地书写。
(4),骨气与遒丽。
当“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丽加之。”“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则不成体。”强调骨力之重要。
(5),必须避免的问题。
“质直者,则 不遒。刚很者,又掘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纯。轻琐者,染于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然而有的人偏偏要这样。
(6),要“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归自远。”
创作是字内功与字外功的综合展示,即书品与人品的综合展示。
学习必须以贤者为师,创作必须以我为主。要情深意足,有感而书,千万不要“意违势屈” 勉强而书,因为“尚情” 是书法艺术的总原则。情。是书法艺术的命脉,情不为法囿,法随情生,情到法显。
创作要敢于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张扬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张扬自己的风格。
创作尤重“势”,顺势而书,有了笔势,字才通气,有气字则活。有了气势,作品才神采奕奕。有了气韵,作品才有韵律感、立体感,情趣就寓于其中。势随情而生,情随势而扬。得势,精气神就在其中了!
十三,写《书谱》的本意
孙过庭为什么要写《书谱》?他在谈到“五合”、“五乖”之后说:“企学者希风叙妙,虽述犹疏。徒立其工,未敷厥旨。不庸味,辄效所明,庶欲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除繁去滥,睹迹明心者焉。”
庞存周教授在译文中说:“我(孙过庭)没有考虑过我认识的粗浅,愿意把我所有的体会贡献出来,希望尽可能的阐述明白古代着名书家的高风良范,启发有志书法的后贤的思考,抛开繁冗庸俗芜杂的东西,揣摩古贤的手迹,从而领会到真正的书法艺术。”
从此文中我们就十分清楚地了解孙过庭写《书谱》的真实意图和意义,即他希望用古代着名书家的高风良范,来启发后来的学书之士的思考,彻底抛开那些繁冗庸俗芜杂的东西,而领会到真正的书法艺术。概括地说:就是“去伪存真。”
总之,孙过庭的《书谱》就其理论而言,在历代的书论中可谓独步,我用三个字来概括,即“广而精”。内容涵盖之广,由上述可见一斑,它涉及史学、文字学、美学、甚至哲学,它以历史唯物的观点阐述了书法的历史,又以辩证的方法,论述了书法中的个性和共性、对立及统一的关系,强调“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亦即阴阳观点,即对立统一规律,是万事万物之根本。并且突出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如在创作中要“志气和平,不激不厉”,此乃羲之之风范也。
《书谱》文字恢宏,理论系统,分析精辟,是历来书家的指南,对书法的继承、弘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书谱》的书法,历来为书家所赞赏和学习。米芾评价孙过庭的书法说:“唐草得‘二王’ 法,无出右。”
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自跋草书答十二问》中说:“反复察其结法,空旷而完密,气力实有过人。”
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指出:“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所有唐第一妙腕。”
故而《书谱》有文与书合壁,甚至有“双绝” 之说。
B. 唐孙过庭书谱
孙过庭(646~691),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名虔礼,以字行。吴郡富阳(今浙江富阳)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孙过庭"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于翰墨间"。他擅长楷、行、草诸体,尤以草书着名。孙过庭传世书迹有《书谱》、《千字文》、《景福殿赋》三种,都是草书墨迹,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要数《书谱》。《书谱》2卷,已佚。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义。有墨迹《书谱》传世。
C. 怎样学好孙过庭的草书
《书谱》是孙过庭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撰写的一篇书论着作。《书谱》作为书法论着和草书名帖,其精湛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书谱》的字结体空旷圆密而姿态横生,其章法参差错落而自然天成,深得二王的精髓。说到孙过庭的创造,清代刘熙载曾精彩地总结了孙过庭《书谱》的艺术特色:用笔破而圆,纷而寓治;飘逸而又沉着,婀娜寓刚健。
一、《书谱》的用笔特征
1、干净利落,寓点画于使转之中。行笔从不拖泥带水,笔画精简、劲健,不可矫揉造作。
2、提按有度,主带分明。《书谱》是今草的代表作,笔画和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变化非常丰富。主干笔画写得较重(如:孙过庭);笔画连带和字与字的连带写得较细较轻。把笔画按重后,应提得起,可断笔另起笔画,构成连与断的对比,轻重的变化(如:醉、复)。
3、中侧兼施。侧锋运用自如、爽利,与中锋结合默契,中侧构成对比和反差。侧锋取妍,妍美飘逸;中锋取质,厚实含蓄。侧锋写得较重,入笔侧尖,但不是主流,主流是中锋。(如:中锋:夫、有;侧锋:是、札、会、正。)常见撇画侧锋入笔,通过顿挫来完成侧峰转中锋。
4、方圆并施。方往往与侧锋用笔有关;圆往往与中锋用笔有关。如同一页中的“行、少”的对比写法。
5、连断有度。草书经常给人的印象是一贯连绵,但不是《书谱》的风格。不能一味的连,或一味的断开,这样连断对比就突出。(如:得重行末,闲)
6、略带章草的笔意,笔画末端带有波角,但不是《书谱》的主流风格。(1)走之底的包围式写法带有章草的特征;(2)部分短小的笔画也带有章草的特征,显得更加有灵动感。(如:回,人书惧老)另:走之底还有一种短小式写法是中锋用笔。
D. 学习孙过庭《书谱》应注意哪些问题
关于孙过庭的《书谱上》呢,我临习,大概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说点儿个人感受。
一是其中的部分理论是对的,比如人笔俱老,道技双修(大概意思吧);有些也引发争议,比如对王羲之书论的质疑,到如今还在争论不休,有的观点吧我觉得不明其意甚至是存在明显的错误,比如专攻一体,与张旭教颜真卿的“书之曰能,且功真草”明显不同,也许是为自己只擅长草书找了个理由。所以吧,咱家武断一回,给书谱内容一个结论:对七成、疑两成、错了一成。(这已经很好了,有些都不及格)
临习书谱呢,笔法上大概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熟,书谱的熟练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所以呢,书写速度偏向于快,也就是有滑和健的感觉;二是藏锋技术,还是要好好看仔细想想的,不赘述。也正是因为如此,后人把书谱列入能品。当然上面还有逸品和神品,比很多书绅要强得多。
E.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及解释
【原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qǐng)寻诸(zhū)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xíng),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xíng),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zh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译文】关于古代以来,擅长书法的人,在汉、魏时期,有钟繇和张芝的卓绝书艺,在晋代末期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墨品精妙。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对张芝的草书,可与他前后相列;因为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样下工夫刻苦专习,未必赶不过他。”这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考察王羲之父子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也是无愧于书法这项事业的。
【注释】钟:钟繇。
顷(qǐng):近来,刚才。
云没:原文中没有写成云彩的“云”,所以不能理解成像云彩一样消失了。云,也不作说话讲,语义不通。新华字典中对“云”的解释:文言助词,句首句中句末都用,例:云谁之思?岁云暮矣,着记时也云。所以,此处的“云”可理解为文言助词,无实际意义。
抗行(xíng):并行。
雁行(xíng):像大雁一样并排飞行。这里“行”是动词,不应读作háng。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F. 《书谱》的入笔与收笔,这些细节你注意到了吗
草书的起笔与收笔一个笔画的完成,需要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大到横竖撇捺,小到一个点都是有这个动作过程的。比如起笔时要一气呵成,所以必定是功力十分深厚时才能信笔写出很好的效果。收笔则与起笔同样重要,故而需要小心收拾。就拿草书来说,唐代的孙过庭不光理论厉害,实践也绝对行。孙过庭的《书谱》在起笔收笔方面就非常有特色,十分精巧,特别是对笔锋的熟练掌握与使用令人叹为观止。 一、起笔 孙过庭的起笔十分爽利,确实做到了一气呵成。在临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观察和学习《书谱》的入笔方法。 1、起笔的角度。首先《书谱》中起笔的时候都不是直入的,它有一个很小的细尖。这个细尖虽然很细很小,但是却不单薄,很厚重。应是入笔后轻微的捻管所致,使的笔画迅速的由侧锋转到中锋来。这样的入笔显得含蓄有韵味。王羲之的《兰亭序》起笔也基本都是露锋,要不孙过庭那么推崇王羲之!入笔的角度变化很多,几乎各个角度都有,需要仔细观摩,找准入笔角度对接下来的行笔动作有很大帮助。变化太丰富,读帖时要细致观察。 2.起笔的藏露。《书谱》的起笔,大都露锋起笔,显得十分爽利,但又不是直入,而是有个角度方向的转变,所以不会显得太过毛刺。少量的藏锋起笔也是为了改变节奏,增加字法章法的丰富性。 露锋 藏锋 3.起笔的轻重。《书谱》的起笔大都较为轻盈,顺势而入,显得十分顺畅流美。但也间或夹杂一些较为重的起笔动作,有一个顿挫和按的动作。这样轻重结合的起笔,增强了整体的节奏感,有一种抑扬顿挫之感。 轻起笔 重起笔 4.起笔时与上一笔的承接关系。《书谱》的行文十分流美,一点都不会有阻塞的感觉。虽然连笔不多,大都字字独立,但是字与字之间的笔意上的连带使得章法上出现了流美的效果。因此要注意起笔时与上一笔的笔意上的连带关系,走笔要有势的关系,不可一笔一笔独立开来。如“志”的第一笔横画以及“俯”的第一笔撇画。 二、收笔 很多人光注意了起笔而不去关注收笔,这是不对的。古人对于收笔十分重视,无不小心翼翼。有来必有收,这样一个字才算写完整,而不是丢了一块。 1、顿收。这种收笔方法是用笔肚子收笔,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引发联想。但是《书谱》中此法不多用。 2.回收。回锋收笔,这里是到了笔画末端略提后回锋,把笔画包在点画当中,同样有含蓄隽永的艺术效果。例如“无”字横的收笔和“令”字最后一点的收笔。 3.放收。这种收笔方法在《书谱》中运用的最多。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收笔时,孙过庭一般有一个提的动作,导致出来一个小小的锋尖。“互”字第一横的收笔很明显。有些笔画收笔时,提的成分加多,不如上面的含蓄。 有些笔画为了承接下一笔,眉目传情,放收时要注意笔断意连。 4、锋尖送到末端。收笔时最忌讳用力甩出去,而是应当把锋尖送到笔画的末端。这样字才不会轻浮,显得沉着一些。
G. 唐孙过庭书谱的介绍
书谱卷,纸本,纵:26.5 公分,横:900.8 公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本卷卷首题:“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卷尾题:“垂拱三年写记”。内容主要为书学体验、书谱撰写要旨及学习书法的一些基本原则。一般认为本(上)卷为“序”,宋元明时分为两卷,入严嵩之手时,装为一卷。下卷为“谱”,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H. 孙过庭书谱分几部分每部分各论述什么问题
地位;经过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书法理论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演变,到了唐代应该是一个集大成的时期,而孙过庭的伟大和《书谱》的里程碑意义恰恰在于完成了这个集大成的任务,特别是在书法的研究立场与目标上,孙过庭对前代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较为精辟的观点。不仅如此,孙过庭《书谱》是一篇承上启下的巨着。一方面是他对前人的总结;另一方面是《书谱》之后的几个时代,尽管书法理论有众多的成果,但它们大多是将书法理论的某一方面趋之精细,基本上都没有超出《书谱》所划定的研究范围,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甚至许多观点都未曾超出过《书谱》。
价值:
第一,文章的起始是孙过庭的书法史观。
第二是孙过庭的书法本体论。
第三他又有“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的说法。
第四,孙过庭《书谱》中对书法家抒情观的阐释。
第五,《书谱》中的创作论。
第六,《书谱》中的技法规则论和书体论。
第七,《书谱》所揭示的书法学习观。
第八是孙过庭《书谱》中书法审美标准的确立。
第九是《书谱》在行文过程中所调用的辅助性学科。
第十是《书谱》的行文方式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