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钓鱼必备哪些
一、钓竿
钓竿是垂钓活动的重要钓具之一,每个垂钓者都非常讲 究选择好钓竿。
钓竿的种类按结构形式可分为独竿和多节活动竿;按用 途可分为手竿和海竿(也称甩竿、轮竿、抛竿);按材质可 分为竹子、芦苇、木、铝合金、玻璃钢及炭素纤维等;按钓 竿尖子的软硬程度又可分为软尖子钓竿与硬尖子钓竿。
下面着重介绍竹制竿、芦竹制竿、木制竿、铝合金竿、 玻璃钢竿、自动钓竿的制作方法和性能。
1.竹制钓竿
竹制钓竿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都是以一根细竹作为钓 竿的.现在民间部分垂钓者仍沿用。现在市场供应的竹制鱼 竿有三节竿、四节竿、五节竿、七节竿,还有十余节的竿。 制竿方法和工具基本上是靠手工和人力刮刀。多节竿的套接 方法,是选择粗细不等的自然竿材,用粗竿的内管套上细竿的外径连接起来的。从竿梢到竿基部,粗细悬殊较大,着力 点和吊力负荷分布不均匀。总长度一般3~5米,吊力不过 0.15~O.5千克。
钓竿的套接方法有三种:
(1)套管法:用几根金属管或其他国管将上、下竹竿套 紧衔接起来。几节竿通过儿根套管联成一个整体。已不用传 统的粗套细、大套小的接插法,这种钓竿弹力好,强度大。
(2)套管插芯法:取一段结实的小竹,中间留节,长16~18厘米,小竹段两端的直径与上下节竿口的内径差不多,然后用细绳将上下竿口缠紧加固。这主要是插在管径较大的下部竹竿,以加强竿体的强度。
(3)套管、插芯、插头兼用法:在上述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在钓竿的中部少用一根套管,而将上一节细竹直接插入 下节粗竿管壁内(管口要加固)。
2.芦竹钓竿
芦竹生长快、笔直、滚圆、竿长、节短、体轻、壁厚、强硬、坚韧、弹性大、负荷大,民间多用它做钓竿。
用芦竹制竿,一般多制成长2~3节竿,也有人制成4~6节竿。总长度为5~7.5米,也可做成8~9米长。制竿 与套接方法与竹制竿的三种方法相同。芦竹竿只有同类竹制 竿的1/3重,使用比较省力,不需用支竿架,浮力大,竿梢 担在水面上也不会没入水中。制竿套接前要用油漆或植物油 油一两遍,以防虫蛀和减轻水的浸渍。
3.木制鱼竿(甩竿)
木制鱼竿都是作甩竿用的,木料要选用栗木、桑木、榆木、腊木等富有韧性和弹性的硬杂术。竿长1.2米,竿梢直 径1厘米,竿基直径2.5厘米,竿梢套上一只放线环;竿基部留下25厘米作为抓手柄,手柄上端钻两个小孔,分别安装绕线盒和带环的线括子,见 图l。图中3的三种钩砣,第一种是塑 料丝编成的钟鼎五叉扣钩具.五只小角上各扣一只中型小钩,钩系长5~6厘米,用较硬的玻璃胶丝,使钩与钩互相支开;第二种是一个10厘米直径的细钢丝圆环,周围扣5只中型钩;第三种是将5只钩系于一根总线上,系线长5厘米左右。砣坠长5~7厘米,重量在50~75克之间。
4.铝合金鱼竿
用无缝铝合金管制成,小型的长1~2米,伸缩型,可放入提包内。大型的长3~4米,每节30~50厘米。
5.玻璃钢鱼竿
玻璃钢是一种很理想的竿材,它轻而坚硬,强度大、吊力强、抗折、抗压、抗腐、抗酸、不霉烂、耐高温、不裂不变形。长度多为3~5米,有的长7~9米。这种鱼竿的竿梢 部设计有一个扁圆型的小孔,内圆光滑,以便穿过鱼线;竿 中部或基部的抓手部位钻一小孔,可以安装放线器.以便钓 大鱼使用。这种鱼竿生产工艺较复杂,难度大,自己不能制作,购买的价格也很高。
6.自动钓鱼竿(甩竿)
自动竿全竿由不锈轻金属插座和竹制竿梢两部分组成。 插座是由拉簧、连杆构成的自动起钓装置,竿梢有夹线游环、引线环和卡销。钓鱼时,两节插合一体,固定在岸边。用铅坠带饵钩甩到水中,夹线游环夹牢主线,挂上铃铛,就 可待鱼上钩了。当鱼吞饵拽动钓丝时,很容易就拉脱了卡销的“活小须”,于是,钓竿由于弹簧的紧缩作用,就猛烈地 弹竖起来,便能自动拽动钓钩把鱼嘴钩牢。这种钓竿,小巧玲珑,便于携带,起钩及时,准确无误,一人可操作多副,钓者可任意离位,挂以铃铛,昼夜适用,远钓深水,易上大鱼。
这种鱼竿是由中国钓鱼协会委员、大连市退体职工齐作 周同志发明的,由浙江宁渡市鄞县白岳渔具厂生产。
二、鱼线
好的鱼线应具备下列条件:
(1)拉力好,可用较细的鱼线钓较大的鱼。
(2)伸缩性好,不易被挣断。
(3)柔软不易卷曲,卷曲后容易伸直,便于鱼吞钓饵并 使反应灵敏。
(4)色泽较浅,最好接近水色,人水后不易被鱼发现。
(5)不易变质,久不老化。
鱼线有毛线、光线两种。
毛线:指具有含水性能的锦纶线,其性能柔软、纯和, 下水后无环曲现象,四季均可应用。锦纶线具有较大的韧性 和拉力,线体为白色。规格一般有3×1、3×2、3×3、3× 4……3×1代表3股,其余类推。线股越多越粗越结实。 3 ×1的线可负荷l千克左右,3×2的线可负荷2千克左右。 钓鲫鱼一般选用3×1或3×2的线就足够了。
光线:指无含水性能的玻璃胶丝(尼龙)线,其优点是 拉力强、不粘连、透明、不含水,易和水色混为一体;缺点 是质地较硬,有的在冬天易脆断。玻璃胶丝的规格,国际上 通用的单位名称是“磅”。1磅=O.4536千克,据此计算,2 磅线的最大负荷约O.9千克,3磅线约1.35千克。它的规 格,我国还有另一种单位名称,即以毫米为单位来测定线的 直径,以直径来命名规格,如0.15线、0.2线、0.3线,等 等。根据线的直径(符号“”)与负荷量测定,直径0.15毫米 的线等于3磅线,负荷1.35千克;}0.2毫米的线等于4磅 线,负荷1.8千克;直径0.25毫米的线等于5磅线,负荷 2.25千克。比如,用于钓鲫鱼的玻璃胶丝线,一般用5磅 线就比较适中,大鱼小鱼均可钓。
鱼线的长度,一般为3.5~5米,如果带放线器的,不妨配上50~100米的长线。鱼线下水前应检查有无折伤、压 伤、磨伤等变形和发毛现象或严重卷曲。平时,鱼线最好缠 在桄子上,不要使线打结;注意不要与汽油、硫磺、樟脑丸 等化学物品存放在一块,也不能挂在厨房壁上;每次使用后 要把粘在鱼线上的脏物擦掉。
三、鱼漂
鱼漂也叫浮子、浮标、鱼浮等。它质地很轻,具有漂浮作用,穿在鱼线上,上下可以移动,根据水体的深浅,调节 到适当位置。浮子调节得当,可以灵敏、及时、准确地反映 鱼儿在水下吃钩的情况。垂钓用的鱼漂,由于各地区习惯不 同,品种类别也不相同,现归纳为12种单线垂钓用鱼漂, 供垂钓者选择和参考(见图2)。
1.杨木鱼漂
用白杨树枝做成,细铅笔杆粗细,长8~15厘米(视钩 和砣的重量而定),两头呈圆锥形,一头用小刀削一圈凹槽,剪一段自来水旧笔胆套在凹槽上,以便穿过鱼线。杨木浮可漆成红白相间的标竿状。使用时,先试水的深浅,使杨木浮 的上端平于水面或稍没于水面下。使钓钩沉在耐床的底部;当鱼吞钩后,杨木浮即会由直状态变为倾斜或平躺在水面 的状态,这就是举竿拎钩的信号。
2.鹅毛管鱼漂
拔下鹅翅膀上的主翼大羽,剪下贮存气体的那部分白色透明的空管,取两根空管对口套接起来,用红、白漆相间漆几圈,再剪笔胆管一段套于小头,穿上钓丝即可。使用方法 同杨木鱼漂。
3.鹅毛浮
取白鹅翅膀主翼羽的羽翮(也叫羽梗),剪去空管和羽片.把羽翮剪成10~20毫米长的若干小段,用时灵活掌握, 如用长竿,因鱼线距离远,用长的白浮较为清晰明显。羽翮 剪好后,直接纵向贯穿在鱼线上,穿玻璃胶丝线时,要先用 相应的小针在羽梗中心纵向打孔,然后将线从孔中穿过去 (孔不能过大,以免羽梗自行滑动,影响准确性)。这种一枚一枚的鹅毛浮又叫“散子浮”。一般每根鱼线上穿短浮l0~12枚,穿长浮8~10枚。用它的好处是灵敏度高,准确性 强,浮子较多反应快,便于掌握拎钩时机。
4.鹅毛梗棒浮
取白鹅翅膀大羽一根,剪去空管和两旁羽毛,留羽梗长12厘米左右,用针在羽梗小头戳一横向小孔,穿过鱼线。然后系以钩和坠。这种鱼漂的特点是清晰明显,灵敏度高,便于掌握起竿时间,适用于钓大鱼。垂钓时,坠要重,用卧钩,钩距坠支线长12~15厘米,立状浮调到平水面或稍冒出水面l厘米。当大鱼吞食饵钩后。见鹅毛梗棒浮横向平卧 水面时举竿拎钩,十章九稳可钓到大鱼。
5.鸡毛梗浮
用白公鸡主翼羽羽梗剪成。长度、穿线方法及使用方法均与鹅毛羽浮相同。鸡毛浮容易破裂,一般是在没有鹅毛的情况下才使用它。
鸡毛浮和鹅毛浮在民间也统统叫做“蜈蚣浮”。
6.彩色塑料浮
塑料小产品,泡沫海绵状的一般10毫米长,两头尖,形如枣核,有红色、白色两种,具有一定的浮力,但缺少膨胀性能。用几次就会在线上自行滑动。
7.白色塑料浮
为15毫米长的圆柱体,两头用线扎紧可以防止滑动。用法同鹅毛浮。
8.蒜辫浮
蒜茎风干后,剪两三段15毫米长的细茎,一头用线扎紧,另一头剪成丝辫状,让它蓬开,蓬头朝上穿上鱼线,使蒜辫浮力小于钩的重量,每根鱼线只用2~3只。垂钓时,使辫浮拉开距离,1~2只没于水下就便于观察吃钩动静了。这种鱼漂适合于钓“卧钩”用。
9.和10.高粱穗秸浮和荻梗(芦苇)浮
这两种浮漂是古人用的,现在民问已不多用。
11.红黄绿色荧光浮
这是一种化学夜光浮,里面装有荧光粉.夜间发光,用于夜钓。使用方法同鹅毛浮。
12.乒乓球浮
用细线网络套在乒乓球上,然后系于鱼线上。它和荧光浮一样,用于夜钓。
四、铅坠
铅坠也叫坠子、砣,是钓钩上必不可少的加重物,它可以帮助钓钩迅速沉入水底或抛向远处,并能坠下一部分鱼漂以便观察鱼吃钩的动静。
制作坠子的材料是铅或铅锡合金。大小及重量根据垂钓的不同水域决定,手竿坠多用球形开口坠和柱形开口坠;海竿坠多用枣形坠和柱形坠或片形坠。铅坠的铸造方法有裹锡皮法、木板模焊锡法、铝皮模焊锡法、木夹模铸锡法、铜皮焊砣法、铝板模铸铜法和大型砣坠铸制法等。自己可根据需要动手制作。
铅坠的安装:坠子的种类很多,其安装位置也依垂钓者的习惯和爱好而多种多样(见图3)。民间根据其不同位置分别给予不同的名称:
(1)无砣钩。称站钩,只用于捕捞。
(2)朝天钩。铅坠直接焊于钩柄,上留穿线孔。
(3)斜钩。铅坠较小,距钩6~7厘米。鱼漂要使钩保持倾斜状态。
(4)悬钩。钩坠间距离7厘米。这种钩坠适合在多淤泥和草脚厚的水底垂钓。
(5)双朝天钩。两只铅坠用短线连在一起,安上两种不同的钓饵,任鱼选择。
(6)侧枝双钩。在斜钩的铅坠上,用玻璃胶丝扣一只小钩。这也是用两种钓饵双钩用的。
(7)上下朝天单砣钩。在朝天钩上部6厘米处的鱼线上,再扣一只钩齿朝上的小钩,形成上下钩,作用也是为了安上不同的钓饵。
(8)卧钩。铅坠较重,安装在鱼线上,距钩6厘米,铅坠下可同时系上2~3只卧钩,并安上不同品种的钓饵。
五、鱼钩
现在用的鱼钩由钩尖、倒刺、弯曲部、把柄、钩耳五部分构成。鱼钩通常分为大钩、小钩和大型捕鱼甩钩三类。
1.大钩类
大钩分方型无倒刺大钩和圆型有倒 刺大钩两种(见图4)。方型钩专作滚钩 钩具,为14号钢丝制成,钩柄长47毫 米,口宽18毫米,钩齿长13毫米。圆 型钩柄长50毫米,口宽19~2l毫米, 钩齿长15~17毫米,用13号钢丝制成. 钓乌鱼及海洋钓大鱼都可应用。
2.小钩类
小钩即平常钓鱼用的鱼钩,分为若干种型号和规格。钩 型有圆型钩、方型钩、角型钩、混合型钩和鹰嘴钩、歪嘴钩 等。钩柄、钩齿有长有短,口宽有宽有窄,但所有的小钩都 有倒刺,钩柄上端有敲扁的、有带圈的,便于扣线。钩条一 般是用18~24号钢丝制成。这里介绍的是我国着名的鱼钩厂——无锡绿波鱼钩厂生产的“铁锚牌”部分产品。该品牌 有10种钩型、150多个品种和尺寸,每钩都有编号.便于垂钓者识别和选购(见图5)。
3.甩钩类
甩钩有两类,一类是无饵的钓捕 用大型甩钩;另一类是有饵的垂钓用 小型甩钩。小型甩钩是用普通的小钩 类钓钩。这里主要介绍大型的捕鱼甩 钩(见图6)。
大型捕鱼甩钩种类较多,主要有 交叉型双头钩、三齿锚型钩、多节蜈 蚣钩、多刺滚钩等。
(1)交叉型双头钩:用12~13号钢丝制作,钩距宽8 厘米.中间高7厘米,钩齿3厘米,钩型为角型钩,钩齿、 钩条保持平行:钩尖锋利,钢火坚韧而不脆弱。
(2)三齿锚型钩:宽8厘米,高7厘米,钩齿长3厘 米,钩型近方形,三齿为三角对称;钩柄用锡焊连接;钩齿 锋利,钢火强硬。
(3)多节蜈蚣钩:由5~7只较小型的交叉双头钩排列 而成,钩距7厘米。因排列一行形似蜈蚣,群众称它“蜈蚣 钩”,所用交叉双头钩的规格是:钩宽8厘米,中间高6厘 米,钩齿长2.5厘米。
(4)多刺滚钩:在上述大钩(1)中,选5只大钩,每 钩分别扣上10厘米长的系绳(可用10磅尼龙丝),然后每 相隔10厘米扎一只,在甩钩线上扣成一串。这种钩在作业 中,不管是哪一只钩钩到鱼体,其他几只钩都能被它“滚” 到身上去,所以民间称它为“多刺滚钩”。
鱼钩在钓鱼前,应检查一下钩是否锋利,如果钩尖变钝 或变形了,要用磨石(细油石)轻轻地把它磨尖再用。每次 用过后,一定要将钩子上的饵料取下,拭干后绕在线架上; 备用的鱼钩要用锡纸包好或用细糠、白粉共同存放在小瓶 中,或放在黄油盒中,以防生锈。
六、竿架
为了减轻垂钓时的疲劳,可利用钓竿支架来支撑钓竿。 竿架分高竿架和矮竿架两种。高竿架长约60~150厘米,两 头分别用金属做支架和插头,中间多用竹竿;矮竿架也叫插板,长度为30厘米左右。
七、取鱼工具
大鱼上钩后,由于它的体重已超过鱼线、鱼竿等的负荷,不能直接提鱼上岸,须用 工具捞取。常用的有抄网和搭 钩(见图7)。抄网可自己用铁 丝编成圈,直径一般为30~35 厘米,长度35~45厘米,抄网宜选用较软的浅绿色尼龙线 或锦纶线,不宜选用白色的线。搭钩可用6号不锈钢丝制 作,钩柄长1米左右,钩尖要锋利。
八、撩草钩
在水草多的水域垂钓,必须撩去一部分水草才能下钩。 这需要备一把撩草钩。制作时,可找一个比较坚硬的铁钩, 绑在一根木柄上,再插到鱼竿的第二节上,用一根结实的绳 子将钩拴住系到鱼竿的最后一节上,这样就可撩草了。撩了 草再解下来。
九、退钩器
退钩器又叫摘钩器。在鱼钩被鱼吞到口腔深处,空手无 法取出时,可用退钩器把鱼钩取出。使用时,先将鱼线放进 退钩器前面的缺口处,然后将退钩器伸到鱼嘴里抵住鱼钩, 拉紧鱼线,先一起往里送再一起往外拉。民间还有用竹片叉 取鱼钩的,将一块竹片的一端削个叉即可。
十、蚯蚓盒
蚯蚓怕水、怕光、怕捂、怕高温,而用死蚯蚓作钓饵效 果不好,所以最好自制一个小木盒,长15厘米、宽10厘 米、高5~6厘米,槽道式盒盖。出门时,在盒内放些肥土 或烂稻草及泡过茶的茶叶,再装蚯蚓。用不完的蚯蚓带回家 养着,还可继续用。
十一、养鱼容器
为了避免钓上来的鱼离水涸死,应把鱼放入养鱼容器浸 在水中。容器有竹编的鱼篓和用硬尼龙线编织的鱼护.也有 用塑料桶的。要注意:在向篓子放鱼时,一定要先把鱼篓提 出水面在岸上放鱼,以免鱼窜跑。
十二、挂钩器
为了携带鱼钩方便,保护鱼钩和鱼线不磨损,不易丢 失,最好自制一个挂钩器。制作方法如下:
选一根金属管或竹筒或圆木棒作内芯,在其外围选一个 比它的直径略大的短管套在外面,然后设法使这两部分连为 一体,使其不可分离。在管的一端用自行车的气门芯胶管 (或胶皮条).把它用线绳串起来绑成一圈,再在胶管(或皮 条)上每根缚上一个无倒剌的小钩子,钩尖外露。钩柄缚在 里面。各种钓鱼钩缚好后分别挂在无刺小钩上,使弹性拉出 一段距离,然后把钓鱼钩挂在大圆短管口上。一个挂钩器能 挂20~30组钓鱼钩。挂钩器的结构见图8。
十三、夜间钓鱼的灯头
为了方便夜间钓鱼,可自制灯头。方法是:用一个旧电筒 的头与一个圆圈金属丝焊接起来(或用橡胶皮条联接起来). 套在人头上后用两条细电线分别与电池和头灯丝接或焊接. 再在头灯上安一个开关,其电池(手电筒电池)用胶布捆起来 或用小木盒装上即可。电池放在口袋里或固定在裤带上。
十四、投饵器
投放诱饵俗称“打窝”,是垂钓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 为了保证把诱饵投得准确,不受风吹影响和不被水流冲散, 需要使用投饵器(也叫撒饵器)。投饵器有好几种,下面介 绍常用的三种。
1.用空火柴盒或小塑料瓶
把诱饵放人空盒内,火柴盒稍稍留一点缝,再把钓竿梢 插入盒缝内,开口向上。轻轻送向打窝点,将钓竿转动90 度,诱饵就可翻入水中了。这是最简易的投饵方法。
2.水面助投器
用小塑料瓶剪去瓶口或用轻金属小圆桶,装上一个夹子 在旁边,先将诱饵放人瓶中或桶中,用小夹子夹住鱼竿梢 头,然后对准目标,倾斜小桶,将诱饵倒入水中即可。
3.水底助投器
用废铁皮罐头盒或用金属皮制成小圆桶,在桶口上做两 只对称的耳朵,桶身上钻若干小圆孔,再用较粗的铜丝做一 只挂钩,用线将挂钩与桶底连接起来,垂钓时用钓竿将助投 器放入水中即可。这主要是在深水打窝或水底打窝时使用。
十五、坐凳
钓鱼要带坐凳,可用铁条与帆布做的折合凳;竹条做的 折合凳;一条腿的独脚凳;或在蚯蚓盒放一块板作简便凳 等。只要携带方便,能坐稳坐舒服就行,不必讲究。
十六、鱼漂简
鱼漂筒可用竹子或硬塑料管自制,长度按所用最长的鱼 漂为标准,一般25厘米即可。因为鱼漂质轻质脆,容易折 断,所以需要放在筒内保管。
十七、钓鱼背包
外出垂钓,需要携带的东西较多,应准备一个合用的背包。钓鱼背包宜稍大,分成两面,一面存放辅助用具以及诱饵、钓饵等;一面存放生活必需品.如饮用水、毛巾、雨具、食物等。
十八、其他工具
除上面介绍的各种工具装备外,还应配备剪刀、饵盒、线手套、小刀、 备用鱼钩、鱼线、塑料袋、小工具包、小绳子、装鱼用桶或是网等。
建议您去渔具店问问店里的老板或是找个钓鱼论坛
老鬼钓鱼论坛
http://bbs.lg918.cn/forum.php
B. 成都即日起禁止在天然水区域禁捕,为何会有这个公告
不能钓鱼。
首个实施10禁捕的城市来了,没错就是四川成都市。这是一个很有突破性质的禁捕政策。也是中国第一个实施全市天然水域10年禁捕的先例。其中不光对禁止捕捞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也对一些非法捕捞手段和钓鱼的方式方法做出了明确的解读。
8月7日,由封面新闻记者 杨力 实习生 金玲 从成都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从2020年9月1日起,成都全市的天然水域将实施全面禁捕措施,禁捕期暂定为10年。禁捕期间,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在天然水域范围内开展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同时,对在天然水域的钓鱼行为也进行了相应的规范。
据了解,在禁捕期间,因特定渔业资源的利用和科研调查、苗种繁育等需要捕捞的,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依法实行专项管理。
在禁捕范围和禁捕时间内禁止违法从事天然渔业资源生产性捕捞,禁止使用拖网、围网、地笼网、罾网【zēng wǎng】 、滚钩等禁用渔具,禁止使用电、毒、炸等禁用方法捕捞,禁止收购、加工、销售、利用非法捕捞渔获物,禁止发布含有上述禁止内容的广告等行为。违反禁令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钓手要注意的是,对在禁捕范围和禁捕时间内从事娱乐性游钓和休闲渔业活动的,只允许一人一杆、一线、一钩(单钩),禁止使用多线多钩、长线多钩、一线多钩的垂钓行为,禁止使用各类探鱼设备和视频装置,禁止使用船艇、排筏等水上漂浮物,禁止使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钓饵、窝料和添加剂及鱼虾类活体水生生物饵料;禁止休闲垂钓渔获物买卖交易,否则视同非法捕捞。
成都市农业农村局、成都市公安局、成都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提醒广大市民,任何单位和个人请严格遵守该规定,若实施后发现违反此次规定的行为,将进行严查处理。同时,公布了举报电话:成都市农业农村局02861883500,成都市公安局110、02886409600(环侦支队值班室),成都市市场监管局12315。
通过上述新闻,可以看出。此次的成都市10年禁捕不光对一些正规的商业捕捞和非法捕鱼做出了限制,也很明确的对一些禁用捕捞工具做出了说明。例如一些很有代表性的,拖网、围网、地笼、罾网【zēng wǎng】、滚钩等都是明确禁止使用的。其中罾网【zēng wǎng】有些钓友可能不太熟悉,下图就是罾网【zēng wǎng】。想必看到了图片大家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要禁用罾网【zēng wǎng】了。注意:以上工具不但禁止使用,而且对含有上述禁止内容的广告也是禁止发布的。这也是首次对捕鱼用具广告作出限制。
关于休闲垂钓政策也做出了明确的说明,一人、一竿、一线、一钩(单钩)。这里特别说明要求单钩,这也就意味着,不但路亚三本钩会被禁止,台钓了双钩也是禁止的,并且禁止使用各类探鱼设备和船只垂钓。
对休闲垂钓使用的饵料也有明确的规定,禁止一切含有害的物质的饵料、窝料和添加剂。并且禁用鱼虾类水生物活体饵料。(蚯蚓是否能用还未可知)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休闲垂钓鱼获禁止买卖,否则将视为非法捕捞。这点钓友们也要注意,避免违规。
C. 滚钩是什么
滚钩一般由干线、支线、浮子线、浮子、浮标、沉石、滚钩等组成,构造简单,使用方便。在水库用滚钩捕鱼,不受库底乱石、杂草影响,连用其他渔具不易捕到的凶猛鱼类,用滚钩也能捕到。作业时,使用小船1只,2人操作,1人划船,1人放钩。过几小时或到第二天起钩取鱼并清除污物。一般每天可捕鱼15~25公斤。捕得的鱼,以鲤鱼、鲶鱼、鳊鱼等为多。滚钩捕鱼,只适宜在夜晚作业,白天捕不到鱼,月光较强的夜晚产量也不高。另外,滚钩捕鱼第一天产量较高,第二天产量降低,所以下钩应经常转移,不要固定在一处。(毛叔良)
D. 长江里的鱼类怎么捕最快最多,用什么工具捕。
1、网具
小拉网——据说很早就使用这种工具。早年没有网线和线麻,而是用野生植物螫麻的纤维,纺成细线织网,网苗子约有一丈左右高。网纲和网线是用椴树皮纤维或柳树皮纤维拧成的绳。距今一百年前已经无人用这种网了,完全使用棉线网和线麻织的网。线麻的一部分是赫哲人自己耕种生产的,绝大部分线麻和全部棉网线均由伯力街(苏联境内的哈巴罗夫斯克)的俄国人和现在的依兰县汉族那里买来的。
拉网的网眼直径约有2市寸左右,网苗子高约15——30市尺,每块网片长约有50市尺。网的上部和网底,都用8股或6股合一的线麻织成网纲。早年用黄菠萝树皮或松木板做漂子。每个漂子长约5市寸、宽3市寸、厚六七公分。在网的上纲每隔一市尺左右拴一个漂子。网坠是用黄粘土掺白浆土烧制而成的陶网坠。它每块呈长方形约有2市两重。在网底纲上,每隔1市尺左右拴一块陶网坠,使网底部下沉,在水里形成一堵墙。捕鱼时,将10——30片拉网连结成一起进行捕捞。
圈网——距今九十多年前还使用这种网。早年也是用野生植物纤维织网,网口大、尾尖呈圆锥形,没有漂子和网坠。网中间有三至五道用柳条或铁丝制成的圆圈,将网撑起来,并在网的口门和中部设两道“卡陷”。第一道“卡陷”的入口处要大一些,以便鱼游入口内无防备。如果入口小了,鱼游至口门不愿意前进或退出来。第二道“卡陷”的入口是扁而小的,鱼能挤进去即可。这种网长约一丈有余,口部直径4市尺左右。撒网时,网口还有迎网。迎网的宽度和圈网的口部是一样大的网片子,捕鱼时将迎网顺着下在圈网的口门上。鱼触到迎网后,便沿着迎网进入圈网内。
制作圈网的成本很低,用1市斤棉线即可织成一块圈网。但它捕鱼效果很低,如果鱼多时,还可以使用这种网捕鱼。这种网主要用它堵小河沟里的鱼。现在鱼少了,先进的捕鱼工具日益增多,所以这种网使用的人少了。
扒网——在一百多年前赫哲人均使用这种网,制网原料有铅、网线等,均由伯力街和依兰县买来的。这种网是用麻绳织的。顶尖底阔,呈圆锥体。没有网漂,只是底部每隔6寸左右拴一个用铅铸成的网坠,网坠下边有网兜,以便兜鱼用。网的最顶端有一根提索绳长约3——4丈。现在还普遍使用此网,主要用它打涡子。
待河网——据说这种网很早即在赫哲族中流传使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用细麻线织成的,呈袋形,口部和尾部都是一样大,约有一丈五尺至二丈左右长,七八尺宽。没有网漂和网坠。网眼约有2市寸大,尾部的一角上有个小口,并用小绳抽绑着,以便捕到鱼时,从小口往外取鱼。在网的尾部约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拴上一根长约3丈左右的小细绳,捕鱼时将网下在水里后,将绳子的一头拉到水面上,握在捕鱼人的手中,如果有鱼入网内触到网底时,就扯动这根小绳,便把网口拖到船上来,然后再将网尾拉到船上取出鱼。
挂网——使用这种网的年代很久了,是用麻绳织的,没有网坠,用黄菠萝树皮做漂子。每块网长约10丈左右,约6市尺高。网眼大小不等,在3——6市寸之间,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的,以便捕大鱼时把有大眼网的下在河里边,将小眼网的下在河外口。这样能使较小的鱼通过大眼网,到小眼网方能挂住,大鱼就挂在大眼网上。现在已无人使用了。
鼓咚网——在50年前即使用这种网。这种网呈口袋形,长约二三丈,有网漂和网坠,适用于冬季和流量较大的水域,捕获量不大,现已无人使用。
丝挂网——这种网是由松花江上游的汉族人传入的,丝挂网有两种:一种是浮挂子,另一种是底挂子。浮挂子每块高约6市尺,长约10几丈,网眼约有4市寸左右,在网的上纲每隔1.2市尺拴一个秫秸漂子,在底纲上每隔1.4市尺左右拴一个铅制网坠。但网坠子的压力要比网漂的漂浮力小一些为宜。所以这种网下到水里是在水的上层浮着,可以下在有流的大江上。底挂网的网苗高约3市尺,网眼的大小和网片的长短与浮挂网相同,只是漂子的浮力没有网坠的压力大,所以将网下在水里就沉到水底。因此,这种网适合于无流的小河或泡子里捕鱼。
这种网的上下网纲都是棉线的,均用猪血染好。“网衣子”(即网片)是用八股蚕丝合在一起织起的。将网片全部织成后,再用苏油或桐油抹在网片上,晒干后即可使用。
2、鱼叉
鱼叉是赫哲人使用最早的一种捕鱼工具。制作鱼叉比较简单,使用也较便利,一个人就可以操作。
鱼叉有两种:一种是连柄叉,另一种是活柄叉。叉头是铁制成并有倒钩的。连柄鱼叉是将叉头固定在长约六七尺,直径一寸的木杆上。这种鱼叉只能叉小鱼(如鲫鱼、狗鱼、鲤鱼等),由岸上、船中或冰上叉鱼。活柄鱼叉,叉头有库,使用时将叉头安在叉柄上。叉柄长约一丈七八,用一根绳拴在叉库上,另一头拴在叉柄的最末端。叉到鱼后,叉头脱离叉柄,由绳子系着,鱼不易逃跑。如果鱼拼力挣脱远游,还有叉柄浮在水面,有追寻的目标。鱼叉一直沿用至1950年左右。
鱼叉多是赫哲人自制的,制鱼叉的废铁原料,是由苏联境内的伯力街和我国的依兰县城买来的。以后虽然有了汉族铁匠不断进入赫哲族地区,但赫哲人仍是自己动手制作鱼叉。他们认为自己制的鱼叉坚固耐用,使用起来得心应手,成本也低。
3、鱼钩
快钩——这种钩亦称“滚钩”,是由汉族地区传入的,赫哲人用快钩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制作这种钩的技术比较复杂,成本也高。制钩的原料有铁丝、棉线、白铁皮等物。使用时还用钢锉锉成锐利钩尖,使用数日后,用“糊皮”与钩纲放在锅中煮,以防钩纲朽烂。
制钩的原料是用10——12号铁丝截成约5寸长的小节,然后用炭火烧红,捻成四棱尖,用做好的模子弯成钩形,再用适当数量的火硝、木炭屑和豆油拌在一起,装在坛子里或较厚的半截铁桶内,架在特制的火炉上。用火烧一昼夜左右时间后,将钩子或将坛子倒在水中淬火,使钩子成钢性,然后再与小米掺一起在锅内翻转不停地烘炒,并经常用钢锉锉着试验其硬度,既能锉动,又不脆断,不弯钩尖为正合适。这样,使钩有韧性,钩到鱼后不易拉直。用棉线捻成6寸长的钩爪绳,一头拴在钩把上,另一头拴在钩纲上。每隔5寸左右距离拴一把钩,每隔24——28把钩子,拴上一个小白铁合漂子,但也根据漂子的浮力决定拴钩子若干,主要标志是钩子将漂子压至水里,似露不露即可。
钩纲长10——11丈、直径粗70毫米的绳,是用线麻或棉线拧成的。将新钩纲放在猪血中浸泡,待猪血浸透钩纲后,再放在锅内,将钩纲煮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干,以防腐烂而耐用。一根钩纲拴200——260把钩子,是为一杆子钩,卷起来后,用小杆子串上,放置木架中,以备下钩之用。
快钩在使用前,必须用“糊皮”放锅内糊好,“糊皮”是从外地买来的。但有的人自己用柞树皮或柞树上结的橡子用锅煮后,呈咖啡色,并稍有粘性而代替“糊皮”的。将钩子放在锅里,用小勺往钩纲、钩爪绳上浇“糊皮”的汤,使白色的钩线变成“古铜”色,这样,钩纲即抗腐烂。再将钩尖锉锐利些,放入江中捕鱼。这种钩子使用起来很便利,二人即可下20多杆子快钩,什么鱼都能捕到,生产效能很高。
快钩捕鱼对鱼类繁殖、保护是不利的,因为有时鱼挂在钩上不牢固,脱钩后死的较多,即是不死,也不能繁殖。国家为了繁殖鱼类,颁发了对钩具的发展和管理的规定。在全省范围内不再发展钩具,并逐渐减少,在1958年内消灭25%,1960年基本根除,另以网具代替。
鳇鱼钩——这种钩出现约有一百五十多年,起初由俄国传入,所以称这种钩为“毛子钩”。此钩大小不等,一般可分为3个型号:一号是最大的钩,钩茎约有6——7市寸长;二号钩较一号钩小一些;三号钩是最小的,与现在用的快钩相类似。这种钩子是机械制作的,钩是圆细而长尖。但个别的钩茎也有三棱或四棱的。用1——1.5市寸长,约70厘米粗细的绳子,做“钩爪绳”拴在钩把上。每个钩弯处拴一个黄菠萝树皮做成的漂子。漂子大小要根据钩的型号大小确定。鳇鱼钩不是先将钩子固定在钩纲上,而是另外有一根约10余丈长、用椴树皮和柳树皮的纤维拧成的粗绳子,下钩时先将这根大绳子下到江里,然后再将钩子每隔1市尺拴在已下好的钩纲上。
架子钩——这种钩主要是秋季用它捕鲑鱼,不太适合用于捕杂鱼。架子钩和鳇鱼钩相似,但它没有漂子,下钩方法也不相同。
毛毛钩——它是一种很简单的捕鱼工具,也是赫哲人使用较早的捕鱼钩具之一,这种钩是用普通的“鲤鱼钩”或用较厚的铁片、铁丝等赫哲人自己制作的。此钩有几种不同类型:有的用“鲤鱼钩”在钩柄上用铅铸成一个约半两重的疙瘩;但铸铅时留一个小孔,以备穿绳用。绳子长约2丈左右,将绳的一头拴于钩上,另一头拴在约5尺多长的木杆或竹杆上。钓鱼时在钩柄上拴上兔子毛或狍子毛,将钩盖住。另一种方法是用铅片或铁片制成小勺形状,拴在钩柄上,将其扔入水中拉着鱼线走动,使小勺闪闪发光,用以引诱吃活食的大鱼前来,使其误认为是小鱼在游动,在大鱼吞食小勺时将它钩住。制作毛毛钩的成本很低,生产效能也不高。
底钩——它是一种最早、最简单、成本最低的捕鱼钩具,捕鱼效能也是最低的。尤长友老人说:“过去没有机器制作钩子时,渔人自己拣到一块铁丝,锉成尖,弯成钩即可钓鱼”。现在是用机器制作的小鱼钩钓鱼。此钩拴在长约7-10市尺长的木杆上或木板上,钓鱼时甩入水中,不用时将钩线缠在木杆或木板上,便于携带。老年人、儿童在闲暇时用这种钩钓一些小杂鱼做菜吃,无人用它专门捕鱼生产。
蹶达钩——用三四个快钩,也可以用鳇鱼钩拴在一起,成为三角锚形或四方形,然后再用铅铸成头大、尾尖、锥形的钩柄。全钩约有半斤重,尾部有个小铁圈,由一根长约1丈的细绳拴在小铁圈上,绳子的另一头拴在长约5市尺的木棍上,以便放入水中上下蹶达着钓鱼。
甩钩——此钩的制作方法和形状与蹶达钩完全相同,只是钩杆长约8市尺。钓鱼时在钩柄上甩上红布,引诱鱼来吞钩。
E. 白鳍豚是什么
白鳍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暨豚、白旗。白暨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中文名白鳍豚,属于喙豚科,拉丁名为 Lipotesvexillifer,英文名为 YangtzeRiverDolphin。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具长吻,白鳍豚已存在有2500万年,喜欢群居,视听器官严重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能在水中探测和识别物体。白鳍豚是恒温动物,用肺呼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现已濒临灭绝。
中文名称: 白鳍豚
外文名称: Yangtze River Dolphin
别称: 白鳍,白旗,猪豚,白暨豚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哺乳纲
目: 鲸目
亚目: 齿鲸亚目
科: 白鳍豚科
属: 白鳍豚属
种: 白鳍豚种
分布区域: 长江, 钱塘江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
拉丁学名: Lipotes vexillifer
保护价值生物保护相关故事命名展开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暨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 白鳍豚
至今的白豚古老孑遗生物。白暨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 由于数量奇少,白暨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鲸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属的唯一种。 体长2米,体重100~200千克。嘴部狭长,约有30厘米,上下颔两边密排着130多颗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圆形隆起。皮肤细腻光滑,背面是浅灰蓝色,腹面是洁白色,体表呈流线形,前肢为鳍肢,背鳍呈三角形。后肢退化,尾部未端左右平展,分成两叶,呈新月形。有一个长园形凹穴状的鼻子或呼吸孔长在头顶的左上方。眼睛只有绿豆粒一般大小,已经退化,位于嘴角的后上方。耳朵只有一个针眼大小的洞,位于眼的后方,外耳道已经消失。
编辑本段身体结构
白鳍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鳍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但白鳍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鳍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鳍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鳍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鳍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白鳍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所以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鳍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鳍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白鳍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鳍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 白鳍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鳍豚比长臂猿和黑猩猩更聪明。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现有数量稀少,20年前的估计只有300头左右,当时就已面临灭绝的危险。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白鳍豚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1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温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 白鳍豚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它时常游弋至浅水区,追逐鱼虾充饥。它的吻宽细长,上下颌长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可它却懒得咀嚼,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白暨豚往往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动,但人们很少有机会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时才能瞥见一眼。 白鳍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以鱼为食,喜结群活动,小群约2~3头,大群约9~16头。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动物,每次呼吸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鳍,出水呼吸时间约1~2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20秒,长潜时可达200秒。成熟个体最大体长,雌性2.5米,雄性2.3米,体重100~150千克,有恒定体温,总是在36摄氏度左右。
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每年有两次发情期,分别在3~5月和8~10月。怀孕期10~ll个月。每次产1仔(也有产2仔的)。白鳍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鳍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鳍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白鳍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鳍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鳍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鳍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长达1年左右,因此产仔大多在来年的春季。出生后的小白鳍豚靠母亲的乳汁喂养,直到五六岁才算成熟;一般寿命30年。
编辑本段种群现状
淇淇和珍珍-快乐伙伴
50年代时长江中尚可见到较大群体,但此后白鳍豚的数量却急剧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长江中的个体己不足100只,仅残存在长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近年来种群数量下降极快。据报道,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86年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3年为130余头,到1995年不足100头,进入2000年的时候,估计白鳍豚大概仅剩二三十头了,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1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中被列为濒危种,列《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类保护动物。 孤独的淇淇
鲸目白鳍豚科白鳍豚属的唯一种。30年前,长江约有1000多头白鳍豚,由于江水污染严重,航运繁忙,1986年,白鳍豚仅剩300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2000年,白鳍豚仅有20头。这些惊人的数字,证明这可爱的生灵,正以倒计时向我们做最后诀别。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鳍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2002年7月14日,这头白鳍豚死去。1986年捕捉到一头雌性幼豚,两年半后,这头雌豚死于肺炎。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头性成熟的雌性白鳍豚,将它放养在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1996年夏天长江大洪水,这头白鳍豚因触网而死。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鳍豚。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鳍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鳍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此次考察的结果则是0。 1979年:中国宣布白鳍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鳍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搁浅死亡的白鳍豚尸体 2006年:0头 2007年:长江白鳍豚8月8日正式宣告绝种,一头也没有 2007年:8月19号,安徽铜陵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偶然发现了一头疑似白鳍豚的动物,并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
编辑本段历史溯源
根据化石记载,白鳍豚于2500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尔雅》中,亦有对白鳍豚的描述,视之为江神。白鳍豚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区,在长江中的分布最远至三峡地区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都曾有发现。估计历史上曾经有5000头之多。但长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域也在逐渐缩小。 白鳍豚(bái qí tún),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物种。白鳍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鳍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奇少,白鳍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
编辑本段抢救记事
1978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鳍豚研究组。正式开始白鳍豚的科学研究。 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水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通令》,都把白鳍豚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1980年:湖北省政府发布了《关于保护珍贵动物白鳍豚的布告》。 1986年:在武汉召开了淡水豚生物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白鳍豚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关注的主题。同年,中国银行行长陈慕华为白鳍豚捐款50万美元。再同年,珍珍被捕获养殖。 1988年:9月27日,珍珍去世。 1992年:农业部批准建立湖北石首天鹅洲和湖北洪湖江段两个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并批准建立湖北监利、湖南城陵矶、江西湖口、安徽安庆、江苏镇江5个保护站。 1993年:在南京召开了保护白鳍豚国际会议。 1995年:一头白鳍豚被捕获,次年触网去世。 1996年:2月,农业部召开关于保护白鳍豚紧急会议,商讨保护对策。12月25日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 1997年:6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单位专家及来自北大、人大的部分大学生倡议1997年为挽救濒危野生动物——白鳍豚年。 1997年:8月,“长江瑰宝白鳍豚展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举行。 2000年:4月,在北京开通了“爱白鳍”网站。 2000年:9月,武汉耗资60万元举办“拯救白鳍豚”科普展,原计划接待20-30万人,最终参观人数为1671人,被迫提前撤展。 2002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陶醒世等在政协大会上提出了加紧保护白鳍豚的提案。 2002年:7月14日,淇淇去世。 2006年:在白鳍豚的栖息地长江对淡水豚类进行的一次考察最终无功而返。 2006年:在中国进行的彻底调查未发现一条白鱀豚的踪影,科学家怀疑这一珍稀的物种是否已经在地球上消失。 2007年:8月8日一次重新评估中,白鳍豚被贴上了野外灭绝标签。 2010年:1月12日是淇淇入住武汉白鳍豚馆30周年的日子,馆内没有任何纪念、悼念、思念活动,只有一个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淇淇标本。 2010年: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报告说,根据当地渔民的回忆,即便这一物种的种群数量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致命性下降之后,他们依然能够在中国长江的中下游流域发现白鱀豚的踪迹。
编辑本段保护价值
白鳍豚是研究鲸类进化的珍贵“活化石”,它对仿生学、生理学、动物学和军事科学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白暨豚属鲸类淡水豚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已被列入《世界已灭绝生物名录》中,已经被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及美国探索频道列为2000年-2009年,近年十大灭绝物种 (其余9种分别为:西非黑犀牛、金蟾蜍、夏威夷乌鸦、塞舌尔蜗牛、圣赫勒拿岛红杉、毛岛蜜雀、弯角大羚羊、斯皮克斯金刚鹦鹉、伍德苏铁)。
编辑本段生物保护
20世纪80年代中期调查,长江中的白暨豚总头数已下降到200头以下,其中50%分布在湖北省石首县至武汉市上游江段,主要栖息在弯曲河段或弯曲分汊河段的大回水区中。 由于人类活动增加或活动不当,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据统计,1973~1985年间,共意外死亡59头,其中被鱼用滚钩或其它渔具致死29头,占48.8%;被江中爆破作业致死11头,占18.6%;被轮船螺旋桨击毙12头,占20%;搁浅死亡6头,占10%;误进水闸1头,占1.6%。另据统计,长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暨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轮船螺旋桨击毙的。 1997年11月4日~10日,由农业部组织,来自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等6省、市的200多名科研、渔政工作者,分别在上起湖北枝城、下至上海长江口,全长1600多千米的长江干流上,实施了中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长江中下游调查白暨豚行动计划”。经过7天的辛勤观测表明,白暨豚现存数量不容乐观,已不到100头。分布范围也大大缩小,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阳湖内,已难以见到白暨豚的身影。十多年的时间里,白暨豚的数量锐减近100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专家们分析,使白暨豚锐减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鱼类资源迅速减少,使白暨豚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愈来愈匮乏。 当前的情况告诉人们,不论三峡工程何时建成,大家必须紧急行动起来,采取综合措施,抢救白暨豚。三峡水库蓄水后,枯水季节长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增大,对白暨豚越冬极为有利,搁浅死亡可望避免;加强管理,渔业活动引起的意外死亡可大大减少;但由于长江中上游航运事业的发展,中游江段白暨豚被轮船螺旋桨击毙事件将会有所增加,应抓紧研究白暨豚追逐轮船螺旋桨的原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为保护白暨豚,最好的对策是建立管理严格、设备先进的自然保护区。 长江新螺江段白暨豚自然保护区已由农业部批准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滩口江段,全长135千米,该区江面开阔,河道曲折,水深约25米,流速约每秒0.3~0.8米,浅滩、江心洲星罗棋布,是目前白暨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该区上游紧接洞庭湖出口,并有洪湖、黄盖湖、西凉湖、武湖、陆水水库等汇入,沿岸有护岸矶、三毛矶、赤壁矶等突出于江中的矶头,控制着水流的流向和流态。 上述这些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使保护区内形成较多深槽和大回水区,是白暨豚的理想生存环境。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任务是: 1、为保护对象提供较优越的自然生存环境,避免人为干扰,保护珍稀物种生息繁衍; 2、坚决取缔有害渔具,在保护区和保护区以外的一定范围内禁止捕捞作业,查处并纠正机动船舶违章航行、违章排放“三废”等破坏生存环境的行为; 3、抢救受伤、误捕、搁浅的珍稀水生动物; 4、定期观察、记录保护区内珍稀水生动物的活动规律,种群数量变化情况等; 5、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保护知识,使保护珍稀物种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6、为研究珍稀水生动物,尤其为繁殖生物学研究建立实验基地。
编辑本段相关故事
白鳍豚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数量极为稀少,濒临绝迹,其形态漂亮,被誉为“长江女神”。它是中国目前最为濒危的动物,也是世界上几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从某种程度说,白鳍豚比大熊猫还要珍贵呢! “淇淇”是“女神”中的一个,1980年1月11日从洞庭湖口被渔民捕到,送进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成为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1986年捕获一只雌性白鳍豚,取名珍珍,准备与琪琪完婚,然而还没等珍珍性成熟,1988年,它就患急病死了。 2006年,最早研究白鳍豚的陈佩薰老人才无奈的披露了珍珍可能的死因之一:池塘西面的遮阳篷质量不好,大风天会有铁屑、木片等杂物落入池中。由于没有其它的池塘转移白鳍豚,一直没有修缮。珍珍死后,人们在它的胃里找到了700克的铁屑玻璃和石子。 1995年,人们又在长江中捕到了一只雌豚,暂时安置在石首天鹅洲的长江故道里。可没想到它在第二年的一次洪水中触网而死。 1999年底,一只长两米的白鳍豚在上海崇明岛搁浅,但由于当地渔民不知道它就是“水中大熊猫”,竟置之不理,最终导致白鳍豚饿死。 2002年7月14日早晨,淇淇侧着身子躺在水底台阶边,在度过了22年半的人工饲养的日子后,安然又孤独的死去。 1997年10月,一位10岁的贵阳人从《中国青年报》上认识“淇淇”后,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位贵阳人化名为“爱淇”,自1997年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成立后,每月坚持给“淇淇”寄10元自己省下的零花钱,从未间断,直到2002年7月“淇淇”悄然去世,而当月10日, “爱淇”给“淇淇”的汇款钱,成了人类给“淇淇”最后的礼物。 “爱淇”一直不允许媒体透露他的真实姓名,他说:“爱”是自然的,谁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爱,他无意通过自己的行为在报上宣传后去影响别人,这样也许爱才更真实、更永恒的。 在中国长江污浊的泥水中、烟雾笼罩的江面上,再加上长江较快的水速,人们乘船寻找白鱀豚的踪影都还需要很大耐心,中科院水生所想定位活捕雌性白鱀豚对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较落后的科研设备来说是难上加难。1985年10月中旬还请来了西德杜伊斯堡动物学院院长格瓦尔特博士,在八百多水里洞庭湖附近的长江流域乘船用测听白鱀豚的声纳设备做寻捕工作,但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格瓦尔特博士当时还断言在没有更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前,要想在长江活捕白鱀豚是不可能的。不过,5个月后,1986年3月31日,当时洪湖籍渔民出身的中科院水生所长江白鱀豚考察队副队长万恩权与他带领的由当地渔民组成的长江白鱀豚考察队队员们在中科院水生所高级工程师华元渝的指导和帮助下,在荆州观音洲的长江流域江面上成功地用定点围网的方式成功地捕捉到了一对白鱀豚,一雌一雄。这两头白鱀豚用同样的干运方式迁运至中科院水生所内的室外水池中,作为它们暂时的家。一开始并没有把它们放进白公馆是怕淇淇一时不适应,因为淇淇被捕时年仅两岁,而在白公馆被人工饲养了六年从未“见”(用声纳探听)过另一头白鱀豚。 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员随后给它们作了测定,并起了名字。雌的称叫“珍珍”,雄的称叫“连连”,并发现连连是珍珍的父豚。珍珍和连连被搬进中科院水生所后一时不习惯人工饲养的环境,进行了绝食。其中院中的工作者不久便发现珍珍出水呼吸有困难,甚至有几天,它已经没有力气游出水面呼吸了。连连尽管自己也在绝食,却还是用尽力气把珍珍的头托出水面,让它呼吸,以防被憋死。情景感动了院中的科学家们。他们便开始在白公馆扩建一池,供珍珍、连连父女两豚居住。 1986年6月14日连连还没有搬进白公馆的新水池就不幸去世了。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仅仅活存了76天。珍珍为它过世的父亲尤其伤悲。搬进了白公馆内新修成的水池后便开始断断续续地绝食。中科院的专家们用人工灌喂特制的鱼浆来维持珍珍的健康。新修建的水池与淇淇的水池由一面水泥墙隔离,这是因为一开始怕淇淇会不适应珍珍侵犯它的住所。但是在修建珍珍的水池时,中间留了一个足够一头白鱀豚宽长的水渠道。珍珍或淇淇愿意的情况下,可以随时游进另一只白鱀豚的水池。珍珍搬进白公馆的一星期后,发现常常在那条水渠道的开口处游来游去。淇淇也是颇具好奇地在水渠道的另一开口处环绕着。一天,专家们把水听仪器置入水渠道的中间,结果听到了豚与豚之间交流的6千赫啸叫声。又过了几日,专家们发现珍珍游进了淇淇的水池,淇淇显得有些害怕,躲在一角环绕。这样持续了一星期,珍珍与淇淇逐渐地熟悉起来了。只是当时珍珍在被捕捉时还未性成熟,所以没能怀孕,不过专家们发现珍珍自从进入淇淇的水池中居住后,性特征开始出现了。淇淇与珍珍在次年的发情期,常做过性交,但因珍珍终究未能达到性成熟,所以一直没有怀孕。1988年9月27日珍珍突然急病发作,不幸死亡。人工饲养了2.5年,它是继淇淇后在人工饲养的迁位保护环境下生存最久的一头白暨豚。 1995年底,在湖北省长江石首流域捕捉到了一雌性白暨豚。专家们还没有来得及把它运至白公馆让它与“淇淇”配对,还临时放养于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里的雌豚,不幸在次年夏天的大洪水中触网遇难。 1999年初,当地的民工在上海市长江口崇明岛西部的海滩上发现了被搁浅的一头体长2米多、体重100多公斤的雌豚。因为那些民工当时不知道这就是中国珍稀的“水中大熊猫”白暨豚,所以致使它身陷池塘长达七日。最终通知了有关部门。第十日,专家们赶到了现场,但因它已七日绝食而导致心力衰竭,用干运的方法刚刚运抵至上海,便不治身亡。 水生学家们为淇淇寻找配偶捕到的三只雌兽,均在能够与淇淇在白公馆交配前去世,这三次失败,可以说是砸定了白暨豚人工繁殖工作的最终失败。已经性成熟的淇淇单独在白公馆生存,尤为孤独,据专家们说,它每逢4至6月的发情期,总是“躁动不安,常常用身体撞击池壁。” 内分泌失调并发感染肝炎和糖尿病。它的肝损伤导致它发高血脂、高血糖症。GPT指标高达1500单位,这是正常值的150倍;甘油三脂指标高达1,1000单位,这是正常值的100倍;血糖指标高达900单位,这是正常值的9倍。经中外专家的一番救治才得转危为安。1997年春,它又开始了短期的绝食,赵庆中等专家只好给它灌食鱼浆。2002年7月14日早晨6点多钟,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员像以往一样地去中科院水生所的白暨豚馆巡视,看到淇淇在水池中游动,没有什么异常。前一天的工作记录上记载:晚上喂食,进食正常。8点钟,当工作人员再次走进“白公馆”时发现,淇淇躺在水下不动了。经过一番抢救后,未能救活,全世界唯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暨豚就这样去世了。死时淇淇的年龄约为25岁,相当于人类70多岁的高龄。被人工饲养了22年半,淇淇是人类用近代水生科学手段第一头被人工饲养的白暨豚,人工饲养环境下最为成功的一头白暨豚,也是全世界最后一头人工饲养下的白暨豚。
编辑本段命名
白鱀,白暨,白鳍——白鱀豚如何写,曾是一个问题。 鱀,可考。《尔雅》:“鱀,是鱁。”据白鱀豚研究权威周开亚的论述,白暨豚,白鳍豚,都属白鱀豚为数众多的别名。但在“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结束后,媒体上称呼仍然各异。国人常用的智能ABC拼音输入法中,只有相对不那么规范的别名“白鳍豚”,是成词,所以最多,其次是“白暨豚”,“鱀”则根本打不出来,以“白鱀豚”命名的,寥若晨星
F. 禁渔规定集中管理或收缴渔网等捕鱼工具吗
摘要 四川省天然水域最小网目尺寸和禁止使用的渔具及禁用捕捞方法规定如下:
G. 这种钓鱼谁知道
滚钩也叫粘钩。滚钩钓实际上不是钓鱼,而是钩鱼。
滚钩是贴近水底敷设的渔具,它钩住的也是经常贴近水底觅食的鲤鱼、青鱼、鲶鱼等较大的鱼类,有时也能钩住在水底活动的大鲫鱼。鱼越大效果越好。如果水中有大鱼,渔人敷设渔具得法,常有一二十公斤的大鱼上钩。一般来说,0.5公斤以上的鱼都能钩住,但对0.5公斤以下的小鱼,钩捕效果较差。
1、滚钩的制作
用直径0.15厘米左右的钢丝制成钩子,或到沿海地区较大的渔具商店购买现成的滚钩,用20米、40米、60米等不同长度的结实渔线作主纲线,然后在主纲线上每隔4厘米左右拴1条30厘米或50厘米长的脑线,所有的脑线必须等长,再在每一条脑线上系1把钩子,这就制成了1副实用的滚钩钓具。
滚钩主纲线的长度,要依准备投钩的河面宽度为准。河宽则长,河窄则短,依实际需要而定。一般情况,20米长的主纲线上拴粘钩500把左右,40米长的主纲线上拴粘钩1000把左右,60米左右的主纲线上要拴粘钩1500把左右。渔人布置二三套这样的滚钩,同时拦河设置二三道钩帘,钩捕效果十分好。
为了使粘钩与河底之间的距离恰到好处,要使用坠子和浮子来实现。在主纲线上,每隔5米左右拴一个坠砣,同时也拴一个浮子,系坠砣的线要比系粘钩的支线长4-6厘米。如果浮力不能把粘钩拉起来,钩子躺在水底泥沙上,则不能发挥粘钩的钓捕作用。如果浮子的线短,浮力又大,会把坠砣也拉了起来,则不能保证钩子与河底之间4-6厘米的最佳间隙,鱼儿会从下面钻过去。因此,坠砣的重量要大于浮力,坠砣与浮子的配合必须恰到好处。
2、使用方法
(1)滚钩的设置。选定河底平鱼儿多的河段,在河的两岸各立一个结实的木桩,把成排的滚钩横拦江河,设于水底,把主纲线系在两岸的木桩上。滚钩专门用于拦截钩捕贴近河底觅食活动的大鱼,因此,钩子必须贴着水底敷设,以钩体距离水底4-6厘米为好。大鱼沿水底游来,遇到像帘子似的成排粘钩的拦阻,当它掉头摆尾转变方向或企图穿越时,身体碰到了粘钩,锋利的粘钩钩进了鱼体,鱼儿疼痛挣扎,更多的钩子钩住了鱼体,被钩住的鱼儿在劫难逃,只能乖乖就擒。
滚钩设下之后,渔人要在岸边看守,一旦有鱼上钩,要立即摘取。为了能及时侦知水底鱼儿是否上钩,要在拴主纲线的木桩附近,再插一根比较细而又有弹性的“消息棍”。“消息棍”与主纲线相连,“消息棍”的上端拴上报警的响铃。这样,一旦水底有鱼上钩,上钩的鱼儿挣扎摆动,必然拉动主纲线,主纲线拉动“消息棍”,从而摇响警铃。
(2)取鱼方法。取鱼时,要一手提起主纲线检查,一手拿绰网作抄取准备,一旦钩住的大鱼被提了起来,在鱼儿还没有离开水面时就用绰网伸到水中抄取。千万不要直接把鱼儿提出水面!鱼儿一旦离水,必然猛烈挣扎,常把鱼体钩豁,鱼儿脱钩而去。
(3)使用滚钩的最佳时间。滚钩捕鱼虽然在任何季节都能使用,但在鱼儿游动最活跃的晚春、夏季、初秋使用效果更好。粘钩捕鱼昼夜都行,尤其在夜静更深时刻,钩捕效果很好。就天气情况来说,阴雨天和江河浑浊的日子,鱼儿最活跃,而在浊波浑浪中鱼儿的视力也更差,不易发现渔人设下的滚钩,因此,撞钩的机会多,钩捕效果最好。
3、注意事项
(1)深水取鱼要乘坐小舟、小筏、大木盆或充气的汽车内胎等水上航行工具。水浅的江河可涉水取鱼,但渔人必须注意自身安全,千万不可足堂粘钩,否则自诗苦吃。
(2)滚钩必须横拦水流设置,不可顺水设钩。因此,渔人敷设滚钩时,选定的河面宽度要恰到好处,河底要比较平坦,河水的流速也要适中。
(3)一次投钩,可以长时间使用,因此,必须设人看守,随时取鱼。
(4)夜间守钩取鱼时,可凭月光观察,尽量不要使用手电直接照向水面,以免被钩住的鱼儿受强光惊忧而猛列挣扎。
(5)在风起浪涌的天气取鱼,渔人乘坐朱上航具小时,必须随风使舵,因势权变,处之泰然,以免覆舟之险。一般来说,暴雨欲来风卷恶浪的日子,应该罢钓。
摘自‘垂钓世界’
H. 渔民捕鳇鱼的方法是什么
地方名鳇鱼,曾用名达氏鳇、黑龙江鳇鱼。个体甚大,为淡水中最大型的鱼类之一,大的个体长达3.9米,重500公斤,最大的重达1000公斤。终生在淡水中生活,在江水中不作远距离洄游,系底栖鱼类。历年5-6月是其产卵繁殖活动的主要季节,为肉食性凶猛鱼类,寿命很长,能活50年以上,性成熟最小年龄雌性为16-17龄,雄性为12龄以上。施氏鲟和鳇同为黑龙江水域的名贵经鲟鳇鱼是黑龙江一群古老的软骨鱼类,从下侏罗纪至今已有两亿年的繁衍史,属世界濒危灭绝物种二类保护动物,素有“活化石”之称。经科学家对野生动物分类,把鳇鱼根据生物学特征分成鲟鱼和鳇鱼。黑龙江鲟鱼学名“史氏鲟”,鳇鱼学名“达氏鳇”,合称黑龙江鲟鳇鱼。
I. 四川南充禁止捕鱼的工具有那些
摘要 四川省天然水域最小网目尺寸和禁止使用的渔具及禁用捕捞方法规定如下:
J. 古籍都是怎么记载人类捕鱼的
张鷟的笔记小说集《朝野签载》记载,当时还有木制水獭,口中置有转动机关,鱼饵放在机关中,鱼吃饵料时,机关转动,獭口闭合而将鱼捕捉。
唐末,诗人陆龟蒙将长江下游的渔具、渔法作了综合描述,写成着名的《渔具诗》,作者在序言中,对各种渔具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作了概述,并进行分类。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门论及渔具的文献。
此外,据《辽史?太宗本纪》记载,北宋时辽国契丹人已开始冰下捕鱼,契丹主曾在游猎时凿冰钓鱼;此外还有凿冰后用鱼叉叉鱼的作业方法。
马鲛鱼也是当时重要的捕捞对象。使用的渔具有大莆网和刺网等。据南宋文学家周密《齐东野语》载,宋代捕马鲛鱼的流刺网有数十寻长,用双船捕捞,说明捕捞已有相当规模。
北宋哲学家邵雍《渔樵问答》把竿钓归纳为由钓竿、钓线、浮子、沉子、钓钩、钓饵6个部分构成,这与近代竿钓的结构基本相同。这一时期,位于东北地区的辽国,开始冬季冰下捕鱼。
明代海洋捕捞业继续受到重视,主要捕捞对象仍是石首鱼,生产规模比前代更大。
明代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广志绎》说,每年农历五月,浙江宁波、台州、温州的渔民以大渔船往洋山捕石首鱼,宁波港停泊的渔船长达5千米。这时的渔民已开始利用石首鱼在生殖期发声的习性探测鱼群,再用网截流张捕。
明代淡水渔具的种类和构造,生动地反映在明文献学家王圻的《三才图会》中。该书绘图真切,充分显示了广大渔民的创造性。它将渔具分为网、罾、钓、竹器四大类,很多渔具沿用至今。
又据《直省府志》记载,明代已使用滚钩捕鱼,捕得的鲟小者100至150千克,大的500至1000千克。
《宝山县志》介绍当时上海宝山已有以船为家的专业渔民,使用的渔具有攀网即板罾、挑网、牵拉网、捞网等,半渔半农者则使用撒网、搅网、罩或叉等小型渔具。
我国明代的海洋捕鱼业尽管受到了海禁的影响,仍有很大进步,出现了专门记述海洋水产资源的专着,如明末清初官员林日瑞的《渔书》、明代官员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明末清初文人胡世安的《异鱼图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