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的适用条件和使用方法是什么
定量决策方法,是指利用数学模型进行优选决策方案的决策方法。
根据数学模型涉及的问题的性质(或者说根据所选方案结果的可靠性),定量决策方法一般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方法三种。
1、确定型决策方法(盈亏平衡分析)。
确定型决策方法的特点是只有一种选择,决策没有风险,只要满足数学模型的前提条件,数学模型就会给出特定的结果。属于确定型决策方法的主要有盈亏平衡分析模型和经济批量模型。
2、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
有时我们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决策方案对应几个相互排斥的可能状态,每一种状态都以一定的可能性(概率0-1)出现,并对应特定结果,这时的决策就被称为风险型决策。风险型决策的目的是如何使收益期望值最大,或者损失期望值最小。期望值是一种方案的损益值与相应概率的乘积之和。下面我们用决策树来说明风险型决策方法。
决策树就是用数枝分叉形态表示各种方案的期望值,剪掉期望值小的方案枝,剩下的最后的方案即是最佳方案。决策树由决策结点、方案枝、状态结点、概率枝四个要素组成。
3、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我们看到,在风险型决策方法中,计算期望值的前提是能够判断各种状况出现的概率。如果出现的概率不清楚,就需要用不确定型方法,这主要有三种,即冒险法、保守法和折中法。采用何种方法取决于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
2. 什么是确定型决策方法
确定型决策的基本特征是指事件的各种自然状态是完全肯定的,而且经过分析计算可以得到各方案的明确结果。企业中多数决策问题是例行的、重复出现的,是程序性技术经济问题;也有些问题是未定型的,但条件与结果明确且易于判断,这些问题可以用“单纯择优方式”解决。一般对确定型决策也要采用适当的数学方法。那么确定型决策方法有哪些呢?
1.量本利分析法
量本利分析法也称盈亏平衡分析法,是企业经营决策常用的有效工具。它根据产品销售量、成本、利润的关系,建立参数模型,分析决策方案对企业盈亏的影响。决策者可借助它对方案进行设计和选优。
(1)量本利分析的原理。量本利分析的基本原理是边际分析理论。使用的具体方法,是将企业的生产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观察产品销售单 价与单位变动成本的差额,若前者大于后者,便存在“边际贡献”。当总的边际贡献与固定成本相等时,恰好盈亏平衡。这时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就会增加一个单 位的边际贡献利润。
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划分主要依据与产品产量(或工作量)的关系。总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范围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之和,是即使产量 为零也要照常支出的总费用,如厂房、机器设备的租金、折旧费,水电费等。但是,从每单位产品的分摊额来看,则产量增加,单位成本降低;产量减少,单位成本 增加。
总变动成本是指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之和,如原料、燃料、直接人工费等。但是,从单位产品来看,这类成本却是基本不变的。
进行量本利分析的主要问题是找出盈亏平衡点,寻找的方法有图解法和公式法。
1)图解法。以Y轴表示收入或费用,以X轴表示产量,绘成直角坐标图。将销售收入线、固定成本线、变动成本线标到坐标图上,只要单位产品售价大于单位变动成本,则销售收入线与总成本线必能相交于某一点,这就是盈亏平衡点。
2)公式法。公式法可分为销售量计算法和销售额计算法
销售量计算法的公式为:
Xo=C1/P-C2
式中C1——固定成本;
C2——单位变动成本;
P——销售单价;
Xo——盈亏平衡时的销售量。
销售额计算法适用于企业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难以按产品种类划分的多品种生产企业。其计算公式为:
So=C1/(1-C2/P)
式中So——盈亏平衡时的销售额。
(2)边际收益分析。由上列公式可以看出,单位售价超过单位变动成本,并抵补了单位固定成本以后,才能获得利润,产品售价超过变动成本的部分称为边际贡献或边际收益(利润)。边际收益是销售收入与变动成本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
D=X(P=C2)
式中X——销售量;
D——边际收益总额。
在决策分析过程中,进行边际收益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有边际收益,就能抵消固定成本。判别是否盈利可用下式:
D=C1+Pr
式中Pr——利润;
C1——固定成本总额。
边际收益率是边际收益与销售收入的比值。如果已知边际收益率,就可直接用来计算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额,还可分析多品种生产的品种结构等问题(见图3—6)。(注:3-6图缺失,请谅解~)
Di=D / XP
式中Di——边际收益率。
(3)经营安全状况分析。企业的经营安全状况,可用安全余额和经营安全率来表示。
安全余额是实际(或预计)销售额与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的差额。
L=XP-XoP
式中XP——实际销售额;
XoP——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L——安全余额。
安全余额越大,销售额紧缩的余地越大,经营越安全。安全余额太小,实际销售额稍微降低,企业就可能亏损。
经营安全率是安全余额与实际销售额的比值。
经营安全率在0~1之间,越接近于1,越安全,盈利的可能性越大。
3. 管理学原理中决策的主要方法
满意原则。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为什么不是最优呢,因为对决策者来说,要使决策达到最优必须要做到:(1)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2)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3)准确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通过这些条件可以得知,决策者在现实社会中进行决策时,因为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决策者很难获得与决策相关的全部信息,只能制定出数量有限的方案,一般也很难确切的把握每个方案的执行结果。三个条件无论哪一个都不可能完全做到,更何况三者都要满足,所以,在尽可能多的选择情况下,选择一个满意的方案即可。
2、系统原则。该原则强调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应该将各子系统的特性放到系统的整体中去权衡,用整体系统的特征和总目标去协调各子系统的目标,形成整体优化,站在一个全局的高度去考虑问题,进行决策,这样决策的结果才是较为完整的。
3、信息原则。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信息数量太多,容易让人眩晕,找不到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如果信息数量太少,那么决策的结果容易偏颇,所以,适量的信息是最好的。毋庸置疑的是,信息的质量当然越高越好。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决策之前以及决策过程中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用的信息,并系统地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比较、选择和加工,最终作为决策的有效依据,为更好的决策服务。
4、预测原则。预测原则相对简单,它是指通过科学的预测,对未来事件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做出有根据的假设和判断,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准则。决策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未来后果所作判断的正确程度。
5、比较优选原则。该原则有两层含义,比较是指方案提出过程是经过系统分析和综合,确定多个达到预定目标的方案;优选是指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满意方案的决断过程。决策者只能在方案的利弊之间进行合理的选择。
6、反馈原则。它指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结果,对初始决策作出相应的调整或改变,使决策趋于合理的原则。反馈原则是实现动态平衡、提高决策质量以及实现决策科学化的保证。
7、效益原则。决策不能不做成本效益分析,决策的目标是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当然,这种收益不能单纯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决策既要讲经济效益,也要讲社会效益。
4. 下列决策方法中,属于确定型决策方法的有( )。
【答案】A、B
【答案解析】确定型决策方法有线性规划法和盈亏平衡点法
5. 下列决策方法中,属于确定型决策方法的有()。
A,B
答案解析:
【解析】确定型决策方法是指在稳定可控条件下进行决策,只要满足数学模型的前提条件,模型就能给出特定的结果。属于确定型决策方法的模型很多,其中线性规划法和盈亏平衡点法就是两种比较重要的方法。
6. 主要的决策方法
主要的决策方法有:
1、综合评分法
指通过选择对不同的决策方案影响都比较大的经济技术指标,根据在整个方案中所处的地位和重要性,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在对各个方案的指标进行评分,最后跟据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得出总分数,以总分数的高低选择决策方案的方法。
2、比较分析法
是将不同的方案所反映的经营目标实现程度的指标数值进行对比,从中选出最优的方案的一种方法。
主要的集体方法:
3、名义群体法
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确定主题之后进行会议,群体成员全部出席会议,首先进行个体决策,独立地写下对问题的看法,然后将自己的想法提交给集体,并向大家说明自己的想法。
4、特尔菲法
这种方法是采用匿名的方式,通过几轮函询来征求专家的意见,组织预测小组对每一轮的意见进行汇总整理后,作为参考再发给各位专家,供他们分析判断来提出新的论证。在经过几轮反复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后就供决策者进行最后的决策。
(6)确定型决策方法的有哪些扩展阅读
决策方法的必要性:
参与决策是培养管理人员的最好方法,比如某项工作涉及企业策略问题,年轻的管理人员通过参与决策可以逐渐熟悉公 司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集体决策的方法还打破了一些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了部门之间的协调。集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加民主,有年龄不同、经历不同、观点不同的人参加,可以鼓励管理人员采用比个人决策更多的 选择方案。
决策的基本原则:
1、可行性原则
2、瞄准和差异原则(准备备选方案是需要运用的原则)
3、“两最”、预后和时机原则(方案选优是运用)
4、跟踪和反馈原则(在决策实施过程中运用)
5、外脑和经济原则 (在决策的全过程必须运用)
6、系统原则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决策
网络-管理学
7. 确定型决策方法主要有( )。
正确答案:C
解析:确定型决策方法主要有线性规划和盈亏平衡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