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中医诊疗方法有哪些

中医诊疗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5-28 15:19:55

‘壹’ 中医有哪些治疗手段

您可以选择“多睦健康”,去日本进行治疗,日本的技术是比较尖端的,日本许多好医院也和多睦健康有合作,相信能够对您的治疗产生帮助。您可以进入我们的官网详细查看,有许多患者都通过我们机构进行治疗,且取得了显着效果。

‘贰’ 中医有哪些治疗方法

中国中医学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连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从此,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
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的医学就完成了它的基本体系。如集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于一身的《黄帝内经》、对于急性病和热性病都有系统记载的《伤寒论》、阐述慢性病治疗法的《金匮要略》,以及关于药物学基本理论的《神农本草经》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基础医学的重要文献。两千年来,我国的医学就凭借这些基础,不断地延续发展;当然这期间也有不少新的发现。现在将各种排毒治疗方法分类说明于下:
一、汤液法——这是利用各种植物、动物、矿物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一般所谓汉药,有丸、散、膏各种药剂,但口服的药剂,多半为汤液。汤液可以说是药物治疗用品的总称。在我国有一种说法“有四只脚,而不能吃的,只有桌子而已”,可见在中国,食物种类繁多,制作汤液的材料,更是不胜枚举。只要是汤药必能食用,能食用的都可以算是食物,所以汤液与食物并无多大的差别。传说制作汤液的始祖——伊尹,是个出身厨师的宰相。
二、针灸——此乃以针灸刺激某部位经穴(涡)的疾病治疗法。针是以金、银、铁等制成的;施灸时要使用艾草。用针灸治疗疾病,不但效果奇佳,而且不会有任何痛苦,这点许多有的外国友人惊叹不已。
三、按摩——按摩的方法有捶打、施压及揉擦三种。有很多人都将按摩与“马杀鸡”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观念。事实上,“马杀鸡”起源于西洋,它和我国传统的按摩治疗,大不相同。
四、导引——这是利用医学上特殊体操的医疗方式,这种体操与太极拳有很密切的关联。
五、食治——即食物治疗法的简称,本书所要阐述的重点,就是这种食物治疗法。
六、其他——除了上述几种医疗方式之外,还有外治法及吸角疗法与其他等等;由此可见中国医学确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所谓外治法,就是将加工后的药物,贴在患部表皮的治疗方式;而利用吸葫芦阴压的方式,即吸角疗法。

‘叁’ 中医的治疗有哪些方法

阴阳这一“标志”,是表示机体处于优势还是处于劣势的一种状态。在一般的战斗中(指战场上的战斗),在处于优势而不断向敌人发起进攻的时期,或是处于劣势而不得不采取守卫的时期,其战术是完全不同的。

机体内的战斗也是这样。当机体处于优势,即在“阳”的时期里,由于体力(即战斗力)仍然非常旺盛,就会主动出击,由此身体如同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那样而出现发烧、出汗、说胡话、躁动不安、脸色发红等症状。这样,在治疗上就要以让患者出汗、呕吐或者腹泻等积极用体力去战胜敌人的处方为原则。

相反,在处于劣势的“阴”的时期里,就必须像战场上所采取的利用战壕去进行守卫的消极战术那样,去保存剩下来的较少体力,通过各个击破的办法,逐渐地消灭敌人。具体来说,就是要采用保暖、促进血液循环、恢复体力的处方,慢慢使身体康复。

由于在“阳”的时期与“阴”的时期,其处方性质完全不同,所以在诊断时,如果将“阴阳”诊断错了,有时就会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上面提到的虚实“辨证”也同样如此。当处于实证状态时,就要把不利于身体的外邪排出。相反,在虚证时,就要补充身体的正气。这样看来,虚实的诊断同阴阳的诊断是一样的,如果将虚实弄颠倒了,同样也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事实说明,中医治疗的根本所在就是在诊断上。

‘肆’ 中医看病的方法

中医看病采用“四诊”,即望、闻、问、切。


望诊,就是用眼睛望病人的整体和局部的情况闻诊,闻就是用耳朵听,用鼻子闻。首先要看病人是不是有神。有神为眼睛明亮, 神志清楚, 语言流畅, 反应灵敏;无神为目光晦暗, 表情呆滞, 反应迟钝, 语无伦次。局部的望诊, 主要是望舌, 舌的不同部位代表不同的脏腑, 望舌包括望舌质和望舌苔两方面。

指摸脉象。望闻问切,合称四诊。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借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伍’ 中医的手法都有哪些

中医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汗法是运用各种发汗药物组成方剂,来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人偶感寒凉,老年人往往提醒要喝碗姜糖水或酸辣汤,发一发汗,就不容易患感冒了。因为生姜或辣椒都是辛散之物,趁热喝下去,可以扩张周围小血管,刺激毛孔发汗,驱散体表寒邪。汗法的基本道理也是这样。常用的方剂有桂枝汤、银翅散等。
吐法是利用催吐药引导病邪或有害物质从口涌吐而出的一种方法。吐法大都用于病情严重急迫,必须迅速吐出的积结实证。如痰涎壅塞、食停胃脘或误食的毒物还在胃中,都急需用吐法救治。金元时代的大名医张子和就很擅长这种治法,提倡“攻病三法”(汗、吐、下),喜用峻烈的泻剂和吐剂。他在《儒门事亲》一书中有记载:一位患风痫病的妇女,偶吃一种像葱一样的章,吐涎如胶,大约有一二斗,不想从此不再发病,而且身体也一天天健壮起来。张子和对这件事很重视,他走访了许多人才知道这种像葱一样的草叫“憨葱苗”,在《本草经》中称“藜芦苗”。从这件事以后,张子和认识了吐法的重要,高兴地说,“亦偶得吐法耳”。
下法是运用泻下药物攻逐体内结滞(如宿食、水饮、瘀血等)的一种方法。这种治法可以排除蓄积,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儒门事亲·偶有所遇厥疾获疗记》中记载,有一次,张子和看见一个小孩因为误吞铜铁而患病,身体很瘦弱,足不胜身。那时正好是六七月份,淫雨不止,没有木柴煮饭,小孩挨饿几天。一天早晨,邻居牛死了,煮牛肉葵菜饭吃,病孩乘机饱吃一顿。不久,觉肠中痛,泄注如倾,泻下所误吞的东西。张子和因而明白《内经》中所说的“肝苦急,食甘以缓之”的道理。因“牛肉、大枣、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宽缓肠胃。且肠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铜铁所以下也”。张子和高兴地说:“亦偶得泻法耳。”
和法是通过调整人体机能,达到祛病除邪的目的一种方法。病邪既不在里,又不在表,或者气血营卫不和,或者脏腑关系失调,采用汗、吐、下、温、清、补、消都不适宜的,就可以采用和解的方法。目前许多中医都用“加味逍遥丸”来治慢性肝炎,这种药也是一种和剂。
温法是用温性或热性药物补益阳气、驱除寒邪的一种治法。人们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生姜等,胃中常有一种燥热的感觉,不仅食欲增加,消化旺盛,甚至整个身子都会有热感,于是我们就说这类东西属于热药。使用温热药可以起到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等作用。
清法是用寒凉药物以达到清热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人们在气候酷热、气闷难忍的时候,常喜欢吹风纳凉,冷饮冰水,目的是为了消除烦热。由此推论,遇到内热燔炽、烦渴神昏的病证,服用苦寒清凉药物,也能达到清热的作用。
补法是运用补药补益人体气血,增强体质,达到扶正祛邪作用的一种治法。补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种种区别。医圣张仲景用当归羊肉汤治愈贫穷百姓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消法是采用消食、化瘀、软坚、化痰、化湿、利水等药物,对慢性积聚胀满进行渐消缓散而不伤正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上述八法的运用是相当灵活的。由于有不少病的情况相当复杂,往往不是单独使用某法,而是把许多治疗方法配合起来使用,如汗下并用、温清并用、攻补并用、消补并用等等。除去“八法”之外,历代医家还提出了许多其他的治法,并且还创造了相当丰富的外治法。如熏蒸法、洗浴法、敷贴法、熨法、含漱法、塞法、摩擦法、扑粉法、起泡法、探吐法、导引法等。
中医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其他方法治病的向时必须遵守一些原则。
第一条原则是治病必求于本。“本”,指的是疾病的本质。“必求于本”,是强调一定要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抓住疾病的实质,找出治疗的关键。有些疾病的症状往往是很复杂的,在一大堆头绪纷乱的症状中,不仅有主次本末、轻重缓急的区别,而且有时候还会出现某些假象。所以,中医治病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识别那些“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至虚有盛候”(真虚假实)、“大实有赢状”(真实假虚)的虚假证状。否则寒热不分,虚实不辨,以假当真,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非但治不好病,甚至会造成医疗事故。
第二条原则是扶正祛邪。中医认为,一切病证都是正邪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所造成的。“正”,指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邪”,指病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说,人体的正气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犯;相反,受了病邪的侵犯,人体的正气就要受到损伤。所以医生治病的时候,一定要努力扶助人的正气,增强人的体质,同时又要设法驱除病邪,以求邪去正复,使疾病朝着治愈的方面转化。这一原则就叫做扶正祛邪。
在治病的时候,首先要看正邪双方的盛衰情况,如果病邪显着而正气又不太虚,应以“祛邪”为主,如果正气虚而病邪不盛,则应以“扶正”为主,如果正气已虚而病邪又盛,就应该采用“扶正”和“祛邪”兼施的原则。但应该注意的是,扶助正气不要造成“留邪”的恶果。有些人得了病,总喜欢服补药,而庸医也喜欢投人所好。结果往往“闭门留寇”,遗害很多。尤其是有些急性传染病,发病急遽,如果正气不很虚弱,更应该及时驱邪。另一种情况是祛邪不要伤害正气。《红楼梦》中的胡太医就不懂得这个道理。他在给睛雯治病的时候就犯了祛邪伤正的大忌。晴雯本来是偶感风寒的小病,可是胡大医却搬出了一大堆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解表药,又用上了枳实、麻黄一类的猛峻药物。这就难怪贾宝玉骂他“该死,该死”。贾宝玉说:“虽疏散,也不可太过。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还禁不起麻黄、石膏、枳实等虎狼药。我和你们(指丫环们)就如……那才开的白海棠似的。我禁不起的药,你们哪里禁得起?”
除上述原则外,还有正治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原则,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原则等等。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医治疗的原则,始终贯彻了从整体出发,又联系时间、地点和人的各种不同的情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

‘陆’ 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有哪些

●引发疾病的原因中华传统医学把引发疾病的原因归结于“正气”和“邪气”相争的结果。“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和抵抗疾病入侵的能力,“邪气”就是指引发疾病的所有因素(包括病毒和细菌),而这些因素又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1)外因人体感染外部疾病的原因即外感“六淫”,自然界的“寒、暑、风、燥、湿、火”中医称作“六气”,“六气”正常则对人的健康有利,“六气”失常,如严寒、高温酷暑、狂风、暴雨、潮湿等则对人的健康有害,成为人类患病的外部因素。失常的“六气”就是“六淫”,外感“六淫”即是指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成为致病因素。

(2)内因内因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发生变化,或者因为饮食、劳倦、纵欲等主观因素引发的疾病,即“内伤七情”,包括“喜、怒、惊、恐、忧、思,悲”七种情态。

人体的抗病能力和治病的因素是一个动态平衡,人体“正气”旺盛,抗病能力就强,则不宜患病;反之,“正气”虚衰,“七情”均可成为致病的因素,如过喜、过悲、暴饮暴食、饮食不节、房事过度、惊恐过度等,都可成为致病的诱因。

●四诊传统中医诊断疾病主要靠望、闻、问、切四种方法,要正确诊断疾病,必须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做出正确的诊断。现代医学的检验手段,如仪器检查、化验等也是现代中医的诊断方法之一。

(1)望诊望诊是指对病人的观察,包括精、气、神、舌苔、舌质,以了解病人的病性、病变部位、正邪消长的情况。如病人面色苍白、目光暗淡、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言语没有力,表明病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病人目光有神、精神正常、则正气未伤,病情不重。舌苔白者多属虚寒症,舌苔黄者多属热症,面色赤红者多属实症,面色苍白者多属寒症。

(2)问诊问诊是指对病人及其家属的询问,了解发病时间、过程、既往病史情况。问询的内容包括饮食、寒热、大小便、睡眠起居,女性月经、白带情况,家庭病史等。

(3)闻诊闻诊是指听病人的语声、呼吸来了解病情的方法,如语声高亢有力为实证,语声低微细弱为虚症,气促痰喘为实症、热症。

(4)切诊切诊是用食指、中指、没有名指三个手指放在病人的手腕桡动脉搏动处,通过不同手指下的脉搏波动变化诊断疾病的方法。通过切脉可了解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盛衰。正常脉象搏动适中,缓和有力,脉搏整齐有节奏,一次呼吸之间搏动4、5次。而出现不同的异常脉象则表明发生了不同的疾病。

●八纲八纲是用“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个字做提纲,分析临床症状表现并进行诊断的方法。通过四诊了解的症状和体征,运用八纲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判断。

(1)表里表里是用而言明疾病所在部位的相对深浅的,如病在皮肤、肌肉、经络,则是病在表面;病在脏腑器官,则是病在里;病在经脉,则是病在里;病在络脉,则是病在表。

凡外感“六淫”,出现头痛、鼻塞、四肢关节酸痛、发汗、发冷、发烧等外感症状均属表症。要用解表法治疗。

表症未能及时治疗则可能转化为里症,表现为病邪由体表沿经络向体内传入,使脏腑受到侵害,如感冒发烧引发肺炎。

(2)虚实虚实是指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强弱而言。虚症是指机体的所有生理功能低下所致的一些征候,多系所有慢性病之后、久病之躯表现出来的症状,如面色苍白、精神萎靡、乏力体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腹痛喜按、没有舌苔、脉细没有力等症侯,年老体弱者多表现为虚症。虚症宜用补法治疗。

实症是指病邪过盛所引发的征候。因为邪气入侵,正邪相争,表现出如高烧、兴奋、面红耳赤、声音高亢、腹痛拒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博宏大有力、舌苔厚等症状。同时还有呕吐、伤食、水肿、瘀血等病邪过盛的表现。青壮年人、新患病者多属实症。实症宜用泄法治之。

(3)寒热寒热是指病因和征候的性质。因为机体的机能过度低下或外感寒邪引起的征候属寒症,宜用温法治之,如畏寒怕冷,口渴喜饮,四肢发凉,面色苍白,小便清淡,大便稀溏,苔白质淡,脉搏沉迟。热症是因为机体抵御外邪侵入时功能过度亢进所表现出来的征候,如面色潮红,身热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宏大有力,搏动加快。热症宜用清热法治之。

(4)阴阳阴阳是八纲的总纲,在临床治疗中,首先要分清阴阳,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面色暗淡,身体倦怠,语音低微没有力,四肢发冷,气短少言,舌淡,脉沉细者属阴症,宜选调补气血的穴位以补法进行按摩。而精神亢奋,多言躁动,身热气粗,舌苔黄,脉宏大者属阳症,以选退热、清火、安神的穴位以泄法进行按摩治疗。

‘柒’ 中医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汗法是运用各种发汗药物组成方剂,来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人偶感寒凉,老年人往往提醒要喝碗姜糖水或酸辣汤,发一发汗,就不容易患感冒了。因为生姜或辣椒都是辛散之物,趁热喝下去,可以扩张周围小血管,刺激毛孔发汗,驱散体表寒邪。汗法的基本道理也是这样。常用的方剂有桂枝汤、银翅散等。

吐法是利用催吐药引导病邪或有害物质从口涌吐而出的一种方法。吐法大都用于病情严重急迫,必须迅速吐出的积结实证。如痰涎壅塞、食停胃脘或误食的毒物还在胃中,都急需用吐法救治。金元时代的大名医张子和就很擅长这种治法,提倡“攻病三法”(汗、吐、下),喜用峻烈的泻剂和吐剂。他在《儒门事亲》一书中有记载:一位患风痫病的妇女,偶吃一种像葱一样的章,吐涎如胶,大约有一二斗,不想从此不再发病,而且身体也一天天健壮起来。张子和对这件事很重视,他走访了许多人才知道这种像葱一样的草叫“憨葱苗”,在《本草经》中称“藜芦苗”。从这件事以后,张子和认识了吐法的重要,高兴地说,“亦偶得吐法耳”。

下法是运用泻下药物攻逐体内结滞(如宿食、水饮、瘀血等)的一种方法。这种治法可以排除蓄积,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儒门事亲·偶有所遇厥疾获疗记》中记载,有一次,张子和看见一个小孩因为误吞铜铁而患病,身体很瘦弱,足不胜身。那时正好是六七月份,淫雨不止,没有木柴煮饭,小孩挨饿几天。一天早晨,邻居牛死了,煮牛肉葵菜饭吃,病孩乘机饱吃一顿。不久,觉肠中痛,泄注如倾,泻下所误吞的东西。张子和因而明白《内经》中所说的“肝苦急,食甘以缓之”的道理。因“牛肉、大枣、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宽缓肠胃。且肠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铜铁所以下也”。张子和高兴地说:“亦偶得泻法耳。”

和法是通过调整人体机能,达到祛病除邪的目的一种方法。病邪既不在里,又不在表,或者气血营卫不和,或者脏腑关系失调,采用汗、吐、下、温、清、补、消都不适宜的,就可以采用和解的方法。目前许多中医都用“加味逍遥丸”来治慢性肝炎,这种药也是一种和剂。

温法是用温性或热性药物补益阳气、驱除寒邪的一种治法。人们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生姜等,胃中常有一种燥热的感觉,不仅食欲增加,消化旺盛,甚至整个身子都会有热感,于是我们就说这类东西属于热药。使用温热药可以起到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等作用。

清法是用寒凉药物以达到清热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人们在气候酷热、气闷难忍的时候,常喜欢吹风纳凉,冷饮冰水,目的是为了消除烦热。由此推论,遇到内热燔炽、烦渴神昏的病证,服用苦寒清凉药物,也能达到清热的作用。

补法是运用补药补益人体气血,增强体质,达到扶正祛邪作用的一种治法。补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种种区别。医圣张仲景用当归羊肉汤治愈贫穷百姓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消法是采用消食、化瘀、软坚、化痰、化湿、利水等药物,对慢性积聚胀满进行渐消缓散而不伤正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上述八法的运用是相当灵活的。由于有不少病的情况相当复杂,往往不是单独使用某法,而是把许多治疗方法配合起来使用,如汗下并用、温清并用、攻补并用、消补并用等等。除去“八法”之外,历代医家还提出了许多其他的治法,并且还创造了相当丰富的外治法。如熏蒸法、洗浴法、敷贴法、熨法、含漱法、塞法、摩擦法、扑粉法、起泡法、探吐法、导引法等。

中医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其他方法治病的向时必须遵守一些原则。

第一条原则是治病必求于本。“本”,指的是疾病的本质。“必求于本”,是强调一定要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抓住疾病的实质,找出治疗的关键。有些疾病的症状往往是很复杂的,在一大堆头绪纷乱的症状中,不仅有主次本末、轻重缓急的区别,而且有时候还会出现某些假象。所以,中医治病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识别那些“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至虚有盛候”(真虚假实)、“大实有赢状”(真实假虚)的虚假证状。否则寒热不分,虚实不辨,以假当真,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非但治不好病,甚至会造成医疗事故。

第二条原则是扶正祛邪。中医认为,一切病证都是正邪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所造成的。“正”,指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邪”,指病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说,人体的正气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犯;相反,受了病邪的侵犯,人体的正气就要受到损伤。所以医生治病的时候,一定要努力扶助人的正气,增强人的体质,同时又要设法驱除病邪,以求邪去正复,使疾病朝着治愈的方面转化。这一原则就叫做扶正祛邪。

在治病的时候,首先要看正邪双方的盛衰情况,如果病邪显着而正气又不太虚,应以“祛邪”为主,如果正气虚而病邪不盛,则应以“扶正”为主,如果正气已虚而病邪又盛,就应该采用“扶正”和“祛邪”兼施的原则。但应该注意的是,扶助正气不要造成“留邪”的恶果。有些人得了病,总喜欢服补药,而庸医也喜欢投人所好。结果往往“闭门留寇”,遗害很多。尤其是有些急性传染病,发病急遽,如果正气不很虚弱,更应该及时驱邪。另一种情况是祛邪不要伤害正气。《红楼梦》中的胡太医就不懂得这个道理。他在给睛雯治病的时候就犯了祛邪伤正的大忌。晴雯本来是偶感风寒的小病,可是胡大医却搬出了一大堆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解表药,又用上了枳实、麻黄一类的猛峻药物。这就难怪贾宝玉骂他“该死,该死”。贾宝玉说:“虽疏散,也不可太过。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还禁不起麻黄、石膏、枳实等虎狼药。我和你们(指丫环们)就如……那才开的白海棠似的。我禁不起的药,你们哪里禁得起?”

除上述原则外,还有正治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原则,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原则等等。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医治疗的原则,始终贯彻了从整体出发,又联系时间、地点和人的各种不同的情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

‘捌’ 中医诊断的方式方法是什么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

1、诊法

是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与病人健康有关资料的方法。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部病变能够反映于外。这就是说,外部的疾病表现可以反映内在疾病的本质。

所以,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往往通过病人的自我感觉和医生观察到的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现来推断病人内部的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以表知里……以诊则不失矣”,认为外在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病变。

《灵枢·外揣篇》则提得更为明确:“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认为体表的变化会正确地反映出内在的病变。这种“以表知里”的诊法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巨大作用。

2、诊病

亦称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出的概括与抽象。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应学习的主要内容。

3、辨证

辨证是中医学的精华,为了弄清辨证的含义,首先要掌握症、证、病、辨证等概念。

4、病案

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病案书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将患者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8)中医诊疗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医诊断学原理介绍:

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其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于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是以直观的方法从总体方面看待其关系,构成了天人相应、神形相合、表里相关的整体观点。

中医学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因果联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产生全身性的病理反应,全身的病理变化又可反映于局部。

因此,疾病变化的病理本质虽然藏之于“内”,但必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局部的表现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审察其反映于外的各种疾病现象,在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思考,便可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就是说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采取知己知彼,从外测内,观察事物表现的太过或不及,通过微小的改变看出反常的所在,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便是中医学诊断病证的基本原理。

‘玖’ 中医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前面已经详细讲过,阴阳这一“标志”,是表示机体处于优势还是处于劣势的一种状态。就是在一般的战斗中(指战场上的战斗),在处于优势而不断向敌人发起进攻的时期,或是处于劣势而不得不采取守卫的时期,其战术是完全不同的。

机体内的战斗也是这样。当机体处于优势,那在“阳”的时期里,由于体力(即战斗力)仍然非常旺盛,就会主动出击,由此身体如同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那样而出现发烧、出汗、说胡话、躁动不安、脸色发红等症状。这样,在治疗上就要用让患者出汗、呕吐或者腹泻等积极用体力去战胜敌人的处方为原则。

相反,在处于劣势的“阴”的时期里,就必须像战场上所采取的利用战壕去进行守卫的消极战术那样,去保存剩下来的较少体力,通过各个击破的办法,逐渐地消灭敌人。具体来说,就是要采用保暖、促进血液循环、恢复体力的处方,慢慢使身体康复。

由于在“阳”的时期与“阴”的时期,其处方性质完全不同,所以在诊断时,如果将“阴阳”诊断错了,有时就会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上面提到虚实“辨证”也是同样如此。当处于实证状态时,就要把不利于身体的外邪排出。相反,在虚证时,就要补充身体的正气。这样看来,虚实的诊断同阴阳的诊断是一样的,如果将虚实弄颠倒了,同样也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事实说明,中医治疗的根本所在就是诊断上。

阅读全文

与中医诊疗方法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脑血管感染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浏览:457
圆周率计算方法初中 浏览:842
儿童发育的最佳方法 浏览:248
密封条漏水解决方法 浏览:161
玉溪和谐真假烟的快速鉴别方法 浏览:665
浴帘杆的安装方法 浏览:795
示波器检测电流电压使用方法 浏览:945
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 浏览:398
百试百灵的正确方法 浏览:673
装修吊顶方法步骤视频 浏览:995
一根四米长木材材积测量方法 浏览:474
宝宝咳嗽快速止咳方法图解 浏览:665
小学生在学校体育锻炼方法 浏览:809
怎么预防肾病的方法 浏览:751
zuzu套装怎么使用方法 浏览:959
减脂时一天吃多少蛋白质计算方法 浏览:801
除了隆胸还有什么方法 浏览:736
乡土中国用了哪两种研究方法 浏览:671
电脑到时间就锁屏方法 浏览:527
冻干液如何使用方法 浏览: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