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扒村窑的扒村窑产品
扒村窑产品白地黑花瓷,以折沿花卉大盆最具代表,遗址里此类残片散布较多。盆内用黑釉彩绘,纹饰布局层次繁密,为扒村窑装饰一大特色。宋代白瓷有很大发展,善于利用化妆土美化瓷面,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白地黑剔花中的高贵品,多见于北宋晚期至金代。其法是在瓷胎上先施白化妆土,稍干后施黑化妆土,刻划出纹饰再剔掉花纹以外的黑化妆土,露出白色化妆土底子。这种工艺的关键是不伤底层的白化妆土,要求工匠有很高的技术,只有当瓷坯和化妆土的湿度恰到好处,半干半潮时才易操作,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烧制。白地黑花是剔花装饰中工艺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品种。
扒村窑的深剔刻
扒村窑的深剔刻不但剔去了化妆土,因下刀深还剔去了一层胎,瓷器上的浮雕,立体感非常强。此外还有黑釉剔花、翠青地印花、珍珠地划花、白釉划花、宋三彩、宋加彩白地绘红褐花及白地绘黑花等品种。线条流畅、洒脱,极有活力。其中红色尤其鲜艳,衬以浅绿色,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制作精工造型优美。有的已达到红如朱、白如脂、黑如漆、绿如翠的水平。并且做到了粗料细做,精益求精,合乎实用、经济、美观的大众需要。扒村窑是研究宋、金、元时期北方制瓷业的一处重要遗址。
‘贰’ 磁州窑的磁州窑古窑
磁州窑系泛指以磁州窑为中心,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省宋元时期生产化妆白瓷、彩绘瓷和化妆土剔刻花装饰瓷器的民间窑场。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
1.修武当阳峪窑位于河南修武县城西北22公里、太行山南麓的西村乡当阳峪村,遗址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20世纪30年代,在焦作煤矿任职的英国人R.w.Swallow曾调查过当阳峪窑址;20世纪50年代陈万里先生在窑址发现了一通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刻,碑文说明了创建窑神庙的原因及其与耀州窑的关系。及其该窑产品以白釉为主,酱釉次之,黑釉、褐釉、绞胎、绞釉、三彩、绿釉等较为少见,造型有碗、盘、钵、罐、灯、壶、花瓶、瓷枕等。白底釉下彩绘划花是当阳峪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纹饰流利洒脱而为人们所赞誉,又以强烈的黑白对比而独具一格,装饰之美居“磁州窑系”诸窑同类产品之上。当阳峪窑还以绞胎、绞釉称奇。宋金“釉下绞彩”瓷以当阳峪窑一带的产品最为丰富、精美,具有天然不琢、变化莫测的图案效果,造型有玉壶春瓶、花口瓶、带座瓶、碗、盘、炉、盒、罐、水注、水盂等。陈万里1954年在《论当阳峪窑》一文中曾指出:“我以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中,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外,没有一处足以与当阳相媲美。磁州的冶子窑以及安阳的观台窑终逊当阳一筹。”日本的小山富士夫也说“在北宋,没有像修武窑那样富有变化,纹样优秀、色彩丰富的窑”。根据当地人士考察,以当阳峪窑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柏山窑、西王封窑、狮涧窑等应属一个窑群。由于对当阳峪窑址一直缺少系统的考古发掘,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2.鹤壁集窑位于河南鹤壁市北10公里的鹤壁集西部,处于羑(you)河两岸陈家、曹家、龙家、李家、邓家之间的广阔地带,面积84万平方米。当地清干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修柏灵桥碑记》载:“邑西山下有五色土焉,可以陶,经火烧,晶莹发亮,邑西之人,借以养生者,不啻数万家。”1952年陈万里先生发表《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瓷窑报告》首次披露了鹤壁集窑。
该窑创始于唐,经五代、北宋、金,终于元。唐至五代产品主要有白釉碗、注子、黑釉瓶、白釉凸弦纹罐等。入宋以后烧制品种较多,有磁州窑类型的白地黑花,白釉刻花、划花、剔花,褐釉划花及加彩器等,题材内容丰富,有婴戏、人物、龙凤、喜鹊、鸳鸯、雁、鹤、鱼、鸭、鹿等,构图简练,富有生活气息;器表或器内还书、刻、印有姓氏、诗文、吉祥语等各种题款。白底绘黑花多加褐彩,与磁州、当阳峪、扒村等窑大同小异。鹤壁集窑址中一种褐黄釉折沿大盆发现较多,盆里施褐黄釉,外施黑釉,器里刻划游鹅、莲花荷叶、草间奔兔等纹饰,在纹内敷一层薄薄的白化妆土,然后施釉,在深褐色地上拖出褐黄色纹样,具有特殊风格,而不见于其他瓷窑。鹤壁集窑还烧制定窑风格的印花白瓷,黑釉瓷、钧瓷等。除生活用器外,鹤壁集窑址还出土有俑、马、羊、狗、猴、鸭、龟、狮子等小瓷塑及吹哨、铃铛、象棋、围棋、色子。3.禹州扒村窑
位于河南禹州市西北13公里的浅井乡扒村,窑址东起龙母奶奶庙,西至虎头山下,北起扒村村北高地下,横跨扒村河,南到花果岗坳,总面积达170多万平方米。1950年陈万里先生来禹州调查时发现扒村窑,在《禹州之行》一文中公布后,一些专家多次来此考察,民国《禹县志>山志》载有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张克己为东张镇(今扒村)柏灵翁庙撰写的碑记:“所居之民皆以烧造瓷器为业,乃所谓凝土以为器者,其所由来远矣。是镇金国末年最为繁荣,人稠物充,几有万室,市井骈阗,不减城邑。逮壬辰(1232年)兵烬之余,百不存一>>”扒村窑流传器物很多,以白底黑花装饰为主,其次翠青底绘黑花、白釉、黑釉、宋三彩、红绿彩等时有发现。窑址采集到的标本有白釉、白底刻花、白底黑花、褐底黑花、绿釉黑花、黄釉黑花、白底划花、绿釉划花、黄釉划花、绞胎、绞釉、绞釉画花、孔雀蓝釉、黑釉刻花、黑釉酱彩、黑釉堆线、绿釉、黄釉、宋三彩、红绿彩、钧瓷、青瓷等,碗、盆居多,其次为瓶、枕、盘、壶、罐、炉、盅和人物塑像及各种动物玩具。一种折沿大盆在遗址里散布较多,又见于距此不远的白沙宋墓壁画。此大盆既可供妇女梳洗,又可供厨房洗菜洗碗,用途多种多样,需求量自然很大,为扒村窑的特色器型。扒村窑瓷器胎质疏松,釉面不甚结实,容易发生小疵或失亮、剥落现象。白地黑花瓷器釉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达到了白如雪、黑如铁的程度,装饰构图严谨而繁密,喜用花草、莲瓣、水藻、婴戏、鸟兽等纹样,笔调粗放简练,在似与不似之间,富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有的精品绘画生动独特,在瓷器上表现出写意水墨画风格,为磁州窑系的新亮点。黑釉留白“正八”款龙纹瓶仅在扒村窑产品中有发现,绞釉、绞釉上加画花也是其独到之处。不少品种都与临近诸窑有密切关系,白地黑花、白底划花近似鹤壁窑、新密窑、磁州窑,黑釉凸弦纹近似鲁山窑、鹤壁窑、磁州窑,宋三彩、红绿彩近似登封窑、磁州窑。禹州城内北隅的钧台窑和禹州市西南25公里神垕(hou)镇窑也烧造磁州窑风格瓷器。1974年钧台窑发掘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也有白瓷、白釉刻花、宋三彩、宋加彩、绞胎、绞釉器等。2001年禹州神重镇刘家门钧窑遗址发掘中,在相当于蒙古到元前期的地层中发现大量白底黑花器,造型有碗、盆、罐等,另有一些红绿彩器。神垕镇北乾明山真武庙《祈雨感应之记》碑和明嘉靖《钧州志》有“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的记载。《大明会典》关于禹州烧贡瓷的记载,和近年来民间人士采集的标本都表明,直到明代中期神垕窑还大量烧造白地黑花等磁州窑风格瓷器。4.登封曲河窑磁州窑》》磁州窑系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东南35华里的告城镇曲河村,发现于1961年3月。窑址散布在曲河村内及村北的山坡地上,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面积约50万平方米。曲河村东一小庙内有清光绪二十一年《重修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堂碑记》载:“地名曲河,面水势也,其中风景物色,宋以前渺无可稽。尝就里人偶拾遗物,质诸文献通考,而知当有宋时环设,商贾云集,号邑巨镇,金元两代亦归淹没。”曲河在北宋时为登封名镇之一,其南临颍河,西环石淙河,北靠风山,附近盛产瓷土原料,有瓷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窑址发现有白釉、绿釉、白釉褐彩、白釉珍珠地、白釉刻花、白釉黑花、三彩、黄釉、青釉等品种,造型有碗、盘、壶、罐、碟、盒、杯、盂、枕等。根据地层叠压和瓷片堆积可推断曲河窑址始于晚唐,兴盛于北宋,衰落在元明。曲河窑的代表品种要算珍珠地划花装饰。珍珠地划花创始于新密西关窑,曲河窑对它有了改进与发展。其珍珠地划花瓶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橄榄形,口底大小相若,瓶身细长,腹部较广;一种为小口、长身造型,瓶高在40厘米以上,近底部胎体厚重,下部划不规则莲瓣纹,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划缠枝花卉纹。这类瓶的标本在窑址散布很多。曲河窑的剔花柳斗杯也有一定特色,有两种不同装饰,一为白釉,一为白赭二者相问,前者为先剔刻后上化妆土及釉,后者先上化妆土,然后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制作工序先后不同,产生两种不同的装饰效果。登封曲河窑作为河南唐宋时期一处规模较大的制瓷窑场,主要还是满足民间需求,但民间消费者的需求不尽相同,像珍珠地划花、剔花瓷器属于高档瓷器。5.新密西关窑、窑沟窑西关窑位于新密老县城西关公路桥两侧的河沟两岸,窑址长约1000米,宽约2000米。发现于1963年,同年冯先铭先生来此进行复查。发现的标本以白釉为主,黑釉、黄釉、珍珠地刻划花次之,青釉较少。从窑址残片及窑具特征推断,烧造年代在唐末至宋初。西关窑于晚唐五代首先把唐代金银器上的錾花装饰运用到瓷器上,形成珍珠地划花装饰,器型有珍珠地划卷枝纹花草纹碗、卷枝纹腰形圆枕、卧鹿纹珍珠地瓜形枕等。珍珠地划花工艺被稍晚的登封曲河窑发扬光大,在磁州窑、扒村窑、鲁山窑等也有发现。窑沟窑位于新密东南18公里淆水河南岸的窑沟村,东起窑沟,西至大路沟,南到黑石坡,北达大庙岭,均有遗迹分布,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堆积层以大沟西岸的黄庄南沟最为集中,窑沟村一地曾现13座残窑。窑沟窑1961年冬被发现。烧造品种主要是白瓷,其次是黑瓷、白底绘黑花、珍珠地划花,宋三彩也有发现,造型主要有碗、盆、罐、注子,其次是盘、瓶、灯、枕等。从采集的标本看,该窑创烧于五代,北宋时期为盛烧阶段。其珍珠地划花直接继承了西关窑的工艺,白地黑花装饰则明显受磁州窑的影响,和临近的禹州扒村窑的绘画风格有许多相似之处,与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也有共同点。花卉装饰有其自身的独特风格,有菊花、牡丹、莲花、蔓卓、忍冬、梅花等,还有的以鱼藻纹或蝴蝶作映衬,以弦纹、宽带纹和花边图案衬托,有的碗心或枕面书写姓氏、吉祥语、酒令等文字。近年来窑沟窑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标本,有大盆、梅瓶、花口瓶等,瓶身绘折枝花鸟和草叶纹,并有“王大”“范小三”等窑工名记。盆大者直径40厘米左右,饰以鱼明。曲河窑的代表品种要算珍珠地划花装饰。珍珠地划花创始于新密西关窑,曲河窑对它有了改进与发展。其珍珠地划花瓶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橄榄形,口底大小相若,瓶身细长,腹部较广;一种为小口、长身造型,瓶高在40厘米以上,近底部胎体厚重,下部划不规则莲瓣纹,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划缠枝花卉纹。这类瓶的标本在窑址散布很多。曲河窑的剔花柳斗杯也有一定特色,有两种不同装饰,一为白釉,一为白赭二者相问,前者为先剔刻后上化妆土及釉,后者先上化妆土,然后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制作工序先后不同,产生两种不同的装饰效果。登封曲河窑作为河南唐宋时期一处规模较大的制瓷窑场,主要还是满足民间需求,但民间消费者的需求不尽相同,像珍珠地划花、剔花瓷器属于高档瓷器。5.新密西关窑、窑沟窑西关窑位于新密老县城西关公路桥两侧的河沟两岸,窑址长约1000米,宽约2000米。发现于1963年,同年冯先铭先生来此进行复查。发现的标本以白釉为主,黑釉、黄釉、珍珠地刻划花次之,青釉较少。从窑址残片及窑具特征推断,烧造年代在唐末至宋初。西关窑于晚唐五代首先把唐代金银器上的錾花装饰运用到瓷器上,形成珍珠地划花装饰,器型有珍珠地划卷枝纹花草纹碗、卷枝纹腰形圆枕、卧鹿纹珍珠地瓜形枕等。珍珠地划花工艺被稍晚的登封曲河窑发扬光大,在磁州窑、扒村窑、鲁山窑等也有发现。窑沟窑位于新密东南18公里淆水河南岸的窑沟村,东起窑沟,西至大路沟,南到黑石坡,北达大庙岭,均有遗迹分布,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堆积层以大沟西岸的黄庄南沟最为集中,窑沟村一地曾现13座残窑。窑沟窑1961年冬被发现。烧造品种主要是白瓷,其次是黑瓷、白底绘黑花、珍珠地划花,宋三彩也有发现,造型主要有碗、盆、罐、注子,其次是盘、瓶、灯、枕等。从采集的标本看,该窑创烧于五代,北宋时期为盛烧阶段。其珍珠地划花直接继承了西关窑的工艺,白地黑花装饰则明显受磁州窑的影响,和临近的禹州扒村窑的绘画风格有许多相似之处,与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也有共同点。花卉装饰有其自身的独特风格,有菊花、牡丹、莲花、蔓卓、忍冬、梅花等,还有的以鱼藻纹或蝴蝶作映衬,以弦纹、宽带纹和花边图案衬托,有的碗心或枕面书写姓氏、吉祥语、酒令等文字。近年来窑沟窑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标本,有大盆、梅瓶、花口瓶等,瓶身绘折枝花鸟和草叶纹,并有“王大”“范小三”等窑工名记。盆大者直径40厘米左右,饰以鱼纹、草叶纹,除白釉微黄、黑彩发暗外,形制和数量可与扒村窑同类产品比肩。6.山西介休窑位于山西省介休县洪山镇,是上世纪50年代山西省最早发现的一处古瓷窑址。洪山镇附近源神庙内的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源神庙碑阴题名有“瓷窑税务任韬”“前瓷窑税务武忠”字样。据调查,该窑创烧于北宋,历经金、元、明、清数代。早期以烧白瓷为主,中期开始烧制具有定窑及磁州窑风格的瓷器,窑址遗存的瓷片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白釉釉下褐彩,造型有盘、碗、罐、盖碗、盆、洗等。其釉下彩绘多画折枝叶纹,纹饰外罩透明玻璃釉,胎上敷有洁白的化妆土。其白底红花与磁州窑、当阳峪窑的白釉釉下黑彩划花装饰极为相似,但色彩更加鲜艳漂亮,为介休窑的绝佳作品。介休窑金代黑酱釉碗有细线条印花,青黄釉印花大盘上装饰有孩童荡舟于莲池的纹饰。金代黑釉剔花产品多以卷草、鱼莲为装饰,造型有瓶、壶、坛等。山西省具有磁州窑风格的窑址还有位于霍州陈村一带、创于金盛于元的霍窑,位于长治八义镇、在金代以烧造白釉红绿彩闻名的长治窑。7.山东淄博窑原名博山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磁村、坡地、华严寺一带。近代《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中曾记载。上世纪7D年代调查,1976年山东省发掘了磁村窑址,证明磁村窑创始于唐而终于元。磁村窑唐代时烧造黑釉,宋以后烧造白瓷,装饰技法有剔花、划花等,造型有碗、盘、瓶、罐、盏托等。金元时期仍以白釉占多数,黑釉占有一定比例,装饰除剔花、划花外,出现了篦划、绞胎、黑釉凸线、白底黑花、白釉红绿彩等新品种。磁村窑产品中的黑釉凸白线纹器(当地人称之为粉杠),是金代瓷器中最富特色的品种之一,这种装饰与河南鹤壁窑、新密窑、登封窑同类产品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白线纹多呈黄色,线条较细,器内壁一般无釉或半釉,而磁村窑的这类产品白线纹色白而粗,器内满釉。磁村窑还烧造一种加彩器,过去称之为“宋加彩”,现在统称红绿彩,磁州窑和河南、山西的不少窑址均有烧造,磁村窑的红绿彩雕塑人像栩栩如生,艺术造诣很高。8.安徽萧县窑位于安徽省萧县白土镇,又称萧窑。1960年被发现。调查表明萧县窑创于唐代,碗形、釉色与寿州窑相似。窑址出土白瓷有明显的定窑遗风,黑白釉瓷则有磁州窑风格,还有白釉黑花、黄釉等。器物多为白釉,造型主要是碗,另有枕、双耳罐以及马、牛、鸡、蛙小件瓷塑动物等,应为宋金时期产品。1954年江苏省文管会在萧县白土镇窑址征集到一件白瓷瓶,瓶身刻“白土镇窑户赵顺谨施到慈氏花瓶一对供养本镇南寺时皇统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字样,说明萧县窑的下限应为金代。皇统元年为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是年宋金双方议和,南疆划淮水为界。《清波杂志》记载金代以仿定瓷为主要特色的宿州窑和泗州窑在萧县窑的南面与东南面,与萧县窑接壤并存。靖康之变以后中原地区窑工大量南逃,金代萧县窑、宿州窑和泗州窑具有定窑和磁州窑产品的风格,应是南逃窑工将中原制瓷工艺传播过去的结果。
‘叁’ 宋代定窑瓷器有什么特征
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
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1]
定窑从邢窑而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定窑随着地域变化,新瓷土料的运用和制瓷工艺的进步。卞向和认为:定窑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上闪烁过光芒,在中国陶瓷史和世界的陶瓷发展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
‘肆’ 如何鉴定瓷器,瓷器鉴定方法,怎样鉴定瓷器
建议去新华书店买相关书籍仔细研究。
‘伍’ 求助 怎样鉴别柴窑瓷器 急!!!
柴窑瓷器判断标准:第一,符合柴窑特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薄如纸指釉层,青如天指青色系列如天蓝、天青、粉青、影青、月白、豆青诸色。第二,用排除法,判断此瓷器不是其他窑口。第三,瓷器来历,地下出土、宫廷藏品、世代家传。 柴窑窑口:柴窑在河南郑州之中牟柴窑村,新密柴窑村,管城东西大街。根据《中国台湾网》 (2006年05月08日)一文南水北调文物调查:东虢国和黄帝的诱惑 报道,柴窑遗址位于中牟境内,据记载为后周时所建,专为皇室烧造贡品。柴窑和钧窑关系极为密切。相传钧窑原为柴窑故有工匠所组成,而且钧窑与后周显德时在郑州设立的柴窑相距不远。位于中牟境内柴窑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柴窑的真相是个很好的机会。 新密发现大规模古遗址报道 ,新密市文物普查队在牛店镇月寨村柴窑自然村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大面积的古窑址,采集了一些瓷片,确认这是一处五代至宋代的瓷窑遗址,为探索我国历史上的柴窑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根据20世纪90年代在郑州管城东西大街的考古发现,发掘出大量窑炉、窑具、青瓷片、青瓷器,出土瓷器在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储存,考古证实管城为柴窑遗址之一。郭葆昌《瓷器概说》对柴窑器介绍道:"柴窑在今河南郑县。 一,国家馆藏,清宫内府曾有收藏的记载。据《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一书有四首咏柴窑器的:《咏柴窑碗》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土性承足在,铜非箝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咏柴窑枕》 《遵生》称未见,安卧此何来?大辂椎轮溯,春天明镜开。荐床犹蟹爪,藉席是龙材。古望兴遐想,宵衣得好陪。坚贞成秘赏,苦窳漫嫌猜。越器龟蒙咏,方斯倍久哉。《咏柴窑如意瓷枕》过雨天青色,《八笺》早注明。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晏起吾原戒,华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 从这几首咏柴窑器的诗文看,干隆皇帝不但欣赏到柴窑器物,他还亲自睡过柴窑如意枕。否则,他老先生不会有"睡醒总如意"的感受。据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记载:"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传说蒋介石出逃台湾,把故宫内藏的柴窑器带走了。 二,根据清代《国学导航- 香祖笔记》 ●卷五记载,一贵人买得柴窑碗一枚,其色正碧,流光四照,价馀百金。始忆陆鲁望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谓妙于形容。 三,上海博物馆和北京近来发现有两件柴窑器。上海博物馆有件产于五代的"白瓷镂雕殿宇人物枕"。此枕既非景德镇产品,又非定窑产品。而北京有件五代"白釉刻花碗",北京专家对此碗认定为五代时产品,为北方瓷,既非定窑产品也非景德镇产品。 四,根据《传记文学》2007年8期记载, 觯斋藏瓷是先生为故宫抢救的又一批重要文物。郭宝昌,字世五,号觯斋,古玩铺学徒出身,后为袁世凯管总务,是着名的瓷器鉴定家和收藏家。1935年郭氏逝世后,藏瓷为其子女郭昭俊等数人所有。1945年9月在先生将离重庆前,马衡对先生提到郭瓷是一批重要文物,到北京后可与郭家谈一谈,最好不要让它散掉,将来归公家收藏才好。到京后,先生找到郭昭俊与他协商。因郭瓷不是敌伪资产,除收购外,别无他法。郭昭俊同意由公家收购,唯收购经费无着。先生只好去拜谒前辈朱桂辛(启钤)先生请示杨铜、郭瓷两项如何办理。正在无法进展之时,一天忽接到桂老电话,命前往,告知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将来桂老家,命先生赶快把办理杨铜、郭瓷多方受阻的经过,写成“节略”,等宋来时当面呈交。宋看过“节略”后,表示马上由他去办。朱氏又请最熟悉郭家情况的中南银行经理张重威从中协调。1946年2月24日,觯斋藏瓷由宋批准出资收购,从郭家运到故宫,存入延禧宫库房。这批郭氏藏瓷时间跨度大、种类繁多,几乎囊括了中国陶瓷史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品,不但有很多精美的宋瓷,还有故宫藏品中罕见的干隆粉彩仿古铜彩牺耳尊。瓷器共计四百二十二件,包括:后周柴窑瓶一件、唐昌南窑宫碗一件、唐邢窑三件、宋景德镇窑十件、宋钧窑九件、宋东窑八件、宋汝窑四件、宋官窑三件、南宋官窑四件、宋龙泉窑八件、宋哥窑六件、宋定窑十一件、宋建安窑三件、宋建阳窑五件、宋河南窑一件、宋磁州窑一件、南宋吉州窑九件、南宋广窑五件、金宿州窑三件、元临川窑二件、元枢府窑五件、元景德镇窑一件、元钧窑天青窑二件、元龙泉窑二件、明钧窑三件、明景德镇窑十一件、明处州窑一件、明德化窑五件、明洪武窑二件、明永乐窑九件、明宣德窑二十七件、明厂官窑八件、明成化窑二十九件、明弘治窑二件、明正德窑九件、明嘉靖窑五件、明隆庆窑一件、明万历窑二件以及清康熙、雍正、干隆年间的大量瓷器。 五,根据《大河网—河南日报》一文网友呼吁拯救柴瓷报道,炎黄文化博物馆馆长张杨带到大河网视频直播间的两件五代青瓷。嘉宾张杨谈柴瓷:第一,一定要是五代的器形。五代虽然在唐和宋之间,但是五代的器形和唐宋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碗类。第二,一定得是在郑州烧制的。第三,东西一定要精美。碗是菱口,有的是花口,有出筋,有瓜棱,有的碗底还有支钉。第四,一定是青色,或天青,或青绿。 嘉宾张杨认为:五代耀州一说有一定的参考性,因为五代之后,部分柴窑的工匠跑到了耀州,比照他们心目中的柴瓷来做青瓷。它完全是模仿柴窑,虽然器形上和柴窑有些相似,但在其他方面,比如说胎和釉,和柴窑是完全不一样的。至于说影青,就更不对了。因为影青是从北宋才开始有,不是五代的东西。再说,它是南方瓷,不是郑州产。因此,它不可能是柴窑。 嘉宾葛天才谈到:我收集了200多片郑州出土的有柴瓷特征的碎片。在郑州紫荆山路西、东大街路北一带收集到一些窑具和没有烧透的瓷片。据当时发现者说,这个窑当时呈“8”字形,窑口朝向东南方。用研究者的说法,应该叫葫芦窑,多给官方烧制陶瓷用品。由此推断,柴窑应该是在郑州。 六,根据《焦点网谈》报道,郑州老收藏家展示的柴窑瓷,第一个叫“天青釉喇叭形斛”,和那件日本学者展示的“青百合花瓶”(见焦点网谈3月19日报道)很相像,只是瓶颈比日本那件短些。 最老收藏家得意的,是他收藏的两个觯。这两个觯一个底部刻着一个“周”字,一个刻着“宋”字。两觯大小、纹饰、釉色几乎一样,只是后者的顶端多一道玄纹,颜色更加鲜亮。老者介绍说,觯是古时帝王祭天时使用的礼器,只有帝王一人可以举觯洒酒祭天。底部刻有“周”字的当是后周郭威、柴荣两个皇帝先后用过的祭天器物;底部刻有行书“宋”字的当是北宋皇帝赵匡胤、赵光义等用过的祭天器物。这两个觯都是孤品。 七,根据《新华日报》报道,日本一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学者去年10月在北京称,日本发现了绝迹千年的中国古代名窑柴窑瓷器。 64岁的日本伊豆高原艺术馆馆长对中如云先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在日本的中国文物保护座谈会”上,播放了他带来的《雨过青天觚——古窑至宝?千年之旅》资料片,画面中的一件中国古代瓷器——青百合花瓶令在场的中国文物界人士大开眼界。 据北京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对中如云先生新着《至宝 千年之旅——发现绝迹千年的柴窑》介绍,9年前从日本一个茶具店发现的这件青百合花瓶是一件蓝色陶瓷器,高290毫米,呈喇叭状的开口直径167毫米,底座直径105毫米,瓷器釉面如油般光泽,瓶口留下了30多处修补过的痕迹。无论形状,还是大小,都像一只适合摆放在桌子上的花瓶。 30年前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物的对中如云说,青百合花瓶是出自“后周的官窑”。根据牛津大学“热发光法”测定的结果,青百合花瓶烧制的年代为700年至1100年之前。他认为,青百合花瓶具备历史文献记载的柴窑特征,且修补的痕迹可推断到四五百年前。“虽然不能肯定它就是柴窑,但也没有证据予以否定”。 八,据《大公网讯》报道,大连市民刘志国家中有一套曾在箱中尘封了七八十年的瓷壶,他认为这是五代时期柴窑的古瓷。如果确实如此,它将是现存的唯一一件柴窑瓷器,将填补中国青瓷史实物的空白。刘志国称,“有人曾出价1200万元买回去收藏,但我没有同意。” 据《新商报》报道,这套瓷壶分瓷壶和瓷碗两部分,瓷质光泽细腻,瓷壶为“小口长流”,壶体为六瓣瓜棱形,壶柄弯曲带式,壶盖直颈、盖顶上有一尊卧式坐狮;瓷碗为花口,造型酷似一株莲花包蕾,花瓣间刻画着蝶形如意纹饰,十分精美。另外,令人称奇的是,每片莲瓣,在灯光映照下,都象是一个虔诚打坐的佛家弟子。 刘志国介绍了这套瓷壶的来历:他小时候,家中仓库里有一个红木箱子,里面有不少瓷器。“当时,谁也没把那些瓷器当回事,我和小伙伴经常拿那些瓷器去过家家玩,因此,大部分瓷器稀里胡涂地损毁了,现在包括这套瓷壶在内,只剩下七八件了。”后来,刘志国的母亲说,那箱瓷器是他父亲从故人手里得到的赠物。 九,根据《海峡都市报》报道, 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林仁贵以收藏唐宋五大宫窑瓷器着名,他手里拥有了几乎绝迹的唐青花、唐五代柴窑瓷器。除了沉香木龙床,他还收藏了7张清代海南黄花梨龙床。另外,在河南省开封(五代后周京都)和濮阳(五代后周柴荣的澶州节度使府)发现有柴窑瓷器。 北京、上海专家针对北京上海藏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两件器物同为五代时产品。二、两件器物均为五代时精美白瓷。三、同为豆绿色。四、同为黄土胎。五、釉汁很薄。六、声如磬,从白釉碗上可以听到。七、从瓷化程度看,同现代瓷没有差别,这在1000多年前非一般窑可以做到。 综合分析,上海博物馆的"白釉枕"其品质应在当时景德镇和定窑之上。加上北京"白釉碗"的佐证,可以断定:除柴窑外,不可能有别的窑口能烧出如此精美的器物。由此,可以断定"白釉镂雕殿宇人物枕"应为柴窑产品。从而解开中国柴窑史的千古之谜。
‘陆’ 扒村窑的装饰技艺
扒村窑的装饰技艺有绘画、划花两种。分釉下和釉上两种彩绘。扒村窑烧制白地黑花瓷为主,黄白釉、黑花、花瓷、青瓷等亦有,品类较多。胎有深灰和米黄,其质坚硬,但胎骨显粗。宋代扒村窑的釉下黑褐彩器在器表题写书画诗句作装饰,在碗、盆中心画一枝花叶或书写大字,如“风花雪月”、“花”、“书”、“张”、“道”、“忍”等字。
扒村窑器的构图严谨,一般装饰多用花草、莲瓣、水藻、鱼、人物、鸟兽、荷花等。纹样线条流畅,生意盎然,富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格调朴拙粗犷,取材来源于生活。扒村窑瓷器以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而见称,在宋代瓷中别具一格。特别是画面装饰多取材于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景,极富有生活意趣与幽默感。
‘柒’ 70年代的绿釉碗有什么特征
绿釉瓷器鉴别年代的方法:
绿釉瓷器最早在汉代出现,汉代的绿釉瓷器为铅绿釉陶,金代扒村窑和元代磁州窑出现了绿釉釉下彩褐彩的制作,元代景德镇烧制成了孔雀绿釉釉下青花的新品种。
明代的绿釉以孔雀绿色釉为主,早期为颜色与瓜皮相似的“瓜皮绿”,永乐年间出现了淡绿色釉,但是清代康熙时期是绿釉烧制的全盛期,原有的“瓜皮绿”在清代康熙年间也是烧造最成功的。
此外清代出现了郎窑绿、鹦哥绿、松黄绿、鱼子绿等多个种类,其中“郎窑绿”也叫“苹果绿”、“苹果青”、“绿朗窑”,它是郎窑红的窑变产品。
‘捌’ 怎么可以分辨唐宋陶瓷
它的胎呢,是发钢胎,属于烧成以后发一种红颜色,红颜色烧成以后就紫不溜的就认为是铁,这个釉色比较厚。釉色它有窑变,刷上去窑的时候是一种,一般是比较粗糙的,胎也粗,釉色上得也不怎么匀。 宋代钧瓷的釉色因为多次施釉,多层厚釉相叠,烧成过程中釉层开裂,形成自然流淌渗透的“蚯蚓走泥纹”;宋代钧瓷釉色变化丰富,釉层凝厚,没有耀眼的玻璃质感,给人以浓而不溢、艳而不跳的感觉,绚烂而含蓄。
‘玖’ 元代民窑瓷器底部特征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着名的汉族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着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有关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磁州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烧造地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描述。
磁州窑是中国着名的汉族民间陶瓷窑系,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彭城和磁县等地,是北方陶瓷的代表。
这些地区宋代属河南漳德府磁州,故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磁州窑是宋代成就突出,富有民间特色的瓷窑。
磁州窑的釉色较为丰富,有白釉,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尤以白釉最为出名.在装饰上主要采用黑白对比的方法,其中以画花,剔花及珍珠地最为盛行.画花系以当地所产的花斑石为绘料,在白色的釉地上画出黑色的花纹,其纹饰多以枝叶并茂的折枝花和生动多姿的鱼间窑以独特的创造性,一改宋代以前我国南青北白的单色装饰方式,开创白地黑花釉下彩绘陶瓷制品的装饰先河。并创造一系列的装饰纹式的格律。在色釉基础上,又创造了在已烧制的白瓷表面加彩,二次烧烤成色的世界上最早的釉上彩绘宋"红绿彩"。单以上两项技术成果与艺术成就,已确立了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赋予创造性的磁州窑匠,在宋、金、元时代共创造了三十多种装饰陶瓷技法,如:"白地刻划"、"铁锈花"、"珍珠地"、"白地褐彩"、"白剔花"、"黑釉剔花"、"芘纹刻划"等等。简直可以说集陶瓷装饰方法之大成,影响着后世。特别是黑绘白地黑花寥寥数笔写出个图形,生动无比。形成了独特的有规无束刚劲豪放,潇洒自如的艺术风格。在表现题材上,世俗所见、花鸟鱼虫、龙凤鹿马、市侩景物、童叟仕宦、诗歌词赋、儿歌词曲无所不绘,真可谓是一部历史民俗图象。
磁州窑系庞大黄河南北均有此类风格制品,清末民初,此窑大量生产青花制品,覆盖华北华南广大地区,兰花花碗、盘等用品。代表民间青花的盛世。现代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瓷区之一,其产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具有极高的欣赏、收藏、使用价值。
历史
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