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如NaCl,CaCO3。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
: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如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饱和的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
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② 萃取时,怎样判断有机层在上层还是下层
根据有机物的密度判断。
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数的不同,使物质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由于水和有机物一般不相溶,所以一般形成的上下两层是水和有机层。
若有机物的密度大于水,则有机物在下层,若有机物的密度小于水,则有机物在下层。一般情况下有机物的密度要小于水,因此位于上层,但是也有少数情况下有机层的密度大于水,如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密度大于水,于是萃取后有机层在下层。
(2)高中萃取产物鉴别的方法扩展阅读
萃取在如下几种情况下应用,通常是有利的:
①料液各组分的沸点相近,甚至形成共沸物,为精馏所不易奏效的场合,如石油馏分中烷烃与芳烃的分离,煤焦油的脱酚;
②低浓度高沸组分的分离,用精馏能耗很大,如稀醋酸的脱水;
③多种离子的分离,如矿物浸取液的分离和净制,若加入化学品作分部沉淀,不但分离质量差,又有过滤操作,损耗也大;
④不稳定物质(如热敏性物质)的分离,如从发酵液制取青霉素。
③ 高中化学萃取剂及其萃取的物质,现象,颜色,上下层状态,颜色 还有有机萃取的现象
高中萃取剂一般是有机溶剂,苯和CCl4,还有酒精,但是酒精与水互溶,所以酒精不可以从溴水和碘水中萃取单质,苯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萃取层在上层,例如苯从溴水中萃取溴单质,现象上层(苯层)为橙红色,下层(水层)为无色,而CCl4的密度比水大,所以萃取层在下层,例如CCl4从溴水中萃取溴单质,上层(水层)为无色,下层(CCl4层)橙红色。而碘单质在萃取层的颜色为紫色。
④ 萃取九大技巧!丙酮,乙醇等与水混溶溶剂萃取有奇效
(1)正丁醇 :大多数的小分子醇是水溶性的,例如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丙醇等。大多数的高分子量醇是非水溶性的,而是亲脂性的能够溶于有机溶剂。但是中间的醇类溶剂例如正丁醇是一个很好的有机萃取溶剂。正丁醇本身不溶于水,同时又具有小分子醇和大分子醇的共同特点。它能够溶解一些能够用小分子醇溶解的极性化合物,而同时又不溶于水。利用这个性质可以采用正丁醇从水溶液中萃取极性的反应产物。丁酮:性质介于小分子酮和大分子酮之间。不像丙酮能够溶于水,丁酮不溶于水,可用来从水中萃取产物。
(2)乙酸丁酯 :性质介于小分子和大分子酯之间,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小,不像乙酸乙酯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可从水中萃取有机化合物,尤其是氨基酸的化合物,因此在抗生素工业中常用来萃取头孢、青霉素等大分子含氨基酸的化合物。
异丙醚与特丁基叔丁基醚:性质介于小分子和大分子醚之间,两者的极性相对较小,类似于正己烷和石油醚,二者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可用于极性非常小的分子的结晶溶剂和萃取溶剂。也可用于极性较大的化合物的结晶和萃取溶剂。
(3)做完反应后 ,应该首先采用萃取的方法,首先除去一部分杂质,这是利用杂质与产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的性质。
(4)稀酸的水溶液 洗去一部分碱性杂质。例如,反应物为碱性,而产物为中性,可用稀酸洗去碱性反应物。例如胺基化合物的酰化反应。
(5)稀碱的水溶液 洗去一部分酸性杂质。反应物为酸性,而产物为中性,可用稀碱洗去酸性反应物。例如羧基化合物的酯化反应。
(6)用水洗去一部分 水溶性杂质。例如,低级醇的酯化反应,可用水洗去水溶性的反应物醇。
(7)如果产物要从 水中结晶出来,且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又较大,可尝试加入氯化钠、氯化铵等无机盐,降低产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盐析的方法。
(8)有时可用两种 不互溶的有机溶剂作为萃取剂,例如反应在氯仿中进行,可用石油醚或正己烷作为萃取剂来除去一部分极性小的杂质,反过来可用氯仿萃取来除去极性大的杂质。
(9)两种互溶的 溶剂有时加入另外一种物质可变的互不相容,例如,在水作溶剂的情况下,反应完毕后,可往体系中加入无机盐氯化钠,氯化钾使水饱和,此时加入丙酮,乙醇,乙腈等溶剂可将产物从水中提取出来。
⑤ 萃取时,怎样判断有机层在上层还是下层
根据有机物的密度判断。
萃取是指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把物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的方法。分液是把两种互不混溶的液体分离开的操作方法。
操作:先将要分离的物质的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然后注入萃取剂,振荡后静置,当液体分成两层后,打开旋塞,将下层液体放出,然后关闭旋塞,将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从分液漏斗中放出少许下层液体于盛水的试管中。如果分层,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为“油层”;如果不分层,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为“水层”。
(5)高中萃取产物鉴别的方法扩展阅读
在通常的萃取操作中,常采用单一的有机溶剂作为萃取剂;但实际上采用混合有机溶剂作为萃取剂,萃取的效果会更好。这在选择萃取溶剂时必须考虑到。
乙醚一苯、氯仿一乙酸乙酯、氯仿一四氢呋喃等都是良好的溶剂组合。例如二元羧酸,它在氯仿中通常是难溶的,但只要向其中加入10%的四氢呋喃,氯仿对二元羧酸的溶解度便将显着增加。在进行这类溶剂组合时,必须考虑到比重因素。
如果直接用溶剂萃取产物,应该牢记“用少量溶剂多次萃取”的原则;但是首次所用的溶剂的量宜大一些,一般为被萃取体系体积的1/3。如果要向反应体系中加入水,然后再用有机溶剂萃取,则应控制所加水的体积。
原则是在保证水充分溶解反应体系中的全部无机物的前提下,尽量用水少一些·9即配成适当浓度的无机盐溶液而便于高效萃取。
将萃取得到的有机相合并,用饱和的氯化钠水溶液或硫酸铵水溶液洗涤1次,最后将洗涤后的有机相用干燥剂(常用无水硫酸钠)彻底干燥、浓缩,即可得到彻底除去反应体系的水溶性物质。
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适用于中性和碱性产物)或硫酸铵水溶液(适用于酸性产物)洗涤的目的是降低水在有机相中的溶解度,除去萃取剂中溶解的水份,便于用有机相的干燥。
在提取时,必须考虑萃取剂相对于被萃取液的比重。比重不仅是决定两相是否容易分层的重要因素,而且关系到操作的方便与否。当萃取剂比被萃取液的比重大时,每次振荡分配之后,只要将下层溶液放出来,就可进行第二次提取。
反之,如果萃取剂处在上层,则必须放出被萃取溶液,从漏斗的顶部倾出萃取液,再将被萃取液重新加入漏斗之后,才能继续操作。两种方法相比,前一种方法操作简单,样品损失少。
⑥ 高中化学中有多少种提取物质的方法,每个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都简单的说下,谢谢
加热浓缩,冷却结晶法:用于多种物质溶于水,一种物质浓度较高且随温度的变化溶解度变化大,其他物质浓度小且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差异大 溶液溶质浓度差异大(很多老师不提后边这点,但事实上这点很重要)
蒸馏冷凝法:用于沸点不同且热稳定性好的不同种液体混合 提纯液体 或者混合固体 如果是混合固体,要提取的必须是两者之中沸点高的,也就是可以留在蒸馏瓶里面的,且另一种固体的沸点不能太高(一般不高于600度) (蒸馏法很少用在固体上,因为固体沸点普遍较高,但是不排除特殊固体) 注意:两种物质沸点不同,热稳定性好。若为固体,要求提纯的沸点高
萃取法:高中仅要求从水中用有机溶剂萃取物质,要求该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小,在有机溶剂溶解度大。 注意:被萃取的物质不可以和有机溶剂反映,选用的有机溶剂不可溶于水。
暂时就想起这么多
FOR INSTANCE,要想萃取碘水中的固态碘的话,需加入被萃取物质碘有很高溶解度的溶剂CCL4,这里用到的也是相似相溶原理,因为碘分子在水中溶解度本来就不大,所以一碰到CCL4,会不自觉地跑入自己活动空间更大的,谁都在追求自由,分子也不例外,在分液漏斗中通过一系列的振荡转移后,碘分子基本上脱离了水环境,这时会出现两层液体,上层为水,下层为棕色的溶有碘的CCL4溶液,接下来拧动玻璃旋钮,使两液体恰如其分的分开,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实际体验一把
⑧ 高中化学应该掌握哪些物质的萃取方法它们分别怎么萃取
高中化学掌握溴水或碘水中加四氯化碳或苯的萃取,要求是所加萃取剂和水不互溶、不反应,而且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记住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苯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在溴水中加苯或者四氯化碳后充分振荡,溴就会从水中转移溶解到苯或四氯化碳中,水和苯或者四氯化碳因为互不相溶所以出现分层,若萃取时加的是苯,则上层是溴的苯溶液,呈橙红色,下层是无色的水;若萃取时加的是四氯化碳,则下层是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呈橙红色,上层是无色的水.
在碘水中加苯或者四氯化碳后充分振荡,碘就会从水中转移溶解到苯或四氯化碳中,水和苯或者四氯化碳因为互不相溶所以出现分层,若萃取时加的是苯,则上层是碘的苯溶液,呈紫色,下层是无色的水;若萃取时加的是四氯化碳,则下层是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呈紫红色,上层是无色的水.
萃取之后的混合溶液需要转移到分液漏斗中,固定在铁架台上静置之后,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这样就得到了溴(或碘)的苯(或四氯化碳)的溶液.
⑨ 高中化学物质提纯和萃取的步骤(详细的)碘水和四氯化碳 还有注意事项
1、检漏使用漏斗前要检验漏斗是否漏水。方法为:关闭活塞,在漏斗中加少量水,看活塞处是
否漏水。如果不漏,塞好塞子,用右手握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左手食指根部压紧塞子,将漏斗倒转过来,看是否漏水。如果不漏水,再将瓶子倒回来,将顶部玻璃塞转动180°,再倒过来看漏不漏,如果不漏就可以用来进行萃取。2、加液,加萃取剂,振荡取 10ml 饱和碘水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中,再加入 4mL 四氯化碳,盖好玻璃塞,注意玻
璃塞上的小槽不能对准漏斗颈部的圆孔,振荡。刚开始时勤放气,后面放气频率可降低,之
后将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注意:①加入液体的总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 2/3;②振荡过程中要注意放气(放气指震荡完后将瓶倒置,转动活塞,将气体放出,因为四氯化碳像酒精一样容易蒸发,所以要放气)3、静置分层静置后漏斗中的液体分为两层,下层为紫红色,这一层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因为四氯
化碳的密度比水大;上层溶液颜色变浅。说明碘水中的碘已经被萃取到四氯化碳中了,达到
了碘和水分离的目的,这就是萃取。4、分液。①将玻璃塞上的小槽对准漏斗颈部的圆孔,再将活塞打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注意拧开
活塞的操作,而且漏斗下端口要紧靠烧杯壁。②剩下的上层液体应从上口倒出而不是从下口放出,这是为了防止上层液体混带有下层液体。 大概就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