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有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传统的方法,以及应用免疫学标记技术发展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试验(RIA)及免疫荧光试验(IF)等特异、灵敏的微量血清学方法。
1.中和试验(NT)是指病毒在活体内或细胞培养中,被特异性抗体中和而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它既可用来检查患病后或人工免疫后机体血清中抗体的增长情况,也可用来鉴定病毒或研究其抗原结构。中和抗体特异性高、持续时间较长,因此流行病学调查也常用此指征。
2.血凝抑制试验许多病毒能凝集鸡、豚鼠、人等的红细胞,称为血凝现象。这种现象能被相应抗体所抑制,称血凝抑制试验。其原理是相应抗体与病毒结合后,阻抑了病毒表面的血凝素与红细胞的结合。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试验(RIA)及免疫荧光试验(IF)参见第八节细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的介绍。
4.蛋白印迹试验(Westernblot,WB)用于检测HIV抗体,是HIV感染的确认试验。应用WB也可检测病毒抗原,但一般不常用。
5.检测病毒核酸的分子生物学试验检测患者血清等标本或病毒培养物中病毒基因或核酸片段的技术有多种:①病毒核酸扩增试验即聚合酶链反应(PCR);②核酸杂交技术,包括点杂交、原位杂交、DNA-DNA印迹杂交(Southernblot)及RNA-DNA印迹杂交(Northernblot)等;③基因芯片技术(genechip);④病毒基因测序等。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对病毒及其感染的检测和研究中。
‘贰’ 血清学鉴定技术 (sxerex)
血清学反应是指:相应的抗原与抗体在体外一定条件下作用,可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凝集现象。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常用血清学反应来鉴定分离到的细菌,以最终确认检测结果。
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
1)抗原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当有共同抗原体存在时,会出现交叉反应。
2)抗原体的结合是分子表面的结合,这种结合虽相当稳定,但是可逆的。
3)抗原体的结合是按一定比例进行的,只有比例适当时,才能出现可见反应。
4)血清学反应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但其间无严格界限。第一阶段为抗原体特异性结合阶段,反应速度很快,只需几秒至几分钟反应即可完毕,但不出现肉眼可见现象。第二阶段为抗原体反应的可见阶段,表现为凝集、沉淀、补体结合反应等。反应速度慢,需几分、几十分以至更长时间。而且,在第二阶段反应中,电解质、PH、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都直接影响血清学反应的结果。
习惯上将经典的血清学反应分三种类别: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补体结合反应。
1、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电解质参与下所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其中的抗原称为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在该反应中,因为单位体积抗体量大,做定量实验时,应稀释抗体。
1)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所出现的反应,称为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on reaction)。
a.玻片凝集法。是一种常规的定性试验方法。原理是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常用于鉴定菌种、血型。如将含有痢疾杆菌抗体的血清与待检菌液各一滴,在玻片上混匀,数分种后若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即阳性反应,证明该菌是痢疾杆菌。此法快速、简便,但不能进行定量测定。
b.试管凝集法。是一种定量试验方法。多用已知抗原来检测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含量。常用于协助诊断某些传染病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如肥达氏反应就是诊断伤寒、付伤寒的试管凝集试验。因为要测定抗体的含量,故将待检查的血清用等渗盐水倍比稀释成不同浓度,然后加入等量抗原,37℃或56℃,2~4小时观察,血清最高稀释度仍有明显凝集现象的,为该抗血清的凝集效价。
2)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抗体)先吸附在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状微球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抗原)作用,在有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即可发生凝集,称为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agglutination)。由于载体增大了可溶性抗原的反应面积。当载体上有少量抗原与抗体结合。就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敏感性很高。
2、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下,经过一定时间,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反应中的抗原称为沉淀原,抗体为沉淀素。由于在单位体积内抗原量大,为了不使抗原过剩,故应稀释抗原,并以抗原的稀释度作为沉淀反应的效价。
1)环状沉淀反应:是一种定性试验方法,可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将已知抗体注入特制小试管中,然后沿管壁徐徐加入等量抗原,如抗原与抗体对应,则在两液界面出现白色的沉淀圆环。
2)絮状沉淀反应:将已知抗原与抗体在试管(如凹玻片)内混匀,如抗原抗体对应,而又二者比例适当时,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此为阳性反应。
3)琼脂扩散试验:利用可溶性抗原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内扩散,若抗原抗体对应,且二者比例合适,在其扩散的某一部分就会出现白色的沉淀线。每对抗原抗体可形成一条沉淀线。有几对抗原抗体,就可分别形成几条沉淀线。琼脂扩散可分为单向扩散和双向扩散两种类型。单向扩散是一种定量试验。可用于免疫蛋白含量的测定。而双向扩散多用于定性试验。由于方法简便易行,常用于测定分析和鉴定复杂的抗原成分。
3、补体结合反应
补体结合反应(Complement fixation reaction)是在补体参与下,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补体无特异性,能与任何一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而引起反应。如果补体与绵羊红细胞、溶血素的复合物结合,就会出现溶血现象,如果与细菌及相应抗体复合物结合,就会出现溶菌现象。因此,整个试验需要有补体、待检系统(已知抗体或抗原、未知抗原或抗体)及指示系统(绵羊细胞和溶血素)五种成份参加。其试验原理是补体不单独和抗原或抗体结合。如果出现溶菌,是补体与待检系统结合的结果,说明抗原抗体是相对应的,如果出现溶血,说明抗原抗体不相对应。此反应操作复杂,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能测出少量抗原和抗体,所以应用范围较广
‘叁’ 植物的血清学要怎样检验
血清学检验:各种病原生物、害虫均可采用血清学方法来检测,关键是要制备具有专化性的抗体(抗血清),利用抗原一抗体的特异反应即可检测样本中有无目标生物存在。最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凝胶扩散试验、乳胶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分析、斑点免疫技术、免疫荧光检验和免疫电镜技术等。血清学反应不仅专化性强,而且十分灵敏,是动、植物检疫中最受重视的先进技术。
‘肆’ 猪病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有哪些
抗原和相应的抗体在动物体内或体外都能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这种反应称为抗原抗体反应,习惯上把体内的抗原抗体反应称为免疫反应,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称为血清学反应,因为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血清学反应可以用已知的抗体检查未知的抗原,也可用已知抗原测定未知的抗体。人们根据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反应并出现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原理,设计了许多血清学诊断方法,不仅可以检测动物体内乃至体外的病原微生物,或其抗原性成分,而且还可以测定动物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或对其抗原成分的免疫反应。在抗原—抗体复合物成不可见状态时,可以通过琼脂扩散、凝集实验以及酶标记等指示系统,使其变为可见或可测状态。
目前已知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很多,现仅介绍几种在目前条件下规模化猪场通过学习都能做到的诊断方法:
(1)凝集试验猪病诊断过程中常用的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全血平板凝集试验实践中主要用于细菌性疾病的抗体检测和抗原(经分离培养后)的鉴定。现举例用已知猪丹毒抗原(丹毒杆菌的纯培养液)测定被检猪血清中的抗体。其操作步骤如下:
a.材料猪丹毒凝集抗原,玻片,9号针头,酒精棉球,酒精灯,铂耳(取血环)等。b.操作用铂耳取已知抗原1滴,置于玻片上。用酒精棉球擦拭针头,铂耳在酒精灯上灼烧消毒。用针头刺破被检猪的耳静脉,以铂耳取血与玻片上的抗原等量混合,在2~3分钟内观察结果。c.结果判定出现颗粒状的凝集,为阳性反应。否则为阴性。
②试管凝集试验是一种定量法,用于测定被检血清或其他体液中有否某种抗体及其效价,可做临床的辅助诊断,或用于流行病学监测。在猪场中,本法常用于猪布氏杆菌病的诊断。
A.材料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抗原(1∶20倍稀释),布氏杆菌病阳性血清、阴性血清(1∶25倍稀释),稀释液(0.5 %石炭酸生理盐水),灭菌小试管,1毫升吸管,试管架,待检血清等。B.操作取试管7支置于试管架上,设阳性和阴性血清及抗原对照各1支,测定管4支,以后每增加1个样品,只需增加4支测定管。
按表10示意稀释血清,加抗原,完成后每支试管内应含1毫升液体。
‘伍’ 采用血清分型法鉴定的抗原是
正确答案:C
解析:血清学分型法分型抗原包括HLA-DR、DQ
。
‘陆’ 植物病毒检测的血清学技术都有哪些
植物病毒的外壳是一种核蛋白,在蛋白的表面带有抗原决定簇,当植物病毒进入动物体内时,即可产生与抗原相应的抗体,这种带有抗体的血清即为抗血清。相应的抗原抗体之间可产生专化性的结合,即抗体只能与其相应的抗原结合并产生一定的反应,此即血清反应。这种反应在植物体外也能进行,根据这种反应可以测定两种病毒间的关系。因而,血清学检测成为植物病毒的重要鉴定技术。常见的血清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
中和反应:使含有植物病毒的汁液与相应抗血清中的抗体充分结合,当抗体过量时,可将所有植物病毒抗原全部吸收掉,此时因植物病毒汁液中已没有病毒粒子存在而失去侵染性。此即为中和反应,不仅可对植物病毒进行定性,还可用于定量测定。
沉淀反应:将一系列稀释度的抗原(病毒)和一系列稀释的抗体(抗血清)分别混合,在两者稀释比例适宜范围内可出现沉淀物,此即为沉淀反应。此类反应如:微量沉淀反应,琼脂双扩散反应,及免疫电泳等,都是在植物病毒检验中最常见的血清学技术。
凝集反应:把病毒的抗体先吸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表面,然后使其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即为凝集反应。常用于吸附抗体的颗粒有皂土、乳胶、炭末、血细胞、A蛋白等。
抗体标记:对抗体用荧光素、酶或同位素等进行标记,然后通过对标记物的检测追踪抗原,常用的有酶联免疫吸附、荧光免疫、同位素免疫实验等,这类检测技术灵敏度极高,适于对微量抗原的检测。
现将在植物检疫中常用的几种血清学技术介绍于下。
1.微量沉淀反应
在溶有抗原的溶液内按适当比例加入抗血清时,抗原与抗体互相结合而沉淀。其方法如下:
(1)用蜡笔在培养皿底部各划8条横竖线形成方格。
(2)取两排小试验管,每排7~8个,一排用于抗原,一排用于抗血清,每试管中加0.2ml的缓冲液。
(3)制备1mg/ml纯化病毒原液,在抗原稀释排中加0.2ml原液于第一试管,用1ml的移液管再从中吸0.2ml移至第二管,然后再移0.2ml于第三管,一直移到最后一管,各管的稀释度分别为原液的1/2至1/128。
(4)在小试管中加1.5ml含0.025%防腐剂NaN3的缓冲液,在缓冲液内混入0.1ml未稀释的抗血清,制备出1/16稀释度的抗血清作为原液;在第二排的第一试管中加0.2ml的原液,混合后移0.2ml至第二管,如此一直到最后一管,制备出1/32~1/2048的稀释系列的抗血清。
(5)用微量移液管从抗血清最高稀释度(1/2048)开始,在培养皿的第七横排的每个方格滴加1滴,同样将1/1024稀释度的抗血清加到第六横排,这样将板上所有的方格均滴加各种稀释度的抗血清。
(6)用另一移液管从最稀的抗原液开始,在第七纵排每方格内滴加1滴,按同样方法在第一至第七纵排各方格内滴加各种稀释度的抗原。在所有第八横排和纵排的方格内滴一滴缓冲液做对照。随后在反应液滴上复盖一层液体石蜡油防止蒸发。
(7)将制备好的培养皿在室温湿润环境下孵育2h后,在暗室用双目解剖镜观察,然后在普通冰箱内过夜,第二天继续观察结果,此时沉淀已清晰可见。
以最浓的沉淀为四,以下逐渐减弱的梯度分别记为三、二、一,以三为抗原最大稀释度和产生沉淀的最小血清用量,作为抗原抗体最适比例
微量沉淀技术测定抗原抗体最适反应浓度表
(8)实际测定时,用最适稀释度的抗血清与其相应的抗原和异种抗原进行反应,或用最适稀释度的抗原与其相应的抗血清和异种抗血清进行反应,均可观察它们间的血清学关系。如表0-4-2所示,
微量沉淀技术测定多种抗原间血清学关系表
各供试抗原的稀释度为1.56mg/ml,与1/4至1/1024的不同稀释度的抗血清反应结果表明,第一、二、五、六、七横排的抗原与抗血清的相应抗原是相同的,第三、四两排抗原与抗血清的相应抗原虽然不同,但有一定亲缘关系,第八、十排抗原则与抗血清的相应抗原有远缘关系或无血清学关系,第九排的抗原则完全无关。
2.琼脂双扩散试验
琼脂凝胶的含水量极高,允许分子质量20万u以下的大分子物质自由通过,绝大多数的抗原和抗体分子质量都在20万u以下,在琼脂凝胶中的运动所受阻力甚小,可自由扩散,免疫双扩散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在一块琼脂凝胶板上打几个小孔,分别置入抗原及其相应抗体,抗原与抗体分别向凝胶中扩散,形成浓度梯度,在抗原抗体浓度最适比例处,形成肉眼可见的抗原抗体结合物的沉淀带,带的大小形状数量和密度决定于所测试的抗原抗体的特性。本法适于检测植物粗汁液、澄清液和高度纯化的抗原。试验时需设置健康植物汁液及标准抗原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本法的特点是可同时检测一种抗原对多种抗体,或一种抗体对多种抗原间的血清学关系,对病毒的鉴别极为方便。缺点是灵敏度较低,抗血清用量大,检测时间长。具体检测技术如下:
(1)称取琼脂加入适当的缓冲液中,用水浴或微波炉加热至琼脂溶解,按0.1%加叠氮化钠。置培养皿或玻璃平板于水平台面,当琼脂冷却至60℃时,倒适当量于板上厚2mm(50mm*9mm的板需9ml,100mm*13mm的板需26ml)。静置至凝固。
(2)将模式图置于板下,用打孔器打孔,挑除孔中琼脂,孔的排列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排列,由一个中央孔和周围六个孔组成,孔的直径7mm,周围孔与中央孔的距离为3~4mm。
(3)用缓冲液或生理食盐水在小试管中稀释抗原,在周围孔中加最适稀释度的抗原,在中央孔中加最适稀释度的抗血清。外围孔中加倍比稀释系列的抗原,中央孔加倍比稀释系列的抗血清,产生致密狭窄的沉淀线的组合为最适浓度。
(4)将培养皿在保湿环境下进行孵育,次日在暗背景下观察沉淀线出现情况。在印有排列模式团的纸上,图记沉淀线的形式,沉淀线图形可用照相或染色保留。
(5)结果的判断:根据沉淀线的形状分析抗原与抗体,及抗原互相间的关系。
对长形病毒进行琼脂双扩散检测时,可在琼凝胶介质中加入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此剂为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将病毒裂解成具有抗原活性的可扩散的片断利于检测。
3.对流免疫电泳
在以琼脂凝胶为介质的情况下,免疫球蛋白带有微弱负电荷不能抵消电渗作用,故在电泳时向负极迁移,而一般抗原蛋白带有较强的负电荷,抵消电渗后仍向正极迁移。依此设计的对流免疫电泳是将琼脂电泳与免疫沉淀相结合的方法,将抗原病毒放在琼脂凝胶靠近阴极一侧,抗体放在靠近阳极一侧,在直流电场中,抗原迁向正极,免疫球蛋白迁向负极,相遇后形成免疫沉淀线。具体技术如下:
(1)凝胶床的制备。取定量琼脂粉用蒸馏水浸泡2~3d,每日换水1~2次,用硼酸缓冲液配成1%~1.2%的琼脂液,加0.1%叠氮化钠。将玻璃放在水平台上用吸管将缓冲液琼脂注到板面,制成2mm厚的凝胶床并打孔。
(2)将制好的凝胶床放在电泳槽内,加缓冲液(用配制琼脂凝胶的缓冲液稀释1倍)离床面2~4cm,在琼脂板阴极一端孔中加入抗原,在靠阳极一端孔中加入特异性抗血清,在琼脂床的两端用两层纱布使琼脂板与电泳槽中的缓冲液相连,进行电泳。
(3)进行电泳时,电压、电流和时间,根据缓冲液离子强度、电泳床大小和抗原性质而有所不同。只要不使病毒抗原变性,尽量保持较高的电压,如电流超过2mA,电泳应在低温下进行。
(4)电泳完毕后,将电泳板放在黑色背景处观察,也可将电泳完毕的琼脂凝胶板先浸在生理食盐水中30min,然后放在苦味酸溶液中20min,可将背景染成黄色,沉淀为白色,便于观察。
免疫电泳与琼脂双扩散相比有三个优点,快速、灵敏并可用于在琼脂中扩散慢的长形病毒。
4.乳胶凝集试验及A蛋白乳胶凝集试验
用特异性抗血清提纯的免疫球蛋白,将其吸附在乳胶粒子上,制备抗体免疫球蛋白致敏乳胶。当与相应的抗原相遇时即可产生凝集反应。这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血清学技术,但是每次都要特异性抗血清提取抗体γ球蛋白,制备手续繁杂不便应用,如直接用抗血清致敏乳胶则显着影响效果。其后Querfurth(1979)发现A蛋白可吸附免疫球蛋白且不影响与相应抗原结合。这样就可先使A蛋白与乳胶粒子结合,再与抗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结合,形成A蛋白-乳胶-免疫球蛋白的复合体。这种乳胶凝集试验可简化致敏免疫球蛋白的过程,而获得同样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免疫球蛋白致敏乳胶的制备。
将特异抗血清用33%饱和硫酸盐析法提取球蛋白,悬浮于0.05mol/L、pH7.2的Tris-HCl(含0.02%PVP)缓冲液内,取10%空白乳胶稀释15倍后与等量适宜浓度的球蛋白液混合,置室温2h后移入冰箱内过夜。经低速离心(7000r/min,20min)取沉淀悬浮于缓冲液内,经反复离心洗涤2次后将最后沉淀物悬浮于缓冲液内即可得抗体球蛋白的致敏乳胶。
(2)A蛋白乳胶致敏抗体的制备。
将市售A蛋白溶于0.1mol/L、pH8.2的甘氨酸缓冲液内,制成A蛋白溶液,与等量稀释15倍的空白乳胶液混合,置室温3h,移入冰箱过夜。低速离心(7000r/min20min)后将沉淀悬浮于甘氨酸缓冲液,反复离心洗涤2次,沉淀悬浮于甘氨酸缓冲液制备A蛋白乳胶溶液,与等量适宜稀释度的抗血清混合,置室温下3h后移入冰箱过夜。再反复离心洗涤2次,最后将沉淀悬浮于与抗血清等等量的甘氨酸缓冲液内,即可得A蛋白乳胶致敏抗体。
(3)检测法。
用0.05mol/L、pH7.2的Tris-HCl缓冲液(含0.02%PVP,0.02%NaN3)按等倍比稀释抗原,制成20、40、80、160、320、640、1280的系列浓度,在一洁净玻璃板上,用笔画好方格,每格加2滴不同稀释度的抗原,然后再加1滴乳胶致敏抗体(或A蛋白乳胶致敏抗体)用微量血液振荡器以120r/min振荡混合后,用肉眼或10~25倍解剖镜观察结果。同时设空白乳胶液和健汁液对照。
阳性反应表现有明显的絮状或颗粒状凝集物,背景清明透亮,阴性反应则仍为均匀的牛乳状液。也可用浊度计检测其凝集度。
此法受健康植株蛋白的干扰较小,适于直接采自病株的澄清液,不但适合球状病毒,对杆菌状病毒,棒状病毒,线状病毒也适用,并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对效价低的抗血清或含有乳状胶体的植物不适用。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固相吸附和免疫酶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将抗原或抗体包被在固相支持物上,使免疫反应在固体表面进行,并借助标记在抗体上的酶与底物所产生的颜色,检测相应的抗原。此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极适宜植物检疫应用。常用的检测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接法。
将待测样品抗原(病毒)加入聚乙烯多孔板内,保温后洗涤,使附着于壁上的抗原与加入的酶标抗体γ球蛋白反应,洗涤后保留与抗原结合的酶标γ球蛋白,加入酶的底物,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检测。
(2)间接法。
先用抗兔球蛋白山羊抗体与酶结合制备酶标记抗体,将待检抗原包被于固相载体,经过孵育洗涤,加入特异性兔抗血清,孵育洗涤后加羊抗兔酶标记抗体,孵育洗涤后加入底物,观察结果。
(3)双抗体夹心法。
先将特异抗体免疫球蛋白包被于固相载体,保温洗涤后,加待测抗原,使与吸附于载体上的抗体反应,保温洗涤后再加入特异抗体的酶标记物,最后加底物观察反应结果。
(4)A蛋白酶联法。
将A蛋白用pH9.6的甘氨酸缓冲液稀释后包被微板,加入特异性抗血清,使其与已固定在微板上的A蛋白结合,再加入待测抗原使其与特异性抗体反应,再加入特异性抗体,使其与抗原反应,再加酶标记A蛋白,最后加酶的底物测其光密度值。
(5)异种动物双抗体夹心法。
先将第一抗体(兔血清抗体)包被微量反应板,加待测抗原后,加适宜浓度的第二抗体(鼠腹水抗体),再加入市售羊抗鼠酶标记物,最后加底物观察反应,一般8h即可得出结果。此法保持了双抗体夹心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的特点,对球状病毒、杆状病毒、线状病毒、棒状病毒均可应用。抗体不必纯化可直接使用(但未纯化的抗血清需先选择其最适工作浓度),使用市售酶标记物,可省去制备酶标记抗体的复杂手续,还可克服间接法非特异性反应干扰大的弱点。
(6)生物素抗生物素酶联法。
生物素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是抗原抗体反应的1万倍,两者一旦结合就难以离解,且不受酸碱变性剂蛋白溶解酶及有机溶剂的影响,具有高度稳定性,生物素一经活化可与蛋白质呈偶联结合,即一个大分子可结合多个生物素分子,生物素又可大量结合在酶标记物上,使酶标记物成为多价,而抗生物素本身又是一个多价分子,每一亚基均可结合一个生物素分子,因此,这种方法可产生多级放大,使灵敏度提高10倍以上,并降低非特异性反应,把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又提高一步。具体方法如下:
先将第一特异抗体(兔抗体或鼠腹水抗体)包被在固相载体,加待检抗原,加第二特异性抗体(鼠腹水抗体或兔抗体),再加入相应生物素化(羊抗鼠或羊抗兔)免疫球蛋白,再加抗生物素酶结合物,最后加入底物观察O.D.值。
(7)膜上斑点酶联法。
先用软铅笔在一张适宜大小的硝酸纤维素膜上划好边长1cm的方格网,把纤维素膜浸入TBS缓冲液漂洗30min,然后将膜放在两张滤纸之间,在室温下风干,用移液器将抗原抽提液滴在各方格中央,室温下风干,用TBS-T缓冲液(含0.5%Tween的TBS液)洗膜5min,取出后放在滤纸上至膜表面水滴消失,然后浸入封闭液(含1%牛血清蛋白,和2%聚乙烯吡咯烷酮的TBS-T液),在37℃下保温1h,取出晾干后,浸在用封闭液稀释的第一抗体溶液,在37℃下保温1h,用TBS-T液洗膜10次,每5min换液一次。将膜浸入稀释度1/200的酶联球蛋白,室温保温1h,用上法洗膜后,用碱性磷酸酯酶缓冲液冲洗两次,每次10min,将膜浸入酶底物溶液内,室温下避光5~15min,显色完全后弃去底物液,用终止液(10mmol/LTris-HCl,pH7.5,5mmol/LEDTA)洗膜30min,置膜于滤纸内彻底风干后观察结果。
此法可克服塑料板的不足,只用目测就可对结果定性,不需要复杂的仪器,所需抗原抗体量均很少,灵敏度比常规酶联法高10倍以上,适合大量抗原的检测。
6.免疫电镜
电镜检测可快速确定病毒粒子的形状,是鉴定病毒不可缺少的技术,但有的样品浓度很低,用普通的电镜技术不易观察,如将病毒粒子包被后,抗体可把病毒粒子捕捉成聚集物便于观察。同时还可从病毒粒子与抗体的结合情况,观察两者间的血清学关系。通常使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叶片浸沾血清技术。
把一滴稀释的抗血清,滴在有膜的铜网上,将叶片的新鲜切口浸入血清滴中1~2s,置于室温下5~10min,使血清与相应的病毒聚集并装饰起来,再进行负染检镜。
(2)Derrick氏法。
把火棉胶膜铜网在24℃下,置于按1∶10比例稀释于Tris缓冲液的抗血清内,然后将铜网用缓冲液冲洗后使用。把病毒的粗提液稀释于含HCl的Tris缓冲液内,将已用血清包被的铜网浮于0.1ml的病毒稀释液内1h(24℃),先用Tris-HCl液再用水冲洗,然后干燥喷镀。
(3)聚集法。
把抗血清用磷酸缓冲液稀释到1/100的浓度,取10μl滴于载玻片,将切成2mm见方的病叶在血清滴中压碎,在湿室中保湿15min,用镊子持有膜铜网蘸取液滴,用20倍磷酸缓冲液冲洗后,再用蒸馏水洗,最后用5滴醋酸氧铀染色观察。
(4)修饰法。
取2mm见方的病叶在载玻片上的10μl蒸馏水中压碎,持有膜铜网沾此液滴,将病毒粒子吸附于铜网上,然后将铜网用20滴的磷酸缓冲液冲洗,吸去水分后加1滴稀释成1/100的抗血清,在湿室中保湿15min后,将铜网用20滴磷酸缓冲液和30滴蒸馏水冲洗,最后用醋酸氧铀染色检镜。
(5)诱捕修饰法。
先将铜网用稀释1/10或1/100的特异性抗血清包被,再把病毒样品滴于铜网,保湿15min,用缓冲液及蒸馏水冲洗吸干,再加1滴稀释成1/100的特异性抗血清,孵育15min后,用缓冲液和蒸馏水冲洗,吸干染色检镜。
(6)羊抗兔血清诱捕修饰法。
在诱捕修饰法未染色以前,再加1滴稀释1/20的羊抗兔血清,孵育15min,洗涤后染色镜检。此法因病毒粒子外壳包被有两层血清,明显加粗,在2000倍的低倍电镜下即可清晰地看到病毒粒子。
(7)A蛋白诱捕修饰法。
在福尔马膜的铜网上滴1滴50mg/ml的A蛋白液,孵育后洗去多余的A蛋白,再包被稀释100倍的特异性抗血清,滴加抗原,再滴加特异性抗血清,最后染色镜检。此法比一般诱捕修饰法灵敏度高,能捕捉更多病毒粒子。
‘柒’ 临床上常用的血清学检查方法有哪几种
主要有沉淀试验、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及与标记抗体有关的试验。
(1)凝集试验
包括玻板凝集法、全血平板凝集法、试管凝集法和琼脂扩散法。
①全血平板凝集反应
此法常用于传染性鼻炎、鸡白痢、鸡伤寒、鸡慢性呼吸道病等禽病的检疫和监测。
②琼脂扩散反应
当适当比例的抗原抗体在含有电解质的琼脂网状基质中自由扩散相遇时,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线。此法常用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禽流感、禽脑脊髓炎、禽腺病毒感染等病的诊断,还常用于抗体监测和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
(2)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
试验原理:某些病毒能够与人或动物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称为血凝反应(HA)。这种凝集反应可被加入的特异性血清所抑制,称为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即血凝抑制反应(HI)。
此方法常用于鸡新城疫、禽流感、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等病毒的诊断和血清学监测。
‘捌’ 最常用于检测淋巴细胞HLA抗原的血清学方法是
正确答案:C
解析: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尤其是单相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用于检测HLA-D抗原,但它是基于细胞反应而不是血清抗体的试验,所以D错
。用于检测淋巴细胞上的HLA抗原的最普通的血清学试验是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所以只有C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