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么样才能笔走中锋
元代书家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用笔乃书法之本,这个亘古不变的根本,便是中锋行笔,然吾学书年余,终不得其解,经征询他人及查阅资料,恍有顿悟,于是作一简论,以慰同道。
一、中锋用笔前提
1、正确执笔:
唐太宗论执笔法:“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要求执笔要正,所谓“正”是说:动笔前笔杆于三维空间内与四方垂直,利于运动时笔锋向各方出发。运笔后为保证“万毫齐力”的用墨效果,笔杆反向倾斜于走笔的方向,但笔杆和笔锋指向构成的纵向平面仍垂直纸面。即笔杆在纵向垂直于纸面的平面内方向倾斜,越出此面为病。
2、立锋走笔:
立锋走笔是让“笔锋时刻站立着行走”。就是利用快速、短促、有力的提、按、使、转等笔法,以及笔锋的自然属性:弹性,达到每一次转换笔势和走向时,都把笔锋调整到没有任何方向,保持笔锋的相对中正,为下一步的中锋运笔创造条件。
3、恰当用笔
根据不同书体确定用笔的程度和分寸,即书写时使用几分豪。将毛笔“笔锋至笔肚”间距离平均划分为三等份,一等份为一分豪,二等份为二分毫,三等份为三分毫。通常:瘦金体用一分豪,欧、柳用二分毫,颜体用三分毫。做到书写时下笔与用力的恰当。
二、中锋用笔方法
清末书家杨守敬在论及中锋用笔时,提出“八面出锋”,是谓中锋的妙语,道破了神秘笔法的玄机。中锋用笔的方法便是“锋出八面”:根据不同笔画的不同走向,使用不同毛笔的锋面。
如何能做到锋出八面?此乃“中锋用笔”的关键。
1、锋面划分
将笔锋的平面走向,粗略分为八个方向,即八面。书写时采用的不同的面,而非单一采用某一、两面。
2、中锋用笔
书法任何笔画皆从“点起”或叫“点出”,从侧锋落下形成的“点”转化为行笔的中锋是讲述的重点。
方法一:捻管转锋(纸张平面范畴内运笔)。
调峰时保持笔尖位置不变,通过手指转动笔杆调整笔锋走向。“横、提”逆时针转动笔杆,“竖、撇”顺时针转动笔杆,促使笔肚与行笔走向同。“捺”画不用转动。此过程走笔使用的锋面,与起笔点画使用的锋面相同。此法优点是:转换方便,容易掌握。缺点是:由于不停转动笔杆,影响笔力和速速,笔法也显单一。
以长横画为例。起笔用A面向右下做顿,用C面切出斜边做点,保持笔尖位置不变,然后逆时针捻动笔杆,使A面转向右边,用A面中锋行笔。
其它笔画书写方法理同(略)。
简单的说,就是切笔后侧锋带笔,然后转动笔杆走向想去的方向。简称:点,带,转。
方法二:提笔折锋(纸张空间范畴内运笔)。
落笔成点后将笔锋原地略提,保持笔尖位置不变,然后迅速“顿笔折锋”向走笔的方向。“横”折向正右,“竖”折向正下,“撇”折向左下,“捺”折向右下。从而达到采用不同的锋面中锋走笔。此法优点是:用笔有力,转换迅速。缺点是:提笔的程度难以把握,容易出现类似横画笔头出尖或落肚的现象。
以长横画为例。起笔用A面向右下做顿,用C面切出斜边做点,保持笔尖位置不变,然后于点画原处(不离开点画)略提笔,再迅速顿笔折笔向右(H面),用H面,向右中锋行笔。
其它笔画书写方法理同(略)。
简单的说,就是提笔后使笔锋没有任何方向,然后再顿笔折向想去的方向。
方法三:腕转调锋(纸张平面范畴内运笔)。
利用腕部的灵活转动,保持笔尖位置不变,不用提笔原地将笔锋向外(笔杆倒向怀部)或者向内(笔杆倒向反之)推送,让笔肚回到笔画中间,笔锋自然变化成中锋走向。“横、提”笔锋向外(或上)推送,“竖、撇、捺”笔锋向内(或下)推送,从而达到采用不同的锋面中锋走笔。此法优点是:行笔干净有力,转换迅速。缺点是:行笔开始部分容易形成侧锋用笔。
以横画为例。起笔用A面向右下做顿,用C面切出斜边做点,保持笔尖位置不变,然后自点画原处向外(右上)推送笔锋,让笔肚回到笔画中间,促使笔锋自然向右(H面),用H面,向右中锋行笔。
其它笔画书写方法理同(略)。
简单的说,就是保持锋尖位置不变,略提后按着笔围着锋尖画圆,利用手腕运动转向想去的方向。
本人向书家推荐后两种中锋用笔方法。
方法四:衄挫调峰法(纸张平面范畴内运笔)。
衄有笔锋上下、左右来回揉动、转动的意思,挫有笔锋突然逆势而行或笔锋向上或向左轻轻一挤为行笔快速转向做准备。即运笔的过程中,横画用指关节灵活地使笔锋不断上下微微提按揉动,竖画让腕左右来回微微提按扭动或提按转趯。
方法五:翻笔调锋法(纸张平面范畴内运笔)。
即让笔锋从一面直接翻向走笔的相反的另一面。
三、笔法书理总论
啰嗦说了这么多,实际上本人也不会,所以众位客官只能是理解理论多加练习。总之,笔法的“王道”是中锋用笔,侧锋辅之,用笔的方法是锋出八面,调锋的手段是学习的关键(内行称功夫)。
外行说道,误人子弟,勿怪为盼。
中锋行笔有两大困难要克服。
一、克服行笔侧偃。
笔锋受压太重的时候行笔,笔肚接触纸面且被笔杆拖着走,是很难使点画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因此,中锋行笔要避免侧偃。书学两大派别,都对此有共识。
但是,是否必须让笔尖聚拢于笔画中央来行笔,两派的要求不一样。帖学,董其昌:“发笔处便要提的起笔,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之语。”意思是尽量提起笔,让笔尖在笔画中央行走。碑学,包世臣:“盖笔向左迤后稍偃,是笔尖着纸即逆,而毫不得不平铺纸上亦。”很明显和帖学不一样。——两派行笔有所不同,书写的效果也不一样,帖学的中锋行笔效果多为“清挺遒劲”,碑学的中锋行笔效果多为“苍茫浑厚”。——但是,两派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不让笔锋侧偃又能力透纸背。
二、克服使转时的偏侧。
为什么在转折的时候会出现偏侧,写几个字就知道了,不知道的也懒的说了,又不是视频解说......
怎么克服这个困难?主要的办法有四:
1、分笔法。
也就是一笔分成两笔写的意思。比如横折竖,写完横,断笔,再写竖。六朝碑版楷书大多如此,唐楷偶为之。于右任许多字的转折之笔都是分笔写的,有时候连勾都是。
2、提按法。
此法用一句话解释:就是分笔法的快写,只是分的不明显。这个方法需要弹性稍好的笔,写起来很轻快。写行楷、行书(特别是唐以前的行书)中用的最多。王羲之的字就是这个方法。
3、顿挫法。
顿,很好理解。挫的意思,古人是这样说滴:“挫者,顿后以笔略提,使笔锋转动,离于顿处......”离于顿处的意思不是断笔,后面的“......”是我省略了一大堆文字,其意思无非是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转也好,直也罢,啄也行!比如柳公权的字以及米字都是这个方法,唐楷以后也基本都用此法。
‘贰’ 初学毛笔字,不懂如何藏锋露锋和调锋,该如何把控
写书法时,要根据书体和风格的不同,去选择不同的行笔起止的方法。笔尖如何入纸,就是书法上常讲的笔法中的一环。藏锋和露锋就是笔法这一环节中的两种典型笔法。
启功先生书法作品
藏锋与露锋两种笔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单用露锋,则用笔太过锋芒,点画和结字就不稳重;如果单用藏锋,则点画无神,也就没有了书法的气息。并且单用一种笔法,结字就会显得太过单调,也容易进入公式化的误区。书法的学习不仅要追其本质,同样也不要太过偏执。无论哪种笔法,都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只有纳百家之所长为己用,才能将书法付诸自己的情感,从本质上去提升层次。
什么是中锋与偏锋,写书法时又该如何使用这两种笔法呢?
书法临帖的隐藏陷阱,是初学者遇到的常见问题,这几点必须牢记,临帖的时候为什么要一字三抬头,字帖重影又是什么意思?
‘叁’ 写字怎样才能写出笔锋
第一个方法:让笔锋回归到原始正位。
我们在拿起毛笔蘸墨之前,毛笔的形状是呈圆锥状的,但是,当毛笔注入了墨汁后,毛笔有可能就会因墨液的多少而发生一些变化,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尤其是在写字以后,这种现象会更加严重,甚至出现散锋、偏锋、开叉等现象,以至于还要进行二次蘸墨,以修正笔锋的状态。
第三个方法:反向调整笔锋。
当完成一个字的书写后,笔锋会与书写状态的反方向弯曲,给下一个笔画带来一定不便。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反向调锋的方法。当笔锋向上弯曲时,写字起笔时就要朝下书写,以“强行”调整笔锋,因为在一些人看来,有些笔画并不是向下书写的,如何向下调整?其实,向下调锋是指在笔画内部进行的,也可以理解为逆锋,而逆锋正好是一个反方向的入笔方法,这样调整起来更为便捷。
第四个方法:捻管处理开叉的问题。
‘肆’ 如何让笔锋"听话",几个小窍门
要先学会中锋用笔
书法要求线条要扎实,要“力透纸背” 也就是要有根,这和打太极拳一样,讲究脚下要有根。线条入纸,力在线中,给人的感觉是扎扎实实、根深蒂固、不可动摇。线条如水上浮萍,软而无力,漂浮无根,纠其原因主要是:一、笔力不够;二、速度不够。
怎样才能达到笔够力透纸背呢?必须做到中锋行笔,笔豪向下,如同铁锹挖地,只有这样,线条才能入纸,才会产生力度。
从线条的内部结构说,线条的力度来源于起笔。起笔要有爆发力,爆发力的强弱,决定着线条质量的好坏,表现了功夫的深浅。因此,要认真体会起笔的方法,注重线条力度的训练,学会在瞬间把全身之力通过笔毫表现在线条中。
用公式表示:力量+速度=爆发力。爆发力的产生,在于腕、肩等关节的协调运动,肌肉收缩,把力量瞬间凝聚在笔毫上,着力点高度集中,像闪电一样迅速地画出线条。就像短跑运动员瞬间把力量聚集在脚掌上一样,法令枪响,就如 “开闸泄洪” 突然爆发,一泻千里之气势。
长笔画的爆发力,是在纸上进行运动,笔不离纸,力不离纸,如:横和竖等。短笔画的爆发力,是从纸面到空中的运动,如在弹簧上弹跳,腾然而起,线条短促而有力,如:左、右顾盼的点等。
02
要控制提按用笔
提按之法能表现出书写者对毛笔的控制能力,掌握了提按技巧,可以说对用笔法就有了一定的把握。提笔与按笔,是使笔锋作上下动作的两种相对的笔法。提,是将笔锋上提,为的是让笔锋敛合,使弯曲的笔锋尽量恢复圆锥状,笔尖与纸面的接触面很小,犹如芭蕾舞女脚尖点地,步态轻盈。提也要力到笔锋,不可如强弩之末。
按,是将笔锋下按,笔毫铺开,笔尖与纸面的接触面很大。最能体现用笔的力度,但控制不好,一味下按,往往使线条粗钝,形成墨猪。有人下笔就用笔肚,按笔有余,提笔不足,书写起来僵、结、板,这是对提按笔法缺少体会与实践的结果。
提笔、按笔是垂直动作,这种动作是与笔画书写的水平动作同步进行的。
在运笔时,由提向按的过渡较容易掌握,而由按向提的过渡就有一定的难度。在写捺脚、悬针竖、撇等笔画的露锋收笔时,没有掌握这连续反弹转换技巧。技巧要领是先象鱼摆尾一样,向相反方向用手腕摆起笔锋,再用较前稍轻的笔触向前行笔,如此交替进行,笔画必越来越细。若直接收锋,很容易写出散锋,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03
要时刻进行调锋
笔锋在书写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如果不及时调锋,便会出现偏锋、绞锋、散锋等现象,这样既影响线条的质量又给运笔带来很多困难。
怎样进行调锋呢?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笔锋的不同变化,灵活把握笔锋的提按使转;另一方面,要仔细体会笔锋在行进中所产生的力量感,以表现线条质量为目的进行笔锋调整。要表现迟涩、徐疾、燥润等不同的感觉,就要求我们对笔锋的使转进行不同的把握与调整。
但有人写字不知用偏锋,往往写一笔或一字便在砚边调整一下,不知一擒一纵快速反应而调锋。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
又如国画的十八描法,这是以以线条描法的形状命名,如铁线描、琴弦描、高古游丝描,以中锋行笔,要求力度均匀,笔划粗细一致,其效果圆润饱满。至于在行行笔过程过程中笔锋不但有上下起伏及左右摇动的变化,而且行笔节奏也不同,从而形成多变化的线条。如:兰叶描、柳叶描、行云流水描、战笔描等。
书法艺术的笔法,有一从简到繁的过程。任何一根线,它都由起笔、行笔和收笔这三个部分组成,正确掌握和运用这三个动作是线条成败的关键。
若就线条的笔法运动形式而言,平动、提按、绞转这三种运动形式。
‘伍’ 写好书法,运笔调锋您会吗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文字书写艺术,我们应该了解乃至学习继承。
学习书法运笔调锋是基础 。笔锋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我们在书写时多用笔尖和中部 ,基本用不到上部即根部 。由于毛笔柔软难以掌控 ,要想掌握好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那就要练习的功夫了。
本人浅见 :初练时就应悬腕 ,选羊毫笔入手 。运笔时一般要慢而匀 ,切忌走势轻飘 ,要笔锋居中 ,力到锋到 。揣摸笔的弹性 , 不得超过弹性限度 。运笔笔锋吃纸的深度要基本一致 , 撇捺时顺势慢慢上提, 掌握好想要让笔锋想要去的方向 , 以达到理想效果 。这里“力到锋到”是运笔关键 ,”笔锋居中“是这笔基础。
根据字的笔画间架 ,运笔至横折 拐捺处要顿笔转圆 达到文美 。多参考字帖。
运笔和调锋往往都是有机的结合, 很少单独使用 ; 它们又各是独立的, 有自己的特点。 起笔时一般是藏锋起笔 ,使笔画的边缘不露笔锋 即通常的”欲下先上 , 欲右先左” 。写竖时运笔先逆笔往上运一点 ,再窝笔下行 ,这样就使竖的上头楞角分明 ,美观靓丽 。上面的窝笔就是调锋 。 若是垂露竖在下端要窝笔收笔上行使下端整齐 。 若是悬针竖顺势中锋力到运出即可 。点 、撇 、捺也是大同小异 统同一理 。 具体的笔画也都有各自技巧。
一点浅见敬请参考 ,不当之处批评指正 , 贵在练习持之以恒 , 功到自然成。
落笔:
笔最初接触纸面叫落笔,也叫起笔。落笔一般较轻,像鸟儿由空中落在枝头上。落笔是运笔的开始。
顿笔:
把笔往下按叫顿笔。顿笔不可过重,过重了点画就会太肥。
提笔:
把笔往起提叫提笔,一般在顿笔之后都要提笔。提笔如鸟儿将要离地高飞
顿笔:把笔往下按叫顿笔。顿笔不可过重,过重了点画就会太肥。
提笔:把笔往起提叫提笔,一般在顿笔之后都要提笔。提笔如鸟儿将要离地高飞。
横面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行笔:笔锋由一端到另一端叫行笔,行笔也叫走笔、过笔。
挫笔:笔顿后微提,并向相反方向施加力,使笔尖垂直纸面。
毛笔调锋与开车打方向
一、开车打方向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大路上开车行驶,前方500米要拐弯,是个非常缓的大弯儿,这时,我们首先降低车速,边走边打方向,慢慢的转弯,而车身,始终是正对着大路的正前方。
如果是一个直弯儿,我们就需要将车速降到最低,甚至怠速、停车,然后打方向,车身调整至正对前方了,再缓慢加油前进。
二、毛笔调锋
毛笔调锋与这个原理一样。
写好书法是需要平时不断地练习的,只有勤于苦练,才能够熟练地掌握运笔调锋的技巧,熟悉笔墨落在宣纸上所产生的效果,这样在书写的时候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下笔如有神,写出上乘之佳作来!
古人讲运笔,不仅包括用锋,还包括悬腕。我以为运笔,主要掌握“提按、使转和调锋”三个环节。
(1)会提按,毛笔的锋为笔尖,古人说中锋用笔,主要指笔尖处于点画中心的书写状态,但这个状态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运笔状态下的中锋,尽管点画线条呈圆润流畅,其实在运笔过程中需要依靠提按的动作完成,古人形容“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和印印泥。就是中锋运笔中有提按动作的形迹,但这是书写运笔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不能刻意而为。
(2)会使转,保证点画转折和钩以及点画的笔势往来和连带呼应等,都是依靠运锋过程中的使转完成。使转是在运笔提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难度系数,既要边提按便使转,确保笔法到位,如宝盖头的横折钩,要提按使转并举,一气呵成完成书写。
(3)会调锋,好比溜冰,能立得住,会滑直线了,就要学转弯和掉头技能。书法点画的起笔、运笔、收笔中调锋无处不在。以“横”为例,第一步,逆锋起笔,既笔尖触纸的霎那立即顿挫转中锋;第二步,水平运笔,并伴有提按动作。第三步,收笔,笔锋稍往右上取斜视,提锋、往右下侧顿笔再往左提笔收锋,完成横的书写。其它点画的写法,都与横的写法笔法道理一样,须用心体会,多加练习。
运笔好比游泳,会了基本动作,人不会下沉水里了,就可以大胆的游起来,可深入书法的学习进程。
会…这也是目前书法创作的基础!因为现在的治笔工艺造成(唐代不需),特别是长峰羊毫。它是空中运笔时侧峰于中峰关键,峰尖靠边多是侧峰笔尖走中乃中峰。
刚开始一定要打好基本功,不论落、顿、提、行笔都要一一拆解反复练习,扎实以后才能运用自如,一气呵成!
一直想学书法的,我的字写的很丑,横竖不直,可能和我没有耐性有关,学习书法,运笔是很讲究的,有机会要好好学学
运笔调锋,手指旋动。
‘陆’ 毛笔书法中的“调锋”是什么如何调锋
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什么是锥画沙,锥画沙,锥子在沙地上写字,锥尖永远不偏离中间,这是传统书法一个普遍基本功要求,当代我们普遍叫中锋运笔。
笔笔有收拾,处处见波澜
‘柒’ 请问一下,书法起笔,收笔的技巧
起笔:
1、起笔的角度:入笔后轻微的捻管所致,使的笔画迅速的由侧锋转到中锋来。
2、起笔的藏露:《书谱》的起笔,大都露锋起笔,显得十分爽利,但又不是直入,而是有个角度方向的转变,所以不会显得太过毛刺。
3起笔的轻重:《书谱》的起笔大都较为轻盈,顺势而入,显得十分顺畅流美。但也间或夹杂一些较为重的起笔动作,有一个顿挫和按的动作。
收笔:
1、顿收:这种收笔方法是用笔肚子收笔,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引发联想。但是《书谱》中此法不多用。
2、回收:回锋收笔,这里是到了笔画末端略提后回锋,把笔画包在点画当中,同样有含蓄隽永的艺术效果。
3、放收:这种收笔方法在《书谱》中运用的最多。孙过庭一般有一个提的动作,导致出来一个小小的锋尖。
4、锋尖送到随处:收笔时最忌讳用力甩出去,而是应当把锋尖送到笔画的末端。这样字才不会轻浮,显得沉着一些。
(7)起笔调锋最简单方法扩展阅读:
初学者练书法的技巧:
1、先练线,每天用三指执笔法在旧报纸或毛边纸上画两尺长的横线、竖线和直径为一尺左右的圆线各20个,行笔要慢,起笔要藏锋,线条一样粗,刚劲有力,力透纸背为好。坚持15天即可。中锋运行习惯基本养成。
2、练习点,每天练5钟不同走势的点各20个,坚持15天。
3、练字,先从字体或书法大字典中选临1—2个你比较喜欢的字,看准比例,反复练,练得和字帖对照一模一样后,再从头到尾通临一遍。
多参加一些书画笔会交流,现场细看每位名家的执笔技巧,只要有兴趣真下决心,方法正确,心诚力到,一般经过3到5年的持续努力就会小有成就。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书法家谈书法:初学者学书法三技巧
网络-起笔
‘捌’ 书法怎样调锋
1、要注意笔锋的不同变化,灵活把握笔锋的提按使转;
2、要仔细体会笔锋在行进中所产生的力量感,以表现线条质量为目的进行笔锋调整;
3、要表现迟涩、徐疾、燥润等不同的感觉,就要求对笔锋的使转进行不同的把握与调整。
书写过程中用中锋、侧锋、露锋折转自如,按笔提笔不倒锋,不散锋等,都是通过笔锋才能完成的。
所以,笔锋在书写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如果不及时调锋,便会出现偏锋、绞锋、散锋等现象,这样既影响线条的质量又给运笔带来很多困难。所以,在行笔的过程中要时刻进行笔锋的调整,使之达到中锋用笔。
(8)起笔调锋最简单方法扩展阅读:
书写中常见的几类书体:
1、篆书;
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2、隶书;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3、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4、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5、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