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消除通货膨胀的后果
1、西方国家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一般是通货紧缩和收入政策。通货紧缩就是从流通中回笼一部分过多的纸币,通常采用的办法是:
①增加税收。
②提高贴现率和减少信贷总额。
通过这些办法抑制总需求,使之接近于总供给,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收入政策主要是通过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来抑制通货膨胀,采用的办法主要是:
①颁布价格指导线。
②以减税等手段刺激企业实行低价。
③对工资、物价实行强制性的控制或管理。
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措施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措施的目的不在于从根本上抑制或消除通货膨胀,而只是把它作为对通货膨胀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节的一种手段;因此,其结果不但不能真正抑制或消除通货膨胀,相反却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
2、建国以来我国经历的通胀
1980年的通货膨胀发生在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上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1979年、1980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后来我国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表现为国务院在1980年12月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为了抑制高通胀,当时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一系列措施。表现为从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1987-1989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在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导致需求量的严重膨胀。此期间,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物价的上涨和抢购风潮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突如其来的冲击面前,中央迅即做出反应,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于是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用3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治理整顿任务,使用大力度的调整措施。
1993-1995年的通货膨胀表现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持续的混乱。有人形象地总结为 “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此次通胀的治理以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16条措施为起点,经过3年的治理,到1996年我国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2007年至今的物价上涨 通胀压力加大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是一种非典型性的通胀 具体原因有
1、供需失衡 比如食品行业 这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胀
2、成本拉动 比如原油铁矿等国际价格上升 新劳动法的执行 国内某些行业的价格上涨
3、国内投资过热 大量流动性流向楼市股市 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压力加大
4、国内突发事故灾难 如雪灾 地震等造成短期物价反弹压力
5、国际贸易失衡 巨额顺差的长期存在 外汇占款严重 RMB投放过多
9、RMB升值预期使得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国内
治理措施是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为从紧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最近又转为“一保一控” 07年至今已经数次调整以及不对称调整了利率 存款准备金率等 财政政策方面有调整出口退税 财政补贴支出等
❷ 真空压缩袋用了一年也没问题,为什么今年就会突然膨胀起来
您可以看看您购买的产品是什么材质的,如果是PET+PE的(就是看上去很硬的那种),如果是建议您换掉,换成材质是PA+PE的。我给您个我自己总结的资料您看看,可能会有帮助的(看不清楚的话将图片另存后打开为就能看清了)。
其次您是不是装的羽绒类制品,可能是扎烂了,这个的话其实有个透明胶就可以封住破损的地方,最好是两面都贴上。
还有可能是因为封口当时没有密封的很严实,由于温度的变化可能造成漏气,您可以在抽真空后观察一两天来检查。
❸ 通货膨胀的危害及解决方法
通货膨胀的主要危害
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对这些危害人们一般概括为物价上涨,社会动荡和人心不安等。但实际上,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最严重的后果, 是对于市场机制的破坏。这种破坏首先造成了对资源的错误引导;其次导致了对劳工的错误引导。
1.关于通货膨胀对资源的错误引导
哈耶克认为,在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货币之所以起重要作用,是由于一切价格都以货币表示,一切交易都以货币为交换手段,市场通过货币把它的各种信息传递给有关的当事人,使各生产者,消费者按照市场的指示去行动。在这个过程中,货币的中立性或者说货币的稳定性是市场信号真实和顺利传递的前提保证。只要排除货币干扰,每个人就能在自由交换经济中根据获得真实的信息并作出选择,在价格机制作用下,市场将调整对不同产品和劳务的供求,资源将被引导到社会最需要的部门中去。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正常发展。而一旦发生通货膨胀,由于货币的破坏力导致价格系统紊乱,打乱了市场机制的一切有效秩序,干扰了市场信号的传递并使信号失真,造成资源配置失调,降低经济效率并使经济陷于不稳定状态。
2.关于通货膨胀对劳工的错误引导
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不可能在长期内解救大规模失业。他认为,失业是由于各种商品和劳务需求的分配同生产那些产品量的劳动及其他资源的配置之间出现了矛盾。这种矛盾的出现,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没有人为因素的干扰和破坏,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的调整,矛盾可自行缓解。当然,新的矛盾可能再度出现,但只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种矛盾总是可以解决的。市场机制调节供求均衡的神奇功能不是简单的头脑或聪明的科学家所能测算出来并加以取代的。哈耶克认为:“人们决不可能知道决定这样一种市场秩序的一切因素,因此也不可能知道要有什么样特殊的价格和工资结构才能使各处的供求相等。”因此,任何人为地调节市场供求的努力都成为对市场机制的破坏力,不仅不无助于矛盾的解决,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他认为,失业表明相对价格和工资的结构已被搞乱(通常是由于垄断的或政府的价格制定所引起),而要恢复一切部门劳工供求的一致,就需要改变相对的价格和工资,转移一些劳工,而在这一调整过程中,货币的稳定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货币稳定,就能及时、顺利、真实地传递各种市场信息,调整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正确地引导劳工的部门转移,恢复劳工市场的均衡。但如果出现通货膨胀,情况就发生了逆转。
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能增加就业的效果是暂时的,一旦通货膨胀结束,或当它不再按足够的比率增加速度时,这些就业将会消失,并将引起新的失业。因此,用增加总需求的办法来保证长期内充分就业的观点是错误的。在哈耶克看来,由于通货膨胀一方面改变着各个生产部门和生产过程各阶段之间的货币分配,另一方面引起对物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这样,在通货膨胀过程中,“追加的货币供应,必定导致对各类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的相对力量的变化,对需求的这些变化,必定导致相对价格的进一步变化,和随之而来的生产方向与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在内)的分配的改变。”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通货膨胀造成了部分虚假的需求,扰乱了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给了劳工许多错误的信息,把他们暂时吸引到一些工作岗位上去。
这些被误导的劳工能否继续就业,取决于通货膨胀是否继续进行。通货膨胀持续的时间越久,其工作依赖于持续的和加速度的通货膨胀的劳工人数就越多。这并不是因为没有通货膨胀他们就找不到工作,而是因为他们被通货膨胀误导到暂时有吸引力的工作中去,这部分就业在通货膨胀放慢或停止之后就会再次消失。因为,“在经济体系的某些方面连续注入追加的货币量,能在那里创造暂时的需求。而当货币数量的增长停止下来或放慢的时候,再加上预期物价不再继续上涨,或长势减慢,这种需求必定终止。而追加的货币量的连续注入,会把劳动和其他资源投入就业,这种就业只有在货币数量按同一速度继续增长或者加速增长的时候才能维持下去。但这一政策所带来的就业不可能无限期地维持下去,在过了一些时间之后 ,它只能靠一个会导致整个经济活动彻底混乱的通货膨胀率来维持。”
哈耶克认为,加速度的通货膨胀已把经济带到了一个危险的境地,或是悬崖勒马,或是全面崩溃,别无它途。到达这种境地后,无论选择哪一条路,出现大量失业都是必然的,这是社会错误政策深为遗憾但无法回避的后果。这样,通货膨胀一方面通过破坏市场机制,导致供求失调,造成资源在极大范围内的配置不当,使在规模失业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扰乱了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产生许多错误的信息,将劳工引导到并不是社会真正重要的部门中,劳工错误的在部门间转移,实持上加剧了劳工市场的矛盾。因此,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是失业增加的原因,而不是治理失业的药方。“现在的失业乃是过去25年实行所谓充分就业政策的直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许多人仍然错误地相信,总需求的增长,将消除暂时失业。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办法尽管暂时奏效,但在以后会带来更多的失业。”另一方面,大量增加的失业反过来又加剧了通货膨胀,公众向政府施加压力,并随时有可能触发政治动乱。因此,当政府许诺承担充分就业的责任时,为了维持较低的失业率,只能继续增发货币并不断地提高货币工资,在这种情况下,超过生产率增长的每一次工资提高,都必将使总需求增长,因此,货币数量的经常注入成为持续不断的过程,致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
于是,持续的通货膨胀带来了更大的失业,而失业急剧增加又促发了更严重的通货膨胀。70年代的通货膨胀便是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哈耶克认为,“我们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并无性质,正如我们在吃得过饱和消化不良之间没有多少能够性质一样,虽然在吃的过程中饱餐一顿可能令人很愉快,但消化不良将随之而来。”
❹ 用真空袋把床被压缩后没两天又胀起来了
漏气了呗!
可能是品质问题,像轮胎的慢撒气。
比如材料出现小的气孔。
两天就失去真空太快了。
问题解决了吗?
其实只有两种可能性:其一是制造质量问题,如密封处制造缺陷;其二是材料问题,主要是材料有微孔等缺陷,时间一长就会失去真空。
您也别纠结了,要么买好点的,要么就别用那玩意儿了。
❺ 通货膨胀的解决办法
通货膨胀,供给小于需求,使得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是增加总供给,但也可以抑制总需求,用紧缩的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的增加,由于通胀不严重,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应该是从利率方面来考虑的,目的是使利率下降,增加投资,不使需求由于过度抑制而出现经济衰退。当然紧缩的财政政策也会使利率下降,有增加投资的效果。
所以扩张的货币政策就得看情况而定,因为扩张货币政策有增加货币供给的效果即引起货币贬值的效果 。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减少货币发行来降低流通中的货币量来抑制通货膨胀。是宏观财政政策的类型之一,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政策。由于增收减支的结果集中表现为财政结余,因此,紧缩性财政政策也称盈余性财政政策。
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
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二是提高利率。
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财政收入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紧缩措施是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节约非生产性开支,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精减职工,减少国家工资支出;对预算外资金实行“纳、减、管”,增加预算内收入;加强财政工作的集中统一,搞好综合平衡。
运用财政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增加税收,使企业和个人的利润和收入减少,从而使其投资和消费支出减少;
二是削减政府的财政支出,以消除财政赤字、平衡预算,从而消除通货膨胀的隐患;
三是减少政府转移支付,减少社会福利开支,从而起到抑制个人收入增加的作用。
❻ 木头压缩后如何让他泡水不膨胀
开裂是因为干燥 或者因为烂掉而裂开了 泡水中隔绝了氧气不容易发烂 所以不裂开
❼ 装有食品的包装袋膨胀是什么原因有什么解决方法
应该是密封度不高,使食物接触空气产生变质或发霉.导致食物腐坏.
建议换一家生产厂家或者机器的功率不够.
希望能帮到你,也望采纳